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机构教案免费版优质

培训机构教案免费版优质

ID:120994

时间:2023-04-28 05:36:23

上传者:曹czj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培训机构教案免费版篇一

二、复习《词五首》 《望江南》

1、词中写思妇晚妆初罢即登楼望江,等待征人归来的词句是:梳洗罢,独倚望江楼。2、词中通过眼前所见,烘托出一种空旷无聊、怅然若失之感的词句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3、词中表现思妇看到与丈夫昔日分手之处,愈觉神伤的词句是:肠断白蘋洲。4、词中与柳永的“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句话意境相似的词句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渔家傲•秋思》

1、词中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觉的词句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2、词中以南归大雁去而不留反衬边地荒凉的词句是:衡阳雁去无留意。

3、词中通过渲染战时的肃杀气氛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的词句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4、词中道出将士彻夜无眠的感伤之情的词句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用相关的景物却描写了边塞的悲凉,这句是:长烟落日孤城闭 。

6、词中能表现词人边关思亲与渴望边陲立功矛盾心理的词句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7、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许多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边塞风光的诗词名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使至塞上》),“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1、词中生动描绘千百猎手满山遍野的威武气势的词句是:千骑卷平冈。

2、词中动用典故既表达了自己渴望得到重用,又含有对朝廷的贬谪的不满情绪的词句是: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3、词中表现作者决心报效祖国,立功边疆,实现报国壮志的词句是:西北望,射天狼。

4、古诗词中,有许多运用典故表情达意的语句,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 《行路难》)“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词中表现作者满怀壮志,希望重新得到朝廷的重用,为国家效力,有机会建功立业的词句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6、词中与“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意思相近的词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武陵春》

1、词中触景伤情的词句是: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2、词中抒写人去楼空,万事皆休,还未开口,泪已先流的悲苦之情的词句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3、词中写词人想泛舟解愁,却最终无奈作罢的复杂心情的句子是: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4、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词句,《武陵春》中把“愁”写得更有分量,想像新奇而生动的句子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破阵子》

1、词中表现词人愿为国家效力,梦中也不忘报国志愿的句子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2、词中表现戍边将士骑术精湛,射击高超的句子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3、词中表现词人欲助君王实现统一大业,为自己树立千载美名的词句是: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4、李白《行路难》中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诗句,《破阵子》中同样表达诗人雄心壮志的名句是: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5、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戍边将士的诗句,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

6、词中借虚幻的梦境实写对军旅生活的渴望的句子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7、词中写尽壮志难酬的感慨的句子是:可怜白发生!

8、词中与“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意思相同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9、辛弃疾既是一位杰出的词人,又是一位征战沙场的将军,《破阵子》一词可以说是对其军旅生活的概括,像他这样的文人将军,在我国古代也多有出现,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 《渔家傲》),“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 《满江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三、课堂练习

做一份《词五首》课时练习,巩固复习成果。

四、复习《出师表》 词语解释

1.崩殂 死(皇帝)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实在;时 3.盖追先帝殊遇 原来是;优待,厚遇 4.以光先帝遗德 发扬光大 5.恢弘志士之气 发扬扩大 6.陟罚臧否 善恶 7.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显示;治 8.是以先帝简拔 因此 9.以遗陛下 给予 10.悉以咨之 都;询问 11.痛恨于桓灵也 痛心遗憾 12.躬耕 亲自 13.猥自枉屈 降低身份

14.卑鄙: 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15.由是感激 感动,激动 16.遂许先帝 于是;答应 17.二十有一年 通“又”,表余数 18.夙夜忧叹 早晚 19.恐托付不效 实现

20.深入不毛 不长草(的地方)21.庶竭驽钝 差不多;比喻才能平庸 22.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重任 23.以彰其咎 表明,显扬;过失 24.咨诹善道 询问 25.临表涕零 流下眼泪 句子翻译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向您竭诚进谏的道路。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3.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家会有司论其刑赏。

如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以 及有忠心耿耿做好事的人,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4.必能使行和睦,优劣得所。

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6.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因此我很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意为他奔走效劳。7.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陛下也应自行谋划,以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考察,采纳正确的意见。问答总结

1.本文中诸葛亮主要向刘备提出了哪三条建议? 答: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2.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感恩图报之情,表达其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3.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答:三条建议:(1)建议陛下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们的精神,广开言路;(2)宫廷和丞相府是一个整体,里面的人都是国家官员,对他们实行提升、惩罚、表扬、批评,应当用一个标准,严明赏罚;(3)亲近贤臣,疏远小人,即亲贤远佞。目的:上面这些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都是为了出师。只有国内政局稳定,有了“平明之理”,诸葛亮才可以后顾无忧,专力伐魏。

4.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掸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答:反复强调的是“亲贤远佞”,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佞、广开言路

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门;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作者以先汉、后汉的历史事实说明了亲贤远佞的利弊,促使后主亲贤臣远小人。

5.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答:不难看出,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为依据,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说出,既不失人臣之礼,更无教训人主之嫌,使刘禅听了,忠言而不逆耳,十分得体;同时也表明他本人处处念及先帝之遗德、遗训,时时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迹,又容易以情打动刘禅。文中虽然明提陛下只有八次,但暗提陛下尚有五处(即“诚宜开张圣听”之前,“宜付有司”之前、两次“悉以咨之”之前、“则责攸之”之前),实际共十三处,或表忠诚,或表心愿,或提具体建议,表明诸葛亮处处为刘禅着想,使再昏庸的皇帝也不能无动于衷了。总之,“受恩感激”,“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

6.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 贤臣——稳定政局,提兴德之言

后主——亲近贤臣,听取他们的“兴德之言”,赏罚分明,以保持国内政局分明

7.篇末的“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固然集中地体现了诸葛亮最刘氏父子的无限忠诚,但这“涕零”中还包含着诸葛亮哪些未言亦不可言的话?

答:也隐含着他对国内政局的担忧,对刘禅能否采纳建议,修明内政的担忧,透露出他复杂矛盾的心情。刘禅十七岁继位,诸葛亮此次出师时他也只有二十岁。刘禅暗弱昏庸,亲信宦官,远避贤能,胸无大志,苟且偷安,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对后主确实是无法完全放心的。然而刘禅毕竟是主,诸葛亮是臣,尽管他有很多的不放心,却不能完全明白地表述出来,他只能一再表明其忠心,以先帝托孤、先帝遗志为理由,劝勉后主广开言路,亲贤远佞,以安定大局。说的过多,语气过于教导,难免有教育后主、倚老卖老之嫌,所以他言而未尽。

五、布臵作业

1、背诵《出师表》;

2、背诵课后古诗词前五首;

3、阅读《名著导读》,背诵重点句子;

4、做段考复习卷一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