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水世界作文字8篇(大全)

2023年水世界作文字8篇(大全)

ID:210528

时间:2023-06-06 13:12:14

上传者:曹czj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水世界字篇一

3.能分析课文第3自然段,弄清句意和句与句的联系。 

4.能理解课文内容,正确回答课后问题。 

6.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 

7.初步认识“先总述——后分述——再概括”的构段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海底景色奇异”和“海底物产丰富”的有关段落(重点)。 

2.课后第2题(难点)。 

教学思路: 

教学用具: 

1.有关的录像片或幻灯片或图片。 

2.用小黑板或大张纸出示本课教学目的要求(教学目标 )。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 

二、观看录像。 

三、揭示课题。 

四、划分段落。 

第1段(第1自然段)先总的提出是怎么样的。 

第2段(第2、3自然段)讲海底景色奇异。 

第3段(第4至6自然段)讲海底物产丰富。 

五、检查字词。 

3.初步理解词义。 

宁静:形容环境很安静。 

器官:生物身上具有一定功能的部分。 

是否:否,不。是不是。 

章鱼:身体卵圆形,无鳍。头小,有八只脚。 

普通:平常的,一般的。 

反推力:与推力方向相反的力。 

巴:紧贴的意思。 

免费:不收费。 

峡谷:狭而深的谷地。 

物产丰富:物产储量大,花样品种多。 

六、作业 练习。 

1.读读写写课后第四题中的词语。 

2.默读课文,思考、练习回答课后问题。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1至3结构段。 

二、带着问题,讲读课文第2段。 

1.提问题: 

(1)海底有风浪吗?有光吗?有声音吗? 

2.指名读课文第3段,讨论回答问题(1)。 

(板书:海底宁静 黑暗 有光点) 

三、带着问题,讲读课文第3段。 

2.带着问题学生自由读第3段,讨论回答问题。 

(板书:动物多 活动方法各异 

植物多 色彩多种多样 

矿物多 蕴藏丰富)   

第三课时 

一、带着问题,讲读课文第4段。 

二、回到整体,认识课文主要内容。 

1.本课主要讲的是什么?(介绍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三、回顾全文,分析课文结构。 

四、看课后题,进行句子训练。 

2.看课后第四题,读写词语,练习用“普通”“物产丰富”造句。 

五、指导朗读,背诵第3自然段。 

水世界字篇二

其实课文给介绍得更全面,更神奇,如果你仔仔细细的读书,一定能感受到海底世界的神奇和伟大。这节课我们就结合课文内容继续来谈论关于海底世界的话题,(板书),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上节课学习,你知道了海底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板书(景色奇异,特产丰富)这节课我们就要通过仔细的读书,了解海底的景色怎么奇异,物产怎么丰富。

二、学习新课:

1.理解什么是奇异:你认为什么样的景色可以称为奇异的景色?

2.自读课文,合作学习

现在就请同学们仔细的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写出了海底的景色奇异,想一想海底的景色怎么奇异,一边读可以把有关的段落或句子勾画出来,自己读完了可以把你的发现说给你们小组的同学听,看看哪个组同学的发现最多。

3.全班交流

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

出示图。你能用一个词来说说你看这张图的感受吗?(宁静,星星,黑暗,光点,闪烁)

你觉得这样的画面美吗?怎么美?你觉得这样的画面奇吗?怎么奇?

谁愿意来美美的读一读这句话。反复读这句话。

什么是宁静?海底一点声音都没有吗?

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还好像在打鼾……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海底都有什么声音?

扩展:有的像……一样……

你们学得好吗?理解:窃窃私语。什么叫窃窃私语,再学。

这里说海底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前边又说海底宁静,这样说矛盾吗?

不矛盾,静中有声,这正是海底的奇异之处。

你们学得真像,你们想听听这些小动物的叫声吗?

老师看有的同学脸上笑眯眯的,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谁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呀?

指读第3段。评议。

你从这一段中感受到了海底的什么特点?奇异在哪?海底为什么会有这么奇异的景色?物产丰富。

海底的动物:

从这一段感受到了海底的景色奇异。(活动方式有趣)怎么有趣?

