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散文:《随笔雨中》的作者是 随笔雨600字实用

最新散文:《随笔雨中》的作者是 随笔雨600字实用

ID:113771

时间:2023-04-26 05:13:15

上传者:曹czj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散文随笔雨中的作者是随笔雨篇一

小时候,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似乎都是色彩斑斓的,就像小孩儿手中的魔方,快速转动着,却不失趣味。

夏天,是一个聒噪喧哗的音乐大厅,一场暴风雨倾袭而过,卷走了沉闷的燥热,留下了轻快的凉爽,泥泞的土地上会有“百蛙齐鸣”的浩大景象,路有踩死蛙自然也不足为奇。让人难以忍受的午后,总有成千上万只热血沸腾的夏蝉进行大合唱;然而,夏天的夜晚也并不恬静,总有些叫不出名的神奇生物在窃窃私语。

冬天,它不是一个沉默肃静的`季节,它能给孩子们带来福音。小孩子好像天生就不畏惧寒冷,他们可以在最寒冷的时候打雪仗、堆雪人。孩子们的快乐是真实而又无忧无虑的,他们喜欢在这个季节期盼“爆竹节”,而大人们其实是并不喜欢的。小时候并不懂事,长大后才明白其中真谛。

或许,每一个生活中有阴暗潮湿处的人,他们都是特别渴望并且向往阳光的吧!记忆中,我喜欢在一个阳光将脸晒得粉扑扑的日子里,捧着一本书,安静地站在太阳底下细细品味着。那时应该是全身散发着光芒,书中自有黄金屋,大抵就是这个理吧!

小城镇的生活,每一天甚至每一步都是悠闲而缓慢的。那时,曾远远地看见一个面目和蔼的老妇人,走在布满青苔的石板路上,身后还跟着一只步履蹒跚的肥狗,那只肥嘟嘟的小狗滑稽的动作实在引人发笑,我忍俊不禁,待我们擦肩而过时,我惊讶地发现那只可怜的狗腿上缠着厚厚的绷带,再凝神望它时,发现它每走一步脸上都流露出艰难的神色。那老妇人走得很慢,那只狗也走得很慢。看着他们一步步走远,我心中充满内疚与钦佩。

国庆时我回了家,父亲在车站等候了我很久,我知道他是既担忧又激动的。太久不见父亲,我感觉自己变成了话唠子,似乎一刻都停不下来。父亲还是父亲,只是衰老了些、憔悴了些。可是,家乡似乎再也不是原来的家乡了,天空变得十分阴郁,像那满怀心事却又无处诉说的寡妇。

我知道我没有办法去改变这片天空,正如我没有能力去改变世界运行的轨迹一样。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守住内心的天空,让它常带阳光。

散文随笔雨中的作者是随笔雨篇二

觉醒他方

如今我已高三,韶华易逝让我明白亲情稍纵即逝。对父亲的思念无疑就是一个最好的诠释,对兄弟情谊的期盼无疑就是最好的证明。回首初中时光,我简直无法和成熟并论。初一幼稚,初二可笑,一切生活的平静,生命的意义全都被现实荒芜、堕落所掩埋。也曾通宵上网,也曾和“哥们儿”骑着摩托车去兜风,也曾一头黄发,叛逆之心愈加强烈``````也许没有任何人能使我回头,没有任何事能给我新生,习惯了现实的浑浊,忘却了身负的使命,身处放荡生活,便觉理所当然。然而,不屈命运的心却从未停止跳动,久违的激情重拾未晚,在初三的时候,卷土重来。我不知道是什么力量催我向前,每当看到教室前的一棵龙眼树下积了厚厚一层树叶,便心有所感,一种无助难以抑制,我知道,那是思念!开始寻求凄清的环境,品读悲愁的诗歌,那些年,我懂得了什么叫思愁。

依稀记得中考前十来天,也就是2011年6月19日,这一天是特殊的。午夜的钟声打破了深夜的寂静,父亲节也就到来到来了,这天是星期六,躺在家里的床上,思绪飘扬,听着收音机里一些与父亲有关的歌,逝去的记忆再次被拾起。是的,那年的六月,小宝已经去打暑假工,龙哥、小哥也在外拼闯,家里最大就是我了,那年的记忆永不消褪。悲伤,无助,寂寞,一股无形的力量让我蹬上自行车,在夜里滑行。我知道我辜负了家人太多太多,我欠下了一笔无法偿还的心债。

昔日艰难已尝遍,可是,在这身处城市的高中里,我找不到通往内心深处的路。灯红酒绿遮掩了内心的清净,虚拟的游戏夺取了奋斗的激情。在这没有“白天”却又总是白天的城市里,我只能在汽车扬起的尘土中扪心自伤,伤自己十年磨一剑,却未能一日开封;伤自己“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却也还;更伤自己在奋斗之路上匆匆而行,到头来也只能回到原点。

