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设计方案包括

临床研究设计方案包括

ID:1681152

时间:2023-08-08 18:10:03

上传者:曹czj

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通过制定方案,我们可以有计划地推进工作,逐步实现目标,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以下是我给大家收集整理的方案策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临床研究设计方案包括篇一

学习情境的设计方法与不同专业的内容特征有很大的关系。在护理专业临床护理教学中,如何将工作过程融入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真实的工作过程,其前期的教学准备———学习情境方案设计至关重要。笔者根据护理工作过程的特征,以“妊娠高血压疾病病人的护理”学习情境为例,从主要的几个方面简要介绍在护理专业妇产科护理学习领域中,设计学习情境方案的体会。

1.1工作情景描述

“工作情景描述”必须是对真实工作过程的客观表述,如“妊娠高血压疾病病人的护理”情景描述如下:病人入院后,护士测量生命体征,建立病历,对病人进行护理评估,根据医嘱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重点是硫酸镁用药治疗的护理。住院期间护士协助医生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预防病情向重症子痫、并发症发展,配合医生进行子痫的应急救护,并有针对性地从心理、饮食、活动与休息、大小便等方面进行健康指导,促进病人康复,并对病人进行出院指导。

1.2学习任务

在教师及临床护士的指导下完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人的护理。在护理过程中学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临床分类及表现、辅助检查及处理要点,初步会对该病人进行身心状况评估,为病人制订护理计划。能运用本病的知识,基础护理、内科护理的关联知识与护理技术等,在工作情境中正确实施护理措施。

1.3与其他学习情境的关系

(1)掌握正常妊娠生理、妊娠诊断、妊娠期护理的基本知识;

(2)掌握相关药物、基础护理知识与技能、内外科护理知识。

1.4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认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高危因素、病因、病理等疾病概要;

(2)初步会对病人进行护理评估;

(3)初步能对该病病人的病情变化、用药、并发症进行动态观察;

(5)能运用交流沟通技巧,对病人进行健康指导;

(6)在护理病人过程中学会团结协作、关爱病人。

1.5学习内容

(1)妊娠高血压疾病的概要:特征、病因、病理;

(3)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分类、首选用药、并发症;

(6)团结协作、关爱病人。

1.6教学条件

教学条件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及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客观反映,包括教师与学生情况、教学场地、设备、学习资料。特别是教学设备应尽量根据实际工作过程的需要在课前做好准备,如本次课教学设备有胎心监护仪、开口器、吸痰管、血压计、称、给氧设备、多功能护理人模型、多媒体设备、护理记录单等。

1.7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能反映出教师组织教学的基本特点。本情境学习将全班分为多个小组,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以正面课堂教学和独立学习为辅。教学方法以项目教学法贯穿教学全过程。

1.8组织流程及教学时间

(7)总结与评价:阶段性(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及终结性评价相结合(1学时)。

(1)能按时完成任务;

(2)积极、主动参与各项学习活动;

(3)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4)团结协作、沟通能力强;

(5)综合能力较强,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

(6)技术操作运用正确、娴熟;

(7)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2.1.1学习情境方案是教师教学设计的集中体现在护理专业职业教育模式的实践和研究中,我们除了需要解决在校企合作机制和实习基地建设等宏观管理层面的问题外,还需在微观的教学层面上,积极探索符合临床护理工作过程要求的新型课程模式。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堂教学,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教学与项目训练,以工作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中,而教师在授课前设计好学习情境方案,是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必备的首要教学环节,它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蓝本,也是体现教育教学理念的过程,还能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方式和个性。

2.1.2学习情境方案是组织好教学的基础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下的教学,是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职业资格为课程标准,课程主要载体是项目或任务,并突出能力培养。此模式下的.课堂是一个开放的课堂,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导演,起主导作用,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只有在精心准备方案设计的前提下,才能让每一位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取得最大化的学习效果,教师才能更有效地组织、统筹课堂教学活动。否则整个教学过程极容易出现课堂松懈、流于形式的现象,所以学习情境方案设计是组织好教学的基础,其在教学中的地位,犹如设计蓝图对大厦的作用。

2.1.3是确保学生掌握护士资格考试相关知识的必要保障对护理专业来说,临床护理教学还需围绕护士资格考试实现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工作过程教学模式下的临床护理教学,既要指导和组织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熟悉工作过程,同时又必须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从而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因此,教学组织者必须能较好地掌控课堂的核心内容,做到心中有计划、教学有目标、学生学习有方向。

2.2.1基本原则学习情境方案设计在基本原则方面与传统的教案有共同之处,具有纲领性原则和组织到位原则。学习情境方案是整个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活动的设计大纲,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蓝本,不能成为教材的复录或教师的讲稿,即学习情境方案是纲,任务书、指导书和课件等是目。

