循证医学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论文(汇总13篇)

循证医学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论文(汇总13篇)

ID:9260653

时间:2024-01-15 03:03:08

上传者:JQ文豪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制定更好的计划。范本的丰富多样性使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来思考和理解同一主题或同一问题,拓宽我们的思维和视野。

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论文

选择项目时应以工作为导向,结合岗位需求,使这个项目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立知识联系。项目不必过大,过大会涉及较多知识,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一个零件的铸造、一次服务的完成或者一个故障的排除都可以作为一个项目。可将一个项目分解为不同的任务,但项目不同于任务,任务没有完成的作品,而项目一定要有呈现结果的作品。以“软件word2010”为例,教师与所在市三甲医院护理部沟通,与护理部医护管理人员共同确定项目——制定“患者入院宣教及安全告知”文件[2]。

2.2确定教学内容。

教师应依据所选项目,梳理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融入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表面上没有讲解理论知识,实际上是把知识讲解贯穿于学生操作全程,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主动查找资料,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3准备素材。

完成项目所需的素材可由学生自主搜集,为保证项目顺利完成,教师可根据项目预先准备所需素材,如操作要求、项目文件完成样例等,然后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发放给学生。

2.4预演项目实施过程。

教师亲自制定项目文件,预想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并根据学生操作过程验证自己提供的素材是否符合学生需要。

2.5教学实施。

基于项目的'教学步骤:导入情境—分析项目,分解任务—尝试操作(提示、讨论、示范)—完成任务—知识归纳—新任务(难度提升)—尝试操作(提示、讨论、示范)—完成任务—总结汇报(技巧、知识)[3]。以制定“患者入院宣教及安全告知”文件为例。2.5.1导入情境王平受护理部领导指派,制定一份面向新入院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及安全告知资料(可提供样例),内容包括入院注意事项和各科室时间安排,然后面向全院科室印发。假如你是王平,能否做出这份宣教告知文件?2.5.2展示任务目标可将本项目细分为3个任务:建立入院宣教告知文件,编辑入院宣教告知文件,对入院宣教告知文件进行格式化处理和排版。2.5.3学生分组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任务,有利于激发学生竞争意识,提高操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及团结协作能力,增强凝聚力。2.5.4任务实施在这一环节要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把课堂归还学生。教师不需要详细讲解和示范项目完成的整个过程,只需根据项目难易程度有选择地给予操作提示或示范,向学生提供任务实施所需素材,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项目细分的3个任务难度逐步提升,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边做边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良好职业道德,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发现及解决问题能力和职业素质。在学生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教师观察学生操作情况,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给予解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对整个学习过程予以监督[4]。2.5.5总结汇报项目完成后,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项目实施情况,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予以补充。2.5.6教学评价基于项目的教学中,应以是否完成项目任务、任务完成质量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标准。以“患者入院宣教及安全告知”文件制定情况作为衡量学生课堂表现的标准,而不是以某知识点如“边框和底纹的设置”是否掌握作为考核依据。该评价环节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

3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应用效果。

3.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传统教学中,学生机械记忆教师讲解的知识点,缺乏主动思考,教学效果欠佳。基于项目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项目任务,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

3.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注重实际操作的课程,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基于项目的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在项目任务设计、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环节,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结语。

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以能力为本位,但其并不是一种适用于所有职业院校的“万能”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2]章炳林,赵娟,刘艳丽,等.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3]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4]刘美凤.教育技术基础[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

文档为doc格式。

腹诊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应用论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健康意识逐步提高。

人们对疾病防治、健康保障有了更大的需求。

在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中,积极开发中医资源及中医学中朴素的健康教育思想,使其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人类的健康发挥积极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中医学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摄精神、注意饮食起居、重视锻炼身体、药物预防疾病、人工免疫以及保持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等。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疾病谱的不断变化,中医学健康教育在现代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1]。

中医养生知识运用于社区人群的健康教育中,有一定的治疗保健作用,具有适用性[2]。

中医药在社会上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医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千百年来,中医中药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为千千万万的中国人解除了病痛,恢复了健康,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医中药文化家喻户晓,中医名人经典故事如华佗“刮骨疗伤”、李时珍“遍尝百草”妇孺皆知。

中医提倡药物食物不分家,很多保健小常识非常普及,老百姓张口即来。

共同的文化背景使老百姓很容易对中医有认同感,亲切感。

中医养生方法简单易学,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普及性,中医养生保健方法丰富多样,简单易学且效果显著。

2中医学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方法。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在养生保健和“治未病”方面,都有非常精辟的论述。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指出能适应自然变化的规律,并对饮食、起居、劳逸作出适当的安排的人,可益寿延年。

《素问·四气调神论》有记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3]。

精辟论述了预防保健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和西医提出的健康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社区健康教育中合理运用中医理念,融入中医的技术和方法,常常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人们常说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健康教育工作也不例外,如何使中医健康教育工作能在社区中开展的有声有色,并对群众的身心健康起到真正有效的作用,工作方法是关键,笔者认为下述方法可以适当应用:

2.1开展中医药理念的推广;根据社区居民特点和需求,做到有的放矢,通过与社区居民座谈沟通,了解居民的健康状况、年龄分布,对健康知识的需求。

从让群众读懂“中医药语言”的角度着手,开展系列的中医药理念推广工作。

邀请相关专家对学生和社区群众宣传中医药传统文化,向他们介绍中医药基础理论和养生保健的常识,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的讲座和咨询。

2.2开展中医药防治慢性病工作;中医药在防治慢性病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制订中医药防治慢性病方案,并将其融入到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中,使群众学会使用“简、便、效、验”的方法开展自我保健,此外,今年还试开展中医药防治高血压、哮喘试点工作,注重运用中医药防治理念,使慢性病患者树立正确的养生观念。

2.3开展特殊人群中医药健康教育。

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生理特点,中医药强调针对人体“生、长、壮、老”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保障方法,据此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工作。

针对青少年学生,向他们介绍中医药对于青春期保健的认识。

针对老年人,向他们介绍中医药防病治病的方法。

针对妇女,孕妇,向她们介绍中医药对女性生理特点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

2.4举办专题讲座、开展义诊、咨询、单独会谈、集体讨论,利用板报、宣传册、健康教育处方等易于推广的形式,开展中医学健康教育活动。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技术曾出不穷。

健康教育工作也应该不断创新思路,改变工作模式,大力推广中医学在健康教育中应用,惠及更多民众。

参考文献:

[1]维耀编著.中医的现在与未来.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江静华.中医养生只是对大信新家园社区生活方式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14(2):1.

中医理论在门诊健康教育的应用【2】。

根据门诊病人的特点,选择适合的门诊健康教育方式,结合中医学调摄精神,合理适度的运动,饮食起居要有规律,切断病邪途径等治未病的理论,开展门诊病人健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现实意义。

所谓健康教育是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提升人群的健康意识及健康状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疾病谱的不断变化,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门诊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根据中医学理论,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是由于先天不足、劳逸失度、起居失常、饮食不当、情志不遂、居处不慎、年老体衰等因素引起机体阴阳失衡、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和所致。

把中医学强调“治未病”的理论引入健康教育中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1门诊病人的特点。

腹诊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应用论文

[摘要]中医五行学说将五味归入人体五脏。

本文根据五味生克乘侮规律与五味作用探讨了五味在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用药、养生康复方面的运用。

五味,即酸、苦、甘、辛、咸。

中医学运用五味指导诊断、治疗疾病和养生康复,颇具特色。

本文就此探讨如下:

1五味运用于中医诊断、治疗、养生康复的理论依据。

中医学根据五行学说的取象类比与推演络绎方法,将五行与五味、五脏、五色、五方等联系起来。

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其类草木”;“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味苦,其类火”;“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类土”;“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其类金”;“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其类水”;又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这些阐明生理上五脏对五味各有所主,五味对五脏各有所归。

五味应五行,把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推演到五味中则形成五味间的生克乘侮关系,即相生关系为酸生苦,苦生甘,甘生辛,辛生咸,咸生酸;相克关系为酸克甘,苦克辛,甘克咸,辛克酸,咸克苦。

