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扶贫扶志心得体会(优秀9篇)

最新扶贫扶志心得体会(优秀9篇)

ID:3099836

时间:2023-09-20 16:19:52

上传者:琴心月 最新扶贫扶志心得体会(优秀9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扶贫扶志心得体会篇一

扶贫是当前全球面临的众多挑战之一,解决贫困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然而,单纯的物质援助可能只是解决贫困的一时之计,缺乏可持续性。相比之下,扶志和扶智则更具长远影响。扶志是帮助贫困人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的自信和努力;扶智则通过教育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能力。在参与扶贫工作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种综合性的扶贫理念对贫困人群的重要性。

扶志是消除贫困的关键一环。贫困往往使人产生自卑感和对未来的悲观态度,甚至贫困代际传递。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提供物质帮助,还要关注贫困人口的内心世界。在扶志工作中,我参与了心理辅导和启发性教育等项目。通过帮助贫困人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的自信和潜能,他们开始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积极的期待,逐渐脱离了贫困的阴影。这种从内心触发的改变,是物质援助无法替代的。

扶智是贫困人口实现自立的基础。通过教育培训和技能提升,贫困人口可以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我曾参与了为贫困地区开设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我亲眼目睹了许多贫困人群因为掌握了一门技能而有了工作机会,实现了自食其力。扶智不仅提高了贫困人口的经济地位,还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自尊心。这是一种对贫困人群最大程度的尊重和关爱。

扶贫扶志扶智是一种相互关联的综合性扶贫理念。单纯的物质援助或是扶志扶智无法完全解决贫困问题。物质援助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群的温饱问题,然而,缺乏扶志扶智的帮助,贫困人群很可能再次回到原来的困境中。同样,单纯的教育培训和技能提升,没有真正解决贫困人群的生活问题,也无法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只有将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才能够实现真正的脱贫。

在参与扶贫工作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扶贫扶志扶智这一综合性的理念对贫困地区的重要性。我们不能仅仅关注贫困人群的物质需求,而要更多地倾听他们的内心声音,关注他们的教育和技能培训需求。只有综合考虑到贫困人群的物质、精神和能力等多个方面的需求,才能够帮助他们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因此,继续推行扶贫扶志扶智理念,加强扶贫政策和项目的落实,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关键。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关注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加入到扶贫扶志扶智的行列中,共同为消除贫困而努力。

扶贫扶志心得体会篇二

倘若世界是一间小屋,那么爱心就是温暖小屋的火炉;倘若世界是一棵大树,那么爱心就是滋润大树的养料;倘若世界是一根蜡烛,那么爱心就是点亮蜡烛的火柴。

我的帮扶学生——小涵,女孩,今年9岁。由外婆在家监管,两位老人身体不好,长年吃药。疫情网络教学期间,老人不会操作智能手机,孩子不能按时上网课,不会查看作业,不会提交。通过打电话,我对学生的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并针对问题制定了帮扶计划及措施。

接下来的日子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与我息息相关,紧密联系了起来。我时时追踪她的学习、生活以及心里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免除其后顾之忧。当第一天上课时,我发现孩子根本没上课,于是立即打电话指导她如何在家校本里查看作业,怎么提交?经过一周的指导,孩子学会了自己操作手机,也能按时提交作业。

为了进一步的了解学生,在工作之余我还多次去学生家里家访。还记得第一次去学生家里,孩子的爷爷奶奶非常的热情,向我诉说着学生在家里的种种表现,从眼神里我看到的满是欣喜。我也向家长汇报了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家长表示愿与我一起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上学期,我把女儿的棉衣、鞋送给她,并鼓励她多看课外书,提高写作水平。

网络教学,小涵的学习令我担忧。开学后,我将对她进行一对一的补课,弥补疫情期间落下的课程。

爱不需要回报,但能够温暖一颗心灵,足矣!我知道自身做得还微不足道,但我愿与学生一同成长。扶贫的路上,我一直都在。

扶贫扶志心得体会篇三

扶贫扶志扶智是社会扶贫工作的重要理念,也是实现可持续脱贫的关键要素。在长期参与扶贫工作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理念的重要性,并对扶贫工作产生了一些思考和体会。

