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天空作文600字模板

大唐的天空作文600字模板

ID:134030

时间:2023-05-03 05:03:19

上传者:曹czj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大唐的天空篇一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在一所简陋的屋子里,一群稚嫩的孩子正在摇头晃脑地读着,领读的是一位头发已有些花白的“老夫子”,还戴了一副眼镜。

多么熟悉的场景!多么令人追忆的画面!

这首诗让我回到了那逝去已久的童年时代!

好,煽情就煽到这里吧!

这首诗名叫《登鹳雀楼》,是唐朝诗人王之涣所写,堪称千古绝唱。想来当年那群摇头晃脑的小毛孩们是不懂的,那位领读的老夫子也未必就明白。可以说,这首诗意境深远,壮阔雄浑,而且还饱含哲理,充分展示出了那个时代的特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盛唐气象”。

人们一提到“盛唐气象”,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是大诗人李白了。人家仕途不济,所以到处乱跑,结交名士,顺便游山玩水。这样一来,酒钱有了,酒也就有了,酒喝够了文章也就来了。

其实诗人王之涣笔下也有盛唐气象。

王之涣,字季凌,也是盛唐时期的诗人,而且也会舞剑,常击剑悲歌,其剑术据说跟李白有的一拼。

这首诗也写出了盛唐的那种气象,即便写的是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是“唐音”的典型代表。

其实确切地说,王之涣称不上是什么大诗人,但人家绝对是一位名诗人。要知道大诗人不仅要作品多,而且写的诗对当时以及后世都要有深远的影响才行,而名诗人就不一样了,他只要在当时很有名气就行了,数量多不多,对后世有没有影响,这并不重要。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则流传很广的小故事,这个小故事足以证明王之涣在当时是一位名诗人。

话说唐玄宗开元年间,也就是著名的“开元盛世”了,人们的小日子过得都比较滋润,有事没事的都喜欢出去郊游,甚至包括平民百姓,就更别说那些喜欢吟风弄月的诗人了。

这不,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这哥儿仨凑到一起,准备出去逛逛,喝点小酒。

时值冬日,天空还下着小雪,那是某某年的第一场雪。要知道,古时的长安,冬天那可是很冷的,可这丝毫没有影响到诗人的兴致。

这哥儿仨来到了路边的一座旗亭,于是便停了下来,准备喝点小酒,再吹吹牛。

正当他们高谈阔论之际,忽然一辆华丽的马车停靠在旗亭的边上,不一会儿便下来了四位妙龄女子。

三位诗人瞪大眼睛看了个仔细,那家伙,个个花枝招展,长得都跟一朵花似的,后面还有几个跟班的。她们都是梨园的女歌手,也就是教坊里的伶官。她们也有着诗人的雅兴,也是吃饱了撑着没事干跑出来了。

这下可热闹了,一下子来了这么多美女,可把诗人给乐坏了,那还吃什么东西,这一个个的都秀色可餐啦!

两位老弟都说:“好,谁怕谁啊!”

说话间,音乐响起,其中一位美女站出来唱道——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心中窃喜,并竖起了一根拇指,看吧,这就叫实力。因为这是他的诗。

紧接着又一位美女上来了,只听她唱——

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

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这下该轮到高适偷着乐了,因为这是他的诗,他也竖起了一根拇指,表示也中了一首。

我们的王之涣就有点紧张了。

紧接着第三位美女又出场了:

奉帚平明金殿开,

且将团扇暂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

犹带昭阳日影来。

这又是王昌龄的,只见他乐得跟个招财猫似的,又竖起了一根拇指。

好,好,依你。

王之涣那叫一个高兴,当即就竖起了大拇指,说:“我没有胡说吧。”

三人均大笑不止。

这三个人便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众位美女大吃一惊,说:“小女子们真是有眼不识神仙,不想三位诗人都在此呢!”于是接下来,他们就同这几位美貌的女子一起吃饭喝酒说笑了,来了个不醉不归。

这就是唐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了,见载于唐人薛用弱的《集异记》里。

最后我们来看看王之涣的`生平经历。

由于史料缺少的关系,后世的人们对王之涣的身世所知甚少,而从大体上来说,他的生平也比较简单,只知道他祖籍山西太原,在那时候叫晋阳,后来他的五世祖王隆之当了后魏的绛州刺史,所以举家又迁到了绛州,还在今天的山西境内。《唐才子传》上说王之涣是蓟门人,这纯属误解。

王之涣的家世虽然没法跟杜牧家比,但也算可以了,从他曾祖到他父亲,都做过芝麻绿豆大的小官,虽然是小官,但好歹也算一地主。

才子的青年经历一般都这样描述:什么自幼聪颖好学啦,什么二十岁不到就能精研文章了。王之涣不用说,也是这样了。

不过可惜的是,王之涣未能走上科举这条路,也没法跟人家小杜比。所以他也就只能当一些不入流的小官了,比如说,冀州衡水县的主簿;还有就是在家待了十五年之后,又当上了文安郡文安县的县尉。