(海参,慢,数字,一小时四米;像梭子的鱼,快,每小时能游几十公里,数字,比较,火车。贝类,长途旅行)

你还知道海底有哪些动物?它们是怎么活动的?

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啊

指名读。

海底的植物:通过读这句话,想象海底有什么?什么样?

4.再读课文,理解物产丰富

指名说:动物多,植物多,矿物多

三、总结全文,

谁来做一下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更多的关于海底世界的知识吗?那课下请同学们继续搜集关于海底世界的资料,有机会的话我们来一个海底知识大比拼,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让我看到更美丽,更神奇的世界。

四、朗读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没有觉得哪些句子写得特别美?有没有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句子美美的读给同学们听。

3.配乐朗读。

水世界字篇三

一道刺眼的强光射来,才发觉美好的一天又来到了,阳光刺得我睁不开眼,想到今天要起早去上学,不让妈妈有赖唠叨,揉揉眼缓了一下,终于把眼睁开了。

我独自一人走在这清幽的小道里,湿润的泥土泛着淡淡的清香,早晨的露珠在花草上显得那么清澈透亮,比起那闪闪发光的宝石翠玉,我更觉得这晶莹剔透的水珠美丽些,它至少不会让人们争风吃醋,不会让人们为了得到它而去做一些出轨的事;它虽然平淡无奇,却是花草们的最爱。这一刻,我更懂得了平淡的伟大,在学校我总是想成为焦点,总是想在校园里鹤立鸡群,总是想在同伴中突出个性,与众不同。现在我明白不一定在物质上的比较才能显出你的个性,只要为了梦想而努力地去追求,你也是伟大的。

我是一片叶子,随着风的吹拂而飘落,很多人都疑虑过我的飘落是风的追求呢,还是树的不曾挽留?其实都不是,因为我有我的梦想和我所要追求的世界,因而我想离开那喧哗、肮脏的世界,独自去寻找我的梦想,去寻找我所追求的。

校园是个美好而纯洁的地方,校园有最无私的人,只有他们才是真正想让别人超过自己的人,他们把毕生所学的知识毫无遗漏地教给学生,即使要花掉他们休息时间,他们也心甘情愿;校园里还有最纯洁的友谊,还有一切一切美好的东西。

水世界字篇四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想象和体悟几千万年前的恐龙世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了解雷龙、冠龙、暴龙的特点和名字的由来,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读中想像、发现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和有关恐龙知识的图片、要组织学生搜集有关恐龙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本设计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生字导入课文

第一关:我会读。(出示所有的生字)孩子们,和你的同位互相读一读,他全读对了你夸夸他,他有不认识得你帮帮他。全班同学齐读。

第二关:我会填。出示种和长这两个多音字,让孩子给他们在词中填空。填对了全班同学齐读。

第三关:我会读还会说。出示带词的生字。孩子们齐读这些词,开一列小火车。

用你自己喜欢的词说一两句话。

二、 自主读文,进行感悟。

你们学得可真认真,顺 利通过了老师的挑战。

自由读课文,相信你一定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很久很久以前恐龙是大地的主人)理解很久很久以前就是几千万年以前。 让孩子根据生活经验理解什么是主人。可以用主人说句话(如我是班级的小主人。妈妈是我家的主人。我是小狗的主人。)通过说话练习让孩子了解词语的意思。

(雷龙、暴龙、冠龙)

4.你喜欢哪种恐龙,和你的小组同学一起讨论你们喜欢的那种恐龙是什么样的,他喜欢吃什么,你还知道他的什么知识?(让同学们自由结组,进行学习和讨论)教师指导孩子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5.向大家介绍你喜欢的恐龙。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把你喜欢的那个自然段读一读。教师相机指导孩子的朗读。

6.在孩子介绍自己喜欢的恐龙的时候理解难懂的词义(风度翩翩、绅士、笨重、贪心、可怜等词)