中医学据此来阐释五味间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协调平衡的整体性。

另外,中医学认为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辛味能散能行,甘味能补能缓,酸味能收能涩,苦味能燥能坚,咸味能下能软。

这些为应用五味指导临床诊断、治疗用药和养生康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2五味运用于中医临床诊断。

中医学认为五味源于天地之气所化,靠舌的味觉功能感知,机体病变会影响舌的味觉功能而使患者产生异常味觉和对五味的好恶发生改变。

应用五味与五脏间的关系来分析这一变化,有助于临床诊断。

2.1问患者口味以知五脏病变。

口味即患者口中的异常味觉。

口为脾窍,五脏六腑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经络、经筋与舌相连,脏腑精气上荣于舌,脏腑病变必然影响精气的变化而反映于舌的味觉,口中异常味觉常是脾胃功能失常或其他脏腑病变的反映,故临床可根据味脏关系分析患者口味的异常变化来诊断疾病。

如口咸者多属肾虚,因咸味入肾,肾病可使口中咸;口甘多脾胃湿热,因甘味入脾,湿热蕴结脾胃,浊气上泛,故感口甘;口中泛酸多肝胃蕴热,因酸味入肝,肝热之气上蒸于口则口中泛酸;口苦多心火,因苦味入心,心属火,火邪炎上则口中苦。

可见临床问诊病人异常口味可助诊断。

2.2问患者对五味喜恶可测知五脏病变。

五脏对五味各有好恶,五脏病变也会使好恶发生改变,不同脏腑的疾病可产生不同的饮食嗜味,临床可据此测知五脏情况及病变性质。

《难经・六十一难》指出:“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主所起所在。”如嗜甘者多脾虚,因甘入胃后先入脾,能补脾体,助脾用,复其运化;又脾欲缓,甘者能补能缓,故脾虚者嗜甘。

其他如肝病嗜酸,心病嗜苦,肺病嗜辛,肾病嗜咸,其理同。

因此问诊患者对五味的好恶对于诊断其患病情况及性质,无疑是一大帮助。

3五味运用于中医临床治疗。

五味与五脏相互应通,五味间存在生克制化,且五味又各有不同的作用,因此临床上可根据药物性味及对脏腑的影响选择适当药物进行治疗。

3.1运用五味分析药物归经。

一般药物均具一定的味,根据五味与脏腑的关系可知其归何经,因此五味可作为分析药物归经的依据。

如酸入肝,白芍、木瓜等味酸故均可入肝经;苦入心,黄连、苦参等味苦故均可入心经;甘入脾,茯苓、山药等味甘故均可入脾经;辛入肺,麻黄、桂枝等味辛故均可入肺经;咸入肾,海藻、昆布等味咸故均可入肾经。

3.2运用五味指导方剂配伍。

中医学认为五味各具功用,因此根据五味各自的不同作用进行组方是古人重要的方剂配伍原则。

如治营血亏虚,疏泄失常致月经失调等证的四物汤即按《素问・脏气法时论》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酸泻之”的原则组成。

肝欲散,故方以辛散的当归、川芎助肝用,复其疏泄,顺肝条达之性为补;白芍味酸,补肝体,性能收涩而缓肝急,熟地味甘,甘味能补而养肝血,肝血能藏,逆肝条达之性为泻。

辛酸补泻,切中病机,使肝功能恢复,其病自愈。

又如治太阳中风表虚证的桂枝汤即遵《素问・至真要大论》之“风淫所胜,平以辛,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的原则。

可见药物的味及作用是古人制方的重要依据。

3.3运用五味指导治疗用药。

知道患者所喜所恶之味与药物之味,在遣方用药上对如何安脏气、祛病邪会更有把握。

即从所喜某味知某脏虚,以具某味之药助某脏气以祛病邪。

如中气不足,脾精偏虚喜食甘味者,可用黄芪、大枣、茯苓等味甘之品甘温健脾或甘淡实脾;肝阴不足喜酸味者可以山茱萸、白芍等味酸之品以补肝体,缓肝急;心火旺喜食生冷可以苦寒之黄连、知母、木通等清心泻火。

总之五脏各有体用,临床用药得当,效果明显,相反若用药之气味与脏之体用不符,必益病邪,病不易愈。

4五味运用于中医养生康复。

临床上一方面可根据患者对五味的喜恶通过食物来补所病脏腑之不足,平调其偏性,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另一方面可据四季变化与味脏关系调整饮食,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4.1运用五味指导食物调养。

饮食具有五味,五味内通于脏,因此治疗疾病用药固属重要,饮食调养亦不可忽视。

一方面,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及患者病情、习惯口味对食物加以选择,通过合理调配,增进患者食欲,利于脾胃运化,发挥后天生化功能,提高抗病能力,促进患者康复。

另一方面,患某病不宜过食某味,否则不但不利于治病,甚至加重病情。

如《素问》指出:“气病无多食辛,血病无多食咸,肉病无多食甘,筋病无多食酸,骨病无多食苦。”又比如从现代医药角度看高血压患者过食咸食会加重高血压,溃疡病患者食甘味会刺激胃酸大量分泌,加重病情等。

因此,当据病情而近其所喜,远其所恶,给以适当食物之味调养,补养脏气,有助于药物发挥疗效,促进疾病康复。

4.2运用五味指导预防养生。

饮食养生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内容,它具有养生防病、益寿防衰的作用,但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法度,其中饮食之味尤为重要。

首先当调节饮食,不偏嗜某味,若偏嗜某味久必致某脏机能偏盛,机体阴阳失调产生疾病。

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枯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可见五味调和的重要性。

此当为养生者戒。

其次,根据自然变化规律、五味间生克制化及味脏关系调节饮食,天人合一,对于保证机体健康很有好处。

如春季肝气旺,其味酸,木能克土,脾属土,其味甘,故当春之时饮食之味要减酸增甘之物,以护脾气。

同理,夏季宜减苦增辛之物以护肺气,秋季宜减辛增酸味之物以养肝气,冬季宜减咸增苦味之物以养心气。

由此可见运用五味指导养生防病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中医学运用取象类比与推演络绎方法,据五味生克制化规律与味脏关系,将五味用于指导临床诊断、治疗用药和养生康复的确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中医五行理论在“治未病”中的应用【2】。

关键词:五行理论;中医;治未病。

中医学“治未病”理念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特色和精髓,是中医学先进和超前的医学思想,是中医学追求的`最高学术境界。

导师闪光勋近10余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医五行学说用于治未病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以下是笔者对导师理论经验的一些总结。

1五行决定人体健康的理论依据。

《内经》提出了“人秉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天人合一”观点,其所谓天地之气即阴阳五行之气。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序言中,以极精简的言辞陈述了其对五行学说的认识,说:“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

中医认为人禀天地五行之气而生,贵在五行流通和动态平衡。

如五行能保持流通运行和动态平衡则身体健康,若五行中某一行过强就会使其他某一行受到严重的克、泄、耗,导致本身的亢旺之灾。

过弱则自身的特性被压抑而不能自由显现,使对应脏腑的作用不能正常发挥。

所以太过或不及都会破坏人体五脏系统的整体的平衡,导致疾病。

《易经》应用取象比类方法,把宇宙万物纳入五行八卦系统之中,并根据五行生克乘侮理论来概括和解释宇宙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律。

中医最早将其取象比类方法和五行理论引入医道,用于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疾病产生的原因,制定治疗原则,判断邪气盛衰,疾病传变,转归和预后等。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素问・五运行大论》云:“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

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

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病在肝,甚于秋”;“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脾病者,日慧,日出甚,下晡静”,“病在脾,甚于春”;“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

