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演讲稿 白居易的诗(汇总6篇)

白居易演讲稿 白居易的诗(汇总6篇)

ID:2657722

时间:2023-08-27 06:59:15

上传者:WJ王杰 白居易演讲稿 白居易的诗(汇总6篇)

演讲比朗诵更自然,更自由,可以随着讲稿的内容而变化站位。一般说来,不要在演讲人前边安放讲桌,顶多安一个话筒,以增加音量和效果。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演讲稿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演讲稿模板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白居易演讲稿篇一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乌云散去,风雨初停,天气刚刚放晴,阳光照射在湖面上形成倒影,有一种温暖明快之感。

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湖面上漂浮的水苹,一望无际,犹如整齐的草坪。

白雁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不得不低空飞行;黄鸸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

不是说江南的春天不好,而是身心一年年衰老,我的兴致也减少了。

早春:初春。

风回:春风返回大地。

云断:云被风吹散。

返照:阳光重新照射。

乱:繁多。意为漫山遍野都闪现着。

碎红:杏花花苞刚刚绽开露出点点红色。

发:开花。

水苹:水上浮苹。

翅低:飞得很低。

白雁:湖边的白鸥。

舌涩:指言语不流利。涩,形容叫声艰涩,尚不连惯婉转。

黄鹂:黄莺。

不道:不是说。

白居易遭到贬谪后在江州时所留下的作品。这也是作者在江州时留下的作品。

《南湖早春》,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最后两句显示出作者遭到贬谪后消沉郁闷的心情。

作品抓住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几个最富早春特征的意象进行了突出的描绘。大雨刚过,地面和湖上经过雨水的冲洗,妩媚之中更添清新之感。早春时节,尚有冷气袭人,而阳光返照,不仅景色秀丽,复有温暖明快之感;山杏发,水苹生,欣欣向荣,红绿相映,色彩对比鲜明,是早春时节最富特征的景色,也是这幅画中不可缺少的点缀。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毫无秩序可言,显示出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之态,故用“乱”字点出;而湖面之水苹,一望无际,犹如整齐地铺在水面上的绿色草坪,故说“平铺”。“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苹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苹的茂盛。四句之中,云、雨、阳光、山杏、水苹几个意象的描写都恰到好处地反映出早春征候。然而若尽乎此,又似乎有些美中不足,原来还缺少最具生命活力的动物。五、六句“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正好弥补了这个缺憾。因为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的白雁不得不低空飞行;同样由于雨水的淋浇,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之感。然而,它们一个不顾身上雨水未干,仍然翩翩起舞,一个虽然舌涩但也禁不住歌唱呜叫,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这刚刚到来的春天太美妙,太富有魅力了。它们的飞舞和鸣叫,更增添了早春的妩媚可人之态。

前人云“刻画早春,有色泽,腹联尤警”(《唐宋诗醇》卷二十三)正是指出第三联的关键作用。有了这一联,一幅完整的《南湖早春》图才宣告完成。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消沉的心情。面对如此美妙的春天,诗人尚且缺乏兴致,无心情可言,则其内心必有巨大的隐痛。此时国家内忧外患,国势日益衰微,而诗人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无计可施,对于一个被贬在外的下层小吏来说,即使有贤才良策也徒然无用。忧国忧民、衰病不堪的诗人,怎么会有兴致欣赏美妙的春色呢?同时,春色愈美,国家河山愈可爱,就愈让人担心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可怕后果。所以“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正是忧国忧民的诗人,在爽心悦目的早春景色面前,思前瞻后所发出的无可奈何的叹息。

