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海关的导游词(5篇)

2023年山海关的导游词(5篇)

ID:1233396

时间:2023-07-08 21:32:57

上传者:曹czj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3年山海关的导游词(5篇)篇一

我们现在进入的这个城门是东罗城的城门。很多人都知道盂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知道孟姜女所哭的是秦始皇修建的长城,所以我们想到长城就会想到秦始皇,那么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是不是秦始皇修的长城呢?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这段长城跟秦始皇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段长城是明长城,是明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为了抵御外侵.派大将军徐达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开始修筑的长城。

大家看我们左首的城墙,千疮百孔、比较残旧的部分是明长城的原貌,比较新的部分是在1984年为了响应邓小平同志“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口号而修葺的。我们现在所在的是东罗城,“罗”是罗列的意思,“罗城”是城套城的意思。

瓮 城

这个城门是瓮城城门,此门又叫“鬼门关”。1932年日本政府挟持溥仪建立伪满洲国,人口和出口都由日本人把守,当地老百姓进出都非常困难,对日本人是痛恨至极,就把此门形象地称为“鬼门关”。走过“鬼门关”,我们就进入了瓮城。这是一个小小的方城,却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瓮城城门向南而开,此门在关城与瓮城的拐角处,如果敌人逼近此门,关城和瓮城上的士兵就会居高临下,用交叉火力杀敌,这就增加了敌人攻城的难度。即使敌人攻进瓮城,我们将要走的这个东门也是关闭的,敌人无法长驱直人,瓮城上面会投下檑木礌石一类的有杀伤力的武器,瓮城外又有重兵把守,敌人想跑都跑不了,这就应了我们的一句成语——瓮中捉鳖!

关城门

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打完东北辽沈战役之后,就是从此门人主华北,投入了平津战役。我们平常说的“闯关东”闯的就是这道关了。这就是天下第一关的东门,它高7.5米,宽5.8米。

关广场

我们现在进入了山海关的关城内,大家回头看,天下第一关就展现在咱们面前了。

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我们面前的城墙和城楼有什么特点?有人说城墙歪了,有人说城楼歪了,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此处是北倚燕山南临渤海,这段长城依山势而建,城墙自然是北高南低。后来在城墙之上所建的城楼其实是水平的,但因为城墙是歪的,所以会给我们一种视觉误差,觉得城楼也是歪的。

朋友们再观察一下“天下第一关”的匾有什么特点。这块匾最大的特点就是后面不书年月不留姓名。据《临榆县志》记载,因为书法家没有留下自己的名,所以关于这块匾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有人说当年书法家写的“下”少了一点,后来发现时就用抹布蘸上墨汁往上一甩,留下了今天的一点;也有人说书法家当年接受写匾任务后,就是找不到灵感,“一”怎么也写不出来,郁闷之时就去酒馆喝酒,跑堂的小二热情地为客人擦桌子,他那习惯性的一抹,竟然写下了让书法家甚是头疼的“一”。书法家后来觉得这匾不是他一人的功劳,就没有留下自己的名。这只是当地老百姓对此匾不留姓名的一个解释。事实上据建筑学家和美学家解释,这匾起到了一个平衡视觉误差的作用。大家看这块匾,它长5.9米,宽1.55米,“一”长1.09米,繁体的“关”那一竖加长到1.45米,“一”简单却不显单薄,“关”复杂却不显臃肿,足见书法家功底深厚。“天下第一关”这几个一个比一个大,繁写的“关”最大,起到了一个砝码的作用,把微微翘起的城楼重重压下,平衡了视觉的误差。假如书法家署上自己的名,在“关”宇的后面又会有一大片空白,那么“关”的砝码作用就起不到了。为了山海关城楼的整体效果,书法家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却留下了“天下名关第一匾,不知作者是何人”的难解之谜。

据考证,此匾为明成化八年(1472年)的进士山海关当地人萧显所写。在这个楼上共有三块“天下第一关”的匾额,我们现在看到的并不是萧显所写的原匾,而是民国九年(1920年)临榆县附生杨宝清勾摹另刻的。悬于城楼内二层的为王治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勾摹重刻的,萧显所写的原匾挂在楼内一层。下面大家就随我一同去一睹原匾的风采吧!

