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上网的调查报告(优质15篇)

未成年人上网的调查报告(优质15篇)

ID:9404094

时间:2024-03-03 08:39:05

上传者:雨中梧

调查报告通常包括问题的背景介绍、研究目的、方法和程序、数据分析和结论等内容,它可以给读者提供全面的信息和深入的理解。以下是一些优秀调查报告的摘要,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

未成年人异性交往的调查报告

辅导目标:

1.通过活动,树立异性交往的正确观念和态度,并学会与异性同学相处的原则和艺术。

2学会与异性同学相处的原则并掌握与异性相处应该注意问题。

辅导时间:一课时。

辅导地点:教室。

辅导形式:学生合作讨论,教师点拨指导。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2分钟)。

有一位男生,上高中以后,感到自己产生了一些奇怪的变化。他特别喜欢坐在他后面的一个女生,每天都忍不住想回头看她几眼,听到这位女生大声的说笑声,他心里就发颤;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他为自己产生这种念头感到羞耻,以为自己变坏了;又怕其他同学知道后取笑自己,于是就拼命压制自己的想法,不让自己回头。实在忍不住,就用小刀在自己手腕上划。可是手腕上虽伤痕累累,但仍然忍不住要回头。为此他变得精神恍惚,最后不得不请教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会告诉这位男生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的主要内容,与异性同学正常的交往。

(二)青春期异性同学正常交往(板书)。

在中学阶段,我们应当怎样与异性同学正常地交往呢?接下来请看小品:

小品表演1:《困惑》(课件展示)。

情景:小e和小f正在讨论题目。

旁白:小e和小f是一对青梅竹马的好朋友。他们一起上了初中,而且还在同一个班。瞧,他们正在讨论题目呢!

情景:小f弄翻了杯子,水倒在了小e的手上。小e痛了,小f帮她擦手。这时,被两位同学看见了,于是说闲话,一阵争吵。不欢而散。

旁白:一天,小f去找小e。

情景:小e坐着在看书,小f去找小e玩,小e拒绝,怕被说闲话。小f愤愤而去。

旁白:望着小f离去的背影,小e陷入了困惑之中……。

(1)教师:欣赏了小品之后,你对剧中人物的言行有何感想?

(2)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全班交流。

(3)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后,我们再来听听剧中人物的感想。

教师小结:的确,有助于我们学习、有助于我们身心健康的异性交往是值得肯定的。大家的意见也是一致的。男女同学的正常交往,可以增进团结,可以优势互补。常言说得好:“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很有心理学道理。但是,异性交往中常常还有另外一种倾向,另人担忧。

小品表演2:《一个护花使者》(课件展示)。

女生a:天气真好,心情真好,今天是我16岁生日。我叫小a,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学习成绩还不错。我的同桌是个男同学,叫小d,由于家在一条街,离校又不远,我们俩都是走读生。他的成绩是很差,但文体活动与劳动卫生都很积极,尤其是乐意帮助别人,真是个好同学。昨天放学回家,他神神秘密地说今天要告诉我一个秘密,给我一个惊喜。嗨,这个小d,怎么一早都不见他呀!

男生d:早上太阳红彤彤,我的心情好激动买了一张生日卡,秘密心思在其中。我的名字叫小d,学习成绩不咋的,多亏小a帮助我,数学考了90分。——我的同桌小a今天生日,这是我送给他的生日贺卡,我绞尽脑汁,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写了一段生日贺词。现在我读,大家听听,参谋参谋,看怎么样?……哎!……我看还是别读了,有点不好意思!嘿嘿嘿!

男生d:小a,祝你生日快乐!这是我送给你的生日贺卡!

自由发言1:你认为剧中的小a小d在事件处理中有错误吗?

自由发言2:如果你是小a,发生了这件事后,你将会如何处理?

自由发言3:如果你是小d,发生了这件事后,你将会如何处理?

(在自由发言中,主要采用对话式教学,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因势利导,并可以对学生的发言由学生自主作评定,哪种方法更好)。

(1)请同学们来谈谈男女同学如何正常交往,可举例,也可谈自己的体会(小组讨论,并派同学全班交流、分享,10分钟发言)。

(2)请同学总结归纳男女同学交往要注意的问题(小组讨论,并派同学全班交流、分享,10分钟讨论)。

(三)教师归纳:

青少年男女交往中把握的原则(板书):

1、树立远大的理想(板书)。

在远大理想指引下的男女同学共同的学习、活动、工作,才会不断产生新的健康的内容,产生不断向前迈进的动力。

2、注意交往方式,青少年男女以集体交往为宜(板书)。

课堂上的讨论发言,课后的议论说笑,课外的游戏活动等,为大家创造了异性交往的机会。使一些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同学,免除了独自面对异性的羞涩和困窘;一些喜欢交际的同学,满足了与人交往的需要。集体交往家长放心,老师支持。集体交往的形式各种各样,如兴趣小组、科技小组、学习小组等。集体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娱乐、游戏、竞赛、旅行、小发明、小制作等。

3、要把握交往的尺度(板书)。

(1)对方约你一同参加某项活动,如听音乐、看电影、观画展、逛书市,这是正常的、公开场合的两性交往,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赴约。女孩子应端庄、坦荡、不使对方产生误解和非份之想;男孩子要沉稳、庄重,尊重对方。

(2)假如两人互有好感,相处愉快,约会的次数会增多,每次约会的时间会延长,直到两人难分难舍,这时一定要注意适可而止,保持一定的距离。减少单独在一起的次数、时间,见面时多谈谈学习上的事情,使双方的感情降温。

(3)对于抱着谈情说爱为目的的约会,最好婉言谢绝,让对方明白你的心思,放弃对你的追求。但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可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对于纠缠不休,甚至威逼诱吓的人,就要请家长、老师、同学、朋友们帮助处理了。总之只要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诚恳对人,热情大方,尊重他人,自尊自爱,便能处理好与异性的关系。

简而言之:宜主动交往,不宜过分拘谨;宜群体交往,不宜单一交往;宜距离交往,不宜身体接触;宜表达友谊,不宜表达感情;宜自然大方,不宜矫揉造作;宜公共场所;不宜私人住宅;宜穿着得体,不宜过分打扮;宜果断拒绝,不宜含糊拖拉。

(四)学有所得,珍藏制作。

将这节课所学的经典句和原则等制作成《心理名言日记卡》,珍藏起来,或赠送朋友。

(五)送出祝福,结束课程。

最后,我衷心地祝福每位同学在成长的道路上,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谢谢大家!

未成年人德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5月上旬至6月底,开展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题调研活动。通过深入基层实地参观、组织基层德育工作者讨论座谈、个别访谈、文献调查等形式,获得了较为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初步掌握了全县青少年道德建设的基本情况,并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青少年道德建设的初步对策。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整个共青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全县各级团队组织坚持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服务育人并举,扎实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在云梦的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三观”

我们依托中学生团校、业余党校,广泛开展“党在我心中”、“永远跟党走”等主题活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近、现代史和基本国情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开展“寻访xx足迹,继承xx遗志”、革命老区游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继承优良传统,弘扬爱国精神。陶冶未成年人。我们还以青年中心、青少年活动室、青少年文明社区、文化广场等阵地为依托,以文化育人为载体,广泛开展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社区大家乐、文艺节、广场文化等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陶冶了未成年人的情操。

2、以体验教育为途径,组织未成年人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我们坚持实践育人,积极引导未成年人在实践体验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深入开展少先队“手拉手”“雏鹰行动”、“少年军校”、夏令营等实践活动,让广大少年儿童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长才干、受锻炼。大力开展中学生18岁成人仪式教育,增强广大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大力实施“保护母亲河行动”,在未成年人中普及绿色环保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

3、以服务育人为手段,竭诚为未成年人提供有效的服务。

我们积极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和自律自护能力。切实开展“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协助有关部门开展扫黄打非、网吧整治工作。实施“希望工程”,开展献爱心活动,资助360余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我们还推出了县十大杰出青年、十佳少先队辅导员等一大批青少年典型,以典型引路为切入点,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

尽管我们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做了一些工作,但是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有效整合、配置教育资源的手段还十分有限;主题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覆盖面还有待进一步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实效性和针对性还需要进一步增强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改进。

在党政领导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下,青少年道德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广大青少年积极投身教育实践,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提高,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

1、忠于祖国、建设家乡是青少年思想意识的主流。据孝感市开展的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问卷调查(以下简称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自觉拥护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对祖国的前途充满信心。在云梦的发展进步上,广大青少年认为云梦能够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顺利推进一主三化进程,并最终建设成为楚天强县,他们也期盼在云梦实现现代化和家乡的建设发展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勇于竞争、勤于学习是青少年思想道德的主要特征。在改革大潮的挑战和考验面前,青少年崇尚知识、公平竞争观念普遍强化,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身素质的愿望强烈和迫切。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青少年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仍然喜欢读书、看报以及参加各类知识培训,他们对科学文化知识、实用技术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的需求尤为明显。

3、成就自我、服务社会成为青少年的主流价值取向。身处于改革开放时代的云梦青少年,在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既有成就自我的强烈愿望,也有回报社会的拳拳之心。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学生都把”学业事业有成”、”受到社会尊重”、”奉献社会”作为自己人生的主要追求。

4、遵守公德、热心公益在青少年中蔚为风尚。青少年处在改革开放时代,但对参与公益服务、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充满热情。近年来,我县组织的青年志愿者行动、献爱心活动、文明城市创建等,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成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力军。