时值初春,景象不同于其它季节,也有别于仲春、暮春。诗人选取了傍晚时分雨住天晴、返照映湖这一特定角度,着重描绘了山杏、水苹、白雁、黄鹏这些颇具江南风情的景物,惟妙惟肖地画出了南湖早春的神韵。时令尚早,大地刚刚苏醒,山杏初发,花开得不多,点缀在湖光山色中,故谓“碎红”,“乱点”则一下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乱”并非杂乱、零乱,而是自然、随意,诗人写西湖春景时亦说“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乱峰围绕水平铺”(《春题湖上》),都从“乱”中见出天然情趣,毫无人工的矫揉。水苹新生,叶子平铺水面,“平”与“乱”相互映照,向人展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惟在水乡;才见此景致,也让人觉得随着季节的推移,春色转浓,它们也会在湖面上不断伸展、扩大。写了看似静止的景物,诗人又转而接笔描绘了湖上的雁影莺声,静与动、景与声相映成趣。严冬刚过,大雁尚未从冬天的慵懒状态中恢复过来,还不善高飞,在湖上飞得低而缓慢,诗人以一“重”字活现出了它此时慵懒、笨拙的神态。经历了整整一个冬天的禁锢,黄鹂在初展歌喉时也难免舌涩口拙,不能婉转高歌。白雁翅低、黄鹏舌涩,莫不带有早春时节它们自身的特征,也别具情趣。它们不惟使诗人所描绘的画面有了动感,且有了声音,也让人感到它们不久即会振翅高飞,舒喉长鸣。一幅充满希望和生机的早春画图呈现在读者眼前。

白居易倡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诗文的艰深晦涩,他的诗家弦户诵,流传中外,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与他诗歌的通俗易懂分不开。若以此以为白居易不注重诗歌的推敲锻炼,则与他的创作实际大相径庭,有时他的作品太自然了,反让人不易觉察他创作的苦心。这首《南湖早春》,适可见出他诗歌创作的功力与匠心。

诗人切人诗题选取了雨后初晴这一独特角度,简洁明快,起笔便向人描绘了一幅清新明澈的画卷:暖风吹回,云彩散开,雨止天晴,尤可喜的是太阳的返光回射湖边,一切显得温暖而又明亮,诗人的心情也隐含其中。首联两句十四字,包含了多少事物,刻画它们的特征可谓一语传神。轻捷地将诗境展开之后,诗人便妙笔点染湖上景物。山杏初发,诗人以“乱点”见其自然情致,苹叶新生,诗人用“平铺”示其生长情景,各极其趣,“乱点”、“平铺”亦都使原本静止的事物有了动感,让人仿佛看到春天不断生长的力量。说黄鹏“语未成”尚属常见,谓白雁“飞仍重”则是诗人的创造,一“重”字活画出了早春白雁难以奋翅高飞的情态,不知诗人斟酌了多少次,才最终选定了这足以让人折服,让白雁俯首的“重”字。白雁“飞仍重”尚可意会,黄鹏“语未成”则简直无法在画中表现,惟可于诗中传出。春光明媚,诗人绘影图形,也不忘着色。山杏与水苹的“碎红”、“新绿”交相辉映,白雁、黄鹏为春光增了色彩,亦使得画面添了动感,传出声音。诗人所描绘的鄱阳早春,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视觉、有听觉,还有触觉,给人以全方位的.整体感受,让人看到多姿多彩、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这实也离不开诗人对诗歌语言的锻炼,对谋篇布局的推敲。

景致的选择,语言的运用,毕竟属于外在、表面的东西,深入品味不难发现,这首《南湖早春》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的精神、情感实灌注在笔下的景物中。风回云断,雨住天晴,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合人心意,那风似也可吹去人心头的阴翳,让人心境亦如夕照下的湖面,立时明朗起来。湖上安详的色彩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山杏、水苹也向人展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值此早春时节,诗人当也感受到春天的希望与温馨。此诗作于诗人谪居江州时,在此之前不久,诗人刚经历过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重大痛苦与挫折。公元815年(元和十年)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洗血国耻,反被政敌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现在冬去春回,创伤渐复,江南春色让他感到惊喜、欣慰。可心头的阴云毕竟还未散尽,不能奋飞的白雁,学语未成的黄鹏,莫不带有他自身的影子,他在它们身上寄寓了自己的情感。在远离京城的谪居之地见到春归,诗人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欣喜有所憧憬,又难以将原先心头积存的愁苦完全摆脱。总观全诗,诗人对江南春色是由衷喜爱,掩饰不住的,他虽自叹“年年衰病减心情”,可随着春光转浓加深,心情想也会日益开朗起来。

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当时作者被贬谪为江州司马。因而诗中在写出美好春景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贬官远方的抑郁心情。

