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生命意义的作文(6篇)

2023年生命意义的作文(6篇)

ID:135254

时间:2023-06-04 13:02:22

上传者:曹czj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意义有教育意义篇一

今天是我的生日,一个没有礼物,没有祝福,却充满了紧张和兴奋的日子,因为我要参加全省小提琴大赛。

早上,妈妈送我去登录处,填好表格就赶去了比赛现场。在座位上,我的手心一直冒着冷汗,背颈发麻,眉毛紧拧。妈妈看见我紧张的神情连忙安慰我:“你要勇敢一点,你看!有五六百个小朋友都参加了这场比赛,有的还比你小呢!不要害怕。”“好。”我低着头,小声地回答。

过了一会儿,广播员播报:“43号汪明冉,曲目《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请到2号厅来。”我很不情愿地走了过去,当我回头的时候,看到妈妈满怀希望地给我做了一个加油的手势,我顿时感到一股力量涌入心头,豁出去了,成败在此一举!

我走进大厅,根本不敢看台下的评委,便硬着头皮上了台。我摆好姿势,深吸一口气,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指尖和两臂,霎时,一个个清晰洪亮的音符响彻大厅。我沉静在乐曲的旋律中,用心感受它的魅力。一曲完毕,在评委们的笑容中我深深地鞠了一个躬,然后走下台。

第二天,妈妈带我来到了颁奖区查名次,我紧张得心都快要跳出来了。妈妈看到我哆哆嗦嗦的熊样,笑道:“你要是能得到奖,我就给你买不超过300元的乐高玩具!”我个人觉得吧,妈妈这就是在无情地打击我!明明知道不可能,还……呜呜呜!

突然,就在这个时候,我听到扩音器里传来的天籁之音:“汪明冉,铜奖……”“耶!耶!耶!”我高兴地跳了起来!哈哈哈!可以买我梦寐以求的乐高玩具啦!妈妈现在肯定后悔不已!

这件事让我明白了:生日有没有礼物不重要,重要的是全心全意做一件有意义的事,那样才更令人难忘。

意义有教育意义篇二

期盼了365天,才等来了一年一度的大喜日子,这便足以说明这天的非同一般。小时候,离生日尚有一月之久,却每天念叨着还有多少天才能与美味的蛋糕相逢。

今年是我的第十二个生日,在我的潜意识里,我长大了,我已经懂事了。我知道,生日是预示着一个新生命的开始。生日,是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看到了未来的曙光。时间不知不觉地停在了3月3日,早晨,太阳公公渐渐爬上山头,朝霞遍布天边,小鸟欢快地唱着歌,仿佛在向我传达生日的祝福。微风阵阵习过,花草随着风轻轻地摆动。看到一切美好的事物,我的心情格外舒畅。

太阳渐渐落山,晚霞染红了天边,红色的云朵像一块块红绸子,天空绚丽多彩。

可口的饭菜和美味的蛋糕被端上餐桌。香浓诱人的巧克力口味,那是我最喜爱的蛋糕,可今天我的心不在蛋糕,我望着妈妈日夜操劳而憔悴的面庞,我神秘地从口袋里掏出我准备好的康乃馨,妈妈望着我,我对视着妈妈,妈妈颤抖着接过康乃馨,“妈妈,我爱你。”妈妈听了,开心的笑了,尽管笑中闪烁着泪花,但,那是开心的泪。

有位作家说过:有一张弓,为了把箭射的更远,宁愿把自己拉弯。有一座山,为了小树茁壮成长,宁愿把自己的养分抽干。有一条河,为了使船行的更远,宁愿负菏沉重的负担。有一种爱,一生一世无悔的付出,却从来不要回报默默无言。这就是母亲。让我们拿出一份感恩的心。细心回报我们的母亲吧!