马 道

我们现在所走的道为马道,是古代守城的士兵骑马上阵和巡视关内外所走的道路。大家往前看会看到城楼上一个个红底白环黑靶心的窗户叫做“箭窗”。箭窗可开可闭,为作战射箭之用。天下第一关城楼又因在东南北三面共有68孔箭窗被称作箭楼。

城楼内

在我们眼前的就是萧显所写的原匾。匾下方的这幅图叫《山海关古建复原图》,它描绘的是山海关古城的原貌。这幅图与我们平常看到的地图不同,平常地图的地理坐标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而这幅图是上东下西,左北右南。在东面是广袤的东北大平原,西面是宽阔的华北大平原,北边是连绵起伏的燕山山脉,南边是滔滔的渤海。燕山和渤海之间相隔8公里,长城横亘全境,中间只有一个天下第一关,这里有山有海有关,故而得名山海关!燕山和渤海就像两扇厚重的大门把东北大平原和华北大平原分割开来,天下第一关就像一把巨大的铁锁.牢牢把它们锁住,所以这里自古就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美誉。

明代万里长城众多的险要关隘中,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被称为三大名关,居众关之首。我们在外边已经看到了天下第一关城楼,也许有人会说它并不像居庸关、嘉峪关那么雄伟,但天下第一关却是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它包括四门八城。四门为东西南北四个门,东叫“镇东门”,是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明朝末年,对明王朝的威胁主要来自东边,人们希望依靠东门能镇守江山,因而得名“镇东门”;西叫“迎恩门”,皇帝的赏赐来自北京,北京在山海关的正西,人们把这种赏赐叫“皇恩浩荡”,因而称作“迎恩门”;渤海在山海关以南,所以南叫“望洋门”;北叫“威远门”,长城北侧是古老的战场,军士们盼望山海关威名远扬,就把它叫做“威远门”。我们再来看八城,中间这个像个“田”的部分就是山海关的中心——山海关关城,这是八城当中最大的一个城;在山海关城下这个小小的城叫瓮城,瓮城外较大的城为东罗城,这两个城都是我们刚刚经过的。与东罗城相呼应,西边的这个城叫西罗城,在关城的南北方向有两个翼城,分别叫做南翼城、北翼城。我们继续往南看,在长城尽头的这个城是宁海城,这就是我们的老龙头景区。大家看在城东约1公里的这个城叫威远城,这里就是吴三桂跪拜多尔衮,剃发称臣,引清兵入关的地方。在长城重要的位置上从南向北依次有五个敌楼,分别叫做靖边楼、牧营楼、镇东楼、临闾楼、威远堂,人称“五虎镇东”。

在复原图下陈列的这把大刀叫青龙偃月刀,净重83公斤。据说在古代考武状元时的第一项就是看考生能不能舞动这把大刀,过了这一关,才有资格继续下面的考试。在两侧陈列的是明清时代的兵器和满族的八旗服饰,请大家自由参观。

大 炮

在镇东楼的南北两边各有一尊铸造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长2.7米、重2500公斤的大炮。它在当时的威力可以说是非常大的,士兵们十分爱戴它,就给它系上红绸,取名神威大将军。

2023年山海关的导游词(5篇)篇二

寒假里的一天,我和爸爸一起去山海关游玩。

我们一下火车,便奔向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城门楼走去。

“天下第一关”果然名不虚传,城墙高耸巍峨,我和爸爸沿着跑道走了四五分钟才登上城门楼。我在城门楼上的展厅内,看到古代劳动人民使用简陋的工具,居然能建成雄伟的万里长城。可见古代的劳动人民是多么富有智慧呀!

来到山海关游玩的人,观海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在那碧波万顷的海面上,时不时地卷起一层层波浪,拍打着岸边的礁石。海风吹在我的脸上,不免有一丝凉意。

对于山海关这座依山傍水的古城,山尤为主要。往北看,是重重叠叠的燕山山脉。万里长城仿佛一条巨龙,盘踞那逶迤陡峭的山脉之上。

啊,山海关,这号称天下第一关的雄关!山、海、关三景连成了一幅奇妙而秀美的“工笔画”!

