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保护工作计划表(模板9篇)

遗产保护工作计划表(模板9篇)

ID:2812617

时间:2023-09-13 22:16:02

上传者:笔尘 遗产保护工作计划表(模板9篇)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我们的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请一起努力,写一份计划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计划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计划书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遗产保护工作计划表篇一

最近,我看了一篇关于长城的报道,大致内容就是说长城上发生的不好的现象,比如说乱丢果皮,在城砖上乱涂乱画等。

1、登长城时随身带个垃圾袋,以防有垃圾但又没有垃圾桶时不用丢地上。

2、不在城砖上刻名字,乱涂乱画。

3、不要在长城上非法收费,这样虽不影响长城的”外貌“,但会降低人们对长城的喜爱。

4、不在长城上建筑不合理的建筑物。

5、看到不文明的行为要敢于阻拦,对不合理的行为劝告无效时要及时向管理部门举报。

让我们每个人都做到这几点,共同维护长城的一切,延续着珍贵的文化遗产,让长城保持完好!

遗产保护工作计划表篇二

文化遗产是人类千百万年来积累起来的最丰富的连接历史记忆、应对未来挑战的发展资源。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文明作为惟一没有中断、连续50xx年发展至今的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留下了数不清的珍贵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对于这些依附着民族魂魄的珍贵文化遗产,尤其需要我们倍加呵护,依法保护,这样才更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文化的继往开来。

第一,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坚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坚持依法保护、科学保护,克服阻力、排除困难,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呼吁尽快修订、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加大对破坏文物的刑责惩处力度。

第二,停止对历史文化名城核心老城区的大拆大建。将文物保护纳入政府的城市规划中去,对历史城区、街区实施成片保护。设立历史城区、街区保护委员会等机构,以应对非法拆迁对文物的破坏。

第三,对暂时不具备文物身份的历史建筑,采取谨慎处理、保护为主的方针。

第四,加大对文物日常维护的投入。对文物的修复,实行严格监督,杜绝肆意篡改、拆后重建等有悖于文物保护精神行为。

第五,大力扶植各类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机构。鼓励民间团体和个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研究不可移动文物的开发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鼓励民间团体及个人参与监督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唤醒全民文保意识。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鼓励设立私人博物馆,鼓励将私有文物捐献国家,化私为公。

文化遗产保护形势严峻,让我们共同承担起历史的责任,最大限度地留住承载着数千年中华文明史精髓的物质和精神!

倡议人:

日期:

遗产保护工作计划表篇三

【一:《澄江宣言》 推动世界遗产保护】

中新社云南澄江10月20日电 (记者 张丹)纪念中国世界遗产30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70周年暨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专题研讨会20日在澄江落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机构代表、中国中央及地方政府代表以及世界遗产相关专家在会上共同通过了《澄江宣言》,推动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中国是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一直以来非常重视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特别是作为中国国家新战略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将中国世界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宣言》提出,中国将全面推进各遗产地的保护管理规划编制工作,确定合理的游客容量,严格按照规划要求落实保护管理工作,避免和减少自然灾害、旅游活动等自然或人为因素对中国世界遗产地的`负面影响。

同时,提高中国世界遗产地管理与保护的专业能力;增强中国世界遗产地的教育功能,特别是全面开展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

《宣言》强调,完善中国世界遗产地的监测、检查和评估工作,建立动态、多维、全面的监控和预警机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宣言》倡议,协调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管理中各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完善社区参与机制和补偿机制,保护当地居民的生活传统、技巧技艺、道德信仰,推进可持续旅游等活动。同时,依托世界遗产这一平台,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二:苏州古城中园林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苏州园林是苏州古城的精华,而目前所有苏州园林基本现状为:

3、园林池塘皆无国际规范的防护栏,极大地危害了广大游客的生命安全;

4、消防上,苏州园林因年久,基本为明、清建筑,多为木结构,加上又没有消防通道,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极大影响,安全隐患重重。

5、许多园林每天要接纳好几千,甚至上万游客,但园林中鹅石小道有的1米都不到,己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游客的需求。

遗产保护工作计划表篇四

一、让人在我们的长城里不能乱扔垃圾,如果被人给发现了先劝他,如果他不听就进行罚款。

二、让几个人在我们的长城门外把守,如果看到有人要开矿资源的话就告诉他们要矿资源请不要在我们的长城开矿,青岛别的地方吧!