母亲是伟大的,为了孩子,她宁愿苦了自己,也舍不得让孩子受一点苦,

母亲是无私的,无私的不需要一点点修饰,她总是悄悄的为你挡去人生的风雨。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爱,就是母爱,母亲从来只是奉献和牺牲,却不要求回报。

母爱这种与生俱来的亲情是任何一种情感都永远无法比拟和与其相提并论的,没有什么比它来的更直接、更深厚和更完整。无论你成功或失败她都会陪在你的身边,给予最大的支持与包容。即便全世界都想要把你放弃,她也会毫不犹豫的揽你入怀。

人们都说父爱如山,的确父亲的爱是那种宽阔的雄厚的,就像一片天空笼罩着你温暖着你。但是我说母亲的爱就像那片天空下的一把小伞,更多时候是贴心的陪伴着你,用娇弱的身躯替你遮挡狂风暴雨、遮挡炎炎烈日。

有了妈妈,才有了今天的我,妈妈,是你赐予了我可贵的生命, 我只想说"妈妈我爱你",我爱您的慈祥,爱您的一份苦心,爱您无怨无悔的付出而不求回报,我再次感谢您,感谢您把我教育成人,感谢您给了我生命让我成为您的女儿,感谢这份母女缘,如果有来生,我还要做您的女儿,谢谢您给了我这么多的爱与包容,体谅与宽容。

意义有教育意义篇三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八册p11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知道小数各部分名称。

2、会正确地读写小数。

3、使学生知道小数是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并有着广泛的应用,认识小数与分数、名数间的内在联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米尺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今天,森林里特别热闹!因为,“淘气王”小猴子不知从哪里拿来一把米尺,免费为动物们测量身高。瞧,最早测身高的四个动物已经来了!让我们看看它们的身高。

你能把这四个身高分分类吗?

为什么要这样分?揭示课题,板书。

二、实践讨论,学习新知

1、小数的产生

为什么不写成整数呢?

师:我们在计算和测量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常用小数来表示。

2、小数的各部分名称

(可由上面找不同引入)都有小圆点。

师:这个小圆点叫小数点,是小数的重要标志。

小数点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说说1.85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3、小数的读法

(1)学生试读。

(2)说读法。

(3)练读。(电脑)

(4)说说你在哪里见到过小数,读一读,抽3生将小数写到黑板上。(小数的应用很广泛)

4、小数的写法

(1)说写法。(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小数点写在什么位置?)

(2)听写:五点零七、四十点八零二、零点零七二、九点六五

三、理解,教学例1

1、十分之几

(1)老鼠身高0.1米,你知道是多长吗?

(2)1/10米与0.1米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相等)补上“=”

师:所以我们说0.1米表示十分之一米。那么,0.1表示什么?

0.      3表示什么?

9分米呢?

(4)观察这些小数有什么相同之处?

a整数部分都是“0”。(不够1米)

b小数部分都只有一位。(一位小数)

c都表示十分之几。

(5)像这样表示十分之几的一位小数,你还能说几个吗?

2、百分之几

(1)这边苍蝇也来凑热闹了,我们来看看它的身高。(电脑显示)

1/100米   你是怎么想的?

0.01米    0.01米表示什么?0.01又表示什么?

(2)4厘米=( )/( )米=(   )米

18厘米=( )/(  )米=(   )米

0.04表示什么?0.18米表示什么?

(3)这些小数又有什么特点?

(4)举例。

3、千分之几

(1)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是多少?

(2)填空:1毫米=( )/(  )米=(   )米

0.      001米表示什么?

16毫米=( )/(  )米=(   )米

248毫米=( )/(  )米=(   )米

0.016、0.248表示什么?

(3)这些分数都表示千分之几,都是三位小数,你还能说几个吗?

4、……

师:如果把1米继续平均分下去,我们还可以得到许多的小数(板书:……)

问:这里省略了什么?

5、完善概念

现在,请大家来说说什么样的数叫做小数?

像0.1、1.85、0.18、0.248……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6、小练习

抽生说几个。

四、看书质疑

五、逐步深入,练习新知

1、把下面的分数改写成小数。

2、 看小数涂阴影。0.6  0.35  0.092

3、在(  )里填上小数。

4分米=(  )米           8角=(  )元

27厘米=(  )米          152克=(  )千克

315毫米=(  )米         916千克=(  )吨

4、说说老虎的身高1.85米是多少?

