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方面心得体会怎么写(大全5篇)

建筑方面心得体会怎么写(大全5篇)

ID:2985986

时间:2023-09-18 08:08:13

上传者:文轩 建筑方面心得体会怎么写(大全5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建筑方面心得体会怎么写篇一

建筑方面的课程一直是我热衷的领域,通过学习建筑方面的课程,我不仅对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有了更深的了解,还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建筑方面的课程中得到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了解建筑的历史和经典作品对于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学习建筑史和建筑设计理论,我对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学到了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等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了解了它们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在学习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建筑设计背后的哲理和意义,以及建筑与社会、文化的密切关系。这些知识不仅让我对建筑产生了更深的热爱,还让我能够更好地去评价和欣赏建筑作品。

其次,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学习建筑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实践项目,我有机会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例如,在设计课程中,我们需要完成一个小型建筑项目的设计和模型制作。这个过程不仅让我学到了建筑的基本设计原理和方法,还锻炼了我的设计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同时,我还参与了一个大型建筑项目的实践团队,通过与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合作,我了解到了一个项目从规划到竣工的全过程,并学到了很多实际工作中的技巧和经验。这些实践经验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提高了我的实践能力。

此外,创新思维在建筑方面的课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建筑设计需要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因此在课程中我们经常进行创新设计的训练。例如,在一个城市规划课程中,我们被要求提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设计方案。这个项目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城市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并提出创新的设计来解决这些问题。这个项目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思考城市规划,并提出了一些非常有创意的解决方案。通过这个过程,我学会了如何运用创新思维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并将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我的其他学习和工作中。

最后,建筑方面的课程还培养了我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在实践项目中,我们通常需要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一个项目,这要求我们能够有效地分工合作,并协调各方的意见和资源。同时,在课堂上,我们也需要与教师和同学们进行沟通和讨论。这些经历让我学会了如何与不同的人合作和交流,并且学会了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意见和观点。这种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将非常有用,并且也是建筑行业中必不可少的技能。

总结起来,通过学习建筑方面的课程,我对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有了更深的了解,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并且提高了我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这些心得体会不仅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基础,也让我更加热爱并理解建筑这门艺术。我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会继续深入研究建筑方面的知识,并将它们应用到实践中,为创造美好的建筑作品贡献自己的力量。

建筑方面心得体会怎么写篇二

【关键词】天人合一;风水堪舆;模山范水;古代建筑

建筑的历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历史。以农业文明为主的中国古人,在漫长的农耕生产过程中认识到了“天时”“地利”等自然条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作为自然的代表“天”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靠天吃饭的人们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看作是内心深层的最高境界。中国古人在营建都市、构筑房屋、庙宇时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师法自然、合乎天地成为人们内心中自觉的精神意识。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周易大状卦》中有:“上栋下宇,以待风雨”之说,“宇”在许慎的《说文解字》被解释为屋边(“宇,屋边也”)。《淮南鸿烈览冥训》“宙,栋梁也。”从上述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宇”、“宙”这两个字,在古代他的基本含义是与建筑有所关联的。然而这个词在很多时候又被用来表示无限的自然时空。如“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卷二十二《杂说》四部丛刊本)中国古人将表示天地自然的宇宙与表示房屋的宇宙等同视之,天地即是宇宙;宇宙也是房屋,作为人们着风挡雨的房屋在中国文化的起始就被赋予了“天地入吾庐”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人在建筑环境的创造上依托自然,这成为中国古典建筑的根本特征。根据自然地形随形构筑,通过对建筑与环境的“因、借”来达到建筑与自然的相辅相承,即所谓的“托体同山阿”。建筑借山势表雄伟,因水形而奇峭。秦始皇统一六合,大兴土木,建筑了庞大的阿房宫。阿房宫北依渭水,南向秦岭,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以象太极”将宫殿与大尺度的自然山水辉映交融,把建筑溶入自然,借自然界恢宏尺度,来体现大秦王朝气吞山河的不凡风度。

