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九节的习俗拗九节的风俗有哪些(实用18篇)

拗九节的习俗拗九节的风俗有哪些(实用18篇)

ID:9462356

时间:2024-04-28 07:04:03

上传者:梦幻泡

优秀作文应该有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见解,能够给人以启示和思考。在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并学习。

小满节气习俗与风俗有哪些

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间视太阳到达黄经60°时为小满。

在小满节气到芒种节气期间,全国各地都渐次进入夏季,南北温差进一步缩小,降水进一步增多。南方地区通常温度在22-32°c之间,而且往往降雨多、雨量大。而在北方大多地区,气温也在20-30°c之间,气候较为舒适。

小满以后,温度会一天天走高,南北方的温度差异越来越小,我国部分地区开始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夏天的味道也越来越浓。

白露风俗习惯传统习俗有哪些

鸿为大,雁为小,是不同的两种。鸿雁二月北飞,八月南飞。

二候玄鸟归。

玄鸟就是燕子,燕子是春分而来,秋分而去,它是北方之鸟,南飞带来生机。红花半落燕归去,秋风萧瑟,要白露满山叶飞坠了。

三候群鸟养馐。

“玄武藏木荫,丹鸟还养羞”,这个“羞”同“馐”,是美食。养羞是指诸鸟感知到肃杀之气,纷纷储食以备冬,如藏珍馔。

白露风俗习惯传统习俗有哪些

我国民间在白露节气有“收清露”的习俗,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百花上露,令人好颜色”。因此,收清露成为白露最特别的一种“仪式”。

收清露可以看作是一种娱乐性质的民俗活动,实际上,露水的收集实用可能并没有的想象的功效那么大,只是人们会附着很多美好的期望在其中。

祭禹王。

禹王是传说中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渔民称为“水路之神”。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这里都要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两祭规模为最大,历时一周。

禹王香期一般为七天,前三天祭拜,后三天酬神,最后一天还有送神的仪式。在祭拜时,人们许愿将把秋冬之际捕捞的第一条肥鱼献给禹王。

春节有哪些风俗习俗

春节,是我们农历的岁首,也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春节有哪些风俗习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祭灶:在古代,人们相信灶神在玉皇大帝面前说的好话会给家庭带来幸福,祝福家庭来年。于是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会祭拜灶神,请他在上周之后多说些美好吉祥的话。

灶糖:一种麦芽糖,也叫麻糖,很粘。长成条状的叫“关东糖”,长成扁圆形的叫“哈密瓜”。冬天放在屋外,因为天气冷,甜瓜结实,里面有一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酥脆甜脆,风味独特。

接玉皇:旧习俗和新习俗都相信灶神上天时,天上的玉皇大帝在农历二十五亲自下凡,观察人间善恶,预示来年吉凶祸福。所以家家都献上祝福,叫作“迎玉帝”。在这一天,你应该在日常生活和言语中保持谨慎,争取良好的表现,以赢得玉帝的青睐,并为来年带来幸福。

贴门神:起初,门神是用桃木雕刻的,挂在人们周围。后来画了门神的画像,贴在门上。传说中的申屠和于蕾兄弟都与鬼魂有关。他们看门,大大小小的恶鬼都不敢进。唐代以后,出现了秦琼和尉迟敬德的门神画像,关羽和张飞的门神画像。每户一个,左右户一个。后人常把一对门神画成武功,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辟邪、消灾、迎福的美好愿望。

贴春联:春联又称“门联”、“对联”、“桃符”,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期间张贴而得名。它以工整、对偶、简练、精致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表达美好祝愿,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节期间,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选一副鲜红的春联贴在门上。

元宵(汤圆)。

元宵是春节的另一大美食。按传统,它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必吃食品,现在人们则不太强调时令,一概归为春节美食。

元宵用白糖、玫瑰花、芝麻、豆沙、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南北方风味各异。元宵吃法也有多种,煮食、油炸、蒸食均可。为满足现代人快捷、方便的需求,超市里常年卖各种口味的速冻元宵,当然,其销量在春节期间为最大。

年糕。

年糕也是一种春节美食。在一些地方,年糕也叫;年年糕;,取汉语谐音;年年高;之意,表示人们期望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年糕通常用糯米粉和黄米粉制成,有黄、白年糕之分。