第一段:扶贫的初衷与意义

扶贫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贫困人口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然而,单纯的物质帮助无法真正解决贫困问题,因为贫困更多是一种心态和思维方式的困扰。扶贫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帮助贫困人口改变思维方式和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启发他们找到脱贫发展的内生动力。

第二段:扶贫扶志——激发内生动力

扶贫工作首先要扶志,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让他们从被动接受帮助转变为积极主动寻求发展的主体。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激励贫困人口的关键是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立意识。通过引导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潜力,鼓励他们参与到发展过程中,才能实现贫困人口的自我脱贫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段:扶贫扶智——提升能力水平

扶贫扶智是指通过提升贫困人口的能力水平,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在具体操作中,我们注重提供职业培训、技能提升等各种资源和机会,让贫困人口具备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能力。通过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实现真正的自我发展和摆脱贫困。

第四段:扶贫扶智——教育事关未来

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基石,对于扶贫工作来说更是至关重要。在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匮乏常常成为贫困人口发展的阻碍。因此,我们不仅要注重教育的普及,还要注重教育的质量,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和机会。通过改善教育环境,培养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确保他们有更好的未来。

第五段:社会参与与合作的重要性

实施扶贫工作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和配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都应该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合作,形成持续稳定的扶贫格局。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是众人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扶贫扶志扶智的目标。

总结:

综上所述,扶贫扶志扶智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作为扶贫工作者,应该注重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内生动力的培养,注重提升他们的能力水平和教育水平,同时也要深化社会参与与合作,形成良性的扶贫格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扶贫工作的目标,让贫困人口走出困境,迈向美好未来。

扶贫扶志心得体会篇四

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过上小康生活,是共产党人的天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像对待家人一样,以一种既有责任又有感情的担当精神,一户一户、一人一人地帮扶贫困户、贫困人口脱贫。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加大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力度,提高贫困地区群众文化水平和身体素质,对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突出责任倒逼,落实各项部署。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压紧压实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一是强化一岗双责。市、县区、乡镇都成立了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靠实各级各部门脱贫攻坚的主责主业,特别是落实各县区的主体责任、重点扶贫工程专项方案牵头部门的主抓责任、其余市级部门单位的参与责任,做到职能工作与脱贫攻坚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形成“全党动员、全民动手,一岗双责、合力攻坚”的工作格局。

二是强化党建保障。实施党建扶贫工程,出台党建扶贫21条硬措施,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和各级扶贫干部,特别是通过从严从实选配、从严从实履职、从严从实监督、从严从实考评全面加强第一书记工作,注重选派递进培养学员和后备干部担任第一书记,落实脱贫攻坚的组织保障和干部保障。利州区、青川县对每个乡镇增派1名扶贫副乡镇长。全市每个乡镇都落实了1名扶贫专干,每个贫困村都落实了1名第一书记,第一书记平均年龄38岁,其中后备干部占55%。

三是强化督查考评。加强跟踪问效,每月督查通报1次进展情况,及时落实脱贫攻坚目标任务。驻村干部考核情况与派出单位主要负责人考评挂钩。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宣传推广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和典型事例。分类制定贫困县“摘帽”、贫困村销号、贫困户减贫的具体标准,精准考核扶贫成效。对完不成脱贫任务的县区和市级部门,年度绩效考评降低一个等次,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评先评优实行“一票否决”。近期,结合“走基层”活动,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集中对全市739个贫困村开展脱贫攻坚专项督查。

四是强化激励引导。落实激励政策激发集聚各级各方面推进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对提前2年摘帽的县区奖1000万、提前1年摘帽的县区奖500万;对如期脱贫的贫困村贫困户,提升村三职干部报酬,延续产业扶持、技术培训、兜底保障等政策支持;对下派任职的第一书记,保留原机关工资福利,同时享受每月300月至400元的艰苦边远乡镇津贴;对长期在贫困地区工作、实绩突出的干部优先提拔重用;对参与脱贫攻坚表现突出的进行表彰奖励,营造全社会重视、参与、支持扶贫的浓厚氛围。朝天区对完成脱贫任务、达到小康标准的村三职干部提高补助标准,与社区干部享受相同报酬。

扶贫扶志心得体会篇五

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提高,如今已进入了“旅游+”新时代。“旅游+”,是指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整合力和提升力,为相关行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翅膀,催生新业态,提升相关行业和领域的发展水平与综合价值。

