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找春天教学反思(八篇)

最新找春天教学反思(八篇)

ID:1358770

时间:2023-07-10 12:32:09

上传者:曹czj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新找春天教学反思(八篇)篇一

《春天来了》是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七册的教学内容。这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七句话。从静态的色、动态的物、拟人的情几个方面描写了田野里、河岸上、学校里的不同景色,把春天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特点刻画的入木三分,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生活、讴歌美丽的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是一篇图文兼美的好文章。

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感受有以下几点:

一、大自然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课堂,在大自然中学习也是他们最快乐的事情。

在教学前带领学生在校园,通过看、听、闻、想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和寻找春天。在课堂上学生才能更好地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让学生尽情地展示、交流自己所发现的春天的变化。

二、教学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聋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优化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失去听力的聋孩子,他们要通过视觉认识事物、认识世界,他们的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以图、文、声、像并茂的形式,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把学生带进一个生动的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的多种感官接受刺激,促进思维的发展。唤起审美愉悦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教学实践,使我意识到:恰当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优化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聋生语言的形成和发展,语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聋生的素质和生存质量,因此,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指导聋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对他们进行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观察图画与联系生活实际生活说句子,让聋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了语言,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聋校的语文教育更要走近聋生,走进生活,注重让聋生去感悟、去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找春天、读春天、说春天、画春天四个环节为主线,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在阅读中感受;从说练中提高、在绘画中再现。过后反思深深感到作为特教战线上的教师,更应该牢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把聋生看作是发展中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学习的潜能,在教育中坚持不懈地探索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领着聋生去发现、去创造,才能对这些有障碍的孩子实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补偿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缺陷,使他们在德、智、体各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起来,才能让我们的学习活动焕发无限的生命活力!

最新找春天教学反思(八篇)篇二

《触摸春天》是一篇短小精悍而蕴涵着深刻道理的散文,作者用生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八岁的盲女安静用心灵触摸春天。语言简洁,意境隽美。课堂中,随着孩子一起品味美文、体味哲理,是一件快乐的事。

1、课文语言优美,但由于话题凝重、深沉,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学生对文本的体验不是很到位,对于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学生体会起来有些困难。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起点过高,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总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性格急噪的我就急于将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学生,代替学生思考。如在理解重点句“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时,我还没有让学生读,就让她们马上思考句子的含义!这样是没有任何效果,反倒使学生的理解始终在表面而未能达到更深的层次。因此,在补写安静能张望到什么时,由于没有做好铺垫,大多数学生只想到蝴蝶一词,根本不可能联系到一个人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在理解“此刻,安静的脸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时,学生更是一头雾水,因为前面没有做好铺垫。学生们似乎已经理解,其实并未真正体会,其实这句话真正所的含义是安静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得到了收获,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也正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反思之后觉得本文真正有效的教学应该由浅入深,再深入浅出。应当让学生多读,读中去细细品味。让学生先充分地感知文本,做好铺垫以后再过渡到情感的升华。可从触摸春天下手,让学生找到安静触摸春天的句子,充分地读,品味语言,从而让学生在体会到安静是多么的热爱春天,热爱小生灵,从而升华到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这样既抓住了语文教学中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又能够体会语言文字所蕴寓的深刻含义。

2、朗读是品味语言文字的一个最有效的手段。然而在教学本文时,本想使学生在对语言的品读感悟中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使其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但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节约时间赶快进入下一环节,自行缩短学生读书思考时间,课堂上读书形式单一,对学生的朗读缺少必要性的评价,使朗读没有层次,既没能调动起学生的读书热情,又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更没有达到语文教学中提倡的要学好语文,理解好一篇课文就要多读、多想、多品位。

3、对课堂的调控和评价性语言的运用。这节课上,由于课的设计不太科学,未能使学生真正进入文本致使学生回答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举手的人寥寥无几,当学生的思维走偏时或停滞不前时自己的授课情绪就受到影响,而没有做积极的引导,把学生拉到正轨上,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缺乏必要的评价激励,整堂课语言平淡,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今后的课堂教学首先从自己的备课入手,精心设计教案,更要备学生,备学情,备课堂中可能出现的“节外生枝”。其次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这就要求平时多研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将理论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注重课堂细节的设计与处理,增强课堂教学机智;多听同组教师的课,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丰富阅历,保持一颗童心,使自己的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乐园。