年糕的吃法,可以与菜、肉混合煮成汤,也可以与桂花、玫瑰花一起蒸食。据说,年糕最早只是作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用的,后来逐渐成为春节食品,其历史已有两千多年。

中国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各种地方美食可谓数不胜数。上面我们只是列举几种比较大众化的春节美食,从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总是把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寄予到这些节日食品中。

比如,不少地方的人们在吃春节正餐时还会搭配些副食品,它们都有着汉字谐音的美好寓意吃枣意味着春来;早;,吃柿饼表示;事事;如意,吃杏仁象征着;幸;福来临,吃豆腐就会全家有;福;,等等。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平安幸福的祈求。

饺子。

饺子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传统美食,中国有句老话叫;好吃不过饺子;,中国人过年一定要吃饺子。饺子是用面皮把馅包裹起来煮食的食品。一般在除夕晚上12点以前,人们就把饺子包好,待到半夜子时(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煮食,这时正是新年旧年交接之时,吃饺子取中文谐音;更岁交子;、辞旧迎新之意。因此过春节时,无论多么丰盛的菜肴,中国人都不会忘记吃一顿饺子。

饺子是年夜饭桌上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中国北方,包饺子、吃饺子,已经成为大多数家庭欢度除夕的一个重要内容。俗话说:;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过年,是中国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

为过好年,旧时一进腊月(农历十二月),大家就开始准备。从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的时候起,就进入过年的倒计时,张彩灯、贴对联、打扫庭院,准备迎接远方的亲人,一起过个团圆年。到大年三十的晚上,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全家老少一起包饺子。这时候,饺子不仅是一种美味的食物,更饱含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全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的场面,和谐温馨,其乐融融。

饺子。

又称“水饺”,因为形态微扁,于是还有些地方叫做“扁食”。多用皮包馅,通过水煮或煎、炸、蒸等方法加工成熟。饺子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

年糕。

多是以糯米(江米)或糯米粉为原料,添加不同的辅料制成的节令食品。过年吃年糕的传统习俗,从周代就开始了。年糕有黄、白两色,象征金银。既寄寓了五谷丰登、生活富足的美好愿望,又取“年高”的.长寿之意。如今的年糕已经发展成色彩丰富、形状各异的新年美食。

元宵。

正月十五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汤圆。元宵在宋代时就很流行,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通常是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原料为馅,用糯米粉包裹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团圆圆、生活美满之意。

屠苏酒。

据说是我国汉末名医华佗创制。由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苃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将其流传开来。屠苏,意为屠绝鬼气,苏醒人魂。饮屠苏酒也是过年的一种风俗。据说于正月初一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

元宝汤。

即馄饨,因其形似元宝,故称“元宝汤”。吃馄饨寓意招财进宝,象征财源如汤水滚滚而来。一般或以猪肉、菠菜、青韭为馅,或以羊肉、白菜为馅。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中午要喝元宝汤。

拗九节的习俗作文拗九节的风俗有哪些

拗九节这天,在福州,已出嫁女儿有给娘家送拗九粥、猪蹄等,以表孝敬的习俗。娘家有人虚岁逢九(明九、暗九),也要送“太平面”为其“过九”。

虚岁带九,即“明九”;虚岁能把九除断,则为“暗九”;拗九节均要吃“太平面”过运、“过九”。

拗九节的习俗作文拗九节的风俗有哪些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拗九节”又称“后九节”、“孝九节”和“送穷节”。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

已出嫁的女儿,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还要加上太平面、蛋、猪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

此外,凡是人的岁数逢九,如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称“明九”),或是九的倍数,如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称“暗九”),也要像过生日一样,吃一碗“太平面”或甜饭,以求平安、健康。在福州人的传统观念中,“九”是不好过的`。

拗九节的习俗作文拗九节的风俗有哪些

说到“拗九节”,就不能不说一说这个“拗九粥”。其实煮“拗九粥”也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讲,煮“拗九粥”需要备齐糯米、红枣、葡萄干、桂圆干、莲子、花生、荸荠、红糖板等8种材料。要经过浸泡、蒸煮、加糖、搅拌四道工序,这样煮出来的粥,色、香、味一应俱全,既表孝心又营养可口。

经过漫长的岁月,现如今“拗九节”已经成为福州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成为一个极具福州本土特色的“感恩节”。

