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运算定律说课稿(模板19篇)

加法运算定律说课稿(模板19篇)

ID:9406949

时间:2024-03-04 20:15:16

上传者:MJ笔神

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提前预设教学问题和解决方案,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以下是一些教师们分享的优秀教案模板,它们是他们多年教学实践的总结和经验。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1)算法分析。

按照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因为是同级运算,所以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计算过程。

0.6+7.91+3.4+0.09。

=8.51+3.4+0.09。

=11.91+0.09。

=12。

《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课稿

1、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二单元第2小节“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中的第1课时。其内容包括:加法的意义、加法交换律,完成p49“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一第1-2题。

2、从课本内容的纵向接洽看,本课一是在学生前三年半学过的加法知识的基础上,明白归纳综合出加法的意义,使学生对加法的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为以后学习小数、分数加法的意义打下基础;二是在学生前三年半对加法互换律的感性了解的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综合出加法互换律,为背面学习加法的轻便算法打好基础。从课本摆设的局部看,通过p48页例1的现实事例,使学生明白例1为什么要用加法盘算,在此基础上归纳综合出加法的意义。再接洽加法的意义,归纳综合性阐明加法算式中各部门的名称,单独提出有关0的加法,提示学生细致。接着,课本借用例1的具方款式,用不完全归纳法抽象、归纳综合出加法互换律的笔墨表述情势和字母情势。一方面进步知识的抽象、归纳综合水平,另一方面为以后正式讲用字母表现数打下开端基础。

3、本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概括,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会运用加法的意义说明实际问题为什么用加法算;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会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

2、培养学生的有根据的说理能力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验算的习惯。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在抽象、概括加法的意义时,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借助具体实例和线段图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在学习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采用了成语故事直观进行教学,呈现符合加法交换律的若干例证,让学生归纳出加法交换律。

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教的主导性和学生学的主体性,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通过抽象概括加法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运用加法的意义说明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有根据的说理能力。通过运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

四、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直接切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二)学习新知(分3个环节)。

第1个环节:学习加法的意义。

1、抽象概括加法的意义。

(1)多媒体出示例1。先审题,帮助学生用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指名口头列式解答,为理解加法的意义作准备。

(2)结合线段图让学生展开讨论,多媒体配合在出示的线段图上演示,使学生明确例1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3)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加法的意义,使学生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总结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指名说出在“137+357=494”这个算式中“137”和“357”叫做加数,“494”叫做和。教师分别板书。

3、练习,完成练习十一第1题。先让学生集体讨论,再指名应用加法的意义说明为什么用加法算,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有根据的说理能力。

4、介绍0的加法。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0的加法的几种情况,明确: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第2个环节:学习加法交换律。

1、多媒体演示方向,指名回答:例1中如果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该怎样计算?根据学生的回答先板书:357+137=494(千米),再让学生用加法的意义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一方面巩固加法的意义,另一方面为下面比较两种解法作准备。

2、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得出:137+357=357+137,启发学生说出:把357和137交换位置,和不变。

3、让学生视察p48两组算式,用不完全归纳的要领抽象归纳综合出加法互换律,造就学生归纳推理本领。

4、解说加法互换律的字母情势:a+b=b+a,举例阐明a和b可以表现恣意一个学过的整数,进步知识的抽象、归纳综合水平,为以后正式讲用字母表现数打下开端基础。

第3个关键:接纳团体训练,指名板演的情势完成p49“做一做”,牢固加法互换律,掌握用加法互换律验算加法的要领。

(三)训练牢固。

凭据课本内容训练:

训练十一第2题。

训练接纳团体训练,指名口答的情势举行。训练是使学生加深对加法互换律的了解,牢固运算纪律,从而造就验算风俗。

(四)全课小结。

《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课稿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46~48页例1、例2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懂得用字母表示的意义。

2.通过经历对加法运算定律的探究、发现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3.在学生学习加法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培养其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教师:森林小学今天要举行智力竞赛,让我们去看看吧。

课件中出现:(1)小动物围坐在一起。

(2)大象老师出第1道题:小老鼠扛着两个袋子,前面一个袋子装着米,后面一个袋子装着黄豆,小老鼠跑着跑着喊累了,怎么办?小鸟发言说:“把黄豆放前面,米放后面,这样就不累了。”

2.教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小鸟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学生:不对,米还是那袋米,黄豆还是那袋豆子,它们的位置变了,但是总的重量没有变。课件中出现小动物们鼓掌的画面。

4.教师:小猪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同学们知道其中的奥妙吗?请观察左边和右边的算式,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

学生观察,同桌交流。

5.学生在全班交流。

学生1:小猪算了左边4道的结果,右边的结果是一样的。

学生2:实际上12+25与25+12都是求12与25的和,所以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

学生3:我发现左边和右边并排的两个算式只是加数的位置交换了。

学生4:我发现……。

6引导归纳。

教师:同学们真会观察、比较。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同学们发现的规律?

