怦然心动的读后感

怦然心动的读后感

ID:1679545

时间:2023-08-07 18:45:23

上传者:曹czj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怦然心动的读后感篇一

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日本整理大师近藤麻理惠所著《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以下简称《整理魔法》),利用国庆长假闲暇时光通读了一遍,感悟到了“留”与“舍”之间“怦然心动”的标准,反思先前的收纳整理思路,也为即将到来的新居入住提供了参考的整理方法。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大量可以舍弃的物品,但去留标准如何,相信这是很多人纠结的地方。《整理魔法》提出了“怦然心动”的标准,如果家里一件物品让自己“怦然心动”,那么即便在外人看来毫无用处,对于个人来说也是要留的;没有怦然心动感觉的物品,大可直接抛弃,即便过去或将来是有价值的,但对于当下没有任何价值。由于个人的心智资源有限,不可能对家中的每件物品都“怦然心动”,因此运用这个标准的结果就是家里留下的物品都是让人心情舒畅的精品。

收纳和整理热潮从东瀛日本传来,近两年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着手收纳整理,不少注重企业形象与文化的大型企业也引进“5s”、“6s”等整理法,但有一个很深的误解那就是将“整理”和“收纳”混淆为一个概念。应该说,整理和收纳尽管有一定交集,但绝对是两回事。

“收纳”是利用各种工具将手头不用的物品以一定的规则按照使用频率放置起来,核心思想是存储而非断舍离。收纳几乎是时时刻刻在做的事情,每天要做很多额外动作。收纳思想认为超过一定时间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方才抛弃。

“整理”则是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将所有物品进行分类(一般从衣物开始)并根据“怦然心动”的标准决定去留,在抛弃了大多数不让人“怦然心动”的物品后,物品数量得到极大削减,再进行简单收纳,也不需要很复杂的工具或规则,具体可以参考《整理魔法》。整理不需要每天做出额外多余的动作,而是半年甚至一年一次性运动式地(书中将此称为节日)选择并抛弃无“怦然心动”感的物品后集中收纳,并把日常物品放在应该放置的地方即可,甚至都不需要大量采购收纳工具。

收纳可能导致的极端结果就是家里像仓库一样堆满了各种塞满的收纳箱,许多物品被长期放在看不到碰不到的地方而长期得不到处置,而家庭成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记忆和分类“哪些是一周用一次的,哪些是一个月用一次的,哪些是半年用一次的……”。整理则不需要,其终极结果只有一个——在舒适敞亮的空间中只保留自己“怦然心动”的精品物品。

诚然,有人愿意将“收纳”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但“整理”能够以较低的频率获得更好的效果,更适合我们身边普遍存在的“家务懒人”。

整理家居或许只是一个开始,顺着“整理”的思路,我们可以思考,是不是在家居之外,还有太多自己没有“怦然心动”感但仍hold在手上的东西,是否可以通过合适的方式进行“整理”,比如一份你并不喜欢的工作,比如一个你不爱的人,再比如某个不再让你心动的圈子或社群。通过做减法,让自己的心智资源集中于更加“怦然心动”的事物上,则生活会变得更加舒适美好,各类积极资源也就随之吸引而来。

另外一个角度,整理的过程也是不断发现自我的过程。“怦然心动”是个很主观的标准,但正因为如此,怎样的物品让你“怦然心动”往往就是个人的特质、优势和底层潜力所在,而发挥自身特质、优势的工作或事业往往是自己喜欢做又能容易取得成就感的工作或事业。正如书中所言,作者有位客户在整理中发现自己“怦然心动”的物品背后反映的是自己乐于帮助别人生活的特质后,辞去it工作而成功创办了家政事业。所以,整理整理物品吧,说不定就听到了机会的敲门声。

怦然心动的读后感篇二

从五岁起便开始热爱整理的近藤麻理惠,已经出书四本,其故事已被改编拍成电视连续剧。现在美国日本成立整理协会,被美国time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受欢迎的`100人之一。

我个人非常喜欢整理方面的书籍,主要是因为自己的东西很多,总觉得堆在那里很乱,希望能够用更好地方式将东西整理有序。第一次接触近藤麻理惠的名字,是因为看报道说要拍一部《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sp,当时我有点惊讶,实在是很难想像,一本有关教人整理的书如何可以拍成电视剧。于是,我抱着好奇地眼光看了那部sp。在近藤麻理惠的指导下,很多人的家从杂乱无章到了整洁干净,最重要的是原本狭窄的空间居然变得更加宽敞了。