作为这一东方民族群体的“人”,无论宫殿寺庙或是作为建筑群体的城市,村镇或分散于乡野田园中的民居,也一律体现出一种关于“宇宙图景”的感觉,以及作为方位、时令、风向、星宿的象征主义。中国先民把人视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的活动、生活与自然息息相关,人不可能脱离自然而孤立存在,在中国人看来,自然与人生存的社会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古人通过观测天象预测未来,根据自然灾变来解释社会内部的变乱,分析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来揭示居住者的吉凶祸福,人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顺应自然。人受到天,地,自然的制约。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必须“则天”行事,遁“天道”而生存。人道,合乎天道,人的所有活动都力求达到自然、天地与人的亲和统一。

作为人们生产,生活依托的建筑更是要适应自然,中国先民在进行营建活动之前必须“仰视天文”“俯察地理”,追求天时,地利,以达到兴旺人和的目的。考察建筑本身的布局以及建筑所处的环境是否符合自然规律,从而形成了中国古典建筑密不可分的“风水”观念。距今6000多年前半坡的仰韶文化,已经有了典型的风水例证。(丁一等《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选址》第6页)风水观念的形成是中国古人自然观念发展的直接产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生态经验积累,《周礼·地官司徒》“以相民宅”的目的是“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由此可见风水的主要功用在于探寻人们生活的环境,自然与人之间的亲和关系,寻找人与自然结合的最佳点,从而达到人居与自然的和协统一。中国人选择适合自己居住的环境,都是依靠风水的观念来确定的。建筑四周山环水绕,明堂开朗,水口含合,水道绵延曲折。追求环境的封闭与均衡,背阴向阳、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具有日照、通风、取水、排水、防涝、交通、灌溉、采薪、阻挡寒流、保持水土、滋润植被、养殖水产、调整小气候,便于进行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等一系列优越性”(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95页)。这种山环水抱,重峦叠嶂、山青水秀、郁郁葱葱的自然环境的和谐风貌,形成良好的心理空间和景观画面,反映了中华先人的摄生智慧。

魏晋时期随着社会的动荡以老庄道家思想为核心的玄学思潮勃兴,文人士大夫纵情山水,为了摆脱世俗伦理的束缚融身于大自然中去畅情。寄情于春山秋水之间,畅游于茂林修竹之境,文人雅士融身于大自然之中,修身养性,离尘悟道,将人身与情感都融身于自然之中,接近自然。居住建筑的营造也开始追求自然野趣,私家宅院成为“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张家翼《中国造园论》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1)这为后来中国园林的演变发展起到方向性作用。

一般而言,园林建筑特别是文人园林是中国古人对待自然思想的集中反映,平面布局灵活多样,刻意追求以小见大,景有限而意无穷,以自然山水为蓝本,模山范水,在平地上凿池为水,堆砌假山,小径通幽,通过借景,造景叠山,理水等手法,努力使人工的建筑消融于天然环境之中,达到“虽有人作,宛如天成”的艺术境界。清代乾隆时营造圆明园时提出,“希望北面有座山可以挡风,夏季招来凉意,有泉脉下注,天际远景有个悦目的收束,一年四季都可以返照第一道和末一道光线”,从这里不难看出圆明园在营造时注重了人和自然的有机联系及交互感应。乾隆造的“静宜园”,建在北京西郊的香山山坳里,北、西、南三面环山,静宜园因山势高低层层构筑建筑物,与周围的苍松翠柏、溪流瀑布、峭壁悬崖,相融相和。避暑山庄也是“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假虚设。君不见,磬锤峰,独峙山麓立其东;又不见,万壑松,偃盖重林造化同。”(康熙《芝径之堤》)。风水理论是人与自然对话的产物,它彻头彻尾地影响着中国几千年来的营建活动,包括住宅,宫室,寺观,陵墓,城市,村落,等方方面面,在中国的营建历史中我们很难找到风水不涉及营造活动的例子,也绝找不出违背自然规律不与自然相融相承的实例。