学生1:两个数相加交换了位置,结果一样。

学生2: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和不变。

学生1:我用m、n表示两个加数,那么……。

学生2:我用a、b表示两个加数,那么a+b=b+a。

教师:真了不起,你们已经归纳出了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想给这个定律起什么名?

学生:加法交换律。

……。

板书:交换律,a+b=b+a。

(齐读)。

1.课件播放小动物集合图:一队89只小狗,二队96只小猫,三队104只小兔,小猴说:“同学们请帮我算算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2.教师:该怎样列式?

学生:89+96+104(板书)。

3.教师:请同学们再想想该怎样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

(2)分组讨论。

(3)全班交流。

教师:谁代表你们这组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1:我们先计算89+96算出小狗、小猫共185只,再用185+104算出3种小动物一共有289只。

(板书计算过程)。

学生2:我们先计算96+104算出小猫、小兔共有200只,再用89+200算出3种小动物一共有289只。

(板书过程)。

教师:同学们的方法都正确,下面请你们在书上完成“填一填”。

4.学生填空后对答案。

5.引导归纳。

教师:从上面两组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每组算式中的三个数都是相同的。

学生2:左边是前两个数先加,再加第3个数。右边是后面两个数先加,再加第一个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

教师:那么左、右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学生:等号连接。

教师:对,能写成一个等式,89+96+104=89+(96+104)。

(板书)。

教师:你们的发现是不是适合其他算式,请自己举例验证。如果适合,请用一个等式表示。

学生1:10+20+30=10+(20+30)。

学生2:5+6+7=5+(6+7)……。

学生:3个不同字母。

学生分组用字母表示。

汇报并板书:(a+b)+c=a+(b+c)。

教师:想给这个定律起什么名?

学生1:加法组合律。学生2:加法结合律。……。

教师:同学们起的名字都很好,我们就按约定俗成的叫法,把它称作加法结合律吧。学生齐读加法结合律,(a+b)+c=a+(b+c)。

课件播放小动物们鼓掌致谢的画面。

6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教科书上第46、47页的内容,请同学们把书上的重点句勾画出来理解并记忆。

三、巩固规律。

1.第47页,课堂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填空,再集体评讲。

2.第48页,课堂练习第2题。

(1)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校对。

(4)问:136+89+64与89+(136+64)用等号相连的依据是什么?

3.练习九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评讲校对答案。

四、全课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它们在计算中怎样应用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课稿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的内容是小学六年制数学第八册课本116页例5以及相应的习题,学习的是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目标分为三类:(1)知识目标:知道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的,能运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算。(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技巧,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讲求方法,注重实效。

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迁移的认知规律,运用简单的多媒体,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象。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1、竞赛。考虑到下午学生的情绪可能较低落,加上本课属于计算课,本身让人觉得枯燥无味、学生缺乏兴趣。为此本人临时改变教学计划,把口算题改为小组竞赛,希望以此为切入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2、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教学时,我创设了圆圆买文具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帮助她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到被信任、能做事情的快乐,不仅实现了角色转换,唤起学生的主角意识,而且让学生享受到助人的乐趣。计算时让学生自行探究,从比较中得到简便算法,这样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在教学时,根据教学目标,本人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

1、口算比赛。

2、创设情景,尝试自学。

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先尝试探索,教师引导。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应贯串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创设买文具的情景,把教学内容放到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情景中,学生通过尝试计算,自觉地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迁移到小数加法运算当中,从比较中得出简算方法。这样学生体会到数学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3、课堂练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出示三组学具,分别有三件、四件、五件,让学生计算它们的总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自主选择题目,进行相关的练习,达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师从中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4.概括简算的步骤。