白露风俗习惯传统习俗有哪些

专家建议,“白露身不露”,公众要随时注意添加衣物,以防受凉感冒。

饮食上宜遵循“养气润燥”的原则,适当选用山药、银耳、百合、杏仁、雪梨、萝卜、番茄、蜂蜜等有益脾胃和滋阴生津的食物;平时多饮水,保持呼吸道与肺部的湿润度。

坚持温水浴足,穴位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起居方面,早睡早起,充足睡眠,适当运动,劳逸结合,同时注意精神调摄,做到心胸开阔,情绪稳定,宁神定志,增强免疫功能。

白露风俗习惯传统习俗有哪些

秋天是一个很好的季节,白露节气的特点也有很多,一般在这个时候是最好的季节,阳光明媚和煦,天空湛蓝如海,云朵洁白闲静,清风徐徐送爽,柔漫的风儿送来了满园花果的飘香。白露期间,蒙古高压带来的冷空气,已有一定实力,一般来说势力不是很强,主要影响我国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极个别时候强冷空气可以南下到华南北部一带。北方受其控制,降水减少,云淡风轻,气温不冷不热,是一年中登高望远秋季旅游的黄金季节。随着日照减弱,冷空气降温影响,特别是一场秋雨过后,最低气温下降幅度明显。我国各地每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之间的温差逐步加大,也就是气象上通常所说的日较差增大。另外,这个时候可能还会有秋旱的出现,这样的情况一般会出现在山地林区,空气干燥、风力加大,这个时候一定要多加注意森林火险。

冬至节气的风俗有哪些_冬至有哪些习俗习惯

冬至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冬至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许多的习俗文化,那么冬至节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呢?接下来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祭煤窑神、生育神。

民间有的地方,还有祭祀煤窑神的习俗。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好心的姑娘,寒冬腊月为了躲避凶狠的财主,进了一个山洞。洞里有一位老爷爷给了她一块乌黑发亮的石头,姑娘拿到后倍感温暖。好心的她又拿了许多黑石头发给乡亲们,乡亲们谁有了黑石头,家里就暖烘烘的。原来那位老爷爷就是煤窑神。于是,到了冬至,人们就会去祭祀煤窑神和那位姑娘。另外,广东东莞的冬至节,有去庙里祭拜十二娘神析求得子的习俗。

祭祖。

人们在这天有冬至祭祖的习俗。祭祖的习俗有多种,如“送寒衣”,即子孙在严冬到来之时给故去的祖辈送去御寒的衣服。又如江南某些地方的“棺材天”,即在冬至节黑夜把老人腐朽的棺材烧掉,把遗骨移入陶瓮中。人们认为举行这样的洗骨和二次葬,能使祖先安息于九泉之下。

吃饺子。

吃饺子是冬至节的一项饮食习俗。相传汉朝名医张仲景看到很多穷人腊月时耳朵冻烂了,就把药材和羊肉一起煮,捞出来后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饺子给人们吃。人们吃后,顿觉两耳发暖。从冬至这天到除夕,冻耳朵的乡亲都被这饺子治好了。于是,民间就有了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的说法。

吃馄饨。

冬至节的又一饮食习俗,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相传春秋战国某个冬至时节,沉湎酒色的吴王夫差吃腻了山珍海味,西施就和面擀皮,做出了簸箕式的面点,献给吴王,受到喜爱,据说这是后世馄饨的原型。

入冬至接下来天气会越来越冷。进入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节气。这意味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就要到了。尽管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逐渐向北摆动,但由于地球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大大小于散失的能量,所以北半球未来一个多月的天气趋势就是越来越冷。冬至,和接下来的小寒、大寒这三个节气,是我国最冷的时段,因此民间把这三个节气合并称为“隆冬”。隆冬时节,平均5-7天就有一次冷空气南下,寒潮、冰冻、暴雪,则是隆冬时节三大主要灾害性天气。

清明节有哪些风俗习俗

一、一定不要再烧纸啦!

逝者已逝,我们扫墓更多的是悼念、追忆对先辈们的思怀,烧纸钱虽然是传统形式之一,但往年常常有过火或过失的烧纸行为造成失火人宰,大家都是有身份证的人,要做到文明祭祀,共创“无烟清明”。

二、清明节该穿什么衣服?

清明这几天,古人比较忌讳穿大红大紫的衣服,应穿上素色的服饰。另外,不要佩戴红色的配饰(本命年者除外)。

三、清明节买什么花合适?