三、让门卫检查游客看一下有没有带雕刻工具,如果发现就没收并且罚款。

四、门卫让游客一批一批的进去。一批只能进去五十个人。这样子可以避免我们的长城被压坏。

保护我们的长城需要我们一起保护。所以市场快下达命令吧!

建议人:

日期:

遗产保护工作计划表篇五

您们好!

1、让游客们自己带垃圾袋;并且在每隔100米处建设一个垃圾桶。

2、安装摄像头、广播;再找人巡逻,然后被发现的人在破坏长城罚款。

3、让那些住在长城附近的无业游民来当长城的保护员。

4、向政府建议:保护区内要少建房、并且要建必须建成风格统一的公用设施。

以上,是我为保护长城贡献出的一小点儿力量,希望各位领导不要见意。

遗产保护工作计划表篇六

长城是我国的世界遗产,近来我发现长城受到严重的破坏,有大量的游人进来,有的人把塑料袋、废纸等垃圾乱扔在长城上面,还有的人把字雕刻在长城上,还有一些房地产开发在保护区内建起与长城不协调的建筑物,加速破坏了长城的景观,对于这样不好的行为,我提出下面几点建议。

1、那些破坏长城的人,能自我反省,保护中国唯一的长城,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2、建议国家制定保护长城的法律,破坏者罚款,长城是大家的,不是私有的。

3、在游人很多的地方上,放上宣传板,告诉游人不能乱扔垃圾,要保护长城。

4、在放长假的时候,可以找一些大学生自愿者来把长城的前面上的一点拉圾,清理一下,并告诉游人不能乱扔垃圾。

5、那些把字刻在长城上的人,不但要罚很多的钱,还得自己想办法补好原来自己刻字的地方。

只要人人都保护长城,那长城就能一代一代的传下去,给未来的子子孙孙看,不会在我们这一代就没有了。

建议人:

日期:

遗产保护工作计划表篇七

文化遗产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折叠落实责任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文化遗产保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城乡规划。要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成立国家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大问题。统一协调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文化遗产保护协调机构。要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定期通报制度、专家咨询制度以及公众和舆论监督机制,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要充分发挥有关学术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的作用,共同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折叠加强执法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建设,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立法进程,争取早日出台。抓紧制定和起草与文物保护法相配套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抓紧研究制定保护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有关规定。要严格依照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行政法规办事,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不得作出与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各级文物行政部门等行政执法机关有权依法抵制和制止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决定和行为。严厉打击破坏文化遗产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重点追究因决策失误、玩忽职守,造成文化遗产破坏、被盗或流失的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充实文化遗产保护执法力量,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因执法不力造成文化遗产受到破坏的,要追究有关执法机关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3、折叠队伍建设

各级人民政府要将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重点文化遗产经费投入。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社会捐赠和赞助的政策措施,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和专业队伍建设,大力培养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所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科技的研究、运用和推广工作,努力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水平。

4、折叠加大宣传

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认真举办"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各级各类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要经常举办展示、论坛、讲座等活动,使公众更多地了解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各类新闻媒体要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等方式,介绍文化遗产和保护知识,大力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的先进典型,及时曝光破坏文化遗产的违法行为及事件,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与此同时,国务院有关部门也要切实研究解决自然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自然遗产保护工作。

文化遗产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人之为人,人类的本质规定性及其体现,就在于以其创造性实践,建设一个文化世界。在某个当下看文化,就是审视以往文化形成的某一群体的“文化遗产”,即某种活态的文化模式。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信息资料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卷轴。