2023年山海关的导游词(5篇)篇三

山海关,也指山海关区,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汇聚了中国古长城之精华,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有“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介绍山海关的导游词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各位游客:

大家好!今天我带大家游览的是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大家看,现在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山海关的城楼了。这座雄伟的城楼背靠着连绵不断的苍山,面对着波涛汹涌的碧海,万里长城好像是她的两只臂膀,护卫着身后的万里江山,真不愧为山海之关。好了,我们到城下了,请大家向上仰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檐下一块巨幅横匾,上面是古代著名书法家肖显题写的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天下第一关。现在,大家跟我顺着城楼两侧的石阶上城。

城楼上,悬着巨幅横匾的大殿外,一左一右有两尊大炮八字分列。左边的一尊向着左前方,右边的一尊向着右前方,黑洞洞的炮口虎视眈眈。大殿门前的那个箭垛是整个城堡的中心点,主城楼、瓮城以及脚下的城门,都是以它为其准建造的。

我们到大殿里去看看。大家看,迎门桌案上架着一口钢刀,这口刀是明朝铸造的,有一百六十六斤重。从这砍得锯齿般的刀口和这刀身上暗红的斑斑锈迹,完全可以想象当年它立下多少卓著的战功。殿中左边的墙上摆着七八只羽箭,右边墙下摆着一副盔甲,锈迹斑斑,残缺不全,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遗物。在陈设大刀后面的墙上,挂着一块与殿外完全相同的大匾,其实这才是书法家真正的手迹,门外挂着的是仿制品。

今天我给大家的讲解到此就结束了,下面是四十分钟的自由活动时间,活动完后,大家请在箭垛旁集合。

各位朋友们:你们好!我叫吴琳,是大家的导游,今天我非常高兴能为大家服务,我们的游览地点是山海关,山海关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山海关是万里长城的末端,长城始于嘉峪关,终于山海关,号称“天下第一关”。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很早就对它着了迷呢!进关第一,我们要跨过很高的门槛,你可别小看这门槛,它还有规矩呢,不是人人随随便便就可以跨过这门槛的:男士要用左脚跨,女士要用右脚跨,男左女右嘛!进去后,第一时间看见的就是一尊尊太岁爷的神像,前面还有一个太极盘,告诉大家吧!那个太极盘是富有灵气的:人们要按照男左女右的道教规定,从太极盘的十二生肖一环中,找出自己的属相,而后伸手轻轻的按顺时针摸一圈,大家注意,仅仅一圈哦!摸完了,就再按顺时针摸一圈太极图案,沾沾福。

以前的将军出征前后会拜太岁爷,求上天保佑征程,让将士平安回归。城墙也非常雄伟、壮观,因为详细地说需要一点儿时间,所以我就长话短说吧:矮矮的、平平的城墙,那就叫作“女儿墙”。另外一面高高的,凹凸不平的墙叫作“男儿墙”,男士就在男儿墙凹下去的地方向侵略者射出复仇的利箭。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它那如诗如画的美姿,如仙如龙的躯体,横跨中华大地,在世界上可以称为是一枚独一无二的文明之花!最后,希望大家能做一个文明的游客,保护文物,人人有责,让文物继续保持以前的雄伟、壮观吧!祝大家旅途愉快,谢谢!

亲爱的游客,你们好!

我是今天的导游。欢迎来到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山海关是远近闻名的万里长城的起点,从公元1381年到现在已有625年的历史了。天下第一关又称镇东楼,俗称箭楼。其地处要隘,雄关紧扼要塞,成为华北通往东北的要冲,是山海关城的标志性建筑。说到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传说;从前,有一个叫做孟姜女的人,美若天仙,很多人都喜欢她。有一次,她在后花园散步。走着走着发现一个人躲在树后,这个人叫做万喜良,是一个书生。

她看万喜良眉清目秀,非常喜欢他,便带他到了父亲的房间。她对父亲说了她的想法,父亲想了想就同意了。有一个地主非常喜欢孟姜女的美色后来听人说她嫁给了万喜良,非常生气就对官兵说了万喜良的坏话,官兵就把万喜良抓了起来修长城,结果累死了。冬天,孟姜女拿做好的棉衣去找万喜良,可怎么也找不到他,最后才知道万喜良死了。她来到长城下哭,把长城都哭倒了。最后她跳崖自尽变成了雕像。

