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

最新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

ID:1483408

时间:2023-07-14 06:23:32

上传者:曹czj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最新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篇一

64年人生,稍顺即逝,为官44年,对于苏东坡来说,这一路却是坎坷的,3次贬官,心态依旧,这是难得可贵的。

22岁的苏东坡,怀揣着满腔的热血进京应试,受到了考官欧阳修的青睐,对于苏东坡来说,这是他为官生活的开端,苏东坡信佛教,同时保持着“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思想。

在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写到“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明则复为人矣。此理之常,无足怪者。”这句话是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说的,在我看来这表现的是苏东坡对于人格的一种看法,“浩然正气”说的就是一种心胸的宽广。苏东坡认为,气是独立的,不会随着世事的变化而改变,正如人的初心,对于一个人来说倘若他有怎么样的初心,那么在他的人生旅途中都无不体现着。而这正是苏东坡,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44年中,三次被贬,分别贬至黄州、潮州、儋州。对于贬官之人来说他们本是失落的,但苏轼却与众不同,他没有因为贬官而否定人生,否定自我,而是力求自我超脱。从他的诗词中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被贬后依旧心系人民百姓,做着想欧阳修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这与当今社会习近平主席所说的目标“决战全面小康”又有什么不同呢?一切都是为着广大人民的利益着想。又如在《赤壁赋》中那段精彩的主客对答,我也不难看出苏轼有着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他的乐观与豁达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那么的不同,人生就好比是心电图一样,有起有伏,起证明着成功,伏证明着挫折,如果是一条平直的线,那证明你已经死了。而面对人生重大的挫折,我觉得苏东坡应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人生起伏又如何,做到问心无悔就好了。乌台诗案,王安石变法是导致苏轼贬官的主要原因,但回首这些事情,不是为了打造一个新的文化氛围吗?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只不过是处于封建时代,这些东西并不大被认可罢了!

事实上,在我的生活中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会像苏东坡一样,以一个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哪怕是处在人生的低谷,都会通过任何正当的方式调整自我的心态。苏以游玩释之,吾以运动释之,我会想无论好坏这一切都是浮云罢了,坏的事情很快就会过去的,与此同时也不忘为他人着想。

人生不易,与其让自己郁郁寡欢地度过,不如让我们像苏东坡一样,以一个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对待人生,对待这个社会,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让国家不断强大起来。

最新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篇二

有幸跟着叙事者,跟着大师林语堂,走近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苏东坡,度过了这个美好的四月天。

他头戴斗笠,手扶篱笆,与农夫同乐;

他芒鞋竹杖,雇一小舟,与渔樵为伍;

他往往被醉汉东推西搡或粗语相骂,却“自喜渐不为人识”;

他还会诙谐地和好友陈慥开玩笑:“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

他珍视自己的幸福,把对妻子的贤德之赞写于诗中;

他善于做菜,发明有名的“东坡汤”;

在作者的笔下,此刻的苏东坡,虽然穷困,但这段日子在他浮浮沉沉的一生中,是难得的安谧与幸福。我们可以从文字中处处感受到作者对苏东坡的喜爱,作者说此刻的苏子过的是神仙般的生活。如果真是完完全全的这样,那么人性的复杂与真实便不会在苏子身上体现。

即便洒脱如苏子,亦有凡人之苦闷。

在苏东坡被贬黄州的第三年(1802年),闻名天下的行书《寒食帖》的诗文《寒食诗》问世了。

二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诗写得苍凉伤感,向我们展示了此时苏子惆怅孤独的心情。“小屋如渔舟”、“破灶烧湿苇”,生活的窘迫,寒食节的悲怆,报国无门的苦闷,祖坟万里的苍凉,死灰般齐涌心头。此诗的书法虽写于之后,但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气势奔放,如石压蛤蟆,向世人展示其饱含生活悲苦,心境凄凉的感伤。

人性是复杂的。然林语堂先生是如此的喜爱苏东坡,“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对这种人的人品个性作解释,一般而论,总是徒劳无功的。”因此,作者更愿意从这个多才多艺、生活多姿多彩的苏子身上,挑选出若干他使人敬爱的特点,使他更积极向上地展示在我们面前。果然,这样读完之后,除去那些熟悉的诗句让我更加喜爱之外,更平添了些许对苏东坡这个人物原原本本的喜爱。