最新找春天教学反思(八篇)篇三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中,我力争成为学生阅读的引领者,合作者,在指导学生进行体验和感悟时,通过启发、暗示、点评让学生进入到语言中,与作者、与文本对话。在找出使自己惊叹的句子以后,我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体会用词,在读思想议中体会表达效果,增强语言积累。例如,从一开始的整体感知,我就注重学生的生字新词的掌握,并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语。这样,在文本中自由地进出,在阅读的基础上深入地思考,培养了语感,训练了思维。

叶老说:“阅读时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所以我在这里细心教给学生读书批注的方法,以使他们学会读书。学生抓住 “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从“奇迹”入手,感受安静全新的经历。从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感受安静用心的感受春天感受生活,才有全新的体验。把学生主动学习和教师指导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时,围绕“安静神奇的灵性来自哪里”这个问题,指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书,然后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句子。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个别读、集体读、对读、范读、想象读,还有引读等等,每一次朗读或通过引导读出感受,或激发情感读出感动,或联系生活读出感悟。我还通过语言的描述、音乐的渲染营造气氛,把学生带入一种美的意境中,通过反复朗读,让画面呈现在学生头脑中,让情感激荡在学生心里。在理解中心句时,联系文中的安静谈出自己的理解之后,我又提供相关的资料,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写下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或感悟。通过文字表达让他们内化语言,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活进行初步的思考,让语言学习,精神成长互为资源,共同促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本课语言优美,但话题凝重、深沉,而小学儿童的认识水平尚在发展之中,抽象思维不发达,直观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生活经验不够丰富,他们对文本的体验不是很到位,特别对于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学生体会起来很有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借助课件,帮助学生学习,使学生真正地获得知识和能力。例如:在学习 “弧线和曲线”时,通过直观的演示,让学生理解了他们的区别,也为下文的重点词句的教学做好铺垫。而在理解“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飞行曲线,叙述着飞翔的概念。”这个句子时,屏幕上出现了蝴蝶飞翔的弧线。用直观地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安静此时的心理世界。

这节课中,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如教师的评价语没能发挥实处,有的时候不能做一个提升性的总结,使本堂课的教学失去了很多可以闪亮的机会。又如,课堂中教学预设与生成的问题,我还处理的不够好。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足以应对意外的生成,这是我在这堂课中最深的体会。

最新找春天教学反思(八篇)篇四

我认为寻找春天这个主题是以儿童与自然为轴线。让学生从自然景物变化,以及人类生活的变化中感受到春天的特征,体会季节变化对人的影响。

一年级的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过秋天和冬天了。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春天,应该更为容易。所以应该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老师要做的只是帮助他们把收集到的资料展示给大家。课标中不是有这样的表述吗!“能用多种办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要相信学生有这个能力。如果失败了还有下次啊!因为后面还要进行夏天的学习。为最后一个单元奠定基础。

对于春天的变化,我想应该分为天气、动物、植物、人的变化。这样梳理起来思路会比较清晰。还可以在这些方面和讲过的秋天、冬天做比较。通过对比,更加突出春天与其他季节不同之处。

大自然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课堂,在大自然中学习也是他们最快乐的事情,教学前带领学生在校园、社区,通过看、听、闻、想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和寻找春天。在课堂上学生才能更好地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让学生尽情地展示、交流自己所发现的春天的变化。

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环境中,从细小的地方去发现春天,启发学生把平时发现的、感受到的春天的特征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现出来,比如绘画、手工制作等。让大家互相欣赏交流,进一步了解春天的特点,春天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既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作为春天的导入课,应该把春天美好的一面充分的表现出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后面的教学会有很大帮助。

我认为教师对学生发言的引导评价很重要。每提出一个问题,老师心里要想到学生可能回答出的结果。问题的回答只有正、反、和三个方面。打有准备之战,对于像我这样的年轻老师非常有效。做到心中有数,就一定能从容对待学生的回答了。

