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方案大全

最新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方案大全

ID:1577456

时间:2023-07-25 06:44:42

上传者:曹czj

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给大家收集整理的方案策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方案大全篇一

二、在教学中,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并克服无效的“教”。“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发展。

三、重视课前有效预习:

做好课前预习,既是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准备,又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但是,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未必就让学生喜欢预习;积极参与预习,更不等于有效的预习,为了提高他们的预习效果,必须做到:一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二要有针对性的设计适合于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项目;三要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

2、仔细推敲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教学内容往往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3、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堂实验。学生吸收知识第一印象往往十分重要,而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各种实验活动情况往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堂练习的可操作性与实验效果,从而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4、制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良好的心态更加有利于学生投入的学习,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达到有效教学。提高学习的效率。

5、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则,对学生的爱心不够,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6、教师要讲究对学生评价的方法,课堂上要多鼓励,及时鼓励,肯定评价要多于否定评价。评价要中肯,要切合实际。

7、对学生的期望值不要太高。

因此,我认为教师只有恰当运用教学策略,才能进步教学的有效性。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教与学必须有一个和谐课堂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步骤来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达到有效教学,使学生愿学。这样不但能对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最新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方案大全篇二

摘要:本文主要向读者介绍传统英语语法教学存在的一些误区及在教学层面出现的种种问题,使教师要正确认识语法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领会大纲所倡导的理念和新课标的精神,以趣味性,实践性和互动性的课堂活动为原则,探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将人们知道英语语法教学不但要使学生正确理解与掌握语法知识,更要使他们在听、说、读、写等各种言语活动中自由地运用语法,即语法教学要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服务。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如何高效能的引进英语语法教学策略和原则,并实施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策略。以此作为突破高中英语语法教学这一难点的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让学生在高中英语语法学习中能快乐灵活运用。

一,传统英语教学的错误理论:

英语语法教学一直英语教学的重要话题,对于它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学的方法,人们的看法各不相同。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活动中,语法和词汇被人们认为是教学中的两大支柱,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再语法和词汇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究其原因,传统语法教学中存在着一个错误的假设及两个错误结论。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语法与词汇都被视为一种知识,一种与交流不同的知识。把语法当做一种知识,一种与数学、物理、化学一样的知识体系,这是传统英语教学的一个错误假设。知识是一种有明确逻辑关联、可以推理和演绎的体系。知识的学习要由易到难,由低到高。高级知识可以取代低级知识,以数学为例,如果你不懂加减乘除,肯定学不会四则运算,而如果你学不会四则运算,你肯定没有办法学习代数,你学不会代数就不可能学会微积分。但是,如果你学会了代数,就不必再用四则运算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你学会了用高等数学,就不必用低等数学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把语法当做知识,这是一个根本性德错误假设。而这个错误假设会导致两个错误的结论:第一,语法有一个以语句结构为标准的,由易到难的体系,语法教学也应当按结构的难易来进行。第二,英语语法规则,如同数理化的原理一样,是可以推理的。这两个错误,会严重妨碍学生对语法的理解与学习。

二,传统英语语法教学在教材层面的种种问题

新课改的要求并没有说不讲语法了,在中国环境下学习英语不可能完全下意识地去吸收与内化英语。在现实学习过程中对语言的分析是必须地,也是应该的。但是英语语法教学要简化。第一:要有一个简单的基本结构。第二:要采用简要的讲解方式。第三:要配以简要、容易的练习内容。

由“语法”最容易联想到的就是“规则”。英语语法中的规则看起来似乎是任意的,如果我们告诉学生:当直接宾语是一个名词时,可以把它放在一个由两个词所组成的动词短语之后;而当直接宾语是一个代词时,此规则不成立。英美人士对下面的两句话的接纳与否体现了这个规则。

由于第二句中的it 不是名词而是代词,所以不能放在动词短语 look up 之后。这样的规则看起来像是任意的,但是当我们从句子结构的角度去看待它的时候,就会发现它其实是英语词序方面的一个重要归纳的体现。由此可见,如果教师能在尽可能高地层次上对英语语法进行归纳,学生会更好地理解英语、使用英语。