当学生学完新知,让学生根据出简算的步骤,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结构的学习方法,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拓展练习。

包括两个小题。(1)、判断能不能简算。主要强化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计算时能根据题目灵活应变,防止学生陷入思维定势,误以为学了简算,就什么题目都要用简算。(2)、开放题。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的方法,有利于让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

《新课标》指出:必须让每个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数学的内容必须来自于学生的实际背景,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模型。本课的教学从胆抛弃教材那枯燥无味的数字,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提炼出数学知识,真正做到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教学时,教师利用旧知进行迁移,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但开放题时,对于5.38-1.66-时,括号里的数有的学生填1.66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为何填1.66不能达到简便计算,引导时可以留点时间让学生先进行试算一下,学生便可以较清楚地发现:1.66与1.66不能凑成整数,从而解决这个难点。

《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课稿

说一说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76+18=18+76。

56+72+28=56+(72+28)。

31+67+19=31+19+67。

二、创设情境,灵活运用。

(一)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

问题: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知道了李叔叔后四天每天计划要骑的`路程,要求的是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二)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问题:根据题意,你能列式解答吗?(学生独立思考,解答问题。)。

(三)读懂过程,感悟不同方法。

问题:1.你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

2.谁能说一说你对这种解法的理解?

3.比较两种不同的解法,你喜欢哪种?说一说你的理由。

4.后一种方法为什么计算起来比较简洁?

三、自主探索,发现新知。

(一)尝试解决问题。

这本书一共2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问题: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已知昨天、今天看的页数和整本书的页数,要求还剩多少页没看。)。

(二)比较观察,发现规律。

问题:1.这两位同学算得都对吗?

2.具有这样特点的式子你还能写一些吗?

3.234-66-34和234-(66+34)之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四、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五、布置作业。

作业:第23页练习六,第5题。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评课稿

今天盛老师的课让我收获颇丰。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特色:

课堂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去计算,让学生去观察,让学生去比较,让学生去举例验证,让学生去逐步抽象,培养学生用符号表示举不完的例子,让学生体会不完全归纳的思想,体会数学符号感。注重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我们的课堂只有引导学生不断的去思考,静静的思考,然后交流,让学生在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这种学习才有意义,才有思维力。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思维活动开展的条件,多途径思考是规律发现的保证。盛老师引导、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分析,提出列式计算的几种方法。然后,引导观察比较、发现几个算式之间存在的关系,最后引导学生举例验证,把特殊的数学现象推广到普遍的数学实事,从而归纳出加法的几个运算定律。加法运算定律的发现,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到繁、有特殊到一般,学生在列式、计算、观察、比较、验证中理解和掌握了定律并形成共识。

练习的每一道题设计的比较合理,每一道习题深入钻研,对于重点题目重点分析,丰富学生的认知,整合两种运算律,进行推广应用,体会学习运算律的作用,可以进行简便运算,整个练习有层次型,有深度,扎实有效。

整个过程,在问题情境中深入,在充分的举例验证中展开,通过多次的对比,逐步抽象出不同等式的共同数学特征,最后在运用中巩固深化了学生对加法运算律的认识与感悟。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评课稿

听了张老师的《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的这节数学课,我又有了心的收获,张老师那清晰的教学思路,有层次的教学设计,亲切和蔼的娇态,简洁的语言,对我启发很大。

对于小学生来说,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也是一个难点。在计算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能正确合理的计算,还要掌握灵活的计算方法,张老师这节课正是在学生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这些定律使计算简便。

张老师这节课很成功,我觉得这节课有三大特点:一是实,二是放,三是活。

1、课前复习扎实有效。因为数学课的课前复习很重要,它可以为新课做充分的铺垫与衔接,吧前面零散的认知集中一点,便于学生在新课中类比活应用。

2、选择贴近生活实际的信息创设情境,充分利用上节课王叔叔骑自行车这一故事的延续,引出新课,生成一个连贯的情境,让学生在感知上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进入学习状态。

3、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具有时效性,在合作中充分给学生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倾听,互相补足,达到了人人参与的目的。

1、教师大胆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让学生在自主探索选择自己的计算方法,然后再交流中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灵活化,合理化。比如例题中学生们一共想出了6种计算方法。然后通过对比,学生自己就可以找到简便的计算方法,也达到了这节课运用定律的教学目的。在这节课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是,张老师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时能细致观察,耐心倾听,洞察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点拨,帮助学生讲清算理,也让其他学生听的明白。