中国古代营建活动中师法自然的思想不仅仅局限在园林的处理上,在建筑布局,城市建筑中也同样有很多因乎自然的例证。《三辅黄图。咸阳故城》中有“筑咸阳宫……引渭水灌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秦始皇不仅在其宫殿周围引水筑山模法自然,在他用七十余万人的劳工,挖郦山而筑的陵墓里也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史记。秦始皇本记》)在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中比像天界河汉,将河流贯流城市,将大片山林,水体括入城市,如随唐长安城,将乐游园、曲江池山水景观纳入城市空间体系。如此事例不胜枚举。

中国古代文人的自然观念对中国古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而优则仕”的文人构成古代了唯一的上层社会,他们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营建活动,把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带入了建筑创造之中。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观念也就在建筑营建活动中形成了。

参考文献:

[1]王贵祥.中西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探微. 建筑史[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2]魏士衡.中国自然美学思想探源[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1994.

[3]王振复.中国建筑的文化历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4]王鲁民.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探源[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7.

[5]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6]罗哲文,,王振复.中国建筑文化大观[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建筑方面心得体会怎么写篇三

建筑作为一门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见证和创造性的表达。在我与建筑的接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建筑艺术的美妙和独特之处。下面我将从历史、功能、内外部设计、材料选择以及可持续性等五个方面,分享我对建筑的领悟和经验。

首先,历史是建筑的灵魂。在建筑中,历史和当代的结合,能够赋予建筑以更深厚的文化内涵。例如,古罗马建筑的影响可以在许多欧洲的教堂和建筑中看到,这些建筑物以其壮丽的建筑风格和具有历史意义的纹理,成为了城市的地标。因此,作为一名建筑师,我认为了解并尊重历史对于创造与传承具有文化特色的建筑来说至关重要。

其次,建筑的功能至关重要。建筑不仅仅是一堆砖石的堆砌,更是为人们提供舒适和便利的居住及工作环境。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入了解人们的需求,将实用性与美感相结合。例如,现代办公楼的设计,需要关注舒适度、通风、照明等因素,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因此,建筑师应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既满足建筑的功能需求,又提供愉悦的空间体验。

接下来,建筑的内外部设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建筑外观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决定了建筑的整体形象和氛围。而内部设计则为人们提供了舒适和宜居的环境。在外观设计上,建筑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材质和造型,创造出独特而有吸引力的建筑风格。在内部设计上,建筑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和审美偏好,选择适当的色彩、材料和家具,打造出舒适而温馨的居住空间。

材料选择也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建筑材料直接影响建筑的外观、质量以及可持续性。在选择材料时,建筑师要考虑材料的寿命、环保性、成本以及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度。例如,木材是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它天然且可再生,具有良好的隔热和吸音性能,已经成为了可持续建筑设计的首选材料之一。因此,建筑师在材料选择上也有责任推动可持续发展。

最后,可持续性是当代建筑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与日俱增,建筑师也应当着重考虑建筑的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例如,通过运用太阳能光伏板、雨水收集系统和环保材料等手段,可以减少建筑对能源和水资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因此,实施可持续设计对于建筑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建筑作为一门艺术,涉及到历史、功能、内外部设计、材料选择和可持续性等多个方面。了解并尊重历史、设计合理的功能布局、注重内外部设计、选择合适的材料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我在建筑方面的心得体会。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相信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我能够更好地将美观与实用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文化内涵和可持续性的建筑作品。

建筑方面心得体会怎么写篇四

近几年世界各地地震所引发的建筑工程倒塌造成大量人员严重伤亡,引起人们对于各种建筑抗震质量的高度关注。作为地震中最直接威胁人民群众财产安全的建筑物而言,其抗震标准如何? 国家对抗震管理如何?结构形式怎样?我们现有的建筑物抗震效果如何?下面笔者就国家相关标准作简要分析:

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后,我国对城市建筑的抗震标准进行了严格规范。针对不同类型建筑规定了严格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比如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场地和地基的选择、规划、防震结构方案、结构的整体性、减轻建筑物自重等方面,都做了系统的规范。因此,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的新建房基本上都具有防震、抗震等能力。后来国家又颁布了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根据上述规定,每一个建筑都有了两种抗震等级要求,即依据所在地区地震发生强度和概率划定的抗震设防烈度要求和依据建筑用途设定的甲乙丙丁四类抗震设防类别要求。有抗震要求的每一个建筑都要符合上述两种标准才可称为合法。以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目标,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的"按本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同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等国家标准对建筑物抗震设防分类、责任划归、防灾规划等均有具体划分。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发生时,在波及范围内一定地点地面振动的激烈程度。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异的。抗震烈度是一个地区受到一次地震冲击力的客观衡量标准,抗震标准之一就是抗击多少地震烈度冲击的要求,所以建筑抗震设防是以‘烈度’作为基本单位,我国把地震烈度分为12度来表示。我县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

从概念上讲,地震烈度同地震震级有严格的区别,不可互相混淆。但两者又是相关的,震极越高,一般来讲对应地区的地震烈度也会越大。地震有震缘、震中,发生地震的部位地表的部位就是震中,震中的震级跟烈度是相对应的。

建筑物的结构类型主要是以其承重结构所用材料来划分的,目前常见的结构形式有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砖混结构的主要承重结构是黏土砖和小部分钢筋混凝土构件,它适用于多层建筑,优点是造价低,保温、隔热性能好,便于施工。缺点是房屋开间、进深受限制,室内格局一般不能改变,墙体结构占据空间过多。钢筋混凝土结构适用于中高层建筑,其中高层建筑以全现浇剪力墙结构为主,多层或小高层、高层建筑常用的有框架结构、大模结构、大板结构等。钢结构在大跨度的建筑物上用的较多,为什么不同的建筑物要用不同的结构类型,实际上这是结构体系问题。应该说不同结构体系的抗震程度是不同的,正因为是不同的,我们抗震规范对他们不同结构的适用高度是有严格高度的。比如说我们宿迁要求的八度抗震设防的建筑物如果是砖混结构就要控制在7层21米以下,就是说不可以再更高了。再高的话,抗震各方面就可能会有问题,很难达到八度这样的设防。对于框架结构要求建筑物高度不超过55米。如果是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要求建筑物高度不超过120米。因此我们说一个建筑物能否抗震,主要看是不是按照国家规定的抗震设防标准设计的,只要符合设防抗震标准的应该都是一样的,就是说我们本地抗震设防烈度是多少,我们当地的建筑都是按照这个来设计,就是能抗的多少级地震,所以从一般意义来讲,砖混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抵抗地震的能力都应该是满足这样的一个抗震设防烈度的。

虽然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几年,根据当时各大电视台播放的电视画面以及我们了解到的情况,那次四川主要受灾地区要求抗震设防烈度是7度,加速度值0.10g(此为抗震烈度的另一组成参数),但地震震级是8级,震中地震烈度相当于11度左右,毫无疑问,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造成的巨大冲击,即使是建筑质量还不错的新建建筑也有可能在强震中受到破坏或者倒塌,但从结构上却不会像普通建筑一样在遭遇极端情况时在顷刻间轰然倒塌。这应该是个问号,这次地震,倒塌的中小学校舍及医院比较多,造成的人员伤亡现象也比较严重。当然,这么多学校和医院倒塌,是不是因为这些建筑都是,还有待调查和技术论证。但我们从技术层面上讲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均属于乙类抗震设防建筑。对于乙类建筑,国家标准要求按照地区抗震烈度要求提高一度的标准进行设计施工,也就是按照8度抗震烈度建设。

需要明确的是,尽管国家制订了各地方的建筑防震级别规范,但很多建筑是在此规范出台之前建成的;我们国家的抗震设防要求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尽管国家的建筑法已经制订出来,但建筑法本身还有着自身不完善及法律体系不配套等等问题,建筑物相关的抗震设防规定要求我们在国家规划设计标准、建筑立面布置、建筑造型、建筑质量等各个方面得到落实,近年来,我国开始陆续在各地设立施工图审查机构,开展工程施工图纸抗震专项审查工作。从源头开始把关,工程施工图纸未经抗震专项审查通过不得开工。