所以说,英语语法教学的宗旨,归根到底,是为了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始至终地体现“语法以运用为前提,以运用为目的,以运用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具体的语法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更新和拓展。

(1)情景训练式学习法。传统英语语法教学的操练巩固活动大多数以教师为活动中心,以句型套用、中英文例句互译为主要训练手段。这种方法容易令课堂气氛沉闷,而效果也不太理想。目前,较为大家所接受的语法教学方法是:根据所教语法项目的交际功能去创设运用该项目的情景,将语法教学与听说读写的活动结合起来,将语法知识的学习与综合技能训练结合起来。例如,在教授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这个语法项目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些自己最想对老师、朋友、同学、父母等人说的话,然后让同桌进行转述。这种假设的语言情景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学会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转换。教师还可以采用两人情景对话、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或借助实物、图片、简笔画等手段使枯燥的语法规则讲授变得生动有趣。

(2)任务式学习法。新课改倡导任务型的教学。这里所讲的任务比一般活动,更接近实际生活,更接近真实的交际活动,也可以理解为让学生运用语言做事,是要求更高一些的活动。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因此,在语法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一些任务,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通过实践、思考、交流、合作等方式完成任务学习。

学习形式[defining the grammar(form)]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让学生在感知、发现语法现象的基础上对其相关的语法规律以语法结构的形式总结出来。在新授课的层面上,这部分内容常常表现为回归课文的阅读文章,从文章中判断找出形式(有时是形式和意义)相同或是类似的结构(或句子)。总之,这一步骤的主要作用是为下一步理解、操练和运用这些规则理清头绪,做好准备。

理解意义[understanding the grammar(meanig)]是通过设计以意义理解为主的活动促进学生对语法项目的理解,进而为下一步的应用打好基础。

运用语法[applying the grammmar(use)]是教师为帮助学生掌握语法功能项目的意义和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所设计的语篇意识强、交际性好、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活动或任务。以上五个步骤的顺序并非一成不变。根据课堂的需要,有时会被学习形式[defining the grammar(form)]提前,有时会把学习形式和理解意义[understanding the grammar(meanig)]合并在同一步骤,有时也会因为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输入而提高一些特定的语法结构的使用频率,以达到“强化”的目的。但是不管出现那种变化,这种教学模式都强调把形式、意义和运用相结合,使干巴巴的语法知识在高效能的教学模式中被教师和学生一起体验,一起使用。

针对高中阶段模块教学中不同语法项目以及不同课型(主要指新授课和复习课)的特点,我们还可以采用下面的一些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实践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高效能的教学模式。这些基本方法是歌中学;做中学;境中学;谚中学;诗中学;表中学;图中学;比中学。下面以“境中学”为例来简要阐释一下。“境中学”,顾名思义,指在篇章语境中学习语法。语法教学所指的语境可以是一篇中心明确的文章,或是一段围绕某个主题进行的对话,也可以是结合周围环境的人或是事而开展的活动。“境中学”的语法教学方式是依据新课标提出的“要从语境中学习语言”的要求来设计和开展的。“境中学”既强调对语法形式的学习,又灵活地把语法形式穿插在语境中,使语法的结果意义和运用都得到体现。教师要通过精心挑选的篇章或是精心设计的情景,给予学生足够的语言输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头脑已有的知识,并与新的知识结合更新,使语法教学的形式、意义和运用得到最佳的结合。

比如教虚拟语气的时候,可以给学生一个讨论的题目:假设没有电,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学生可以造许多的句子。---------这样既让学生学会了虚拟语气,又锻炼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还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得英语语法教学部那么枯燥。

高效能的英语语法教学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随着岁月更迭,技术的更新,我们学习的手段和方法的不断革新,也许还有更完美的模式引领者我们前行。但现行的理论和模式借鉴了一些前辈指导,相信会或多或少给读者有所启发。

