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整理教学实录心得体会

学会整理教学实录心得体会

ID:1660185

时间:2023-08-08 14:34:54

上传者:曹czj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会整理教学实录心得体会篇一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引导学生全面地认识母爱,激发锻炼学生独立面对生活、磨练意志的能力。

知识目标: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打蔫儿、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聊胜于无”等词语;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描写,表现母亲感情变化的写作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

教学难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准备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它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这节课我们要走进著名女作家“毕淑敏”的心灵世界,去感受母爱的另一个侧面。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老师知道昨天大家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

1.读词语,注意带点儿的字音。[课件:加点词语]

三、看自学提示,明确学习任务,自主学习讨论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根据自学提示来学习。(指名读要求)

老师将其整理成三个问题 课件:自学提示要求]

自学提示要求:

1.面对生病的孩子,母亲是怎么做的呢?

2.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画下来。

3.将这些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四、根据自学提示学习。

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自学提示中的问题自由读文。

初读课文后,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1.面对生命的孩子,母亲让他独自到医院去看病。

(2.画出了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

这节课的任务是解决最后一个问题,下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学习。

五、汇报

本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的,汇报时要按照行文的顺序。(老师提醒大家,会学习的孩子一定要注意听同学的发言。)

生汇报实录:

[做出决定]

1“你长大了,你得学会看病。”(“得”就是必须、一定。) 2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也许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学会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既然……就……”因果关系 [句式练习: (  )我是母亲,( )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 (  )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   )我是母亲。] 3“正是。”我咬着牙说,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

4喋喋不休的话语一段

*关联词语——语无伦次,想嘱咐孩子的话太多,一时没有了条理。

*省略号——省略很多要叮嘱的话

*“喋喋不休”——体会朗读 ………………〈指读、加重音读〉

小结:这个当过多年医生的妈妈,为了让孩子及早学会看病,做出让生病的孩子独自去看病的决定,是如此地艰难,这源自于她对孩子的“爱”。

[心软后悔]

1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我拉起他滚烫的手,说:“妈妈这就领你上医院。”(她已经决定放弃了——爱子之心显而易见。)

2 “雪上加霜”——近、反义词;

反问句——改陈述句  ………………〈师生合作读〉

[自责担心]

1、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比喻句)——我们习惯于“时光如梭”“时间如流水”,而这里……说明,因牵挂孩子“度日如年”的感觉——可见母爱之深。

3、23段“关联词语”(加重音)………………〈齐读〉

[勇气回升]

我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照应前文)

小结:在这短短的几个小时中,母亲的情感“做出决定——心软后悔——自责担忧——勇气回升”如此复杂的变化,这都源自于对孩子深深的“爱”。

六、最后一段

那么,她是怎样向儿子倾诉的?(师范读,进入角色背诵)

前文有一句话和其中一句很相似。

[课件:对比出示句子:

总有一天你必须独立面对疾病。   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

思考:在这两句话中,“路线图”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第一个指去医院看病的路线图;第二个指面对生活、面对困难的种种应对方法,指独立生活的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

七、你能理解这位母亲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

这是一种负责任的爱,一种理智的爱。

八、文中的“儿子”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吗?

[课件:关于儿子的语言描写]

体会儿子的感情变化(“依赖——无奈——坚决——骄傲”)

结束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世界,她告诉我们母亲应该如何给予孩子“爱”;同时我们也感受了母亲的情感,她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施与孩子负责任的爱是这样的不容易。

“学会看病”不仅是我们自己独立生活能力的提高,也是对“母爱”最好的报答。

九、能和大家讲讲,你感受到的父母的爱吗?

父母对儿女的爱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我们对母亲的报答也不是千篇一律的。那么就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用实际行动来报答它吧!

学会整理教学实录心得体会篇二

师:大家一起跟着旋律来哼《妈妈,宝贝》这首歌。

师:好听吗?这首歌是我和我的孩子最喜欢的歌。听着这首歌,我们就会互相亲吻。我们用亲吻来表达彼此深深的爱。

师:四川大地震中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下面老师讲一下一个关于母亲的故事。(有感情的朗读)

师:听到这里,对于这些母亲你想说些什么?

生:非常爱孩子。

生:为孩子能付出一切。

师:(重复学生的答案) 在生命危急中,向我们解释了什么叫大爱无言。(板书:大爱无言)

生:不负责任。

生:无情。

生:冷漠。

师:恩,很好,对孩子冷漠。

师:不过事实真的是如此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毕淑敏阿姨写的《学会看病》,来看个究竟。

二、初读课文

2.读完后先借助课题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文章主要写一件什么事,再按时间段的不同把课文分成三部分。(课件显示)

师:请同学们朗读提示,接着默读课文。

师:1、默读课文,碰到有注音的生字词语发出声音拼一拼,把文章读通顺。

2、读完后,借助课题,同桌之间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再按时间段的不同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学生读文的时候,老师边走边读提示,并观察学生的情况)

师:有几个同学很好啊,碰到不认识的生字,问老师,这是很好的办法。

生:作者儿子生病,作者是医生,作者让儿子去看医生。

师:好,这位同学漏了什么呢?

