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袁枚古诗教学设计范文(14篇)

所见袁枚古诗教学设计范文(14篇)

ID:9442633

时间:2024-04-07 14:40:03

上传者:ZS文王

教学计划需要综合考虑学科知识、教材内容、学生能力和兴趣等因素,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小编整理了几篇教学计划的范文,希望能为您的备课工作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

所见小池古诗教学设计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古诗《所见》。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一、激趣导入。

1、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

--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第二课时

学习古诗《小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出初夏荷塘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

一、看图揭题,导入。

1、出示课件(课文插图)问: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合作,试读课文。检查字音,纠正读错了字音。

3、指名两人组朗读汇报。

三、图文对照,理解感悟。

1、看课文插图,说说你觉得池塘怎样?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2.交流自学。课堂讨论疑难词句,通过投影重点讲解泉眼、晴柔的意思。

(泉眼:泉水涌出的那个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细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上面有什么?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学生提问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5、简单讲述诗意。

6、全班齐读全诗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4人组内,一人朗读古诗,其余3人想象看到的画面。组内交流)

3.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象。

4.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

5.朗读反馈。

6.练习背诵。

五、学习生字。巩固词语。

1.出示带音节生字认读。

2.去掉音节认读。

3.小组合作,创造性认记字形。

4、认读课后我会读的词语。

六、总结全文。

七、课后拓展:

和伙伴们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

1、复习巩固“所”、“牧”、“捕”、“蝉”等生字。

2、理解古诗意思,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这首诗。

在识字的基础上朗读并背诵古诗。教学难点:理解古诗意思。

课件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出示苹果树图片)同学们,看到这课苹果树,你们想不想去摘苹果啊?下面大家举手来摘苹果认字吧!

出示生字,学生举手认读并组词。(所、牧、捕、蝉、闭、立、诗、林童、黄)。

二、初读诗歌。

1、播放诗歌录音,学生认真听诗歌中每个字的读音,并感受诗歌的韵味。

(1)见是什么意思?(看见)。

(2)“所见”就是指所看见的东西。

3、介绍作者。(袁枚是我国清代诗人)。

4、教师领读古诗,学生跟读,注意个别字的发音。

5、要求学生朗读古诗,画/号表示停顿。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说说图中看到的画面。图中你看到了谁?他在干什么?(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这是我们看到的,想象一下,他还在干什么?(他在唱歌)。

2、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振:传遍的意思。“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师:他的歌声怎么样?诗人是怎么描述的?

生:他的唱歌优美动听、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3、多可爱的孩子啊,多美的古诗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出示古诗、请个别学生来读一读)。

四、背诵古诗。

采用多种方法背诵这首古诗,看看谁先背会。

五、课堂小结。

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我们学完了这首古诗,大部分同学都已经背诵下来了,大家课后再去感受古诗中描写的美景吧!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1、认识9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所见》,背诵《所见》。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借助插图和生活积累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歌的韵味美、意境美。2、对朗读古诗感兴趣。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所见》,背诵《所见》。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学习者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力持续的时间比较短暂,形象思维占主体。因此,我采取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

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

2、看图激趣。

板书课题,指导读准平舌音“所”。

3、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学习古诗《所见》。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4、出示课文插图多媒体课件: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

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五、读一读,想一想。

从“林樾”、“鸣蝉”可以知道这首古诗是写哪个季节的?(夏季)。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八、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教学反思:

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孩子来讲难度不大。但是我觉得应通过多种生动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

古诗文字精炼,感情深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细细品味意义深远。小学生学古诗,重在“读”,从读中品味,从品味中悟意。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在进行《所见》教学设计时,最好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配以动画,让学生从动画中了解古诗中所要表现的内容,并由此引出古诗文字虽少,但却表达意思详细,耐人寻味,从而激发学生发出感叹,最而爱上古诗,为以后更高一级的学习打下基础。设计读诗的环节也应是多样性的,可以有指名读、展示读、比赛读等。读时要配以音乐,要以丰富学生恰到好处的读书感情去诠释古诗。