记得我讲冬天这个单元,制作“冬天图”的时候就曾经出现了问题。这是品德与生活资源袋里的一个小制作。材料有一张冬天底图、和一张景物图,还有彩印透明不干胶人物。由于在讲秋天这个单元时学生做过类似的贴图,但效果不好。于是我就在本次活动中给学生降低了难度。少发了几种不干胶材料。我觉得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总把贴画撕坏了,就亲自动手帮他们剪了下来。结果学生本次的制作活动完成的很快。开始我还觉得很高兴,认为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才能完成的如此出色。后来经过听课老师的点评我才发现是自己错了,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几个月前出现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应该在能力上有所提高,我应该大胆的放手让他们独立完成。学生本来能从失败中获得经验。这样一来,对孩子们来说反而失去了一次实践的机会。我们要相信学生。应当为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创设一定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学习如何自己解决问题。学生有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的能力。因为他们已经长大了,在不断的进步。放手让他们去实践吧。

最新找春天教学反思(八篇)篇五

《触摸春天》是一篇简短的抒情散文,真切描写了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文章文笔细腻,用词丰富、优美。

在教学中,我通过引导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诵读吟咏,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课文的人文意蕴,使学生体会生命的美好,从而思考如何对待生命,热爱生命。

在上课前,安排了一次体验性活动“假如我是一名盲人”,让学生蒙上眼睛走路、写字等,切身感受盲人生活的不便和困难。之后组织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生动、鲜活的体验性活动极富感染力,能够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既是阅读理解的中国,又是阅读理解的归宿。

在课堂上,学生纷纷把自己最先的感知表达出来,而且有理有据,如:善良(因为她捉住蝴蝶又放了它。)喜欢春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走得很流畅……)有灵性(能够捉住蝴蝶),快乐,热爱生命,内心世界多姿多彩等等,可见学生初读课文时不但读懂了课文内容,而且做到了边读边想,有了一定的读书能力。经过老师的这一番表扬,学生思考的劲头更足了。

刚才我们已经初步读懂了课文的内容,但这对于阅读一篇文章来说还不够,还应对文章进行仔细研读。这篇文章有很多含义深刻的词句,读时令人感到意虽尽而意无穷。下面就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到这样的词句,多读几遍,认真感悟,并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文贵自得。叶老说:“阅读时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所以我在这里细心教给学生读书批注的方法,以使他们学会读书。

学生抓住“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体会到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一个同学又联系生活实际:很多盲人眼睛看不见,但他们的听觉、触觉等比常人更敏锐,使学生对安静的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一起做动作,一起触摸,一起体验安静的内心感受。由于课前进行了体验性活动,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一起进入了安静的内心世界,体验到安静的独特感受。

联系安静的这一连串动作,学生对安静“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一句理解得也很丰富多彩。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是作者由眼前这动人的一幕所抒发的人生感悟,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在理解这句话时,学生联系到了自己,也联系到了身边的一些热爱生活的人,但由于阅历所限,学生对那些身残志坚,创造出生命奇迹的人不认识,不了解,这时教师适时补充:海伦·凯勒:生活在黑暗中,幽闭于盲聋哑世界里的人,毕业于哈佛大学,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贝多芬:音乐家,失去听力后创造了《命运交响曲》;张海迪:胸椎以下失去知觉,自学成才;智障指挥家舟舟;聋哑世界里的舞蹈家,《千手观音》领舞邰丽华……听了这些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或感悟?打开心灵之窗,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悟。

1、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抄写下来,背下来。

2、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资助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布置学生搜集资料的作业,正是基于这一指导精神。

最新找春天教学反思(八篇)篇六

以“学生为本,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改革在我们兴华教育中心的各个学校开展已经近一年半了。虽然我加入这只课改队伍的时间较比别人晚了一点点,但我仍为自己能成为其中的一员感到骄傲和自豪。

回首走过的这几月的课改之路,课改初期我有过困惑,有过焦虑,也有过徘徊,在每一次培训学习后,我总是手忙脚乱,感觉自己需要做的很多,然而去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如何才能实现新课改倡导的构建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的高效课堂呢?这些问题曾让我这个参加工作10年有余的人感到过前所未有的迷茫和彷徨。但我仍要感谢这次课程改革给了我一个成长的空间。感谢它使我逐渐懂得自己再也不能居高临下地审视我们的学生,而应蹲下身子和他们交朋友;感谢它使我逐渐认识到自己再也不能满堂灌输,而应引导孩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除此它还使我逐渐学会了和同事分享课改的点点滴滴,并使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历经这短短的几个月,在学校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同仁们的帮助下,我们这批学生已经适应了新型的教学模式,而且每一天都在不断地进步,看看孩子们工整的板书,听听孩子们充满自信的展示,随后还有一群小评论家们正振振有辞的表述他们看法呢。在我和孩子们共同编织的课堂上,我常常会被他们那一个个彰显个性的精彩发言所吸引,被那一串串富有童趣的奇思妙想所陶醉,被那一次次充满自信的展示所感动。而这一切,都是新课改赋予我们的。