我们的旅行快要结束了,但我要提醒大家,要保护长城,不乱扔东西、不刻字,让长城拥有以前的雄伟。

好了,我们的旅行结束了!再见,希望大家能多来山海关。

2023年山海关的导游词(5篇)篇四

老龙头是明长城在我国境内的东部起点,是世界上惟一的水上长城。

它位于山海关南5公里的渤海高地上。

明清时期,这里既是屯兵要塞,又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观海赋诗的场所。

大家请看,眼前高大的长城就是宁海城。

宁海城在老龙头北,全长900米,只有北门和西门,现在我们进入的就是宁海城的北门。

老龙头的主要起点有龙武营、澄海楼、开天海岳碑、靖虏(后改卤)台,入海石城,南海口关,海神庙等,下面我将按照这个顺序陪大家进行游览。

请看您右边的这一片古建筑就是龙武营,是当年守城士兵的住所。

您所看到的是碾房,里面有石碾,石磨,是从前碾米、磨面用的。

老辈人一定觉得亲切,至今许多农村里仍有使用。

对面就是粥房,看起来像一个大食堂。

这口大锅就是当年驻扎在这里的士兵烧饭用的,深1.9米,可一次供1500位士兵食粥。

这里还有马厩,牢房,粮仓等,无比清晰地展现了那个遥远年代的营地格局。

您一定发现了营地牢房的木栏间隔很大,几乎可以随便进出,原因在于这里的牢房用来关押违反军纪的士兵,并不是囚禁犯人的。

中间的这口水井是当时方圆十几里惟一的一口甜水井,常年派士兵把守,以保护盒保证驻地的日常饮用。

最后您看到的叫做云盘,它是云朵的形状,故而得名,通过敲击次数的不同表达不同的命令,以规范士兵的作息生活。

在龙武营的大院里,还有明朝重要的军事家戚继光将军的兵阵馆,内有微缩的兵阵雕塑,形象生动逼真。

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仔细观察一下,看看这些曾经打出了江山,改写了历史的兵器,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

现在,您看到的是辕门。

据考证,辕门就是用车辕子搭起的门。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君巡视、狩猎,在外面搭营住宿,出入口仰起两车,使车辕子相对,像门的样子,所以又叫辕门。

以后历代均应的门都叫辕门。

这里的辕门样式是明代的。

大家请看上面刻着“龙武营”三个大字。

请大家看,左首的就是将台,明代的时候,这里的将台帐篷是纯牛皮的,但因为多年的战火毁坏,现在看到的已经是仿制品了。

明代隆庆二年(1568年)至万历十一年(1583年),戚继光将军担任蓟镇总兵16年,防守山海关南到北京昌平境内200公里的长城。

他经常巡视老龙头,在这里安营驻扎,操练兵马,点将台周围的空地就是当年的教军场。

教军场前旌旗林立之处是迷宫八卦阵,是一个颇为神奇的阵法。

现在,大家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整个老龙头景区最醒目的景观——澄海楼。

有着“长城连海水连天,人上飞楼百尺巅”之美誉。

在我们面前的是登城坡道,这条宽广的坡道,名叫“马道”,是守城的兵马上下的通道。

清朝的5位皇帝先后11次来老龙头巡视,那时候这条坡道叫做“御道”,道中间铺上红毡,皇帝从红毡上缓步走上城头,沿途接受两旁群臣的膜拜。

现在请大家亲自体会一下兵马跃关,皇帝登城的感觉吧!

各位请看,这座城楼就是澄海楼,它建在老龙头的长城之上,八面威风,又不失奇秀之美,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的风格。

它的前身是明代修建的望海亭,二层楼结构,九脊歇山顶式。

楼顶上“雄襟万里”这块匾是明朝末年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孙承宗所题。

楼中间这块“澄海楼”匾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清高宗御笔所题,又派官员从北京专程赶来,可见乾隆皇帝对老龙头还是情有独钟,念念不忘难怪在登临澄海楼的乾隆皇帝到次数最多了。

再看一款楹联上句“日曜月华初太始”,意思是太阳、月亮的光辉都来自自然;下句“天荣海色本澄清”,意思是天空和大海的颜色本来就是清澈的。

澄海楼这个名字也是由此意而得。

那我们就一同登临澄海楼,感受一下“万里长城跨龙头,纵目凭高更上楼”的豪迈感觉吧!