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青少年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青少年道德建设在实践发展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加强改进。

1、青少年现实主义倾向比较明显,缺乏对远大理想的追求。主要体现在一些青年关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对社会的共同理想和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还缺乏一致性,青少年受到诸多社会因素和消极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萌发急功近利和投机取巧的思想;比较注重当前利益,精明有余而坚韧不足。现在的青年无论在人生目标的确定,还是学习方式、就业观念、生活方式等都深受市场导向的影响,十分务实,特别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有时过于实用功利,相对缺乏为国家和为社会服务的奉献精神。

2、在道德建设上存在知行分离的倾向。当代青年对责任、平等、公正、自立、纪律等基本道德规范都很认同,道德的认知水平较高,但自律性不够强,比较缺乏对传统美德和现代公德的实践,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知行分离、重知轻行的现象,甚至出现一些道德逆反行为。

・环境调查报告・大学生调查报告・中学生调查报告・农村教育调查报告。

4、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如今生活、学习、工作条件日益改善,尤其是城镇青少。

年很少遇到以前那样的困难、挫折,因此,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意识逐步弱化,承受挫折的能力也逐渐下降,稍稍碰到一点儿困难和挫折,便茫然失措、承受不了。有的因此消沉、怨愤甚至绝望,给自己、家庭和社会造成伤害。

5、青少年强调个性、独立,具有批判精神,但常常有点“自我中心主义”。现在的青少年许多是独生子女,学习条件很好,生活比较优越,他们评判事物的标准也往往不同于成年人。常常紧紧追逐潮流,很愿意与众不同、引人注目,有时还有较强的攻击性,喜欢批判。

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分析,可以得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受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负面作用的影响,青少年逐渐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潜在地增强了青少年对金钱的崇拜和对物质的追求。有些青少年互相攀比,比吃穿玩乐,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严重,在生活中逐步淡化道德修养,逐步淡化文明礼仪、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等传统美德。形成了消极的人生观、扭曲的价值观、颠倒的荣辱观、错误的婚恋观,严重影响着未成年思想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在他们物质来源不够或缺乏的情况下,往往不惜挺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社会精神垃圾和不良风气严重侵蚀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单位和个人置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社会责任于不顾,将宣传封建迷信、宣扬犯罪及渲染暴力、色情、恐怖的书刊、图片、录相、光盘等推向市场,善于模仿、缺少辨析能力的未成年人会被这样的文化产品刺激心灵,误读社会,还有那些管理不尽规范的电子游戏厅、电脑网吧、迪吧等,也是侵蚀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温床。到处可见的美容院,舞场ok厅,到处可闻的麻将、扑克声,等等,严重地败坏着社会风气,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另外,社会腐败现象也对青少年产生了不良影响,在他们的头脑中逐步形成了唯利是图、拉帮结派、权力至上等意识,这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负面影响非常严重。

3、教育者缺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缺乏实效性的根本原因。目前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思想道德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传统德育理论指导下的义务性、束缚性、规训性的教育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人的正当权利和需要,权利与义务脱钩,将他们作为一种驯服、支配的对象,难以使未成年人养成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思想意识。

4、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陈旧,教育者以消极作为的方式对待主导价值观教育。一些教育者对价值观教育有畏难情绪,认为主导价值观教育是市场经济社会难以实施的,仍然使用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语言方式解释市场经济的问题,让人误以为主导价值观无法与市场经济相衔接。价值观扭曲使孩子们从扭曲的示范和矛盾的教诲中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5、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存在问题。

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思想,在学校教育中仍然根深蒂固,重智育而轻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依然明显的存在。同时,学科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长期相互脱节,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依然停留于传统的说教方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德育的效果。学校德育过度强调认知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变成了单纯的知识教育。

6、未成年人家庭道德教育知识较少,方法简单,难以适应社会迅速发展对家庭教育的要求。由于一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缺乏科学方式,家庭教育方法简单滞后,给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形成带来负面影响:有的家长对子女溺爱娇宠,百依百顺,造成女子自我放任,好逸恶劳,骄横任性;有的家长片面认为”拳脚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子女稍有不对,轻则辱骂,重则棍棒相加,造成了子女的逆反心理和孤僻性格;有的家长自身行为不检点,无形中影响子女,使子女步其后尘,染上恶习。

7、失学、辍学现象还未完全消除。由于一部分农户家庭还很困难,还有少数未成年人因为家庭贫困而不得不中止学业,无法接受正常的国民教育,学习更多的知识。一些失学、辍学的青少年由于所受教育有限,加之辨别是非能力不强,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走上歧途。

四、共青团在加强我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大有作为。

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是贯彻落实《意见》要求、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我们要按照党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好《若干意见》,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优势和作用,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道德素质,努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

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对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质非常重要。要多角度对青少年进行熏陶。大至广播、电视、报刊、电脑网络等,小至社区的宣传栏、街招广告等,都应开辟一定数量的道德公益广告和宣传栏目,形成全方位的影响,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坚持不懈地宣传正确的道德取向,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不断灌输到青少年的头脑中,使他们明辨是非、美丑、善恶,努力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加强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道德热点问题的引导,特别要注意加强对社会上出现的青年现象的引导,满腔热情地肯定青年的进步,旗帜鲜明地反对与时代的要求、与公民道德建设需要相违背的倾向。要重视互联网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加强网上的正面宣传和管理的力度,防止有害信息的传播,同时要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开展道德教育。要不断推出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优秀精神食粮,加强对青少年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引导,在潜移默化之中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要依托各级各类青少年活动阵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等,对青少年开展生动形象的传统美德、革命道德和时代精神教育。要抓住重要节日、纪念日的契机,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让青少年在参与活动中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加大维护青少年权益的力度,打击黄赌毒,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总之,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共同促进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

2、推进。

实践阵地建设,增强道德建设的可操作性。

建设教育阵地是进一步推进青少年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使其从无形到有形,从分散到集中,从突击性到经常化、具体化。着重是要实现教育阵地网络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多门类建立多功能的教育阵地,为青少年广泛提供实践机会。一是建立青少年活动中心,形成以其为龙头,以各地青年中心、青年活动室、青年科技图书文化站等为延伸的青年文化活动阵地网络;二是建立县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形成以其为龙头,以各地青年志愿者服务站、中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为支点的实践阵地网络。同时,还可考虑通过吸收民资以股份制形式,实施市场化运作,创办各类有益青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化活动场所,进一步扩充、延伸青少年道德建设阵地。

未成年人异性交往的调查报告

学生之间正常交往是值得赞同的一件事情,但是,异性之间要如何才能正常的交往,这需要他们自己善于把握这种人际交往分寸。

误解一: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读书,与异性交往是长大以后的事。

这种说法听起来颇有道理,实际上却自相矛盾。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成长,而不是读书。学会与人交往,是个人成长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任务之一,是一门意义重大的功课。这门课虽不在升学考试的科目之列,却会考人一辈子。

同时,学会与异性交往也是“青春期”最重要的社会目标之一。一个正常人从初中开始就需要建立异性友谊。因此与异性交往并不是“长大以后的事”。相反,如果等到离开学校走上社会以后才开始学习与异性交往,很可能就会因为缺乏锻炼而成为这方面的“困难户”。

误解二:中学生还不成熟,不懂事,不具备与异性交往的条件。

这实际上是在将异性交往神秘化,把异性交往划为禁区。青少年确实还不成熟,但是,人的心理成熟不可能靠坐等得到,与异性交往的技能也只能在实践中去摸索,去提高。

事实上,一个没有学会与异性交往,没有达成异质社交性的人很难说是一个成熟的人。在一定的程度上,学习与异性交往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一条重要途径。

误解三:与异性交往分散精力,影响学习。

这种说法是很多家长和教师竭力反对学生与异性交往的主要理由之一。

其实,真正的原因并不是分散精力,而是承受不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这种压力又往往来自教师或家长对于异性交往的过敏反应。

实际上,一个与异性交往很成功的人,往往情绪饱满,精力充沛,学习和工作的效率都很高。因此,与异性交往本身并不会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相反还可能起到积极作用。

误解四:与异性交往很容易发生早恋,使中学生犯错误。

异性交往的动机多种多样,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为了谈恋爱。虽然青少年还不成熟,容易冲动,但是他们都有正常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制能力,在恋爱问题上一般会相当慎重。

如果说一些中学生真是早恋了,“早恋”也是一个心理现象,而不是道德品质问题。对“早恋”的学生,老师和家长不应该孤立、打击,而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引导。

误解五:与异性交往是少数“坏学生”的行为,“好学生”不应该仿效。

与异性交往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正常需要,所有发育正常的中学生都会自然地产生这方面的需求。但是由于中学生被灌输了对异性交往的很多偏见,他们很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压抑自己的需求,一些学生则采用“地下活动”方式与异性交往,不敢让老师和家长发现。这样的境况对学生正当的异性交往是非常不利的。如果一个学校里,真是只有少数学生对异性交往感兴趣,我们就不得不怀疑这个学校出了什么问题。

误解六:如此交往下去,担心他们过早地发生“那种”关系。

体内骤然剧增的雄性激素(男)或雌性激素(女),使他们无法抹掉对异性怀有的特殊敏感和关注。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青少年都知道这样的冲动是自然的、正常的。许多人会怀疑自己的感受,甚至怀疑自己是否是个“好人”,但是,他们又实在不能克制自己的冲动。