2.2.2客观、全面反映典型工作任务原则学习情境首先应当是从职业工作实践中提炼、总结出来的,而不是按主观“设计”出来的,因此应当客观、全面地反映典型工作任务所包含的职业信息,结合学校教学资源、教师和学生等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学习情境设计的重点是设计与表述能够反映这一学习情境的学习任务。

2.3教学中不拘泥于学习情境设计方案

学习情境设计方案是教学前准备的材料,在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过程中,各种不同的情境随时有可能发生,当我们精心准备学习情境设计方案,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学习与训练时,又不可过分拘泥于这个设计,应大胆地给学生展示自己、发表自己心得体会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学习情境方案的设计是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是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下教学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本文的学习情境方案实例虽经笔者认真研究撰写并在教学中进行了初步实践,但对护理专业来说,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的改革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在设计与编写过程中可能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此仅抛砖引玉,并敬请同行斧正。

临床研究设计方案包括篇二

胸痹(心痛病)

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科共收治胸痹(心痛病)患者95例,符合诊断标准,并进入临床路径47人次,期中进入临床路径有其他并发症二退出路径7人次,现对实施本路径病例分析统计如下:患者男25例,女22例,年龄最大87岁,最小32岁,平均56岁;住院最长21天,最短7天,平均住院13天;平均住院费用4916元,痊愈2例,好转41例,未治愈4例;疗效优良率达91.5%。无医疗事故差错发生,中药内服、针灸、耳穴压籽、中药泡脚等中医药参与率100%,经中医综合治疗,中风急性期患者明显缩短了病期,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残率,受到了广大患者好评。

一、胸痹(心痛病)中医治疗难点及存在问题

1.患者急性起病,昏迷、半身不遂、大小便失禁,难以用纯中药治疗。急性期中成药(醒脑静)参与抢救,后期配合中药内服、针灸康复治疗。

2.中风的发病猝然发生,病机以风阳暴升,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冲于脑,病情危重,起初可表现为闭证,病情极其危重而危及生命。

3.患者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合并症多,病情复杂、病程较长、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护理工作。4.患者急性期经中西药治疗病情缓解多半患者可遗留肢体瘫痪 等症状、病程较长、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护理工作。

5.部分患者起病与情志变化有关,调节情志,心里疏导尤为重要。

二、改进解决方案

1.收集整理古典与现代文献,挖掘祖国医学治疗中风病治疗方法,做好临床研究文献资料准备工作。

2.加强我科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实践在解决中风病治疗难点中的应用。

3.优化中风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方案,提高辩证准确率、完善治疗流程。

4.制定科室中风急性期协定方中药治疗方案,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5.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患者急性期昏迷不省人事,可给予鼻饲灌药,中成药静脉滴注,配合针灸等治疗。

6.患者恢复期加强肢体、语言功能锻炼,出院后康复指导,并注意随访。

临床研究设计方案包括篇三

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卫医管发[20xx]99号)的'通知要求,为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现制定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请各科认真组织实施。

1、我院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在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

2、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下设临床路径与单病种指导评价小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指定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成员承担指导评价小组的工作。

3、各临床科室成立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组长为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或负责人,成员为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

4、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临床科室主任指定本科室医师担任,原则上要求为主治医师以上。

(一)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履行以下职责:

1、制订本医疗机构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

2、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4、审核临床路径文本;

5、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

6、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

(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1、对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2、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3、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4、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三)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1、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3、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

4、参与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四)个案管理员履行以下职责:

1、负责实施小组与管理委员会、指导评价小组的日常联络;

2、牵头临床路径文本的起草工作;

4、根据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定期汇总、分析本科室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修订的建议,并向实施小组报告。

(一)选择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1、常见病、多发病;

3、优先选择卫生行政部门已经制定临床路径推荐参考文本的病种。

(二)临床路径诊疗项目包括医嘱类项目和非医嘱类项目

医嘱类项目应当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同时参考卫生部发布或相关专业学会(协会)和临床标准组织制定的疾病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包括饮食、护理、检验、检查、处置、用药、手术等。

非医嘱类项目包括健康教育指导和心理支持等项目。

(三)临床路径文本一般应当包括医师版临床路径表和患者版临床路径告知单。

1、医师版临床路径表。

医师版临床路径表是以时间为横轴、诊疗项目为纵轴的表单,将临床路径确定的诊疗项目依时间顺序以表格清单的形式罗列出来。各医疗机构可根据本机构实际情况,制订医师版临床路径表。

2、患者版临床路径告知单。

患者版临床路径告知单是用于告知患者其需要接受的诊疗服务过程的表单。各医疗机构可根据本机构实际情况,制订患者版临床路径告知单。

(一)临床路径实施流程:

5、医师版临床路径表中的诊疗项目完成后,执行(负责)人应当在相应的签名栏签名。

(二)进入临床路径的患者应当满足的条件:

3、发现患者因诊断有误而进入临床路径的;

4、其他严重影响临床路径实施的情况。

(三)临床路径的变异的处理

1、记录。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将变异情况记录在医师版临床路径表中,记录应当真实、准确、简明。

2、分析。经治医师应当与个案管理员交换意见,共同分析变异原因并制订处理措施。

3、报告。经治医师应当及时向实施小组报告变异原因和处理措施,并与科室相关人员交换意见,并提出解决或修正变异的方法。

(一)实施小组每月常规统计病种评价相关指标的数据,并上报指导评价小组。指导评价小组每季度对临床路径实施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质量改进建议。临床路径实施小组根据质量改进建议制订质量改进方案,并及时上报指导评价小组。

(二)临床路径实施的过程评价内容包括:相关制度的制订、临床路径文本的制订、临床路径实施的记录、临床路径表的填写、患者退出临床路径的记录等。

(三)手术患者的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应当包括以下内容: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类型、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天数、非计划重返手术室次数、手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手术前住院天数、住院费用、药品费用、医疗耗材费用、患者转归情况、健康教育知晓情况、患者满意度等。

(四)非手术患者的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应当包括以下内容:病情严重程度、主要药物选择、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天数、住院费用、药品费用、医疗耗材费用、患者转归情况、健康教育知晓情况、患者满意度等。

1、各临床科室组织学习卫生部下发的本专业疾病临床路径。

2、在本专业内选用至少一种疾病作为本科室开展临床路径的试点工作,同时将本科室选定的病种和个案管理员上报医务科。

3、各临床科室建立本科室临床路径工作档案,内容包括:卫生部下发的本专业疾病临床路径,本院下发的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患者一般情况登记本,实施小组名单、医师版临床路径表、变异记录单、月常规统计病种评价相关指标等。

4、医师版临床路径表记录应真实、准确、简明,对变异情况有分析、讨论和处理措施,并在本科室保留,医务科定期督导检查。

5、实施小组每月常规统计病种评价相关指标的数据,并上报医务科。

6、指导评价小组每季度对临床路径实施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质量改进建议。

临床研究设计方案包括篇四

(1)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

(2)药品不良反应的传统分类

(3)按药品不良反应性质分类(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首剂效应、继发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依赖性、停药反应、特殊毒性)

(4)世界卫生组织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分类

(5)药品不良反应新的分类

(1)药物方面的因素

(2)机体方面的因素

(3)其他因素

(1)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定依据

(2)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定方法

(1)药物警戒的定义和主要内容

(2)药物警戒的目的和意义

(3)药物警戒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1)不合理用药

(2)机体易感因素

药源性疾病的防治原则

(1)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2)药物流行病学的主要任务

(1)描述性研宄

(2)分析性研究

(3)实验性研究

(1)药物滥用

(2)药物依赖性:精神依赖性和身体依赖性

(3)药物耐受性

(1)致依赖性药物的分类

(2)致依赖性药物的依赖性特征

(1)对个人的危害

(2)对社会的危害

(1)药物依赖性治疗原则

(2)阿片类药物的依赖性治疗

(3)xxx和xxx类依赖性的治疗

(4)镇静催眠药依赖性的治疗

(1)国际药物滥用的管制

(2)我国药物滥用的管制

临床研究设计方案包括篇五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根据xxx文件要求,制定了结合本区实际情况的实施方案,对培训工作做了详尽的安排和部署,于9月27会议室举办x年度农村卫生人员培训班。相关领导参加了培训开班仪式,强调了培训的重要意义并对培训纪律做出了严格的要求。为确保教学质量,各乡镇卫生院提前组织各业务主管学习了培训方案、内容安排及考核的管理办法,为全面做好培训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培训开展情况

参加培训的村医x人。此次培训分为理论学习和实习两个阶段,培训内容根据xxx,多媒体课件与培训教材相结合,以基础卫生服务人员的基本理论、基本操作为主题。聘请xx专家分别讲授了xx,采取看、听、讲、讨论的培训方式对村医进行全面的培训。在培训期间各学员还将工作中存在的难题进行了相互交流,每个学员都学到了更多更有利于以后开展工作的经验。通过理论培训和实习相结合,x村卫生人员对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相关知识培训前与培训后有明显的提高,考核合格率为x。

三、加强监督、确保效果

整个培训过程中,各培训点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实行签到登记,课堂纪律严肃,各位学员均能认真的听课,重点内容做好笔记,在培训过程中,学员均没有迟到、早退现象。各单位为村医垫支生活补助,极大的提高了培训的积极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