通常是菊花和柳条,因为我国古代把菊花当作寄托之花,有思念和怀念的含义。白色菊花是最适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绿草,如百合,绿叶,康乃馨等,会更漂亮。

四、扫墓时为何不得嘻笑怒骂?

扫墓是庄重的事情,故不可跨过坟墓及供品,大声喧哗、嘻笑怒骂,污言秽语,乱跑乱碰。

五、能陪朋友去扫墓吗?

因为各种原因,许多人可能会碰到是否陪同朋友去扫墓的问题,比如女友陪男友去扫墓吗,下属陪同上司去扫墓,甚至生意场上陪同客户去扫墓。通常来讲外人最好不要陪同去扫墓,因为扫墓是根据血缘关系或家庭关系来定的。

六、怀孕的妇女能清明节去扫墓吗?

通常来说怀孕的妇女要避开清明拜山活动,虽然没什么禁忌,但一方面山路不好走行动不便;另一方面孕妇相对来说更容易出现特殊情况,最好不要参加此类活动。如果非要去,尽量在上午或中午时间,身边需要有人陪伴。

清明节的重要活动就是去踏青,春暖花开的时候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无可厚非。但是不要说不吉利的话,更不能说对不敬的话,路过某些场合需要严肃慎言。

清明节扫墓回来,最好是清扫你的鞋子,同时勿忘将身上穿的衣服洗干净晾晒为宜。

中秋节习俗有哪些中秋节有哪些习俗中秋节的风俗习惯

韩语称“추석(秋夕)”“중추절(仲秋节)”“가배(嘉俳)”“중추(仲秋)”“가배일(嘉俳日)”“중추가절(仲秋佳节)”。是扫墓并用新收获的谷物和果实祭祀先祖的日子。回乡探亲,向亲朋戚友送礼亦是过中秋节的习俗。所以英文亦把朝鲜半岛的中秋节叫做“韩国感恩节”(koreanthanksgivingday)。

中秋节也是越南儿童的一个节日。当晚,孩子们聆听关于阿贵的传说,去看舞狮,有的还得到父亲给他买一个用来舞狮的狮子跟朋友们一起玩耍。越南孩子在中秋夜均要提鲤鱼灯出游玩耍,还预示长大“跳龙门”之意。

日本传统的中秋节被称为十五夜,也叫中秋名月、芋名月。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的收获季节,为了对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日本人也会赏月,称之为“月见”,屋内会陈列赏月团子、芒草、芋等。

琉球人中秋节除了祭祖、拜月外,还会祭灶,感谢灶君保佑一年内家中平安。除了吃月饼,他们会吃一种叫吹上饼的食品,这是一种表面铺上红豆的米饼。除此之外,还有拔河、舞狮、的风俗。

中秋节也是一家团圆的日子,人们都会回到家中一起吃饭、团聚,并且会祭祖,感谢祖先庇佑。也会吃特定的食品,不少都与月亮、团圆有关,这些食品同时也是祭月的祭品,如华人(汉族)、越南人(京族)、琉球人都有吃月饼的习俗;广东、香港有些人会以月光饼代替月饼;日本人(大和族)则会吃月见团子,部分地区会煎太阳蛋,月饼、月光饼、月见团子、太阳蛋都呈圆形,代表满月。

朝鲜族所吃的是半月形的松片,象征月亮由亏转盈。琉球人除了吃月饼外还会吃吹上饼。此外,时令的水果和其他农作物如杨桃、柚子、芋头、栗子、菱角、梨子、柿子等,在农耕社会中是农民秋季的收获,也是中秋节的食品和祭品。

新加坡是一个华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对于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向来十分重视。对新加坡的华人来说,中秋佳节是联络感情,表示谢意的天赐良机。亲朋好友、商业伙伴之间相互馈赠月饼,借此表示问候与祝愿。

吃月饼、赏月、提灯笼游行是马来西亚华人世代相传的中秋习俗。中秋临近,马来西亚各地的老字号商家纷纷推出各色月饼。首都吉隆坡市内各大商场都设有月饼专柜,报纸、电视台的月饼广告铺天盖地,为喜迎中秋营造了节日气氛。