本节可通过放手,让学生经历了学习的过程,体验了学习的快乐,也互相学习了各自的思维方法。

开放性的练习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这节课虽然是计算教学,可是学生都动起来了,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等一系列活动,把知识进行了理解和升华,知道了如何运用定律使计算更简便更快捷。

通过普通计算方法和运用定律方法的对比,学生会眼前一亮,使枯燥的数学活起来,孩子会发现,数字交换位置合并起来会如此的简便快捷,都想想出不同于其他同学的算法,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学的很开心。

2、习题设计活性化。比如,第一题是基础练习,具有针对性,目的性。第2、3题选择和找朋友,具有多样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总之,整节课教学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学的轻松愉快。

建议:课堂中完成的习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应该有代表性,层次性。

《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课稿

1.通过观察发现,掌握加法交换律的意义。

2.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代数思想。

3.会运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发现过程,体验观察比较,举例论证,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2.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应用过程,体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它的广泛应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在计算式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律。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就是求上午和下午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用加法:40+56或56+40。

(2)解决问题。

40+56=96(km)或56+40=96(km)。

(3)观察算式,发现定律。

观察40+56=56+40,发现,等号左、右两边的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但结果不变。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验证定律。

是否所有的加法算式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可以举例验证。如:

0+200=200;200+0=200所以0+200=200=0。

11+78=89;78+11=89所以11+78=78+11。

发现: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的交换律。

(5)用字母表示定律。

在数学当中通常用字母表示定律,若用a,b分别代表两个加数,则加法交换律就可以表示为a+b=b+a(a,b代表任意数)。用字母表示更加直观、方便。

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

归纳总结1: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b+a。

随堂练习:

小红有24支水彩笔,小刚有16支水彩笔,小红和小刚一共有多少支水彩笔?

答案:24+16=40(支)或者16+24=40(支)。

探究新知2:加法结合律。

情境导入:

问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理解题意。

2.解答:

方法一:按从左往右的顺序:

88+104+96。

=192+96。

=288(千米)。

方法二:观察算式中96+104正好等于200,所以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加起来,再加上他们的和。

即:88+104+96。

=88+(104+96)。

=88+200。

=288(千米)。

答: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288千米。

3.发现规律。

可以写成等式(88+104)+96=88+(96+104)。

归纳总结2: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个叫加法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定律。

如果用a,b,c表示任意三个数,那么加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a+b)+c=a+(b+c)。

板书:加法结合律(a+b)+c=a+(b+c)。

活学活用:

有三块布,第一块长68米,第二块长59米,第三块长41米,那么三块布一共有多长?

68+(59+41)。

=68+100。

=168(米)。

答:三块布一共有168米。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

1.理解题意。

2.观察算式特点。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发现,115与85能凑成整百数,132与118能凑成整数,因此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就能把式子改写为: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115+85)+(132+118)。

=200+250。

=450。

3.解答。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115+85)+(132+118)。

=200+250。

=450(千米)。

归纳总结:

在加法算式中,当某些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或者多个相同数时,运用加法交换率或者加法结合律改变式子的运算顺序,可以使运算更方便。

活学活用:

答案:62+93+138。

=(62+138)+93。

=200+93。

=293(页)。

答:这本故事书一共有293页。

探究新知4:连减的简便运算。

情境导入。

一本书一共有234页,还有多少页没看?

1.理解题意。

师:已知总页数是234页,减去昨天和今天看的,就是剩下的。

2、列式子。

解法一:(1)今天看的66+34=100(页)。

解法二: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34页,再减去昨天看的66页,

3.比较发现。

比较以上解法得数是一样的,可知: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也就相当于从被减数中减去两个减数的和,在连减算式中任意交换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即:a-b-c=a-(b+c);a-b-c=a-c-b。

活学活用:

妈妈拿100元去超市购物,买蔬菜花了26元,买水果花了24元,还剩多少钱?