实际上,过早或随便发生性关系多是那些被严格限制与异性交往,或家庭缺乏温暖的关怀的中学生;而那些生活在比较民主的家庭中的青少年,可以和父母公开讨论与异性交往或性的话题,则通常会在性行为上采取较为谨慎的态度。

正是由于诸如此类的偏见和误解,很多家长和老师不能正视“青春期”的异性交往,往往忽略了青少年在青春期思维上的独立性和生活上的依赖性复杂交织的矛盾心理,而一味地采取压抑、堵塞的办法来被动应付。恰恰这个时期,青少年的心理又极不稳定,容易产生成长恐慌。

一些在异性交往上遇到问题的青少年一旦得不到及时的正面引导,且遭受来自各方面的误解和责备,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他们甚至可能做出缺乏理智的不计后果的“果敢”行为,“青春期”的异性关系也因此成为一个危险问题。

要化解危机,解决问题,当务之急是,家长和老师要及时转变自己固有的观念,积极主动地和孩子沟通交流并多从正面引导,学会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权利、个性和差异,从而帮助他们健康、安全、顺利地度过危险期,走好青春关键的这一步。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

近两年来,全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从年龄结构看,14岁以下占查获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总数的10%;15岁占23.5%;16岁占35%;17岁占31.3%。从违法犯罪的类型看,寻衅滋事占查获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总数的37.5%;盗窃占22.5%;抢劫占22.5%;杀人占6.3%;故意伤害占6.3%;强奸占2.5%;猥亵占2.5%。从文化程度构成看,小学4人,占查获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总数的5%;初中占67.5%;高中(或中专)占27.5%。从违法犯罪主体看,在校学生占查获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总数的16.3%;因失学、辍学、未就业的社会闲散未成年人占66.3%;打工或学徒14人,占17.5%。其中,重犯占7.5%。从处罚情况看,判刑占查获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总数的57.5%;治安处罚占42.5%。

1、违法犯罪有低龄化趋势。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14岁以下违法犯罪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总数的10%,而2001—2002年只占4.8%,2003年占有明显上升趋势。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低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手段有成人化趋势,2、违法犯罪有团伙化趋势。近两年,未成年人团伙或共同犯罪人数不断上升,据调查,团伙作案占查获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总数的68.8%。从犯罪过程来看,他们都是无组织的共同犯罪,没有组织名称,没有帮规,一般都以一两个人为首,临时邀集其他人形成团伙作案。

3、违法犯罪有暴力化趋势。未成年人实施抢劫、强奸、投毒和杀人等恶性案件日渐增多,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总数的37.5%,比前几年大大上升。他们的作案手段残忍,犯罪方式成人化,大多数是受暴力、色情传媒的影响,模仿性强。如廖某无钱花,便邀汪某、黄某,带上刀于4月19日晚上在城区转悠,物色好目标后,便跟踪到一僻静处,廖上前一手卡住被害人脖子,一手拿刀架在其颈上,汪某一手用刀顶住其腰部,一手搜身,并威胁地说:“不要叫,快把钱拿出来,不然就捅死你。”抢劫完毕,把被害人逼到一车旁,面朝汽车后,再撒退逃离现场。

当代社会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既有未成年人自身的生理、心理、品德因素,又有家庭、社会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1、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淡薄,不学法,不懂法,不知道法制的严肃性。未成年人在学校和家庭没有受到很好的道德和法制教育,造成一些学生不懂法,不讲道德,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奋斗目标。我们在调查中询问一个少年抢劫犯:你知道抢劫是犯罪吗?他回答说:知道是违法,但不知道是犯罪这么严重。你知道是违法,为什么还要去干呢?他答道:好玩呗!在询问一个少年强奸犯时,他说不知道自己犯了强奸罪,因为陈红(被害人)是自愿跟他“玩玩”的,他不知道与未满14周岁的人发生性关系就是强奸。因寻衅滋事被拘留的方华军告诉我们,他的女朋友与“小鸡”(绰号)勾搭在一起,心中怨恨,便找人去修理他。平时有什么不平的事,找警察没意思,警察也管不了那么多,都是靠自己去找哥们摆平,电视电影也都是这样演的。他们的回答令我们瞠目,更令我们深思,我国历来重视未成年人的道德和法制教育,《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的颁布与实施和学校德育课的设置,都充分体现这一点,然而真正落到实处的又有多少呢。

2、未成年人自我控制力弱,崇尚“哥们”义气。未成年人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和“情感冲动期”,当遇到偶然事件的诱导和激发时,往往不能慎重考虑,行为常常不顾后果。加上社会阅历浅,缺乏人生经验,识别和抵御各种腐朽思想能力不强,崇尚“哥们”义气。许多案例表明,有相当比例的未成年人是在社会上被一些坏人的诱惑、拉拢和教唆下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如被开除的黎某因没钱去南昌,知道某中学经常有学生在租住的宿舍或校内的空房内赌博,遂产生“搜场子”(即抢劫赌博场)弄钱的念头,便找到原中学同学周某商定“搜场子”办法,周又去找陈某,要陈在学校找好下手的目标,然后又邀集黄某、付某、张某等共8人持刀抢劫“场子”。在谈话中,黄说,当时不想去,但大伙都来了,不去又不好,怕别人说自己不讲义气,不够朋友。陈某说,当时,知道是去“搜场子”,很害怕,但黎说,学校有很多“场子”,以前也干过,很容易得手,都没有出事,同学是因为赌博被搜都不敢告发的,经他这么一说,我便同意了。张某说,本来是不想去的,在路上都想要退出,但又觉得折面子,当时认为,只跟着去,不动手不会有事的。在这一案例中,他们大多数是不愿意去干的,因为怕伤面子,不够哥们义气而铤而走险,又心甘情愿地把抢劫的钱全归别人所有。

3、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失当。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多元结构的矛盾日趋突出。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已经日益影响到家庭结构的稳定。或因父母迫于常年在外,或因父母赌博、吸毒或离异等原因引起破裂,以致家庭教育不到位,造成未成年人辍学、出走、犯罪。一是父母离异,因感情纠葛,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致使孩子个性偏执,出现心理障碍。某校初三学生袁林,原先学习成绩名列全班第一,父母离异后,情绪低落,神情呆滞,成绩急剧下降到三十名。二是父母忙于生计,只顾挣钱,对孩子要钱就给,只关心孩子的健康、学习成绩和穿衣吃饭,忽视品德教育。三是父母自身素质低,无力管教孩子,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有的家长道德品质差,言行不端,常在家赌博,对子女影响极坏。四是教育方式不当。有的父母认为孩子考试分数高就行,其它方面不闻不问,甚至一味迁就,形成重智轻德的教育,孩子“有恃无恐”,容易走向个人极端;有的父母不了解孩子的自身能力和心理特点,只要知道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有违纪行为就口出粗言,讥讽、挖苦,甚至施以棍棒来教育,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产生抵触情绪。据调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属于以上几种家庭情况的占83.5%,其中属于离异(或单亲)的占10%。

4、学校教育存在缺陷。学校往往把“智育”作为硬指标,把“德育”当作软任务来抓。而绝大部分的学生家长对于子女的要求,也是更偏重于学科成绩的好坏而忽视对孩子人格品行的要求。由于未成年人正处于一个可塑性大、内心矛盾多、对外部世界变化敏感、寻求独立自主,而辨别力又不强的时期,以往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育已越来越不适合当代未成年人成长的需要。一些学校仍在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分数论英雄。往往出现“重智育,轻德育,放松法制教育”的现象,法制教育课形同虚设。对一些学习成绩差、表现又不好甚至有劣迹的后进生,教师不是用爱心去关怀,用耐心去帮助教育他们,而是“恨铁不成钢”,对他们态度粗暴,动辄训斥、体罚,甚至以种种借口把他们赶出校门,这样流失的学生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次调查,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中有67人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总数的83.8%;成绩差,表现又差的后进生43人,占53.8%。据他们反映,在学校时,大多数后进生受到歧视,被人瞧不起,因此,破罐破摔,对学校和社会产生不满情绪。

5、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未成年人深受其害。一是暴力、色情文化垃圾和不健康的网络、传媒的影响是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各种暴力、色情书刊、广告、音像制品屡禁不止。网吧、游戏厅业主为了自身的利益,置国家的法律、法规于不顾,大量接纳未成年人。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发现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中,71.1%的人看过黄色录像;86.3%的人爱上网,上网主要是打“传奇”游戏和聊天,其中23%的人有网恋。网瘾就像毒瘾一样毒害着未成年人,上网让他们荒废学业,上网让他们走向犯罪,上网让他们不顾一切。某校白天刚对同学们进行网吧危害的教育和法制教育,并规定学生一律不准上网,违者将课以重罚。当晚11点多钟就有两名学生翻越围墙去上网,后来知道是与网友约好时间谈情说爱的。宁可违校规,也不能违网约,这是何等的网恋沉迷。某中学教师反映,周某作业不做,在泡网吧,他母亲去网吧叫他,他竟敢置之不理,母亲只有打“110”报警,才把他吓出来。该校还有一学生张某因上网而弄得面黄肌瘦,精神不振,债台高筑,学校劝其休学,在家调养身体。要上网就要有钱,靠父母给的零花钱和从牙缝里省钱远远不能满足自己的网欲,他们想到了骗、偷和抢。据调查,因无钱上网而犯罪的占同案的37%。听听家长们的呼吁:请关闭网吧,救救我们的孩子吧!虽然言辞有些偏颇,但网吧对未成年人的危害确实令人担忧。二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泛滥,领导干部中的某些腐败现象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未成年人。他们从小好逸恶劳,滋生盲目追逐、享乐攀比的习气。没钱花,就去偷、去抢。他们甚至认为偷盗和当官的贪污受贿没有什么两样,都是不劳而获。弄钱不能靠勤劳、吃苦,要靠手段,劳动观念极其淡薄。从而导致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错位,放纵自己的不良行为。某校初一学生刘某从家里偷了700元钱,带三个伙伴离家出走,到无锡后,每人买一套新衣服,住进了宾馆,想潇洒走一回,钱花完后,就想出了“好主意”:打110。当警察询问时,他们只告诉一点,自己是某中学的学生,其它的一问三不知,就连家长姓名,联系电话都假装说忘记了,警察拿他们没办法,只好通知学校来领人。在调查时,有许多同学反映,家长和老师在孩子面前经常缺乏诚信,不能兑现诺言,“我们不诚实,是跟大人学的。”