不过他在任期间,据说干得还是很不错的,以处事公平著称,所以颇受当地老百姓的称道。

再后来,他就染病了,不久之后便去世了,终年五十五岁,葬于洛阳。

可以说,王之涣的一生是短暂的,也是不得志的,作为盛唐时期的一位诗人,所流传下来的作品也不多,且只有六首诗,但他的诗却体现出了盛唐时的那种气象,为灿若银河的唐诗国度注入了几颗明珠。

大唐的天空篇二

“采择之礼”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顾名思义,媒,指谋合二姓之人;妁,指斟酌二姓之人。现今多数是新人双方自由恋爱。但也有多数是相亲介绍。

“问名之礼”

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卜吉合八字。唐朝婚礼采取这种形式,看双方八字是否合,觉得可以,便可进入下一个环节。

“纳吉之礼”

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也要行奠雁礼。也是下正式婚书。有一整套签字等等程序。现在大概算是登记以及婚前财产公正程序。

“纳征之礼”

纳征 ,也叫纳币。通俗一点,就是送聘礼。各代价码是不太一样的。早期,用帛淄,然后金,银,不一而足。送过财礼,下来就是请期 。算好良辰吉日,就准备娶新媳妇过门。然后即是最重要的`一步。

“迎亲之礼”

简而言之就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新郎亲迎,古代是要御车至女家,傧相赞引拜其岳父母以及诸亲。里头礼节一套,然后迎新娘出来上车,新郎御轮三周,先归。新娘乘后车,女家亲属数人伴送,称“送亲”。

注意事项

其一,却扇,古时,新妇多用扇遮脸,需待交拜后去之。称为“却扇”,和前面说过的催妆诗一样,男方也要做却扇诗。其二,合髻,也称作“结发”,象征夫妻和睦,永结同心。“结发”的具体操作方式历代不同。秦汉时的“结发”,就是新郎亲手解去新娘在娘家时所结的许婚之缨,即系头发的彩带,重新梳理头发后再为之系上。此外,还有若干禁忌,比如,揭盖头,一定要用秤杆,用手不行的,龙凤花烛,一定要成双,而且终夕不能熄灭,经常看见影视剧这样的情节,新郎甲一口吹灭了蜡烛,拥新娘乙入帐中,这在古人说来,就叫野合。

唐代婚姻大多仍须经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但男女双方并非唯命是从,任人摆布,而是有着一定的自主挑选。受六朝遗风影响,注重门第仍是唐代婚姻的重要观念,讲究门当户对。同时,在社会开放的大环境下,贞节观念比较淡簿,离婚再嫁比较平常,一些妇女至有三嫁、四嫁者,他如未婚少女私结情好,有夫之妇另觅新欢者也不乏其人。唐代盛行厚葬之风,且愈煽愈烈,上自皇室王公、百官勋臣,下至闾阎百姓,无不如此。

现代婚礼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娥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大唐的天空篇三

;

言及收藏,则先修其身,华夏文明历数千年,个中有太多传奇与菁华,需为藏者所探、所研。昔时珍宝,如今或长眠地下,或散落世间,它们被悉心珍藏的同时,也为我们解读先祖的文明打开了一扇窗。

随着近代文博体系的输入,博物馆肩负起保存、展示、传播文明古国文化精髓的重任,并为藏家、学者以及艺术爱好者建立科学、权威的学术指导。法国作家曾说:“所谓千古不朽的艺术作品,特点就在不论时尚怎么改变,它总是有办法满足任何时尚中的任何人。”博物馆的存在,正是保存这些千古不朽的艺术结晶,满足我们这些“任何人”。博物馆的珍藏总有太多的故事与传奇,它们或许是一段曲折离奇的流传之旅,抑或是一次摄人心魂的惊世发现,甚至是千百年前古老年代中一次惊天变革的岁月见证……本期开始,我们携手全国各大博物馆,推出特别“馆藏珍品”栏目。每期奉送一家地方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并装帧一页精美的藏画拉页,国宝天颜,尽在眼前。不管是惊天的稀世珍宝,还是动人的传世佳作,关于它们的故事,我们都将为您娓娓道来。

唐朝,这个具有永恒魅力和引人无限遐想的王朝,她带给我们多少惊喜,就带给我们多少神秘。这个创造并留传奇迹的时代用她无与伦比的辉煌与壮丽谱写了华夏脉络的盛世繁华,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高度。

