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学作文开头 国学作文500字作文(通用3篇)

最新国学作文开头 国学作文500字作文(通用3篇)

ID:185897

时间:2023-06-05 16:52:57

上传者:曹czj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国学国学篇一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国学读后感作文精选-国学,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国学,一个并不陌生的词。《千字文》它是由南朝梁周兴嗣取王羲之字迹中不同的一千个字,以四言韵语写成。从南北朝到清末,《千字文》流传了1400多年,是世界上现存的出书最早、影响最大的识字课本。《千字文》所含的内容非常广泛,虽然只有一千字,却包括天地、历史、人事、修身、读书、饮食、居住、农艺、园林、以及祭祀等社会文化活动。

在我读过《千字文》之后,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最深刻,那就是:德建名立,形端表正。意思就是道德树立起来了,名声就会和圣人一样传播到远方,就如同形体端正了,仪表就正直了一样。

《千字文》向我们诉说了人生之道,思想之悟,无愧是我们的精神宝藏,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正在尝试着按照它的行文准则去做。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和时间赛跑才能抓住童年时期的手,时间总是不善待每一个人,悄然流逝,无声无息,你不吝啬时间,它就会对你吝啬。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坚持到最后,必然能成就一番事业。要做时间的主人。不要为那过去的失败而懊悔,不要为那错误而谴责自己,不要为过去的事情而忧郁,过去的将不会再有,拍拍身上的尘埃,去继续追赶时间吧!不要向它臣服,争分夺秒,用我们的行动证明一切!

这仅仅是它的一部分,却显露出这么多得道理,更何况是一千字的文章呢?无论它的内容是多么的丰富,但是真正的意义在于启迪我们,去付出汗水,改变自我,最终以收获的甜蜜告别苦泪!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通过对《千字文》的学习,我不仅从中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拓展了我的知识面,最重要的是我还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增强了我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分辨力。

就从那时起,我下定决心,要把时间看的和生命一样重要,不能让一分一秒的时间从我的掌心中溜走,我要和时间赛跑,去追赶它,去超越它……去珍惜它。有些人,每天游手好闲,浪费生命,即使有人告诉他们时间的意义,生命的意义,也是吊儿郎当的,凑凑合合过日子。

国学国学篇二

;

国学的内涵及当代的国学热

王斯宇

北京交通大学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1105班摘要:“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在中国国学中有丰富的哲学内涵,虽然国学不是哲学,但是国学的发展史囊括着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发展脉络,国学无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单一的拣出来,设立学位 要找基本依据,全面复兴中国的国学文化,实行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复兴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文化,才是真正的国学复兴之日。“国学”最基本的特性是其民族性和时代性。国学的基本特性和内涵,决定了国学的当代定位。如果我们给当代国学下一个简单定义,则可以说,所谓国学,是以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兼容当代新文化的国家学术文化。

目前文化界一般所说的“国学热”,就其现象来说,其实是传统文化热。国学热表明,与中国在世界崛起相伴随,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已经或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正在经历从自在转变到自觉的过程,这正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关键时期。

同时,国学热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精神家园方面对本土的传统资源的热切渴求。

国学热表明,与中国在世界崛起相伴随,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已经或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正在经历从自在转变到自觉的过程,这正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关键时期。

同时,国学热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精神家园方面对本土的传统资源的热切渴求。

关键词:国学 国学热 内涵

谈起国学,现时似乎成了像“生态”和“环保”一样泛滥的时髦词汇,也像闭月羞花、倾国倾城的的绝世佳人,风气之先,凡是大学里教授国文、中医、管理的,不 一而足,大家都想染指其间套近乎,不论其是否把国学改的面目全非、李代桃僵、不伦不类、张冠李戴、挂羊头卖狗肉,更有甚者,假以国学家之名实则招摇过市, 开始像小贩一样叫卖“国学”,把国学沦为利欲熏心敛财之具。因此,在此当下时代,让我们先明白什么是“国学”。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国学概念及名词发微于章太炎、梁启超、胡适等人,分流于马一浮、邓实等人。