关于整理,最近比较流行的是“断离舍”的概念,就是舍弃不想要的,留下自己最需要的。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动的整理法”理念也与此相似,不过,她更在意的是“怦然心动”的感觉,对待物品要跟对待人一样的,把每一样接触的物品看作是自己的朋友那般,同时,更要抱有感激之情。

如果说《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注重讲得是整理方法,那么这本《每天怦然心动的整理魔法》则提出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

日本人在吃饭前会合掌说:“我要开动了”,出门前会说:“我准备出门了”,回家了会说:“我回来了”,这是一种表示礼貌的方式,提前告知对方自己的行动,尊重对方的存在。正因为如此,近藤麻理惠在书中也多次强调,需要对家中的物品说:“感谢你一直以来的陪伴。”当然,一开始说这些话语会很不习惯,觉得很别扭,不过,近藤麻理惠还是鼓励大家说出来,时间长了,说起来就会很自然了。要真心去感受每一样物品,才能对物品迸发出怦然心动的情感。

而只有怦然心动了,那样物品才是你真正需要的物品。

其实,人并不需要很多的物品,只需要真心喜欢的物品,就如书中所写那样:“只要改变生活方式,即使住在现在的家里,也能像住在理想的家里一样。”这取决于你的态度。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方式,来走进理想的生活方式:一是家中只留下自己怦然心动的物品,二是采用折叠收纳法,三是哪怕最微小的物品也要选择自己最中意的款式。

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感受这种“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呢?我想,应该是立刻。只有马上行动,才能达到效果。

怦然心动的读后感篇三

“毫无原因地,我的心脏就那么漏跳了一拍。我的人生中第一次有了那样的感觉。就像整个世界在你四周,从你身体由内而外地翻滚,而你漂浮在半空中。唯一能绑住你不被飘走的,就是那双眼睛。”透过树梢的缕缕薄光,我们在青春的倒影里相遇。怦然,但不仅仅是心动。

在这段青涩而美好的感情里,每一秒茱莉都在成长。她善良、自尊、自信,活的纯粹而精彩。她甚至都不曾改变过自己,布莱斯所认识的以及最终爱上的,都是原本的那个最真实的茱莉——自尊、自信、自爱。茱莉有着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灵魂,她那光芒的绽放始于她自身,或许这就在于她那优雅的思考。“有时落日泛起紫红的余晖,有时散发出橘红色的火光,燃起天边的晚霞。在这绚烂的日落景象中,我慢慢领悟了父亲所说的整体胜于局部之和的道理。”青春的美丽绽放在时间推移中,成长的花絮倒影在最美的年华里。

书中外公说:“有的人沦为平庸浅薄,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可不经意间,有一天你会遇到彩虹般绚丽的人,从此以后,其他人就只不过是匆匆浮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也许当你遇到那个人的时候,你才能体会到这种感觉。就像泰戈尔笔下所写:“我的心是旷野的鸟,在你的眼里找到了它的天空。”这样美好的诗意情怀,让我们点亮了彼此的生命,温暖了你我的世界。经年之后,纵使容颜老,我们还能够在心里点起一盏小灯,让诗意从心底蔓延,化作嘴角边的一抹微笑。

青春的美丽与珍重,就在于它的无邪和无暇,在于它的可遇而不可求,在于它的永不重回。匆匆那年,匆匆的时间,在这花开的季节里没有停歇。那么可有这样一个人住在你的心里,如果再见不能红着眼,是否还能红着脸。

有天,悄然想起那天的风声,在我的耳边低语,像是平静的没有归期。我在阳光下低头,带着那不曾褪色的记忆,还有那最初的美好。怦然,不仅心动。

怦然心动的读后感篇四

第一次知道麻理惠,是因为网络上都在疯传,说这应该是男人最想娶回家的老婆范本。然后后面有关于她的详细介绍,当然,还有很多关于她整理了房子之后的前后对比照片。

那个时候,我正处于断舍离的初始阶段,开始会经常性的扔一些衣服,尤其是一些自己没有穿的旧衣服。其实迈出那一步真的很不容易,因为童年的时候,过着物质很匮乏的生活,所以长大以后,只会拼命的想拥有,丢弃任何一样自己曾经拥有的东西,都觉得是一种痛苦。