最新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篇三

宋朝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璀璨的一个年代,虽然它的军事力量被后世所诟病,然而,我们不得否认,在这个时代,有带太多文人留下了一篇篇闪耀后世的文章。而在宋朝的文化历史上,有一个人是无论如何也避免不了的,那个人就是苏轼。姑且不论苏东坡的官场起伏,他在文人眼中的地位,远非官场所能比,他是那个时代文人心中的一座高山,只能仰望,只能攀登,他在宋词上的地位,就像李白在唐诗中的地位一样。整个中华历史上,李白和苏轼就是两座巨山矗立在无数人的心上让人仰望。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这个朝代,婉约派盛行,人们习惯了温柔似水的感觉,无论男女,追求的都是温柔细腻,这在苏东坡看来是一种病态,于是他奋然出世,他用气势恢宏的豪放词一扫北宋文坛,与婉约派一决雌雄,为柔弱的北宋注入了一股雄风,让整个朝代,都有了一丝男子的刚硬。

苏东坡是骄傲的,也是坚定的,就像他的词一样,永远都是豪气冲天,在宋朝的朝堂之上,他永远都是不合群的,他反对新党的变法,也反对旧党的全面否定,他不懂得委婉与变通,这是他的执拗,他坚持一条道走到黑,作为朝堂之上特立独行的一个人,站在了两党之外,于是就注定了他的官运起伏不定。他的一生多次遭贬,太多的地方留下了他的身影,他去了杭州,从此之后,他就成为了杭州的苏轼,他也在惠州待过,他也就成了惠州人心目中的苏轼。他的一生,狂放不羁,起起落落,或许这对他是不幸的,但是我相信,对他去的地方的人来说,是幸运的,他每去一处,就造福四方,纵使他的官职一降再降,但是,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却一升再升,这是苏轼,一个词传千古,名流青史的圣人。

苏轼的一生三起三落,一个不肯弯腰的文人在官场中遇到无数的陷害,然而,纵使被贬到偏远地方,苏轼也毫不气馁,能力有多大,就做多大的事,他可以捐献家财,为乡民铺路搭桥,他扫除恶俗,给一个有一个的地方带去仁政。苏轼去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会变得繁华,所以,当时的百姓都希望苏轼再遭贬谪,希望可以被贬的他们那里去。不得不说,百姓的愿望就是这样的淳朴与单纯。长期以来,人们都以为写词才是苏轼的主页,纵观苏轼的历程,我们发现,他是政治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人们更多的认为苏轼是个伟大的词人,但是却不清楚,写词作画,只是苏轼的副业,他的真正职业还是做官。我们看苏轼官场起起伏伏,便觉得苏轼的官做的并不大,这可能是因为人们对苏轼更多的关注是在他对词的贡献上面。

苏轼的官做的最大的时候,距离宰相也只有半步之遥,如果不是惨遭小人陷害,苏轼的后半生也不至于如此的颠沛流离了,或许就是这样的生活,才让苏轼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悟吧,于是他从苏轼变成了我们心中的苏东坡,成为了我们心中的东坡居士。然而,无论是在朝堂之上还是被贬远方,他永远都保持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态,最后被贬官,他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了,然而他仍然不服老,他有所为有所不为,哪怕颠沛流离了一生,他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

苏东坡牢牢地遵守着文人的最高精神准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样的一个诗人,政治家,佛儒道兼修,使他永远都是那么潇洒的活着。他狂放不羁,因为他狂,所以遭人嫉恨,遭人诬陷,然而不管怎样,他依旧我行我素,这或许就是我们心中的苏东坡的,一个狂放不羁,一个乐观向上的居士。这样一个人,真想去看看他啊,此生能见苏东坡,今生再也无憾也。

最新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篇四

若秉局外者观,遑论人,事物言语都不可道断。

苏子仙逝,赤壁下,扣舷歌中的空明流光是寻不见了,连虾侣鹿友也同北宋漫土投到时间长河中,涤出几个字给后人照鉴。巧在眼下正看欧丽娟解红楼梦,提到——我们往往将自己的价值观投射在红楼的哲学和价值观上而忽略了作者的原意,自然是能得到了和当下契合得紧,追求自由爱情的宝黛形象。哪知滴尽辛酸泪的册页中,只是伤心事,未咏两人情。倘如窥史料手稿便可云云,当真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苏东坡了。

《苏东坡传》不是苏东坡的生平,而是史学家的研磨和坊间高墙之外的民众话余?也不是,而是文学家的赞美拌着史料浇筑的墓志?也不是,而是躺在书页中的点横撇捺?也不是,它仅仅是林语堂写的象罢了。一个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完美象。

那么我读《苏东坡传》在读些什么?