生:少了结果。

师:很好,少了结果。好,请同学们结合课题,用一句话来说说。

生:儿子生病了,作者是医生,就让他自己去看病最后儿子学会了。

师:谁能更简洁?

生:母亲让儿子自己去看医生最后儿子学会看病了。

师:很好。儿子生病了,母亲让他独自看病,儿子看完病,骄傲地回来向母亲汇报。

师:那么,把文章分成三部分,怎么分?一个,两个,三个,四个……

(学生举手,老师边数边说要有自信)

师:我请个男同学来说。

生:第一部分第一段。

师:好,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生:第20自然段看病前。

生:24自然段。

师:赞成的请举手。恩,很好,应该在看病前。到24自然段,真不错,后来儿子回来了。

三、精读课文

师:读了这篇课文,你还认为这位母亲是狠心的吗?

生:不是。

师:好,用一个字来说。

生:爱。

师:恩,爱,她是爱儿子的,是对儿子的一种磨练。  (板书 磨练)

师:请同学们找到文中的这句话,把它划出来。

(出示句子: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我自己。)

师:儿子磨练到什么了?先不急着回答,先来读一读母亲和儿子的对话。

(师:母    生:儿)

师:读到这里,你觉得这是怎样一个儿子?

生:依赖。

生:依赖母亲。

师:依赖父母的人。

师:最终儿子学会了看病,在这次磨练中儿子学会了什么?

生:面对独立,不依赖父母。

师:他可是学会了很多第一次,是什么?

生:第一次独立面对疾病去看医生。

师:还有吗?

生:第一次独立做完看病的过程。

师:第一次独自走出家门,不依赖父母。看来他真的是长大了很多。在这次磨练中得到了很多。

师:再读这句话,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她为什么磨练了儿子也磨练自己?

师:好,为什么说母亲也磨练了自己呢?

师:咱们也不着急回答。看着默读提示,再次走进课文,你可以一目十行。

(默读要求:快速浏览课文,划出描写母亲心理变化的句子,在感触特别深的句子旁边写下批注。)

师: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找出了这句话,自己再读读这句话,把它读通顺了。

(出示句子: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

师:句中有三个难读的词,谁会?

生:艰涩,坠入,忐忑不安。

师:一起读。很好。

师:谁站起来把它读一读。

生: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

师:读得很准确。从这一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用“我从这句话中读出了……”来回答。

生:我从这句话中读出了时间像沙漏过的很慢。

生:我从这句话中读出了看病时间费时间的事情。

师:反复提到了时间。

师:时间像沙漏,就是觉得等待的时间很漫长。

师:从哪几个词语可以看出?

生:还没有。

生:费时间。

生:忐忑不安。

生:艰涩。

师:艰涩,艰涩什么意思?

生:艰难。

师:把艰难写在这个词旁边,你还从哪个词中,体会到了时间的漫长。

生:沙漏。

师:恩,很好。

师:注意沙漏,又称“沙钟”,是我国古代计量时间的仪器。它是根据流沙从一个容器漏到另一个容器的数量来计量时间,沙子流的速度非常缓慢。

师:谁有感觉时间过得很慢的经历吗?

生:暑假快到的时候时间很慢。

生:等计程车。

生:很无聊的时候。

师:我相信,没有站起来的同学也有这种经历。好,再来读一读这段话,体会时间过得缓慢。

师:一起再读一遍。(学生齐读第22自然段)

师:一个人站起来读。(抽生读22自然段,教师指导点评)

师:谁再来?       (抽生读22自然段,教师指导点评)

师:自己再读一遍。 (学生自由读)

师:好,用一个词来说说,母亲当时的心情。 (出示:度日如年,心急如焚,坐如针毡)

生:焦急不安。

师:如果你是这位母亲,在家等待的过程中,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展开想象写一写。

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                          。)

师:你得在后面写,母亲想或者母亲怎么做?

师:咱们请四个同学合作完成。

(老师边读,学生边填空。)

师:真恨不得飞到医院去陪孩子看病。可是,母亲还在家里等,与地震中的母亲截然相反。可是这何尝不是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呢!