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而且包含未来发展趋势的某种启示。保护文化遗产,在文化意义上体现着人类对主体性、主体间性与历史性的自觉。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社会现代化进程加速前进,从而严重冲击着文化遗产的保存。传统社会的现代性转变造成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尖锐矛盾,经济全球化掣肘文化多样性的共存共荣。但是,现代性自觉也促进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大会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使文化遗产保护成为直接的全球行动。这个文件把世界遗产分为自然的和文化的两大类。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从历史、艺术、科学或审美、人种学、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各类文物、建筑群、遗址。自然遗产,是指各类从审美、科学、保护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自然面貌、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分为受威胁的动植物生态区和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自然遗产也具有充分的文化意义,可以视为广义的文化遗产。

20xx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狭义的文化遗产又分为两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前者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后者则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方式、知识、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1987年,长城、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和敦煌莫高窟首次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同年,泰山风景名胜区被推选为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1992年,九寨沟、武陵源、黄龙名胜风景区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1996年,庐山被评为世界文化景观;20xx年,昆曲首次被联合国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受到世界的公认和盛赞。其中,莫高窟取得“东方艺术明珠”之称,九寨沟被誉为“童话世界”,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有“世界第八奇迹”之誉,昆曲被认为是中国“百戏之祖、百戏之师”。20xx年7月,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苏州举行,当时中国拥有30处世界遗产,在西班牙、意大利之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前三名国家。从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中国共有37项世界遗产代表作。其中,文化遗产有23项、自然遗产5项、文化与自然遗产4项、文化景观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第一,国家高度重视。20xx年2月8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保护文化遗产的通知》。第二,全民初步趋向共识。

每年6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日”。第三,组织机构已经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已于今年9月14日挂牌正式成立。第四,专门法律正在酝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已经列入20xx年立法规划。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展开,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在专业人士和民众积极努力下,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一项稳健发展的事业。相应地,加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对外宣传,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对外宣传文化遗产保护,利于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激扬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独特的风景线。其绵延五千年,博大精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创造了极为灿烂的文化,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例如在体育文化方面,古希腊和西方文化孕育了奥林匹克运动,而中国传统体育竞技健身运动像太极拳、武术、杂技、“蹴鞠”、“博克”,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哲学化的体育竞技和理念、以和为贵的伦理观、刚健自强的人生信条。正是这样的文化遗产加强了中华民族在世界体育史上的地位。正是凭借这样的精神财富,中国申办奥林匹克运动会才有取胜的王牌。

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据前不久文化部公布的数字,中国大陆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近40万处,可移动馆藏文物20xx多万件,全国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52处,103座历史文化名城。这些文化遗产体现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和对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树立起中华民族奋发有为的世代风范。

通过保护我们国家的文化遗产,回溯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考察中华文明的历史与前途,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与时俱进的紧迫感,振奋民族意志,激扬民族精神。对外宣传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就是展现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的辉煌绵长的文化创造,展示我们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在世界上高扬中国人的精神旗帜。

对外宣传文化遗产保护,利于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在实践中,西方强势文化在其经济实力的推动下,日益向外扩张,进逼弱势文化,向落后国家渗透价值观,播撒种族文化优胜论,歪曲科学的历史观和发展观。

通过世界文化遗产的保存、整理和检录、分析,总揽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生命延续活力和方式,比较各种文化模式的特点、向度和功能,就能够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坐标中,给予它们合理定位,促进各种文化和平共处和相互学习借鉴,倡导一种多元共进、和谐发展的文化观念和文明关系。

以文化底蕴而论,国际上对于文化遗产的认识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人们从民族主义的意义上认识文化遗产,把文化遗产与民族国家、民族身份紧密结合,文化遗产成为政治认同的表现形式之一。第二个阶段,人们开始超越民族性、民族认同的立场,调整文化民族主义与文化全球主义的关系,并向世界性、全人类文化遗产的认识转变。第三个阶段,在认识到文化中心主义的学理缺陷和实践危害之后,多元文化主义兴起。人们认识到,不管一种文化有怎样的特质,它必然会有某些人类共享的成分。产生于不同文化和社会体制历史中的多样文化,是启迪人们的思想,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源泉。

民族的发展路径,展示自己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对外宣传文化遗产保护,也就是向世界说明中国现代化道路和文化样式的特色所在。在中国,这就落脚在通过对外宣传文化遗产保护,展示我们社会主义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与和平发展的文化底蕴。

