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重山漫想读后感

过万重山漫想读后感

ID:1677092

时间:2023-08-07 18:40:28

上传者:曹czj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过万重山漫想读后感篇一

漫想如泡沫,富有奇幻的色彩。它们汇集在一起,绽放岀绚丽的光芒,照耀着人们的心房。

我是一个从小爱幻想的孩子。我曾想过;假如我有一双翅膀,那该有多好啊!假如我拥有一双马良的神笔,一定要一手一支,不停的画,丰富人们的生活,让世界不再有疾苦。

有一天,我呆呆地望着天空,不知不觉中,又扣响了漫想的大门。我漫想着,自己变成了一朵小小的云,在天空自由的翱翔。我要飞遍大江南北,一览高山江河的雄伟。飞的累了,往下一看,此时,我来到了沙漠。啊!沙漠中可真热啊呀!于是,我产生了一个念头:召集兄弟姐妹们,在沙漠中下一场大雨,让它重新充满绿色的浓荫。下过大雨后,奇迹出现了。一点点嫩绿色的芽出现了,它不断生长,越来越茁壮。最终,覆盖了整个森林。啊,成功了。我们不禁欢呼雀跃。看着地上布满着绿色,我的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欢呼。接着,我又向更远的地方发展。这时,我发现一个老奶奶正在骄阳下干活儿,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时候。我觉得心中十分不忍。因为老奶奶毕竟那么大年纪了。于是,我的心一横,将自己躯体遮在了她的身上虽然焦烁的太阳让人难以忍受,但是,我更不希望老奶奶在骄阳下挥汗如雨的样子。最后,坚定的信念战胜了一切,我的心中也因快乐充满了丝丝凉意。

我是一朵快乐的云,啦啦啦……我哼着歌飞翔。咦!这是什么地方?只见地上房屋坍塌,人们流离失所,悲痛不已。我一拍脑门,想起来了:这一定是汶川发生地震的情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加油,汶川坚强的人们,挺过去!这时,来了一排排的车辆。原来,这是来救援的自愿者们。只见他们一下车,就看是了艰难的工作。小心,那座小山坡要塌方!我顿时俯冲下去,将那位志愿者托了起来。哇,好险!大家手心里,都为他捏了一把汗。天公不作美。这时又下起了雨。不用担心,有我在,一切ok!乌云是我哥们,打一声招呼,就海阔天晴了。希望大家能众志成城,联起手来,共度难关。因为,团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周游完整个世界,我又开始往回飞。是的,阳光总在风雨后,只见灾区在各方好心人的帮助下,拨开眼前你的迷雾,找到了一线生命的曙光。这是我无比激动。是的,炎黄子孙,牛!

“叽叽叽,喳喳喳”。小鸟的啼叫将我冲幻想之中拉了出来。有空,我还要拜访漫想的世界。因为,那里有我自己的小天地。

过万重山漫想读后感篇二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清作者思路,领会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学会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之一—寻找关键语句。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欣赏本文纵横古今的气韵之美。学习文中讴歌的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教学重难点:1、理清文章漫想的思路。

2、结合课文,体会关键语句的意思。

教学方法:点拨式教学

学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峡是名闻遐迩的旅游胜地。那里山势险峻,江流湍急,礁滩接踵,峰插云天。美丽壮观的景色总能让人神采飞扬,神思飞越,这或许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三峡的原因。古今中外,众多的文人墨客都曾为三峡的美景所折服,留下许多动人的篇章。李白就曾用一首《朝辞白帝城》表达自己遇赦东归是的欣喜欢快之情。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位年过五旬的老者面对三峡奇景,又有怎样的感受。(板书课题)

文章不用“三峡”而取“万重山”之意,目的是突出三峡山势险峻,万山重重的特点。“漫想”是随意、不受约束的畅想。

二、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

1 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表明作者思路的语句,并画线。

2生自读第1、2自然段,概括出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

明确: 景物特点:雄、险、奇。

(清代诗人何明礼有一首诗写得至为贴切:“夔门通一线,怪石插流横。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

2面对这些雄奇的景色,作者的有什么样的反映?

(“头脑里一无所有”——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

明确:触景生情,即景生思。这些神奇的景物犹如投进作者心中的石块,“一石激起千层浪”,使作者的思绪潮水般喷涌而出,联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设问句)

明确:5—9自然段。

(1)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时间(比春秋战国还要早一些)

(2)使用的工具。(独木船:陋)

(3)他遇到的一些什么样的外界舆论压力?(见课文,压力大)

(4)第一个穿过山峡的人是怎样想的呢?(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意志坚定)

4想到这里,作者的思绪是否停滞不前了?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不是。“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飞到了两三百万年前。

“人类的历史。。。翎毛”。这里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生动。“人类的历史”,说明了思路过渡的方向。