意义有教育意义篇四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54页上面的内容,练习十二的第1—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减法的意义,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减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教学减法的意义

1.减法的意义

教师:我们在前三年已经学过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来学习一些有关减法的规律性知识,首先学会减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第53页上面的题:

(1)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有19人。24+19=43(人)

(2)一班有43人,其中男生24人,43 + 24 =19(人)

(3)一班有43人,其中女生19人。43 -19  =  2 4(人)

先做第(1)题,让学生自己分析数量关系,进行解答,然后提问:

“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谁能说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1)题的右边板书出加法算式,并在算式下面写出“加数”、“加数”、“和”(如右上)。

接着学生解答第(2)、(3)题,然后回答:

“与第(1)题比较,第(2)、(3)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男生和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用加法,第(2)、(3)题是已知全班学生人数和男生或女生人数,反过来求女生或男生人数,都用减法计算。教师板书出第(2)、(3)题的减法算式(如右上)。

然后教师提问:

“如果撇开题里讲的具体的事,每道题各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让学生看书上第54页,读一读书的结语。然后提问:

“在减去的已知数叫做什么?”(被减数。)

“要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减数。)

“要求的末知加数叫做什么?”(差。)

教师说明:在减法,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加数叫做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就是相反的意思,“逆运算”就是相反的运算。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例子来理解。第(1)题用加法计算,第(2)、(3)题都用减法计算,第(2)、(3)题与第(1)题比较,第(1)题的问题在第(2)、(3)题中变成了已知条件,第(1)题中的其中一个已知条件在第(2)、(3)题中变成问题。也就是说,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已知的。所以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通常叫做“逆运算”。

2.练习

(1)做第54页上的“做一做”。

要让学生根据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的得数是怎么得来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

要让学生应用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在语言的叙述上,尽量紧扣减法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说理的能力。如第(1)题,可以启发学生说出:因为已知小明和小绅的邮票张数的和,又知道小明的邮票张数,要求小强的邮票张数,就是已知和(小明和小强的邮票张数的和)与一个加数(小明的邮票张数),求另一个加数(小绅的邮票张数),所以用减法法算。

二、教学0在减法中的特性

提问:

“在加法中关于0的运算有几种情况?”(两种)

“谁能举例说明?”(7+0=7,0+0=0。)

引导学生写出下面三种情况:

7—0=7,7—7=0,0—0=0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

最后,概括成两条:

1.一个减法去0,还得原数;

2.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三、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

“我们已经学过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你们还记得吗?”

“谁能说出加法各部分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

“知道和与其中一个加数,如何求另一个加数?”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出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

减法中各部分间的最基本关系是什么?

知道被减数和减数,怎样求差?

知道被减数和差,怎样求减数?¡

知道减数和差,怎样求被减数?¡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进行归纳,整理出下面的关系式:

3.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3题。

这两道题,既可以根据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说明,也可以用减法的意义说明。例如,第2题,根据2100690=1405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既可以把2100、695、1405分别看作被减数、减数、差,运用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做,又可以把它们分别看作和、加数、加数,运用减法的意义来完成。

4.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教师:我们学过了这些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1)加法的验算。

“还可以怎样验算?”(用减法验算加法。)让学生板演(如上右)。

“应用的是什么知识?”(加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和— 一个加数 =另一个加数。)

向学生说明:因为加数有两个(845,1234),验算时用和(2079)减去哪一个加数都可以,因而用减法验算加法可以任选一个加数作减数来进行验算。

(2)减法的验算。

让学生计算,并用学过的知识进行验算。教师板书出验算的竖式(如上右),让学生说一说每种验算方法应用了什么知识。

然后教师指出:验算减法,可以用减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用算出的差和减数相加,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或者从被减数里减去算出的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都可以用来验算减法。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二的第5—6题。

1.第5题,笔算时要求计算正确,并注意迅速;用珠算验算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定好个位,验算的方法有些题可以由教师适当指定一种,其它的题由学生自己任意选用。