四、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几点建议。

1、加强未成年人教育。要紧紧抓住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理想信念、革命传统、集体主义、民族精神和民主法制教育,采取不同方式,开展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家庭教育上,主要是以学校为依托办好家长学校,聘请有经验的老教师担任教员,以《家教必读》为教材,每半年上课1—2节。帮助家长改正溺爱、打骂、讽刺、只给钱不教育和重智轻德的教育方法,以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和家教水平。帮助解决好父母离异、单亲的未成年人教育问题。在学校教育上,首先是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打破唯分数论的教育奖惩办法,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其次是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希望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学习成绩差,经常违法违纪的学生要倍加关爱,要有社会责任感,不能让他们受到歧视,成为“弃儿”。要与后进生反复进行个别谈心,帮助其分析原因,找准切入点,用爱心和耐心去教育他们,只要他们做出了一点成绩,取得了一点进步,就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要多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让他们融于大集体之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参加活动带来的快乐。同时,要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进行帮教。学校尽可能地不要开除学生,不要把一些在犯罪边缘的未成年人推向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转化好一个后进生比培养一个优秀生所产生社会效应更大。四是要重视诚信教育。社会上各种虚假广告、虚假宣传、尔虞我诈、说话不算数等缺乏诚信的现象比比皆是,造成学生中,口是心非,相互欺瞒,不讲诚信的现象普遍存在。希望家长和教师在孩子面前说到做到,做出榜样,以人格的力量感化孩子,教育孩子讲诚信,学会做人。

2、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普法教育要从源头抓起。要切实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学校的法制课要上课表,为中小学校配备法制副校长,有计划有步骤地上好法制课。要选学《刑法》有关法律条款,弄清罪与非罪、违法与犯罪的界限和几种常见犯罪的特征,使学生较系统地接受法制教育,从而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提高青少年的守法意识。政法部门在办理未成年人案件时,本着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对违犯治安管理条例的,一般不予以拘留,仅作训戒处理。对社会危害不大,尽量多判缓刑或管制,采取家庭、学校、社会共同进行管制,共同进行帮教的办法进行挽救。避免其投入劳改后,交叉感染;同时,要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对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要加大惩治力度。

3、加大网吧、游戏厅的整治力度,净化社会环境。不定期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市场要按相关法规下决心进行全面清理整顿。近期,网吧经过整治,有明显好转,但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的问题仍然存在,有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进不了网吧,却可以进游戏厅,游戏厅的生意也因此“火爆”起来。因此,管理部门要依法加大文化市场的整治力度,切实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是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经营性网吧(查验身份证)。严禁在游戏厅中玩赌博游戏。一经查实,从严处理,该关闭的要坚决关闭。二是长期开设有奖举报通道,发动和鼓励教师、家长和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有识之士加入到网吧、游戏厅的整治活动中来,积极举报,彻底打消经营业主所存在的侥幸心理。三是要加大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图书馆、少年游乐园等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的投入,社区可建立青少年活动室,使之真正成为未成年人健康有益的活动场所。

4、认真做好帮教工作。对失足青少年的帮教工作十分重要,是避免破罐破摔“再进宫”的关键一环。充分发挥公安、法院、司法、工、青、妇和关工委的作用,对他们进行针对性帮教,在上学、就业等方面开辟多种渠道,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能重新做人,开始新的生活。要重视社会闲散青少年所面临的“三无”(即无书可读、无业可就、无组织去管)的现状,全社会都要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当中的大多数有学可上,有工可做,有人去管。这是有效减少社会闲散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根本之道。

5、动员更多的老同志来做关心下一代工作,充分发挥“五老”(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老教师、老退伍军人)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特殊作用,支持他们开展各项工作。要求他们协助学校教育好自己的孙辈,为青少年做一两件有益的事情。

6﹑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要针对未成年人教育的特点,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推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和综合评价体系的建设,形成三方面相互沟通的工作网络,做到综合管理,依法保护,防止出现管理上的“盲区”。特别是在放假期间或实习期间,学校要积极依托社区力量,利用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多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和进行思想教育活动。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这样才能有效预防﹑矫正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未成年人德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自我国开始实施双休日起,学生的闲暇时间陡增,闲暇用不好也可能带来灾祸。我们谈及现在未成年人的道德问题,最为棘手的就是因为网络给未成年人带来了道德的负面影响。其实,细加分析就会发现,未成年人更多上网吧的时间就是在闲暇时间。而其他,如小团伙犯罪、传统道德的缺乏等诸多的问题,也大多是在闲暇时间产生的。

因此,当我们进一步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问题的时候,应重视未成年人的闲暇时间,大力实施闲暇德育。闲暇德育的最终目标是让每一位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闲暇观,养成正确的闲暇道德行为。闲暇德育呈现出如下的特点:

1.生活性。

不管是课余学习还是家庭生活,学生在闲暇时间的活动往往表现出与个体的.生活紧密联系的特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提倡在生活实践的体验中培养习惯。他曾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

比如去年我们班为了增强学生孝敬父母的意识,曾安排了一次学生回家给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洗一次脸。平常而简单的活动,孩子们认真做了,不仅完成了一项作业,而且学生能够从父母年龄变化(白发、皱纹等)感悟到了父母的艰辛,从父母感激的神情中感悟到了自己对父母的关心不够。生活化的德育内容看似平淡,却往往滴水藏海,意蕴深厚,平凡中蕴蓄着伟大。

2.教育性。

既然是一种德育的行为,所以不管采取哪种形式的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未成年人的道德水平,规范道德行为习惯。闲暇德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的闲暇活动过得丰富多彩,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在闲暇的活动中获得道德品质的认识、良好品德的养成。所以,每一项闲暇德育活动的开展都应该经过预期详细的准备,确立一个明确的德育目标,形成完善的闲暇德育评价体系,以便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活动行之有效。

可以这样说,每一项活动从预设起,就要与学科课程的教学备课一样,做到“备德育内容、备德育方法、备德育环境、备德育对象、备德育实施者、备闲暇特征”。

3.渗透性。

闲暇德育的实施更多是通过闲暇生活来实现的,因此,德育的过程就少去了更多的经验传授和理论宣讲,未成年人道德水平的提高更多是隐藏在生活实际中,渗透在生活实际中,其教育的结果是未成年人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

回想我们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为什么年年上周周上,但最后的教学质量并不能尽如人意,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说教多于体会,传授多于发现,学生处于接受者的地位,他们不愿意去掌握,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

比如,集体主义的观念随着独生子女在班级比率的日益提高越来越丧失。为此,我在学生的闲暇活动时,就组织许多集体性极强的活动,如老鹰捉小鸡、跳长绳、打篮球等。(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胡集镇第二中心小学,226671)。

未成年人异性交往的调查报告

教学目标:

一、帮助学生了解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点,明确异性交往的需要。

二、引导学生树立恰当的异性交往的原则和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异性交往行为。

教学过程:

导入:画一画:一座山,一条河,一个男生,一个女生。。。。。。

问题:男女生的交往,是排斥还是吸引?

了解心理学上的异性效应:某中学组织同学外出野餐。第一天,老师让女男同学分席而食,结果是男生个个狼吞虎咽,女生则嬉笑吵闹,同样杯盘狼藉。

第二天,老师让同学男女合席而食,则出现了另一番风情:男生个个彬彬有礼,你谦我让,大有君子风度;女生则个个细嚼慢咽,温文尔雅,大有淑女风韵。

总结:(1)男生女生交往的意义:

(2)男生女生交往的原则:

a.态度自然大方。

b.把握交往分寸。

c.注意交往方式、场合。

活动二:当当“小大夫”,诊断病情,开出处方:下面几种交往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活动三:体味青春滋味,哪种做法合适?我们如何处理自己的情感?

(1)慎重对待,理智处理,学会拒绝;(2)学会选择,学会承担责任。

总结:老师寄语:

男女同学在生理和心理之间都是有差异的。通过正常的交往活动可以增加相互间的了解,这不仅可以消除神秘感且可以使男女同学对异性的好奇心和向往转变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相互关心、帮助和体贴,从而共同进步。

因此,我们要把握交往的尺度,建立起健康向上的异性友谊。

欣赏歌曲《一起走过》,希望男生、女生能一起努力,把握今朝,共同走过美好的青春岁月!