登上二楼就是整个老龙头的最高点,也就到了万里长龙的龙冠之上。

从二楼举目望去,巍峨的长城与苍茫的大海紧密相连,天海一色,云水苍茫,不禁令人胸襟为之开阔,一股豪气在胸中激荡,大有“雄襟万里”之感。

现在,我们到楼后参观一下。

大家看到的这门大炮是八国联军侵华后英国营盘的大炮。

英国人曾在宁海驻兵40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才匆忙撤走,遗留下这门大炮。

现在这门大炮已成了帝国主义侵华的象征。

我们现在看到的亭子叫“御碑亭”,乾隆皇帝曾两次来到这里饮酒赋诗,写的诗都刻在这块碑上。

这里刻的是乾隆《再题澄海楼》:“我有一勺水,泻为东仓溟。

无今亦无古,无见亦无盈”。

乾隆皇帝将苍茫渤海比作是他手中的一勺水,轻轻一泻便成了大海,这也充分体现了乾隆皇帝的豪情和霸气!

这块碑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全被侵略者给毁坏了。

在古代皇帝是九五至尊,神圣不可侵犯,他的东西也是被人供奉,可八国联军不屑一顾轻易就给毁坏了。

可见当时我国国力弱小,“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任人宰割。

“落后就要挨打”,这段屈辱的历史让中国人牢牢地记住了这句话。

大家看到的是“一勺之多”碑,我们刚才看到乾隆的那首诗就是由此意而来,细心的游客可以看得出这块碑是由两块拼接而成,上半是重修老龙头时打捞上来的,下半部分是仿制的,两个半块拼接而成。

这是“天开海岳”碑。

据专家鉴定它属于唐碑。

“天开海岳”这四个字将老龙头的美景作了高度的概括,天海相依与山为伴,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这样的美景。

这块碑还与张学良将军有一段历史渊源。

1900年八国联军将老龙头毁于一旦,天开海岳碑已被推倒在地十分痛心,于是命人竖了起来,使天开海岳重新屹立在老龙头上。

这里起的不仅是一块碑,竖起的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精神。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这些用玻璃罩起来的土墙是真正的明代土城墙,又叫“夯土墙”。

别看它貌不惊人,可是它十分坚固,再锋利的兵器,那它也没有办法,凡是它就怕拿水反复地蹭,水一蹭土就纷纷掉落。

所以人们说它“怕软不怕硬”。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靖虏台,这是明代长城惟一的海上敌台,大家请看这三个字“靖卤台”,“卤”指海水,又取谐音为“敌虏”的虏。

所以这里就有两层含义:一是平静海水,二是平定敌虏,利用了一语双关的手法。

敌台主要是个防御工程,可以驻兵,存放武器,咱们看到的这个孔叫做“箭孔”,可以观察敌情,还可以向外射击,它可称得上是老龙头海防要塞的桥头堡了。

各位游客,过了靖虏台就到了龙头的最前端,这里是伸入大海23米有余的入海石城,踏上入海石城好比是登上万里长城的鼻翼,你会感觉随着它劈波斩浪,笑傲渤海之上。

入海石城是老龙头长城伸入海中的近端部分。

全城屹立在海水之中。

北接靖虏敌台。

南浸万顷波涛,构成了雄奇的海上城堡。

为能经受海水的冲击,入海石城的建筑结构独特,全部从巨型花岗岩条石砌垒。

咱们看到的这几块岩石就是当年砌城时用的。

咱们可以看到每块巨石的角上都有几个凹槽。

这些凹槽叫做“燕尾槽”。

槽内浇铸铁水,利用独特的榫卯结构将两块巨石连接起来。

这最好地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精湛高超的建筑工艺。

在老龙头还可以看到的另一处海上胜景就是海神庙。

这里三面环水,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每当云雾缭绕或烟雨蒙蒙,海神庙若隐若现好似瀛洲仙境。

在明代海运开通,石河口被辟为漕运码头,商贾往来盛极一时。

当地渔民为报得出海平安,只得将希望寄托于海神之上,于是修建了海神庙。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巨大的牌坊是由汉白玉砌成,琉璃瓦顶,装饰得很精巧,前书“安澜”,后书“优波”这表达了人们祈求风平浪静,行船安全的'愿望。