意义有教育意义篇五

【课 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正比例的意义》 【教材简解】:

正比例的意义是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第4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具有比和比例的知识以及认识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编排的,通过对两个数量保持商一定的变化,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初步渗透函数的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使学生认识正比例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即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从而概括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遵循以下几点设计理念:

1、抽象实际事例中的数量变化规律,形成正比例的概念。

例1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两种相关联的量”以及“成正比例的量”的含义。教材先指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用“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具体解释两种量的“相关联”。再指出这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可以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它们是成正比例的量,学生在这里首次感知了正比例关系。“试一试”是在另一组数量关系中继续感知正比例关系。使得学生在上面两个实例中感知了正比例的具体含义,然后教材再抽象概括出正比例的意义,这一环节是概念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发展数学思考的极好机会。

2、用图像直观表达正比例关系。

例2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编排的,设计的三个问题体现了教学正比例图像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认识图像上的点,说出其他各点的具体含义,体会各个点都表示汽车在某段时间所行驶的路程,也体会这些点是根据对应的时间与路程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来的。

第二步认识图像的形状,从图中描出的点在一条直线上,体会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一、复习准备: 口答(课件演示)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二、新授教学: (一)自学

课件出示以下两组自学材料:

(2)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

(3)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分别是什么?比值是多少?

(2)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变化而变化的?

(3)相对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分别是什么?比值是多少?(二)反馈:

1、学生自由说,小组内总结。(小组汇报,教师小结。)小结:像这样表里的两种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它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两种量就是相关联的量。

【根据学生反馈板书】: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③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说明: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都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2、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2)小结: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成正比例的量

追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比值是不是一定)(3)字母表达关系式。

【板书】: =k(一定)(4)质疑。

(三)探究:

1、课件出示表格

2、学生尝试画出正比例的图像。

3、展示、纠错。

强调:每个点都应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一组对应数值。

4、回答例2图像下面的问题,重点弄清: (1)说出每个点表示的含义。

(2)为什么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1、判断下面每题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1)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2)长方形的长一定,它的宽的面积。

(3)每小时织布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4)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课件演示核对。

2、完成练习十三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指名学生有条理地说明判断的理由。

3、完成练习十三第3题。

先让学生说出把已知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再画一画。

分别求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填写表格。

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成正比例。

4、完成练习。学生先独立填表,再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长度和总价所对应的点,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组织同桌讨论和交流)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延伸:

思考: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成正比例吗?

五、课外作业:

完成练习十三第1、4题。

六、板书设计: 正比例的意义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③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总价÷数量=单价(一定)

=k(一定)

意义有教育意义篇六

;

《生命的意义》是四川省创新素质教育试用教材〔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一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教材以生命的意义为主线,设计了五个主题活动:①生命的起源和诞生:②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③生命树;④振翅飞出生命的低谷;⑤生命之舟。五个活动独具风格又互相照应、融为一体。

学生分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指出:青少年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建立自我确认,排除自我迷茫。在此期间,人们要思索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应该怎样塑造自己,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问题。初中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转型期,生命的意义成为学生思考的重点和成长的烦恼。因此,我把《生命的意义》一课作为初中一年级学生的第一课。

初中学生有较强的独立意识,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热衷于人际交往,也具备了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另外,他们还拥有了一定的写作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这些都为其主动参与这一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可能。

教学思路

对教育而言,不论是知识、技能,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都离不开生命这个客观物质载体。因此,生命教育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课程。

本单元活动就是基于综合实践活动中人与自我的板块,以人本主义教育观为基石,人文思想教育为核心内容,借助“无为教育”观(即教育意图的隐蔽性,教育手段的间接性,教育者身教的示范性,受教育者亲身经历的体验性)的教学方式而设计的。