吉隆坡一些地方的华人社团当前举行了提灯笼游行庆中秋活动,除舞龙舞狮外,一辆辆载有“嫦娥”、“七仙女”的花车漫游其间,服饰鲜艳的艺人和青年载歌载舞。

中秋节是生活在菲律宾的华侨华人非常重视的传统佳节。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唐人街热闹非凡,当地华侨华人举行活动,欢度中秋节。华侨华人聚居区的主要商业街道张灯结彩,主要路口和进入唐人街的小桥上都挂上了彩幅,许多商店出售自制的或从中国进口的各式月饼。中秋庆祝活动包括舞龙游行、民族服装游行、灯笼游行和花车游行等。

柬埔寨人“拜月节”:柬埔寨人在佛历十二月举行传统的“拜月节”。这天清晨,人们开始准备供月礼品,当月上树梢头,人们虔心拜月,祈乞赐福。拜毕,老人把扁米塞进孩子嘴里,直到塞满不能咀嚼时方止。这表示“圆圆满满”、“和和美美”。

立冬有哪些风俗趣事

立冬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空气一般渐趋干燥,土壤含水较少,高原雪山上的雪也已不再融化。

立冬时节,中国所处的北半球太阳辐射越来越少,地表储存热量还有一定能量,这时虽不至于太冷,但气温会逐渐下降。为此,气温下降变化明显,是立冬节气的最大特点。

这个时候,中国的南北两地,因南北纬度、太阳光照和海洋气候影响的不同,随着冷空气的加强,气温下降的趋势明显加快,主要气候特点有热带气流袭扰、入冬深秋易有霜雾、气候下降变化明显、华南秋夏两季和华北初雪降水多样等。

气温下降变化明显。

随着冷空气的加强,气温下降的趋势加快。北方的降温,人们习以为常。从10月下旬开始,先后供暖,人们好在还有一个避寒之地。而对于此时处在深秋“小阳春”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5℃。

绵雨已结束,如果遇到强冷空气迅速南下,有时不到一天时间,降温可接近8-10℃,甚至更多。但毕竟大风过后,阳光照耀,冷气团很快变性,气温回升较快。气温的回升与热量的积聚,促使下一轮冷空气带来较强的降温。

此时,令人惬意的深秋天气接近尾声,明显的降温使这一地区在进入初霜期的同时,也进入了红叶最佳观赏期,并在11月底陆续入冬。

热带气旋,强弩之末。

根据统计,平均每年11月份有2-3个热带气旋生成。尤其是西北太平洋上生成的气旋,还有可能发展到台风强度。近55年中,11月份有11个热带气旋在我国沿海登陆,登陆地点主要在广东和海南。如果这一年年中纬度盛行纬向环流,热带气旋比较活跃,如果中纬度盛行经向环流,也就是冷空气强,不容易有台风。

立冬节气的含义。

从气候上说,意味着风雨、湿度、气温等,自秋季向冬季转变的节点之上。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

“立”是建立、开始的意思,“冬”是终了和万物收藏的意思。这个时候,大部分地区秋季的农作物都已收割完毕,需要进入储藏阶段。天气逐渐寒冷,动物们也开始准备过冬的食物,寻找冬眠的地方,好安稳地度过一个冬天。

冬季开始、万物收藏的意思。在此之后,万物开始进入冬眠时节,专心汲取养分、养精蓄锐,等待来年立春之后,能够更好地开花生长。

什么时候为立冬节气。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们把地球公转的轨道称为“黄道”,并且等比例分成24份,每个相隔15°,为此形成了24个节气。地球在轨道上每运行15°,就对应一个节气。

当太阳到达黄经225°时,为立冬节气。中国以立冬为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具体时间为每年的11月7-8日。

立冬有哪些风俗趣事

在北方,立冬的规矩是吃饺子,因为水饺外形似耳朵,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

2、吃甘蔗、炒香饭。

在广东的潮汕地区,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饭。在汕头,人们立冬吃用莲子、香菇、板栗、虾仁、红萝卜等做成的香饭,这些也都是温热的食物。

立冬补冬。

3、补冬。

立冬意味着进入寒冷的季节,人们倾向进食可以驱寒的食物。立冬,闽中俗称“交冬”,意为秋冬之交,立冬“补冬”。

4、贺冬。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立”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作为“四立”之一的重要节气,立冬是我国民间非常重视的季节节点之一。“秋收冬藏”,也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通过冬季的休养,期待来年的兴旺吉祥。立冬不仅是冬季的第一个季节,在我国的很多地方也被当做重要的节日来庆祝。立冬,在古代社会是“四时八节”之一,人们一般都要举行祭祀活动。立冬是十月的大节,在中国民间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农民自己亦获得饮酒与休息的酬劳。

