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

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

ID:1677763

时间:2023-08-07 18:41:58

上传者:曹czj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篇一

俄罗斯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不朽名著。

它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康斯基、劳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2019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是一部再现当时社会风貌的恢弘史诗。

小说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那气势磅礴、宏大复杂的结构与严整有序的布局。托尔斯泰以一天才之笔,游刃于战争与和平、心理与社会、历史与哲学、婚姻与宗教之间,主次分明,匠心独具。作品中的各色人物刻画精准细腻,景物如临眼前,虽是19世纪的小说作品,但流传至今,却没有任何隔阂感,其中流露出来对人性的悲悯情怀,穿越时空背景,仍旧撼动人心。

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们咀嚼回味,如罗斯托夫一家因战乱迁出莫斯科时娜塔莎与皮埃尔告别的场景。娜塔莎从车窗里探出头来,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过的皮埃尔,就向他打招呼。他们简单聊了几句,皮埃尔因为痴恋娜塔莎又考虑到自身的处境而显得漫不经心,最后他向娜塔莎挥手道别:“明天,不!再见,再见了。”随即停下脚步落在了马车后面。娜塔莎则好一阵子还把头伸出窗外,对渐渐远去的皮埃尔露出亲切、快乐的微笑。

这一段特别使我感动,虽然他们之间的谈话非常平淡,几乎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觉到战争阴影下人与人之间的依依真情。尤其是皮埃尔那句:“明天,不!再见,再见了。”更加可贵。他似乎觉得这一分别,与娜塔莎将永无再见之日,战争逐渐临近,明天风雨不定,所以说出这么看似不经意却沉痛之极的话来。

这就是被称作史诗的《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篇二

我把娜塔莎比做皎洁的明月,因为她美得像神话,有大美之形,像天赐。

当安德烈公爵遭受丧妻之痛和在惨败的奥斯特里茨战役的惨败之后,感慨于他之前一直所追求的名誉荣耀情感只是大梦一场,感觉受到了命运的欺骗和遗弃。安德烈的感情世界曾象是古拙的老橡树:“唯独它不欲屈从于春日的魅力,不欲目睹春季,亦不欲目睹旭日。”但他的难以言寓的绝望和痛苦敌不过少女的快乐。当饱经沧桑的安德烈到罗斯托夫家的庄园时,不是被清脆的少女的笑声吸引的吗?少女娜塔莎是多么快乐啊!

娜塔莎用她那强大和青春的生命力顽强的抵抗住了命运的挑战,忍受住了美的背后那巨大的担当;没有一遇苦痛,便忧怨、乞怜、颓伤,呈现败像,变成丑陋。在莫斯科即将沦陷之时,娜塔莎肯于舍弃家财,以救治、运送伤员为第一要务,谱出一曲高尚、美好人性的千古绝唱。

经历风雨屈辱、苦难煎熬之后,还能典雅迷人、唇齿留香,便是不朽。

书中总不乏悲惨而凄凉的场景,对于生活在那个战火连绵的时代的人,对死亡都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刚毅而有英勇的安得烈就几次触摸到死亡的底线。虽然他最后还是没有逃过死亡之神,但他的死伟大而令人敬佩。死亡对与这本书中所有的人来说都是并不遥远的,也许今天躲过了明天还会在来,若又躲过了明天,总有一天死亡也会临近。但他们面对死亡的做法却可以深深启发我,也许这本书中还有太多的启迪,但对于我来说这的确是启发我最深的。

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篇三

安德烈和娜塔莎是互相错过的两个人。

他们两个互相错过,不是因为尚华(安德烈的父亲老公爵)那样尖锐偏执的叫:“门第高啊?人挺好啊?啊,我那个小孙子要有后妈了!” 不是因为杨晓(阿纳托利)那充满诱惑和激情的声音:“我爱你爱到发疯了,还能见面吗?” 不是因为苏秀(娜塔莎的母亲)那无可奈何仿佛已经预料到结局的口气(那是作母亲才会有的敏感):“去吧,去见他,他向你求婚呢。” 不是因为孙道临那一语道破天机的旁白:“此刻安德烈心中原有的对娜塔莎的激情消失了,只留下对娜塔莎幼稚和软弱的怜悯,以及她对爱情是否能够忠贞的忧虑。”甚至不是因为他们要分开一年。不,全都不是,只是因为他们自己。 他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