7.在今天现在还有恐龙吗?(没有)那我们是怎样知道几千万年前的恐龙世界的呢?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找出答案?(根据恐龙的化石来想象遥远的恐龙世界的)

三、课外拓展。

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有关恐龙的指示,请把你的收获拿出来和小组的同学一起分享。(小组交流)

看到你们的兴趣这么高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有关恐龙的知识,想看看吗?做好了认真看。(老师出示恐龙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四、布置作业

课下咱们把我们搜集的有关恐龙的资料整理成册,欢迎其它班级的老师和同学来我们班参观。

水世界字篇五

1、使学生熟练掌握画笔中绘画工具箱中的涂色工具的用法;

2、进一步掌握调色板中前景色和背景色的设置方法;

3、培养学生绘画兴趣,提高绘画能力等

教学重点:涂色工具的应用。

涂色的方法。

教学准备:

1、计算机、网络及辅助教学软件。

2、范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画笔进入的方法和步骤

(2)指导第二种进入方法,(投影出示)双击快捷菜单“画图”图标。

(3)双击快捷菜单“画图”图标,使其最大化。

2、复习绘画工具箱中各种工具的名称。

点击任务栏中“学生电脑”使其弹出,指导学生操作。

二、教学新课

1、调色板的应用。

(1)教学前景色的操作。

打开画笔以后,前景色和背景色在计算机中默认为黑色和白色。

指导操作:先用鼠标点击一下前景色,再按回车键.

(2)练习操作一下。前景色设置为绿色、红色等。

点击任务栏中“学生电脑”图标使其弹出。

(3)教学背景色的操作。

先用鼠标点击一下背景色,再按回车键。

(4)练习:背景色设置为绿色、红色等。

2、涂色工具的教学。

用左键单击-用前景色涂色

用右键单击-用背景色涂色

3、 开文件。

点击任务栏中“学生电脑”图标使其弹出。指导操作-----最小化

4、 打开文件“房子”,5、 练习涂色。

三、学生练习、交流

1、做练一练(1)

(1) 打开文件:图形涂色。绘画p73页“试一试”

全课总结 (略)

〔课后记〕

这个内容其实不难的,而且学生很感兴趣,所以安排学生多上机操作,有利于学生掌握涂色工具的用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会出现涂色不正确,左击和右击会操作相反导致前景色和背景色对调。所以特别提醒要注意。

水世界字篇六

;

摘要:之前我们说“文学界”时,这个界,只是国家内部的一小块疆域 现在,这个文学世界却已形成了超越国界的“世界华文文学”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纪、新世界中,新的秩序当然还有待建立。因此我建议采用这个新的架构和思维来正视华文文学书写已然全球化的现象,摆脱近年本土论述和散离认同之间的紧张对立关系,动态地建立我们共有的华文世界新秩序。

关键词:华文文学;离散;认同;本土;新秩序

一、华文文学在世界

已故德国汉学家马汉茂曾在1966年,于德国莱圣斯堡办过一次“现代华文文学的大同世界”研讨会。“世界华文文学的大同世界”一词,根据王润华解释,是引用刘绍铭的翻译,他把“大英共和联邦”(british commonwealth)中的共和联邦一词加以汉化,成为“大同世界”。因为他认为目前许多曾为殖民地的国家中,用英文创作的英文文学,一般就称为“共和联邦文学”。同样,世界各国使用华文创作的文学作品,譬如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泰国以及欧美各国的文学创作,也可以称为“华文共和联邦文学”。

约略在此同时,即1964年,在台湾的亚洲华文作家协会亦已成立。其后组织越来越扩大,目前除“亚华”有二十个分会代表外,“北美华文作家协会”(22个分会)、“大洋洲华文作家协会”(9个分会)、“南美洲华文作家协会”(9个分会)、“非洲华文作家协会”(9个分会)、“欧洲华文作家协会”(17个分会)、“中美洲华文作家协会”(6个分会)等七个洲际分会,至2001年均已组成。这世界性的华文作家组合,事实上正体现着散居中国的新特征 。