诗的前六句描绘了一幅清新美丽的春景图。诗人紧紧把握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等几个最具早春特征的意象进行描绘。春雨刚停,湖水经过雨水的浸润,柔媚之中更增添了几分清新明快。早春时节,不时仍有寒风阵阵,而阳光返照,不仅给景物镀上一层柔和的色调,还具有一种温暖明快之感。这时候,漫山遍野的山杏,吐艳争芳,碎红点点,虽没有秩序可言,却展现了春的勃勃生机。“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这两句写白雁因为身上的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不得不低空飞行,而因为下雨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然而,前者不顾身上雨水未干,仍然低空飞行,后者虽然舌涩不听使唤,也要歌唱呜叫,原因在于刚刚来临的春天实在太美妙,太有魅力了,因而它们忍不住飞舞歌唱。诗人通过写白雁与黄鹂的飞舞和呜叫,将早春的妩媚可人之态生动地刻画出来。

湖光水色,一切都显露出生机和活力。在这迷人的佳境中,诗人自当缓步湖畔,尽情赏春,但他却出入意料地感叹,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原因之一在于作者蒙冤被贬,贬后的愤懑加上江州生活的孤寂凄苦,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由此可见,“减心情”的原因,固然是由于“年年衰病”,但更主要的还是政治上遭遇挫折。按常理,此情应以萧条冷落之景来表达。但诗人一反常例,采用“反衬”手法,着力描绘春景的无限美好,借以衬托被贬的哀伤之情。春景越美,愤懑愈深,悲伤愈切。

诗人不仅无心欣赏妩媚可人的早春景色,反而心情郁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当时国势衰微,朝政黑暗,而诗人既无救国良策,也无谏言之径,无能为力,心中之沉痛可想而知。这种隋况下,忧国忧民、衰病不堪的诗人,并没有兴致欣赏早春美景。而且,春色愈美,山水愈可爱,就愈让人害怕山河破碎、国破家亡。因而,“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正是忧国忧民的诗人面对一派妩媚的早春景色生发的无可奈何的感叹。

此诗为一幅多姿多彩、生机盎然的早春画卷,堪与作者名篇《钱塘湖春行》媲美。其特点有二:一是精于选景构图。诗从傍晚雨住天晴、返照映湖的特定场景落笔,紧扣时令和地域特征,着重描绘了山杏、水苹、白雁、黄鹂的各异情态,活画出了南湖早春的神韵。二是工于锻炼语词。写山杏初发,随处开放,曰“乱点”;因其点缀于湖光山色之间,故曰“碎红”,显现其天然情致。写水苹新生,则用“平铺”、“新绿”,显示其生长情景。五、六句尤为精警。严冬方过,大雁飞得低而缓慢,写其“翅低”、“飞仍重”,为作者之精心创造。一个“重”字,活现白雁早春懒慵笨拙之神态,可谓“诗眼”。下写黄鹂早春呜叫,说其“舌涩”而“语未成”。一个“涩”字,亦传达出黄鹂初歌口拙之态。“碎红”、“新绿”,交相辉映;白雁、黄鹂,各极其趣。描摹情状,有静有动,有声有色。遣词造句,看似平易,其实精纯。

纵观全诗,此诗的首联描写了初春的各种景物,连绵的冬雨过后,春风悄悄地回到人间,吹散浓密的愁云,带来和煦的阳光。阳光照射着静静的南湖,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颔联写初发的杏花,星星点点;湖面上新生的水草绿叶,一片青翠。此联对仗精工,清丽自然。“乱点碎红”与“平铺新绿”,偶对天成,形象鲜明。一“点”一“铺”,一“红”一“绿”,对立相生,极富诗味。尤其“乱点碎红”四字,无一字不情趣盎然,最能体现诗人观察的细致与技巧的成熟。而“发”与“生”的取用,生动地表现了植物的动态与静态。颔联写静态的植物,颈联则描摹动物的情态。白雁羽翅淋雨未干,飞得很低,仍觉得双翅沉重吃力。写“黄鹂”则更切合“早春”,经冬后初发的啼鸣声尚有“舌涩”之感。

全诗在写景状物时,善于抓住特征,令读者感受到早春的气息,早春的色彩,早春的声音,一切都具有早春的特点。另外,意境的清丽,风格的朴实,以及选词用字的精妙浑成,都是这首诗的显著亮点。