安德烈出场的时候,他对自己的婚姻感到失败和厌倦,“永远不要结婚,朋友,这是我对你的忠告。”而娜塔莎吸引他的,是她和他的前妻、和整个上流社会完全不同的纯真,她给他带来的是“幸福、希望、光明”。

那么娜塔莎爱安德烈什么呢?她只是想爱,当在舞会上安德烈穿过大厅向她走来时,她就爱了。那是一个和她周围的男人——她父亲、哥哥、鲍里斯、彼埃尔都不同的成熟男人,严肃、不苟言笑,他最大的优点就是有自制力。在一个小女孩看来,探索这样男人的内心有着无穷的吸引力。

安德烈和娜塔莎从一开始就南辕北辙。对方身上那显而易见的区别恰恰成了各人眼里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于是,爱情在安德烈经历过生死对生活不抱希望的时候悄然而来的,在娜塔莎正想恋爱的时候从天而降的。

从一开始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并不平等,娜塔莎总是仰望安德烈——“连我父亲都尊敬的聪明人”,还有害怕。娜塔莎打猎、跳舞,快乐的似乎忘了一切,可当尼古拉提到安德烈,她突然有些惊恐的怀疑安德烈是不是赞成、理解她的这种乐趣。娜塔莎对自己一向充满信心,她跳舞、骑马、打猎,样样都行,人人都夸,还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但面对安德烈她却显得那么不自信。她在安德烈无形的压力下,唯恐自己不能符合他的要求。“可和他在一起,我总有点害怕。怎么回事?这就是真的感情吗?”而安德烈也满足于这种仰望。他认为阿纳托利只爱娜塔莎的肉体而非灵魂,其实他也还远没接触到她的灵魂。

安德烈习惯于克制自己的感情,他向彼埃尔倾诉时杨成纯的声音是那么兴奋,好像已经不能抑制了“我不能不爱光明,这不是我的错!”求婚时,他面对娜塔莎却又冷静的仿佛与己无关。在最炽热的感情下面还有块永不会化的冰。这就是安德烈,也是杨成纯。爱情就应该是激情澎湃,而当面对婚姻的时候,一切都要变得现实。求婚对安德烈不是第一回,他低头却不看娜塔莎,熟练的说着想好的词,“我第一次看见您就爱上您了,我能希望?”“您是不是爱我呢?”而对娜塔莎这是破题儿头一遭,此前她已经在没有如何消息的等待中熬过了3个星期,就在她觉得不嫁人也挺好的时候,接到了求婚。她怎么能不喜极而泣,激动得喘不上气。“还用问吗?您应该知道,干嘛还要怀疑?那些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感情何必要说?”“多幸福啊!”但接下来的却是更加漫长的一年的等待。她又怎么能不产生激烈的反应:“一年!这办不到!”但安德烈却想不到这些,“怎么了?为什么要哭呢?”他没法理解娜塔莎的眼泪,反而加深了对她软弱幼稚的担心。

好像很自然的,杨成纯的淡淡的声音说出:“您是自由的,婚姻将保守秘密,要是您发现您并不爱我,或者爱上了别人?”怀疑已经开始了。他坚持不把婚约公开,不举行订婚仪式,说明他对娜塔莎没有信心,对这段感情没有信心。他有些自私的想,如果娜塔莎真的要退婚,他不至于成为全上流社会的笑柄。表面上他是给娜塔莎自由,实际上他爱惜名声到不在乎娜塔莎的感受。他甚至走之前会说:“我走以后天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您可能会不再爱我?”这种心理暗示对他、对娜塔莎都是致命的。

其实,上一段婚姻的失败,对前妻的愧疚都还在安德烈心里。他也在害怕会重蹈覆辙。丽莎的死和他的自私——坚持要上战场去追求自己的土伦有直接关系。这一次,“等待一年”显然不止是推迟他的幸福,也不止是让娜塔莎更了解自己,安德烈恐怕也把这当成是对娜塔莎的考验。然而他们的爱情也终究没能闯过这关,于是杨成纯的柔情消失了,他用我们熟悉的有些夸张的语气说:“请转告伯爵小姐,她过去和现在都是自由的。祝她万事如意。”此时他不再关心娜塔莎的情况,只想知道阿纳托利的下落,他要去决斗,那关系到他的名誉。 娜塔莎想要完美的爱情,像尼古拉和索尼娅,或者比那更加轰轰烈烈。安德烈想要一段由美好爱情带来的幸福婚姻。