最新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方案大全篇三

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亲身经历物理现象或活动,重视过程并使学生获得相应的认识与情感,能有效促进学生对物理学习、活动、实践、探究、反思、感悟等获得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以及情感体验,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长久以来,对于物理的教学,许多教师过分强调-教学结果,忽视教学过程,强调理性,忽视感性,强调认知,而忽视情感的教学,注重概念、判断、推理、原则的掌握,而忽视了个体情感体验、领悟、想象等心理过程,过分强调对知识的记忆、背诵、模仿。却有意无意的扼杀了学生的直觉、敏感、童心和灵性。 本次基础课程改革高度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在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突出了“体验”的重要性。《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习物理规律,构建物理概念,学习科学方法,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标准》不仅对“知识与技能”提出了基本要求,而且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均提出了相应要求。笔者认为抽象知识教学的关键是通过活动引领学生体验课本,模拟操作,体验生活。

初中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强,喜欢进行各种体验和尝试。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内因。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能使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表现在物理学习上,就是对物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有强烈的好奇心,对身边的生活现象及与物理有关的问题有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导、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要求我们充分实施情境体验,活动体验,反思体验,情感体验。

二、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教学策略

体验式教学活动是让学生主体亲自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以自主独特的方式认识、思考、体验、感悟周围世界,最终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意义,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自我教育的活动。依据一段时间来的教学实践、思考和理论学习,针对初中物理的教学,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一切教师可能动用的手段。例如:为了让学生体验电流电压概念,教学中可以制作一个水流模型,让学生观察水是怎样流动的,进行类比,这时概念就不再是一个抽象的物理名词。再如:讲到电阻的概念时,导体不是可以导电,怎么还有阻碍?学生不易接受,可以先安排学生在电路中连接不同的导体,然后让他们观察灯泡的亮度有何不同,经过体验活动,他们的问题就出来了,不同导体为什么会导致电流不同呢?进一步引导学生反思,不同的导体对电流有不同阻碍。 角色扮演法。在老师的引导与伙伴的合作帮助下,通过活动获取丰富的情感和认识。运用戏剧表演的方法,使学生发现问题,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更好地调整心理状态,解决心理问题。在角色扮演中,人们能亲身体验和实践他人的角色,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不同情况下的内心情感,同时,反映出个体深藏于内心的感情。如在电磁感应的教学中,往往教师直接演示实验,然后法拉第用十年的时间才发现这个现象,学生就会感觉到,这似乎不可能,这么简单的问题怎么会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同时,对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也没有深刻的认识。此时,我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由电流的磁效应可知,由电可以产生磁,那么由磁也可以产生电,然后,由学生扮演法拉第,提供磁铁,导线,灵敏电流计,在当时情形下,通过操作,获得电流。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不仅可以促进巩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初中物理实施有效教学策略刍议》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最新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方案大全篇四

-----关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思考

新课程标准下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领域。而“空间与图形”部分在小学阶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主要包括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四个板块的内容。我们在进行“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时候,必须要以新课标为指导,研读新教材,领会新意图,树立新思维,采取新对策,切实提高“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有效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中应该采取的基本策略。

(一)、突出生活化和现实性。

新课程倡导数学教育要回归现实生活,追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尤其倡导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北师大版教材将“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目的就是要加强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突出以学生熟悉的居住、生存和活动的现实空间作为学习的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图形与物体、建立丰富表象、形成直觉思维,密切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在现实情境中帮助学生顺利地建立空间观念。

1、紧密联系现实原型。

空间观念的形成需要对现实原型的充分感知,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丰富的现实原型的直觉观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原型,让学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积累几何形体丰富的感性经验,并让他们通过分析、比较、找出事物的不同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比如,教学“角的认识”时,(1)首先从学生熟悉的实物中抽象出角。通过学生熟悉的剪刀、红领巾、钟面等现实原型,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这些实物,然后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画下大小不同的三种角,在此基础上引出角的概念,实现从实物到相应平面图形的转换。(2)回到现实场景中去找出更多的角。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角后,让学生回到生活的现实场景中去找出更多的角,在学生寻找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在新课引入时的实物图中去找角,再到教室里去找出更多的角,寻找的范围应是学生熟悉的,从小到大的。同时由于教室里看到的都是物体,物体是许多面围成的,而角是存在于某个面上的,因此,应让学生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切不可笼统地说桌角是角。通过这样三维到二维,再从二维到三维的反复转换,使学生不断认识、了解、把握实物与相应平面图形的相互转换关系,空间观念就会不断地生发并逐步形成。