本单元分为五个主题活动进行,活动从总体上把握两个重点:一是重个人心理思维的体验活动;二是重集体互动性的实践活动。

在整个教学活动设计中,以学生的调查、采访,搜集、查阅资料、交流汇报、讨论辩驳、模拟体验等构成教学活动的主线,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以平等的学习者的姿态参与活动,及时发现活动过程中生成性的教育资源并加以灵活运用。以自身的学习态度、协作精神、人格魅力以及组织能力示范带动学生。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出谋划策,引导学生自己解决。

知识、能力、情感教育目标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教学中应避免直接的、教条的讲授,而是通过画面、音乐、事例和参与来创造情景、创造氛围,让学生自己去体验、顿悟。在活动中,要体现对学习方法科学性的追求,要突出重过程、重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的及时评价。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探究自身生命的历程到关注家庭、关注社会的生命历程,从而接受生命、理解生命、善待生命、珍爱生命,体验生命的意义,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自觉地保护生命,挖掘生命的潜能。

2甲借助调查采访、查阅资料、师生对话、讨论交流、手工制作、游戏竞赛、电脑操作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竞争与协作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3.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共建的教育平台,把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把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结合起来,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和世界观。

教学流程

活动一:生命的起源和诞生。

1.本活动分为五个板块:①完成调查问卷(了解已有的生命观,独立完成);②组织讨论人的生命起源(你知道哪些关于生命起源的学说?你认为哪一种更可信?为什么?小组交流):③讲解人的诞生(配vcd科教片,展示父母精卵结合形成生命胚胎到逐渐发育生长直到出生的过程);④讨论归纳生命的特点和奥秘;⑤布置课外采访调查作业:什么是生命?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可以是别人的观点,可以是自己的观点,请阐明论点、论据、推理、结论。形式不限,可以是文字资料、音像资料、图文资料等。)

2.辅助教学:cai音乐画面(背景):黑色(沉重、严肃)文字——“生命的意义”。动画:一朵紫色鲜花慢慢绽放(表示美好的、梦幻的、短暂的、脆弱的)。无声的情景胜过有声的说教,传递着生命特征的方方面面。

3.操作建议:以“我是怎么来的”的问题引起学生讨论,再追述生命的起源,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发现问题,激起探究欲望,由此主动积极地去解决问题——查阅、搜集资料;调查、咨询、论证。学生一般会向教师、家长、书本请教,教师应鼓励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最快捷的工具、最科学的渠道获取信息,还要倡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合作意识,鼓励向所有人学习。

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子课题研究报告,内容包括課题名称、调查搜集资料的方式和途径、论证阐述等。

关于生命的起源说法很多,结论不一定科学,但言之有理均应肯定。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学会采访、查阅、搜集、整理信息等学习方法。教师对活动的评价应重在参与和过程。

活动二: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

1.本活动分为三个板块:①展示学生作品(访谈表、采访录音、照片、心得感悟,调查报告)。②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采访小组派代表发言。)③故事会(讲讲你身边的真实故事来诠释生命的意义)。

2.辅助教学:教师临时聘请了语文教师、专业记者、医生参加活动。他们一方面是学生现场采访和咨询的对象,一方面又是学生作品的评论员。

3.操作建议:生命和生命的意义都是很难具体表达的抽象概念,最好先引导学生以生命作比喻,如,生命像一首歌,像一艘小船,像一棵树,等等,并说出为什么。

为了达到“共情”的效果,教师应和学生一起讲迷现实的、真实的、身边的、自己的故事,把生命的意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以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和情感倾斜,达到自育的目的。再从不同的故事中讨论归纳出共性——生命的意义在于责任、爱、付出、奉献、收获、追求……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体悟去调查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生活背景的人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以丰富自己的认识。

活动三:生命树。

1.本活动分为三个板块:①活动的准备(a.寻根求源:调查家族历史;b.生命轨迹:撰写自我小传,包括已有的经历和对未来生命历程的设想)。②制作“生命树”(可以是电子作品、绘画作品、手工作品)。③师生解读“我的生命树”。

