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龙门石窟的导游词优秀

2023年龙门石窟的导游词优秀

ID:1233265

时间:2023-07-08 21:31:22

上传者:曹czj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3年龙门石窟的导游词优秀篇一

你们好,我是这次龙门石窟的导游,龙门石窟已经被列为了《世界遗产名录》,它建筑在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口处,至今已有了1500余年的历史,现在我就带领大家去观赏吧。

龙门石窟的雕刻,精彩绝伦,而且石质坚硬、结构紧密,和其他的石头相对比,它更可以保存许久也不会被破坏。可是,最近去龙门石窟参观的游客们都随地乱扔果皮、饼干包装等等一些生活垃圾,讲到这一点,我希望你们要保护龙门石窟的环境卫生。

龙门石窟的佛像更是犹如星星般多,你们看这些佛像已经超过了1500余尊,形态名异,最大的是丰先寺的卢舍那佛像。

龙门石窟跟长城一样,也是古代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建造出来的。那些雕刻师担任着给那些神佛和帝王造像的重要任务,那佛像的表情又是那么的栩栩如生,有喜悦、慈祥、威严、苦痛、严肃,各式各样的表情。它就是一个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奇特博物馆一样!

龙门石窟是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下令迁都洛阳,那时,他还是没有忘记把佛教的发展中心移到洛阳中,立刻招集各地的能工巧匠,做成这气魄雄伟的龙门石窟。

游客们,你们看,这里的风景多么美呀!希望你们有机会再来参观。

2023年龙门石窟的导游词优秀篇二

各位游客:大家好!导游词欢迎大家来到洛阳,我是这次洛阳之行的蔡导游,今天我将带大家一起去游览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出口处,距市区12。

5公里,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共同组成著名的三大石窟。

龙门石窟地处伊河两岸,从北魏太和十九年开凿,距今1500多年。

伊河两岸的山都是石灰岩,石质坚硬,结构紧密,不宜风化和大面积脱裂,适合艺术造像,利于保存。

石窟的大大小小佛龛,石像沿伊水两岸排列在龙门东西两山的崖壁上,南北长1公里。

各位朋友,我们今天在这里大约参观2小时,龙门石窟现存窟龛2100多个,大小造像10万余尊,佛塔40余座,造像题记碑文约2870多块,最大的卢舍大佛高17。

14米,有六层楼高。

最小的佛像仅2厘米,和指甲一样大。

一个个佛像造型精美,线条流畅,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千姿百态,无一雷同。

有的坐在莲花宝座上,有的面带微笑导游词,有的怒目圆睁导游词、脚踏夜叉。

游客朋友们,我先介绍到这里,大家自由活动,多拍几张照片留作纪念,但请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照顾好老人和小孩,11点30分我们在这里集合,祝大家玩的愉快!

龙门石窟与山西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它位于洛阳市城南十三公里,这里是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

到了隋朝,隋炀帝杨广曾登上洛阳北面的邙山,远远望见了洛阳南面的伊阙,就对他的侍从们说,这不是真龙天子的门户吗?古人为什么不在这里建都?一位大臣献媚地答道,古人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

隋炀帝听后龙颜大悦,就在洛阳建起了隋朝的东都城,把皇宫的正门正对伊阙,从此,伊阙便被人们的习惯的'称为龙门了。

龙门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温泉增辉。

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龙门石窟就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

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

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

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

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佛塔70余座。

龙门石窟是我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

龙门全山造像11万余尊,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

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

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

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岗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

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

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

而唐代人们喜欢以胖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

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

龙门石窟也是书法艺术史是宝藏。

著名的书法精品龙门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鉴赏家从龙门石窟众多的石刻造像题记中精选出来的书法极品。

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发愿人造像的动机、目的,还为石窟考古分期断代提供了依据。

清代学者康有为曾大力提倡整个社会书写要用魏碑体,还称赞魏碑有十美,如:笔法跳跃,结构天成,血肉丰美等。

时值今日,魏碑体还作为标语、装潢用字广泛使用。

由此可见,二十品在书法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时尚。

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亲爱的游客们:

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道参观龙门石窟,我感到很高兴。

这里就是位于中原地带的“九朝之都”———洛阳。

而龙门石窟在距洛阳南十二公里之处,是世界上著名的石刻艺术之一。

现在从我们眼前流过的是奔腾的伊水。

桥上有陈毅同志亲笔所题的刚劲有力的“龙门”两字,它标志着龙门已回到了勤劳勇敢的人民手中。

沿壁而走,我们现在已经进了千佛洞。

洞有一间屋大小,高三四米。

不论四壁还是洞顶,满是高约二十厘米的小佛像。

佛像上下头脚相连,左右并肩而坐,相貌相同,神态安详。

抬头望洞顶,那一个个佛像如夏日群星,令人眼花缭乱。

千佛洞已参观完,我们现在走出洞。

大家看,那穿着各色服装的游人洞顺水势修筑的石梯上下穿行,远远望去,犹如一条伏在山间小道上磷光斑斓的巨龙在蜿蜒蠕动。

“巨龙”给这纯然一色的千年古地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现在大家又望见了川流不息的伊水。

它仍在哗哗地流淌着,好像在憧憬着未来,由仿佛在说:朋友们,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建设出成千上万驰名中外的现代化“龙门”吧!

1.龙门石窟导游词

2.龙门石窟导游词精选

3.龙门石窟英语导游词

4.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5.关于龙门石窟导游词

6.龙门石窟导游词范文

2023年龙门石窟的导游词优秀篇三

各位游客大家好!

今天就让我给大家当一次导游,我姓王,可以叫我小王导游,下面让我给大家说一说龙门石窟的美景吧!

龙门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现以成为游龙门的第一景观。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一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达 7。 4米,最小仅有2厘米。

大家都累了吧!到我这边的椅子上座下歇会,我给大家讲一个龙门的传说吧!

相传远古时期,洛阳南面有一片烟波浩淼的湖水,周围青山苍翠,芳草萋萋,人们在山上放牧,在湖里打鱼,过着平静的生活。村里有个勤劳的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常常听到从地下传出“开不开”的声音,回到家便把这件事告诉母亲。母亲想了想便告诉她,如过在听到就回答“开”谁知一声末了,山崩地裂,龙门山立刻从中间裂开,汹涌的湖水从中倾出,奔腾咆哮地流过洛阳城,一泻千流向东海,水流之后无数清泉从山崖石中迸出,为芳池泻为飞瀑。两山的崖壁上出现无数蜂窝似的窟窿,窟窿内影影绰绰全是石像,有的眉清。有的轮廓不清,千姿百态蔚为奇观,从此龙门石窟便名扬天下了。

游客们,湖的那边有很多景观比如白园、白居易、武则天、万佛洞,莲花洞等景观。

谢谢大家!今天游龙门石窟结束了好好休息,明天还有更精彩的旅游,再见!

2023年龙门石窟的导游词优秀篇四

大家好,孔夫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天,我正是怀着这种情绪来接待各位朋友的到来的。

洛阳,是中外闻名的历史名城。她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为使各位来宾在洛阳期间能对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古迹有进一步的了解,在乘车去景点参观的途中,我将洛阳的历史及龙门石窟的大致状况,向大家做简单的介绍。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的南岸。因地处洛河北岸而得名,意为洛水之阳。

洛阳在历史上曾是众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称“九朝古都”。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洛阳曾长时光地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这天,我们去参观的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便是众多的文物古迹之一。

龙门石窟,在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口处,距市区12.5公里,从北魏太和十九年开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共同组成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龙门,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伊阙”,香山(东山)与龙门山(西山)东西对峙,伊水从中流过,构成一座壮丽的门阙。后因处于隋唐帝国之南,又称龙门。

所谓“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开凿的洞直,或是天然构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贮藏食物和东西。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已利用天然石洞描绘动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现象出现并作为佛教信徒、僧侣礼佛和修行的场所,却是在古印度兴起佛教后出现的。

由于山林的幽静、神秘、石窟的冬暖夏凉,依山雕凿石窟比用砖石筑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现了集建筑、绘画、雕凿艺术之大成的石窟寺。这种石窟寺艺术,随着僧侣的传教活动传入我国的边疆和内地,同我国民族特点和传统的各种艺术技法风格融合交汇,成为我国的一种特有的雕刻、彩绘工艺。我们这天要看的龙门石窟就是我国众多寺群中的瑰宝之一。

龙门石窟群的雕刻,除了前面所说的有利条件外,还有个不可忽视的自然条件。伊水两岸的山崖都属于古生代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石灰岩层。其石质坚硬、结构紧密,不宜风化和大面积脱裂,很适合于艺术造像,与其他砂岩石相比,有着宜于保存的有利条件。

洛阳龙门石窟的开凿是继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之后由皇室开凿的又一大型石窟寺群,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先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后400多年。其中大规模、有效率的营建约计150年左右,分别出此刻北魏(占40余年)和隋唐(约占110年左右)时期。龙门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龛、石像沿伊水两岸星罗棋布的在龙门东西两山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