班级上网调查报告

20xx年1月----20xx年2月。

一、课题背景。

随着电脑的普及风暴,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时尚,走进了千家万户。网络世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青少年已成为网民中的很大一部分。但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平添了许多烦恼。我们今天的研究课题是--------中学生上网情况。

二、研究目的。

通过对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探究中学生的上网情况,分析网络的利与弊,告诉青少年应如何对待网络,让网络这把双仞剑更多地成为学生的好帮手,让祖国的新一代茁壮成长。

三、研究过程。

一、确定研究目的:提出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和网络查找来了解有关青少年的一些信息。

二、整理数据:把调查的数据分析并整理,然后一一删减。

三、具体分析:整合数据,写成论文。

四、调查方法。

1.网上搜集、查询。

2.查阅报刊、杂志。

3.问卷调查、实地调查。

五、研究成果报告。

改革的春风催人欲醉,时代在进步,经济在发展。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互联网已走进了千家万户。网络已经成为包括中学生在内的民众获取相关信息,进行信息沟通的必然选择。互联网,好比浩瀚的信息、知识和娱乐的数字化迷宫,对求知欲强烈的青少年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网络,简单的来说,就是用链路将各个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机相连在一起,组成数据链路,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

凡将地理位置不同,并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而连接起来,且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网络协议、信息交换方式及网络等)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的系统,可称为计算机网络。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学生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也摆在我们面前:即由互联网这把“双刃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让部分青少年沉迷其中,无法自拔。而如今,网络犯罪在21世纪的案例中占了重大比例,可见,网络不仅可以让我们受益无穷,也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危害。

根据网络调查,我们了解到中学生是电脑网民中占比例最多的一大部分。而且,中学生犯罪的比例也随之增多,所产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所产生的问题中,大多是由网络引起的。在近几年中,网络所引起的犯罪的速度也是变的比以前快。可见,网络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并不是骇人听闻。这应该引起大家对网络问题的关注。因为网络早在人们的生活中成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青少年上网时间和对上网时间的满意度:青少年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212分钟左右,如果平均到每日,约30分钟左右。37.0%的用户认为自己上网时间“正好”,认为“比较多还能满足”的用户占12.0%,认为“太多了”的仅为0.7%。31.7%的用户认为“比较少”,18.5%的青少年用户认为“太少了”。

------以上数据由互联网提供。

互联网的正面影响:网络开阔了中学生的视野,而且网上的东西丰富多彩,对我们中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而且所查的内容很广泛,让我们有“足不出户,始于足下”的感觉,能让我们了解更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不到的东西,让我们的知识更加丰富。互联网为我们学生提供了学习和求知的平台;互联网为我们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渠道,满足了我们的需求;通过上网,可以培养他们和各式各样的人交流的能力;通过在网上阅览各类有益图书,触类旁通,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互联网有助于青少年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因为在当今社会中,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人必须掌握的五项技能之一。

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信息垃圾弱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有关专家调查,网上信息47%与色情有关,六成左右的青少年在网上无意中接触到黄色信息。还有一些非法组织或个人也在网上发布扰乱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蛊惑青少年。这种信息垃圾将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意识,污染青少年心灵,误导青少年行为。网络的隐蔽性,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一方面,少数青少年浏览黄色和非法网站,利用虚假身份进行恶意交友、聊天。另一方面网络犯罪增多,例如传播病毒、黑客入侵、通过银行和信用卡盗窃、诈骗等。这些犯罪主体以青少年为主,大多数动机单纯,有的甚至是为了“好玩”、“过瘾”和“显示才华”。另外,有关网络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也给青少年违法犯罪以可乘之机。

防治网络弊端的建议:

1.坚决抵制不健康网站,不浏览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网站。

2.控制上网时间,适度上网。

3.加大宣传力度,让网络的利处得以发扬。

4.明确上网目的,不沉迷网络游戏。

总结:网络社会已经悄然而至,我们既不能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对中学生发展的巨大正面作用,而忽视它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作用而敬而远之。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学生上互联网的研究,探索新情况,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增强中学生上网的成效。我们要引导和规范相结合,使中学生养成良好的用“脑”和上网习惯。通过各种途径告诉中学生网络的虚幻性、信息的庞杂性,对其上网继续指导和适当规范,使其有防范意识,学会区分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的区别,培养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对中学生进行网络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他们的网络信息意识。同时给予适当的关心和爱护,多听听他们到底在想什么。既带好路,又提供“保护”,在目前网络法规和技术不完善的情况下,这也许是目前家庭和学校解决上网不利影响的较为可行的一条重要途径。

上网调查报告

截至20xx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2656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提升了2.0个百分点。

这说明网络发展迅猛。

我调查的对象都是大学生,被调查的这些人都是我周围的人,所以调查结果难免有所偏误。

毋庸置疑,网络的发展是得到人们的认同的,因为网络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国防军事等等方面得到了普遍而充分的应用。

而我调查的重点对象是网络(共和国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对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作用。

网络的发展显而易见,是无需我赘言。

关于“你上网的大多数时间花在什么上?”高达29%的青少年上网主要是为了游戏,奔着学习和浏览信息目的的青少年各占24%的比例,交友目的的也占18%。

由此得出一个结论: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好处相对而言是多于坏处的。

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他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网络或多或少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的。

至于“您认为网络对于您的生活重要吗?”这一问题,。

结果显示有79%的被调查人选择了“很重要”或“一般重要”的选项。

所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网络,既然离不开网络,我们就要好好利用网络,而不能反陷其中。

在问卷中我做了一个设想——“假如一天不上网的话,你会感觉怎么样?”,问卷显示“很不舒服(7%)不舒服(34%)有一点不舒服(41%)感觉正常(18%)”说明青少年对网络的依赖性很强。

毫无疑问,网络有利于青少年非线性思维方式的形成。

互联网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

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校园。

互联网有助于青山年不断提高自身机能。

互联网有助于拓宽青少年的'思路和视野,开发青山年内在潜能。

互联网加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度。

第一、上网可以及时了解时事新闻,获取各种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上网可以充实头脑,只要留心就可以学到许多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鼠标一点,大千世界便尽收眼底。

学生被人经常提及的缺点就是缺乏信心,不敢与外界交流。

现在有了互联网,他们可以彻底克服这个心理障碍,并且在对外交流的过程当中,又开阔了自己的视野。

网络为教育资源的交流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不仅老师,而且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登录各类教育网站获取学习资讯。

消除心理障碍,可以没有顾忌地向网友倾诉心事,减轻课业负担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但同时,与其相反。

网络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素质也具有消极影。

网络对青少年智力素质具有消极影响。

网络对青少年身体素质具有消极影响。

长时间连续上网会造成情绪低落、眼花、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焦躁不安、睡眠障碍,有的甚至消极自杀;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有可能引起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网络交流的隐藏性、无约束性,更容易使青少年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而且诸如网吧等人流较复杂的公共场所,对青少年所造成的影响更是不可小窥。

智力素质:网络的开放性和方便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但当前,网络聊天是许多青少年上网的主要内容,容易影响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注意力;而现实中存在不少青少年由于过度地迷恋、依赖电脑网络,沉湎于网络之中,正常学习、生活秩序遭受破坏,学习时间无精打采,学习成绩下降,有的甚至厌学、逃学、辍学。

长期上网会引发青少年网络孤独症,人际情感淡漠,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网络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具有消极影响。

如何正确的利用网络。

网络的双面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利用好网络,为青少年生活与学习提供积极作用,同时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荼毒。

首先,就是要做到多与现实生活中的人进行交往、交流,扩大自己的见闻见识;其次,加强体育锻炼,没事的话可以去散散步,看看日出日落也蛮好的;再者,上网之前弄清楚自己要干的事情,不要漫无目的闲逛;加之,永远不要和诱惑较劲,抵制网络诱惑,坚持自己。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我们应坚定自己的目目标和理想,并为之奋斗,不为其他的所干扰。多数大学生不自己现今的生活状态,想改变自己的现状。同样,大多数大学生相信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生活在看似平静实际波涛汹涌社会中的我们,尤其得时刻内省,不要被网络所累,而要利用好网络去活出自己的精彩,达到自己胜利的彼岸。

究竟网络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或者是利弊相等。

在我看来,对于不同的人会得出结果,同时每个人也会有不同的看法。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增大益处,减低害处。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相信自己,提升自身修养,坚定理想,成长为一个有所作为的社会主义新青年。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时代。

未成年人德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社区总户数1083户,2884口人。现有未成年人417人,其中,高中生85人,初中生134人,小学生122人,幼儿66人,失学8人,待业2人。为了详细了解和掌握社区的青少年思想德育教育现状,我们抽样走访了105家,与一些家长、青少年进行了座谈,取得了第一手材料。

二、存在的问题。

就社区来说,当前青少年德育教育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理想观念模糊。不论是在入调查中,还是在座谈中,使我们不得不接受一个残酷的事实:在走访的105户家庭中,有95个孩子对自己的将来没有打算,不清楚自己究竟要干啥,尤其是年龄较大的表现得更为突出。“随遇而安”、“到时候再说”、“没想过”……是受访孩子和家长说得最多的。