总之,对于一年级学生学习古诗,我个人认为要把握好几个度,即是“爱上古诗”、“感叹古诗”、“读好古诗”,绝不要让这几个度过火或不到火,收效反之,令学生讨厌古诗、不读古诗。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该如何去吸引学生,怎样让学生自觉、喜欢读古诗,甚至为以后他们喜欢写诗打下扎实的基础。

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更深的感受到: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课堂设计只能是这一旅程的基础,绝不是不许改变的框框。有意外的生成,有生成的浪花,才是好的设计,好的教学。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激励性的语言过于单调,虽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老师表现不够幽默。

所见袁枚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图文结合,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可爱。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学情分析。

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温暖的春天即将过去,我们就要迎来好玩的夏天了。在夏天的时候,小朋友都喜欢玩些什么呀?(生自由发表意见)。

2、你们的夏天可真有趣。可以放牛、可以捉虫子呀!古时候有个叫袁枚的诗人,他特别喜欢走动。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里,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画面,于是呀,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首《所见》。

(板书课题)配乐指名读,

谁认识这两个字?你怎么认识的呢?指名读课题。

释题:“见”什么意思?“所见”就是所看见的。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诗人袁枚看到的和你们所说的一样吗?轻轻打开我们的课本,听老师读这首诗。录音范读、学生听教师范读古诗、(学生一边听一边注意生字的读音)。

2、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小牧童、树上有一只蝉、一片小树林,小牧童骑着黄牛在小树林里唱歌)。

3、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牧童。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现在,我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多读几遍。

4、离开了古诗,这些生字宝宝你还认识吗?(课件出示生字认读——指名读并小老师读——-齐读)。

所:(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个字吗?)。

闭:门+才,大家做动作,闭上我们的眼睛、闭上我们的嘴巴。

立:立正、起立就是这个立。

牧童:放牛的孩子。

捕:是一个动作。

5、现在,调皮的字宝宝跑回了家,躲进了课文中,但是,我们还是认识他们,我们一定会把这首诗读好的。齐读古诗。

大家读的真好。学习古诗呀,朗读是一个好办法,那我们就进行一次朗读比赛好不好?请四个小组每组选一个同学,我们来比一比,谁读得好。其他同学请竖起你的。神耳朵,评评谁最棒!(朗读评价)。

现在我们再换一种方式,男女生比着读。(老师来评价,竖大拇指)。

三、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课件出示画面(播放音乐):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师:(动情地)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多快乐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我们来读一读这两行诗。

课件出示一、二句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学生自由练读——男生读——齐读)。

师: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那小牧童是怎样骑黄牛的?(生边说边做动作)。

师:好神气呀!小朋友们是不是都想骑一骑黄牛呀?那我们一起做上动作再读这两行诗,看看是什么感觉?每个人的动作可不一样哦!(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齐读)。

师: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声那么嘹亮!好听吗?“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课件出示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

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在牛背上听到了什么呢?(因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会儿。

他可能怕吵着别人了。小树林里没别人,他是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他想把这只蝉捉回家)。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啊?

生:因为他眼睛一直看着大树上,大树上有一只蝉,所以我这样想。

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学生体验小牧童是想捉树上的蝉。)。

师: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引导孩子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自由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可千万别把蝉吓跑了。(齐读)。

师:你们说,小牧童捉到蝉了吗?(指名到讲台上来试一试,看看小牧童是怎么捉住这只“蝉”的?(指大树上的“蝉”)。

师:哎呀,树太高了,爬不上去呀!怎么办那?快帮小牧童想想办法呀!(生讨论交流想到的各种方法)(踩石头、踩牛背)。

师:小牧童终于捉住了这只蝉,你高兴吗?

师:那我们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我们把这首诗背下来。

指导背诵,读出第一句的愉快语气,读出第二句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诗、林”,学生认读。

2、师范写,生跟写。

3、分析结构和字形,给生字组词。

4、学生描红、临写,练习书写。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

张老师。

今天,我将教学清代诗人袁枚写的古诗《所见》,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

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最终达到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诗句意思。

3、想象诗歌描绘的生动景象,体会牧童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为了迎接孩子们的种种突发奇想,我提前认真备课,书上是“满天星”。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古诗两首》的第一首《所见》。

学生跟着我一起书空:所见——袁枚(板书)。

二、初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所见》,同位互相解决生字问题。

2、老师检查生字自学情况:指名拼读;领读,带词读。

3、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三、品读古诗:

1、想象每一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师:我带着大家读一读,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你能想象出哪些画面呢?