高一的记忆不堪回首,从学习上失败到生活上失败,从生活上堕落到灵魂上堕落。“留校察看”给了我一个沉重的打击,1407名给了我学习上的`渺茫,由于知识的落下,目标越来越远。“沉淀记忆,过滤叹息,真男儿从地狱走来”。在高二的时间里,以时间的流驶,来计算奋斗,用计划突破盲点,逐渐地,一千多名,八百多名,五百多名,三百多名,近了,离目标更近了……高二的一年,可以说是一个人生的历练,毕竟我改掉了一个无法改掉的习惯。就在人生有点点起色之时,我染上了网游,人生的梦想又开始幻化为一个泡影。上课睡觉、晚上爬墙、周末通宵,使一度难以控制自己的我,重走“旧路”,也曾懊悔自己,也曾想用学习充实生活,也曾想用检讨“锁”住自己。然而,所有的努力皆为徒然,奋斗的历程也就在此划上了句号。高二期末结束时,成绩掉到班里58名,年级八百多名,再次失去学习的热情。

“时已过,境早迁,满腔热血空愁叹?决定用一年赌一生。”梦终究是梦,总该会醒的,在睁开眼的刹那,心碎了,魂伤了。沉沦了无数个日子,心中的悲伤难以言喻。 当高考的倒计时正争分夺秒,泪已无法遏制,2013年12月9日,深夜23:33,回首往事,抱头痛哭。我穿上鞋子,爬出宿舍,在操场上不停地跑了56圈,也让我明白了父亲56个岁月的不易。凌晨1:22 我终于跑完了预期的56圈,16800米,瘫痪地趴在国旗台下,任寒风劲吹!这时,我明白了什么叫觉悟。

小哥曾说过:“害怕天黑,害怕睡眠的时间到。回首往事的时候,睡觉简直就是煎熬,一个晚上可以醒50次,不断地在延续一个梦,感觉就像长篇的连续剧。仿佛有人在耳边述说,人生无仪,不死何为,庸碌一生,枉经一世,一闭上眼就是不停的改变浮在眼前。只有不停的改变,才能不断地获得重生,不断突破自己,不断超越极限,我只能向前。”为了明朝无悔,我奋斗今日,勇往直前!以168天为赌注,收获明年六月无悔的人生!

别了高一的懵懂,远离了高二的萌动,我们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份任性。不知不觉……高三便闯入了我们的世界!

关于梦想,我们都有一幅属于自己未来的蓝图。今天站在这里的我们,都是在为曾经错过的时光而努力追溯失去的。所以,它注定我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抹去月考之后涟涟的泪水,勇敢地抬起头在前进的路上坚定地奔跑。不论成功与否,只要我们曾经奋斗过、努力过,就无怨无悔!我们只需告诉自己不断努力,不管前方是泥泞还是坦途。梦想就离我们不远了!

因为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

散文随笔雨中的作者是随笔雨篇三

宝贝,你知道吗?好希望你多给我点平凡中的幸福,这种幸福不是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策划,更不是要花很多钱去布置一个浪漫的环境,只是在平凡生活中对感情的自然流露,这样的幸福浪漫才最真,最让人感动和幸福,可是亲爱的宝贝,你却不太擅长制造这样的浪漫,让我好失望好难过。

宝贝,我喜欢你在忙碌的时候也不会忘记想我,然后在百忙之中抽出一点点时间告诉我你好想我,哪怕只有一个短信,一个电话,哪怕只有一分钟,我都好高兴。

宝贝,我喜欢你从背后抱着我,轻轻的亲我的脖子,下巴轻轻的靠在我肩上,然后和我一起干着手中的活。

宝贝,我喜欢睡觉的时候你抱着我,把我头放在你手腕上,手绕过我肚子抱着我,还喜欢你从背后紧紧的贴着我的身体,和我一样绻着腿。

宝贝,我喜欢逛街的时候是你来拉我,然后告诉我哪些地方有好玩好看的东西,看到一些漂亮的小玩意给我买,看到好看的都让我试一下,然后告诉我哪件东西我试着好看,然后帮我买。