《灵枢・本神篇》说:“肝死于秋,心死于冬,脾死于春,肺死于夏,肾死于长夏”。

《素问・刺热篇》说:“肝热病者,气逆则庚辛死”;“心热病者,气逆则壬癸死”;“脾热病者,气逆则甲乙死”;“肺热病者,气逆则丙丁死”;肾热病者,气逆则戊己死”。

导师认为,《黄帝内经》中的五运六气学说,仲景在《金匮要略》所说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疗大法皆是以五行学说生克乘侮为理论框架和数学模型来阐述的。

许多医家研究发现,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死亡与中医五行生克理论息息相关。

据杨汉辉等报告,肺病(包括大叶性肺炎、肺结核、麻疹并发肺炎、肺癌、支气管炎、呼吸衰竭、重症哮喘、白喉等)多死于日中(午时)。

有人对80例肝癌患者的腹痛、腹胀、发热、出血等4种主要症状的观察发现,多符合“下晡甚”说。

黄慕君报告冠心病、肺心病以冬季恶化与死亡最多,并对154例肺心病死亡季节统计分析证明,冬季肺心病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3季,占539%。

足以证明中医五行理论的实用性和科学性[1]。

3治未病的关键在于“未病先知”

导师认为要想通过养生保健及药物治未病,必须先知道将来会得何病,才能做到未病先防,达到“先安未受邪之地”的目的,否则难免患虚虚实实之弊。

至于如何才能做到未病先知,西医有基因学说,中医有没有像西医学一样的基因学说呢?导师认为有,那就是古人以干支符号所代表的时空观为依据,决定了不同时间(不同时空)出生的人其所秉受的天地阴阳五行之气亦不相同的理论。

只要对每个人的出生时间进行分析,得出其五行衰旺情况,再与大运、流年、月、日、时干支五行属性及五运六气学说相结合,即可以判断出该命局将来可能患何种疾病。

4对古人及现代治未病观念的重新认识。

导师认为从古至今中医治未病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养生保健,即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通过调理情志、适量运动、合理膳食、戒烟限酒及气功、太极拳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健身锻炼方法,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二是医疗保健,即通过服用保健药物及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进行养生保健。

导师认为上述治未病方法,有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华佗:“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等养生方法,是每个人都应当遵从的。

病例讨论法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讨论法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新课改中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它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师生互动等都有积极的作用。为了确保课堂讨论质量,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精心组织,全程参与,及时调控。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充分准备,全员参与。

讨论题目要提前公布,明确讨论目的、要求,列举论题的分问题,认真钻研教材,查阅参考资料,写好发言提纲。同时,教师应营造一种积极、和谐的课堂讨论氛围,使每位学生都踊跃发言,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所得,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讨论的问题要精心选择学生学习中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有利于对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命题的范围应是有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重要历史人物,以及与当前形势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热点问题。其次,所确定的`问题要具有发散性和新颖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创设的问题应难度适中,让每个学生都思有所得,有话可说。

三、精心组织,有的放矢。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课堂讨论,教师应统筹组织,做到心中有数: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特别要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负责。备课中对讨论的每一个细节都要尽量考虑到,讨论中要紧扣主题,狠抓教学目标的落实,切实把它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四、控制节奏,保证时间。

教师应成为整个课堂讨论的导演,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放任不管。教师要时刻掌控讨论的节奏,张弛有度,或活泼或严肃,该深入讨论的决不草草了事。还必须留足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对每个问题,都能认真分析思考,参与讨论,避免课堂讨论流于形式,挫伤学生的讨论积极性。总之,能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进一步激发求知欲和自信心的课堂讨论才是成功的。

循证医学教育在麻醉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创建一个虚拟的三维情景,为用户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用户如同身历其境一般,可以实时、无限制地观察虚拟空间内的事物,并通过人机交互设备对虚拟环境内物体进行实时操控和设计改造[1]。目前该技术已经在娱乐、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取得广泛应用。然而受医学领域专业性强、知识更新快、进入门槛高等原因,vr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与传统医学教育培训方法相比,vr技术有巨大的优势。利用vr开发系统对医学对象进行三维设计,构建虚拟学习情境,再辅助以文字、图片等补充信息,可高精细度呈现系统预设的学习内容,结合人机交互设备,学生可以漫游在系统构建的虚拟场景中,甚至对场景中的虚拟信息进行操作和设计,从而达到全方位展示学习内容的目标。早在20世纪80-90年代,欧美医学研究工作者就开始了对人体虚拟图像的研究,德国汉堡大学医学技术研究所率先创建了3d虚拟人体图谱并用于医学生可视化教学,但仿真程度有限[2]。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相互融合为构建vr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vr技术用于医学教育已经变得触手可及。

1vr教学的优势和特点。

面对医疗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人们对医护水平的更高要求,医疗岗位对医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标准。通过老师书本授课、模具操作和现场观摩等方式开展医学教学的传统教学方法,不可避免地存在理论知识抽象难懂、实践与临床脱节等问题。应用vr技术进行医学教学,能够弥补传统医学教学的不足。vr技术可以打造出一个随时可用的实验室和近在眼前的观摩台,这种逼真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是传统教学方法不能比拟的。用vr技术开发的虚拟教学平台可将各种医学影像和数据信息创建成一个沉浸式的虚拟培训环境,学生通过3d人体模型,从视觉、听觉、触觉多感官直接观察人体细节,并借助多传感器、头戴式显示器(hmd)、体感外设备等工具与虚拟环境中实物进行互动。这种集视觉、听觉、操作为一体的虚拟学习系统,可使学生完全沉浸于自主学习的三维虚拟环境中,通过自身与环境的交互全方位获取知识和技能。例如,用vr外科手术系统模拟外科手术。系统可以实现多人同时介入,以协作方式共同完成一项手术或者以共享模式观摩一场作业。在操作时,计算机ai可对学生进行视觉、听觉、动作的.综合指导,老师或专家也可直接介入进行实时指导[3]。这种教学方式将有助于学生理解医学基础理论,掌握基本临床技能,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此外,投资昂贵的实验对象(尸体、假人、模具等)和器材是医学科研机构巨大的负担,vr技术具有不受标本、场地、时间等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可以使教学培训活动根据需要随时随地进行,在减少教学费用投入的同时获得良好教学效果。不仅能大幅降低医学科研机构的经济负担,而且能有效缩短科研人员的培训练时间。

2.1模拟教学以强化教学效果。

医学要求学生记忆的知识点多,学生要想记住书上的知识点很大程度上依靠背诵和老师讲解,这种方式需要学生付出很大的努力。利用vr教学系统,老师可为学生选择一个针对特定知识点的模拟教学情境,学生就可以通过3d视屏动态演示,人机互动界面操作,对设定的知识点进行学习[4]。例如,学习人体骨骼结构,学生利用虚拟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配合系统机器人的指导和讲解,学生可以直接对3d数字人体进行解剖,身临其境的观察特定部位骨骼的结构,这种亲身经历般的感觉可让学生对所见所闻的知识难以忘怀,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2.2自主学习以提高创新能力。

通过虚拟场景设置智能化虚拟教学,使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求知。在虚拟环境中学生可以自己动手设计学习情境,制订实验方案,例如,学生可以通过人机交互系统观察不同参数条件下的人体结构模型,单体器官模型,或进行内部“漫游”、局部解剖等探索[5],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极大的扩展教学空间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的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由被动灌输转变为主动学习。

2.3模拟实训以客观评价学习效果。

传统医学教育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察主要通过理论考试,但简单地通过考试分数不能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通过vr技术,老师提前录入数字人体基本信息、诊疗参数及药物影响等数据,再让学生自主在虚拟人体模型上进行病情分析,并实施诊断和治疗。系统自动收集学生实时操作数据,并对其做出诊疗评价,从而实现教学全程可视化管理,实时评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这将有利于老师更好地处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知识盲点和薄弱环节,增强教学效果。