1、立冬在北方则有吃水饺的风俗。在北方,立冬的规矩是吃饺子,因为水饺外形似耳朵,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立冬后,就意味着今年的冬季正式来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

2、立冬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东北地区大地封冻,农林作物进入越冬期;江淮地区“三秋”已近尾声;江南正忙着抢种晚茬冬麦,抓紧移栽油菜;而华南是“立冬种麦正当时”的最佳时期。

3、古时立冬是十月的大节,天子要亲率群臣迎接冬气,在民间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中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

立冬忌讳。

1、忌日晒过长。

过久的日晒会消减人的水五行,减少财运。在健康方面,会损伤皮肤,破坏人体的自然屏障,使大气中有害的化学物质、微生物侵袭人体,造成感染,还可引起视力减退。

2、忌活动过剧。

剧烈的运动过后心跳容易加速,血压升高,这个季节里特别容易发生危险。所以最好立冬过后一般人不要选择剧烈运动。

3、忌外出过早。

冬季的早晨,室外是一天温度最低的时候,不仅外出最易引起感冒,而且阴气比较重,非上班人士最好选择上午10点以后到室外锻炼。上班人士注意添衣保暖。

4、忌洗浴过长。

冬天阴气比较重,立冬后洗浴过长会削减人的阳气,并且冬季空气干燥寒冷,许多老年皮肤干燥脱屑、瘙痒,所以不宜长时间泡在水里。

5、忌“小疾”不治。

立冬后天气寒冷,人容易遇感冒、咳嗽、头疼、心慌等“小疾”,又是在冬季,必须及时治疗,以防患于未然。不要因为一时疏忽,就积累下老毛病。

清明节有哪些风俗习俗

“饱拿干粮热拿衣”中的前半句现在好象有点过时,但带点增强体力的小食品还是有利的,以备爬山体力不支时补充糖份。这后半句恐怕长盛不衰,因为春天最易冷暖无常。出门带件外套,省得感冒好几天。

2、花粉过敏别忽视。

春天是花粉过敏症的高发期,此时容易引起花粉过敏的多为种子植物,以枸树、柏树、杨柳、蓖麻、梧桐居多,这些植物的花粉量大而体积小,在有风的天气下很容易扩散和传播,因此有花粉过敏体质的人一是要远离花粉源,二是要选择无风的天气春游踏青。除此之外还需吃点抗过敏症的药。还可以选择细雨霏霏的日子出游踏青,因为这种天气下空气中花粉浓度最小而有益健康的负离子最多,且别有一番情趣,不妨一试。

3、防晒措施做仔细。

春天是阳光紫外线对人体皮肤危害比较严重的季节。据科学研究,波长达290-320纳米时,即可灼伤人的皮肤,诱发皮炎;波长达320-400纳米时,可使人的皮肤黑色素陡然增多,并有可能诱发雀斑。因此,在紫外线照射指数大3-5时,就必须采取防晒措施,戴遮阳帽、打遮阳伞、涂抹防晒霜,或干脆选择天空中云彩比较多的日子出游。

因为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好时机,所以很多人去扫墓的时候会折几根柳条下来,然后插在土地里面,古时候的人还认为如果能够在扫墓的时候,头带几根柳枝就可以防止昆虫叮咬,俗话说得好,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树还是比较容易成活的,所以很多人喜欢在清明节的时候折几根柳条下来,插在地里面。

冬至民间习俗有哪些冬至有风俗

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泉州旧俗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故出门在外者,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谒祖。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

九九消寒。

冬至一到,开始数“九”。在古代,入九以后,文人墨客喜欢搞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泉州吃汤丸。

闽南人吃丸子的节日,一年共两次,元宵吃“上元丸”(年初的“头丸”)、冬至食“冬节丸”(年末的“尾丸”),寓意着头尾都圆满,一年到头顺顺利利,团圆美满!