师生共同读诗歌。

师:多读几遍吧,这样你会想到更多的画面。学生又读几遍才停下来。

师:谁来告诉大家:是谁骑黄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是牧童。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光着脚丫,穿着马褂、戴着斗笠的小男孩骑在牛背上。

师:很好!谁能说说这头牛长得怎么样?

生:这是一头很肥的黄牛,肚子吃得鼓鼓的,走起路来尾巴左摇右摆。

师:真棒,你们很会想象!小男孩坐在结实的牛背上开心吗?你从哪句诗歌看出来的?

生:从“歌声振林樾”可以看出来。师: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意思?

生:牧童很高兴,唱起歌儿,歌声传遍了整个树林。生:他的嗓子很好听,又响亮,树上的蝉也跟着唱起来了。

师:你说的真好!这蝉真可爱!小男孩喜欢它吗?你从哪句看出来的?生:我从“意欲捕鸣蝉”这句看出来的。

师:你真会读书!那“忽然闭口立”又是啥意思呢?生:小男孩立刻闭嘴不唱了,悄悄的站到树下望着上的蝉。

师:说的真好!这个孩子给了你什么印象?生1:可爱。生2:机灵。生3:活泼。

四:拓展:师:大家说的真不错,请讨论一下:接下来,小男孩会怎样做?

生1:我认为他没爬上树,因为这样摇动树枝后,蝉就会害怕,然后飞走了。

生2:是的,这样就不能听到蝉唱歌了。

生3:我认为作者袁枚应该跟小男孩帮忙,回去拿网子来网它就行了啊!

生4:不行,老师讲了:我们要爱护小动物,它是有生命的,它的家在树上,我们带回家它会死去的,它是属于大自然的。

生5:我认为他是个小科学家,他要仔细观察蝉的样子生6:黄牛得安静才行,如果黄牛在树下叫,一定会吓走蝉的。

生:诗人那时候没我们现在条件好,如果是我,我会用妈妈的手机拍照,然后放在网上,让大家看的。

生:我爷爷在家耕田了,我家的牛也很温顺的,我也要骑在牛背上玩。

师:你太可爱了,有机会老师帮你拍照,好吗?

五、作业:

请把这美丽的画面保存到我们的大脑中好吗?师生共同背诵古诗《所见》。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所”、“牧”、“捕”、“蝉”等生字。

2、理解古诗意思,并能有感情地朗读、3、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在识字的基础上朗读并背诵古诗。教学难点:理解古诗意思。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出示苹果树图片)同学们,看到这课苹果树,你们想不想去摘苹果啊?下面大家举手来摘苹果认字吧!

出示生字,学生举手认读并组词。(所、牧、捕、蝉、闭、立、诗、林童、黄)。

二、初读诗歌。

1、播放诗歌录音,学生认真听诗歌中每个字的读音,并感受诗歌的韵味。

2、理解题目《所见》。

见是什么意思?(看见)。

“所见”就是指所看见的东西。

3、介绍作者。(袁枚是我国清代诗人)。

4、教师领读古诗,学生跟读,注意个别字的发音。

5、要求学生朗读古诗,画/号表示停顿。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说说图中看到的画面。

图中你看到了谁?他在干什么?(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这是我们看到的,想象一下,他还在干什么?(他在唱歌)。

2、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振:传遍的意思。

“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师:他的歌声怎么样?诗人是怎么描述的?

生:他的唱歌优美动听、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2、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意欲:在诗中的意思是“心想”。捕:“捉”的意思。鸣蝉:“正在鸣叫的知了。

提问:谁来说说为什么歌声停了?

(学生举手回答)。

3、多可爱的孩子啊,多美的古诗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出示古诗、请个别学生来读一读)。

四、背诵古诗。

采用多种方法背诵这首古诗,看看谁先背会。

五、课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我们学完了这首古诗,大部分同学都已经背诵下来了,大家课后再去感受古诗中描写的美景吧!板书设计:

所见。

牧童黄牛。

林樾鸣蝉。

所见袁枚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所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6个生字。了解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课件出示:课文动画。

思考:图上画了谁?他在干什么?他想干什么?