作者联想到两三百万年前的许许多多的“第一个”。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作者通过相似联想而展开思维,因为所有历史上的第一个都具有和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相似的特点:他们都面临前人未开发的未知领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拥有前人未有的勇气和信念。这样,作者的思路从一个具体的人扩散,上升到一个层面,一个涵盖了历史发展的哲理,歌颂了这种不畏艰难的首创精神。

5写到这里,文章似乎应该结束了,作者却并未停笔,而是任思绪继续延展到千百年后。今天是对过去的超越,而未来必然是对今天的超越,因此,未来的人必将“崇敬我们的精神”。至此,作者完成了他丰富的联想。

6齐读最后一部分。思考:文章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明确:用景物描写及作者的心理活动结束。

作用:(1)首尾呼应,对照鲜明。由壮丽雄奇之景而引发联想,用恬静淡雅之景而出境。 (2)自由飞翔的沙鸥衬托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7最后一段中的喜悦意指什么?

明确:(1)是穿过三峡,游览美景的喜悦。 (2)是思接千载的喜悦。

8点出作者漫想的线索。

明确:现在-过去-远古-未来-现在

小结:全文结构紧密,思路清晰。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放开视野,在现实与想象中自由驰骋,纵贯古今,气势非凡,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

过万重山漫想读后感篇三

电视上曾不止一次地播放过物种灭绝的消息报纸上不止一次地报道赤潮、臭氧层漏洞、土地沙化的消息……令人恐怖的字眼,让人心惊胆战的事实!这是为什么?一个干扰全世界人们的问题:环境!环境!

为了满足自私心,人类不断地向地球索取。人类的心就像一个黑暗的无底洞,就算把整个地球都投进去,它也不会满足。

“我们用的不是自己的资源,是向我们的子孙们借来的!”

见到这种情景,我不由气愤万千:人类啊!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请保护环境和资源——人类啊!觉醒吧!

过万重山漫想读后感篇四

生活就像一张网,那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它很结实,无时无刻笼罩着世间的一切。

因为生活的存在,才有了生命的存在,有了生命所独有的意义,又正是因为生活存在,才有了世间一切的`生机,才拥有了充沛的活力,令人不可忽视的青春力。

生活虽有益,也有害,它会使人变得冷酷,内心封闭。一错再错,最终酿成大错,自知悔时,已无法弥补,走上罪恶之路。生活中,你随时会受到残酷的考验,经过重重磨难后,你拥有钢铁般的毅志。

那时,生活之花都会为你绽放,生活之乐会为你奏响,生活之光会将你普照。

嘿,生活!

过万重山漫想读后感篇五

前天中午,回到宿舍,忽见屋头一株不知名的小树已缀满花朵,便驻足许久.花瓣粉红,枝桠参差,微风徐来,摇曳翩跹.天虽阴霾,心已畅然.忽想起大学时曾读的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一诗.细品其味,怡然自得,不知今夕何夕!

过万重山漫想读后感篇六

既然有第一个,那么,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呢?三峡是大禹开凿的,那是古代神话,不是事实。考诸文献,《禹贡》里已有四川某些山川的记载,这篇最早的地理志,多数学者认为成于战国时期。巴郡和蜀郡也是战国时的秦开始设置的。似乎可以说,打开四川和内地的通路(包括北边翻越秦岭的蜀道和东边的三峡),大约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个人穿过三峡自然还要早一些。

那个时候,穿过三峡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记得我年轻的时候,见过南宋北派山水画家夏圭画的一个手卷《巴船下峡图》,画的虽是木船,却大得很,船舱是两层楼,篙工舵师有十几个。那长篙短篙拄在礁石上,巨浪狂扑,船舷攲侧,生死在毫发间的情景,至今想来还感到惊心动魄。夏圭画的是宋朝的船,由南宋上溯两千年左右的周秦时代,那时的船自然要简陋得多,也许只有原始的独木船了。用独木船穿过三峡,简直难以想象,可是那第一个人就是毫不含糊地这么做的。

再想下去。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许多个,只是或者半路折回,或者中途遇险,没有走完三峡的全程而已。折回的和遇险的都为探明三峡的航道尽了力,但也给后来者增加了精神负担。折回的要说:“我试过了,是通不过的。”遇险的自己不会说,别人却要说:“还想冒险,不要命了吗?”也还会有一些旁观的、嘲笑的、反对的嘁嘁嚓嚓地发议论,甚至上前拉一把。然而,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

(2)因为穿越时间越早,物质条件越简陋。可见,先写时间,是为后文写物质条件(如穿行所需的交通工具等)作铺垫。

(3)设问,在内容上,以设问的方式,写出了穿行三峡的艰难险阻和巨大危险;在形式上,不少设问以排比的方式出现,增强了震撼人心的气势。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在审清题干的基础上,到文中筛选相关段落或句子加以分析,最后对其分类归纳。

(2)本题考查理解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明确题干涉及文章哪些段落,然后具体分析,组织答案时从内容和结构两面考虑。

(3)本题考查文章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解答此题,通读涉及段落,仔细分析其所用修辞手法,然后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回答其作用。

