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导游词优质

藏族导游词优质

ID:1119094

时间:2023-07-07 15:46:52

上传者:曹czj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藏族导游词优质篇一

卡玛多塔林位于类乌齐县,座落在茶马古道北线(317)右侧,距县城20公里,交通十分方便。

这一带很久以前就叫巴夏,“巴”是古代藏族姓氏的一种,“夏”即“东部”,是一个家族逐渐演化成为地名,巴夏即是。1987年,撤区并乡时巴夏改名为卡玛多乡。

巴夏小寺原先本教改为佛教,因此当地至今流传着本教18代和佛教19代的历史传说。在藏历第10绕迥时期,六世红帽系噶玛巴——格旺曲吉旺久的亲教第子学识渊博的成就者,嘎玛恰美亲临巴夏曲亚玛,在加持该地时,眼前显现无量寿佛的坛城,就视其为无量寿佛的圣地。以后,逐渐兴修佛塔、寺庙。

解放前,这里有130多座形态各异的大、小佛塔,“wenge”中荡然无存,现已修复66座佛塔和一座小拉康。这群佛塔,因处在古道(黑昌线)上而格外引人瞩目,与塔林相匹配的是那里庞大的玛尼石堆(周长200多米,高约5米),它依旧横卧在拉康右侧的千年柏树丛中。这些在岁月的长河中日积月累形成的石刻经文雕像,虽然历史沧桑,现在仍然清晰可辩。如今,现代艺人们还在不停地刻着,永无休止地增加着的新的玛尼。

布桑布是11世纪一位藏族巨商,在藏区无人不晓,相传是财神多闻天王的化身,他还给丁青来查木玛尼堆和囊谦吉甲玛玛尼堆,各供放了一个六字真言玛尼。据说,这三处的玛尼堆里上康区的最早,它大大提高了玛尼堆的地位和权威。据说,该玛尼石堆和青海吉甲玛玛尼石堆(最初在文成公主入藏途经囊谦县吉曲卫合莲花湖旁石刻六字真言形成的)形成的年代相同。据此可推断为1300多年的历史。

你若向塔林周围眺望,就会发现树林或草丛中有天然的文字形状。后山——尢青拉山上有藏文“訇”字母,是由若干柏树组合呈现的。在处雄郎那山岗上有若干柏树组成的“ ”字状,东北方白帮嘎达草场中间的地形形状如藏文“嘎”字等。还有像沃日山岩的十八地狱图,观音菩萨指尖滴乳状的山岩和泉水及本尊马头明王的居点红岩山等等,像这样的景观以及相关的传说还有很多很多。在葱郁翠柏中还有一座别致的小经堂,主供莲花大师像,左右各竖有几筒高大的转经筒。

卡玛多塔林有着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古木参天,苍松翠柏的自然景色。

藏族导游词优质篇二

大家去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时,有没有尝过当地的酥油茶呢?那么酥油茶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考试网小编为大家分享了导游证风物杂谈:藏族独特的酥油茶,仅供参考。

雪山顶上出彩霞呀,金珠玛米到我家呀,执行政策闹改革呀,奴隶翻身庆新生呀。门前种棵向阳花呀,金珠玛米到我家呀,为咱阿妈来治病呀,医好了多年的睁眼瞎呀。我愿解放军长留下呀,感激之情难表达,请您喝杯酥油茶,请您再喝杯酥油茶。

在青藏高原,饮一杯上等的酥油茶可让人欲醉欲仙。辨别酥油茶品质优劣接近一般茶道程式,一看二闻三尝。好茶从茶壶灌入茶杯时,如绸缎般均匀润滑,颜色偏黄,闻起来有新鲜的乳酪香味和厚重的茶香,入口则回味绵绵,倍觉滋润。

口味不同,对酥油和茶的.产地、配茶比例等则有选择。牧区酥油多为牦牛奶提炼,膻味较重,农区的适中,二者混用,别有滋味。

藏族酥油茶是一种以茶为主料,藏语为“恰苏玛”,意思是搅动的茶。并加有多种食物经混合而成的液体饮料,所以,滋味多样,喝起来咸里透香,甘中有甜,它既可暖身御寒,又能补充营养。

 