海神庙前这两尊怪兽左为“乘黄”,右为“龙马”。

古书中记载骑上乘黄可以活两千岁,龙马别有九音,歌声十分动听,可见它俩都是身怀绝技,有它们守卫着海神殿,更增添了海神的神圣之感。

海神殿居于整个庙宇的中心位置,殿门上方悬有乾隆皇帝御题的“江溟宁宴”,殿中海神端坐,手下各神恭敬听命。

这些塑像都是造型生动,栩栩如生。

现在进入的院落是祭祀天后娘娘的天后宫。

天后圣母就是妈祖,相传她生活在宋代,精通鱼讯而且通晓天文气象,经常帮助出海的渔民,深受渔民的爱戴。

她去世后当地人在湄洲岛上建了座小庙来纪念她,并尊称她为妈祖。

后来妈祖的名气越来越大,就逐渐成了沿海居民的海上保护神了。

在祖国的宝岛台湾有三分之二的人信奉妈祖,在港澳地区妈祖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这也充分证明了海峡两岸有着共同的文化,同是龙的子孙,血脉相连,不可分割。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就到了海神庙的最前端——观海亭,它也是建在海上,置身观海亭和战在入海石城上观海感受的是截然不同的,少了居高临下的气势,却像乘一叶小舟漂流在大海之上,凭海临风,心情舒畅,自有一番难以名状的美妙感觉!

“孟姜女哭长城,千古绝唱谁人听……”听完这首歌,我们应该想到下一个要去的景点就是山海关的姜女庙。

全国共有孟姜女庙20多座,而我们山海关的孟姜女庙因为坐落在凤凰山上的望夫石村,而且在孟姜女庙东南约5公里的渤海中,有两块突出海面的被称作“姜女坟”的礁石,所以被推崇为正宗。

《孟姜女》被称为我国著名的“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在民间广泛流传。

下面就让我们一同去拜谒孟姜女的芳魂,去聆听那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吧。

拾阶而上,我们到达的将是孟姜女庙的山门了。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数一下,从入口到山门处共有多少级台阶呢?对,108级。

传说孟姜女当年千里寻父,历尽了许许多多的磨难,修建108级台阶,是让游客朋友们象征性地体验一下姜女寻夫的千辛万苦。

现在,我们来到了孟姜女庙的前殿,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副对联,上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下联“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副对联是利用“朝”字和“长”字多音多意的特点创作的,根据不同的断句,其读法有20种之多,咱们大家可以先自己读一下。

好啦,我来给大家读一下:“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读法。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仔细研究一下,也许您会创造出更多的读法呢。

这副对联通过描写海水的潮起潮落,浮云的长涨长消,向我们揭示时光易逝而美女永垂千古的哲理,更带有文字游戏性质,既有风趣。

进入殿内,我们眼前这个身着青衣,面带愁容的女子就是孟姜女了,在两旁的是守护她的童男童女。

塑像后面这幅图叫《姜坟雁阵》。

我们看到在图中海面上有两块石头,高的为碑,矮的为坟,这里就是传说中的姜女坟。

据说,不管海水如何长都不会漫过达两块石头,海水长石头也跟着长,只有大雁能够翔集其上,因而称作《姜坟雁阵》图。

大家再看这幅对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横批“万古流芳”。

此联为文天祥所撰,反映了人民的感情,高度概括了世世代代人民群众反抗强暴歌颂坚贞的共同心声。

大家看前殿的右边为“天下第一关”的石匾。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的战场就在山海关外,张学良将军的指挥部设在孟姜女庙,张将军为了祈求战争胜利,许愿说胜利后将重建庙宇,一个月后,他果然如愿以偿。

1928年张学良拨款重修此庙,清人拓刻了“天下第一关”的石匾。

前殿左边刻有清代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帝王将相以及民国年间军阀、政客的题诗。

这里是孟姜女庙的后殿,里面供奉的是观音、文殊、普贤三位菩萨。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张栋主持重修此庙。

时隔两年,接任他的主事张时显,来此处上香,见主位上供奉的是观音菩萨像,孟姜女像却在侧位上,这样不是喧宾夺主了吗?于是张时显就命人在殿前增建了三间祠堂,将孟姜女像请到前殿单独供奉,这样孟姜女也就名副其实了。