2、创设丰富有效的情境。

《标准》中对“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呈现大都采用直观几何、实验几何的方式,在教学中,设置情境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日常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增加直接经验,启迪思维火花,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如运用做游戏、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空间与图形”,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例如,《圆的认识》一课,是学生了解曲线图形的开始,与以往的直线平面图形有着本质的区别,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见到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充分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利用主题图,让学生联系自己课下的游戏经历,创设哪种方式更公平的情景?并在小组内与同伴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在逐步的讨论与交流中,有部分学生就会提出正方形游戏时,站在四个拐角的同学比站在每条边中间的同学到毽子的距离远,这时大家一致认为只有站成圆形才公平。接着,我们还可以反问:为什么?有学生就指出,因为站在圆曲线上的每一个位置到毽子的位置始终都是一样的,学生对于圆的特征认识才会有比较深刻的体会。又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可以通过设计墙报的花边等教学情景,让学生体会总结出计算周长的公式。通过粉刷墙壁,学习面积的计算。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知识的用途,进而提高学习兴趣。

3、用好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对几何形体的掌握,总是先从它的感性直观开始的,他们首先被具体的几何形体的外部形式所吸引,随即唤起他们的兴趣,当他们把自己的注意力倾注在几何形体的感性形式的特征上时,几何形体的结构及运动规律便在他们的知觉中完形,以形成表象。根据由德国的库仑发现并命名的“脑映像”之说原理可知,儿童对耳闻目睹过的事情,不仅在事后的即刻,而且在几小时、几天,有时甚至是在几年后仍有清晰的记忆。学生已有的空间知识和经验,来自于在现实生活中对一些物体的接触与了解,它们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将数学教学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无缝链接,充分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找准发展空间观念的支点,不断帮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水平的生长点和着眼点,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逐步认识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并在观察、操作、分析、推理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例如,三年级在学习《平移和旋转》时,就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初步建立平移和旋转的概念。首先谈话引入:今天老师是走路来学校的,平时你们是怎么来上学的?学生回答有走、乘汽车等,老师可以归纳:像人在行走、自行车、汽车在行驶,我们说它们在运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或人在运动?第二,分类探究: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一些物体运动时的视频,看看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可以一边看,一边做动作,然后同桌合作,给这些运动现象分类。同学们把火车、电梯、缆车的运动现象分为一类,把风扇的叶片、螺旋桨、指针的运动现象分为另一类。第三,整体感知:像火车、电梯、缆车这样的运动叫平移,物体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前后平移。像风扇的叶片、直升飞机的螺旋桨、钟面上的指针这样的运动叫旋转。教师依次出示一些平移或旋转运动的照片,让学生边模仿动作、边思考这种运动现象是平移还是旋转?学生边用手势判断平移或旋转现象,边回答。第四,初步建立概念,会联系生活实例用手势表示平移或旋转现象。实践证明: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谈运动现象引趣——给平移和旋转现象分类——在动作模仿中感知平移和旋转——概念的初步建立这四个活动,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初步引导学生建立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发展了空间观念。

(二)、强化过程与体验。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空间观念只有在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中才能形成与发展。新课标下的“空间与图形”与以往的“几何”相比,突出了将“过程”作为数学课程内容的一部分,非常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获得直观的经验,在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中经历过程与体验实例”。同样的知识点,北师大版教材注重让学生感受实际意义,比如,由认识、知道面积单位的硬性规定转变为经历面积单位的产生过程、体验单位统一的重要性,由对面积公式的记忆与单纯计算转变为对面积公式的探索与实际应用,强调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强调了对数学知识的自主建构。