藏族导游词优质篇三

益吉神山位于类乌齐县甲桑卡学阿行政村与青海省囊谦县吉曲乡交界处,距类乌齐县城120公里左右,海拔为5700米,根据宗教的有关史料记载,莲花生大师曾在此修练传教,在此山中埋藏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和教义,并在山岩上留下了佛教脚印和身影。为此,长期以来被群众供奉为神山,进行转山朝拜。

益吉神山呈高山风景,山脚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山腰是草地,山顶由岩石组成,山势陡峭,气势宏伟。在夏季降雨量大的时候,形成从山顶飞泻而下的高达约七八十米的瀑布,景色十分壮观,且经常可从瀑布中发现柏树籽之类的植物种籽,更增添了益吉神山的神秘色彩。在接近山顶处有一眼山泉,经群众饮用证明对胃部疾病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因此,益吉神山在昌都、康区乃至整个西藏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每年都有大量的群众来此山朝拜。

长毛岭养鹿场位于西藏自治区类乌齐县境内的澜沧江上游长毛岭河流域,总面积约为637平方公里的长毛岭自然保护区内。距类乌齐县城52公里,海拔3960 米,是西藏自治区确定的马鹿自然保护区,也是西藏唯一的马鹿自然驯养场地。它始建于1975年,后逐年扩大规模,现养鹿场面积为3、6平方公里,共饲养马鹿近两百头,还有少量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唇鹿。

马鹿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体形较大。雄鹿体重200——250公斤,雌鹿体重150公斤左右,上体呈黄色至深褐色,臀部及腿后部具有较大的白斑,雄鹿有角,主要栖息于海拔较高地区的森林上缘的灌丛草原地带,分布海拔高度在3500——5000米之间。冬季由高处往下迁至避风的山谷及向阳的小坡地,夏季则常在高山的林域一带活动。

春牧季节,喜在森林的边缘、空旷的林间空地摄食和栖息。马鹿的食物种类广,各种草类、灌木及林木的细枝嫩叶均可食,但各种枯草是马鹿冬季的主要食物。目前,我国境内共有马鹿3700只左右,其数量出现了减少的趋势,有必要对其加强保护。

长毛岭养鹿场建在宽阔的高山草地上,草场面积为8平方公里。这里山势开阔,水草丰美,植被丰富,十分适宜鹿科动物繁衍生殖。因此,马鹿、黄羊、獐等野生动物时常出现在这片广阔的草场上悠闲自在地寻食、嬉戏,整个山谷呈现一片蓬勃生机的景象。

藏族导游词优质篇四

进入札达,我们便会看到象泉河两岸土林环绕.这就是我们今天参观的札达土林。

其实,札达土林是经流水侵蚀而形成的特殊地貌,在地质学上叫河湖相,成因于百万年的地质变迁。朗铁藏布(象泉河)流域原系上新世古湖盆,湖盆由被朗钦藏布所切穿的5个小湖盆(姜叶马、达巴、札达、香孜、曲松)组成。

各湖盆中均有厚层的上新世湖相沉积,曾在沉积层中发现上新世古长颈鹿化石。札达县附近沉积层厚达80。米,主要是灰黄色粉砂岩,质地较松散,经流水侵蚀后地形破碎。由于层理几乎完全水平,叉处于干旱气候条件下,河岸阶地亦甚明显,现在深厚的.灰黄色粉砂湖相沉积已被朗钦藏布及其支流切割,形成外貌酷似黄土地区,但比黄土地区更为壮观,规模空前的土林地区。由于不同岩石的差异侵蚀,常常形成形态奇特的岩壁和微地貌。

结构致密而坚实的砂岩和砾岩常常成为粉细砂岩和黏土岩的保护层,或平铺于岩壁的顶部,或突出于岩壁之上,与软岩层交互,组成雄伟挺拔,奇特多姿的古城堡、古城墙、塔林等形态,是古格独特的地理景观,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在高原迷幻光影的衬托下,这里宛若神话世界。在高而平的山脊之下,严整的山体有的宛若一字排开的罗汉.有的酷似鳞次栉比的城堡,与美国西部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朝霞和夕阳的映照下,山纹明暗有致,色调金黄t生动富丽。

县城边的象泉河和土林绚丽异常。河边的陀林及附近废圮的佛塔在暮色之中神秘而庄严。这一带的土林中有多处早期人类洞窟遗址。还有广泛分布的岩画,有人据此认为,苯教传说中象雄古国的都城琼隆俄卡就在今阿里札达境内的琼隆地方。