1、如何从提高公共建筑抗震要求入手,制定更合理的抗震标准,大震不倒是我们开展抗震工作的目标,抗震标准的设定肯定是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但这里面存在一个价值选择的问题。生存权当然是第一位的。出于建设成本的限制,对于学校、医院、商场等公共建筑的建筑质量标准、防震标准应比普通民用建筑的质量标准及防震标准更高。

2、对于一幢完整的建筑,其选址、设计、结构、材料、功能设置、施工管理、质量监管等各个环节都会对该建筑的抗震性产生重大影响,从理论上讲,工程制图和建筑作业都要通过单独的抗震检查。但那仅仅是理论上,这里面的漏洞很多,具体的审查效果需要时间来检验。

3、如何改革建筑行业的监管体制,着重加强对公共建筑质量的监管。建筑质量差的原因存在于建设行业的各个方面。 施工单位无资质的挂靠、有资质的随意分包发包、招投标中恶意竞争、压低必要成本,而换取各方利益的风险都由使用建筑物的人承受; 工程监理属于社会中介咨询机构,吃的是建设单位同时也是被监理人的饭。试想,监理公司如何能正确的履行自己的职责? 质监部门原本履行的是政府监管的行政职责,但却是自收自支性质的事业单位。虽然凭的是国家强制力,却仍然要依靠从被监管人处收取的费用来活下去。 可以看出,建筑市场的利益命脉全部掌握在建设单位手中。制度的严重漏洞给了建设单位翻云覆雨的能量,因此,体制上的进步才是最重要.

天灾的发生无可避免,“人祸”的推手却理应斩除。 尽管我国已经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建筑抗震标准,但在现实中对它们的审核还常常流于形式。建筑质量是牵涉每个人的生命安危的大事。规划师、建筑师、政府官员、开发商……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严格把关。我们应如何加强建筑抗震质量监管?如何确保建筑条例的实施?如何推广相关专业培训?以及如何从生产环节杜绝劣质建筑材料的问世?如何杜绝违规工程的出现?我想,面对四川的那次地震将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反思,通过反思将建筑质量管理彻底纳入法制轨道。

建筑方面心得体会怎么写篇五

在大学就读期间,我选择了建筑方面的课程作为我的专业方向。这些年来,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下面我将从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教学方法、团队合作和个人成长五个方面来分享我在建筑方面课程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建筑方面的课程设置上,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全面系统的学习内容和课程安排。我们不仅学习到了建筑设计的基础知识,还有深入研究了建筑理论和实践经验。课程涉及了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材料与构造、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方法等多个方面,使我们能够全面了解建筑行业的方方面面。

其次,在实践环节中,我们有机会参与到真实的建筑项目中。通过实地考察、测量绘图和概念设计等实践活动,我们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建筑设计和规划中。实践环节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为我们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在教学方法方面,建筑方面的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不仅通过课堂上的讲解和案例分析来学习建筑理论,还有大量的设计任务来提高我们的设计能力。教师们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讲座、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第四,在团队合作方面,建筑方面的课程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设计任务中,我们经常组成小组,共同研究和解决问题。通过团队合作,我们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与团队成员协作,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和特长。团队协作不仅提高了设计效率,还培养了我们的领导力和团队管理能力。

最后,在个人成长方面,建筑方面的课程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学习建筑设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能力,还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建筑方面的课程也锻炼了我的耐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自信。

综上所述,建筑方面的课程让我在大学期间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课程设置全面系统、实践环节丰富多样、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团队合作能力得到培养、个人能力得到提高,这些都让我对于将来的职业发展更有信心和准备。我深知建筑方面的课程只是我建筑之旅的起点,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成长,为建设美好的城市和社会做出贡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