1、加强操作活动。

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过程有直观性的特点,一般比较容易理解直观的几何图形与概念,对一些较为抽象的几何概念不能直接理解,要借助直观的演示才能理解。心理学的观念认为,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这个做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像、推理、验证、思考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逐步把握概念的本质。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活动,把动手操作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让他们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让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分析器官共同活动,有利于形成和巩固空间观念。

(1)、操作与观察相结合。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持久的视觉活动,它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除了利用已有经验外,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可以从观察活动开始,在观察活动中,学生逐步获得有关几何形体的表象。学生对现实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所处的方位的感知,对物体视图的初步认识,以及对常见的图形的了解,积累丰富的几何事实等,都有需要他们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动手操作,以及交流与讨论,可以了解现实的生活空间和常见的立体与平面图形,理解现实的三维世界,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如教学认识立体图形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带来的实物进行摸,滚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又如教学对称图形时,让学生运用折、画、剪等活动,能逐渐悟出什么叫轴对称图形的表象。

(2)、操作与思考相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操作启动思维,思维服务于操作。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在体验中构建空间模型,感知体与体、面与面、线与线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产生了位置、方位与变换,就产生了平行、垂直与角,就有各种不同的拼搭与组合。对这些关系的把握,学生就能认识图形之间的各种相互关联和依存,把握其中的各种稳定与变化,由此内化成关于空间的若干结构,这就是空间观念。但这一环节说说容易做起来难。比如,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公开课中,些学生往往只觉得热闹、好玩,并不能很好地进行“数学思考”。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例如,教学《认识物体》时,教师课前请每个学生搜集一些实物,如:药盒、八宝粥罐、积木、乒乓球等。上课时教师就请学生搭,看谁搭得稳,搭得漂亮,然后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没有把球放在最底层?把八宝粥罐放在底层要注意怎么放?四种立体图形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就不再需要老师来一步步地牵引,而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都将成为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

(3)、操作与想象相结合。

学生通过想象绘制和比较放在不同位置上的物体或实物模型,逐步形成各种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如教学“观察物体”时,让学生在小组内观察茶壶,又让学生猜一猜小组内其他同学看到的茶壶是什么样的。并且在想象完后,走到该同学的位置观察一下,在这个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再如学习“面积单位”,在认识1平方分米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看书自学---观察教具---动手裁剪---闭眼想象”来建立1平方分米的表象。又如,学习“折叠与展开”,可以从长方体、正方体的“立体图---动手裁剪展开---闭眼想象折叠”这种平面与立体之间的转换,以丰富的表象作为建立空间观念的坚实载体。

2、引导动态想象。教学心理学认为,动态想象是学生数理逻辑与经验生成的源泉,静态想象只能产生物理经验,而空间观念不仅仅是一种印象,更是一种思考,是一种逻辑,是一种内在的把握,所以说图形的动态是空间观念形成的源泉。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通过研究动态的圆来把握实质,首先让学生用图形纸片研究半径和直径有无数条,并且在同一个圆中所有的半径与直径都相等。在把圆形纸片反复对折的过程中让学生想象会折出多少条半径和直径,有些学生想象成有无数条,有些学生进而认为半径的条数应该是直径条数的两倍,可见动态研究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其次是把两个小球分别系在一根绳上和一根橡皮筋上,通过不断加速的转动让学生想象,小球划出的图形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一个是圆,一个不是圆,由此引导学生体验圆的本质特征。再如在教学平移时,引导学生闭着眼睛想象当金鱼的嘴向前移动一格,这条金鱼也向前移动了一格;嘴再向前移动一格,金鱼也向前移动一格,在这样的想象过程中,使学生把部分与整体在平移运动中融合起来,只有达到这样的认识,由点的移动距离来确立物体的移动距离才能得以内化。又如在研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设计一组运动的拼搭游戏,三条线段,两条是分开的,让学生想象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进行变化,把其中一条缩短,能否围成三角形;再把缩短的一条增长,能否围成三角形,第三种情况两条短边之和正好等于第三边时也不能围成三角形,这时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其中一条短边增长一点点,你很难想象到的一点点,你说这时能否围成三角形,让学生在这样的想象中构筑自己的心理图像,由此进一步理解这一原理。