今天我要将我为之感动的一课拿出来,与你们共同分享。

当我范读第一小节时,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用心倾听老师的朗读,说说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大部分同学进入沉思状态,随后有学生说“看到了无边无际、蔚蓝的、安静的大海,海鸥在海面上唱着欢快的歌,只听“轰”的一声,海面上水花四溅,海鸥们惊慌乱飞,只听凄惨的悲鸣,炮火的轰鸣混成一片。太悲惨了!”从学生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已经完全走入文本,深刻体会到战争让海鸥失去了自己的乐园。在充分感悟课文的基础上,我及时向学生展开追问:“战争仅仅是破坏了大海吗?”由此引出对2、3、4节的学习,学生仿照第一节的展示方法,完成了对课文的2、3、4节的展示。在学生们展开想象用语言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中,自然界的原样与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强烈的反差,学生对失去美景、失去美好生活,产生了痛惜、愤恨之情。此时此刻,痛惜、伤感、愤恨、惋惜,难过,多种情感,在学生的心间升腾,这些情感,融入到学生的朗读中,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对和平充满无限的渴望。

曾经有人说过:“书读文章三百篇,不会作文也会编。”有效地朗读还有助于写作。学生通过朗读,在思维中就沉淀下了一些优美的经典的语句片段,在写作时,遇到类似的文章,学生通过模仿写作,使表达顺畅,语句优美,为写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学案的最后,我们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请你们展开想象,还有哪里遭到灾难?仿照本诗写法,续写一节小诗。学生们兴致很高,有的学生竟然写了四、五节。如“五颜六色的花丛,本来属于蝴蝶和蜜蜂,可是如今频频发射的导弹把蝴蝶的家园搅的很不安宁,这究竟是为什么?”再如“我们希望,我们祈盼——让战火中的婴儿有一张婴儿床,平稳的婴儿床,不被导弹的气浪掀翻!有一间卧室,安静的卧室,免遭炸弹的弹片击穿!和我们一样在鲜花中生活,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学生的想象丰富,仿写小诗非常成功。

我没有很好地运用课后安排的《儿童和平公约》进行激情拓展,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和平”。

一位特级教师曾经说过:“不能只挖一个坑,要挖一口井。一个教师有多远,就能引着孩子走多远。”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现在仅仅只为学生挖了一个小小的“坑”,所以必须不断地学习借鉴,不断地充实自己,把“坑”越挖越深,成为一口“井”。

遥望今后的课改之路,或许我们仍象刚走路的孩子一样步履蹒跚;或许我们仍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意想不到的困难,但亲爱的老师们,请别忘记课改给我们带来的一份份惊喜与感动吧!它正和我们一起奏响动听的乐章;它正和我们一道描绘多彩的画卷;它正和我一同谱写壮丽的诗篇。让我们再一次感谢课改,祝福课改!我们满怀信心、满怀激情、满怀憧憬,将课改进行到底!

最新找春天教学反思(八篇)篇七

罪恶的子弹我们无法阻止,战争的局面我们无力扭转,是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力量是多么渺小,但我们可以把自己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渴望,通过课堂、通过文本、通过语言传递给学生,让更多的人来呼唤和平,让战争远离明天的世界!