师:母亲的心理活动还很多,好,同学们用刚才这种方法自己回去学习。

四:总结

师:母亲都爱自己的孩子,只是每个人的表达方式不同。也许母亲早上会给你倒一杯牛奶,也许是一块面包,也许是一个巴掌……请深深地去体会母亲的爱。

学会整理教学实录心得体会篇三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字典、词典理解“打蔫儿、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艰涩、忐忑不安”等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知深明事理、柔肠百转的母亲和有勇气接受磨练的儿子这两个形象。并通过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感受到母亲对儿子深沉、广阔的爱,并能够有感情朗读课文。

3.发现并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表情、动作等描写间接揭示人物心理和直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人物的方法,并尝试运用。

4.通过补白文本的方法,理解母亲虽经受内心煎熬,仍旧坚持锻炼儿子的良苦用心。从而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母爱,并树立独立面对生活的信心。

(二)教学流程:

一、直接入题: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学会看病》。

二、检查预习:

1.生字词:正音、释词(按图索骥)。

2.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叙述)

3.有没有读不懂的句子或词语?

句子2:“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

三、细读人物对话,感受母亲的矛盾。

(出示对话):

“你长大了,你得学会看病。”

“看病还用学吗?您给看看不就行了吗?”

“假如我不在家呢?”

“那我就打电话找你。”

“假如……你找不到我呢?”

“那我就……找我爸。”

“假如你最终也找不到你爸呢?”

“那我就忍着。反正你们早晚会回家的。”

“您的意思是让我独自去医院看病?”

“正是。”

1.自读对话,把对话读通顺。

生1:依赖母亲的儿子。

师:从哪儿看出他特别依赖母亲的呢?

生:……

师:你又读出了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生2:严格的母亲/狠心的母亲/为儿子着想的母亲。

3.二次分角色读对话。

4.品悟内心活动感受其坚定。

生:自由发言。

师:是呀,必须让儿子学会看病,一定要让他学会看病,让我们感受到母亲要锻炼儿子的坚定决心(板书:坚定)。你们真是读懂了母亲的内心。

5.齐读母亲对心活动的语句。

6.三次分角色读对话,读出儿子的依赖,母亲的坚定。

学生评价。

7.品读“……”,感受母亲内心的矛盾。

生:他在思考问题的答案。

(4)出示母亲的语言:“假如……你找不到我呢?”面对生病的儿子,此时母亲的心中又在想些什么呢?(预设:不忍、心疼、动摇、矛盾……)

(喋喋不休、心软、咬着牙、生怕……)

(6)是呀,这份坚定的背后,尽透着母亲的不忍、动摇与心疼。师生分角色读对话。

a.师读母亲的话,生读孩子的话。

b.生生合作:男女生搭配。

c.生生合作:女生齐读母亲,男生齐读儿子。

五、品读人物内心,感受爱子深情。

1.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留下母亲一个人在家中等待。

(1).读句子。说说读懂了什么?

a.时间过得很慢:从哪个词感到时间很慢?(艰涩)

他从一个“艰涩”读懂了母亲感到时间过得很慢。你还能读出些什么?

b.沙漏、坠入、忐忑不安。

慢得像——沙漏中的沙子一点一点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堆积在心里,越积越多,让我的心越来越——沉重。

(2)再读句子。

(3)有什么疑问吗?(预设:母亲为什么会感觉时间很长?母亲的心里为什么会感到很沉重?)

(4)母亲在这漫长的等待中,心里想了些什么呢?也许通过这个问题,我们能够找到答案。

2.默读21——23自然段,试着找找答案,并将你的感受简单地写在句子旁。

3.在这漫长的等待中,母亲会想些什么?你还画了哪些句子?

预设1:后悔:

(2)能从这一段中找到一个词语表示母亲此时的感受吗?(板书:后悔)

预设2:自责:

(2)你也提炼一个词是——自责。(板书:自责)

预设3:痛苦:

(1)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2)有感情读句子。(板书:痛苦)

4.母亲后悔、自责、痛苦些什么呢?

生快速浏览课文找答案,有感情读一读。

预设4:仅仅是后悔、痛苦、自责吗?母亲还可能会想些什么——(板书:……)

5.是呀,我们仿佛找到了答案,使母亲的内心越来越沉重的不仅仅是时间,而是随着时间一点一点加剧、累积起来的——担心、后悔、自责、痛苦……呀!

这种种情感纠结在一起,使母亲的心疼痛地收缩成一团,深深地谴责自己——读(“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让他独自去看病了,这一刻,我只要他在我身边!”)复沓朗读:这一刻——,这一刻——,这一刻——。

6.谁又能说这复杂而矛盾的心路历程,对母亲来说不是一种磨炼呢?