各位朋友,我们在龙门石窟参观约用1.5—2小时的时光,在此,我们每分钟能够看到1000余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据1962年龙门文物保管所统计,两山现存窟龛2100多个。大小造像10万余尊,佛塔40余座,造像题记碑文约2870多块。造像以北魏(东魏、北齐)、隋、唐为主。北魏约占百分之三十左右,隋唐占百分之六十左右。龙门石窟最大造像为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龙门石窟群,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其中有7个大型洞窟。因龙门东山的岩层比西山的薄,不便雕凿大型造像。在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洞窟具有代表性的是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等。隋代作品的代表是宾阳南洞。唐代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潜溪寺、宾阳北洞、万佛洞、奉先寺等。

龙门石窟造像,既是历代劳动人民和艺术家无穷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又是外来文化和我国文化结合而成的一朵奇葩。这些雕刻匠师,承担着为神佛和帝王造像的使命,却又大胆地突破了宗教和礼教的“仪轨”束缚。在雕刻过程中融进了超多的现实生活,活生生表现了各种人物造像的动人情景。如喜悦、慈祥、威严、矜持、苦痛,以至作为至高无量主宰的佛之庄严肃穆,胁侍人和供养人的虔诚宁静,无一不是艺术家们对现实的“人”的深刻观察,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加以高度概括集中的结果。真可谓是在雕刻艺术上将佛祖和人表现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构思布局的完整,气势的贯注,整体的坚实有力,性格变化的多样,面部表情的生动逼真,衣纹线条的流畅优美等等,更是在千百年艺术实践传统的基础上,超多借鉴外来文化,在技法、风格上精心创造、超多创新、突破传统、刻意经营的结果。富有才华的古代工匠和雕刻设计艺术家,应对光秃的悬崖峭壁,运用着简单的锤凿,雕出如此巍峨壮观又精工细致的群体佛像,这在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工具十分落后的条件下,确实令人叹为鬼斧神工。

2023年龙门石窟的导游词优秀篇五

龙门石窟是我国三大艺术宝库之一,是世界文化遗产,闻名于世的龙门石窟就坐落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它始建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营造时长达400余年,在这里您不仅可以看到北魏的清风秀骨、还可以看到唐朝的丰腴之美,龙门石窟不仅是中国佛教艺术的体现,同时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风尚,堪称是一座巨大的石刻艺术博物馆。

龙门石窟现有佛龛2300多个,佛塔70余座,佛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多块,其中著名的龙门二十品和唐朝诸遂良的“伊阙佛龛之碑”都是书法艺术的珍品。我国著名的作家余秋雨曾这样描绘过石窟艺术:它不是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活了以前年的艺术,一千年始终活着,脉络相通,呼吸均匀,这是一种何种状阔的生活。

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的是龙门石窟中其实为磅礴,艺术为精美的洞窟——奉先寺,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尊大佛呢就是卢舍那大佛,卢舍那梵文音译,意为光明普照之意,她通告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您有可能会问,为什么不零不整刚好是17。14米呢?这是因为7是佛的数字,天的数字,佛语有曰:“救人一命,生造七级佛徒”那么再让我们我们来看看17。14,它有一个十,意为十全十美;14含有2个七在加上个七,就是3个七,拥有3个7的卢舍那大佛是无限大,无限宽大,功德圆满的。

另外大家请看卢舍那两侧的是二弟子,左为迦叶饱经风霜,庄重严谨,有为阿难聪敏温顺,擅长记忆,他们两侧站的是菩萨、天王、力士及供养人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奉先寺以其流利的线条,高超的技艺,玄密的宗教幻化出了一首壮丽无比的交响乐动人心魄。

朋友们参观完这麽雄伟的雕塑,您难道不为之震撼吗?那么就请您拿出手中的相机把他拍摄下来,留住这份心情,本次的景区讲解到这里就结束了,下面给大家自由活动的时间,我们11点在这里集合,由于刚下过雪,地面比较滑,大家在自由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2023年龙门石窟的导游词优秀篇六

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道参观龙门石窟,我感到很高兴。这里就是位于中原地带的“九朝之都”———洛阳。而龙门石窟在距洛阳南十二公里之处,是世界上著名的石刻艺术之一。

现在从我们眼前流过的是奔腾的伊水。桥上有陈毅同志亲笔所题的刚劲有力的“龙门”两字,它标志着龙门已回到了勤劳勇敢的人民手中。

沿壁而走,我们现在已经进了千佛洞。洞有一间屋大小,高三四米。不论四壁还是洞顶,满是高约二十厘米的小佛像。佛像上下头脚相连,左右并肩而坐,相貌相同,神态安详。抬头望洞顶,那一个个佛像如夏日群星,令人眼花缭乱。

千佛洞已参观完,我们现在走出洞。大家看,那穿着各色服装的游人洞顺水势修筑的石梯上下穿行,远远望去,犹如一条伏在山间小道上磷光斑斓的巨龙在蜿蜒蠕动。“巨龙”给这纯然一色的千年古地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现在大家又望见了川流不息的伊水。它仍在哗哗地流淌着,好像在憧憬着未来,由仿佛在说:朋友们,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建设出成千上万驰名中外的现代化“龙门”吧!