婚姻和爱情区别的第一要素就是责任。娜塔莎也意识到了,“从现在起,我就是这个陌生的可爱的连我父亲都尊敬的聪明人的妻子了,这可能吗?从今以后,再不能把生活当儿戏了。我是大人了,我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负起责任来。”可惜她还经历世事太少,还不明白“责任”——婚姻中的责任究竟意味着什么。在她心里安德烈还是个“陌生人”。

娜塔莎向往朝朝暮暮,如今却是远隔千里。她的身边愈是热闹,心里却只是愈孤独,愈不能停止思念,“现在他在哪儿?”她必须强迫自己“不想这个,不许想这个。” 然而如何能不想。这一切终于在新年的时候到了顶点,“他什么时候回来?也许他已经回来了,我忘记了。”(注意:她说的是“我忘记了”,而不是“我不知道”。这就是娜塔莎的语言。她始终没变,还是那个一心想飞上天的女孩子。)“真想他快点回来,真怕会失去他。最糟糕的是我会变老的,那时候我就不会这么美了。”——思君使人老。但不是使娜塔莎变得成熟,只是使她更加冲动、脆弱、更加混乱。思念使爱情的感觉不再是幸福,而成了折磨,使等待仿佛看不到尽头。

阿纳托利恰在此时出现了,就在思念已经击溃了娜塔莎的时候。“昨天晚上我的命运已经决定了,不是被您爱,就是为您死!”这才像一场娜塔莎梦想中的爱情,热烈的情书、炽烈的亲吻,和安德烈的不动声色都是那么鲜明的对比。何况还有私奔——浪漫到了极点。安德烈就要回来了,但对娜塔莎已经不再重要了,这次她一定要好好爱一回。她其实只差最后一点坚持,但她已经感觉不到能使她坚持下去的爱了。爱情来得越是突然和狂热,往往越不能持久,结局越不可预测。

然而,太迟了,他们已经错过了那仅有的一次机会,他们和命运擦身而过。或者实际上,命运根本就不曾给过他们机会,只不过是让他们相遇而已,让他们更加深了对自己的了解,更清楚该如何去真正的爱。仅此而已。

只是当时已惘然。

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篇四

首先我认为《战争与和平》超过了我原来读过的所有的小说,甚至包括我比较喜爱的《红楼梦》、《三国演义》、《百年孤独》、《瓦尔登湖》……这本书好就在它的任何一个人物刻画、景物描述、战争场面描述、心理活动描述、人物对话描述等等,及至每一个段落、句子甚至标点都是那么恰到好处,完美无瑕。

玛丽亚公爵小姐,她虽然长得较丑,但是她心地善良,屈己待人,她一向都深爱着对自己严历到刻薄甚至精神虐待的父亲;她成全女伴部锐昂小姐和自己的求婚人约会;她一向精心照顾、教育自己的侄儿尼考林卡,及至到自己有儿女时都不允许自己在行为甚至在思想上对侄儿不如自己的儿女;她的灵魂是那么的高尚,正如丈夫罗斯托夫对她说的”人不是正因美才可爱,而是正因可爱才美,“玛丽亚就是那个最美的女生!我最喜爱这个人物。在我眼里,从内到外,这个人物都是纯粹的完美无瑕的。尤其我最喜爱的场景是玛丽亚与罗斯托夫的第一次相遇:”罗斯托夫立刻把这次会面当作一种奇遇,一个没有保护的不胜悲伤的姑娘,独自遭受到粗野暴动农民的横行!多么个性的命运把她带到我这来了她的面貌上和表情上是多么温柔、高贵!“关于爱情的名言。

玛丽亚的育儿日记也是我所崇敬的,我同样对她的那种崇高的道德世界感到惊异!

娜塔莎,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描述跨跃很大: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写到多情美丽的少女、又写到完全献身家庭——丈夫与儿女而完全抛弃自己的所有——包括外交、爱好和女生的修饰等等,整个小说中人物娜塔莎的变化是最大的。对老伯爵夫人的老年之后的描述是我十分喜爱的,奈何拙笔不能表达深意,准备全部作摘抄以享之。

当然还有安德来公爵、矮小的公爵夫人,发西利公爵、俾利平、索尼亚……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真不愧为大家手笔、神来之笔!托翁在描述环境和心理相结合的水平着实让人叹为观止:如罗斯托夫第一次参加战争”他对死亡和担架的恐惧、对太阳和生命的爱惜,写得太传神了!安德来公爵第一次“死”:“在他头上除了天,崇高的天,虽不明朗,然而是高不可测的:感谢上帝……”太让人感动了!