(二)初读感知,自学质疑。

1、齐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解决疑难。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2、小组内交流自学。

3、课堂讨论自学中的'疑难处,教师相机点拨。

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简述诗意,熟读成诵。

1、教师简述诗意。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意练习背诵。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联系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

(六)拓展:诗中写的牧童捉到蝉了吗?

(七)指导生字。

【教学反思】。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一个乡间牧童坐在牛背上,在林中快乐地边唱歌边放牛,突然间见到了一只蝉,想把它抓住,所以闭上嘴巴,跳下牛背。本诗生动有趣,生活情趣盎然,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意境,是诗歌的核心。教学古诗,应该运用多种形式,如形象生动的语言、鲜明逼真的画面、优美和谐的音乐……通过这些手段,让学生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境,使自己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果学生只是抓住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最多只能算是抓住了一些表象的东西,算不上读懂了诗歌,更算不上入其境、悟其神了。教学本首诗的时候,我在播放《小牧牛》的笛声后,再有声有色地描述:在一条林间小路上,树木枝繁叶茂,遮住了似火的骄阳,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野花飘来醉人的香味。咦,哪儿有歌声传来?声音越来越响,清脆悦耳,震荡在林间。噢,原来是放牛的小孩儿,正自由自在地骑在牛背上,摇头晃脑、眉飞色舞……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仿佛看到小牧童正朝自己走来。忽然,他紧紧地闭住了嘴巴,原来他发现了一位歌手正在和他较量呢……学生通过想象,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后来,学生在吟诵中,完全融入到诗境中,觉得自己就是这一位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小牧童了。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夜书所见》是人教版第五册语文第九课中的一首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诗篇。诗人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1、学习本诗中两个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的内容。

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人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情感,并背诵古诗。

2、在“诗言”——“诗意”——“诗韵”间走一个来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有效策略。

反复诵读,感悟诗境,积累背诵。

1、复习古诗《回乡偶书》,说说诗中的思乡之情。

2、引入古诗学习: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古诗,纠正字音,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一)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1、教师:大家读得很好了,那么怎么来学习古诗呢?(黑板出示)。

1、解诗题。

2、知作者。

3、明诗义。

(1)理解词语。

(2)明白句意。

4、悟诗情。

(二)解诗题。

1、学生读诗题,看看它是什么意思?

2、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三)知作者。

因学生没有其它的途径了解作者,这一部分就由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诗人。让学生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

(四)明诗义。

1、理解词义。

(1)学生读诗句,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词语。

(2)学生说说自己对诗句中词语的理解。

(3)引导学生通过看注释理解词语。

3、明白句义。

(1)现在我们把这些词语的意思放到古诗里,一边读一边想,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2)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试着说说他们的意思。

(3)为什么诗人知道有孩子在捉蛐蛐呢?

引导学生调换诗句的顺序,用因为……所以……来说说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3)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看第一、二行诗。

(4)引导学生学习一、二行诗句,说说诗句意思。

(五)悟诗情。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回想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南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思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回忆童年。

夜深篱落一灯明。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有意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我希望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研讨的方法、步骤。课堂上,我先出示学习古诗的步骤,再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进行得也较为顺利。一节课下来后,我觉得这样的做法是有效的,但是,在体会诗意和感悟诗情上我还是感到有一些不足。

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想法: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

古诗独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三月专题: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单元目标:

1.阅读本单元课文做一次愉快旅行。

2.体会作者对山水的热爱之情。

3.掌握字词、感情朗读。

本课目标:1.会写“亭”。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掌握学古诗的方法。

4.培养说旅游见闻的兴趣。

精彩提示过程体验课堂回放学习延伸。

李白被称为诗仙。一千多年前,大诗人李白秋天游安徽省的敬亭山,看到敬亭山的景色,李白感怀身世,自己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饱尝人间的心酸,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者自己,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他觉得自己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因此写下本诗。

a.初读古诗感悟大意为了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和魅力,复习巩固解词解诗句的方法。