过万重山漫想读后感篇七

这个节气,太阳早早的便升起来了,早已扫去了冬天埋下的严寒,阳光温和的照在脸上,很是舒服。春风送暖,只有早晚还有些凉意,不刮风是察觉不到的,再过些时日,就该换上轻薄的衣服。春风柔软的绕在手掌心,又顺着指尖划过,像是黑白琴键,稍一弹动就有美妙的音符流出;也像是牵着恋人的手,却又像是遥远的探问,这就是春天啊!我喜欢,我喜欢春天里的一切。

当然不止是春风让我喜欢,舒适的气温走到哪里都觉得舒服,心情已经很是舒畅了,更不必说看见湖边的绿柳,野坡上的青草了。若是有了灵感,沿着小路或是倚着栏杆,慢慢地踱步徘徊,细思苦想,应着感觉轻轻作一首小诗,也不白费这大好春色,不枉做一个“诗人”。

我说我是诗人,谁能够证明呢?看了看眼前这良辰、这美景,倒也不需证明什么了!我喜欢诗,也喜欢诗人这个称谓,大概是个白衣飘飘,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他或许浪漫小资,他可能低调朴实,他应该风度翩翩,或者,他疯疯癫癫、蓬头垢面。无论是怎样的人,是什么类型的人,让我喜欢的是诗文里情感的真挚;让我如痴如醉的,是朗朗上口的,像这大好的春色一样,明媚如朝阳,朦胧若月光,清新似小雨的句子。

当然也不止是写诗,生活是如此婀娜多姿。生活里多些优雅的爱好,多点品质的喜欢是件多么难得的好事,至少在你走入低谷的时候,在你焦躁不安的时候,这些良好的喜好多少会给予你一些希望和安慰,能够让你在黯淡的日子里忍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别让大好的时光无事可做,无聊的时候音乐是个好朋友,上下班的公车,出行的路上,再孤独的人也会有音乐的陪伴吧!

在那些个苦涩难熬的日子里,幸好我有一首歌相伴,使生活依旧散发着光彩,尽管不是那么夺目。这样的一首歌,让我记住了一段时间,让我爱上了一个词汇,那就是“相遇”了。我很喜欢相遇这个词,觉得与“那个人”相遇竟这么浪漫的事情,最好是偶然遇到,一阵惊喜,两张抑制不住的笑脸;相遇的场景可以是街头、是书店,迎着午后斜阳的光辉,伴着繁华夜里的霓虹,两只相互牵着的手。若是两个熟悉的人,像是多年未见的同学,偶然相遇打了个照面,几句寒暄,剩下的就是聊聊回忆和现在了,即使时隔多年陌生了彼此,但只要回忆在,昔日的感觉就在,你还是我认识的那个人,这感觉亦是美好的。为什么不说是“偶遇”呢?仔细想想还是“相遇”好,相遇的情形多种多样,表达的意思更多。

最好的相遇,我想是偶然的,也应该是必然的。偶然遇见你,这或许叫缘分;倘若是必然,那一定是你或我精心的安排,应是我算计了一切遇见的可能,原谅我如此心机!或者是你低眉浅笑对我,有意无意的。但见到时或是窃喜,或者惊讶,也不失你我的真诚,即使刻意如此,也是美好的!那也是你有心,我有意!形式都不打紧,重要的,是我们终究遇见了!

能够遇见是一种缘分,遇见知解的彼此更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对于未来,不可预知,但正如影视剧中的台词所说:“虽是一片绿叶,我已知青山”,话语中不仅仅是充满了寄托的情感,我所能体会的是一种以小见大的智慧,就如同那棵抽芽的玉兰树,它开花之时我不能在,而这小小的新芽却能让我遇见它花开满树的样子,恬静而朴素,纯净又芳香。

而春天总会过去,玉兰花也终会凋零,短暂的光阴里我总想抓住太多的东西,可是任凭我怎么挽留,如何哀求,时间就是无情的审判者,宣判结束也就淡漠的走开了,使我觉得我们都像是早被判了死缓的罪犯。可是自由还是有的,用这有限的时间体会这世间的.各种滋味,这也尝尝,那也尝尝,尝到后来还是苦涩的滋味多一些,却也更能将甜体会的真切,也会更加珍惜吧。可我还是想要抓住一些重要的,此时此刻,我想要健康的体魄,我想要优雅的气质,其实我还想要的更多,但终究只能一件一件去做。获得健康必然要有良好的作息,还需加强锻炼;优雅的气质是环境造就的,改变的方法就是多读些优秀的书吧!至于你要的更多,那得慢慢来,那是急不得的。

春风已拂过山岗,也掠过了海面,将远处的消息顺着指尖的末梢神经直抵我的脑海里,不远处南方的村庄已然温暖,身后北岭的梅花犹未凋谢,时间啊!或快或慢的,改变了一切,也改变了你我初遇时的样子。

此刻玉兰未开,东风已来,春天正以它和缓的脚步向你我走近,时间还有,春天还未过去,有的人,我们注定会再相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