也就是说,世界华文文学这种世界性“联邦”的发展,长达四十年,目前已完成它全球化的格局。

本来在这个格局中还缺了一大块,那就是大陆。大陆自1949年后对世界华文文学之发展缺乏关注。到文革以后,改革开放,才开始注意到大陆以外的华文文学现象,并由台湾而香港而澳门而全世界。

依上表可见,第一、二届被讨论的对象只局限于台湾、香港两地;第三、四届,加上了“海外”;到了第五届,“台港”后面还缀上“澳门”;到第六届之后,会议的名称才固定为“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

1985年4月,秦牧在为汕头大学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创办《华文文学》试刊号的“代发刊词”中为华文文学释义云:“华文文学是一个比中国文学内涵要丰富得多的概念。正像英语文学比英国文学的内涵更丰富,西班牙语文学比西班牙文学的内涵要丰富的道理一样。”也即是说,“中国文学”只限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华文文学,而“华文文学”除包括中国的华文文学之外,还涵盖中国以外的用华文写作的文学。该期杂志末尾“编者的话”则认为华文文学包含三层含义:一、凡是用华文作为表达工具的作品,都可称为华文文学;二、华文文学和中国文学是两个不同概念,中国文学只指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文学;三、华文文学和华人文学也是两个不同概念,海外华人用华文以外的其他文字创作的作品,不能称为华文文学;但是,非华裔外国人用华文写的作品却可以称为华文文学。

这是对世界华文文学的界定。后来,北京《四海》杂志在1994年第一期《在京部分专家笔谈“世界华文文学”的概念与定义:先定位,再正名》,以及1996年4月南京会议等等,对此虽有不少争论,但已逐渐确定了这个概念,世界华文文学这个学科也在大陆逐渐确定了。2001年,大陆在研讨会的基础上,正式组织、成立了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代表在这个领域之人力集结、学科建置均已成熟,要迈入一个新的阶段了。

过去二十年来,十届研讨会的论文(仅前十一届研讨会的统计)即达438篇(有一届论文集未出版),相关专著,如陈贤茂、吴奕锜、陈剑晖、赵顺宏于1993年底推出的《海外华文文学史初编》,就有60万字;1999年8月出版的四卷本《海外华文文学史》,则有200万字。可见大陆起步虽晚,目前却已成为这个领域中军容壮盛之一支力量了。对于世界华文文学,也逐渐摆脱了把“中国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对举分立的大中国心态,愿意从世界整体格局上来研讨华文文学在世界的发展,这毋宁是令人欣慰的现象。

二、华文文学在争论

(一)离散的认同

对世界华文文学的解释,早期倾向于把它解释为中国人向海外移民后形成的移民文学。由于是移民,故不论是第一代或第二、三代移民,其作品都表现为移民怀乡的心境,也把原居地的文学风格带到了新居地,对中国怀有感情上的依恋与归属感。

这种解释,由其被称“海外华文文学”或“侨民文学”、“华侨文学”、“移民文学”等名号,便可窥见端倪,我把它称为“离散认同”的解释模型。

所谓离散的认同(identity of diaspora),diaspora一字,孟樊依唐君毅“中华民族之花果飘零”一文之说,译为“飘零”。唐氏该文指称,上世纪始,很多中国人“移居”海外,被迫或自愿改变国籍者所在多有,“如一直下去,到四五十年之后,至少将使我们之所谓华侨社会,全部解体,中国侨民之一名,亦将不复存在。此风势之存在于当今,则表示整个中国社会政治、中国文化与中国人之人心,已失去一凝摄自固的力量,如一园中大树之崩倒,而花果飘零,遂随风吹散……,此不能不说是华夏子孙之大悲剧”。唐氏所说的,是中国人虽侨居海外,成为华侨,但因不能继续保有国籍,华侨遂将逐渐减少,宛如大树已倒,枝叶四散,花叶亦终将逐渐萎谢一般,此称为飘零。