说起冬至,闽南人都知道它是吃“汤圆”和祭祖的节日。记得以前大人们常说那句“吃了冬至丸多一岁”的老话。节前“搓圆”、操办的时候,一般会先煮一锅来让孩子们解解馋,有些老长辈们还边煮还边唱:“丸子汤烧滚滚,中国打日本。鬼子死了了,大家笑哈哈”。以前还会捏些“小鬼子”下锅的,以表示对抗战时期日本侵略中国的憎恨。

要说“冬节”吃汤丸也不是闽南独有,以前在北方一般是吃馄饨,西北一带多吃饺子,江浙这边才吃汤圆和麻糍。其中苏州人过节所吃的就是“冬至圆”,分为粉团和粉圆两种,无馅又小的为粉圆,即泉州人所说的“冬节丸”。吃法有“甜”、“咸”两种,以放糖的甜食居多,加些芋头、地瓜、橘皮作料。也有加入面线、肉片、海蜊等作成的`咸食。

清嘉庆《惠安县志·风俗志》对冬节吃丸是这样解释的:“十一月,冬至,阳气始萌,食米丸,乃粘丸于门。凡阳尚圆,阴尚方,五月阳始生,黍先谷而熟,而为角黍,以象阴,角,方也。冬至阳始生,则为米丸,以象阳,丸、圆也;各以其类象之。夏至不以为节,抑阴也。”

做鸡母狗仔。

冬至,闽南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习俗,就是“做鸡母狗仔”,即在做冬至丸的时候,用做丸的米料捏成一些小巧玲珑的动物和金锭银宝等,动物的眼睛来自田野里狗尾巴草的草籽,所以动物们煞是生动。做什么动物,往往取决于家里各个人的生肖或家里畜养的动物。冬至时节,已进入农闲,当人们在盘点一年收获之时,也难免要犒劳一下那些动物,除了做“做鸡母狗仔”,亦有一些风俗,颇有意思。

闽南童谣《冬至》唱的就是冬至的情景:咱厝人,冬至时,碨米绞粞搓红丸。搓糖粿,无稀奇,捏猪捏狗捏金鱼。做鸡仔,鸡袂啼,落水要捞举笊篱。囝仔人,勾勾缠,想吃你得敢赤钳。野答工,逗支持,阿母挱啊一半暝,敬祖先,望新年,保庇平安趁大钱。

闽南拜床母。

饭后人们通常会特意地留下几粒丸子,粘于门上和床边,称为敬门神与拜床母。祈求孩子晚上不哭不闹,睡个好觉。大人要准备荤素五味和美味佳肴,是要红色的汤圆,就焚香点烛,烧纸钱,甚至放鞭炮。拜床母也要有冬至圆上供,这次与清明节的祭祖,合称为闽南的“春冬二祭”。

事实上,因丸子有圆圆的外形,古人便以之象征“阳”,以表示阳气渐生、春天即将到来的意思。更有趣的是,古人不光搓丸子吃丸子,还有比现代人更讲究的“粘丸子”。他们将餐后留下的丸子粘贴在门扉、灶台或器物上,称为“敬门神”,以传达“丰收有余”的美好祝愿,并祈求合家平安。

农历小年习俗风俗有哪些

小年是我国传统节日,被视为过年的开端。小年日期在不同的地方有所不同,分别为:农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相传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说法,就是说,官家是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百姓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慢慢地,因北方受官气影响较重,民间也就把小年定为腊月二十三;而南方还是保留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习俗;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

一、祭灶:这是小年这天最重要的活动。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传说,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一位灶神(也称为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爷、灶王),以监督考察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小年这一天,灶神将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灶神的汇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是进行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来继续监督这家的'作为。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

小年这天,要把经过一年烟熏火燎,已旧的灶神画像揭下,用一块黏稠的糖瓜或饴糖或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说好事,再用稻草为灶神扎一草马,以便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

新年后再买一幅新灶神画像,将灶神请回来。在中间这几天内,由于没有灶神的监督,一般人放量暴饮暴食、聚众赌博,放纵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时也认为不应该犯的小过错。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

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

关于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魏晋以後,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杂五行书》又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灶神初为女神,或称是老妇,或称是美女,说法诸多。《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

二、扫尘。

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

旧时各家各户都要在年前在进行认真彻底的清扫,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

三、剪窗花。

建好窗花后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给家里增添了许多过年的喜气。

窗花图案有各种动、植物、人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四、沐浴理发。

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而沐浴理发的活动,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

五、赶乱婚。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六、吃糖瓜、饴糖、麻糖等。

糖瓜、饴糖、麻糖等吃食本为给灶王爷嘴上抹得吃食,逐渐演变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立冬有哪些风俗趣事