经过一个半月的《战争与和平》的阅读,思想上得到了一次深刻的启迪,灵魂上获得一次深刻的净化,真真切切地享受了一顿文化大餐!对这本书,我真是有些爱不释手。读过一遍后,又详细读了里面的精彩片断,并做了部分摘抄,从思想意识中竞有些不愿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了!

在此,我期望喜爱读书的人千万莫错过这本好书,不读《战争与和平》,枉称读书人!

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篇五

虽然到处都是人心惶惶,但人们的生活并没有被打乱,贵族们依旧举行盛大的舞会接待客人,依旧和朋友们聊天玩乐。在莫斯科,人们生活平静,在另一边库图佐夫却在带领军队抵抗法军的入侵。皮埃尔的父亲去世了,他从一无所有变成了俄国首富,姑娘们都对他另眼相看;安德烈公爵参军了,公爵夫人为他生了一个胖小子,但公爵夫人死去了;尼古拉还一直在追求着索丽娅。

没过多久,安德烈向娜塔莎求婚,可娜塔莎同时爱上了阿纳托里。过了一段时间,战争打到莫斯科来了,人们纷纷离开,逃往别处。战争进行得很激烈,双方伤亡惨重,安德烈也在战役中牺牲。拿破仑似乎很有胜算。1812年,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俄军胜利了。从那以后,生活恢复了平静。娜塔莎与皮埃尔结婚生子,玛丽亚和尼古拉也结婚了,人们都生活得很幸福。

从文章中我体会到卫国战争中,俄罗斯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的力量。人民都愿意参军为国牺牲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们不怕死亡,随时随地做好准备战斗,只要国家用得上他们,他们哪怕是死也要完成任务。文章中许多平民出身的士兵和军官就拥有这种精神:朴实英勇、藐视死亡,他们都很有英雄气慨。文章中的库图佐夫遇事沉着冷静,脑子很灵活,每一步都思考得很详细、很周到,是人民智慧的体现者。在战争中俄罗斯能以少胜多,他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小说中的三位贵族优秀青年安德烈公爵、皮埃尔和尼古拉公爵,都曾英勇地投身到卫国战争的最前线。

安德烈公爵不仅是库图佐夫的好助手,还是人民心目中的勇士。他为国捐躯,人们永远都不会忘记他。现在人们的好日子都是用那些英勇献身的勇士们的鲜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他们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他们是多么的不容易呀!在战场上的每一分每一秒,士兵们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在战斗。他们从来没有想过退缩,只想着怎样才能胜利,才能让子子孙孙们幸福地生活,他们从来没有为自己想过。

那些被法军抓走的俘虏们,他们就算死也不屈服,也不出卖国家和人民,与胆小怕死、傲慢自负的拿破仑相比较,他们显得多么伟大、多么高尚。虽然他们很平凡,但是他们所做出的是令人尊重、敬爱的事,我们要向他们致敬,也要向英勇的将军、士兵、统帅等等一些人致敬,感谢他们所付出的一切!

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篇六

一位举世闻名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一部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战争与和平》;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

这本书是围绕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华西里四大贵族的家庭生活展开的。记载了1805年至1820年拿破仑统治的法国与亚历山大统治下的俄国之间发生的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取得的震惊世界的伟大胜利。

书中刻画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如:性格内向、意志坚定的安德烈,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的彼埃尔,缺少实际活动的能力,侧重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则是个情感丰富,生机勃勃,热爱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精神的女人。他们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而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和堕落的个性,也被裸露身体裸地刻画出来,并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其中,有两个人物特别耐人寻味,他们的性格变化得非常快。彼埃尔---别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在一夜之间变成了百万富翁和社交界的宠儿。获得遗产后的彼埃尔一开始贪图享受,后来献身于慈善事业,最后又想当兵打仗。娜塔莎——罗斯托夫公爵的女儿,她起初喜欢保尔.康斯基的儿子——英勇善战的安德烈,后来又爱上了阿那托里,最后又跟彼埃尔结婚。

《战争与和平》让我第一次感悟到:生命是多么宝贵!和平是多么重要!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是多么得幸福!