然而diaspora这个字眼,本来描述的是四散分离的犹太族群基于其共有的经验,在文化及宗教上持续的连结;后来此词又被扩大用来指谓那些跨越国境的移民或离居者在文化上(类似于犹太裔)的联系或溯源。因此,它不是指分散者如花果萎谢飘零,而是说离散者彼此因其同根同源而形成联系,它们与其根源之间亦保持着联系,故虽若飘零,却未萎谢也。离散一词,正反合义,既是散,又是聚。散是人种族裔、聚的是文化宗教等根源性经验。中文字汇里,离字本来也就是这样正反合义的,所以“离骚”之离,班固颜师古等人均解释为“遭遇”,离别之“离”与罹难之“罹”,音义亦同。因此这个词,我以为似仍以译为“离散”为妥。

目前世界上,不仅犹太人,包括亚洲人、非洲人、加勒比海人以及爱尔兰人等等,都有这种离散的认同问题,中国人也不例外。

孟樊曾举电影《浮生》为例:片中导致母女、姊弟、夫妻之间相互冲突的原因,主要系由于国族认同的转换而致身分失焦所造成。七口之家或因移民、或因婚媾、或因依亲各不相同的理由,分居三地(德、澳、香港),彼此的国籍身分虽然不同,但“一家人”以及那种对于“中国”的情感依然强烈地相互维系着。正因为如此,异地而处的归化问题,便严重打击了每个人固有的认同观与认同感,令人不能释怀。

事实上,凡移民或飘零者,跨出边界时,也即一脚踩进了另一个“历史”,面临一个新的认同;但原来边界的那一边仍频频不断向他招手,令他左右为难、进退维谷。他仿佛是个旅人,他的流动(flux)使其身分难以定位(fixing)。

对游牧者来讲,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各种不同的认同诉求对他身心(精神与肉体)的穿透。

再者,客观的环境也造成游子心理上的困境,因为游子客居异乡,他对当地人来说总是外来者(exotic)。他的长相、口音、语言、饮食……乃至生活习惯,或多或少都与当地人有相异之处,被目为“异类”或“非我族类”乃自然而然之事。故移居者想要和当地人彻底融合或归化是不可能的。尽管他努力想达成这个目标,别人也仍将他视为异类。这算是另一种“差异化”。就像在西方知识体系的支配之下,加勒比海黑人被建构成异类及他者(different and other),他者永远不能等于西方人。

同时,离散者总是具有相当的乡愁感(nostalgia)。在面对当地主流族群时,他们只有认同位于远处的“祖国”时,才会得到快乐、尊严以及(替代性的)归属感。固然那样的归属感多半只是想像的认同。

然而对想像中的祖国产生认同,却又往往是他们在居留地被边缘化的一种征兆。

且不说在美国或欧洲这些白人占主流的地区,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在东南亚亦复如此。 如马来西亚在独立建国之后,马来人主导的政府即独尊马来语文与文化,又在不少政商文教领域保护马来民族特权,将其他族群共享国家社会资源的权利排除在外,形成马来西亚式的种族隔离(mapartheid)。马来政府先后开除许多华社领袖,如林连玉、沈慕羽等人的公民身份,只因这些人希望将华语列为官方语言,就被当局视为破坏国家和谐的人物。1969年发生于吉隆坡的“五•一三”流血暴动,更将华巫之间的语文、教育政策的冲突扩展到极致,使得此后华社推展文化的任务无法深入。若想推广文化事业,得先顾虑当局的行政策略。1970年代马来政府甚至禁止华人在公开场合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活动(包括文学、戏剧、舞蹈、音乐、绘画、书法、雕刻等),意欲将华人语文及文化边缘化,且非常疑惧马来华人因认同中国而会对马来西亚不忠。

在这种情况下,华人必须不断表示效忠马来西亚,但对文化根源的认同,却仍有许多人不愿放弃。他们一方面体认到“离”,自己是离根移栽于异域的花朵;一方面则感受到“聚”,应以文字、文学、文化来凝聚自己这个族裔。如方北方所说:“今天有关国家的事务,固然是以国家语文处理。但是集中将近国家一半人口的华人来讨论如何献身国家和效忠政府问题时,华人还是要用中华语文的”。