(1)看插图晓大意(2)看注释联系上下文(3)查字、词典选解释。我认为可以让学生初读图通过看图画,初步感悟。

用自己的画说说从插图看到了什么?强调“厌”的古今不同意。大致说出词意后,再读古诗,读流利读准确。

b.再读古诗.情感体验提出思考题:李白看到了什么?李白想到了什么?解决思考题,李白看到了: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想到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随机让学生读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幽静,让学生体会出李白的孤独并朗读出来,找出与孤相同意义的词,从诗题中找出再一次强调孤独。

a.熟读(回读)古诗,创设意境学生齐读古诗,并想象,如你是大诗人李白,在敬亭山,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可以先用自己的话说,然后有感情地用诗句说,培养学生换位思考、体验他人,感悟古诗的节奏韵味的能力。

b.搭建与美术沟通的桥梁,培养审美能力用自己手中的笔在白纸画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画面。学生只要认真画出构图布局合理就可以了,不做太高要求。

a.读古诗想古诗回忆你知道的古诗,哪首与这首相似,学生不难想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诗来。

b.读古诗译古诗出示另外一首李白的诗。学生试着翻译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口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生自由读古诗。

师:谁能为大家来读读这首诗呢?

生1读诗。

师:读得真好。

生2:我要提醒大家,第三句中的挑读第三声,请大家跟我读。

师:很好,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古诗。

师:读得很好,接下来老师想请大家再细细地读读这首诗,体会体会这首诗的意思,

生3:我想提醒大家,这首古诗下面的注解,我想这些注解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的吧。

师:通过自己的研究,你读懂了诗中的哪个诗句呢?

师:是在哪个季节的夜里。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就是秋风吹动着梧桐树的树叶,在江面上吹来阵阵秋风,让人动情。

生1:我想问问这个客字是不是客人的意思。

师:在这里,客是指离开家乡,生在他乡的人,诗中指的就是诗人自己。

生2:江面上吹来阵阵秋风,让诗人很有感触。

师:说得很好,那么请大家想象一下,江面上吹来阵阵秋风,让诗人想到了什么呢?

生1:秋天到了,树叶都落下来了,诗人一定觉得一个人在他乡特别孤单。

师:是啊。

生2:我想诗人一定在想,家乡的亲人到底怎么样了。

生3:也话诗人在心里对家里人说:天气冷了,要多穿点衣服。

生齐读古诗。

生齐读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请大家先自由地读读这首诗,要把古诗读正确,

生自读古诗。

师:同学们,这首诗中有很多要认的生字,请大家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生字:忆,异,逢,佳,倍,插。

师:这首古诗你们会读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古诗。

生自由读古诗。

师:刚才大家细细地读了这首古诗,你能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些什么吗?

师:这是一个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第一句。

生:有中秋节,元宵节,春节,

师:那不是佳节的时候,诗人思念自己的亲人吗?

生1:这个倍是尤其,特别的意思。

生读第一句。

生再读第一句。

生读第二句。

师:让我们把这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古诗。

师:这么美的诗句你们想把它背下来吗?

生自己试着背这首古诗。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背背这两首古诗吧。

师:接下来,我们还要一起来写生字,请你仔细观察一些,哪些字是需要特别提醒的。

师范写“插”字。

再在就让我们写生字吧每个生字在田字格里写两遍。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2.师小结:是啊,秋天,我们可以看见它五彩缤纷的色彩,听见它美妙的声音,分享它带给我们的欢乐,但是黄叶飘飞的深秋又给诗人带来了怎样的情绪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叶绍翁的古诗。

3.师生共同理解题目意思。

二、汇报自学(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自学情况)。

1.对子之间检查生字认读情况,理解新词。

2.对子交流读懂了什么,说说自己的疑难,组内尝试互相释疑。

3.小组长归纳不能解决的疑难。(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自主学习(学案引导,读书圈点,发现问题)。

1.交流生字新词。

2.感悟体会,理解诗意。

1)一小组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质疑:还有什么问题或哪些词语不理解?