2、是非观念淡化。在受访人群中,我们向所有的家长和孩子做了一个提问调查:如果遇到歹徒正在行凶,恰巧被你看到,你会不会上前阻止?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几乎所有的家长和孩子都选择了回避。除此之外,缺乏礼貌、不懂交往规则、善恶不分在这些孩子中都表现得十分突出。

3、法制观念不强。在这些孩子中,普遍存在不懂法、不知法、不守法现象,法律边缘模糊。除了杀人、放火、盗窃、抢劫之外不清楚其它违法行为。甚至一些青少年自身就存在着违法行为。

4、自制能力差。突出表现在逃学上网吧、打游戏、看黄牒黄书、浏览黄色网站等方面。尽管学校和家长多方阻止,但成效不大。

我们建议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未成年人教育和管理。

1、尽快开办未成年人德育教育课。由于学校的当前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很多学校都把德育教育课当作副科处理,甚至有些学校干脆就取消了德育课,使未成年人的德育水平极低,出现了荒漠化现象。所以,在社区开办德育教育课已成当务之急。通过与家长沟通,我们建议利用双休日成立社区德育教育班,集中未成年人学习,尽快补上这一课。

2、加强家长学校建设。未成人之所以出现这样问题,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与其监护人——家长也有着直接责任。很多家长也痛苦地表示不会管孩子,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由于家长是孩子的第一教师,在第一教师不称职的情况下,出现未成年人德育教育荒也就不奇怪了。为此,加强家长教育也势在必行。

3、加强未成年人环境管理。外因往往决定内因。东利社区未成年人之所存在这些问题,与其成长环境也有关系。在东利社区,大大小小的网吧、黑游戏厅、歌舞厅不下十几个,每天暄闹不止,潜移默化中给未成年人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所以,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也是我们当前应该正视的一个现实。

综上所述,尽管当前存在这些问题,但只要我们能从源头上、根本上抓好,从正面教育入手,相信广大提高青少年德育素质一定会有一个较大的转变。最终实现品学兼优的水平。

阅读更多:

上网调查报告

20xx年5月8日。

五四班部分同学。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中国的富强,科技的发达,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富裕,现在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了电脑。因此,我们对本班同学每天上网的时间做了一个调查。

1、了解上网的利于弊。

2、调查本班同学每天大约上网的时间及是否经过家长同意。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被调查人员每天大约上网的时间是否经过家长同意。

兰钰萱无无。

宋忻遥半个小时是。

马兆麟1小时是。

蔡宛辛1小时否。

曹悦溦1个半小时是。

李万勖不一定不一定。

张扬帆2小时是。

丁昱棋2/3小时是。

四、分析及结论。

1、大多数同学每天大约上网的时间都在1个小时左右,而且基本也都经过了家长的同意。

2、上网的好处:上网的好处有许许多多,上网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给我们提供了交流、交友的自由化,玩游戏的成功,让我们知道了要不断的求新,赢了我们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小学生上网可以知道丰富的资源和信息。网络也是一位很好的老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会越来越先进,用途也越来越广泛。它的出现给我们带来许多变化,人们可以用电脑运算、书写,这些都是上网的好处。

3、上网的坏处:我们小学生意志力差,很容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如:有的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以至于荒废了学业;还有的同学沉迷于网络,脱离现实生活,带来身心的双重痛苦。据报道:最近,一位因连续24小时泡在网上的小学生导致全身打颤、痉挛、摔东西,而被迫送往医院治疗。该学生已有两年网龄,经常上网冲浪,出事时仍坐在电脑前。

4、对同学们的建议:请同学们控制自己使用网络的时间,要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后上网,最好是在时间比较宽松的周末上网。同时一次上网时间不要太久,以免影响学习和视力,不浏览不健康的网站,要经常与父母交流网上有趣的事情,让父母了解自己在网上的所见所闻。

未成年人德育教育调查报告

按照办事处的总体要求和部署,我们对分管的社区进行了入户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社区总户数1083户,2884口人。现有未成年人417人,其中,高中生85人,初中生134人,小学生122人,幼儿66人,失学8人,待业2人。为了详细了解和掌握 社区的青少年思想德育教育现状,我们抽样走访了105家,与一些家长、青少年进行了座谈,取得了第一手材料。

二、存在的问题

就社区来说,当前青少年德育教育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理想观念模糊。不论是在入调查中,还是在座谈中,使我们不得不接受一个残酷的事实:在走访的105户家庭中,有95个孩子对自己的将来没有打算,不清楚自己究竟要干啥,尤其是年龄较大的表现得更为突出。“随遇而安”、“到时候再说”、“没想过”……是受访孩子和家长说得最多的。

2、是非观念淡化。在受访人群中,我们向所有的家长和孩子做了一个提问调查:如果遇到歹徒正在行凶,恰巧被你看到,你会不会上前阻止?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几乎所有的家长和孩子都选择了回避。除此之外,缺乏礼貌、不懂交往规则、善恶不分在这些孩子中都表现得十分突出。

3、法制观念不强。在这些孩子中,普遍存在不懂法、不知法、不守法现象,法律边缘模糊。除了杀人、放火、盗窃、抢劫之外不清楚其它违法行为。甚至一些青少年自身就存在着违法行为。

4、自制能力差。突出表现在逃学上网吧、打游戏、看黄牒黄书、浏览黄色网站等方面。尽管学校和家长多方阻止,但成效不大。

三、加强未成年人德育教育的几点建议

鉴于青少年当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为了使这些未成年人能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在将来能担负起建设祖国的大任。我们建议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未成年人教育和管理。尽快开办未成年人德育教育课。由于学校的当前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很多学校都把德育教育课当作副科处理,甚至有些学校干脆就取消了德育课,使未成年人的`德育水平极低,出现了荒漠化现象。所以,在社区开办德育教育课已成当务之急。通过与家长沟通,我们建议利用双休日成立社区德育教育班,集中未成年人学习,尽快补上这一课。

2、加强家长学校建设。未成人之所以出现这样问题,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与其监护人家长也有着直接责任。很多家长也痛苦地表示不会管孩子,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由于家长是孩子的第一教师,在第一教师不称职的情况下,出现未成年人德育教育荒也就不奇怪了。为此,加强家长教育也势在必行。

3、加强未成年人环境管理。外因往往决定内因。东利社区未成年人之所存在这些问题,与其成长环境也有关系。在东利社区,大大小小的网吧、黑游戏厅、歌舞厅不下十几个,每天暄闹不止,潜移默化中给未成年人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所以,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也是我们当前应该正视的一个现实。

综上所述,尽管当前存在这些问题,但只要我们能从源头上、根本上抓好,从正面教育入手,坚持经常,相信广大提高青少年德育素质一定会有一个较大的转变。

未成年人德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未成年人上网问题的存在,是多方面原因复杂混和而成的。

1.自身方面的问题。未成年人处于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转型期,这个时期是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当中,青少年有很强的好奇心,对任何新鲜事物都乐于尝试,并且容易上瘾。

2.社会方面的原因。一些网吧老班为了赚钱,根本不管上网者是否未成年人。学校管理不严格,对学生的要求不到位。文化稽查部门对黑网吧的管制力度不够,导致许多网吧钻了空子,大肆接纳未成年人。

(二)未成年人及其家长对网络的态度和相关行为的情况。

1.未成年人上网率极高,上网时间长,多数家长却从未上过网。

调查显示,93.5%的未成年人表示对网络感兴趣,并有11.4%的未成年人认为“很长时间不上网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周末和节假日是未成年人们上网的高峰时段。而45.2%的家长表示不了解网络为何物,没上过网的高达69.2%,只有7.7%的家长经常上网。大部分教师的上网时间少、上网经验明显不足。

2.多数未成年人对在校上网的条件不满意,家长、教师呼吁改善条件。

对于课余时间里在校上网条件表示满意的未成年人只有19.4%,不满意率达59.2%。24.9%的未成年人在学校里学会了上网技巧,而38.3%的未成年人则认为学校并没有把必要的网络技巧教给他们。同时,不少教师对于学校的网络资源现状,特别是现有资源的利用率表示不满。据教师们反映,校园网络设施和多媒体教学设备主要用于展示课件与开公开课,而未能充分运用于平时备课和课堂教学,更不能充分满足学生们在校上网的需求。

3.多数家长既赞成子女上网,又担心子女上网影响学业。

对于子女上网,27%的家长持赞成的态度,反对的只有15.9%,大部分家长则顺其自然。高达九成的家长认为,网络最大的好处是“能使子女开阔眼界,增长见识,”;29.5%的家长觉得网络能促进子女的学习兴趣,11%的家长认为“网络没有任何好处和作用”。58.5%的家长表示,最不能接受的事是孩子上网会浪费时间,耽误学业。显然多数家长内心十分矛盾:既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享受网络的好处,更怕因迷恋网络而荒废学业。此外,令家长们深感焦虑的事还有:浏览淫秽、反动、暴力信息,产生网恋,痴迷网络游戏等等。

(三)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应该承认,网络对学生还是有诸多好处的,主要表现在:可以拓宽知识面;“网络世界”的出现,使学生的生活空间,从原先相对狭小的物理空间进入了一个完全开放的虚拟空间,扩大了学生的人际交往层面;锻炼了社会交际能力,能够促进学生甄别现实与虚拟空间真伪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成绩,打字速度快,盲打水平高;经常玩游戏的同学反应速度快,思维敏捷。