大家好!欢迎光临世界遗产———龙门石窟,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叫黄钧,大家可以叫我小黄,很高兴为大家服务。现在我带大家去龙门石窟游览,跟我来吧!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12公里处,是我国的5a级景区,与莫高窟和云冈石窟称为我国三大石窟,20xx年11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471年—477年),历经400余年才建成,迄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龙门石窟南北长约1公里,现存石窟1300个,佛像97000余尊。

现在,我们来到了奉先寺。看!这里有九座大像,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大佛,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这座佛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眉如弯月,附着一双秀目,微微地凝视下方,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容。

各位游客们,这里就是古阳洞了。传说,老子曾在这儿炼丹,所以古阳洞又称老子洞。古阳洞是由天然的石灰岩开凿成的。主佛为释迦牟尼,着双领下垂式袈裟,面容清瘦,眼含笑意,安详地坐在方台上。

游客们,现在你们可以自由地去游览龙门石窟,记得要时刻保护文物哟!

2023年龙门石窟的导游词优秀篇七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亲爱的小朋友,大家好!

欢迎大家光临龙门石窟,很高兴能为大家服务,我是青春旅行社的导游,姓王,大家叫我小王就行了。

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非常高兴能陪同各位欣赏它精美绝伦的雕刻艺术,共度这段美好时光。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13公里处的伊水河畔。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壮若门阙,因而古称“伊阙”。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首,是洛阳最好的风景区,2000年11月30日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大家请往前走,现在就来到了宾阳三洞。宾阳三洞分三个洞:宾阳中洞、宾阳北洞和宾阳南洞。我们先看宾阳中洞:宾阳中洞原为北魏雕凿,由于宫廷发生内乱而止。故半途而废,该洞是北魏至淌初的过渡洞。该洞高9米、宽8米多、进深9米。主像是唐代流行的阿弥陀佛,高8米多,脸型稍长、嘴唇厚大、颈有横纹、胸部隆起。木尊两侧侍立二弟子,其中左侧的迪叶雕像,刻工十分逼真。他满脸皱纹、目不斜视、严谨持重、深谙世故。左右弟子外侧侍立的菩萨,披巾、璎珞厚重,造型古朴、典雅,具有北魏的风格。在动内的四壁上布满大小50余个佛龛,其中有隋大业和唐贞观年的佛龛多个。

再往北走,就来到了宾阳北洞,此洞完工于唐代初年。洞中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高进10米,结痂跌坐,双手平分指天、地。称作“施无畏印”即天地之间惟我独尊。就是佛祖释迦牟尼出生后站在莲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所说的“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左右两侧南北浮雕二天王。其造型威武,刚强有力。

再往南走,就来到了宾阳南洞。宾阳南洞体现的艺术风格,上承北魏时期的刚健雄伟,下启盛唐时期生动活泼。

各位游客,我们今天的游览就要结束了。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度过这美好的时光。对我今天的导游有什么不满意,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祝你们玩得愉快,再见!

2023年龙门石窟的导游词优秀篇八

大家好,今天由我来当你们的小导游,由我来带领你们游玩龙门石窟。

下面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进入龙门石窟的注意事项。第一不要乱丢垃圾,第二不要在佛像上乱写乱画,第三要紧跟队伍不要掉队。

现在我们要进入龙门石窟,请大家跟紧我。龙门石窟属于洛阳著名的5a级景区,它和郭煌莫高窟.大同山岗石窟,共同组成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龙门石窟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洛阳南郊有一片很大的湖水,人们常常在山上放牧种植,在水里打鱼,生活十分平静。村里有个小孩天天帮妈妈上山放羊,每次放羊他都能听到地上传来奇怪的声音“龙门山开不开”。回到家后他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母亲,她母亲对她说“要是再听到这样的声音就说开”。第二天他又听到了这样的声音,他就回答“开”。结果就地动山摇,龙门山一下子从中间断开了,湖水喷涌而出,一泻万里奔向东海,崖壁上出现了密密麻麻的窟窿,窟窿内全是石像,那些石像清晰可见,龙门石窟就这样出现了。

龙门石窟内有佛塔80座,佛像10万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是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只有2厘米。现在大家可以自由参观,注意安全,2个小时后我们在这里集合。

好了,我们的讲解到此结束了,请大家记住我们在这里度过的快乐时光,再见!