白居易演讲稿篇二

汉武帝,初丧李夫人。夫人病时不肯别,死后留得生前恩。

君恩不尽念未已,甘泉殿里令写真。丹青画出竟何益,

不言不笑愁杀人。又令方士合灵药,玉釜煎炼金炉焚。

九华帐深夜悄悄,反魂香降夫人魂。夫人之魂在何许,

香烟引到焚香处。既来何苦不须臾,缥缈悠扬还灭去。

去何速兮来何迟,是耶非耶两不知。翠蛾仿佛平生貌,

不似昭阳寝疾时。魂之不来君心苦,魂之来兮君亦悲。

背灯隔帐不得语,安用暂来还见违。伤心不独汉武帝,

自古及今皆若斯。君不见穆王三日哭,重璧台前伤盛姬。

又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坡下念杨妃。

纵令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

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

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

白居易演讲稿篇三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忆江南·江南好》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花非花·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居易演讲稿篇四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白居易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白居易名言语录,欢迎大家阅读。

1、远草初含色,寒禽未变声。——白居易《早春题少室东岩》

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5、岁暮满山雪,松色郁青苍。

6、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7、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8、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9、劝君少干名,名是锢身锁;劝君少求利,利是焚身火。

10、方才无罪闻者戒,下流上通上下泰。——白居易

12、功成理定何神速?贵在推心置人腹。——白居易

15、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16、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17、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18、少年怪我问如何,何事朝朝醉复歌?号作乐天应不错,忧愁时少乐时多。

19、琴中古曲是幽兰,为我殷勤更弄看。欲得身心俱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弹。

21、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____白居易《牡丹芳》

22、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白居易《长恨歌》

23、与君结发未五载,忽从牛女为参商——白居易《太行路》

27、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人。——白居易

29、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白居易《琴茶》

31、忽忆古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凉州。——白居易

32、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白居易《胡旋女》

33、眼痛灭灯犹闇坐,逆风吹浪打船声。——白居易

38、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白居易

39、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白居易

40、一夜新霜着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白居易《咏菊》

白居易演讲稿篇五

两个僧人坐着下围棋,竹树树阴遮盖了棋盘。再无他人能在竹林外见到他们,人们在竹林外的'话可以听到两位僧人微小的落子声。

其二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白居易《池上》创作背景

据《白居易诗集校注》,这首诗作于大和九年(835年),时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一日游于池边,见山僧下棋、小娃撑船而作此组诗。

白居易演讲稿篇六

在周至县城南三十五里的黑水河畔,有一处衔山抱水、人文历史悠久的游览胜地,这就是自古以来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揽胜的仙游古刹。

若问起赫赫有名的仙游寺名字的由来,还得上溯至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大隋开国皇帝杨坚,关于古刹的历史正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据史料记载,仙游寺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十二月。一天,威风凛凛的隋文帝巡幸天下,自京师到麟游仁寿宫,过周至境内,文帝乍见此地风光秀美,人杰地灵,即刻下令大兴土木,敕造行宫,作为他消夏避暑之所,并让文武群臣为这座行宫拟了个好听的名字——“仙游宫”,仙游一名,便由此应运而生。

相传文帝在未即位前,自小养育在冯翊般若寺,长大后返回杨家时,有天竺沙门赠与他一包舍利子,云“大觉遗身”。等他即位后,曾与昙迁禅师数之,多次数却未能数得清。仁寿元年(公元62019年)六月十三这日是文帝的诞辰,皇帝为表对浩荡神恩的敬意,特下诏书《隋国立舍利塔诏》,令从京城分送舍利,于雍、岐、泾、吴、苏、虢等30州各立一塔供养。《诏书》曰:“朕皈依三宝,重兴圣教。思与四海之内一切人民,俱发菩提,共修福业,使当今现在爰及来世,永登善因,同登妙果。”并请高僧禅师三十余人各率侍者、官吏,配送熏陆香百二十斤,分运舍利于各州起塔。起塔之时,任人布施,但钱只限于十文以下。倘若不够,可役用正丁,取用库物。限十月十五日午时,三十州舍利同时置于石函内入塔。总管、刺史以下,县尉以上,息军机、停常务七日,专门办理建舍利塔之事。