(望夫石)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块石头就是“望夫石”了。

相传当年孟姜女千里寻夫走到长城脚下,天色已晚,无法过关,她就爬上石头,登高望远,希望能看到自己的丈夫。

焦急的孟姜女在石头上走来走去,一夜之间竟踏出了这些石窝窝。

“望夫石”三个大字为山海关通判白辉所题。

如今的望夫石已经成了忠贞爱情的象征,朋友们可以再次留影,让望夫石来见证您的爱情。

姜女苑是为丰富孟姜女庙的景观。

在1992年仿造江南园林而修建的,向我们形象展现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紫燕衔子》、《姜女出生》、《闺房才女》

在江苏松江一地,有一位孟员外。

他一生积德行善,有一天他救了一只受伤的小燕子。

为了答谢孟员外的救恩之恩,小燕子为孟员外衔来一颗葫芦籽。

葫芦籽种下后长势很好,竟然爬到了邻居姜家。

转眼到了秋天,葫芦藤上结了一个大大的葫芦。

到了收获季节,孟姜两家就商量平分这个葫芦,一家一个瓢比较平等。

正在商量之时,突然听到“啪”的一声,一道强光闪过,葫芦自动裂开,从中跳出了一个又白又胖的女娃娃。

四位老人看到这可爱的女娃娃高兴万分,因为葫芦根在孟家,结在姜家,所以取名孟姜女。

这就是“姜女出世”的场景。

俗话说“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孟姜女生来就非常可爱,长大后更是美丽动人,而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可以说是才貌兼备了。

《捉拿杞良》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防止外侵,决定修建连接六国的长城,下令强抓50万人,开始了万里长城的修筑。

这时有人向秦始皇举荐说有一书生名叫范杞良,此人一人力气抵万人,就是说把杞良抓来就相当于一万个壮丁。

秦始皇听后就下令捉拿范杞良。

大家看这就是捉拿杞良的情景。

《后园相会》

杞良只是一介书生,哪有抵万人的力气呢?官兵一路追赶,杞良东躲西藏。

一日被逼无奈,跳进孟家花园。

这里就是孟姜女与范杞良初次相会的地方,一个是温文尔雅,一个是羞羞答答,两人是一见钟情。

正是有了这“孟园一日巧相会”;才有了日后的“塞外千秋留芳名”。

《洞房花烛》

杞良向孟姜女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孟姜女同情杞良,就去说服父亲把杞良暂时留在家中。