对外宣传文化遗产保护,利于展示中国的科学发展观

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历史文明的符号载体,是其原生时代人类活动的客观记载,具有稀缺性、唯一性、不可再生性。文化遗产必须得到有效保护,才能使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然而,为发展经济而漠视甚至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却屡屡发生。

《1996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列举的五种“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现象中,无根的增长(rootlessgrowth,即毁灭文化,降低了人们生活质量的经济增长)和无未来的增长(futureless growth,即造成资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经济增长)就是对不顾文化遗产的保护而一味以牺牲环境(历史人文环境)降低人们生活质量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的批评。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如何与经济的发展相协调正在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中国较早认识到文化遗产的价值,加强了保护和收藏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形成了从以文物保护为中心(后增添了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重要内容),再转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多层次体系。目前,中国正着力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包括技术、法制等方面的一整套措施,其宗旨在于处理好历史与发展的关系。

文化遗产最为有价值的遗留是它的活动主体与表达方式同时存在,人们可以直观地、统一地看到一个文化生命现象——一个活着的文化。人们可以通过与传承者对话、交流、参与、体验、学习等来理解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价值,从中得到真切的感受、教育和感悟。

“历史精神的本质并不在于对过去事物的修复,而在于与现实生命的思维性沟通。”2这就是在理想状况下文化遗产业的基本社会功能,也是我们必须对其真确性加以保护的意义所在。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为了使人类的生活更加幸福,使人类创造出更多、更高级的文明。这也是中国当前倡导科学发展观应有之义。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文化遗产保护,就是要正确估计文化遗产自然损毁程度,正确测算环境的合理承载能力,正确评估发掘文化遗产的技术要求,有计划地、科学合理地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使文化遗产的保护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以此具体地对外宣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可以把我们这样的科学发展观直观地展示于世界。

文化相对稳定的存在形态是文化模式,文化模式的主体则是某个特定民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可以折射为文化关系。通过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可以再现中国多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从而体现中国多民族的且与国际不可分割的文化渊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榜上有名。前者分布在中亚、南亚、西亚、北非19个国家和地区。作为东西方乐舞文化交流的结晶,它记录和印证了不同人群乐舞文化间相互传播、交融的历史。“蒙古族长调民歌”承载着蒙古民族的历史,是蒙古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作为现存的跨境分布的文化形式,是中国首次与外国联合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是中蒙两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目前,中亚五国已表示愿意将“丝绸之路”作为联合申报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丝绸之路”东起中国古都长安(今西安),在中国境内有4000多公里,西经南亚、中亚直达欧洲,总长达7000多公里,是沟通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把古代的中华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沿着这条通道,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传到西方,西方的数学、医药和天文学传入中国。对于这样一条重要的“文化线路”应该加强保护,“丝绸之路”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应是当之无愧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官员也说,对于人类有普遍意义的世界遗产应是超越国界的。 通过对外文化交流,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的沟通了解与合作信任,是对外宣传的一项重要职责。对外宣传文化遗产保护,也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一项任务。几年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开展了“感知中国”主题活动,将中国大量的优秀文化艺术、文化遗产介绍给了世界各国公众。这其中包括中国最珍贵的文物,如乐器编钟、青州石刻、青铜器艺术,还有中国的京剧服饰、民族服装服饰、工艺美术等传统艺术,以及从功夫、戏剧、音乐、舞蹈、杂技到社火等表演艺术。“少林功夫”、“云南映象”、“内蒙古无伴奏合唱”、“历代民族服装服饰”等著名节目,都参加过“感知中国”主题活动。这既展示了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又促进了国际对中国的进一步了解和中外友好关系的发展。

遗产保护工作计划表篇八

文化遗产是人类灿烂文明、辉煌历史和非凡创造力的集中体现与智慧结晶,是历史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记忆,是后人传承历史、继住开来的文化渊源,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文化遗产就在你我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保护文化遗产是一项与整个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密切相连、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