“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秦砖汉瓦,非秦(有英语china为证)即汉(han studies),自汉代以降,国力鼎盛,海外又称大汉民族之学为“汉学”,考据学虽然证实“汉学”一词至迟在南宋已较常见,狭义所指为两汉时期的经学学术思想,而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于名物、于训诂,后世因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但海外所指汉学,或者又可理解为汉民族之学,即对中国的研究,尤特指关于对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囊括中华六艺、五术的范畴。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五术指:山、医、卜、 命、相等五术。

?深究国学的本名原意,原指国家学府,如古代的太学、国子监。单纯的说国学,乃独指经、史、子、集部的语言文字经典训诂学问。自西学东渐、文化分流转型以 来,为区别于西学,国人把我国的“六艺、五术”统统称之为“国学”,西学繁衍于东土,东学式微,现代自五四以来的新青年运动前后,一些国学大师们,为保护国学而开始和西学论战,西学派认为全盘接受西学,而国学家们则誓死保卫祖宗们留下的五千年菁华文化。

?国学本为我国之独有,但在中华近代历史时期,由于中西之学的分野,国学与西学在国内开始逐渐分流发展,国学则兴起于20世纪初,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始盛; 在中国大陆,国学曾因破除四旧而遭涂炭,文革结束的改革开放以来后,国人的思想学术文化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繁衍扩大,枝盛叶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国学”复起至今。

国学包括哪些领域和范围本身并不模糊。国学分为小国学圈与大国学圈,小国学圈仅限于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大国学圈则囊括五术、六艺、诸子 百家之说。国学随着西学渐淫、东学式微之际经波澜起伏而日渐风起云涌,走到今日实属不易,国学是伴随中国传统文化而生长的、伴随中国历史而发展的。

?在中国国学中有丰富的哲学内涵,虽然国学不是哲学,但是国学的发展史囊括着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发展脉络,国学无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单一的拣出来,设立学位 要找基本依据,全面复兴中国的国学文化,实行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复兴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文化,才是真正的国学复兴之日。国学的现代化就是把五 术、六艺、诸子百家中的文艺、文化知识科学化的复兴起来、现代化起来。

我认为,“国学”最基本的特性是其民族性和时代性。

首先在于她的民族性。“国学”最一般的涵义是“代表国家民族精 神风貌的学术文化”。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学术文化,所以中国便有中国特色的“国学”。这就决定了国学的民族性格。由国学的民族性又派生出国学的主体性,即国学是以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学术文化。

其次,“国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一特性表现在国家的学术文化必然在不断与外来异质文化的交流中吸取其思想的营养与精华以丰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新时代的国学在体现民族性、主体性的同时也应反映当代中国与世界的时代精神风貌。而国学的时代性又决定了她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即国学是不 断吸收、转化各种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并尊重他民族文化传统的与时俱进、海纳百川的学术文化,是集民族性、主体性、时代性、包容性、开放性于一体的新国学。

上述国学的基本特性和内涵,决定了国学的当代定位。如果我们给当代国学下一个简单定义,则可以说,所谓国学,是以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兼容当代新文化的国家学术文化。就中国而言,所谓“民族传统文化”,是指以儒家文化为主导,涵括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学、艺术等传统学术的中华传统文化; 所谓“当代新文化”,则指近现代陆续传入中国并正在经历中国化进程的以民主、人权、科学、法治为主体的西方文化和马列主义新文化。这里应当强调的是,“主体”并非全体,“兼容”也非合一。我的国学观,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 国学观,是与西学、马学交互影响、和谐相处而非合为一体的国学观。