藏族导游词优质篇五

在历史上,文成公主是一位有着突出贡献的伟大女性不假,然而,她却并非是第一位进藏和亲的唐朝公主。在唐朝民族史上第一位“和亲”使者不是文成公主,这在甘肃武威凉州区青嘴喇嘛湾吐谷浑王族墓的发掘中已得到了证明,她是大唐弘化公主,或称光华公主或西平公主,据史书记载,唐贞观十四年(640年)二月,李世民遣左骁卫将军淮阳王李道民及右武卫将军慕容宝携带大批财物护送弘化公主入嫁吐谷浑与其国王诺葛钵成婚。贞观十五年(641年),即弘化公主下嫁第二年,文成公主才入藏与藏王松赞干布成婚。在文成公主经过青海时,弘化公主到西宁专程迎接。

现在大家不妨放开视线向车窗四周看去,便可看到青海牧业区、美丽的大草原了,草原上牛羊成群,隐约还可以看到洁白的帐篷。那么我想考考大家,如果我们在这些白色的大帐房旁边看到小帐房,意味着什么呢?那就是代表这一家有青年女子要出嫁了,而且是有几个女儿便搭几个帐篷,青年的男子看到这些标志,便可以自由地去追求了。在过去藏族姑娘到15——17岁,择吉日举行梳发辨仪式,谓之为成年礼,梳了发辨表示已到了谈情说爱的年龄。现在的姑娘一般在出嫁前才举行成年礼。到年龄的青年男女,相识后双方有了好感或一见钟情,在适合唱山歌的地方相遇,由男青年主动唱一曲“拉伊”表示爱慕之心,试探对方是否也引起对自己的注意和好感,如果姑娘有意,则也以“拉伊”作答,表白对男表年的爱慕之情,自此以后,这一对青年男女常幽会在山间小河旁,逐步加深感情成为一对甜密的恋人。

在不能唱情歌的场合,青年男女互相产生爱慕,以眼传情,默默地沟通二人心灵,互相看得多了,便投以甜密的微笑,男青年随手拣起牛粪块投以对方,等待女方以同样的方式,回投过来表示心愿。藏语谓牛粪为“昂哇”与古藏语“要来”同音;男青年投一块干牛粪,向女方表示:“我要来与你幽会”,如果姑娘不同意,就不投任何东西,此意也就不言而喻了,如果回投一根柴禾或一个纸团,表示回答:“你可以来或请来”,男青年便在夜晚或认为恰当的时机来到姑娘的帐篷与姑娘幽会,以这种方式沟通青年男女间的情怀,是青海藏区流行的大家都能心领神会的传递情爱的“哑语”,当你来我往,相处之中两人都觉得情投意合,都有在一定生活的愿望时,向双方父母表白心愿,征得父母的同意后,才能正式确定两人的恋爱关系。青年男女恋爱自由,双方父母不加干涉,但在结婚前,要征得父母及长辈的同意,皆大欢喜,才确定婚姻关系。遇到青年男女相爱要求结婚而父母不同意的情况时,这对恋人相商后由男方约同好友,在夜间到姑娘家,持一条哈达挂在门上,悄悄领着姑娘出走,这种习俗叫作“领婚”,第二天清晨男方再托媒人去求婚,在这种先斩后奏,即成事实的情况下,父母会表示同意,随之举行婚礼,但也有一种说法,小伙子伙同好优领姑娘出走后,生米煮成熟饭,但小伙子要为此负出一定的代价,什么代价呢?那就是为丈母娘放三年的蚝牛,那么大家现在只需要稍加留意,便会看到在草原上悠闲散步的牛羊了。

草原上的看牦牛,身驱高大,性格温顺,力气大而且能过雪山,走草地,被藏族人们誉为“高原之舟”,而且在牦牛当中,以白牦牛最为珍贵,被藏族人民看作是圣洁的象征,但是全身纯白,没有杂色的白牛是极其罕见的。在大家都熟悉的电影《红河谷》当中,宁静扮演的角色,那位头人的女儿,便骑着白牦牛,同时又成为地位与忠贞的象征。来到草原,我们看着这一片广阔的天地,大家是否与腾格尔先生的那首歌《天堂》中所唱“蓝蓝的天空,洁白的羊群……”找到共鸣呢?确实会带给我们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有几句俗语是这么说的:“草原上的牛羊睡的是席梦思,盖的是蚕丝被,喝的是矿泉水,吃的是冬虫夏草,拉得是六味地黄丸,尿的是太太口服液。”是不是很有意思呢?草原上的牛头枕着软绵绵的草原,盖着蚕丝一样的云朵,吃着黄金草,可真的是养尊处优啊!有机会呢,大家不防去品尝一下草原上各色的牛羊肉,味道是不是非常鲜美。