为我所知,“旅游+”代表着一种新的先进生产力。“旅游+”是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培育旅游大产业,关键是做好做足“旅游+”这篇大文章。当前,我国整体发展为“旅游+”创造了条件。通过实施“旅游+”,我国旅游业将经历一个大调整、大变革、大跨越的过程,进而实现从量变到质变、从数量增长到质效提升、从粗放经营到集约发展的大变化,向旅游强国稳步迈进。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我们关于旅游的认识停留在简单的消费层面,把旅游看成是孤立的行业。实际上,旅游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是消费,而是覆盖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领域;旅游是增强国民幸福感、提升国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产业,也是具有优化区域布局、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功能的新经济增长点。横峰县是国贫县,乡村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乡村旅游扶贫也是该县农村扶贫开发的主渠道之一。横峰旅游扶贫既有利于打破横峰县贫困地区的封闭状态,又有利于更新人们观念、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脱贫。

9月11日上午,横峰县旅游局全体干部认真传达学习全县结对帮扶、精准扶贫暨基层党建工作推进会议精神,并对县委书记饶清华就如何抓好结对帮扶、精准扶贫暨基层党建工作的讲话精神进行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我们作为县级基层旅游部门,该如何做好旅游扶贫工作呢?我个人的思考是:围绕建设文明新村目标,以精准扶贫为突破口,以发展乡村旅游为主线,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富民兴村为目标,突出“四个一” 工作重点:

一是编制一部乡村旅游规划。按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与挂联扶贫的困难群众逐户见面,摸清民情、民意、民愿,围绕旅游扶贫做好旅游规划基础材料,立足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围绕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聘请规划设计单位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在规划文本中,结合乡村旅游开发,把全村产业进行立体化布局,明确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与“种养畜林果水”等产业进行有机结合,努力将资源优势向资本优势转化。

二是争取一批旅游扶贫项目。县级旅游干部要深入挂联扶贫乡村,与挂联扶贫的村委会班子成员进行座谈对接,通过了解村情村貌及存在的问题,找准帮扶对接的重点,根据了解到急需解决的问题,县旅游局与县扶贫办一起将积极争取有关项目给予支持解决,同时将积极引导支持挂联扶贫乡村在草莓西瓜蔬菜采摘、垂钓休闲、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旅游新业态的发展,增加群众的收入。

三是培育一批旅游示范户。按照统一规划、分散建设、带动示范的原则,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参与旅游发展意识强的农户进行重点培育,拟选定有条件农户开办农家乐、家庭旅馆、娱乐项目、土特产品开发等,根据乡村旅游发展需要,设立“乡村旅游服务中心”,并在村委会挂牌,主要负责该村旅游资源的保护、管理和服务,同时,县旅游局带领全体党员干部深入贫困户家中开展节日慰问活动,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当中去。

四是开展一批乡村旅游村官培训。我国从20xx年到20xx年计划培训6000名村官,开展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加强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规划指导、专业培训,对建档立卡贫困村实施整村扶持。每年通过乡村旅游带动2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确保到20xx年实现7017万贫困人口的17%(1200万人)通过旅游实现脱贫。“旅游+创新创业”,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大批返乡农民工通过参与乡村旅游经营实现了创业致富;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和文化、艺术、科技等专业人员落户乡村,将自身的专业优势与乡村的资源优势、旅游的市场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批乡村旅游创客基地。据此,我们基层旅游部门将结合挂联扶贫乡村对乡村旅游村官进行系统培训,充分做好发挥乡村旅游扶贫的积极作用,围绕“旅游+重点领域”,更好地服务发展大局。

扶贫扶志心得体会篇六

扶贫先扶志,这是一种改变贫困生活的新思维,也是当前社会扶贫工作的重要方向。通过关心和改善贫困人群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从而真正走出贫困。在理解和思考了这一理念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其重要性和可行性。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扶贫先扶志”的理念,以及它对个人和社会的深远影响。

第一段:扶贫先扶志的理念意义

扶贫先扶志是一种改变贫困人群命运的新思维,它强调了人的内心世界对于生活的影响。贫困人群往往因为一些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因素而失去了对自身的价值感和发展动力,这种心理的贫困成为了摆脱物质贫困的重要障碍。通过扶持和关心贫困人群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放下心理包袱,增强自信心,目标感和自律性,他们就能有更大的动力去融入社会、学习技能、创业就业,最终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