六、想像儿子的内心活动,理解母爱。

1.终于,儿子平安回来了。并骄傲地向我宣布,已经学会了看病。儿子学会的只是如何看病吗?他还学会了——独立、生活。(板书:独立)

2.在这个过程中,儿子的内心又有怎样的变化呢?我们就仿照着作者的写法,写写儿子的心里活动。

场景一:母亲要我一个人去医院看病,……

1.学生汇报。

七、拓展文中,升华母爱。

1.是呀,你们已经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文中的母亲在最后写到:配乐朗读。

2.有人问,母爱是什么?我告诉他,母爱是甜甜的吻,是慈祥的目光,是鼓励的话语。不,不完全是这样,母爱还是严厉的批评、是谨慎的责罚、是勇敢的放手。我相信,此时,你一定想到了自己的母亲、父亲或是其它亲人,你们之间也一定发生过这样、那样的故事。让我们拿起笔,记录下那一刻的心路历程,再读给父母听一听。这就算是我给大家留的课外作业吧。

学会整理教学实录心得体会篇四

“老师,给您。”刚走进教室,小敏便把她的作业,高高地举上来,瞧她那样儿,就知道昨天的作业一定写得不错。我想着,轻轻把本打开,一股清新的花香扑鼻而来,几行大字映入眼帘:“任老师,我今天的字您喜欢吗?这是我从家里偷摘下来的,送给您!”字迹虽然有些歪斜,但仍看得出是费了好一番心思的。

学生多么渴望惊喜呀,我的眼睛有些湿了。眼前又出现了她刚来我们班时的情景:那天,她低着头,手扯着衣角,游离而胆怯的目光,不敢正视我们,满口的湖南口音,在其父亲的翻译下,才勉强听懂。听她爸爸讲,由于生活所迫,一年级没上下来,孩子已经转了三次学,基础很差,只是年龄已大,没办法……从父女俩的目光与话语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内心的自卑与无奈。我知道,孩子需要老师的呵护与鼓励。

于是,我走过去温和地说:“孩子,抬起头来,看着老师。”她微微抬起头,我又鼓励她说:“不要怕,你很聪明,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大胆发言,你一定能行!”短短几句话,如春风拂面,她的嘴角露出一丝惊喜。她挺直了腰,抬起头,睁大眼睛望着我,我又一次把鼓励信任的目光洒向她。以后的课堂上,我都用眼神与她“打电话”,送去关爱,送去期待,送去鼓励,送去赏识,更送去惊喜。在我的目光下,一个自卑的孩子抬起了头,挺起了胸膛。

童年应该是快乐的,我们的教育应该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让他们从快乐走向快乐,从充满惊喜的今天走向幸福美好的明天。

给学生一份惊喜,要求老师有一双赏识的眼睛,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善于捕捉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善于肯定学生每一次大胆的创意,哪怕是一个美丽的错误……教师要把赏识的阳光洒向每一个孩子,温暖他们稚嫩的心灵,让他们快乐成长。

多一份惊喜给我们的学生,让惊喜陪伴着他们快乐成长!

学会整理教学实录心得体会篇五

一、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绘本课以及如何上好绘本课

通过听几位专家,尤其是应彩云老师的课,我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绘本课。绘本课绝不仅仅是讲述故事,还应该学习故事中传递的知识或其他内涵。重点不是故事本身,而是不拘泥于绘本,从故事中引出有用的东西,传递给孩子们。通过听应老师的绘本课,发现有关于温情和爱的故事,更容易出亮点,尤其再配上舒缓动人的音乐,更会让人感动异常。

二、绘本的情景阅读,可以承载幼儿所有的学习课程

我们可以在绘本故事的情景中,开展幼儿的任何学习课程。如应老师的《甜津津的河水》,开展了科学探索的学习《猜猜我有多爱你》,激发了孩子对情感的表达;《老鼠娶新娘》,开展了心理品质的养成活动(坦诚的承认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晚安,猩猩》,养成了幼儿良好的问候习惯。所以,可以说绘本的情景阅读,几乎可以承载幼儿所有的学习课程。

三、如何更好的进行活动设计

好的活动设计要从幼儿的角度出发,遵循幼儿的认知规律去研究活动设计的逻辑。“让幼儿在快乐中学,让老师在快乐中教”。

四、面对孩子的说法,教师如何更好的回应

1、先让幼儿展现已有的经验和感受,此时,对幼儿的回应,教师只需表示应允或赞许,最忌重复。

2、梳理,帮助幼儿突出主题。在幼儿没有按教师预想回答时,教师要通过梳理来理顺幼儿的思路。

3、归纳幼儿经验并有目的的提升。有效的提升,需要教师将幼儿的回答和活动目标相联系。

五、教育要心平气和,好老师要永远保持率真和善良只有心平气和做教育,才能成功。

总之,这次学习归来,感觉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汲取了更多的营养。我一定会认真反思,争取把专家所讲所教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认真贯彻先进的理念,以率真的性格,让每一个孩子幸福快乐的成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