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物理课教案模板

最新物理课教案模板

ID:1567133

时间:2023-07-21 09:37:35

上传者:曹czj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最新物理课教案模板篇一

1、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知道电压的单位伏特、千伏、毫伏及相互关系;

3、记住干电池和家庭电路的电压.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想象、类比、推理能力,搜集信息能力.

情感目标

1、体会类比是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2、培养学生学科知识联系实际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法建议

1. 用类比法讲解电流形成电流原因

2. 电压的高低和单位

先从水压有大小引出电压也应有大小(高低),在做下面的实验:

教学设计方案

一、 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二、 类比说明, 讲解电压

三、 电压的单位

接下来可以提问:要让水持续不断地流动,应当采取什么方法?

例题.关于电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路两端有电压,电路中就一定有电流

b. 电路中无电流,电路两端就一定无电压

c. 电路两端必须有电压,才可能有电流

d. 电路中有电流,电路两端就一定有电压

最新物理课教案模板篇二

1、了解电压的作用,知道电压的单位及其换算。了解一些常见电压及我国家庭电路电压。

2、知道电压表的用途、符号,会正确将电压表接入电路中,并能正确选择量程和读数。

本节教材主要学习了电压的初步概念、电压的符号、单位名称及换算关系、几个常见的电压值、电压表的构造、电压表的使用方法、用电压表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压的关系。

(一)、电压

1、电荷在电路中定向移动时,形成 ,此时电路两端必须有 。

所以电压的作用是:使电路中形成( )的原因

2、电压是加在导体两端的, 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就是提供电压。

3、电压的字母符号 、单位名称 、单位符号 、

4、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1kv= v 1v= mv

5、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为 ,一节蓄电池的电压为 ,我国家庭电路的电压为 ,安全电压为 。

(二)、怎样使用电压表

1、记住电压表的电路符号:

2、说出电压表的构造:标有 、 、 的三个接线柱。

3、电压表的两个量程:0~3v量程中一大格为 v,一小格为 v,0~15v量程中一大格为 v,一小格为 v。

4、请画出电压表的表头,练习读数训练。

5、对照电流表的使用说出电压表的使用有哪些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1、用学校实验室常用的电压表测量1.5~2.0v的电压时,选用其中 量程,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些,要用它测量三个蓄电池串联成的电源电压,应选用 量程。

2、使用电压表时,必须把电压表 联在待测电路两端,并且使电流从 接线柱流入电压表,从 接线柱流出电压表;和电流表一样,使用时要注意选择 。

3、两盏相同的电灯,每盏电灯在2.5v电压下才能正常发光,把它们串联起来,接在2.5v的电源上,两灯的发光情况将 ,这是因 为 。

4、家庭照明电路的用电器都要 联,因为各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都是 v。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对人体的安全电压是36v

b、无论在任何情况下,蓄电池的电压每个都是2v

c、电压只能使自由电子 发生定向移动

d、电压是使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

2、用电压表测得l2两端的电压,如图1所示的电路中,连接正确的是( )

3、如图2所示,电源电压是由两节干电池组成,当

开关闭合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l1灯不亮,v示数为零

b、l1l2两灯都不亮,v示数为3v

c、l1不亮l2亮,v示数为3v

d、l1亮l2不亮,v示数为3v

4、如图3所示的电路中,当开关s断开时,下列

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开关两端的电压为零 b、电灯两端的电压为零

c、电源两端的电压为零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5、关于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测量电压时,电压表必须与被测电路串联

b、测量电流时,电流表必须与被测电路串联

c、不管是电流表还是电压表,连接时电流必须从正接线柱流入

d、电压表的量程改变后,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仍保持不变

6、某同学用电压表测一节干电池的电压,它测出的值为10v,原因是 ,正确电压值为 v。

7、如图4所示,电源电压为3v,闭合开关后,l1l2都不亮,

电压表的示数为3v,则电路中出现的故障是 。

最新物理课教案模板篇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

1、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掌握用物理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由简单的问题逐步把思维迁移到复杂方向,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教学重点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别

教学难点

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方法

类比推理法

教学用具

有关物理知识的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质点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那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速度是描述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知道瞬时速度是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同一时刻的瞬时速率。

(二)学生目标完成过程

1、速度

提问:运动会上,比较哪位运动员跑的快,用什么方法?