由于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未成年人上网存在很多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1、影响学业。未成年人上网大多是为了打游戏聊天和点歌等,这些娱乐方式对未成年人很有吸引力,意志不坚定的学生常常身不由己,情不自禁,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严重影响学业。有的上网时间过长(有的甚至通宵达旦),不能很好地休息,上课无精打采,有的即使上课时也是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有的为了上网甚至旷课、逃学……诸如此类的现象日益增多,浪费了大好的时光,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影响了学生的大好前途。

2、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成长。目前,大多数未成年人是独生子女,他们本来就缺乏与他人沟通的机会,如果再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聊天,就会使他们减少和人交流的愿望,甚至患上“电脑自闭症”,处于亚健康状态或直接导致心理障碍。

3、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有些网吧环境较差,大量的吸烟导致烟雾缭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有的学生上网时间太长,容易引发很多疾病。长时间上网不但对眼睛造成极大伤害,还打破了正常的`生活规律。还有的学生为了上网常常节省午饭费,长此以往,还会导致内分泌失调,引发一系列身体疾病。更可怕的是易导致心理疾病,这将给未成年人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带来无法预计的损失。

4、诱发未成年人犯罪。为了解决上网费用欺骗家长钱财或者抢劫小学生钱物。这种现象现在时有发生。网上不健康的内容,也会导致未成年人的行为道德不规范。学生浏览不健康的网站,都容易使学生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解决未成年人上网的建议及对策。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吧的数量也逐渐增多,家庭上网的也越来越多,未成年人上网的人数也呈不断增多的趋势。这是他们的权利,学校和社会不可能也不应该禁止。但是未成年人正处于成长之中,他们上网弊远远大于利,特别是“不健康上网”给未成年人带来了严重危害,我们必须对他们的上网行为给予关心、引导和教育,使互联网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为此,提出如下建议及对策:

1、加强各方教育。作为学校,如果只是强行禁止学生上网,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应该变“堵”为“疏”,采取多种形式,运用典型事例,加强法制教育、网德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教育,使学生彻底认清“不健康上网”的危害,注重引导学生“健康上网”。作为社会,通过各种媒体普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知识,开设未成年人心理咨询热线。作为家长,不要只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成长,不要对孩子放任自流或者强加干涉,配合好学校、社会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

2、加强政府管理。要加强对网吧的审批,继续加大对网吧的检查力度和管理力度,尤其是对网站内容、上网时间和身份证等方面要细心检查、严格管理,阻止不健康的进口游戏泛滥,杜绝“不健康上网”情况的发生,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不能对非法网吧只是罚款了事,更不能就知道伸手向网吧收钱而疏于管理,使网吧经营出现秩序混乱的情况,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3、加强网络管理,加大法制力度。对于境内境外一些非法网站加强监控力度,对于境内非法网站坚决取缔,对于境外网站进行严格过滤;制定专门法律,继续加强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保护未成年人“健康上网”。

未成年人德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带着这个课题,我利用暑假走访了xx社区、xx社区、xx社区、xx社区、xx社区、xx社区、xx社区等8个社区。就未成年人教育问题与街道办事处、各社区的干部和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交谈,并仔细查阅了他们的活动记录,收获很大,也发现了很多问题。

二、问题。

1.社区建设尚以满足人口居住条件为主,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缺乏文化教育功能。社区缺乏自治主体机制,缺乏凝聚力。居民对原工作单位仍存在很大的依赖性,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较弱,绝大多数中青年很少参与社区事务。社区各类社团也以离退休的老年居民为主。

2.社区资源开发利用不足,资源闲置和供不应求的矛盾突出。一方面社区内机关、企业、大专院校、中小学校和科研部门等人才济济,但这些人才优势在社区建设工作中并未得到充分利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服务和文体活动的需求在明显增加。但目前社会上,尤其社区能提供的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数量有限,供不应求。与此同时,一些企事业单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投资建设的设施(如体育场、电影院、礼堂等)却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

3.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薄弱、专业素质较差。目前在社区一线工作的干部职工,大多没有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专业知识缺乏的现象,难以胜任社区教育和发展的需要。

4.社区教育投资机制不健全,缺少充足的资金保障。社区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而目前社区普遍缺乏资金。政府投入跟不上社区的发展和居民文化生活的需要。社区资金来源又缺乏灵活的投资机制。社区经费紧张,难以开展更多的、层次更高的活动。阅览室里的书籍数量不足、更新太慢。这极大地影响了社区工作的开展和社区品位的提升。

5.有些家长在孩子参加社区活动方面观念错误。在升学的压力下,有些家长要求孩子最多的就是作业、看书,一般不支持孩子参加社区活动。假期,有的家长借口孩子要去探亲,有的家长大量安排了孩子去补习功课,有的家长怕孩子受累,千方百计阻止孩子参加。这给社区作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延伸、发挥社区教育功能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调查中我们也感到,这些年来,政府越来越重视社区建设,重视社区在建设和谐社会、培养未成年人方面的作用。社会各界也在大力倡导、积极行动。社区本身也在积极探索提高自身建设,加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尤其在提升社区文化品位和加强对未成年人教育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有些社区还积累了很多好的工作经验。

三、思路、途径和方法。

下面就社区培养未成年人健康人格的思路、途径和方法问题谈一些自己初浅的认识。

(一)什么是健康人格?

我个人认为,能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开放的,对所承担的学习和其它活动有胜任感,充分发挥潜能的,对父母、朋友有显示爱的能力,有安全感,喜欢创造,有能力管理自己的生活,有自由感,这就是健康人格。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四有新人”,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二)工作思路:

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培养未成年人健康人格,我们应确立以培养高素质的合格公民为目标,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为龙头,以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为两翼,对未成年人实施基础道德教育、培养未成年人健康人格的工作思路。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各项活动,力求坚持创新,不断探索未成年人健康人格培养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努力增强未成年人健康人格培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全面提升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三)工作途径和方法:

1.政府搭台,社区唱戏。

政府是加强社区建设、创建和谐社会的领头人。应充分发挥政府的领导职能,为社区工作创造更好的环境、更多的机会,真正起到政策扶持、经济支柱、后勤保障的重要作用。如xx市政府9月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就是很好的例子。当时,国家领导同志、有关部委和地方负责人、专家学者、先进典型代表齐聚xx,围绕“公民道德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主题畅所欲言,献计献策,探讨进一步加强改进公民道德建设的措施和方法。它极大地推动了我市的公民道德建设,为形成全社会关注公民道德建设,尤其是关注未成年人的道德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又比如:xx市妇联推进以“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为主题的“双合格”家庭教育活动。它以提高家长素质,帮助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营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为目标,以面向基层、服务家庭、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为原则,以自主参与、自我教育、亲子互动、共同提高为特征,通过开展教育宣传实践和表彰活动,促进家庭教育知识的普及和传播。除了组织“我做合格小公民”幼儿故事、儿歌赛,“双合格”幼儿故事、童谣赛,“放歌xx”幼儿书画比赛、“双合格”幼儿书画赛等活动,还成立了社区家庭教育宣讲团,在社区举办多次“未成人年保护法”巡回讲座,使“双合格”家庭教育的理念在社区群众中得到了有效推广。今年6月以来,市妇联、市教育局又联合推出了“家庭教育阳光计划”系统讲座,邀请了全国知名家庭教育专家、团中央《知心姐姐》杂志心理健康教育报告团讲师到我市各学校、社区巡讲,从而构建起了一个“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2.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为社区文化建设摇旗呐喊、加油助威。

上网调查报告

不到两个月的实习阶段我在初中实习,装备了计算机网络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学现场评估系统、校园广播系统、闭路电视系统,使校园教学设施网络化,实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现在对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如下。

互联网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中学生。调查显示,93.5%的中学生表示对网络感兴趣,并有11.4%的中学生认为“很长时间不上网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周末和节假日是中学生们上网的高峰时段。与孩子们相比,家长和教师们则大为逊色。45.2%的家长表示不了解网络为何物,没上过网的高达69.2%,只有7.7%的家长经常上网。大部分教师的上网时间少、上网经验明显不足。

2.多数中学生对在校上网的条件不满意,家长、教师呼吁改善条件。

对于课余时间里在校上网条件表示满意的中学生只有19.4%,不满意率达59.2%。24.9%的中学生在学校里学会了上网技巧,而38.3%的中学生则认为学校并没有把必要的网络技巧教给他们。同时,不少教师对于学校的网络资源现状,特别是现有资源的利用率表示不满。据教师们反映,校园网络设施和多媒体教学设备主要用于展示课件与开公开课,而未能充分运用于平时备课和课堂教学,更不能充分满足学生们在校上网的需求。

3.多数家长既赞成子女上网,又担心子女上网影响学业。

对于子女上网,27%的家长持赞成的态度,反对的只有15.9%,大部分家长则顺其自然,但近半数的家长表示希望子女将来能从事网络工作。高达九成的家长认为,网络最大的好处是“能使子女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并掌握好电脑技巧”;同时,29.5%的家长还觉得网络能促进子女的学习兴趣,11%的家长认为“网络没有任何好处和作用”。58.5%的家长表示,最不能接受的事是孩子上网会浪费时间,耽误学业。显然多数家长内心十分矛盾:既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享受网络的好处,更怕因迷恋网络而荒废学业。此外,令家长们深感焦虑的事还有:浏览淫秽、反动、暴力信息,产生网恋,痴迷网络游戏等等。