2.4医学模拟诊断以提高实践能力。

将传统的实习观摩方法与虚拟诊断项结合,将有利于学生实习时获取更多的实践经验,掌握基础临床技能。对于高年级学生和规范化培训医生,现场观摩是临床实践的主要培训方式。受医学院校培训资源有限的限制,加之医生工作任务繁重,观摩实习难达预期教学效果。vr模拟诊断可以弥补这些不足。医学培训生利用vr系统,可在虚拟人体上进行大胆的诊疗试验,测试不同治疗方案在人体上的反应,从而获取大量虚拟诊疗数据,将这些数据与患者实际身体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理论与实际的差距,将有助于学生获得临床经验,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6]。在临床上,虚拟诊疗数据还可作为各种复杂病症的辅助判断指标。

2.5虚拟分子设计以促进医药研发。

分子生物学、药学等基础学科在医学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但这些学科的研究对象大多处于分子级别,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研究起来很抽象,常常给人一种说不清也道不明的感觉。vr技术可把各种分子微观结构进行宏观化展示,使药物研究人员逼真而清楚地看到各种分子结构3d模型。通过人机交互设备可以对分子模型进行改造和设计,这将为药物研究带来许多便利。宏观化展示化合物微观结构,可加深研究人员对化合物结构的理解,有助于找到最佳合成路径;模拟各种生物大分子与药物小分子的结合,找出药物分子与生物大分子最佳结合位点,有利于探索药理特性;观察特定条件下活性分子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全过程,有利于探索活性分子生物特性[7]。这些便利将有助于药物研发人员更加有针对性的取去设计和合成药物,缩短药物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

vr医学实验室是vr医学教育系统必不可少的载体,与一般vr实验室一样,主要由开发渲染平台、三维沉浸显示系统,三维交互系统和中央控制系统四大部分统组成[8]。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为vr技术医学应用打下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实现vr技术医学应用的关键还在于能否开发出高度逼真的教学情景、科学的教学模型和恰当的人机交互系统等“软件”系统[9]。医学知识专业性强,要建成可用于医学培训的vr医学实验室离不开医学专家和信息技术开发人员的通力合作。先由医学教学工作者设计科学的医学教育方案和内容,提出人机互动方案,vr系统开发人员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医学教育系统开发,医学教育工作者对模型设计进行全程跟进,不断修正仿真内容,提高模拟的逼真程度,这样才能做出符合实际应用需要的vr医学培训系统。

目前,全世界许多团体都在致力于vr技术研究和开发,该技术在娱乐、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可谓是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vr产品已经走入人们的生活。医学关系人们的身体健康,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攻关领域。虽然vr技术的医学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应看到其巨大的应用前景。vr技术在医学教育上应用所带来的教学方式改变已逐渐被医学专家认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vr技术终将会在教学领域取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临床医学影像在泌尿系统结石中的应用论文

师范地理知识面广、理论知识多,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难度较大。不过在教师的不断努力与探索下,各种教学手段及工具不断应用于教学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尤其遥感图像涵盖很多地理知识,并能将地理要素直观、形象的展现给学生,应用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大大降低学生理解难度,获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遥感图像与文字相比具有形象、直观特点,将其应用于地理教学,可获得较好的预期效果,在实际应用中仍应遵守一定原则:首先,遵循教学规律,服务教学原则。教师应用遥感图像开展师范地理教学时,应遵循教学规律,选择图像时应明确目的,准确把握展示图像的时机和方法,借助图像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工作。其次,注重相互配合,联系文字原则。师范地理教学活动中,不能过分依赖遥感图像,应结合地理知识点实际,注重文字的运用,使图像与文字相互配合。例如,对遥感图像配以文字说明,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遥感图像,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点。最后,课内外相结合,注重实践原则。师范地理教学实践中,遥感图像的应用并非只局限在课堂上的辅助教学,在地理实践中仍可应用遥感图像,尤其在研判土地、水文、地貌结构中遥感图像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遥感图像的应用中,注重课内外结合,在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遥感图像作为师范地理教学的工具之一,为使其优势充分体现,实现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在师范地理教学中应用遥感图像,除遵守一定原则外,还应结合学生认知特地、地理知识规律,积极寻找针对性教学策略。

(一)增加学生感知体验。

遥感图像与地图尽管存在一定联系,但仍存在较大差异,遥感图像注重地理要素的立体呈现,需要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立体分析图像的意识,要求学生由立体图像向地理知识的转化,以促进学生理解与吸收地理知识,因此,教学实践中,一方面,教师通过教学课件或多媒体视频,向学生立体的呈现地理要素,尤其从不同角度呈现地理要素,最大限度的将地理要素的特征清晰的呈现给学生,鼓励学生联想生活实际,促使其凭借生活经验,构建地理事物与地图的对应关系。另一方面,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立体呈现地理景观,扩大学生感知体验,帮助学生构建图像概念思维模式模型,从而能否自觉的运用所学,从遥感图像中获取知识。

(二)鼓励学生实地考察。

遥感图像是地理各构成元素的立体、宏观呈现,因此,学生仅从教材中很难获得地理事物的研判经验,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有意识的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要求走出课堂,借助实际体验实现对不同波段、时相、区域遥感图像的分析与判读,分析遥感图像的特点、地理事物呈现规律,以及与实际地理元素的差异,使学生能否举一反三,掌握遥感图像判读要点。同时,通过实地考察,要求学生分项学习经验与感悟,勇于说出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彼此间相互学习,寻找到遥感图像与地理知识的契合点,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更加深刻、全面的掌握地理知识。

(三)激发学生探索热情。

师范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使学生参与到地理知识获取的整个过程,更加有助于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此,教师应注重利用遥感图像,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使学生在探索中感受学习的成就感。一方面,认真筛选教学所用的遥感图像,要求遥感图像在紧密联系教材内容的同时,更加具有代表性。为学生展示遥感图像时,注重设置一些探索性问题,鼓励学生善于自己设置问题,多问自己为什么。另一方面,为防止挫伤学生的探索热情,教师设置的问题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又能吸引学生。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抓住分析问题的切入点及技巧,从遥感图像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知识,培养学生读懂遥感图像的同时,提高学生利用遥感图像自主探索意识。

三、总结。

师范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遥感图像应用的重要性,认真分析遥感图像应用中应遵守的原则,并结合地理学科特点,积极探索最佳的应用策略,为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地理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2]韩倩倩.基于遥感图像的地貌教学辅助方法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

[3]孙小丹.图像素材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

病例分析教学法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随着医学知识的发展和医学信息的丰富,对高等医学教育的标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探索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和医学发展的需要是当前医学教育工作的重点,其中pbl模式因其重视学习习惯和能力培养,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自推出以来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热点。但是由于文化教育背景的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对pbl教学模式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国内在基础医学教学改革中面临不少困扰。笔者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3个方面对pbl模式在医学院校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该现状和相关问题解决策略进行分析。

1教育者。

1.1教师角色转变。

目前国内大部分医学院校在教授基础医学课程时采取老师授课,学生听课的传统模式,其优点是有利于节省教学资源,降低教学成本,但也有明显的不足,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上课无精打采、打瞌睡的现象常见。pbl教学的特点是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将“知识灌输”转变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通过以问题为基础的、小组合作性的自我指导学习,帮助学生构建灵活的知识体系,发展可持续性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1]。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模式有其必要性,而其中如何改变教师的角色,使其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更是重中之重。pbl教学理念的精髓就是自我导向式学习,但这并不是说完全依靠学生自身去努力。目前国内的pbl教学往往走入另一个误区,过于注重形式,仿佛贴上“小组学习”“分组讨论”的标签就是pbl了,教学的随意性太大,使得学生和教师的目标都变得迷茫。此外,由于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再加之pbl本身的多变,每位老师对pbl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pbl就成了比较难以接受的教学模式,这也是全国教育改革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观念,才有可能接受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1.2教师专业素质。