看着草原这一系列令人沉醉的美景,我们还是见景说景,大家也许也已经注意到,在我们车行的公路两旁的沙道上,有好多的藏族群众正在磕着长头缓缓前行,他们是虔诚的朝拜者,正在沿着脚下的唐蕃古道去往拉萨,藏族是一个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他们对佛教的信仰之深、之诚,令人叹服,同时他们讲求“不求今生求来世”,今生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来世积德,走进藏族牧民家中,几乎是家家挂佛象设佛龛,进门第一眼看到的是醒目的“唐卡”卷轴画和佛龛,在家业区的藏家,佛龛前还供有青稞、小麦、豆类等农作物,祈求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藏族到了中老年,人手一个嘛呢经轮,走到什么地方带到什么地方,永不停息地转动,关于藏族和藏传佛教以及互相之间的影响,是一个非常深远的话题,我们现在只做一个小小的引子,更多详细的内容到明天去往塔尔寺时给大家作以详细的讲解,那样也更容易体会到这个民族与他们的信仰之间那种一脉相承的关系。

青海各地的藏族,以所处地理位置和方言来区分,除玉树藏族自治州与康藏接近处,其它各地,都操安多方言,属安多藏区,青藏高原藏族的源出和发展,在藏族人民中,有许多关于岩魔女与猕猴结合而出现的传说,都说度母点化的岩魔女和观世音点化的弥猴结合繁衍后裔,成为藏族的族源。藏文史籍《西藏王臣记》、《红史》等著作中,亦有度母点化的岩魔女与观世音点化的猕猴相结合,生下六个儿女,其类父者敏锐利落有慈悲心,其类母者赤面贪恶且笨拙等记载,与《后汉书.西羌记》记载,青藏高原最早的羌人领袖无弋爰剑,在秦厉公时为秦所拘留,以为奴隶,后来从秦逃出,路遇一被割去鼻子的女的奴(史称“劓女”),遂成为夫妻,在秦人急追之下,二人逃到三河间,即今天的河湟流域,传宗接代发展羌人社会的记载同出一辙,劓女和岩魔女的形象完全一样,都是因感到自己面容丑陋而以长发覆面。关于藏族祖先源出神话中,点化岩魔女的度母,亦即昆仑神话中的西王母,而点化猕猴的观世者菩萨,则是华夏各民族心目中美丽善良、镇恶扶善,护佑天地一切生灵,赐福于人民的女神化身,昆仑神话源出于青藏高原,随着古代羌戒土著与西徙的鲜卑人吐谷军和东扩的吐蕃以及后来的蒙古人,为争夺青海草原牧场而发生的战争,造成民族大迁移,使昆仑神话在华夏乃至临近的亚洲各国广泛传播,形成盘古天王与太元玉女降生了西王母和东王公以后,在华夏大地上便有了人类,轩辕黄帝便是华夏开天辟地第一人皇,黄帝传宗接代,代代统领着华夏各族儿女这样一个系统的神话。藏族人民中流传的祖先源流的神话,各地名山大川的神话,江河湖海的神话,以及格萨尔王传奇等民间神话的故事,都与昆仑神话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昆仑神话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便是传说之中藏族的起源,经过几个世纪的风云变幻,松赞干布首次在青藏高原上建立了政权,吐蕃王朝,发展到元代,在青藏高原实行政教合一的行政管理政策,保护和推动了吐蕃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诸位团友,这便是历史上关于藏民族最早的一些记载,作为一个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除了前面给大家讲到的别有风格的婚礼习俗,藏族同胞在他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深深地打上了民族独特的烙印,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文化,并使之渗透于整个民族的饮食、歌舞、语言、节庆、禁忌及丧葬,大家现在往我们车行的左前方的山头看,可以看到在空中飘荡的`五色彩绸一样的丝带,那么我要告诉大家的是,那便是藏族的经幡,上面印有经文,有蓝白绿红黄五种颜色,分别代表蓝天、白云、绿水、红火、大地;也代表我们经常所说的“金木水火土”。信徒们认为经幡挂在经杆上,风每吹过一次,就把经文向上天传述一遍,也就给自己积了一份功德,在大量的经幡下面,人们往往可以看到由玛尼石刻堆砌而成的玛尼堆,所谓的玛尼石刻,便是藏族群众在转山捡到的石头上面刻上经文,这也是信仰藏传佛教的人闪为自己积功德的一种方式,中国最大的“玛尼堆”在青海玉树,称“嘉那玛尼堆”,有25亿多块玛尼石,高近2米,大约花了近300年时间,占地面积比一个足球场还大,我们一路走下去,还会看到撒在山顶或路口的“龙达”,包括转经,转嘛呢经轮,转寺庙等等,这些都是人们建功德的不同方式。那么刚才指给大家看的有许多经幡的地方,事实上是一片已然废弃的天的葬台,这就不免要说到藏族朋友的丧葬仪式了。