时间一长,孟员外见杞良是一知书达理之人,又见两人情投意合,就有意把女儿许配给杞良。

从这里我们会看到杞良与孟姜女成亲的场面,而且透过旁边的窗户我们还能看到“洞房花烛”的情景。

《夫妻两散》

孟家庄有一恶棍名叫孟福,一直垂涎孟姜女的美貌。

孟员外考虑到女儿将来的幸福,多次替女儿拒绝了孟福的求婚。

孟福见无法拥得美人归,自然怀恨在心,就在杞良与孟姜女的新婚之夜,孟福将杞良的行踪官府,那天夜里,杞良被官府抓走,我们在这里就看到了夫妻两散。

《夜制寒衣》

自杞良被抓走后,孟姜女对杞良是时时牵挂,日思夜想,时间转眼过了三年,一夜孟姜女梦到杞良在严寒的雪天穿着单衣在监工的鞭打下修建长城。

梦醒后的孟姜女心疼丈夫,再也无法忍受思念的煎熬,连夜为丈夫赶制寒衣,眼睛熬得红肿却浑然不觉。

《长亭送别》

寒衣做好后,姜女就要踏上千里寻夫的漫漫征程了,去为丈夫送寒衣,这里就是长亭送别的情景。

大家看孟、姜两家的两位老人,依依不舍地送女儿上路,他们对姜女是千叮咛,万嘱咐,叮咛女儿一路小心,嘱咐女儿尽快找到杞良,早日回家。

《江畔遇险》

一日孟姜女走到江边刚要过江,突然窜出一条鳄鱼,柔弱的大家闺秀孟姜女怎有能力敌得过凶狠的鳄鱼?就在危难之际,一老渔夫拔叉相助,搭救了孟姜女。

这就是江畔遇险的情景。

1.山海关导游词

2.关于山海关长城导游词

3.山海关导游词作文

4.介绍山海关导游词

5.山海关孟姜女庙导游词

6.山海关导游词300字

7.秦皇岛山海关导游词

8.山海关长城导游词

2023年山海关的导游词(5篇)篇五

好现在随我一起来看原匾,大家小心脚下门槛,大家要注意啊,遇见门槛要迈过,象征走过人生的坎坎坷坷。

现在我们看见的就是肖显所题写的原匾,据说肖显写匾的时候,刚写完的时候发现下字下面少写了一个点,只写成了一个t字,这时候皇帝派来的钦差已经过了石河了,这时大家都慌了起来。就在这时只见肖显拿了一块抹布,饱蘸墨汁用力的掷向那块匾,结果呢?大家都看到了,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块匾。好了看完这块匾,请大家和我看以一下我们面前的山海关复原图。它描绘了山海关古代建筑的全貌。山海关境内长城南起老龙头,东到九门口,全长26公里,在这段长城上共分布十座关隘,从南到北依次是:南海口关、南水关、山海关、北水关、旱门关、角山关、三道关、滥水关、寺儿峪关、九门口关(一片石关),短短26公里长城之上就分着十大关隘,说明山海关的地理位置和军事战略意义都是非常重要的,故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山海关城基本呈方型,它的最大特点是东西的城墙一身兼二职,既是万里长城的一部分,又是关城的东面城墙。山海关城有四个城门,东为镇东门,南为望洋门,西为迎恩门,北为威远门,四个城门规模相当,现在惟有东门即天下第一关城楼保存最完整,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

大家请回头往东看,眼前的这个城圈叫瓮城,原来四个城门之外均有瓮城,现在只有眼前的瓮城保存完好。瓮城的规模不大,但是有很重要的作用。1是对关城起保护作用。登临其上可环视四野,士卒昼夜注视城外的动态,有警立即传报,敌人入侵靠近,又可三面御敌与墙外,即使敌人进入瓮城,也可将关门设为二道防线。,以四城为堡垒制敌于翁中。2是从建筑上看,城外瓮城回护,形成重城回守之势,坚固、雄伟,充分表现了长城防御工程的特色。

车过旌驾桥,我们就进入了天柱山的南哨——三祖寺景区.三祖寺景区是天柱山人文景点最集中、文化品位最高的一个文化精品景区。我们将在这里感受到天柱山神秘的宗教文化和帝王文化,观赏到具有历代书法艺术长廊之称的国家重点文保单位摩崖石刻群。

瓮城外围是罗城,罗是罗列的意思,即城外套城。罗城的前方是威远城,是山海关的前哨卫城。就在此处三百五十年前曾发生过关系改朝换代。

天后宫的后面,有一座深入海中的华亭,亭亭玉立,八面来风,海风习习,波涛阵阵,我们去那里休息片刻,领略一下海上的风光。

朋友们,往两边一看我们就能感觉到海南真是一个生机盎然的小岛,这里有充足的阳光和丰沛的降水,除了种植水稻、橡胶之外,还有很多的水果:椰子、芒果、荔枝、龙眼、菠萝、菠萝蜜、榴莲、桃杨、木瓜、香瓜、火龙果、人心果、鸡蛋果等等等等,美不胜收,简直就是“上帝的水果篮”!告诉大家,椰子一年四季都有,分青椰、红椰、金椰、银椰等品种,其中青椰最多最便宜,一般2-3块钱一个,一个椰子可供2个人喝,太老椰子有点涩,太嫩椰子的口味淡,最好吃的是十_岁的椰子。其它的水果现在正是上市季节,价格也不贵。

好,游客朋友们,山海关就为大家讲解到这儿,谢谢各位的支持!

岭南园林的芳踪倩影裹挟着悠远幽长的古韵古风,几可溯源到南越国与南汉小王朝。而历史上构筑于荔枝湾内的园林建筑,规模就更为“大观”了。如南汉王朝花园,“十里红云、八桥画舫”的昌华苑,明代兵部右侍郎黄衷的晚景园等……到了清代,又相继出现了广州绅士丘熙的唐荔园(虬珠园),蔡廷蕙的环翠园,以及清末民初的荔香园。而其中最为著名、在清代号称为全市私园之冠的,则是广州富商及文化名人潘仕成建于道光年间的“海上神山、仙人旧馆”——海山仙馆。它的名称就因了馆门上的这副对联而得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