目前文化界一般所说的“国学热”,就其现象来说,其实是传统文化热。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几千年连续不断、有古有今的文明,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中华民族百余年来曾遭受了沉重的屈辱和曲折,因此中华民族文化 自信的恢复对于民族生命的畅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学热使我们意识到,不能孤立地看待9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代化过程,而必须从中华民族整体发展及其近 代曲折的历史来认识,必须把它和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与生命过程联系起来,把它视为中华民族奋斗史的新篇和中华文明史的新开展,看成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历程的一 部分,从中华民族的角度理解它的成就。换言之,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的发展成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归功于中国人民的勤劳与创造,归 功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与价值。当代的国学热提示着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体现了民族自尊与自信的高扬,开启了民族文化的自觉,这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国学热表明,与中国在世界崛起相伴随,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已经或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正在经历从自在转变到自觉的过程,这正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关键时期。

同时,国学热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精神家园方面对本土的传统资源的热切渴求。

就国学热与国学研究的关系而言,应当说国学热本身并不等于国学研究热,目前的国学热还是分布在大众教育和国学知识传播方面,相对于国学的学术研究,多属于文化普及的层面。

由此看来,当前所谓国学热的出现和流行,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对中国现代化的深入开展,对社会和谐的实现,都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积极的,应当予 以充分的肯定和支持。但是,传统文化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药方,传统文化并不能解决我们现实生活遇到的一切问题。传统文化只是我们的文化根基,在其基础上如何 建构起适应人民需要的现代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体系,发展政治文明、持续经济增长、健全法制生活,繁荣文化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创造性的努力。同时也需要 通过适时的引导,帮助人民分辨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分辨永久的价值和过时的东西,使传统文化的资源更能够结合时代的要求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学热中谈国学:谈谈中华大国学圈》 作者:南柯舟(董斌)2008-11-18

/s/

2、《国学概念内涵外延分疏史略》 作者:南柯舟(董斌)2009-03-27

/s/

3、《 “国学”的内涵及当代定位》 北京日报 作者:吴光 2009-05-11

4、《如何看待国学热》 光明网 作者:陈来 2010-08-02

/01gmrb/2010-08/02/

相关热词搜索:;

国学国学篇三

;

一、单选题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 b )a.官府 b.学校 c.家庭 d.社会2.“学而优则仕”概括了( a )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c )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孟子的( d )a.教育思想 b.学术思想 c.等级观念 d.民本思想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a )a.《论语》 b.《学记》 c.《四书集注》 d.《孟子》6.《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a )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b.启发性教学原则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d.巩固性教学原则7.“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是用反面事例来强调学习要( c )a.专心致志 b.磨练意志 c.持之以恒 d.深造自得8.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 d )a.朱熹 b.孟子 c.董仲舒 d.孔子9.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 c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10.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集( b )中有充分反映。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11.《学记》要求“学不躐等”属于( a )教学原则a.循序渐进原则b.巩固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直观性原则12.下列名言属于孟子说的是( d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一句出自( c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出自( b ) a.《学记》 b.《论语》 c.五经四书 d.《说文解字》15.“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就是《学记》强调的( b )。a.博学于文 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 d.道而弗牵16.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 a )a.是非之心 b.进退之心 c.悲喜之心 d.善恶之心17、《学记》是( c )四十九篇中的一篇。a.《大学》 b.《论语》 c.《礼记》 d.《中庸》18.中国古代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家是( a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19.( c )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的概括和总结。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20.“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这个故事说明了( b )对教育的影响。a.父母 b.环境 c.老师 d.教学方法21.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其核心思想就是( b )。a.义 b.仁 c.礼 d.智22.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c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23.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 b )a.不平衡性要求 b.个别差异性要求 c.顺序性要求 d.互补性要求24.荀子以( a )作比喻,说明通过学习,后学可以超过前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b )的关系。a.经济 b.政治 c.军事 d.文化26.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 d )看作是最终目标。a.闻 b.见 c.知 d.行27.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此话意在说明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到( a )上去。a.简约 b.复杂 c.炫耀 d.文化28.( d )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发说”截然相反的教育“外铄论”。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荀子29.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 a )的治国思想。a.取信于民 .b.为政以德 c.讲究礼节 d、.因材施教30.孟子以( b )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a.人性恶 b.人性善 c.人性无善恶 d.人性有善恶31.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与“教育机会均等”相类似的朴素主张,他的“有教无类”的观点体现了( a )a.教育起点机会均等 b.教育过程机会均等 c.教育条件机会均等 d.教育结果机会均等32.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 c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33.孟子认为( a )是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基石。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34.孔子在( b )上主张“仁者爱国”,“克己复礼”。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3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映了教学的( d )。a.因材施教原则b.巩固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d.教学相长原则36.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以这则“揠苗助长”的寓言说明了(c )的重要性。a.巩固性 b.启发性 c.循序渐进 d.因材施教37.孔子在( a)方面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主张。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38.在对人性的看法上,荀子主张( b )a.人性善 b.人性恶 c.人性无善恶 d.人性有善恶 39.“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 就是《学记》强调的( c )。a.博学于文 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 d.道而弗牵40.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 b )a.智之端 b.仁之端 c.义之端 d.礼之端41.荀子以( b )作比喻,说明人借助学习,可以有很大的进步。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42.《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最根本的是(a )。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43.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 b )是儒家的代表人物。a.墨子 b.孔子 c.韩非 d.老子4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此话意在强调成大事者,应该( b )a.专心致志 b.磨练意志 c.持之以恒 d.深造自得45.荀子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方法容易片面,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因此,他提出了( c )的思维方法。a.注重“积”“渐” b.闻、见、知、行结合 c.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d.“虚壹而静”,专心有恒46.下列名言属于孔子说的是(a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