老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四、探究交流(检测学情,合作探究,更正讨论,生成问题)。

(一)初读诗文,感知诗情。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2.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3.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4.问: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二)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1.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面划线,说说感受。

2.在这样凄凉的秋夜,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什么呢?)。

3.请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写景部分。

4.图文结合,自由读文,联系上下文讨论“知”的意思。

5.在图中标出从诗文中摘到的词,给图画配上“注释”。

6.作者看到孩子们玩得那么投入,就会想到什么?

7.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这首诗的感觉?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网友来稿

教学目标:

(1)理解了诗意,能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了解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苦吟”诗人。

(3)能通过诗句体会作者的心情。

(4)领会到了这首诗“寓问于答”的特色。

(5)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作者的心情,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心情,领会“寓问于答”写作的特色。

课前:

投影出示课文插图,配以古琴音乐,渲染气氛。

课中:

一、提示课题。

二、了解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非常有名的诗人贾岛,谁是他的“粉丝”呢?学生交流自己对他的了解你。

引用作者自己的诗评价。贾岛有一首诗这样写自己: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三、理解诗意。

1、出示诗句。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诗,结合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同座的同学可以小声地讨论。

2、指名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其他同学可随时补充。

3、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在松树下的对话。在理解和解说诗意的时时候,我们会发现诗句中缺少了些什么。究竟缺少了什么呢?出示填空题: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4、思考: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不把问句写出来?

所谓“寓问于答”,它并不是“不问”,而只是不把问话内容写入诗中。关键在于把问话内容寓于答话之中,使读者可从答话里体味和推导出所问的内容。如果把问和答都写进诗中,不仅没有必要,还很罗嗦。“寓问于答”,可以使诗句变得简练而耐人寻味。这正是作者的巧妙高明之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这种“寓问于答”的妙处。

四、体悟作者的心情。

1、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心情怎样呢?出示填空题:

读诗句,感受诗人的心情,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

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童子答:“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唉!”诗人叹了口气,彻底了。

2、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五、两首诗对比,感悟诗人用词精准!

花间问童子,言师挖菜去。只在南山中,马上就回来。

学生交流讨论,从中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准。

六、作业。

写《评价手册》上的相关题目。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同东兄弟》

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题西林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板书课题,读诗题。

2、理解诗题。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

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再出示“岭”和“峰”。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三、熟读背诵。

请你把自己当作诗人,有感情地读一读。

练习背诵,同桌之间互背。

四、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

(学习《游山西村》)。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读读诗题,参看注解,说说诗题的大概意思。教师补充小结。

2、自由吟读。

3、指名试读。教师点评并范读,体会诗句的节奏。

二、试讲诗意。

1、边读边参阅课文中的注解,试着串讲。教师巡回倾听,发现难点。

2、指名试讲。(要求把每句诗的大致意思说清楚)。

3、理解“莫笑、足”的意思。

三、深入体会。

1、读前两句,想象意境。诗人会在什么地方?他当时有什么感受?(想象诗人在农家做客,受到农家热情款待)。

2、读后两句,体会意境。

这时诗人是在哪里?他当时遇到了什么景象?

诗人可能正走在山间小道上,眼见前面被大山挡住了,怀疑无路可走;行至山前,忽见柳荫深深,鲜花簇簇,惊喜地发现又是一个村庄。

四、品味对偶的表现手法。

1、有节奏地朗读后两个诗句。

2、引导发现两行诗句中相对应的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3、美读,读出节奏、音律美。

五、体会名句的引用。

提供下列句子,供学生阅读。

1、我们走到山前,顿觉山路已尽。忽然间,山路一转,前面又出现了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这时,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

2、李叔叔正在搞一次实验,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实验进行不下去了。因此失去了信心。后来在一位教授的帮助下,他豁然开朗,很快攻克了难关,实验获得了成功。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老师在指导我们作文时,常常用宋朝诗人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教我们写作时不要说人家常说的话,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写出自己的个性。

读后教育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能恰当地引用这些语句,使自己的作文变得更精彩。

六、布置作业。

1、抄第5课生字组三词。

2、背诵第5课。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山西村庐山。

…………。

山重水复疑无路,不识庐山真面目,

柳暗花明又一村。只缘身在此山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