我读出的是他旷达的笑容,他的刚正与悲天悯人,他神采奕奕挥手,他两臂生风,他孑然而去。那是照见本心。说千道万,此刻,我也仅仅在写我心中苏子的象。

《苏东坡传》大体是顺着苏轼人生轨迹来铺墨的,拿这篇短短的感言去捋一篇,怕是不够也没有意思。我们只需知道那个年少成名的苏轼和中年发迹的苏洵,还有苏辙三人带着家眷去往了京都再去往天下。(此处沿用原书的用词,京都指京城)。这样说似乎对于子由来说不太公平,似有此人无关要紧之意。可苏轼一生的波澜中,子由都不止是个岸边路人,他也时常投石入水、荡起涟漪,说苏子不可不说苏辙。他们之间的兄弟友爱与以后顺逆荣枯过程中的手足之情,是苏子一生歌詠的素材。但此处先按下不表,首要,说苏子绝不可不说的,是才华。

填一首《南歌子》来看。

箭舟穿巴蜀,天人下东江。水浮星斗入文章,年少白衣黑发、好儿郎。

沽酒京南铺,直言殿上皇。满袖潇洒语轻狂,梳揽碧湖梅寺、在苏杭。

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我批:东坡可占十中之七。雏凤清于老风声,子由也在兄长墓志铭上道:“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中国传统的文人艺术中,似乎是融为一体的存在。善诗词歌赋者多通音律绘事,善绘事者多通书法。这是极为具有包容力和多发展方向的中国文化孕育出的奇特。而苏子又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与文人来说,几乎同高山神云。他的才华并他的潇洒,那是可直冲云霄的气象,声名在外,自然是官场上敌对势力一派的众矢之的。自请离京,远走他乡,他乡却是第二乡,才成就了如今的杭州。

现在回到那里,说苏子不可不说的,是苏辙苏子由。“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有风雨对床之思,兄弟团聚之乐。如果我们去评判一份人性的伟大。首先不看他对待父母兄弟,又该看什么呢?他们共度中秋,寄信对诗不断,可以彻夜详谈,把酒言欢。在这本书里,兄弟竟无半分芥蒂产生,可谓两心摇照,情比金坚。不知是真是假,还是林语堂的笔墨未到,那就权当做是真。他们家计相互扶持,沉默寡言的子由的儿女,都是兄长帮忙婚配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苏东坡写的,可后人觉得这是写苏东坡的。敢问何谓浩然之气?东坡满身尽是。

林语堂一本书也不足以描绘出苏轼,更何况我这短短匆促抓耳挠腮的千余字。只当是七拼八凑,胡言乱语,神骨难肖。

填《临江仙》以自醒作尾:

茅屋碎窗飘泼雨,北风卷得细残。浮华平生踌躇漫,梦中同苏子,相见倚雕栏。

难言多为蚍蜉事,何不换了笑谈。径前飞花马蹄欢,青山满目是,此去不须还。

最新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篇五

翻一翻语文书,原来童年在学习先生的诗歌。只恨当时只会背诵古诗,无论作者、朝代和题目,真的忽略了很多优秀的诗歌和作者。那时候,我觉得诗人都是枯燥的,自命不凡的,不仅有那么多的悲伤可以谈论,而且我们写的诗也必须由后人背诵,这是超级难记的。

遗憾稚嫩的自己发展从未懂过诗人的深远意境进行思想,初中学生之后中国也是懵懵懂懂恍恍惚惚。真正的诗人绝对不能没有教育教科书上写得那么单调,写下来的诗怎么成为可能存在只是企业为了后人背诵徒增烦恼?他们有情有味,每一首诗里都是可以叙述方式不尽的深情。

所以在进行中考结束后的那个自己空闲暑假,我就想通过尝试可以了解学生一个中国古人,机缘之下我们认识了苏先生,由林语堂所著的《苏东坡传》,让我深深着迷。

寿司疤痕被放逐到荒凉的赤壁,也喝,并与船上的客人聊天。客人谁做只是写幻想,只是一个他心目中的“寿司”,“将涵盖其中改变尽收眼底,世界是不是到时候,它并没有改变,因为,所有的事情,和我没有结束“。

他说:“船从那时起就死了,河和海使他们过余生。” 但他写完这句话后,就上床睡觉了。 还有,张先年今年80岁,嫁给了一个18岁的女孩,在婚礼上他可以取笑一个“树梨压海棠”吧。 苏先生的心总是那么明亮可爱,这大概就是我喜欢他的原因吧。

他把杭州发展作为中国第二个家,绿杨阴里的白沙堤,青砖黛瓦的江南水乡,最能得到治愈自己一颗学习疲惫的心了。

书中我们说道:元气得到淋漓不断富有中国生机活力的人他们总是非常不容易进行理解的。”他多才多艺,生活环境艰苦也能活出一个多姿多样多彩——这样挑出使人敬爱的特点,倒是轻而易举。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画家,是书法家,是诗人——总之一双手也数不完他的功绩。