世界华文文学领域中要找这一类事例,可说俯拾即是。60年代白先勇笔下的吴汉魂《芝加哥之死》,以死抗拒在异域的异质化命运;依萍《安乐乡之一日》,在跟女儿屡起冲突中备尝异域“安乐乡”生活的苦果,都属于此类。在美华文学中有一类“香蕉人”形象,形容华人失落了东方文化而又无法完全被西方文化接受。东南亚华文文学也常会写一种“马铃薯”的悲哀。例如菲华作家佩琼的小说“油纸伞”中的中菲混血少女李珍妮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很好的中国文学、文化修养,却因为从母亲那里遗传的肤色而被恋人文斌的华族家庭拒之门外,甚至不被整个菲华社会理解。她由此悲叹:“我的悲哀是自己是马铃薯,不管内里怎样黄了,外表仍是褐色的。”这些香蕉人或马铃薯,讲的就是离散者流动的身份,以及挣扎在居住地文化和祖国文化间的痛苦。

1998年,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还和中国沈阳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一套《美国华侨文艺丛书》,丛书的作者都是美籍华人,早已失去了“华侨”身份,但他们却坚持自己的创作是“华侨文艺”而非“华人文艺”。丛书主编黄运基(他在美国已生活了五十余年,早已加入了美国籍)在”总序“中特地解释了其中的缘由:“就国籍法而言,真正称得上‘华侨’的,实在已为数不多。但这里之定名‘华侨’,则是广义的、历史的、感情的”,“美国华侨文化有两个特定的内涵:一是它在美洲这块土地上孕育出来的,但它又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二是在这块土地土生土长的华裔,他们受了美国的文化教育的薰陶,可没有也不可能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他们也在觅祖寻根”。可见离散认同历久不衰,至今仍可找到足以与之相符的华文文学现象。

(二)本土的论述

但正如《龙子》或《夜奔》所显示的,移民第一代和第二代的认同意识并不见得相同。上一代具有乡愁、认同祖国,下一代却未必。因此离散认同在某些情况下并不适用。

这件事,也显示离散认同不仅在解释某些新移民或某些移民第二、三代时不适用,在某些地区也未必适用,像蓉子就可能不能用离散认同来描述。

当然,陈贤茂问这个问题而得到不同的答案,也肇因于“中国人”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歧义性。因此赵淑侠她们固然早已入籍为美国人、瑞士人,在文化及心理上依然可以自称是个中国人。但“中国人”这个词中既有“中国”,中国又是个具体的国家,所以说自己是个中国人时,往往又会与发言者所处的那个国家国籍相混淆。蓉子或许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才说要教子女认定自己是新加坡人而非中国人。当然,也可能蓉子指的就是无论在国籍或文化认同上都要教子女成为新加坡人,要扬弃“中国性”、建构当地性。

这,一种是分裂认同,既认同所居地为其政治身分所属,应对它效忠;又认同文化母国为其精神依托。另一种,是“直把异乡做故乡”,不再系恋母土原乡,而说现在所居之地就是故乡,本土的文化就是自己文化上的依凭。

分裂认同的例子很多,如黄文斌说:“身为马来西亚华人,我们至少面对两种困惑:一、身为华人,我们希望能够保留汉民族的文化、教育及生活方式;二、身为马来西亚的国民,我们也希望与其他种族共同塑造一个共生共荣的‘新兴国家’”。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主持或推动华文、华教的人士,不少人采这种态度。这些人,他们在创作华文文学时,已不想“落叶归根”,也不认为自己是飘零离散的游子,他们知道他们属于新加坡、马来西亚,他们创作华文文学,只是因为要保存自己作为华人的文化特征或满足其文化感情。