惊世宝藏再现盛唐辉煌

提起彰显这盛世唐朝宴强安康、文化交融、歌舞升平的明证,则数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无二。1970年10月,西安城南何家村,历史上的唐长安城兴化坊所在地,建筑施工时发现了埋在地下、盛满珍贵器物的两瓮罐。惊世发现自此横空出世,一个深埋地底上千年的秘密跃于眼前:1000余件工艺精湛、大气典雅、器型独特、富丽堂皇的金、银、玉、水晶、玛瑙、琉璃器皿历经了千年的时光流转又进八了我们的眼帘。这些器皿,既显大唐风范,又具外域风格,令人啧啧称奇,惊叹不已。经专家确认,这处唐代窖藏共出土金银器皿271件,银铤8件,银饼22件,银板60件,金银铜钱币466枚,玛瑙器3件,琉璃器1件,水晶器1件,白玉九环蹀躞带1副,玉带板9副,玉镯2副,金饰品13件。另有金箔、麸金、玉材、宝石及朱砂、石英、琥珀、石乳等药物。金器总重量达298两,银器总重量3900多两。其价值在唐代相当于150万男丁一年向唐政府缴纳的租粟或约合3830万钱(制作金银器的加工费与各种宝石、药物的价值尚未计入)。由此,大唐珍宝的贵重与珍稀可见一斑。

这批珍贵的窖藏出土文物玉润华光、金银璀璨、荟萃中外,从文化、经济、风俗等方面反映出盛世大唐的时代风貌。有考古学家称其为“何家村遗宝”,与西方著名的考古发现“阿姆河遗宝”相对应,也有权威考古机构称其为20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无论如何,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都被学术界公认为二十世纪隋唐考古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唐人留下了稀世珍宝,也留下了不解谜团:这批宝物源于何处?所属何人?为何掩埋于此?至今莫哀一是、众说纷纭,这就又为何家村珍宝增添了一道神秘的光芒。

众所周知,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价值广,周、秦、汉、唐文物集全国之精华,精彩绝伦。1996年,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组对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进行评鉴、定级,共有762件(组)被评定为一级文物,其中18件(组)被评定为国宝级,居全国博物馆前列。这18件国宝涵盖了古代壁画、金银器、青铜器、陶瓷器、玉器等各大类别,并以其珍贵而独有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而蜚声海内外,堪称镇馆之宝。而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与镶金兽首玛瑙杯,则占据其二;陕西历史博物馆在千余件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中,精选出含两件国宝在内的三百余件(套)高等级的金、银、玉器集中展示,创办常设专题陈列《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将“历史的馈赠”精心打磨为“历史的珍藏”,该展于2011年荣获第九届(2009-201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自此,大唐遗宝的观赏性和吸引力可想而知。

舞马献寿重温昔日繁华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造型采用了北方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和马镫的综合形状,高14.8厘米,口径2.3厘米,重549克。扁圆形的壶身由一整块银版捶打成形,在壶身两侧模压出两匹相互对应,奋首鼓尾,衔杯匐拜的舞马形象。壶上方一端开有竖筒状小口,壶盖为锤揲成形的覆莲瓣,项中心铆一银环,环内套接了一条银链和提梁相连,壶肩部焊接着一端有三朵花瓣的弓状提梁。银壶制作精湛、图案生动,整体造型浑圆大气,充分体现出唐代金银器的堂皇奢华,提梁、盖及舞马纹饰均鎏金,灿灿金色与灼灼银光交相辉映,色调分外和谐富丽,光彩倍增。

皮囊或马镫式壶,是契丹族墓葬或窖藏中的常见物,在京城长安则比较少见。这种壶无论是在日常使用,还是外出骑行狩猎中均便于携带,很是实用。契丹民族在唐代是东北方少数民族之一,与唐王朝有着密切的关系,皮囊壶是契丹文化的代表器物,这件独具匠心的皮囊式银壶正是汉族与契丹民族文化交流的物证。

唐代贵族权臣,多喜豪宴,宴会用器极尽奢华之能事,无一不讲究,这件形制特别、纹饰华美的银壶就是当时宴会上盛酒的容器,栩栩如生的“舞马衔杯”这一纹饰便是唐玄宗时期舞马衔杯祝寿盛况的真实写照。唐代盛行养马,以马为题材的唐代文物也在全国各地大量出土,但以舞马形象出现的文物则少之又少。据《明皇杂录》记载,唐玄宗宫中驯养着数百匹舞马,皆从外国进献的资质优良的贡马中精选而出,玄宗经常观看舞马并亲自训练,每匹马还被冠以“某家宠”、“某娇”的大名。每逢八月五日玄宗生日(即千秋节)时,玄宗在兴庆宫的勤政务本楼下都要举行盛大的宴会,接受文武百官、外国使臣和少数民族首领的朝贺,宴会后的游艺会上就有斗鸡和舞马表演助兴。舞马披金戴银,着华丽锦绣、绑五彩绶带,在《倾杯乐》等乐曲中,翩翩起舞,时而步履急促、时而姿态优雅,像马戏团表演一样凸显着惊险与奇妙。一曲终了,领头的舞马衔着地上乘满酒的酒杯跪行至皇帝面前祝寿,这一难得的瞬间便留在了这银壶上。银壶上的舞马衔杯是当时祝寿情景的真实再现,证实了文献记载的可信。