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篇七

《战争与和平》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名著。作者以一天才之笔,游刃于战争与和平、心理与社会、历史与哲学、婚姻与宗教之间,主次分明,匠心独具,阅罢令人震撼,值得细细品味。

小说以俄国的四大贵族家庭生活为情节线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十九世纪初到二十年代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人们的渴望、痛苦、欢乐和追求。其中包括奥斯特利茨大战、波罗季诺会战、莫斯科大火、拿破仑溃退等。站在宏观的角度描绘了19世纪俄国的社会生活。作者将各个人物的一举一动放到当时社会的大环境中去,在给人真实感的同时,也让作品的意义更加特别。

从故事一开始,战争与和平这两条线索就“和谐”地交替进行着,之后这两条主线交融在一起:彼得堡的宫廷正在举办沙龙宴会时,莫斯科的居民正从将要被炸毁的城市逃出……作品有许多类似这样的场景描写,在让人影响深刻的同时,也不断地催人思考。当战争平息下来几年之后,我们仍然能从“和平”这根线条中隐隐看到残留的战争的影子。战争的场面经过描写变得活生生起来,战士们在战场上的奔跑厮杀,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贵族伯爵皮埃尔看到早晨的雾气笼罩着灌木丛,忍不住赞叹这般美景,和平时期司空见惯的景色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竟然是那么难得!只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们才能深刻体会到和平的珍贵。

我不禁想到中国的历史,作为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也是经历了近代一百多年的抗争才赢得了胜利,和平来之不易。有时候会想,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呢?战争就意味着牺牲,死亡,是一场毁灭生命的竞技。为了一个所谓的借口去剥夺别人生存的权利,是残忍的。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国家,世界的许多地方依然饱受战火摧残,惟愿人们能停下武器,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让更多的人享受和平的生活。

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篇八

本书的主人公:安德烈一生的心路历程可谓曲折坎坷,而那片清醇高远的天空成了他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的连接点,影响了他一生。

安德烈说:“荣誉和地位——这是我最为珍爱和重视的两种东西。”于是在混战中,他没有听从命令,独自冲锋,为名声而战,不幸跌成重伤。当他醒来时,迎接他的是一整片天空。只有那无限遥远的苍穹和高高漂浮的云朵,无边无际。生死边缘徘徊的安德烈感叹“为什么我从前没有注意到它呢?”是的,游走于各种社交场合,满目都是荣耀、名利又怎容得下博大的天空呢?终于明白“一切是空虚”。当他被拿破仑救起时,仍凝望着苍穹。鄙视宽广天空下,恋战的拿破仑的渺小,微不足道。爱国之情被天空激发起来:“人类在死亡面前是多么无力。但与庄严而伟大的使命相比,死亡又变得何其渺小。”面对天空他重新审视了生命的本质意义。

广阔的天空赋予了安德烈比天空更博大的胸怀,教会了安德烈博爱。

新生的安德烈醒悟了,走出了虚幻的生活,开始了全新的旅程。在对人生意义不断地探索中,安德烈把爱洒向了自己的奴隶,实施了农奴解放。他一度因妻子去世而消沉的心,在遇见娜塔莎后,爱火重燃,深深被姑娘的天真烂漫所吸引,恢复了对生活的热情。战争又一次爆发了,安德烈带着满腔爱国热情上了前线,担任轻骑兵团团长……。

天空的博爱使安德烈走上了生活的正轨,走向了成熟。纯洁的天空净化了安德烈的心灵,带给他灵魂的安静、坦荡,教给了他包容的广阔胸襟。后来,亲密的恋人娜塔沙爱上了花花公子阿纳托利。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原谅了他们。因为生命让他的灵魂得到了超脱,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他学会了上帝之爱,“用人类的爱去爱,爱可能变成恨,但上帝之爱是永恒的,任何事情也不能改变它,死也不能,它是坚不可摧的,灵魂的本质就是上帝之爱。”爱亲人,也爱敌人,以仁慈的心包容敌人。安德烈因战争而伤,此后,他一直接受着福音书的熏陶,带着对生命的醒悟离开了人世。正如他自己所说:“从面对天空那次死亡体验后,就再也不害怕死亡了。”安德烈带着对上帝的爱去拥抱那片天空了。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学会上帝之博爱,爱亲人,也爱敌人,爱身边的一切,那怎么还会有战争呢?先哲们早就有了“主张兼爱,反对兼并战争”的墨家思想,然而后人们都好似忘了。博爱不易做到,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学习实践,倘若我们努力以慈悲仁爱为怀,心容天下,则“太平盛世”不远矣!战争伤害了他人,也伤害了自己,某些人如果能将战争所耗的人力、财力用来关爱那片贫瘠的土地,那么阿富汗、伊拉克也能成为“桃花源”、“乌托邦”。很不幸,黑色的硝初中生读后感烟还是玷污了纯洁的天空,乌烟瘴气。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