当时安置舍利修塔一事,可谓声势浩大,举国上下云集响应。然而,世事无常。隋文帝建仙游行宫仅二十年,大隋朝就灭亡了。“树倒猢狲散。”先帝远去,只剩下一座豪华的殿阁孤独地闲置在那里。离这里仅三十多里的楼观台道士,见此处殿宇巍峨,景致极佳,闲置实在可惜,便闻风而动,迁居此处,每日诵黄庭经,以诚心修道为己任。于是,一时也有“仙游观”之称。此后,因唐代帝王嗜好礼佛,几次亲迎佛骨,于是举国礼佛修塔之行蔚然成风。刚住下时日不久的道士们见机不妙,只得动身“挪窝”。有的收起行囊又搬回了楼观台,有的身着道服飘飘若仙四海云游而去,留下的只有秃顶的沙门僧人,每日撞钟诵经,打坐参禅,几经辗转之余,道观又变回了寺院。

沦桑屡变,朝代更迭。到了明哲宗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仙游寺交由少数民族喇嘛桑加巴主持,此时规模更显宏大,改叫普缘寺。此寺殿内原有泥塑、铜铸和木刻佛像多尊,制作均精巧绝伦,匠心独运。一直到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才又复募修葺,恢复了仙游寺的原名。

如今保存完好的清代正殿,内有泥塑佛像,前檐东西两墙画有哼、哈二将,东西两侧有厢房二十余间,殿前遗留有明代铁铸大钟一口。在正殿的西北约60米处,有隋代修建的法王塔。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此塔正是七层,逐层收分减高,叠涩出檐。

仙游寺自隋朝建宫,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它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古迹。颇有小雁塔密檐式建筑风格的法王塔,线条柔和优美,是屈指可数的唐代风格的古塔。历代著名诗人、书法家、画师,如王勃、卢纶、白居易、韩翃、吴道子、岑参、苏轼等都到过这里。“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他们在此吟诗作画,舞文弄墨,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扣人心弦的轶闻趣事。不仅如此,唐末黄巢起义、明末农民起义、清末太平天国起义等军队都曾驻扎于此,凭着秀色可餐的风光景致、氤氲缭绕的谷间烟雾和奇峭险峻的山势地形,无形之中,又给仙游寺笼罩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我也时常涉足其中,苦思冥想仙游寺有那么大的魔力吸引游客的原因所在。但我想,游人旅游参观的原因多半还是出于对历史和人文的憧憬向往。倘若单是一处风景秀美的旅游景点,而缺乏它应有的文化元素,游人最多也只是作为一个慕名赏玩的过客而已,而不会孤注一掷,倾其精力回头再赏。仙游寺只不过是悠悠历史古迹长河中的一个零星石子罢了,它之所以能久久沉淀于历史古迹的长河而永不陨灭,我想这其中的原因多半还是更多地保留了人文气息于其中,以至于能流芳至今。而这其中,与时任盩厔(今写为周至)县尉的白居易不无瓜葛。

“上方下方雪中路,白云流水如闲步。数峰行尽犹未归,寂寞经声竹阴暮。”(卢纶《过仙游寺》)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2019年),34岁的白居易在由皇帝主持选拔人才的特科考试中,因所作的“策目七十五门”锋芒太露不为朝廷取悦;到了四月的“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试中入四等,但出言大直,不得为朝官,而补任周至县尉。时值青春年少、衣衿飘飘、春风得意的白居易,到任后一时被周山至水的缭绕烟雾、潺湲流水所吸引。他第一次公务之佘,就迫不及待地要去仙游寺游览。因初来乍到,爱民心切的白居易不愿扰民,不曾带任何侍从,就独自骑马南驰,直奔黑水河畔的仙游寺,体味卢纶诗中描写的那行云流水、经声竹韵的人间仙境。

白居易本来就颇为留心禅理,且造诣不浅。原以为在这山野之寺,不会有高僧解悟佛理,没想到,老禅师的一番侃侃而谈,深入浅出的论述,让他大为欢喜。他这才表明自己的真实身份,愿与住持结为益友,切磋学问,共赏美景。住持欣然答应,二人击掌为盟。随后二人一问一答、一唱一和,乐在其中,不分昼夜,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末了,寺中留宿,白县尉也答应暂宿厢房。