一般来说,基础医学教师的学历和理论水平较高,大多都是直接从医学院校毕业就上岗,实践经验相对欠缺,专业素养还有待提高。李丽萍[2]认为在pbl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引导、促进和分享3个方面。赖亚曼等[3]提出在pbl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传道者”和“授业者”,而是“医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医疗人才类型改革的参与者”,这二者是pbl教学模式下医学院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由于教师能力等原因所限,在实际执行过程中pbl教学的效果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主要原因是采用pbl教学模式后,就再也不能告诉学生所谓的“标准答案”。另一方面,名义上是学生讨论,但实际仍然是教师掌控着主导权,所谓的pbl教学变成了在老师掌控下师生之间的互动;二是夸大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作用,放任自流,让学生自由发挥,没有围绕问题,深入探索其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pbl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拿捏好参与的“度”十分重要,也是一个很费思量的问题。pbl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由于其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与促进作用,因而对教学的策划与管理,学习资源的组织与提供,教学结果的评价与拓展等方面也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在学习资源的组织和提供方面,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没有相关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教师在组织和提供学习资源时具备发散思维,多角度考量。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教学大多采用的是“大班制”,而pbl通常要求分小组进行讨论,如果按照国外模式须6~7人1组,且每组都有1位带教老师。与传统教学相比,1个班级被拆分成几个小组,对教师的需求量明显增加。这种情况下开展pbl教学存在很大的难度。如何打破以往的固有的知识体系,重新组织、构建新的适应pbl教学模式的知识体系,这对学校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2受教育者。

2.1学习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国传统教育方式却一直都是不太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的是一种“灌输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扼杀了学生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非常不利。而pbl教学通过采取分组讨论模式,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pbl在国内的应用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由于国内医学院校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一直经历着被动教育模式,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突然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pbl教学模式,往往难以适应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尤其是对于那些自律性差的学生不仅不能起促进学习,反而会起纵容作用,因此,就要做好这些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工作;其次,在pbl教学中,课堂是学生讨论交流的场所,讨论的内容需要同学们在课下查找资料,作为现阶段的医学生,课程安排本来就十分紧凑,再加上基础医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多,涉及的医学术语多,对于刚接触医学知识的医学生们课后的查找资料困难增大,花费时间,增加了他们的课后负担;再次,pbl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而现实情况是国内学生的医学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还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自主探讨通常不能深入,例如在分组讨论的内容不一致的情况下,很多同学只能掌握本组问题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对于其他组内容掌握并不全面,基础医学各门课程相互之间联系紧密,学习一环紧扣一环,慢慢深入,如果前面内容掌握不牢固,后面的内容学习起来就更加吃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逐渐丧失主动探索的兴趣。

2.2评价方式制定。

评价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导向作用。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学习评价方式,学习积极性会受到打击,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目前国内不少学校虽然采取了pbl教学模式,但是评价方式都还是沿用传统的书面考试形式为主,以桂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为例,考试成绩中以期末考试笔试成绩为主,占60~80分,平时实验成绩和课堂作业成绩占20~40分,这种知识导向型的评价方式,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表现的培养,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教育中介。

3.1教育材料。

目前,基础医学教学使用的教材通常都是侧重于传授知识,这对于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实行pbl教学过程时,师生交流过程中没有现成的教材,学生课后复习也没有可以参考的资料。对于pbl教学模式来说,问题是学习的触发器,但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而尽心设计出来的教学问题具体到基础医学教学时,会面对很多的固定理论和概念,没有太多可以灵活运用空间,这也增加了编写pbl教学教材的难度,如何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心理和学习兴趣的教材,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2管理形式。

医学院校的行政管理一般都按学科划分,以系或教研室为单位,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可以很好匹配,却不适合pbl教学。遗憾的是现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合理可行的管理办法,有些学校为pbl教学改革设立专门的工作组,由来自不同学科、不同部门的教师组成团队,负责课程设计和组织管理,但问题在于工作组并没有被赋予行政管理权,配套的激励机制也没有建立,使其在跨学科协调方面没有抓手,面临的困难较多。而且国内高等教育大环境中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以及医疗环境中的趋利现象,使很多基础学科的教师乐意去做科研,而不愿意从事教学工作。

4解决对策。

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基础医学中实施pbl教学的效果并不是特别令人满意[4],但是pbl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具备传统教学模式所不及的很多优点,在基础医学教育中实施pbl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4.1加强教师的培训教育。

首先要加强对教师pbl教学模式的学习,基础医学教师相对学历高,英语水平高,督促老师阅读一些关于pbl教学的文献,尤其是国外的一些相关文献,学习国外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可以结合学校实际定期组织一些讨论会,大家共同学习,促进对pbl教学更进一步的认识,从根本观念上扭转教师对pbl教学观念的认识。只有观念认识改变了,才能进一步实施pbl教学。其次教师要适应新的角色。pbl教学虽然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地位,教师在学习中只是引导者。实际上教师在pbl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更加重要,引导需要掌握合适的度,不能走极端,这个“度”需要学习需要实践。课前学习资料需要老师花费比以前更多的时间准备,寻找合适的材料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需要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这需要老师在掌握扎实的本专业知识的同时,涉猎学科外的大量相关知识,比如临床医学知识、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等。最后要从实际出发,寻找合适的pbl模式。每种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都不能生搬硬套,需要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和实际情况,目前很多院校没有足够的教师执行国外模式的pbl教学,但是可以从实际出发结合临床实践,开展基础医学教育,黄文君等在生理教学过程中采用的病例分析法,虽然与传统意义上的pbl教学有所不同,仍以教师讲授为主,但是对讲课的内容进行了改变,并且在考核中也应用了病例分析,让学生明白自主学习的重点和方向[5]。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强调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有很大的提高。

4.2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中离不开学生的配合,改变学生一直以来形成的被动地位至关重要,首先,学生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也需要对学生进行pbl教学的相关培训;其次,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参与pbl教学过程,学生需要掌握一些与之相关技能。如何快速有效查阅自己所需资料,提高查阅资料的总结分析能力,并借助讲座的形式给同学们进行培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便积极参与pbl教学过程。

4.3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

真正的pbl教学是不分学科的,所有医学知识完全交融,因此,不仅需要学生有知识整合运用的能力,也需有要跨学科的师资合作管理机构,及相应的协调管理机制和激励政策。另一方面,改变目前重科研轻教学状况,完善分工和待遇管理,对于那些教学有激情,思维灵活敏锐,深受学生喜欢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真正建立起一批从事pbl教学的精英队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pbl教学改革已从初期的探索试行阶段进入总结反思和完善规范的阶段,pbl模式在基础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瓶颈有待于进一步的客观评估[6]。但我们也应考虑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汲取知识的一种捷径,一味依赖pbl模式不仅使学生在学习上面临困难,也不利于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因此,需要不断进行经验总结,探索出一整套适合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需要的教育模式和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心血管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循证医学的应用论文

中医学是临床经验科学,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医学。中医内科学作为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分支,其人才培养不仅仅是熟练掌握理论知识,还需培养临床技能应用能力和思辨的能力,使中医学生拥有一套完整的中医思维体系。

1中医教育现状分析。

中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数千年来的传承与发展多依赖于师徒相授的模式,并未形成符合现代教育模式的规范化体系,传统的中医人才培养方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中医院校的设立是中医教育走向现代化的一大进步,然中医院校尚未形成完备的高等中医内科临床人才培养模式,老师讲授、学生听讲依然是主要培养方式。这种模式机械地灌输知识,缺乏趣味性、积极性和竞争性,难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此外,受西方医学教学模式的影响,中医院校中、西医教学兼顾,以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为指导,构建在实验基础上的实证医学的微观逻辑,与以文、史、哲学等社会科学为指导,构建在经验基础上的辨证医学的宏观推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同时灌输给学生,难免会产生顾此失彼或厚此薄彼。西方医学的线性思维模式更为直观明了,中医学的系统思维模式稍显复杂,其后果是弱化了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这不仅影响到医学生自身的发展与职业素质的培养,更关系到未来中医学的发展。

2培养中医临证思维的必要性。

中医思维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自觉地产生并有效地指导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临证思维方法。中医临证思维的核心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者互为依存、缺一不可。中医内科临床人才需要有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一定的临诊经验、娴熟的操作技能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而这些能力都是建立在一套完整的中医思维体系之上。中医诊治疾病,讲求理、法、方、药环环相扣,有其特殊的思维方式和逻辑线路,对疾病诊断和据证立法处方共同构成了中医临床思维的全过程。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者信息,捕捉正确信息,抓住主要症状,提出正确病因病机,进而提出治则治法,开出方药,这一系列都需要医者运用中医思维辨证思考。