有意思的是,庆祝立冬的方式现在也有了创新,在哈尔滨,立冬之日,黑龙江省冬泳协会的健儿横渡松花江,以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对于冬泳爱好者,一定要有一定基础,循序渐进,应该从天气暖和时坚持每天下水,持续进行锻炼。另外,要选择熟悉水岸情况的地点冬泳,如果不熟悉水中及岸边的情况,就不要轻易下水,以免发生意外。另外,要结伴而行,以便互相照顾。

其实,无论室内运动还是户外运动,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因为,冬季里场地、器械等密度加大,对人体的冲击力也加大。而且,天冷时人体的肌肉、关节组织活动性降低,具有一定惰性,因此锻炼时更要做好充分准备活动,循序渐进。

2、补冬。

立冬后,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在南方,人们会吃些滋阴补阳,热量较高的食物,如鸡鸭鱼肉等,有的还会和中药一起煮来增加药补的功效。

冬令进补吃膏滋是苏州人过立冬的老传统。在旧时苏州,一些大户人家还用红参、桂圆、核桃肉,在冬季烧汤喝,有补气活血助阳的功效。通常每到立冬节气,苏州中医院以及一些老字号药房都会专门开设进补门诊,为市民煎熬膏药,销售冬令滋补保健品。

据常州一些老人回忆,旧时就有补冬的风气,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所以每到立冬,各大医院的膏方门诊就开始热起来了。

3、吃饺子。

饺子的原名据称叫“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至今还在我国民间流传着。“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到来,天凉了,耳朵暴露在外边很容易就被冻伤了,因此,吃点长得像耳朵的饺子,补补耳朵,这可是家里人对亲人最贴心的关怀了。

4、贺冬。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

5、祭祖祭天。

旧时,立冬这天,人们还要举行祭祖祭天的活动。即便再忙的农人也要在家休息一天,杀鸡宰羊,准备时令佳品,一方面祭祀祖先,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一方面祭祀苍天,感谢上天恩赐的丰年,并祈求上天赐给来年风调雨顺;而祭祀仪式后的酒食也可让辛苦一年的农人,好好犒赏一下自己。

立冬是什么意思。

古人对“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粮入仓,菜入窖”,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了。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立冬字面上来说是这样的,但是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不一样,所以即使立冬了,有些地区气温依然很高。

狭义:立冬节气后就是冬天了。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到了立冬节气就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建立。

广义:低于10°以下的气温。

我国国境区域跨度大,就算除开华南沿海、青藏高原,其他地区也不是一同入冬的,古代以中原为尊,各种习俗也是由此传承,而二十四节气主要是根据黄淮地区设立,所以,入冬主要也是符合黄河、淮海一带的气候规律。而南方地区入冬稍晚。

立冬吃饺子的寓意。

立冬吃饺子寓意着人们对冬天的美好期盼,由于饺子的外形和耳朵很像,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了,还有“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

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在北方地区,就喜欢利用饺子来作为立冬进补食物。

在古代的中医学上的解释: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既然要养精蓄锐,必须要进行食补来增加冬季各类的免疫力,所以选择简单易得的饺子作为食补材料。

据传说,饺子这一事物,有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民间有“每逢交子之时,饺子不能不吃”的饮食习俗。于是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就会卖得很火。

另外,冬天的寒冷气候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在日常饮食上,人体需要“进补”,增加对各类营养的摄入。而饺子在制作种类、营养、味道等方面可以胜任此要求,自然大受青睐。

从烹饪科学的角度看,蒸煮饺子以水(汽)为介质的烹饪方式,温度只在100左右,即可致熟食物又可消毒杀菌,避免了烧烤炸条件下生成苯并芘等强致癌物,保证了食品安全。而且,食物的营养成分在蒸煮过程中也不至于因过氧化或水解而损失。

从膳食结构角度看,饺子的馅料都包在面皮中,可以做到谷类与菜果、肉类的适宜组合,使主副食搭配合理,营养丰富并酸碱平衡,膳食宝塔形结构。

从营养角度看,饺子以水(汽)为传热介质经蒸煮而熟,可以使食品中淀粉类多糖充分裂解,利于人体吸收。

合于中国人的肠胃于饮食习惯。符合“食饮有节”、“谨和五味”、“和于术数”的养生之道。

虽然各种说法不一样,不过“补冬”的理念比较统一。保健专家提醒,立冬之后的饮食要以温补为主,可吃些热量较高的膳食,少食生冷,爱吃肉的小伙伴们要多吃蔬菜水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