宝贝,我喜欢你不管在哪里(除非必需得注意形像的地方),想吻我就肆无忌惮的吻我,想紧紧的抱我就紧紧的'抱着我,叫我乖乖,叫我宝贝。

宝贝,我喜欢没事的时候你能和我打打闹闹,斗斗小嘴,跟我争零食吃,只有我们俩个人的时候突然给我来一句,老婆来亲一个,抱一个。

宝贝,我喜欢一起逛超市搜寻东西的时候,你从后面抱着我一起慢慢的挪动步子,然后一起商量要买哪些东西,哪些东西比较好。

宝贝,我喜欢你自信满满的样子,喜欢你笑着对我说话,喜欢你很男人的做事,喜欢你在我耳边悄悄的和我说话,抱着,嘴贴着嘴。。。。

宝贝,我喜欢你认真做事的样子,虽然有时候你做事的时候我会调皮的惹你一样,还喜欢有时候表现出来的男人气概。

宝贝,我喜欢你大学时打球、玩耍时活泼阳光的一面,虽然现在你成熟了很多,也不像以前那样有时候玩和运动了,但是还是希望你有时间多运动一下,放松身心,强健身体。

宝贝,我喜欢和你去看电影,靠着你,挨着你,手腕着手,很情侣的样子。

宝贝,我喜欢你给我说情话,不用费尽心思来想要说什么,只是跟着感觉自然的流露出来,让我从心里感觉到甜蜜。

宝贝,我喜欢你想我时候随时告诉我,想我怎么做也告诉我,直白一点表达对我的爱,我喜欢我们既像朋友也像情人一样彼此交心。

宝贝,我喜欢好多好多你为我做的事,就像这样的小事,却可以让我感觉到好幸福,这就是所谓平凡中的幸福。可是亲爱的你却很少表达你对我情感,有时候会让我好失望。

宝贝,我知道你会越来越好的,呵呵,因为从你的声音中能感觉到你对前途的信心,真的好替你高兴,我的宝贝。

散文随笔雨中的作者是随笔雨篇四

;

成都东软学院

摘要:捷裔法籍作家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 1929 - )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自1975年起,在法国定居。他的诸多作品如《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玩笑》曾先后出现多个译本,但都先后被昆德拉本人否决了[8]。本文拟从“译者隐形”“作者抵抗”两个方面分析阐述和分析米兰·昆德拉作品譯本背后的深层文化冲突。通过研究,本文的结论是:在“译本完美主义”的驱使下,昆德拉追求译文与原文的完全一致性,否定翻译过程中“译者隐形”条件下的创造性权利并以“作者抵抗(源自韦努蒂的抵抗式翻译)”的方式追求绝对的忠实,这其实是一种文学翻译的乌托邦狂想。在“译者隐形”与“作者抵抗”的斗争中,昆德拉从对翻译质量的必要警惕开始,最后发展成对已经进入目的语文化传播和接受流程的文本之权力欲的无限膨胀,甚至对翻译主体之创造性的无条件褫夺,其实是一个来自弱势民族的流散作家在作品或译作中构建属于自我身份认同的渴望,是一种在民族文化身份摇摆状态中的跨文化飘泊焦虑。

传统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语际转换活动,因此翻译的目的就是要译出原文话语的所指意义;
但在后结构主义的视阈里,翻译并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活动,它还是一种文化政治实践,是社会精英层的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而这一目的本身往往会超越技术层面上的所指意义传递。面对着充满异国情调的他者,译者面临着自己角色的选择:是站在原作的立场上,尽可能如实地再现其对世界的认识和美的塑造,还是站在本土文化的立场上,对原作进行改写,以迎合译文读者的审美理想?两种不同的立场会让译者选择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生成两种不同的言语表达,建构两种不同的文化身份[9]。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 1929 - )就是一位有着双重文化身份的流散作家,正是这种异质文化下的生存经历使得米兰·昆德拉不断地去面对其作品译本中的“译者隐形”与“作者抵抗”斗争。

一、译者的隐形

(一)译者隐形的定义

随着美国著名翻译研究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译者的隐形-一部翻译史》的出版,译者的“隐形”( invisibility)这一概念也成为国际译学研究的热门话题。韦努蒂在《译者的隐形──一部翻译史》一书中开篇即引用了诺曼·夏皮罗(norman shapiro)的话:“我认为,翻译的目标就在于生产出透明的译文,最好就像没有翻译过的译语原文一样。好的翻译就像一块玻璃。只有在玻璃上出现一些小小的瑕疵-擦痕和气泡的时候,你才会注意到它的存在。当然,理想的情况是:任何瑕疵也不该有。译文应该永远不会引起读者感到他们是在读译作[1]。”夏皮罗所说的“透明”(transparent),就是韦努蒂所指的“隐形”,即译文看不见译者的存在,读者就像在读原文意义。韦努蒂指出,这种使译文透明的幻想,就是要求译者努力保证译文通顺易懂-使用当代的用语,保持句法的连贯性,并确定一种确切的意义。在通顺易懂的翻译策略下,抹杀了译者是在什么条件下进行翻译的这一事实,其中包括译者对原文的干预。译文越透明,就越看不见译者的存在,原文作者和意义就被认为越可见。造成译者隐形的原因有两个:译者英译时喜欢使用可读性很强的译语;
译语文化的读者总是把译作当作原作看待。韦努蒂认为,欧美翻译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归化”策略蕴藏着一种透明、流利和“隐形”的翻译风格,其目的就是尽量减少译语的外来成分。