第二段:提高贫困人群的心理素质

对于贫困人群的社会心理状况的改善是扶贫先扶志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心理辅导、教育和培训,可以帮助贫困人群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例如,可以组织心理咨询师和志愿者前往贫困地区,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灵鼓励活动,让贫困人群了解到生活中的美好与机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样他们就能更有勇气和智慧去面对困境,摆脱贫困。

第三段:激励贫困人群积极面对生活

在扶贫先扶志的指导下,激励贫困人群积极面对生活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目标和价值观,以及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指导,贫困人群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提高技能水平,为摆脱贫困寻找机会和出路。同时,社会也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机会,比如设立专项资金,开展创业就业培训,促进贫困人群自主创业和就业,从而实现可持续脱贫。

第四段:培养贫困人群的积极心态

培养贫困人群的积极心态是扶贫先扶志中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培养正向思维,鼓励积极的生活态度,贫困人群可以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例如,社会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通过体育、音乐、舞蹈等形式,激发贫困人群的内在激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忍耐力,让他们在面对生活压力时更加坚强和乐观。

第五段:以社会扶贫为起点,构建公平和谐社会

扶贫先扶志不仅是对个人的关怀和帮助,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通过提高贫困人群的心理素质和个人价值感,促进他们的自我实现和人际和谐,在根本上减少了社会的贫困人口,提升了社会整体素质。当贫困人群走出困境,融入社会,实现自己的目标时,社会也会相应地变得更加公平、平等和和谐,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扶贫先扶志的理念是帮助贫困人群摆脱贫困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关注和改善贫困人群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和自尊心,使他们拥有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观,可以更好地在社会中立足并实现自身价值。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支持和参与扶贫先扶志工作,为贫困人群带来更多希望和机遇,推动全社会共同建设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

扶贫扶志心得体会篇七

近几年来,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面对依然存在的贫困问题,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能够更加有效地解决扶贫难题。而“扶贫先扶志”这一理念,给了我们新的思路和启示。通过关注贫困人口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需求,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和创造力,才能取得更加长远的扶贫成果。在深入研读了相关资料和实地考察后,我对这一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扶贫先扶志的核心内容是关注贫困人口的内心需求。贫困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困难,更包含了心理上的挫折和失望。只有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希望、梦想和愿望,才能真正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例如,对于一个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来说,除了生活费用的支出外,更重要的是如何摆脱贫困、改善生活。因此,我们需要与他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指导。

其次,扶贫先扶志强调提升贫困人口的内在动力和创造力。很多贫困人口由于经济困难和社会压力长期缺乏自信心和动力,无法拥有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扶贫模式往往注重物质援助,而忽视了激发贫困人口的内在潜能。因此,我们应当鼓励贫困人口培养乐观向上的态度,重视教育和培训,提供机会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专长,使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梦想。

第三,扶贫先扶志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贫困是一种普遍性问题,需要广大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够解决。政府、各类扶贫机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当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政府要加大投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扶贫政策,提供更好的扶贫条件。而社会组织和企业可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培训机会,帮助贫困人口实现自我发展。个人也可以通过捐款、义务工作等方式参与到扶贫工作中,为解决贫困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扶贫先扶志要注重可持续发展。扶贫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坚持和持续的投入。因此,在扶贫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注重眼前的效果,而忽视了长远的可持续性。除了满足贫困人口的当前需求外,还应当注重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使他们能够获得稳定的收入和生活保障,摆脱长期依赖扶贫的局面。同时,我们也要警惕扶贫工作中的浪费和滥发现象,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扶贫成了贫困之源”的情况发生。

最后,扶贫先扶志需要不断创新和提高。世界在不断变化,贫困问题也在不断演变,我们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扶贫思路和方法中。应当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扶贫工作。例如,借鉴先进的社区发展模式,建立起充满希望和创造力的社区,为贫困人口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支持。同时,应当注重科技创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

总之,扶贫先扶志是一种朝着更加人性化、科学化的扶贫理念和方法。通过关注贫困人口的内心需求,激发其内在潜能,推动他们走向自立自强,才能够取得更加长远和可持续的扶贫成果。然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同时也要不断创新和提高。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扶贫工作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扶贫扶志心得体会篇八