2.辅助教学:聘请美术教师和家长代表参加活动:配《好大一棵树》的音乐。

3.操作建议:新时代的教师应变堵为疏,鼓励学生走正当的途径、用合法的手段去满足自己的欲望。在“生命树”这一活动中,应允许学生把生命树做成“家谱树”、“成果树”、“成长树”、“愿望树”等各种类型,让欲望得以宣泄,这便于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比如,有一个学生的树上除了100元、50元的人民币什么都没有。有的教师可能这样评价:“这是谁画的,怎么满心思钻进钱眼里了,我看你快变成一棵摇钱树了!”而有一个教师却这样说:“当今社会,挣钱多少是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的重要方面,这位同学一生挣钱,那钱里一定凝聚着他一生的心血和汗水,也是他智慧的结晶,也许挣到钱并不是他惟一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后者用肯定的方式,既给了学生自尊,又作了正面的引导和暗示。让所有学生的愿望在宣泄中获得满足,并激起他们去实现愿望的热情,我们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活动四:振翅飞出生命的低谷。

1.本活动分为四个板块:①解读维纳斯。(讨论:维纳斯美吗?美在哪里?为什么?)②讲解中学生应该学会的八种生活。③奇人奇事现场报道——生命能承受如此之重!④学生案例分析。

2.辅助教学:推荐八种生活方式;①自然、自发地生活,不要装模作样。②安全、健康地生活,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珍惜生命.③文明礼貌地生活,谈吐文雅,举止得体。④快乐地生活。⑤有贵任地生活,对学习、未来、生命、家庭、社会要有责任感。⑥有尊严地生活,不要依靠别人,要靠自己的双手,靠自己的劳动来生活。⑦富有爱心地生活。⑧富有创意地生活。

3.操作建议:运用辩证的认识论(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矛盾又统一,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化;事物总是发展的,人的认识也将随之发展),通过师生对维纳斯多角度、多层面的欣赏和评价以及古代老子“祸福相倚”的故事,引导学生调整视角,辩证地看待人生中的曲折坎坷,放弃消极等待,积极地创造条件促进转化,走出人生的低谷。通过讨论,在教师引导下,得出学生应该学会的八种生活。再由学生谈谈自己向往过哪一种生活,怎样的生活才是精彩的。学生案例分析最好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

活动五:生命之舟。

1.本活动分为三个大板块:

(l)打造自己的生命之舟(可折可画,给象征自己生命意义的船命名,描绘其性能、作用;选择自已最欣赏的小船,并说明理由)。

(3)新闻发布会:①通过这次远航,你对生命和生命的意义有什么新的看法?②你认为在人生的航程中,应该准备些什么?什么是必不可少的?③你愿意与人同行吗?同舟共济什么最重要?记者团还可以自由提问。

2.辅助教学:(1)成立记者站,对活动进行追踪采访和报道;成立《生命之歌》小报编辑部,编辑活动花絮和感悟。(2)在活动中适时插播《让我们荡起双浆》。

3.操作建议:生命中有不少的十字路口,选择就成了人生的一个主题:生与死的选择,前进与后退的选择,物质与精神的选择,竟争与合作的选择。在种种选择中,教师都参与其中,但不得干预选择,要用睿智的眼光去读懂学生选择的理由,去发现学生在选择中的心理矛盾冲突并做点石成金的引导。最后的新闻发布会可作为对本活动的一个总结、交流和提升认识的过程。

教学后记

从我设计教学到实施教学的整个过程,我常常被自己感动,也常常被学生感动。每上一堂课,对我的心灵就是一次巨大的震撼。我发现,我不是原来的我了:以前我像一个救世主,给学生知识,给他们力量,给他们关爱,在学生面前,我永远是正义的、强大的、乐观的、豁达的;我因学生的崇拜和尊敬而满足,但我也深感失落和孤独,因为这份骄傲是不真实的。现在我和学生一同哭,一同笑,一起想办法,一起渡难关,虽然有时候我变得非常“无知”,难免脸红尴尬,但我真实而轻松,我在帮助学生的时候,我也得到了学生的帮助。

美中不足的是,对于这样一个话题来说,只占用了五个课时,分别探讨五个专题,未免有些仓促,教师和学生都感到不太尽兴。

相关热词搜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