不再认同故国,而以所居本土为新认同对象者也很多,如马华作家林春美在《葬》中将上下两代对故乡籍贯的情感描述得很清楚:“我的祖籍福州,……记得,福州是叔伯口中的唐山。陈旧的四合院,加上几畦圃田,便是梦里的家园。尽管生身父母已仙逝多年,尽管同辈兄弟已所剩无几,他们还是要回去,回去看看那一理就理出了白发的儿时故乡”。“而叔伯的唐山,到了我,已不再如此情长。梦里不见福州也不会引以为憾。毕竟,福州只是中国版图上的南方一隅,也不再有什么血肉相连的关系”。钟怡雯《我的神州》也说:“我终于明白,金宝小镇,就是我的神州”。林、钟二人的叙述,透露着新生代文化情感的转移,从中国转向马来半岛,也就是他们土生土长的地方。

相关热词搜索:;

水世界字篇七

1、感受海底世界的丰富多彩,认识不同海底生物的外形特征。

2、在感知的基础上尝试运用遮挡的方法表现丰富的海底生物,能把握生物的外形特征和大小比例。

3、在创作时体验色彩和图案对称带来的均衡美感。

4、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海底世界图片若干,不同海底生物的图片若干,海底背景图。

活动重点:

表现出不同外形的海底生物。

活动难点:

运用遮挡的方式来表现。

一、谈话导入

1、你们去过海洋水族馆吗?看到了什么海底的生物啊?

请幼儿交流自己看到的各种海底生物。

2、小结:在海底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植物,有各种各样的鱼,还有海马、海星、珊瑚、海草等生物。

二、感受海底世界

2、游海底世界:呈现海底背景图,与幼儿一起游玩海底世界,在游玩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大小、颜色、形状都不同的生物,并发生了不同的故事(如遇到鲨鱼躲在海草后面,遇到小鱼和他们一起玩耍等。)

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呈现不同海底生物的图片,构成海底世界图,并将遮挡蕴含其中。

三、幼儿表现

1、要求:将海底生物的外形表现出来,能表现遮挡,注意构图的美。

2、幼儿绘画,教师指导。

四、讲评

说说谁的画得好,哪里画得好?为什么?

水世界字篇八

1.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2.通过第3、4自然段的教学,进行句与句联系的训练。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读准多音字“参”和“量”;会用“普通”“物产丰富”造句。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指出这是一篇常识性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提出初读要求。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勾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3)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地方是讲海底景色奇异的,哪些地方是讲海底物产丰富的。

2.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写有生字的活动卡片,纠正读音。

(2)出示写有词语的卡片,学生读,其中“发光器官”、“水中听音器”、“反推力”、“稀有金属”这些词语,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明白了上述词语的意思,对理解课文内容有很大帮助)

(3)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4)试回答初读要求第(3)题。

三、分析理解课文

课文第一自然段。

(l)指名读,思考:文中哪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2)用投影出示“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句话,在理解加点词的基础上,用“物产丰富”说一句话。

2.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想一想海底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海底是宁静的;海底是黑暗的,却有闪烁的光点)

(2)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海底是宁静的?

①用卡片出示“波涛澎湃”,指名读,理解它的意思。

②引导学生理解“依然”。(海面上没有风浪海底是宁静的,海面上波涛澎湃海底仍然是宁静的)

③把“依然”换成另外一个词语,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3)海底为什么是宁静的?(因为最大的风浪也只能影响到海面以下几十米深)

(4)海底为什么是黑暗的?黑暗中的光点是什么?像什么?(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闪烁”)

(5)小结:海面上波涛澎湃,海底依然宁静;海底是黑暗的,但有许多光点闪烁,海底的景色真是奇异!

(6)指名有感情地读第二自然段,体会海底景色的奇异。

第二课时

一、理解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想一想这段一共几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一共五句话,告诉我们海底有声音)

2.投影出示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前三句,想一想,从这三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结合句子理解“是否”、“窃窃私语”。

②指名读“窃窃私语”,说出它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试着摹拟窃窃私语,体会这里用“窃窃私语”显得特别生动。

(3)指名读后两句,想一想,从这两句话中你又知道了什么?(海底有很多很多声音)

(4)海底都有什么样的声音呢?(四个“有的像……”吃东西的声音,行进的声音,发出警报)

(5)这些是不是海底所有的声音?你是从哪知道的?