3基于“赛式驱动”构建中医内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3.1赛式驱动的概念。

“情景认知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实时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使得学生积极的与带教老师、同学和患者互动,自主的进行学习和改善诊疗意见,进而带教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更加频繁与便捷。基于“赛式驱动”的中医内科学临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两者的基础上进行赛前培训,同时结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能”的基本观念及国内外现有的研究,制定的以中医基础知识与临床技能比赛项目为导向,设计以“自由演讲”以pa为主和“辩论赛”以at为主为主要方式的理论竞赛方案,以“临床技能考核”pa-at和“临床实案分析”pa-at为主要方式的实训竞赛方案,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在赛式中强化学生中医临证思维,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2赛前培训培养中医思维。

传统中医教学仅仅局限于师承带徒模式,这种看似简单的模式却培养出了诸多医学人才,其最大特点是徒弟从生活起居到临床诊治随访都跟着师父,使徒弟更接近于老师的节奏与思维方式,师徒之间可以随时沟通、交流。现在我们很难做到这种程度,但可以寻找到许多方式来增加学生与老师交流机会,学习老师诊疗思路与辨证思维。“门诊-病房”双联应用模式即安排学生定期跟随专家门诊,遇到较为典型的病案专家和实习生会在接诊完病人后对该患者的病情特点进行语言描绘,并叙述出疾病的思辨过程。同时,选取中医常见病种证型的患者为教学查房对象,在查房后专家勾勒出疾病过程流,描述病例特征,明确疾病病因病机,病房的诊疗可以使学生看到整个疾病的演变、发展,更加系统化的了解疾病。这种双联应用模式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病例采集、病历书写、医患沟通、语言表达、临床思辨等能力,增加了实践教学的趣味性和中医内科实习生的依从性,同样使学生切身体会老师的思维方式和诊疗思路,有效培养学生中医临证思维。现在的医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是“拿来主义”,在学生“拿来”老师临床经验的同时,却没有将其变成自己的东西。这种看似积极的学习方式,却是收效甚微的,因为只有将这些临床经验归纳总结,并能在临床中得到运用,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才可以真正学好中医。赛式教学模式在专家教学查房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以t办作小组为单位,以个人为基础成员,以专家为辅导,在病人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开展学生自主查房。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尽早独立接触临床,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遇到难以理解的病症时,调动学生的探索能力,回归课本,巩固所学知识,训练其临证辨证思维。

3.3辨明理论强化中医思维思维本身。

首先就需要具备严谨的逻辑性,其次还有形象、直觉、顿悟等形式。中医思维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坚固的中医学理论基础知识和临证思辨能力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扎实的理论基础功底是学习中医的根本,赛式教学模式将理论竞赛分为个人赛和小组赛,在“自由演讲”的'个人竞赛中,学生可以采用ppt、口头演说等多种形式对中医内科学中常见疾病进行讲解。学生在此期间需积极主动的搜集大量资料信息,才能对疾病进行深入的理解。此种形式可以使学生开拓视野,提高文献搜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归纳总结疾病资料与辩论比赛过程中,小组成员间相互配合,可以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理不辩不明,在双方的辩论过程中,学生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入,反应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得以提升。

3.4实战训练巩固中医思维。

中医思维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宗旨,应用于临床指导用药的根本,其目的是治疗疾病。中医的学习过程其实也是经验的积累和传承的过程,越早接触临床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经验和心得。赛式教学模式中设置的实训竞赛,本着训练学生的病例采集能力、病情分析能力、医患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病例书写能力的目标,在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接诊能力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将课本上所学知识灵活用于临床,强化中医思维,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目的。实训竞赛方案采取“临床技能考核”和“临床实案分析”的方式,选取中医内科学典型病案为标准化病人,学生通过望、闻、问、切,通过临证分析,循证思考,提出治则治法与处方用药,拟出一个完整的辨证辨病思路。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训练学生的中医临证思维,竞赛的形式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其探索与学习的兴趣。

4小结。

中医学的振兴与发展必须依靠大量的人才,而中医人才的培养必须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性。基于“赛式驱动”的中医内科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的将多种人才培训方式和比赛竞技综合运用到中医内科教学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互动能力,使得中医临床思辨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此模式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独立运用中医思维诊疗疾病,成为具有实践能力的中医人才,这对于中医教育教学的发展和中医药事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近年来国际上临床医学领域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其核心思想是在个人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应以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为依据,强调的是证据的获取与评价。现阶段循证医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如疗效评价、病证结合研究、文献研究、临床研究文献质量评价、中医药制剂的循证评价等。要充分发挥循证医学在中医学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就要将其引入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当中。笔者现就循证医学思想在中医内科教学中的意义和具体实践介绍如下。

1循证医学在中医内科教学的意义。

循证医学是一种科学化的临床医学观,其思想和严格的方法学为临床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它提倡的随机对照试验及系统评价等对临床医疗产生重要影响。中医内科教学期是中医医学生向准医生转变的关键阶段。此前,他们己经经历了2~3年的中、西医基础课程的学习,以及医学统计学、网络与信息技术的训练,具备较好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接受能力。利用循证医学的原理和方法科学严谨地设计临床试验方案,在临床上依据最新、最佳的证据来选择干预措施,是中医医师应该具有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对中医医学生进行循证医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2.1前期教学重视引入循证医学的理念:循证医学实践的基础是高素质的临床医生、最佳的研究证据、临床流行病学的基本方法和知识、患者的参与这四大要素构成。教师首先将循证医学理念融入课堂教育,介绍循证医学的产生背景及发展过程,帮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循证医学的优势,引导学生如何将循证医学与中医内科学习实践联系,重点是了解循证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初步了解循证医学实践的一些基本步骤,包括如何检索证据,如何评价及应用证据。同时强调学生加强对流行病学、文献检索以及中医基础理论等基础课的学习和应用。

2.2中期教学利用循证医学的模式寻找中医证据:将循证医学的理念在前期教学中逐渐让学生接受,在学生掌握循证医学的基本方法基础上,中期教学中按循证医学的原则,强调按证据办事,而证据就是已有的研究结果。目前,中医学的证据有三类。第一类是四大经典,尤其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基本上是现在中医学证据当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证据。第二类是四大经典之外的医学着作。第三类证据是按照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研究所得到的临床证据。逐渐培养学生在中医内科学习和临床见习实践中重视证据质量的意识和运用证据的能力。

2.3后期教学中逐渐实践循证医学:在以往的中医内科后期教学中,主要以课本知识讲解、病例分析等方式为主,学生学习没有太多的主动性。运用循证医学的理念,要求教师要提供教学病例,利用“虚拟患者”,让学生采取“虚拟管理患者”的方法进行实践。学生根据病例的信息作出初步诊断、鉴别诊断、诊疗计划的思路。然后,针对病例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按照循证医学的各个环节,有目的、有步骤地分析,得出最佳研究证据,应用于最终的诊疗方案中。同时要求学生自己查阅有关的研究进展,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尽可能检索到该病种较完备的综述资料,让学生进行学习。这种方法可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

3利用循证医学实现教学相长。

在中医内科教学中实践循证医学,有利于増强学生的中医内科临床专业技能训练。同时循证医学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问题是创新的源泉,在教学中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教师要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回答,答案必须要有真实可靠的证据。对于更深层次的问题,师生可以共同查找资料探讨,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也是对教师能力的挑战,有助于教师更深入掌握循证医学思想的精髓,并将其切实地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及日常医疗工作。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论文

微纳米生物技术是纳米科学与生命科学的前沿交叉领域,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主要是利用纳米科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深入探索多种纳米材料的性质,研究制备既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又具有独特光、电性能的应用型功能纳米材料,并拓展其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前景。研究工作也将着重于加强重大疾病、传染病及遗传病的早期诊断与检测,研制新型纳米生物探针和纳米药物载体,发展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探索纳米生物学发展的新途径。