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7.下列语句,哪一句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 d )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b.博学于文,约之以礼。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性相近也,习相远也。4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思想出自( b ) a.《学记》 b.《论语》 c.《四书集注》 d.《孟子》49.“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 b ) a.《论语》b.《学记》 c.《尚书》 d.《孟子》50.《学记》上说:“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句话体现了( b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b.启发性教学原则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d.巩固性教学原则51.反映孔子教育民主思想的主要言论是( a )a.有教无类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5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 b )的治国思想。a.取信于民 b.为政以德 c.讲究礼节 d.因材施教53.“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此话中提出了( c )的观点。a.以意逆志 b.以己度人 c.知人论世 d.诗无达诂5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下一句是( a )a.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择其好者而从之,其不好者而改之。

c.选其善者而跟之,其不善者而更之。

d.择其善者而学之,其不善者而更之。55.( c )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的。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56.孟子认为有无(b )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a、知识 b、先天善良本性 c、才能 d、财富57.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 c )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学而优则仕。c.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58.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 b )占首位。a.文化知识 b.道德教育 c.自然科学 d.生产劳动59.孟子认为,君子的教育方式有五种,有的像及时雨一般润泽万物,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还有以流风余韵为后人所自行学习的。这体现了( d )的精神。a.诲人不倦 b.循序渐进 c.由博反约 d.因材施教60.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 a )治天下”的名言。a.《论语》b.《荀子》c.《孟子》d.《韩非子》61.《学记》用( d )来形象地说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6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出自( c )a.《大学》 b.《论语》 c.《孟子》 d.《中庸》63.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一段讲( a )的重要性。

a.躬身实践 b.冥思苦想 c.学思结合 d.废寝忘食65.荀子认为成为老师的条件有四种,而( d )并不包括在这里面。a.尊严而使人敬畏 b.年老而有威信c.懂得精微的道理而又能清楚阐述 d.博学66.战国后期,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的是(c )a.《大学》b.《论语》c.《学记》d.《中庸》6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出自( c ) a.《学记》 b.《大学》 c.《论语》 d.《师说》68.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 b )的教学方法。