拓展提升:

1、计算:1+2+3+4+5......+48+49+50。

师解析:

方法二:如果把50个数倒过来写,分别相加,就是50个51相加再除以2,即是答案。

即:1+2+3+4….+48+49+50。

=(1+50)×(50÷2)。

=1275。

归纳总结:解决问题要动脑,这样会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解答时要选择一个最简便的方法。

举一反三:

用简便方法计算:199999+19998+1997+196+95。

答案:199999+19998+1997+196+95。

=200000+20000+2000+200+100—(1+2+3+4+5)。

=222300—15。

=222285。

归纳小窍门:当算式中的数字较大时,可以利用估算的思路,把它们都看做是和它们最接近的整百、整千、整万….的数,计算出结果后,再减去多加的部分。

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a.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运算律和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为a+b=b+a;a+b+c=a+(b+c)。

b.数学运算时要选择简便运算方法,在加法算式中,当某些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或者多个相同数时,运用加法交换率或者加法结合律改变式子的运算顺序,可以使运算更方便。

课后习题。

1、计算下列算式。

138+227+17369+406+94。

答案:138+227+17369+406+94。

=138+(227+173)=69+(406+94)。

=138+400=69+500。

=538=569。

答案:187+145+113。

=(187+113)+145。

=300+145。

=445(米)。

答:这根钢丝全长445米。

板书。

a+b=b+a;a+b+c=a+(b+c)。

善于发现简单法,计算准确快又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课稿

本课是在学习了加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学好本节,能为今后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加法简便运算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结合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目标: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难点: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说教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灵活运用意识,我设计了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师生互动等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主体探究热情,让学生主动结合生活情境进行运算。

说学法。

本课设计力求突出“自主学习实践感知”的特点,独立思考,类比应用,合作交流,定向评价的.学习形式,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活动的学习情境,使学法与教法和谐统一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这个教育目标上。

教学过程。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从以下四个环节设计教学。

1、复习回顾引出新知。

2、创设情景合作探究。

3、应用练习提高巩固。

4、互动总结归纳反思。

复习回顾。

引导学生用语言叙述什么叫加法交换律,什么叫加法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猜想加法运算定律有什么用途。

探究新知。

把教材中的例题中的时间改为一到四天,并把文字千米改为字母n,不呈现问题,引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李叔叔第一天计划从a城到b城骑115千米,第二天从b城到c城骑132n,第三天从c城到d城骑118千米,第四天从d城到e城骑85n。

我们的问题是: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115+85)+(132+118)。

=200+250。

=450(千米)。

【设计意图】引学生解决问题,在展示时只选择最优化方案板书,强化学生对本节知识重点的识别。

练习展示。

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84+35+16。

108+77+92+23。

356+(44+88)。

612+169+31。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重练习的层次和坡度。学生练习后的讲评再次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利用学生的评价和订正来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探究提升。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既有知识的习得,也有情感上的感受及所得,引导学生汇总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加法运算定律》说课稿

1、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二单元第2小节“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中的第1课时。其内容包括:加法的意义、加法交换律,完成p49“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一第1-2题。

2、从课本内容的纵向接洽看,本课一是在学生前三年半学过的加法知识的基础上,明白归纳综合出加法的意义,使学生对加法的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为以后学习小数、分数加法的意义打下基础;二是在学生前三年半对加法互换律的感性了解的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综合出加法互换律,为背面学习加法的轻便算法打好基础。从课本摆设的局部看,通过p48页例1的现实事例,使学生明白例1为什么要用加法盘算,在此基础上归纳综合出加法的意义。再接洽加法的意义,归纳综合性阐明加法算式中各部门的名称,单独提出有关0的加法,提示学生细致。接着,课本借用例1的具方款式,用不完全归纳法抽象、归纳综合出加法互换律的笔墨表述情势和字母情势。一方面进步知识的抽象、归纳综合水平,另一方面为以后正式讲用字母表现数打下开端基础。

3、本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1、通过具体实例概括,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会运用加法的意义说明实际问题为什么用加法算;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会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

2、培养学生的有根据的说理能力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验算的习惯。

本课在抽象、概括加法的意义时,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借助具体实例和线段图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在学习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采用了成语故事直观进行教学,呈现符合加法交换律的若干例证,让学生归纳出加法交换律。

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教的主导性和学生学的主体性,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通过抽象概括加法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运用加法的意义说明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有根据的说理能力。通过运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

第1个环节:学习加法的意义。

1、抽象概括加法的意义。

(1)多媒体出示例1。先审题,帮助学生用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指名口头列式解答,为理解加法的意义作准备。