国内外现阶段主要研究方向及对微纳米生物技术的应用主要有:

个正确的锁就可以,也就是说只要先在某种材料上弄出一个可以和分子特殊形状相对应的模板,即可用来检测或分离特定分子。此外,经由设计特殊的分子模板,可达成如控制生化反应、纳米结构效应等功能。例如:新型纳米药物载体:研究与开发基于低生物毒性、低免疫原性、高生物相容性的功能纳米材料,并将其与生物分子(如短肽、蛋白等)结合,发展高效、安全、高靶向性、可控的纳米药物载体及基因治疗载体。

(3)生物选择性表面技术(bioselectivesurfaces):指在微纳米尺度下改变材料表面几何与化学性质,以控制细胞在材料表面的贴附、生长、运动等,进而调控细胞与组织的生理状况。例如以微影图案基质控制神经细胞的生长、透过生物选择性表面技术重建血脑屏障、以生物互动表面分析真菌生长等。

(4)分子过滤技术(molecularfiltration):通常指的是利用孔径在纳米级大小的透膜、微管、多孔材料等来有效过滤大小不等的分子,以达到分离与浓缩等目的。例如以胶原蛋白(collagen)覆于硅芯片表面的过滤装置、以纳米结构进行酵素传输等。

(5)特殊细胞分离技术(sparsecellisolation):有些细胞特别表现出和其它细胞不同的.特性与特殊的生理功能,而这类细胞的数目比例往往很小,因此能否有效将它们从其它细胞中分离出来就显得格外重要。通常本技术会通过开发或使用纳米尺度的仪器或设备达到分离特殊细胞的目的。例如从混合组织中分离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恶性肿瘤细胞、免疫细胞、胚胎细胞、干细胞及微生物等;或构建亚细胞(subcellular)等级细胞分类及分析系统。

热学、声学、压力、质量变化等相对应的换能器(transducer),将反应转换成可处理的讯号输出。生物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包括:生物物质层、换能器、讯号处理系统、讯号输出系统。根据感测物质的种类可将生物传感器的种类区分为:酵素传感器、免疫传感器、受体传感器、微生物传感器、细胞传感器、组织传感器及核酸传感器等。

基于工作过程的医学检验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论文

摘要:文章以目前高职院校医学检验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的教育现状为出发点,分析和论述了高职院校医学检验及其他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从六个方面重点阐述了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思路,最后对我国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当今社会处于经济信息爆炸的时代,计算机给社会各行各业带来的催化,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高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高职院校招生制度的改革、生源素质的下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结合自身工作,经过对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及河南省周边地区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深入调查研究,探索课改对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进步,《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内容也在不断变化。这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教学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许多问题,以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检验专业为例,分析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认知程度差距大。随着高职院校招生扩大,生源总体素质发生变化,部分学生对计算机接触远不及其他学生。再加上学生对计算机重视程度不一样,导致学习态度上有很大差异。特别是医学检验专业的同学,由于专业不同,对计算机的兴趣也更少。

(2)教学内容多课时少。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部分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设备逐渐完善和提高,教学内容以课件的形式进行演示。但计算机的操作方法,需老师先演示,学生再练习。然而计算机的实践操作需要大量的时间,大部分学生无法课下完成。因此,课堂时间往往不够用,学生还没来得及将操作方法形成有效的记忆便课堂结束。

(3)教学条件仍需改善。机房的建设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平台和基本环境,但是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机房条件不达标,很多地方仍需要完善,机房管理员素质和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4)计算机教学的学科关联性不够突出。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公修课,被设定成某一孤立科目,脱离本体专业。其细分出来的授课模块没能被融汇至高职专业以内,专业彼此脱离。

(5)教学教材老龄化,教学内容严重滞后。随着操作系统和软件的更新换代,教学教材应及时舍去这些老旧的知识和内容。但大部分高校计算机教育中仍在使用过时的教材。在课程、教材内容上严重落后于当前流行的技术。

(6)教学考核方法和标准单一。现有的高职院校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学生的理论知识层次或考核成绩与实际操作能力不成正比,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计算机实际运用严重脱节。

作为各专业公修科目,计算机基础授课占到了凸显的位置。通过对医学检验专业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现状分析,如何应对和解决计算机基础教育对其他专业学生的现状,有以下方法可供借鉴。

(1)针对学生基础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素质差异、专业不同来分层次制定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对计算机技术掌握的程度不同来进行分组,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实施分层次教学。有较好的计算机操作基础的分到各小组作为组长,小组范畴内的学员应彼此协同,配合彼此探讨。

(2)更新教学方法、灵活组织教学内容。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使计算机操作越来越大众化,青少年对计算机的操作和认识普遍较高。绝大部分学生在中学里就学习了计算机类课程,这就使高职院校教师要精讲多练,不能局限于旧教材里的教学计划,讲课时必须面面俱到,要灵活组织教学内容。

(3)打造有质量的计算机实训基地。首先,学院领导应认识到计算机硬件建设对于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性,机房的建设和管理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环境,更是学生自我检验的平台。学习需要一个良好的机房,实践更需要一个有质量的基地。作为院部领头人,要积极申请建设和更新机房条件,创建更加优良的实训基地。同时,提高机房管理者的素质和管理水平,也是保证机房安全和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和必要条件。

(4)与医学检验专业人员研究课程及教材。变更教材原有的内容,是必要的趋势。目前普遍的计算机教材都缺少特色,计算机教师要经常与其他专业的教师进行沟通,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促进计算机与各学科的融合,共同发展。依据人才培养计划,更新课程及教材,让不同专业的学生课本里有不一样的“色彩”。

(5)不断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增添计算机与本专业结合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更为新颖的探析模式。不断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尽力规避单一路径下的解析理论。更新的教学内容要能融入计算机和医学检验双重知识的运用,让学生体悟出不同专业知识碰撞在一起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设定出来的项目要整合多重的基础常识,在探究进程中,更能体会趣味。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有别与其他课程,它更新速度更快,发展更迅猛,所以计算机课程的开设一定要跟上时代的节拍,要有前瞻性。学校具体开哪些课程,取消哪些课程一定要根据未来的发展方向来确定。多年的教学实践认识到,课程的开设一定要体现实用的特点,如果一味追求面面俱到,使学生学得过多过杂,其结果不但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材方面,要避免同一本计算机教材连续使用的情况出现。采用最新的教材,使学生掌握最新的技术。教材通常都是偏重于理论教育和素质教育,即注重讲授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和体系背景,而忽视技术日新月异的突破和发展。教材的选用应以学用结合为着眼点,授课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合适的教材。借鉴国外计算机教学的先进经验,加快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尽量做到计算机知识的每年实时更新,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前沿的计算机技术加入到教学中去。

(6)完善现有课程考试评价机制。高职侧重培育出来的人才,都要拥有实际的操作和动手能力。针对这一特性,计算机基础科目的评价和考核应多设计在计算机操作方面。机考出来的结果才更能折射出真实情形下的认知水准,反映综合技能。

3、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思考。

(1)与企业或单位合作制定培养计划。以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学院为例,该院与银河集团、南京佳韵公司等企业合作。结合自身条件和企业要求,共同制定有企业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施行符合企业运作模式的教育。这样教师可以深入企业学习,也能吸引一些企业的一线工程师来指导学生实践,互惠互赢。

(2)创建高能力的双师队伍。强化师资建设,提高课堂质量,教师应积极参加企业培训,深入企业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术素质。从企业选拔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经常开设研讨,互通交流,共同提高。安排校本培训,以老带新,储备有专业实践能力的后备力量。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计算机学院的教师,应具备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先进的理念和过硬的实践能力。应在课余和假期间,深入到企业实践学习,这样才能教出适合这个时代的学生。中青年教师和教学骨干多参加企业的实践活动,多参与机房的建设和管理,多组织讲座、公开课等互相学习的机会,建立稳定和谐的教学队伍。鼓励教师多接触it市场,随时关注计算机发展的最新成果,了解计算机行业的水平和高度,弥补完善自己的不足。

4、结语。

科技发展不断更新换代,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高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刻不容缓,是必须实施的一项技术革命。计算机基础课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和企业等各方面共同的努力,需要各方面协同支持合作,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线合格劳动者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最终方向和目的。

参考文献。

[2]邢平均.大力加强内涵建设助推高等职业院校科学发展[n].中国教育报,-8-26.