3、组织有效合作交流。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培养空间观念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观察、测量、动手操作、对周围环境和实物产生直接感知,这些都不仅需要自主探索、亲身实践,更离不开大家一起动手,共同参与,合作交流。因此,我们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讨论交流、合作实验。同时,把握好合作交流的时机,在学生产生疑难时、在质疑辨析时、在总结概括时,引导学生主动地与同伴合作交流,积极地表达自己对几何空间的看法,倾听、接受同伴的正确意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集思广益中产生新的思考,建构、完善自己的空间认知结构。例如,在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开展“剪一剪、拼一拼”的活动。学生在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已经充分体会到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可以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先让学生想象一下,怎样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通过讨论一致认定想办法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应该可以的。然后让学生设法按自己的思路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学生就要自主探索,亲自实践,有的学生只考虑了最后的结果,剪出来是拼成了长方形却各片大小不一,而且没有连在一起,却不知道如何拼成学过的图形。这时就可以乘势引导组织讨论交流,想办法解决存在的问题。通过交流,分享各自的想法,大家达成共识。这样,学生经历观察动作的变化,或者动态的模仿,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在不断观察、思考、交流中学生一定能感悟“空间与图形”本质的东西。又如,在学习“确定位置“时,根据游乐场的示意图回答问题:小敏到海洋馆可以怎样走?由于走法不止一种,因此留给学生交流的空间就相对较大。组织交流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准确地表达自己选择的行走路线;另一方面更要鼓励学生说出各自的不同走法,比较各种走法的异同,以使学生对平面图的认识更加全面,从而逐步提高识图的能力。

(三)、加强实际应用。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认识正误的唯一标准,更是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形成能力的必由之路。加强实际应用是新课标下的北师大教材区别于其它教材的又一个显著的特点。强调要让学生通过所学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几何形体的感知,发展空间观念。比如,在c层补充教材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一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分别在6个面的中心位置挖去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求它现在的表面积。”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先让学生独立做,结果大部分同学的算式是:“4×4×6-1×1×6×6=60(平方厘米)。当问他们为什么这样解答时,他们的意见是那么一致:大正方体的表面积是96平方厘米,每个小正方体的表面积是6平方厘米,挖去6个小正方体,表面积当然就减少了36平方厘米。学生的解答让我感到意外,同时也使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契机。有什么方法能让学生感受到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呢?对这一题,我没有进行讲解和分析,而是设置了这样一个活动:用学具盒中的小正方体先摆出这样一正方体,从上面正中间取走一个,观察有什么发现。我首先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的发现。当他们借助演示都确信切去一个正方体,表面积就增加4个正方形的面积后,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是不是切下一个正方体后,表面积就一定会增加4个面的面积呢?结果他们通过再次的动手实践,得出了如果在8个顶点上切,表面积的大小不变;如果在两个顶点之间的棱上切下一个正方体,表面积只增加两个面的结论。又如,在五年级的“体积单位的换算”教学中,在教学的最后,我出示了一个装电视机的盒子图,上面有一个连乘算式:60×50×40。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让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重视学习场的开放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几何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限制、学习方式被约束,所有的学生都必须用统一的方法来认识图形、学习几何证明,导致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彰显,创新的热情得不到激发。新课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路径,提倡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数学。在“空间与图形”部分,提倡设置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问题意识;如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教师可以提供平面图,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来解决,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活动空间,激活创新意识。又如在学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之后,呈现用这些图形拼成的一幅美丽的图画,让孩子们从这幅美丽的图画中找出所学的图形,在这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在让孩子们用学过的图形画物体,有的画出一列小火车,有的画出一艘轮船,有的画出机器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再如,在五年级学习三角形面积时,练一练中,先让学生观察再计算:图中涂色的四个三角形面积各是多少?是怎样想的?学生能很快领悟到图中涂色三角形面积是相等的,因为它们属于“同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必然相等”,然后变换课件,随着课件的一步步点击,变化为底边不动,一个顶点运动,构成若干个三角形,思维敏捷的学生马上能领悟到:其实图中的a点是个动点,它可以在线段ab间任意移动,这样可以得到无数个涂色的三角形,但面积都是相等,经这样的练习设计能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