到后来买《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这本书来看的时候,其实我已经将断舍离进行得差不多了。家里能扔的,不能扔的,只要我觉得不再让我觉得特别需要的东西,我都会扔扔扔。,有的时候也曾经因为扔东西而后面有需要找不到的时候后悔过,不过都只是暂时的。因为我觉得对于我来说,更多的时候,我其实是不再需要那些东西的。

这本书分成五章来写的,刚开始第一章,就写了我们在收纳的时候,都会遇到的问题,就是总感觉再怎么整理都整理不好。其实这从我很小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了,那个时候经常喜欢整理家里面的抽屉,但是总感觉很多东西明明扔了的,可是后来为什么又出现在抽屉里,或者明明自己是将东西整理得很规范的,可是为什么没过几天又乱了?而且以前也总觉得,我一天整理一点,然后很快就会将家整理完,但是实际上却是,当你整理完了以后,发现之前整理的东西又乱了,然后就陷入一个死循环去了。

在第二章里面,麻理惠老师就开始介绍整理的最高境界:扔!其实以前刚开始看到介绍她的关于整理的文章时,看着那些对比照片,我就很好奇,她到底是将东西给收纳到了哪里。直到后来在不同的地方看到她的关于整理的精髓:扔扔扔!!我才恍然大悟。其实有很多的时候,我们整理不好的最终原因是因为东西太多了,而且有很多东西都是犹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那么麻理惠老师就告诉我们:扔,只留下能够让你怦然心动的。

第三章就介绍了当你在整理家里面的时候,应该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整理,先整理衣服,因为那是大件,是最容易让你丢丢丢,也最容易让你有成就感的地方。最后整理的是纪念品以及照片。因为那些是最难取舍的,毕竟有很多的回忆。这点我比较赞同,我现在家里面都有一些明知道不应该留,但是还是舍不得扔的东西,包括我家的书籍,一直也舍不得做断舍离。但是又在不断的买买买,所以我估计到最后,等我家书堆不下的时候,我就会断舍离了。

怦然心动的读后感篇五

最近拜读了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

被吸引主要还是因为书名。整理与人生居然会发生直接的联系,让我一下子对这本书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

全书非常浅显易懂,就如同她在整本书中想要我们明白的道理:丢弃与归位。

麻里惠认为,整理的终极奥义不是各种新奇意想不到的收纳方法,而是丢弃。初读真的想摔书,这感觉就好像你感冒后千辛万苦去看病,然后医生告诉你多喝热水是一样的。

但是细细想来,却也有些道理。空间就那么大,用再高明的整理收纳办法,也没有办法把东西从有变无,只能折了又折,卷了又卷,塞到更小的收纳盒空间里。直到收纳的密度足够大,直到你彻底忘了这东西的存在。那么与其这样,不如从一开始,就抱着感谢的心将他们丢弃,物品应该是有生命的,不用的,被遗忘的物品,其实就像丢掉生命的小人儿,僵硬地躺在那里,不如从一开始,就让他们去到更有价值的地方去。

麻里惠想告诉我们的,是希望我们放弃对物品占有的欲望。

有些时候,占有真的是一种欲望。购买的时候,只是被这种占有的欲望冲昏了头脑而已。麻里惠第二个告诫我们的,便是归位。归位很简单,给每一个物品定义一个位置,就好像给每个物品安一个家,确认好他们的邻居,然后使用过后,就将这些物品归位,养成习惯后,生活会从不断的弄乱与不断的整理中解脱出来。

也许,这也是麻里惠想要告诉我们的人生魔法。

也许整理东西的时候,就是我们对过去杂乱生活的一种告别仪式。这场告别大秀只有充分的具备仪式感,才能发挥它的巨大作用。无论我们是想向过去的人生告别,投入新生活,还是想对过去进行整理,彻底清空与追忆,整理自己的生活空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具有意义的方式。

须臾几十年的人生其实不需要那么多的物品的陪伴和验证。寻找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和谐共存点非常重要。

你不需要通过拥有物品而向别人证明什么,遇到美好事物,驻足观赏然后互道珍重,别离也是一种美学。

来,和我一起实践近藤麻里惠的整理魔法。从衣物开始整理,再到书籍,再到paper,再到杂物,最后再到纪念品。将自己的生活重新整理一番,也许,新的开始就会发生,也许,生命会有更多的平和体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