薛城,千年古城,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是中国造车鼻祖奚仲故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唢呐)、中国百家红色教育基地、中国汽车越野赛新xx市。勤劳智慧的薛城人民创造出了无数优秀的文化遗产,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崭新的工作,我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走在全市前列。现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省级7个、市级43个、区级61个。同时,奚仲造车传说正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目前,奚仲造车传说、洛房泥玩具、薛城唢呐、缝绣技艺、庞庄麦秸手编、骨牌灯、人灯等7项非遗项目被山东省政府列入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高派山东快书、鲁南大鼓书、冯谖的传说、仲虺的传说、渔鼓、薛城婚宴礼俗、正月十五蒸面灯、木杆称的制作技艺、薛城糁汤的熬制技艺、薛城烧鸡的烧制技艺、薛城铜勺制作技艺、薛城杜塘凉粉制作技艺、斗鹌鹑、中陈郝庙会、送 祝米、范蠡隐居传说、许由泉的传说、唱瞎腔、抽陀螺、滚铁环、虎头鞋帽、枣庄刺绣、种庄漏版印花、薛城张氏竹雕、奚山扣碗、薛城石雕、奚山刘氏辣汤、打春公鸡、二月二围仓龙、千山头庙会、挎包火烧制作技艺、蔡古楼粉皮制作技艺、邹坞柳编等43项非遗项目被xx市政府列入市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薛城潘庄蓑衣、茅蓊篓子、薛城丧俗、泰山石敢当、卧牛石的传说、大成拳、烫伤民间治疗土方、铜杆唢呐、顾家唢呐、烙画、面塑、托前雕刻、笙的制作技艺、仿古陶瓷制作技艺、铁炮的制作技艺等61项非遗项目被xx区政府列入区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

我区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邹坞镇中陈郝古瓷窑遗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沙沟五村遗址、牛山孙氏宗祠、奚仲造车遗址、安阳故城、南常故城、墓山墓群),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处(西仓古桥、孙氏故宅等),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9处。由xx区文广新局主编的《薛城文物与遗迹》、《古薛瓷窑》两本书籍,已顺利出版,并纳入区委宣传部组织编纂的奚仲系列文化丛书,另外还编纂出版了《中陈郝古瓷遗珍》,为我区文物保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随着时代飞速发展,强势文化不断冲击,社会成员流动频繁,价值观念急剧变化,我区文化遗产保护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一些承载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建筑不断遭到损毁,一些饱含民族思想感情美丽结晶的艺术品种、传统工艺在悄无声息地消逝——能不能将祖先留下的这些珍贵的精神财富完好保存并传予后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考验。

文化遗产保护时不我待,刻不容缓,迫在眉睫,任重道远。每年6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的“文化遗产日”。值此第九个全国文化遗产日(6月14日)到来之际,我们呼吁,全社会都积极行动起来,以主人翁的态度重视文化遗产,关注文化遗产,走近文化遗产,参与文化遗产,热爱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 留住文化之根,守住民族之魂,为“建设美丽薛城、构筑和谐家园、打造幸福家乡”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遗产保护工作计划表篇九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而丰厚文化遗产,它们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同时也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

但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国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

我们希望:

旅游管理部门能够:

(1)把关责任分工,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纳入城市建设规划,设立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规划良好结合机制。依法、科学地保护文化遗产,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

(2)加强引导宣传,落实好文化遗产宣传政策,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度,鼓励市民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群策群力,使得文化遗产监督保护工作自下而上地完善落实到位。

文化遗产景区能够:

(1)强化区际合作,搭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间深化各领域交流合作平台,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2)加强工作人员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鉴定、保护、保存、展出和恢复方面的培训,了解基础性科学和技术研究知识,整体上制订出能够解决景区内存在的文化和自然遗产隐患的实际方法。

社会公众能够:

(1)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参加各类文化遗产宣传活动,加强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与了解。

(2)积极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发现破坏文化遗产行为时尽快举报,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更好地推进。

希望能够通过此次倡议使公众真正地参与进文化遗产保护的队伍中来,通过提高社会参与度使得中国文化遗产活起来,真正做到保护文物、人人有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