首先,我把第四组有关“战争与和平”主题的几篇课文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专题备课,《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首诗歌便是作为前一篇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情感教学的延续。在前一篇课文里学生已经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看到了充满血腥的战争打破了世界的和平,也体验到了罪恶的战争使孩子失去了父亲的那种极其悲痛的心情。带着对战争间接的感受和体验,再来学习《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首诗歌,学生已不再难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情感。

诗歌前四小节的叙述结构比较相似,都是先讲美丽的自然景物本来应该是怎样的:蔚蓝的大海本来是海鸥的乐园……然后通过“可是”转折,描述现实状况:巡弋的战舰和水雷成了不速之客……在原有美好与宁静的景象与遭受战争破坏的景象的对比中,迸发出一声声痛心的疑问:“这究竟是为什么?”我抓住这句重复的疑问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先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中质疑:“这究竟是为什么?”再带着疑问进行探究: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呼声?让学生选择一个“这究竟是为什么”去深入地读一读,抓住重点的词句,反复读,用心体会。在探究读的基础上知道学生进行交流反馈,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是怎样理解诗中的“?”,这四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探究“?”,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这个“?”不仅仅是疑问,更是一种对战争的控诉,一种对战争的抗议。最后我又对这个“?”进行迁移运用,引导学生模仿诗歌的格式来小练笔,也来质问一句“这究竟是为什么?”。因为有文本可依,学生写起来并不难,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手段,是过程,也是目标。语文课堂应该是情感奔流的河,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教师必须先沉醉其中,才能引领学生浸染在课堂情感的流水之中。

这首诗歌情感强烈,富有感染力,饱含着诗人对战争的无比憎恨、对和平的无限渴望。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情感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挖掘情感,是我实施本课教学的另一着眼点,我主要从以下的几个通道进入情感的世界。

一是以情动情。教师丰富的情感、饱含激情的导语,抑扬顿挫的语调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号角。我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动情之处,我总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看到感人的文章我常会禁不住地热泪盈眶,记得在上《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我就课堂上哽咽了,结果引起了几个女生的唏嘘声,那是情感的传染。这堂课上,我激情澎湃,一句句悲愤的话语,一声声深情地呼唤,把学生带入了诗歌的激情中。一位听课老师这样评价道:整堂课,教师如诗般的语言让人沉浸于诗歌的遐想之中,教师丰富的情感、抑扬顿挫的语调唤起了我们对战争的的憎恨,对和平的殷殷期盼!“这究竟为了什么?”就在那一刹那,老师的眼圈微微泛红,语调低沉但却底蕴十足,这就是一位语文老师的语言功底、情感底蕴!

二是感情朗读。读是理解诗句的基础,是启发情感的基本手段,课堂中,我首先通过激情的导语引导学生反复地读出感情,如我一次次地引导学生读“这究竟是为什么?”,读出疑惑、悲愤、质问、控诉、抗议的语气。其次,将读、想、说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读、品、感。如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这究竟是为什么”深入地读一读,抓住重点的词句,反复读,用心体会,读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最后把自己的感受送入朗读,在有感情诵读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出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心愿。

三是利用多媒体画面和背景音乐渲染情感。课前我精心选择一组有代表性的图片制作成课件为我的课堂教学服务,课堂初始,一幅幅残酷的画面,一张张哭泣的脸,直入学生眼球,立刻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浪。一曲《祈祷》更是揪住了学生的心,唤起了心头那一股强烈的祈盼之情: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多少祈盼在心中,让世界没有战争,让和平永远在!

“不能只挖一个坑,要挖一口井。一个教师有多远,就能引着孩子走多远。”这是我在听一位特级教师的讲座时记下的。对比这些特级教师,我知道我现在为学生挖掘出的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坑”,但我相信通过不断挖掘,不断努力,我的“坑”定会越挖越深,最后成为一口“井”。

最新找春天教学反思(八篇)篇八

情感需要激发,需要酝酿,需要点燃。在情感的召唤下才有可能产生活跃的思维,深层次的理解,引发由衷的感受。如何引领学生生发这样的情感,并能将自身的阅读体悟一波波地积蓄起来。集中相同的内容,实现文本重组不失是一个好办法。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谢不是易事,于是,教学分成了两大板块:一是了解安静,二是感悟安静;前一板块着重从安静悄拢蝴蝶的事件中去理解,后一板块着重从作者的感受评论中去理解。在这样的文本重组中,铺垫情感,感受文章语言风格,集中表现了主题,自然感谢了作者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单元教学的目标定位是“体会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感受生命的美好。”重组后的文本,学生能较好地读出人物之事,作者之情,学生前后勾连,抓住关键词句,去感知春天,感受生命;去感悟作者的宽容,哲理的蕴味。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有所发现。有所顿悟。生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得以奠基。

在本课教学中,对句子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刻的,缺少的是理解的广度和深度。没有很好地联系生活去感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