[4]翟玉庆,邓建明.计算机学科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1).

心血管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循证医学的应用论文

摘要:在循证检验医学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从浙江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实际出发,探讨分析基于循证检验医学新形势下实用性、可塑性和富有创新性的高级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循证检验医学;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

医学心理学专业论文

您好!感谢您百忙之中抽读学生的信。我叫吴秋梅,是一名即将毕业于海南医学院护理专业的学生,我在海南人才招聘网上看到了贵医院的招聘信息,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怀着服务病人的理念,我勇敢的推荐自己。

本人学习勤奋刻苦、目标明确、学业成绩优秀、专业理论扎实。经过在海南医学院的临床专业学习阶段,现已具备扎实的基础医学,护理学基础的理论操作等技能,已初步具备从事临床护理的工作能力。大学英语获得了国家英语a级证书,同时也取得了计算机office证书,以优异成绩获得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证书,具备window环境下文字处理图文混排以及表格操作能力,熟悉掌握word,excel,ppt系列软件,很好的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专业学习之余,本人善于把握每个实践锻炼的机会,当过不同行业的兼职,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这些经验将成为我以后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宝贵财富。课外还喜欢唱歌、跳舞、表演、看书、上网,尤其热爱运动。希望您能给我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您就会发现我的与众不同。

经过在海南医学院三年的学习,如今的我,面对学习,我自信,沉着、稳重,面对工作,我能干、肯干、敢干,面对生活,我热情、大方、诚恳。时值告别校园之际,谨呈求职材料期盼能加盟贵医院获得一个让我发挥白衣天使才能的机会!忠心的希望你贵医院给我服务病人的机会,希望能有个机会和您见面,如果可以的话我想下个星期天去拜访您,在去拜访您之前我会给您打个电话,具体时间由您安排,如果能与您面谈我真是万分感激,此外,我还随信付一封信封,如果您方便的话就给我回个信,真是太感谢您了。

此致

敬礼!

求职信:xxx。

xxxx年xx月xx日。

PBL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专业中的应用论文

被动性是高职学生的普遍特点,在笔者所教的高职临床班级中,课前预习者只占极少数,课后有效复习的比例也仅有10%左右(据下一次课提问情况统计)。可见,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只限于被动地跟随课堂讲授,缺乏主动学习的动机。与这一现象相对应,pbl教学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地位是主动的,一切学习方式,包括阅读课本、查阅文献、课堂听讲,都变成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手段。以课堂讲授为例,此时虽然形式上仍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看似学生仍处于被动地位,但由于学生抱有解决“自己的问题”的动机,因此听讲的过程,就不再仅仅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发掘答案”的过程。至于课堂以外的查阅资料,更是由学生完全独立自主地进行,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动性的提高还有益于学习注意力的养成。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注意力低下、注意力维持时间短暂的问题。这一点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尤为突出,因为是被动听讲,所以注意力涣散的现象难以避免。而在pbl教学中,学生是病例的“责任人”,具有主动学习以解决问题的动机,由此产生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且持久。这会潜移默化地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

1.2pbl教学增进学生的职业体验。

在传统课堂中,学生把自己定位为“学生”,而在pbl教学中,面对一个实际的病历,学生会不知不觉把自己定位为解决病例的“医生”,这种体验,对于高职学生的职业定位是一种有效的促进,并可以期望由此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从专业定位看,高职临床教育主要面向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专业人才,培养时间较短,同时又要求毕业生具备贴近实际临床工作的能力。与这一培养目标相适应,pbl教学既能加速学生对职业角色的适应,也有助于培养实际的临床工作能力。pbl教案取材于真实病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接触病史分析、诊断思维、检查项目的选择与检查结果的判读等临床实践的诸多方面,如果再加入对标准化患者的问诊和对实际患者的体格检查,那么pbl学习的过程就会是一个完整的临床工作流程。因此通过pbl教学,可以有效培养高职生的临床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岗位要求。

1.3pbl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是医疗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自学的能力。由于学习主动性欠缺和学习能力有限,高职医学生表现出自学能力和自学意识的普遍低下,这不符合其岗位要求。pbl教案具有现实性和开放性,其蕴含的问题不限于课本,学生要提出并解答这些问题,只靠课堂听讲和翻阅教科书是不够的。这就迫使学生把目光转向更广阔的资源,在学生查阅其他教材、专著,并通过电子资源和互联网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他就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自学的能力,学会了自学的方法,促进了自学的意识。只有养成了自学的意识和能力,学生才能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上与时俱进,不断提高。

2面临的问题。

尽管pbl教学存在上述优势,但据实际教学的尝试和反思,笔者认为,在高职临床专业中开展pbl教学同样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对此亦应有充分认识和思想准备。

2.1教案的编写。

pbl教案既要真实,又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此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并保证教学效果。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高职医学院校的教师多为专职教师,所教授课程较为单一,且与临床工作脱离的现象较为普遍,而一个有效的pbl教案既要有临床病例的真实性,又要有多学科之间联系的普遍性和深刻性,这对于编写者的能力是一种考验。另一个现状是,高职医学院校普遍缺乏有规模的附属医院,因此缺乏病例资料的来源,这就从源头上限制了pbl教案的编写。与当地医院进行合作,可能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办法。通过合作,让专职教师更多地与临床工作连接,从而提高专职教师的临床能力;从医院获得大量的原始病例资料,从而使pbl教案的编写具备充实、丰富的素材。这样就有可能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案,为pbl教学的成功奠定基础。

2.2系统性知识的形成。

知识的碎片化是pbl教学的一个可能后果。由于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自由的,因此其获得的知识往往缺乏系统性。对于高素质的本科生而言,可以期望其通过自身的归纳、梳理,建立知识的体系,但对于高职医学生来说,这个要求可能过于困难。无论如何,医学知识的系统性是不能放弃的教学目标,那么这是否意味着pbl教学从根本上与这一目标不符合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两个方面的努力,来解决这一问题。一是教师的引导作用。在pbl教学中,教师既要保持讨论和思维的开放,又要引导学生接近问题的核心、发现不同学科间问题的深入联系,当然这对教师的引导艺术也是极高的要求。二是pbl教学应与课堂教学配合进行。对任何一门主要的医学课程而言,完全的pbl教学是不现实的,合理的安排是pbl教学与课堂讲授的穿插。在pbl第一次讨论并提出问题之后,就应安排课堂讲授,以方便学生获得系统性的知识。如前所述,有pbl铺垫的课堂讲授,应有比传统课堂更好的效果,如此,pbl教学与课堂教学可以相互促进。

2.3考核方式的转变。

临床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仍然以选择、简答和问答组成的笔试为主,这种考核方式有利于客观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但不利于评价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为了与pbl教学的目的相适应,考核方式也应做出转变。首先,应强调检验学生的病例分析能力。pbl教学在形式上就是由病例导入和展开的,并综合运用多学科、多系统的知识,对病例进行分析。因此病例分析考查能够针对性地反映学习效果。其次,pbl教学还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获得知识”的自学能力为目的,这一能力对学生未来的成长有深远意义,因此应该在考核中加以体现。但其困难在于难以客观量化,无法以试卷的形式一次性检验,故而应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即在pbl教学的过程中,由指导教师、讨论组成员和学生自己,对参与讨论、团队合作、文献检索等方面进行过程性的记录和评价。综上所述,pbl教学因其不可替代的教学效果,值得在高职临床医学教育中尝试和推广,而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岗位要求,又与pbl教学的特点相吻合。但针对在高职临床专业开展pbl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也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克服和解决,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