藏族的丧葬,有天的葬、水葬、火葬、塔葬和土葬等多种形式,在藏族社会,根据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年龄和善恶,以及死亡原因而采取不同的葬法。每种丧葬形式,在不同的地区,有其不同的含义。

我们依次从水葬、火葬、塔葬、土葬和天的葬来说。

水葬,原本是生活在江河湖泊沿岸地方的人们对死亡者因地制宜实行的葬法。认为尸体在水中被鱼类吃掉,其灵魂能升到天国。现在大部分地区的藏家,实行水葬的人一般是经济地位底下的鳏寡、孤独者、神经失常者、疯人、传染病患者和乞丐等人死后实行的葬俗,在果洛地区,婴儿和儿童死后一般用水葬的习俗。

火葬和塔葬,有着连带关系。据说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火葬了,因此,在以后的佛教教义中规定,喇嘛高僧死后要火葬。火代表光明,火化后让灵魂随烟升到西天,认为火葬是吉祥的丧葬形式,故火葬仅限于喇嘛高僧享用。自元代萨迦法王八思巴统领卫藏政教大权,实行政教合一制度,特别是格鲁派实行政教统治后,达官贵人(大头人、千户、昂索)死后也随之享用火葬,骨灰撒向高山之巅,随风飘向天空,灵魂也随之升入“天堂”。有名望的转世活佛,焚化后将余骨收集起来,葬于灵塔之中,这就把火葬和塔葬合二为一了,这就是藏族丧葬习俗中,只有少数人才能享受的最高葬法。而塔葬又有舍利塔和肉身塔两种,仅限于达的赖、班禅和各寺院的大活佛圆寂后享用。舍利塔就是人火化后,将骨头的结晶物放入精美的塔内,肉身塔则体现了藏族僧人高超的医学水平,活佛圆寂后,要将人的面部和身体进行重塑,披上袈裟,面部贴金片,然后放入特制的灵塔,永久保存,灵塔可以分为金、银、铜、木、泥五种,根据活佛地位的高低分别存放,塔的表面都会镶有金、银、绿松石、玛瑙等名贵珠宝。

土葬,既墓葬,一千年多年前,吐蕃赞普和王室成员死后都实行墓葬,现西藏穷结县的藏王陵,至尽仍保存完好。自佛教传入西藏之后,逐步传播成为青藏高原广大藏族人民的共同信仰,在丧葬习俗中也注入了佛教教义,改变了过去的葬俗形式,原来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用的土葬,现农业区的有些地方的藏家也实行土葬。