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启发诱导 d.有教无类69.《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 b )a.因材施教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70.孔子招收的学生有出身平民的颜回、子路、曾参、原宪、仲弓等,也有贵族家庭出生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等,还有商人出生的子贡和“大盗”出生的颜涿聚。这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 d )的教学原则。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启发诱导 d.有教无类71.在下列主张中,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c )a.学不躐等b.各因其材c.开而弗达 d.温故而知新72.“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 d )教学原则。a.系统性b.启发性c.思想性 d.巩固性73.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是“六艺”,“六艺”指的是(a)a.礼、乐、射、御、书、数 b.《诗》《书》《礼》《乐》《易》《春秋》 c.文法、修辞、辩证法、礼乐、书数、射御 d.算术、几何、文法、辩证法、天文、书数7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出自(a) a.《学记》 b.《大学》 c.《论语》 d.《师说》75.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d)。a.循序渐进 b.启发性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7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一段讲(c)的重要性。a.躬身实践 b.冥思苦想 c.学思结合 d.废寝忘食77.《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个观点的就是(d)a.博学于文 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d.导而弗牵78.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 c )的治国思想。a.取信于民 b.为政以德 c.讲究礼节 d.因材施教79.(b)体现了荀子很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c.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80.孔子主张( c ),扩大了教育对象。a.为政以德 b.以礼治国 c.有教无类 d.因材施教81.“乐”的起因是:( a )a.是由人心中产生的。

b.是由不同是声音相互应和产生的c.是事物影响的结果d.是由古圣先贤著作的82.声音之道与政治相通,所以,乱世的音乐显得( b )a.安详 b.怨恨 c.愤懑 d.欢快83.先王治乐的原因是( a )a.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 b.教人民欣赏音乐c.给人民带来快乐 d.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84.“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 d ) a.《大学》 b.《易经》 c.《论语》 d.《礼记》85.先王设置专门的官吏施行乐教的原因是( c )a.设置一个官僚机构安插冗员 b.拉近政府与百姓的距离c.善民心,易风俗 d.提升国家形象86.只知晓歌曲而不知晓乐的是( b )a.禽兽 b.老百姓 c.君子 d.以上皆对87.先王制定射乡食飨的礼仪是用来( c )a.调节人对安乐的享受 b.制定婚姻冠笄的礼仪c.使人交往正常化 d.指导人们如何射乡食飨88.先王用礼是为了( a )a.节制人心 b.调和人生c.推行国家政策 d.防止倾邪的行为89.礼是用来( b ) a.协和感情 b.区别等级 c.使人亲近 d.相互尊敬90.达到了乐的要求便会( a )a.没有怨恨 b.没有争斗 c.没有穷困 d.没有灾难91.“明圣”的意思是( c )a.制作礼乐的人 b.传授礼乐的人c.传授与制作礼乐的人 d.在学术道德上取得极高成就的人92.教育,对于人民而言就像寒暑,不及时对人民进行教育就会( b )a.发生饥荒 b.有伤世风 c.产生疾病 d.劳而无功93.研究礼乐的结果是( a ) a.提高内心的修养b.了解民心所向c.丰富精神生活 d.以上皆非94.“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的意思是( c )a.人生很平静,这是上天注定的 b.人生没有大起大落c.人出生没有情欲,这是天赋予的本性 d.人生的情欲是由上天注定的95.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下列说法对的是(b)a.凡事预先计划好就会成功,不预先计划好也可能成功。b.“豫”同“预”。