这次夜游的经历,让白居易对仙游寺兴致大增。虽想再游,但总因繁忙琐碎的公务而未能摆脱。一次,他要去骆峪办理公务,刚好从仙游寺旁路过,恰好邂逅挚友王质夫,便与他一同携游。

这回的白居易看到的却是白天的仙游寺,虽说违背了“独游”的初衷,却与他成莫逆之交的王质夫同往,仍显得心旷神怡。

午后的秋日,天高云淡。排排大雁从头顶一呼而过,只剩下眼前画卷一般的山色,由深至浅,绵延不绝。他们二人策马扬鞭,欣喜若狂,迫不及待要赶往仙游古寺。

解鞍下马,渡过芒水,往西,便是一片金色的稻田。几个农夫正在田中精心耕作,一位垂钓的老翁手持钓竿,悠然自得,专心致志,一心只顾垂钓,漫随天上云舒云卷,一副镇定自若的神情。这时,白居易还约来了好友陈鸿,他们三人一起到仙游寺中畅饮。

席间,他们突然谈起了先皇唐玄宗与杨贵妃骊山享尽人间无数奢华的往事,而一代国色天香的杨贵妃却最终落得马嵬坡撒手人寰的悲惨下场,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如同史诗一般壮丽凄美,值得让人思考。爱情与战争漩涡的交织,让一代红颜照青,究竟谁是谁非,世说纷纭,喋喋不休。一个单薄的红尘女子绝恋于兵荒马乱与国破家亡之间,让人感慨万千!王质夫借机对白居易说:“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陈鸿《长恨歌传》)后来,白居易就在寺内居住数十日出色地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长恨歌》,同时陈鸿作《长恨歌传》。正由于此,仙游寺更是声名大振。广为流传、气贯长虹的《长恨歌》成就了仙游寺不朽佳话的美名,仙游寺成了骚人墨客吟诗作赋、畅咏抒怀的绝佳境地了。

毕竟时光荏苒,那时的佳话也只能当作人们茶言饭后的谈资说说罢了,再美好的事物也总不会千年万年始终不变。尽管自1996年将“仙游寺法王塔”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它还是不得不让道于现代社会城市文明的改造。1998年因黑河引水工程修拦河坝,法王塔不得不动迁。按照佛教礼仪,前天晚上八时举行法王塔动迁礼佛会,各界信众两百多人前来参加。据说,当晚的气氛异常庄严肃穆,人们的心情彼此都很沉重。

礼佛会一开始,鞭炮声在幽静的山谷喧天动地。临时赶做的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的神龛,旁书“峰冠紫气灵塔易地国宝光耀万代,川纳祥瑞古寺乔迁先佛永保平安”,横批“佛光普照”。随后由寺院主持果性法师焚香、化表、叩头。住持虔诚礼毕,那个曾雄踞于黑水河畔一千四百多年的法王塔从此易地,而仙游寺原址也只能在黑河水底销声沉默了。

“终南阴岭秀。”仙游寺法王塔的搬迁,印证了终南秀美的灵气。拆迁过程中,文物考古者在法王塔的二层发现三枚舍利,后又在地宫中发现十枚舍利和石碑。碑石一面为隋代《舍利塔下铭》,镌刻碑文曰:“维大隋仁寿元年岁次辛酉十月辛亥朔十五日乙丑,皇帝普为一切法界幽显生灵,谨于雍州周至县仙游寺奉安舍利,敬造灵塔……”另一面为唐朝《仙游寺舍利塔铭》,碑文曰:“此塔即大隋仁寿元年十月十五日置也。”足见法王塔建造年代,毋庸置疑。

千百年来,博大精深的佛法,使威名远扬的仙游寺完整保留了凛然正气;与它相距不远处的楼观台因老子高深莫测的“道”的稳固,使仙游寺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和交织融合的三教灵脉得以永久传承,它们就是活着的无价“双璧”,永远那么耀眼夺目。

一千四百多年过去了,每次走到仙游寺,我总会久久驻足,思索着那个让人魂牵梦萦的仙游寺,思索着诞生于此的伟大诗作《长恨歌》,它留给了我们太多的印记需要慢慢去挖掘。然而,唯一不变的是滔滔不绝的黑河,它始终在向前奔流的进程中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记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