学生:同样长短的位移,看谁用的时间少。

提问:如果运动的时间相等,又如何比较快慢呢?

学生:那比较谁通过的位移大。

学生: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来比较,就找到了比较的统一标准。

师:对,这就是用来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时同学就接触过这个概念,那同学回忆一下,比较一下有哪些地方有了侧重,有所加深。

板书:速度是表示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用v=s/t表示。

由速度的定义式中可看出,v的单位由位移和时间共同决定,国际单位制中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常用单位还有km/h、cm/s等,而且速度是既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板书:

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2、平均速度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位移都是相等的,那v=s/t是恒定的。那么如果是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那又如何白色物体运动的快慢呢?那么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平均速度来表示。

例: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学生马上会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师:对,这就是运动员完成这100m的平均快慢速度。

板书:

说明: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来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所以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但这个 =10m/s只代表这100米内(或10秒内)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50米的平均速度,也不表示后50米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

例:一辆自行车在第一个5秒内的位移为10米,第二个5秒内的位移为15米,第三个5秒内的位移为12米,请分别求出它在每个5秒内的平均速度以及这15秒内的平均速度。

学生计算得出:

由此更应该知道平均速度应指明是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瞬时速度

如果要精确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应怎样描述呢?那就必须知道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程度,这就是瞬时速度。

板书:瞬时速度:运动的物体在(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比如:骑摩托车时或驾驶汽车时的速度表显示,若认为以某一速度开始做匀速运动,也就是它前一段到达此时的瞬时速度。

在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即物体在这一位置的运动方向,所以瞬时速度是矢量。通常我们只强调其大小,把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为速率,是标量。

4、巩固训练:(出示投影片)

一物体从甲地到乙地,总位移为2s,前一s内平均速度为v1,第二s内平均开速度为v2,求这个物体在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

师生共评:有的同学答案为 这是错误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要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定义来求,用这段总位移与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也就只表示这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三、小结

1、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3、瞬时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4、速度的大小称为速率。

拓展:

本节课后有阅读材料,怎样理解瞬时速度,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请看一下,这里运用了物理的极限思想,有助于你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四、作业p26练习三3、4、5

五、板书设计

【总结】20xx年已经到来,高中的同学也即将进入一系列的寒假春节,小编在此特意收集了寒假有关的文章供读者阅读。

最新物理课教案模板篇四

知识目标

了解行星、恒星和星系等概念,知道宇宙的几个主要天体层次;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应用万有引力定律

:天文学知识

自学与讲授

多媒体和计算机

问题: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图片:

1、围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的星是什么星?谁提供的向心力?

回答:是地球的卫星,是地球与卫星间的万有引力提供的.

这是第一层.(地球的卫星包括月亮,地球是行星)

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图片:

2、太阳系中有几大行星在绕太阳作匀速圆周运动?是谁提供的向心力?

(其中海王星和冥王星都是用万有引力定律找到的,太阳是恒星.)

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图片:

3、太阳系又在什么范围内呢?

回答:在银河系.

4、请学生解决下列问题:

a、公转半径 变大b、公转周期 变小

c、公转速率 变大d、公转角速度 变大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解得:

当 减小时, 增加时,公转速度逐渐减小.

由公式 又知t逐渐增加,故正确答案为b、c.

求:

1、“黑洞”的质量.

2、试计算黑洞的最大半径.

解:

1、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 =3.6×10 35 kg

得:

解得: =5.3×10 8 m

布置作业:

最新物理课教案模板篇五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什么是弹力;

(2) 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力的测量原理。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弹力 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箭 …… 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1)钢尺压弯反弹;

(2)拉伸或压缩弹簧。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 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

(1)最大刻度的意义;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调整。 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

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

(1)如何调零;

(2)测量范围;

(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 学生实验:

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

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三、实验探究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拔河,牛拉车 …… 等图片;

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 学生观察录像,思考。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实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实验,补全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 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四、课堂小结 通过多媒体展示,老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动手试验,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弹力,掌握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用法;通过实验探究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有一定了解。

五、课堂作业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练习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本节教学活动应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观察中思考、学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