天的葬,是广大藏传佛教信徒普遍采用的大众化葬俗。佛教教义要求人们乐善好施,不惜生命和肉体。天的葬就是尊照佛教教义,人死后,把肉体无保留地施舍给生灵,灵魂才能得以超脱,升入极乐世界。在青海各藏区,天的葬的程序大同小异。人死尸体还未僵硬,便由僧人用毛绳捆绑成坐化姿势,早晚念经超度,让亲友凭吊祭奠,三天后根据僧人卜算择吉日出葬。各地寺院附近和居民较集中的地方,都设有天的葬场。死者送到天的葬场,由司葬僧人分别死者的性别、年龄和死因,放置在各人应有的位置上,举行葬礼。有人曾在果洛州一天的葬场目睹了天的葬的全过程:这天清晨,从德昂乡驮来一男尸,跟随来送葬的死者亲友,从牛背上解下死者,抬上葬台,僧人让来送葬的亲人回避后,解开裹尸布,面朝地背朝天,置于石板铺成的葬台,吹响法螺,煨桑诵念,也许是柏香的气息,或是法螺的号召,不多时,“神鹰”秃鹫,兀鹫从四面八方的天际飞来降落在天的葬场山顶上,这时僧人口中念念有词,与死者拉开距离,神鹰们又从山顶连蹦带跳向葬台伏冲下来,猛食狂吞起来。好一阵拉扯争食,吃完肉和内脏,剩下头颅屑头,由僧人砸碎与糌粑一起拌好揉成团,喂鹰至到全部吃光,天的葬完毕,死者亲属和送葬者都因为被神鹰神鸟吃得快,吃得干净而感到欣慰,带着一种安然的伤感离开了天的葬场。这件事不免留结我们一个疑问;神鹰真的能从千里之外听到法螺的声音,真的能从万米高空看见地面的血点吗?为什么有的尸体很快连肉带骨吃光,有的尸体三番五次的诵经吹号才肯吃,而剩下的尸骨只好砸碎和泥捏成供品,供放在嘛呢石堆之中呢?难道真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左右神鹰吗?天的葬之俗真让人产生一种神秘感。不过可以肯定,藏族信民的这一丧葬习俗,是不污染环境的一种丧葬方法。

藏族导游词优质篇六

尊敬的游客们,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布达拉宫!我是导游林xxx,非常高兴认识大家。今天我将带领你们游览布达拉宫,希望我能帮助大家!在游览之前,大家一定要记住一些注意事项:不要掉队,不要破坏遗产,不要乱丢纸张。

布达拉宫位于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西北郊区约两千米处的一座小山上。在当地信仰藏传佛教的人民心中,这坐小山犹如观音菩萨居住的普陀山,因而用藏语称此为布达拉(普陀之意)。

布达拉宫重重叠叠,迂回曲折,同山体融合在一起,高高耸立,壮观巍峨。宫墙红白相间,宫顶金碧辉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是拉萨城的标志,也是西藏人民巨大创造力的象征,是西藏建筑艺术的珍贵财富,也是独一无二的雪城高原上的人类文化遗产。

布达拉宫是“世界遗产”之一,始建于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时期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唐初,松赞干布迎娶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为妻,为夸耀后世,在当时的红山上建九层楼宫殿一千间,取名布达拉宫以居公主。据史料记载,红山内外围城三重,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宫殿之间有一道银铜合制的桥相连。布达拉宫东门外有松赞干布的跑马场。当由松赞干布建立的吐王朝灭之之时,布达拉宫的大部分毁于战火。

布达拉宫不仅历史悠久,关于它的民间故事也很多。几年前,有位陌生的老人在街头告诉一位男人,你前世没有修足情道,落不了俗,你的根必将落入西藏布达拉宫,再次修行才能得到真爱。他不相信,他终于遇见了他的她,却真的果如那位老人说的`,他上心了,她却不在意,他努力了,她还是不上心。他信了,去了西藏。她后悔了,追着他去西藏,他却已落发遁佛。她便在布达拉宫匍匐做祷告,一步一跪膝,三步一叩头,叩得满头满脸是鲜血,跟盛开的玫瑰花一样灿烂。他终被感动,跟随她回了尘世间。

关于布达拉宫不仅有民间故事,诗句也很多。例如:

白宫红殿湛蓝天,

盖世高原气万千。

竺法渐传三界远,

盛音近绕佛堂前。

它的意思是:布达拉宫,在拉萨市西北,玛布日山上。“布达拉”是观音胜地普陀罗的梵语音译,即佛教圣地之意。始建于公元七世纪中叶,相传是松赞干布专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殿堂房舍近万间,有宫殿、佛殿、灵塔、经堂、僧舍、平台、庭院等。红宫居中,白宫横列东西两翼,殿宇嵯娥,富丽辉煌,上耸蓝天,气势磅礴,令人神往。布达拉宫是藏族古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也是我国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关于布达拉宫我就介绍到这里,大家尽情游览游览吧!如果哪些问题不会可以找我!祝大家玩得开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