只见这舞马颈系绶带,前腿直立后腿弯曲半跪,不正印证着唐朝诗句“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与“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中描画舞马衔杯祝寿的歌舞升平场景吗?好一派欣欣向荣、昂扬自信之盛景,纵观中国上下史诗长卷,历朝历代无出其右。然再看“谁能载酒开金盏,换取佳人舞绣筵”与“凤凰尊畔飞金盏,丝竹声中醉玉人”这些描绘权贵宴饮之豪华场面的诗句,不难想到当时冠盖云集、醉生梦死的骄奢淫逸之社会风气与纸醉金迷之生活场景,这盛衰一线由此而始。

“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贵妃仓皇出逃,舞马流落民间,辗转颠沛,传说有两匹舞马落入安禄山部将田承嗣军中,闻乐起舞,士兵却以为马中了妖术,挥鞭令停,殊不知舞马是在鞭下驯化而出,马以为舞蹈不合要求,舞个不休,直至被鞭挞至死,舞马也最终消亡。而今我们对舞马以及关于它们那些动人的故事就只能在这“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中一窥究竟了。

玛瑙角杯凸显中外交流

镶金兽首玛瑙杯,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是一件极其珍罕的古玉雕艺术品,也是迄今考古发现唐代俏色玉雕的孤例,更是世界同类器物中最为精美的一件。玛瑙杯琢工精细,通体呈玻璃光泽,熠熠生辉。造型静中有动、技艺巧夺天工,极富艺术感染力。

玛瑙杯用罕见的以红色为主调,中间又夹一层橙黄、乳白色夹心的缠丝玛瑙制成,层次分明,浓淡相宜,晶莹鲜润。制作采用圆雕技法,造型生动优美。工匠巧妙地利用材料的自然纹理与形态“取势造型,依形布局”、“依色取巧、随形变化”,将玛瑙小端雕琢成兽首,巧用俏色技巧将眼睛刻画得黑白分明、炯炯有神,真正达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兽颈上下的肌肉,寥寥数刀就刻画得十分逼真,神态活灵活现。而纹理竖直的粗端雕成杯口,杯口沿下又恰到好处地装饰有两条圆凸弦纹,线条流畅自然,杯体打磨光滑。

兽首造型似牛非牛,有学者认为造型应以中亚高鼻羚羊为原型。兽首为装饰重点:上有两只弯曲且粗壮的羚羊角彰显着强大的生命力,从前往后伸向上翘的杯口。兽似牛,却生两只弯曲的羚角,装饰奇特,却不造作,有浑然天成之感。兽首口鼻有流,为不规则扁圆形,流口外部有金盖帽,金盖帽后面有金管堵住流口,使杯中液体无法流出。金光闪闪的金盖帽使玛瑙增加了明快的色泽,既凸显了兽首造型的完美,又提升了整体价值。

中国以玛瑙制器由来已久,玛瑙品种繁多,有“千种玛瑙”之说。但中国所产玛瑙以白、黄、淡青者居多,红色甚是少见。据文献记载,此种红色夹心玛瑙多产自中亚、西亚地区。该杯一经出土即刻引发中西亚各国的广泛关注,关于此玛瑙杯的产地及年代争议不止。有的学者认为是7世纪之前的外来物品,也有学者认为是八世纪唐人吸收外来文化制作而成。由于缠丝玛瑙多产于西域,又《旧唐书》中有“开元十六年(728年)大康国(今乌兹别克撒马尔罕地区)献兽首玛瑙杯”的记载,因而有西域赠品一说,它可能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从西域来到了中国。因此,这尊玛瑙杯对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尤其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种弧形的酒杯酷似兽角,亦称“角杯”。我国制作和使用角杯的历史悠久,但底部设流口及兽首装饰的角杯却非我国传统,而起源于西方,由古希腊、波斯、中亚地区渐次传来,称之“来通”,漏斗状,可注酒。当时人们相信“来通”杯是圣物,用它注酒能防止中毒,如果举起“来通”一饮而尽,则是向酒神致敬。后广泛流行于美索不达米亚至外阿姆河地带的广大区域,这种造型的酒具在中亚、西亚,特别是萨珊波斯(今伊朗)的工艺美术中十分常见。

相关热词搜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