c.一个人不预先计划好就会成残废人。

d.站着预习,等于浪费光阴。96.“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 a )a.《论语》 b.《荀子》 c.《春秋》 d.《中庸》97.“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的意思是( a )a.声音 b.声乐 c.歌曲 d.名声98.乐是由( a )a.从内心发出来的 b.在外貌上表现c.从自然中音响而来 d.从乐器中演奏而来99.乐宜适中,乐强调过分了就会( b )a.使人疏离不相亲 b.使人随便放浪c.协和感情 d.使人平和安静100.乐得到通行,就会使( a )a.人心向道 b.人心思逸 .c人心向善101.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 b )a.王充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102.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 b )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103.“立大学以教国,设庠序以化于邑”中的“庠序”是指什么?( c )a.公园 b.医院 c.学校 d.监狱104.以下句子翻译错误的是:( c )a.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提防之,不能止也。(万民追逐利益,就像水向下流一样,不用教化来做提防,就不能防止了。)b.《诗》曰:“夙夜匪解(xiè)。”(《诗经》说:“从早到晚都不懈怠。”)c.《书》云:“茂哉茂哉。”(《尚书》说:“茂盛啊,茂盛啊。”)d.然则常玉不瑑,不成文章。(然而一般的玉不雕琢的话,就不能成就美好的花纹。)105.下列句子中通假字不正确的是?( c ) a.而颛(zhuān为自恣苟简之治 “颛”通“专”,专门。b.埽(sǎo)除其迹而悉去之 “埽”通“扫”,扫除。

c.渐(jiān)民以仁 “渐”通“间”,离间。d.臧(cáng)于骨髓 “臧”通“藏”,收藏。106.下列句子中汉字注音不正确的是:( d )a.此皆可使还至而有效者也。还:xuánb.自非大亡道之世者。亡:wú c.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汤:tāng d.不以教化堤防之。堤:tí107.我们需要怎样做才能见闻广博、心智聪明?( a )a.努力勤勉、钻研学问。

b.无所事事,异想天开。

c.贪图玩乐,乐于享受。

d.安于现状,不思进取。108.君王制作乐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 c )a.打发时间 b.制造气氛 c.改变民风,感化民俗 d.其他109.《诗》曰:“夙夜匪解。”是什么意思?( b )a.从早到晚都在解题。

b.从早到晚都不懈怠。c.早出晚归 d.早上和晚上都没有时间。110.“乐”的声音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来的?( b )a.天灾人祸 b.社会和谐 c.国家衰亡 d.其他111.圣明的君王在乱世中继承王位后会做什么?( c)a.严禁学术 b.焚书坑儒 c.扫除乱世迹象,恢复教化 d.什么也不做112.古代的君王将什么作为管理人民的重大事务?( a )a.教化 b.物质诱惑 c.行暴政 d.其他113.“然则常玉不瑑,不成文章。”出自以下哪篇?( d )a.《三字经》 b.《百家姓》 c.《千字文》d.《对贤良策》114、“强勉行道”的“行道”指什么?( c )a.行动 b.替天行道 c.践行圣人的学说或道理 d.人行横道115.汉代时称呼学校为什么?( d )a.校 b.庠 c.序 d.庠序116.秦朝继承周朝之后,“重禁文学”,这里的“文学”指:( a )a.儒家学说 b.现代文学 c.当代文学 d.其他117.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用仁来熏陶人民,用义来砥砺人民,用礼来规范人民就能使人民习俗美善。b.如果教化已经鲜明,习俗已经成就,子孙遵循下去,过个五六百年仍然不会衰败。c.汉朝没有很好的治理好的原因就在于应当改革时却没有改革。d.乐是用于给君王行乐,而不是用来改变民风、感化民俗的。118.“夫虞氏之不为政久矣”中的“虞氏”指:( a )a.虞舜 b.虞姬 c.虞美人 d.其他119.纵观周朝、秦朝,君王统治因为缺少什么而导致灭国?(c)a.货币 b、实权 c.王道 d.法度120.“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出自:( c )a.《孝经》 b.《诗经》c.《论语?公冶长》 d.《千字文》121.天所赋予人的就叫做(c) a.道 b.教 c.性 d.义122、子曰:“好学近乎(c)”。