(2)结合线段图让学生展开讨论,多媒体配合在出示的线段图上演示,使学生明确例1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3)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加法的意义,使学生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总结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指名说出在“137+357=494”这个算式中“137”和“357”叫做加数,“494”叫做和。教师分别板书。

3、练习,完成练习十一第1题。先让学生集体讨论,再指名应用加法的意义说明为什么用加法算,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有根据的说理能力。

4、介绍0的加法。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0的加法的几种情况,明确: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第2个环节:学习加法交换律。

1、多媒体演示方向,指名回答:例1中如果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该怎样计算?根据学生的回答先板书:357+137=494(千米),再让学生用加法的意义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一方面巩固加法的意义,另一方面为下面比较两种解法作准备。

2、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得出:137+357=357+137,启发学生说出:把357和137交换位置,和不变。

3、让学生视察p48两组算式,用不完全归纳的要领抽象归纳综合出加法互换律,造就学生归纳推理本领。

4、解说加法互换律的字母情势:a+b=b+a,举例阐明a和b可以表现恣意一个学过的整数,进步知识的抽象、归纳综合水平,为以后正式讲用字母表现数打下开端基础。

第3个关键:接纳团体训练,指名板演的情势完成p49“做一做”,牢固加法互换律,掌握用加法互换律验算加法的要领。

凭据课本内容训练:

训练十一第2题。

训练接纳团体训练,指名口答的情势举行。训练是使学生加深对加法互换律的了解,牢固运算纪律,从而造就验算风俗。

运算定律说课稿

38×48+96。

+999×999。

先读一读、议一议、做一做。

第一个练习。难度不大,只要他能正确运用乘法分配律就能直接做,第二个练习,是学生计算中经常出现的问题,通过判断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算定律运用的正确性,第三个练习,需要学生知识的综合应用,先要利用积不变来转换成有相同因数的算式,再利用分配律简便计算。

纵观全课设计,我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贯穿始终,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体会到整理知识的好处,感受到简算的优越性,使本节课既达到了整理复习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合理、灵活地运用简便算法的能力。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教材第8~9页。

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100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对这一部分的综合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根据教材创设的主题图和加减法的含义,比较轻松的列出算式,自己试着算一算,在汇报算法。在列竖式计算时,可能分两步列两个竖式计算,也可能列一个连写的竖式进行计算。

在出示了情境图和问题之后,学生通过认真观察、收集信息,列出算式之后,根据已有知识经验来解决现有的问题。在练习时,要注意学生的书写格式,并注意进位和退位。让学生认真审题,再计算中发生的错误要及时纠正。

让学生通过类推的`方法学会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类推的方法学会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课件。

一、复习导入用竖式进行计算。

(1)54+26+15=。

(2)90–58–24=。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对刚学过的连加、连减的复习进行巩固,为列竖式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指导探索。

1.创设情景。

今天,住在森林公园的小松鼠们可高兴了,大家想去看一看吗?出示情境图。

那位小朋友根据情景图来讲个故事?学生讲故事。

那位小朋友能根据情境图编一道题?

2.学生独立试做46–28+353。

生(2)还可以怎样算?

让学生试着说做这种题时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根据已学过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通过类推来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通过情境图讲故事、编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列竖式进行计算加减混合,并比较那种竖式计算的简便。我能行:

3.我有22个气球,放走了16个,又买了18个气球,他现在有多少个气球?

列混合算式进行计算?

22–16+18=24(个)4.试一试、列竖式进行计算。

38+47–65=。

53+40–37=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1.先估计一下结果,再计算。

73–39+46=。

43+27–50=。

42+50–66=。

96–80+35=。

2.找书包。

到了人民商场时,有16名乘客下车,有14名乘客上车,汽车上这时有多少名乘客?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五、作业。

第9页第3、4题。

板书设计。

原来有46颗松果,吃了28颗松果,妈妈又采来35颗松果,现在有多少颗松果?