总之,几何知识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其概念,了解其形状,运用其公式,即所谓的“形”,更重要的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种“神”,即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有形无神则是一堆死知识;有神无形,学生接受的知识,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两者缺一不可,因此要“形”“神”兼备。

最新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方案大全篇五

一、对有效教学的认识

得最大效果的高效率教学;让学生有较多得益的高效益教学;能在师生心理、人格、思维、情感等方面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师生互动、兴趣激发、合作学习、主题构建等教学策略,使原来的课堂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从“独白”走向“对话”,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预设”走向“生成”。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策略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往往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被充分激发起来有关。中学生好奇心很强,对各种新的知识都感到新鲜。教学中利用中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深化其学习动机,把这种滞留在表面的新鲜和好奇,激发成真正的求知兴趣,转化成潜在的学习动力。

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是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基础,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起点。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开头,犹如磁石吸铁,紧扣学生的心弦。如:《浮力》的教学时,首先通过多媒体引入海底世界的精彩片段,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一艘船从海里驶向河里,浮力有什么变化?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接着演示如下实验:在盛有一定比重盐水的烧杯中,放进一个木块,木块浮在水面;放进一块石子,石子便沉入水里。放进一个鸡蛋,鸡蛋则悬浮在盐水中。再将此蛋放进清水里,则见蛋下沉;放进浓度更大的盐水里,则见蛋浮在水面上。看到这么奇怪的现象,学生们一定会被吸引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他们心里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在同一种液体里放进不同的物体,木块会漂浮,石子会下沉,而鸡蛋却会悬浮?为什么同一个物体放进不同的液体里,浮沉的情况也会不一样的呢?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引出“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一新课。此时学生兴趣盎然,急待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就可以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展开探究。

三、课堂教学民主、和谐化策略

物理教育需要建立一种人格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其他学科教育一样,传统的物理教育往往是一种“传承教育”、“师道尊严”,使得师生之间难有真正的民主和平等。新课程强调课堂必须成为师生互动的动态场景,让知识在互动交流中不断生成,同时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位学生、把温馨的微笑洒向每一位学生,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用这种平等新型的良好师生关系让课堂飘溢轻松、和谐和愉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互动中来。我们要善于培植学生的兴奋点,要用教学的智慧、科学的评价去捕捉、点击学生能够兴奋、愿意兴奋的关键点,来激发引导他们参与问题的讨论、争辩、探索。在动态的课堂学习、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对同伴、同组或对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进而在第一时间内消除学习中的障碍。在学习了固体压强等于压力除以受力面积以后,有的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压力是否就是重力?有何联系?面对这样的质疑,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已把压力与重力混为一谈。此时,教师要让学生画出生活中各种情形的压力,让学生与自己对问互答,通过引导,解决疑问,这样就营造了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动力,让老师的赞扬成为学生再学习的“加油站”。老师要以一个与学生共同研究问题、和蔼可亲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师生和谐相处的关系,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愉悦地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使物理教育的过程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四、教师指导过程化策略

1、信息资料的收集方法

告诉学生信息的获得途径可以是查阅资料、采样测量、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结果讨论、综合分析、观察、体验、访问调查、回忆实验等,并交给学生工具书和现代网络技术的使用方法。如“重力”一节,教师可以这样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内容如:影像类:神州系列飞船遨游太空,通信卫星绕地球,航空站内宇航员的工作、生活情况;图片类:太空搭载的农作物实验的生长,如西红柿、青椒、水稻;文字类:学生将和失重、超重有关的信息资料整理成材料。

《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构建和谐物理课堂》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