1.网络环境对中学生的积极影响。

(1)中学生使用互联网有助于形成全球意识,强化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透过网络的窗口,他们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使视野空前开阔起来。全球意识的增强,适应了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对于中学生们今后走入日趋一体化的世界,显然是大有好处的。

(2)互联网为中学生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拓宽了他们的视野。网络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学生们进行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3)中学生使用网络有助于扩大交往的范围,促进青春期心理的健康发展。网络上,电子邮件、oicq、聊天室、bbs等把天涯海角、素不相识的人拉到“零距离”,在相互咨询、交谈、讨论、倾诉、请教的过程中,极大地满足了中学生们旺盛的表达欲、表现欲和社交欲。这对于舒解压力,保持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好处。

(4)中学生常上网,激发了对英语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热情。

2.网络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

(1)网上信息垃圾使中学生深受其害。

(2)中学生迷恋网络对学业产生冲击。

(3)网上聊天引发网恋,调查显示,6.7%的中学生坦言自己有过“网恋”行为(实际比例会更多)。网恋中存在许多情感陷阱,中学生往往是受害者。

(4)网络不良文化弱化了中学生的道德意识。

(5)网吧管理问题依然严重,给中学生造成诸多问题。

网络环境对中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许多机遇。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对于信息网络化问题,我们的基本方针是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努力在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这是我们进行网络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我们建议:

1.更新教育观念,推进学校网络德育工作的开展。

第一,通过宣传和学习,使全体德育工作者转换观念,统一思想认识,抛弃“网络有害论”,消除“网络恐慌症”,充分认识到网络德育的重要性和网络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重新定位学校德育的目标,把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成熟度作为网络德育的首要目标,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判断力和自制力。

第三,重新设计学校德育的内容,在原有德育内容的基础上突出价值观教育,增强识别评价和选择道德信息的能力;注重道德意志力的训练,使学生的道德认识与行为实践统一起来;开设网络德育课程,强化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责任感。

第四,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拓展德育的时间和空间。

2.培养网络德育队伍,增强网络德育力量。

其一,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讲座和考核,使各级教育管理者、德育工作者以及全体教师掌握网络基本知识、技能,并熟悉网络德育的运作方式和手段,学会常见的德育课件开发工具(如authware、director、flash等)。在讲求实效的前提下,改进和充实目前实施的“沙河市中小学教师计算机考核”的方式与内容,如增加教师利用网络开展道德工作的考核内容。

其二,选拔并培训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网上沟通技巧好,具有丰富的网络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网络德育工作者,由他们提供在线指导,帮助上网中学生解决各种心理、思想、学习等问题;同时,注意在网上收集整理有代表性的德育问题,向有关职能部门反馈,以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3.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网络道德和网络行为规范教育,自觉筑起心灵的“长城”

一是加强以理想信念为主题的思想品质教育,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筑起心灵的“长城”,抵制网上各种不良思潮和有害信息的侵蚀。

二是加强中学生网络行为教育和安全教育。制定“沙河市中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三是各校可以组织中学生统一浏览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题主页,向他们推荐国内外诸多优秀网站,把中学生们的上网热情转化为自觉学习先进文化、陶冶高尚情操的动力。

4.提高现有网络德育资源的利用率,增加资金、技术投入,促进德育网络的形成。

(1)要进一步加强各校校园网建设,增加资金、技术的投入,并以结对子的形式扶助薄弱学校。争取使各校园网内容充实而生动,形式新颖而优美,更新速度快,宣传做得好,吸引上网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点击率。

(2)从中学生的需求出发,各校园网要建设好学习频道、心理频道、交际频道、游戏频道、生活频道等,建设并管理好聊天室、论坛、在线心理辅导等,在与上网中学生进行交流同时,努力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来引导他们。

(3)各校还应想方设法改善中学生在校上网的条件。可设置学生电子阅览室、电子课堂、网络走廊等,一方面增加中学生上网时间,另一方面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同时,结合课程改革,开设网络教育课程,向中学生们系统地传授网络知识和技巧。

5.切实加强对网吧、网站的监督管理,净化网络环境。

理顺对网吧的管理体制,加大依法治理网吧的力度。成立专门的网吧监管机构;设立全市统一的投诉热线电话;建议电信部门发行青少年专用的上网卡,此卡具有上网费用低廉,自动屏蔽不健康网站等特点。

6.加强对家长进行网络德育的指导。

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家长网络德育的意识,引导他们以身作则,为子女健康上网树立榜样,自觉担负起对子女进行网络德育和对子女上网的监护责任。同时,由市教育局组织有关人员编写“沙河市家庭网络教育指导手册”,发放给家长,提高他们对子女进行网络德育的水平。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关工委、共青团、妇联、心理学会、家教研究会、新闻媒体等社会机构、组织在这方面的优势,通过举办讲座、咨询、宣传等活动,帮助他们解决网络德育方面的问题。

上网调查报告

暑假就要结束了,这期间我在社会调查中,重点关注了中学生的上网问题,对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如下:

中学生上网率极高、时间长。互联网信息量大、互动性强、沟通便利,因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中学生的青睐。在我调查的50个人中,95%的中学生表示对网络感兴趣,并有12%的中学生认为“很长时间不上网是令人难以忍受的”。休息日和节假日是中学生们上网的高峰时段。

多数家长既赞成子女上网,又担心子女上网影响学业对于孩子上网,27%的家长表示赞成,反对的只有15%,大部分家长则顺其自然,但近半数的家长表示希望子女将来能从事网络工作。很多家长认为,网络最大的好处是“能使子女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并掌握好电脑操作技巧”;同时,30%的家长还觉得网络能促进子女的学习兴趣,11%的家长认为“网络没有任何好处和作用”。%的家长表示,最不能接受的事是孩子上网会浪费时间、耽误学业。由此看来多数家长内心十分矛盾:既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享受网络的好处,更怕因为沉迷网络而影响学业、影响前途。

案或启发联想。互联网使中学生的全球意识得以增强。

互联网为中学生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网络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学生们进行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需要。网络资源包括大量的历史、人文、科技、新闻等各方面信息。网络的应用,帮助中学生了解更多的未知领域,掌握大量的数据信息,因此,互联网为中学生学习、成长,拓宽了视野。网络有助于扩大中学生交往范围,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中学生可以借助虚拟空间,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互联网无限多样的发展机会,能够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培养。可以说,网络的出现为青少年的交流、创新、娱乐提供了便捷的服务。

中学生上网,促进他们的学业。互联网有大量的学习资源,特别是英语、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互联网不仅提供静态的知识,也提供动态的知识,甚至提供互动答疑。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可以促进中学生的学业。互联网信息量大、交流速度快,已成为青少年寻求知识的重要手段。互联网进一步拓展了当今中学生的学业空间。

网络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

网上信息垃圾使中学生深受其害。

由于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中学生很容易遭受“网络垃圾”的侵害。网络不良文化弱化了中学生的道德意识,甚至诱发中学生犯罪问题发生。

中学生迷恋网络对学业产生冲击。

迷恋网络对中学生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产生网络病症问题。

上网场所管理局面依然严峻,产生诸多问题。受利益驱使,部分网吧经营业户违规经营。由于种种原因,网吧经营管理问题依然严重,给中学生健康上网造成了诸多问题。

(一)学校方面。

1、建议学校和老师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加强自律。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学习方式可以更加灵活多样。课堂学习将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更深入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但决不能将网络作为玩游戏、聊天的代名词,2、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我们希望学校能够拓展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学校的电脑室应定时应向学生开放,让学生查查资料,交流体会;另外,还应组织开展社团活动,尽量把课外生活丰富多彩起来,用健康有益的活动来抗击不良信息的侵袭,少受网吧的引诱,促进身心健康。

(二)家庭方面。

1、家长应掌握网络技术,正确对待孩子上网在调查当中,我们发现有71%的家长不了解网络。16%的家长认为该关闭网吧;62%的家长认为要加强网吧管理,不得让未成年人进入;79%的家长坚决反对孩子上网吧。我们认为:作为家长,对互联网不应是拒绝而是了解,应从提高自身水平入手。家长要熟悉网络,可以与孩子一起上网,一起探讨网络问题,这样,既可以了解孩子,又可以消除与孩子的代沟,增进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

2、监督、控制学生上网的内容和时间。

因为学生的鉴别力和自控力是有限的。为了防止中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家长应与学生建立安全上网规则。

(三)社会方面。

1、加强对网吧的管理力度。

有关部门对网站内容,上网时间和身份证等方面要认真检查,严格管理,保护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中学生创造优良的网络环境。并且要把电子游戏作为一项文化产业,组织开发主题健康、情节生动、青少年喜欢的游戏产品。

2、多建立中学生喜爱的网站。中学生上喜爱的网站,能够寓教于乐。那些正规导向健康的论坛,能够让中学生能在其中畅所欲言,倾诉苦恼,发表看法和建议,还能更实际的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1.通过这次的研究学习,真正让我们学会与人更好地沟通与相处,进一步了解了社会。

为做好中学生上网情况分析,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在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中,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不少问题与困难。在研究学习中,我们组的每一个成员在学习能力方面都有所提高。

2.通过研究性学习,我们的学习态度更加严谨认真,在困难面前我们全组同学学会了坚持与忍耐,发扬了团结协作的精神,无论做什么,都会感觉到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这次研究对我们来说是一次特殊而有意义的经历,我们克服了胆怯,拥有了更多的自信和成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