46–28+35=(颗)。

加减混合运算得计算方法在一年级已经学过,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比较容易掌握,但是限于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像混合运算这样需要较强注意力的知识点,在具体运用中,常常出现运算顺序、计算错误等情况,所以应引导学生养成认真的好习惯,并要强调:加减属于同级运算,计算时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加法运算定律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是在加法及验算、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都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学了本节的新知识又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在教学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本,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学生的认识规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中呈现具体情境,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为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让学生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发现和归纳出运算定律。学生虽然在此前的学习中,对四则运算中的一些性质和规律有感性的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本节课毕竟是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不同的方法,并通过学生自己的举例发现规律,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教学中,两个运算定律都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定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叙述所发现的规律。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统一用字母来表示。这样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一方面有利于符号感的培养,方便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同时,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

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应该再放开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律。

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应该让学生多举些例子,让学生去评价举的例子好不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合是把可以得出整百整十的数放在一起,而不是随意的乱编。然后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全班交流时,可以让学生具体说说他们所举的例子。其中,对于直接写等式的情况,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甄别,使学生形成合理、科学的验证方法。

还应更强调本课难点,如结合律等号两边的加数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位置和运算顺序;结合律的特点是运用小括号,小括号的作用是把两个加数结合起来先算、让学生在课堂上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发展应用意识。在学完两种运算定律后,可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练习巩固,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都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反过来,学了本节的新知识又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教学时,充分利用了主题图的故事性,逐步形成连贯的情境、后续的问题,使本节的教学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而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规律发现的过程。一方面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助了学生积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了加法交换律。学生在充分感知个性创造的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整个探索过程与“交换律”相似,唯一不同的是由于学生已有了探索前面例子的经验,在这里教师可以完全放手,稍加点拨便于引导学生完成探索过程。抓住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迁移类推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中来。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逐步从观察——感知——理解,充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里主要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等环节,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由于“运算律”属于理性的总结和。

概括,比较抽象,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多引导学生独立发现,思考、解答,有利于学生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

本节课的教学,应该说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关于两种运算定律的特点,虽然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了观察和描述,但并未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致使一部分学生在运用时出现模糊现象。在学完两种运算定律后,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比较两种运算定律的区别,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运算定律说课稿

主题图以植树为背景,展示了植树过程中同学们挖坑、种树、抬水、浇树等活动的情境。例1是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解答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都在主题图中。例2仍然是利用主题提出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从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可以得到乘法结合律的一个实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得出乘法结合律。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对运算定律的认识由感性认识逐步发展到理性认识,合理构建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欲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运算律,并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算。

1、情景创设策略:以《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论知识与跨越式教学理念为指导,通过情景创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迁移,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自主探究、归纳乘法运算定律。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策略: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探索新知、验证猜想、运用知识的工具,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增强了课堂学习的互动。

3、感受成功策略: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通过科学的验证确定猜想的成立,感受成功的喜悦,为学习注入动力。

4、激趣策略:课件的使用比普通课堂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积极动口、动手、动脑课堂学习更具趣味性。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规律、理解规律,通过猜测—验证,引导启发学生发现规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

2、自始至终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教给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方法。在教学中不仅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比较,还充分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手段,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在观察到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形成结论。

1、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课本。

2、多媒体演示课件:利用图片、文字,创设情景,进行练习环节。

(一)、课前谈话调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舒缓紧张环境。

(三)、在发现学习了结合律的规律后,安排了一个及时巩固的环节,主要是通过这样的环节,让所学的规律得到进一步的检验和巩固。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并能很好的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实用性、有用性的渗入)。

(四)、在探索完乘法结合的规律后,直接引出两组算式,并由此让学生推导、验证出乘法的交换律。这种简约的设计主要是基于在乘法结合的理解基础上,并且乘法交换律相对简单易理解。

(五)、最后是运用模型,解决问题。这是在学习完这两种规律后,在学生心中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后,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主要是根据认知的特点,通过练习加以巩固,同时也是感受数学学习带来的快乐与方便。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加法运算定律》是一节概念课,由于四年级的学生认知和思维水平还比较低,抽象思维比较弱,对于他们来说规律的理解历来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经过讨论,观察推断,发现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一直在尝试让学生自己学自己讲,小组合作探究,应该说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一定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两个运算定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

2、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都是引导者,让学生自主合作,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3、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小组讨论,理解和掌握了加法运算定律。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运算定律(字母表达式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效果良好。

4、因为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还有些欠缺,对于加法的运算定律还需要老师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课堂上因为学生展示、学生讨论,时间的分配和把握就显得不够合理,这也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应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教材第116页例5,做一做题目及练习二十七1-3题。