a.仁 b.智 c.知 d.勇123.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a)a.则不跲 b.则不用 c.则不废 d.则不穷124.有弗学,(b )a.问之弗知弗措也。

b.学之弗能弗措也。c.思之弗得弗措也。

c.辨之弗明弗措也。125.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a)。a.则能尽人之性 b.则能尽物之性。c.则可赞大地之化育d.则可以与天地参矣126.温故而知新,(d)。a.敏而好学 b.诲人不倦 c.不耻下问 d.敦厚以崇礼127.“中庸”的核心思想是(c)。a.中立 b.平庸 c.中和 d.保守128.宋代理学家把(a)、《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作为《四书》。a.《中庸》 b.《三字经》 c.《弟子规》 d.《诗经》129.《中庸》是( c )四十九篇中的一篇。a.《大学》 b.《论语》 c.《礼记》 d.《四书》130.《中庸》一开头就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只是继承了思孟学派( b )的思想。a.天命论 b.性善论 c.初本论 d.其它131.( c)的实现需要有人性的依据,故要尊重德性,发扬自己的先天的善性。a.学习 b.教育c.学习和教育d.其它132.为了实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必须实现(b)的中和。a.学生—教师 b.主导—主体 c.学校—家庭 d.其它133.《中庸》强调了教育的( a )的和谐。a.本质与作用 b.过程与方法 c.主观与能动 d.主导和主体134.“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讲过的(c)的关系。

a.教与学 b.师与生 c.学与思、学与行 d.行与知135.《中庸》认为人可以从两条途径得到完善,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称为“尊德性”;二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称为“道问学”。这两条途径是( a )。a.相依并进,相辅相成 b.相矛盾 c.相中和 d.相抑制136.人性的完善要依赖于(c),故要注意后天的学习和掌握文化知识。a.学习b.教育c.学习和教育d.其它137.《中庸》继承了重视( b )的个别差异的思想。a.群体 b.主体c.个体 d.其它138.运用在学习中,《中庸》强调( a )。a.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b主体的主导作用 c.客体的主观能动作用 d.客体的主导作用139.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下面的注释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洋洋:盛大,浩瀚无边。b.优优:很多的忧愁。c.其人:指圣人。d.凝聚:引申为成功。140.下面的译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译文:真诚是天的德性,追求真诚的人的德性。b.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译文:有不曾学过的知识,学习了还不能通晓就不放弃。c.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译文:有不问过虑的疑问,问了还不明了就不放弃。d.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译文:有不曾考虑的问题,考虑了还不得其解就放弃。141.大学之道,( a )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a.在明明德,在亲民, b.在名明德,在亲民, c.在明明德,在兴民, d.在明名德,在亲民,14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 a )。a.谦 b.律 c.醒 d.查143.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 c )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a.奋第 b.奋弃 c.忿惕 d.负第144.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 a )矣。

a.鲜 b.闲 c.兼 d.先145.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 a )之。a.无 b.弃 c.众 d.去146.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 a ),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a.倍 b.众 c.广 d.出147.“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d)也。a.齐 b.律 c.醒 d.修148.心诚求之,虽不中不( a )矣。a.远 b.偏 c.责 d.负149.汤之《盘铭》曰:“( a ),日日新,又日新。” a.苟日新 b.近日新 c.今日新 d.再日新150.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a )。a.格物 b.知物 c.其物 d.及物151.自天子以至于( a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a.庶人 b.众人 c.草民 d.庶民15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 a )也。a.必慎其独 b.必慎其慎 c.必独其慎 d.必独其独153.是故君子有( a )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a.诸b.知 c.彼 d.其154.《大学》是( b )系统的经典论著。