苏先生活得像一阵清风,一轮明月,“我可以陪玉帝,下可以陪着袁农民乞讨。 世上没有人。” 他死了,离开了我们很多。 是他内心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喜悦,是不朽的,每个人都会看到。

最新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篇六

本书所记载的是一个诗人、画家与老百姓之挚友的事迹。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赤心为民的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虽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为父兄、为丈夫,以儒学为准绳,而骨子里则是一纯然道家,但愤世嫉俗,是非过于分明。以文才学术论,他远超过其他文人学士之上,他自然无须心怀忌妒,自己既然伟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对人温和友善,对自己亦无损害,他是纯然一副淳朴自然相,故无需乎尊贵的虚饰。在为官职所羁绊时,他自称局促如辕下之驹。处此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虽然历朝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而历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苏东坡竟屡遭贬降,曾受逮捕,忍辱苟活。

在北宋那个言论并不自由的年代,弟弟子由凭借着冷静、沉着的性格躲避了不少灾难。而我们的主人公苏东坡先生,却大摆言论自由,殊不知别有心思的人,早己视他如肉中刺,拔而后快。第一次得意过后的失意来了。第一次的失意主要与王安石集团的碰撞中产生的。结果很明确:苏东坡要被流放至惠州。这一部分让我最为感动。这位举世知名的大文豪可以完全从朝廷大员变身成普通农夫。“他脱去衣袍、帽子、靴子,头发用最廉价的皮筋束起,躺在草地上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恩泽。”那一刻我认为他是个孩子。“他为了和朋友在船上相聚畅聊,竟回家央求妻子给他些酒”。那时我能想像到他妻子微笑摇头的模样,这个小丈夫。“他会努力地学习种粮食、向有经验的农民讨教,认真地种地。”让我觉得他就是一位名符其实的农夫。集各种情境与一身的苏东坡,更爱研究东西,他研制过墨,后来听大儿子迈说,他差点把房子点着了。最让苏东坡着迷的还是炼丹术。在流放的这段日子,苏东坡还结识了很多道士和和尚,这段广纳友谊、闲云野鹤的日子让苏东坡产生了放弃官场的想法。然而一切在皇帝崩,小皇帝即位,太后掌权后又有了变化。他脱去农夫的外衣,继续他的使命。

王安石的倒台为苏东坡赢得了归京的机会。据皇太后说“皇帝是悔恨中驾崩的”。深谙苏东坡治国之才的皇太后,一纸圣旨将苏东坡召回京都,并升至翰林学士。这让另一拔,对苏东坡有莫大敌意的帮派深感不安。新一轮阴暗的较量出现了。

章淳,一个曾被苏东坡称为“以后将杀人不眨眼的人”,就是这个人使苏东坡体会到了身心疲惫。我们可以想像,如果你每天要提防小人为自己备下的陷阱,真要不小心掉入其中,还要无止尽的解释,还自己清白,这本来就是一件非常累的事。如果这事每天都会依据不同程度出现,还有一个智囊团为了扳倒你而绞尽脑汁,你会做何感想。没错,逃离。一代文豪也是人,虽然他不忍心辜负皇太后对于他的信任,同时不舍子由,在犹犹豫豫之中回想第一次失意时生活的惬意简单与舒心,让苏东坡下定决心,离开是非之地,回归自然。与他的偶像陶潜一样,做一介普通的农夫。然而命运弄人。护身符的皇太后死了,小皇帝当政了。这个脾气暴燥、急功近利的小皇帝不可避免的被怀有居心的人利用,颁布了一系列的罢黜流放圣旨。一批三十多个朝廷曾经的重臣无一幸免,全被流放到海南蛮荒之地。

这次的流放条件非常艰苦,苏东坡当起了蛮荒之地的闲云野鹤。心灵得以宽慰的他并不埋怨国家。据说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几首千古经典就是出自这个时期。让人心寒的是此次流放,也成为杀害苏东坡的罪魁祸首。

拿林语堂做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最新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篇七

他,富有创造力;他,守正不阿;他,放任不羁。他尝尽百味人生,他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他,就是苏东坡。

他的乐观使他尝尽百味人生,成为大宋第一才子,那我该怎么做?

我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乐天派,我是学生,是儿子,是运动员,是志愿者。每一个身份,我都会以乐观的心态去细细品味。学生,有习得知识之乐;儿子,有尽孝之心;运动员,有夺冠之热血;志愿者,有助人为乐这爱。

我愿以乐观尝人生,品百般滋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