使学生初步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

1.让学生把书翻到第158页,做口算练习(六)的前14道小题,把得数直接写在书上,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教师:谁能说一说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1.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使学生理解加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

教师:前面提到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中的数都是什么范围的数?使学生明确这些运算定律都是在整数范围内。接着让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下面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3.2+0.5=0.5+3.2。

(4.7+2.6)+7.4=4.7+(2.6+7.4)。

学生算完后,还可以让他们再任意举两个这样的例子,看看交换加数的位置,改变三个加数的运算顺序后得数有没有变化。

教师: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也适用。接着再提问:现在我们知道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也适用,那么相加的两个数、三个数的范围都可以是什么样的数?使学生明确,加法的运算定律的适用范围可以包括整数和小数。

2.教学例5。

可以让学生多说一说,使大多数学生都明白,小青的算法简便。接着再提问:小青在计算时把0.6和3.4放在一起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7.91加0.09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告诉学生以后在计算时,能用简便算法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

3.做第116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做第1题,可以提示学生,先观察题中的三个加数,再根据运算定律填数。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填的,根据的是什么运算定律。

做第2题,指定两名学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辅导差生。订正时,让板演的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再了解有多少学生做错了,让他们说一说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怎样改正。

做练习二十七的第1-3题。

1.做第1题,教师提示学生按题目的要求用简便方法计算,再让学生做。可指定两名学生到前面板演第二行的两道题,教师检查学生第4小题是怎样计算的。订正时,让板演的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尤其是第4小题,让学生会用这种简便方法即可,不必说出根据什么。

2.做第2题,做题前先提醒学生,要认真审题,先看能不能用简便算法,再进行计算。教师巡视,辅导差生。订正时提问:哪几道题不能用简便算法?右边第2小题是怎样算的?了解学生有没有把右边第2小题错写成4.9+0.1-(4.9+0.1)的,为什么错,以便及时纠正。

3.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我们可以用哪些运算定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加法运算定律的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页第5题,练习十七的第7一12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加法乘法。

交换律:a+b=b+aa×b=b×a。

结合律:(a+b)+c=a+(b+c)(a×b)×c=a×(b×c)。

分配律:(a+b)×c=a×c+b×c。

然后引导学生对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横向比较。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把两个数交换位置,运算结果相同;不同点:运算方法不同。)。

“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有三个数,不管相邻的哪两个数先进行运算再同另一个数运算,结果都不变;不同点:运算方法不同。)。

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确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表达式类似,只是运算方法不同。

2.练习。

(1)做第81页的第5题。

让学生看一看这道题中的算式各符合哪个运算定律,然后分别填在横线上。

(2)做练习十七的第8题。

根据运算定律给每个算式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或数,订正时,说一说依据。

1.让学生做下面的题,并说一说怎样做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82十78十226×35×50。

136十68十64125×80×50。

25十43十75十5745×4×25×20。

271十53十47十2962×7十38×7。

2.让学生口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469十98437—305。

469一98324—48—52。

3.让学生做练习十七的第9题,指名说一说简便计算的依据。

2.做练习十七的第10一12题。

(1)第10题,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时,说一说运算顺序。

(2)第11题,独立做,集体订正。

(3)第12题,让学生先自己做。其思路是:先求出第一个小长方形木板的面积,然后求它的宽,最后根据边长的特点分割。

2.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让他们做练习十七的第13一14题和第81页的思考题。

思考题,让学生自己找规律填数。

加法运算定律的教案

使学生能较熟练地运用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进行简便计算,并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教学及训练

运用运算定律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仪器

教学内容和过程

教学札记

一、口算

做教材第127页练习二十四第12题

要求学生说出哪些题能用简便计算?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说出主要计算过程。

二、计算

1、做第13题,提醒学生做题时要细心。

(1)学生独立完成。

(2)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你能用字母表示出上述规律吗?

教师板书:a-(b+c)=a-b-c

反之:a-b-c=a-(a+c)

2、补充: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略)

提醒学生分析各题中的运算顺序和分数特点,防止盲目地使简便算法。

让学生独立练习后集体评讲。

三、应用题

1、练习二十四第14题审题后独立解答

先独立做,再逐题校对,最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怎样想的。)

2、针对练习情况进行

四、布置作业:练习二十四第14、15、16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