(6)课文中写出了这么多种声音后,还用了省略号,说明海底的声音怎么样?(海底的声音多种多样)

(7)从这么多种声音中,可以看出海底的景色怎么样?(景色奇异)

3.指明:在这一自然段中,前三句告诉我们海底有声音,但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声音,这就是概括地写;读了后两句才知道海底的声音是什么样的,这就是具体地写,先概括后具体,句与句之间就是这样联系起来的。

4.联系第二、三两个自然段,让学生思考:

(1)这两段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在宁静的海底,如果你听到各种声音,会有什么感觉?(使学生感到“静中有声”,显得奇异)

(2)为什么海底有这样奇异的景象?(海底奇异的景象离不开丰富的物产)

(3)指名读二、三自然段,要求读出海底景色的奇异。

二、理解第四、五、六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海底物产丰富的?(动物、植物、矿物)

(1)第四自然段。

①轻声读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一共几句话,讲的是什么?(一共六句话,讲的是海底有很多动物,它们的活动方式不同。)

(海底有很多动物)

从哪儿看出海底的动物有很多?(“三万种”就是很大的数目,这还是已经知道的,还有不知道的)

③快速读第二句,告诉我们什么?(它们有不同的活动方式)

④指名读三~六句,想一想讲的是什么?(不同的动物是怎样活动的)

⑤重点理解:

“伸缩”是什么意思?你还知道什么动物是靠肌肉伸缩爬行的?

“只能”说明什么?

“反推力”怎样理解?想一想你见过什么是靠反推力前进的?

“巴”是什么意思?

⑥放录像向学生介绍动物的活动方式。(形象感知动物的活动方式)

⑦小结三~六句,具体介绍了五种动物的活动方法:它们有的速度极慢,有的速度极快;有的向前进,有的向后退;有的自己活动,有的自己不动。就在这快与慢、进与退、动与不动的鲜明对比中,突出了它们的活动方法不同,说明了各有各的活动方法。

⑧引读第四自然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每句讲的是什么)

⑨依照第三自然段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第四自然段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⑩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海底的物产怎么样?

(2)自学五、六自然段,讨论:海底有哪些植物和矿物?

①海底有哪些植物?(投影出示海底植物图)说明海底植物怎么样?(种类繁多)

②海底有哪些矿物?“稀有”是什么意思?说明海底蕴藏的矿物怎么样?(蕴藏丰富)

③从这两个自然段中也可以体会到海底的物产怎么样?

(3)四、五、六三个自然段都写出了海底丰富的物产,从这些物产中还能看到海底的什么特点?景色奇异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让学生真正理解海底丰富的物产显示出景色的奇异)

三、把二~六自然段连起来读

思考:海底是一个什么世界?

指出:每段中的内容虽各有侧重,但又互相联系,不可分割。在景色奇异中包含着物产丰富,丰富的物产中也显示出景色的奇异。

四、指名有感情地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读全文(找出课文中的重点段)

二、练习朗读(以训练中差生为主)

三、指导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四、分析字形,写字

1.重点指导的字:

2.写出下面字的偏旁。

却(  )  否(  )  普(  )  类(  )  兔(  )  些(  )

3.先说说下面每组字的不同,再组成词语。

胞(  )  私(  )  类(  )  异(  )

抱(  )  积(  )  粪(  )  导(  )

五、练习写一段话,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附:

教案点评:

播放精彩片段,激情导入  新课。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理解全文,弄清每段主要讲的是什么,从而体会到海底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引导学生读懂三、四自然段中每个句子的意思,抓住重点词语,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感情朗读,激发情感。课后参加实践活动。

探究活动

1.把补充课文第3自然段中省略号的内容写下来。

2.课文第四自然段总分式的写法,写写你感兴趣的或你了解的鱼活动方式。

3.再读一文,试试能不能针对文章提出几个不同的问题。

4.搜集资料,自由组合,办一期海洋知识展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