2023年龙门石窟的导游词优秀篇九

大家都知道,我国有四大石刻艺术宝库。它们分别为甘肃敦煌得莫高窟,山西大同得云冈石窟,甘肃天水得麦积山石窟,而另一个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去参观得龙门石窟了。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13公里处,行车约40分钟,那里不仅是著名得历史名胜,而且是自然风光很迷人得地方。整个龙门石窟由两山组成,一山为香山,因古得时候,山上长有一种含香味得植物而得名。唐著名大诗人白居易就长眠与此,白居易晚年在洛阳居住了18年之久,名号为香山居士,逝世之后就葬在这座山得山脚下。另一座为西山,也是我们今天参观得主要景点。大多得造像,洞窟,刻碑,都是建在西山上得。

相传两山本为一座山,大禹治水时,嫌其阻水淹田,就用一把大斧子把它劈成了两半,于是就成了两座山,两座山远远望去,就好像一个天然得门阙,中间又有一条伊河自南向北流过,故称伊阙。可谓两山对峙,伊水中流。龙门山色,自古就被喻为洛阳八大景之首,是洛阳地区最好得风景区。自唐以来,皇帝被喻为真龙天子,凡是与皇帝有关得东西统统用龙来命名。比如皇帝穿得衣服叫龙袍,皇帝住得地方叫龙庭等等。

那么,位于皇宫龙庭南面得门,就得名龙门。我们常常说一句话:“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看景点也是如此,不管多著名得景点,如果你不了解它,不懂得它得背景,历史,意义,你就看不出个所以然来。甚至没什么好看得,仅仅只是到此一游而已。但是如果你掌握这些情况以后,你就会觉得你所看得东西是非常有价值得,是值得一看得,所以,在看龙门前,我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个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在北魏太和年间(447—499)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就在此营建,它不是一个朝某一个时期兴建而成得,而是陆续开凿,经历了众多得朝,相继大规模营建得。开凿时间长达400多年之久,距今已有1500多年得历史了,我们以前可能也看到很多景点,但那些大多都是明清或者后来重建得,而龙门石窟确实从1500年前遗留下来得。现有佛像十万余尊,佛窟,佛龛2100多个,碑刻题记3600多块,洞内造像多为唐河北魏时期开凿得、其中唐占三分之二,北魏占三分之一,大家可能会问,朝不同,我们要怎么区分哪个朝得呢?洞窟中虽然都是佛或菩萨,但它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跟当时得世俗相结合得,唐呢,有一个众所周知得审美观点,就是以肥为美,当时人们认为胖才是美,像唐得武则天啊,杨贵妃杨玉环啊,她们都是除了漂亮以为,都有一个共同得特征,就是丰满。

所以,唐得造像都有圆润丰满这样一个特点。等一下到龙门石窟以后,大家可以找一下,脸庞,肩膀,身材浑厚,圆润得那种就是唐典型得造像,而北魏,则以瘦为美,北魏造像得特别是:瘦骨清风。所以高高瘦瘦得,很清秀得那种就是北魏得造像。在这里,我已经清楚得讲过了,所以到了龙门以后呢,我要考一考大家,看看你们能否分得出唐和北魏得造像。

龙门石窟是我国古莫北人民智慧得结晶,艺术实践得结果,堪称我国雕刻艺术宝库,为研究我国古历史,文化,佛教,雕刻,服饰提供了极为丰富得资料,它是佛教流传到我国后,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得典范。

那么,千千万万佛像是何人所谓呢?他们又为什么要雕像造佛呢?事实上,绝大部分得洞窟都是皇帝为自己营造得功德窟,龙门石窟大规模营建于北魏和唐,那时佛教兴盛,帝王将相们深信“轮回报应”,“造佛得佛报”。于是他们不惜花费大量得人力,物力,财力,为自己,父母,亲朋好友营造公德窟,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统治者出于政治上得需要,利用佛教从思想意识上统治人民。通过开凿扩大石窟来宣扬佛教。第三个原因,开凿石窟得风尚是沿袭佛教发源地之一得古印度而来得。在中国北方,石窟得开凿路线基本上是沿丝绸之路而来得。这也是佛教传入中国得一跳主要路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