a.释 b.儒 c.道 d.法155.在《大学》中,教育过程与政治过程是一个(a)的过程。a.统一 b.矛盾 c.融合 d.发展156.“修身,齐家,安天下”出自于以下哪一部经典?( c )a.《礼记》b.《中庸》 c.《大学》 d.《春秋》157.《大学》篇中。“明明德”的目的就是为了要(a)。a.亲民 b.治民 c.为民 d.富民158.从《大学》的“三纲领”看,教育的最高目的是(a)。a.政治目的 b.经济目的 c.文化目的 d.历史目的159.《大学》原为《理记》的第( d )篇。

a.38 b.40 c.39 d.41160.( a )的精神贯穿在《大学》始终。a.伦理道德教育 b.君王至上 c.儒学 d.政治修明1.总结提炼出“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学说的古代教育家是( b )a.朱熹 b.王守仁 c.韩非子 d.黄宗羲2.“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漫坏他了”(《传习录下·门人黄直录》)。体现出的教学原则是( d )a.可接受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3.凡授书不在图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传习录·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体现的教学艺术是( b )a.自主学习 b.量力而精 c.愉快教学 d.尊重个性4.王阳明的“心即理”是指( d )a.内心的想法就是客观现实 b.内心和外在相统一的的境界c.客观现实受主观的制约d.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5.“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原毁》选读)其中“重”的正确解释是( b )a.重要 b.严格 c.以……为重 d.重视6.“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原毁》选读)其中“修”的正确解释是( d)a.修养b.修身c.养性情d.进修,求上进 7.“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原毁》选读)其中“廉”的解释是(b ):a.廉洁 b.少,低 c.清廉 d.廉政8.“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进学解》)最正确的大意是( c )a.做事选精当的事情,说话一定要有玄机。

b.记叙事情选最重要的,记叙言论掌握言外之意。c.对记事之文一定提取它的要点,对言论之编一定勾划出它深奥的意义。d.记事的人要选重要的人,写言论的人要有涵养。9.韩愈在教育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著有论述教师问题的《师说》,目的在于( a )a.光复“师道” b.论述教师的价值 c.传授学习方法 d.树立师德10.“传道、受业、解惑也”的“业”指(c)a.事业 b.学业 c.古人“六艺”之业 d.专业知识1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揭示了(b)规律。a.教育 b.学习成败 c.道德教育d.人的成长12.对“蒙养弗端,长益浮靡。”(《朱子语类》)的正确理解是( a):a.儿童时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b.成人对小孩的影响 c.小孩与成人道德教育的因果关系 d.道德教育的任务有阶段性13.“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朱子语类》)提倡读书比较好的方法是( b )a.广闻博览 b.熟读而精思 c.多方汲取 d.反复思考14.朱熹认为的“小学教育阶段”,年龄段是( b ) a.6—12岁 b.8—15岁 c.7-12岁 d.5-12岁15.朱熹认为的“大学教育阶段”, 年龄段是(a)a.15岁以后 b.15—20岁 c.16岁以后 d.18岁以后。16.朱熹认为小学教育重在“教事”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a),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a.教理 b.认识事物 c.传授科学知识 d.明人伦17.朱熹:“国家建立学校之官,遍于郡国,盖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也。”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d)a.修身 b.传授治国之道 c.传授家族礼仪 d.为朝廷培养有用的人才18.朱熹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是( c ) a.明人伦 b.明确伦理纲常 c.居敬 d.反省19.朱熹说:"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千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体现他主张的教学原则是(a)a.自动和适时的启发 b.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 c.教人有序不可说等 d.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20.朱熹说:"道不能安坐等其自至,只待别人理会,来放自家口里"。体现他主张的教学原则是( d)a.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 b.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 c.教人有序不可说等 d.自动和适时的启发21.朱熹说:"圣贤千言万语,无非只说此事。须是策励此心,勇猛奋发,拨出心肝,与他去做,如两边擂起战鼓,莫问前头如何,只认卷将去,如此方做得功夫。若半上半下,半沉半浮,济得甚事?"体现他主张的教学原则是(b)a.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 b.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 c.教人有序不可说等 d.自动和适时的启发

相关热词搜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