(二)“归化”与“隐形”

所谓的“透明”只是“归化”翻译带来的一种错觉,“归化”翻译似乎才是译者“隐形”的深层原因。在韦努蒂看来,“归化”翻译就是一种“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使译文读者的陌生感最小化的翻译策略”[2]。通俗的来说,“归化”翻译也就是尽量减少外来文本中的民族文化特性从而适应目的语文化的价值观,让文本被目的语文化的读者读起来通俗易懂。它之所以能使译者“隐形”,是因为它使译作沦为了千篇一律的翻译腔:译者不用仔细琢磨原作的语言特色,也不用考虑原作的独特风格[10]。“归化”翻译产生“通顺”的译文,而“通顺”的译文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易于为出版商、评论家和读者所接受,因而“归化”翻译在欧美翻译界长期以来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在实践中,“归化”翻译大行其道,成为绝大部分译者的首选翻译策略;
而在理论上,“归化”翻译目前又饱受诟病,被视为译者“隐形”的罪魁祸首。“归化”翻译是译者自觉的选择,而“隐形”似乎也就成了译者的“自我消亡”行为[5]。

(三)“隐形”的译者与原作者

二、作者的抵抗

(一)作者抵抗的定义

抵抗式翻译这一概念,是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1992年在他主编的《反思翻译》(rethinking translation)一书的前言中提出来的。韦努蒂认为,翻译就是在不同语言和文化冲突中寻找相似点。但并非所有的冲突都能找到相似点,因此,通过抵抗式翻译,可以让译文读者了解翻译过程中的所得与所失以及难以逾越的文化障碍[4]。

(二)“异化”与“抵抗”

所谓“异化”,就是保留外语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生成陌生的和陌生化的(strange and estranging)译本[6],从而标示出目标语言文化主流价值觀的极限,并阻止这些价值观对文化他者实施帝国主义的归化。翻译是一个不同文化交流的过程,在这种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霸权主义国家总是想把自身的民族文化特征强加给别人。而“异化”则是对这种民族中心主义的抵抗。

韦努蒂提出的抵抗,就是以异化为特征的抵抗式翻译。而“异化”翻译通过接受外来文本的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则可以向欧美文化引进他者的种种差异,重构被翻译文化的文化身份和原型,让异样的差异价值观冲击欧美的文化自恋,进而扼制翻译的种族中心主义暴力,建立真正平等的、民主的文化交流,策略性地颠覆欧美的文化和语言霸权。

(三)“抵抗”的原作者与译者

作为流散作家的昆德拉,特别重视译本的忠实性有其特殊的道理,因为他深知,捷克语读者只占其读者群的极少部分,“我的书是以翻译形式存在的,这些译本被阅读、评论、评价、接受或者拒绝,我怎能不关注翻译呢?”,不过他也曾意识到,任何翻译都无法实现完完全全的对等关系,翻译过程中存在的差异问题是永远没有办法完全消除的。但后来当他发现自己的“不可实现”之说正好成为那些粗陋译作的托辞时,他被激怒了,进而即便对自己曾经信任的译者也多疑起来,以至于逐渐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开始否认他作品的译作,他与他作品的译者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而海默就是这些译者中的一个。

作为原作者,昆德拉追求译本的质量本没什么错,甚至强调作者对旧作的修改权及其创造性也无可指责,但他甚至亲自出马,用不同的语言将原作重写一遍以追求他自己向往的忠实,这其实是一种文学翻译的乌托邦狂想,同时也是一个来自弱势民族的流散作家在作品或译作中构建属于自我身份认同的渴望,是一种在民族文化身份摇摆状态中的跨文化飘泊焦虑。这种强势的“异化”手段客观上对目标语主流语言文化价值产生了强烈的“抵抗”效果。

三、结语

流散作家的双重族裔性使他们自身处于一种民族文化身份摇摆的状态中,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双重性也不时地出现在文本中,而双重的文化继承也形成了作品中的文学张力。具有双重性的散居族裔自我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不稳定的个体,这就使得其身份问题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和无序性。当一个文化主体在强势与弱势文化之间进行身份选择时,他就不得不面临着“隐形”与“抵抗”的抉择[9]。

参考文献:

[5]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3.

[6]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31.

[7]韩少功的翻译和我们的昆德拉,2008,1.

[9]石永浩,论译者的“隐身”[j].山东财政学院,2009,1.

相关热词搜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