扶贫是社会的责任,更是一种温暖。近年来,扶贫扶志扶智的理念在我国广泛推行,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走出了贫困窘境。作为一名大学生志愿者,我有幸参与其中,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扶贫要从心出发。贫困地区的人们,他们心灵的贫乏往往比物质的贫乏更让人担忧。扶贫工作最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以鼓励和信心,让他们从内心树立起摆脱贫困的决心。与贫困户交流中,我发现当他们意识到自己有扶贫项目的机会时,他们会充满希望和激情,这种信心和积极性也是改变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作为扶贫志愿者,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慰藉和鼓励。

其次,扶贫要立足根本。只通过给贫困户提供物质上的帮助,是不足以真正解决问题的。我们要站在更长远的角度,注重培养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就需要从教育入手,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我曾经参与过一个助学活动,为一所贫困山区的小学建立了图书馆,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阅读资源。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的动力远远超过我原先的想象。扶贫不仅是直接的帮助,也给了他们更加广阔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另外,扶贫要注重创新。解决贫困问题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创新的手段才能快速推动社会走向繁荣。在我参与的扶贫项目中,我们采用了小额贷款的方式,帮助贫困户创办小微企业。通过资金的注入和创业指导,我们为他们提供了改善生计和脱贫的机会。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他们自食其力,还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实现共赢的局面。我相信,只有不断创新,我们才能真正解决贫困问题,让扶贫工作更加成功。

最后,扶贫要以爱心为依托。作为扶贫志愿者,你必须有一颗爱心,有一种对贫困人群的关怀之心。只有真正为他人着想,才能更好地服务他们,更好地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我曾经在一个偏远的山村里遇到一个乡村教师,他舍弃了城市舒适的生活,来到这里为贫困的学生们提供教育。他说:“只有真心爱他们,才能让他们感受到关怀,才能激发他们的潜力。”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在扶贫工作中,爱心是最重要的推动力和力量源泉。

综上所述,扶贫扶志扶智是一项艰巨而又令人鼓舞的事业。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扶贫的意义和价值,感受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成就感。作为一名大学生志愿者,我将继续坚守初心,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受益于扶贫事业的温暖。正如一句古语所说:“宁教人贫,不教人懒。”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建设一个更加富裕、和谐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扶贫扶志心得体会篇九

20xx年10月17日是我国第x个扶贫日,也是世界第23个消除贫困日。10月17日下午,全国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总启动仪式暨河北省山区教育扶贫工程现场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举行。在听取了石家庄市政府等5个教育扶贫典型单位发言后,河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许宁说,教育部在河北省举办全国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总启动仪,既是对河北省教育扶贫工作的肯定和支持,更是对我们的激励和鞭策。

众所周知,河北省人口多、底子薄,贫困地区尤其是三十几个贫困山区县,群众脱贫任务艰巨。为此,河北省委、省政府决定面向共有110万余名农村贫困人口和37.1万名农村在校中小学生的37个山区县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并将于近日印发《河北省关于实施山区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的纲领性文件,计划利用20xx---20xx年等3年左右的时间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山区孩子成长成才。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肯定河北省教育扶贫工作后介绍,按照党中央部署,教育部近年来会同相关部门面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启动实施了教育扶贫全覆盖的20项政策,其中包括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前教育资助政策、教育援藏和援疆政策和内地民族班政策等,这些教育扶贫政策基本覆盖了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内的每一所学校和所有贫困家庭学生,日积月累,扶贫成效日益凸显。而在10月17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在河北省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所在的其他19个省同步启动“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以实施精准扶贫为核心,就部署开展学前教育结对帮扶、义务教育结对帮扶、普通高中结对帮扶、职业教育结对帮扶、高等教育结对帮扶、继续教育结对帮扶和建立学生结对帮扶关系等七项工作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

我们从以上的政策到行动观察,都体现出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教育扶贫工作的重视和肯定,同时更是党中央对“发挥教育消除贫困,阻断家庭贫困代际传递”的殷切期望。所谓“家庭贫困代际传递”,是既指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家庭内部由父母传递给子女,使子女在成年后重复父母境遇的遗传链;也指在一定的社区或阶层范围内,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家庭代际之间得以延续,使后代重复前代的贫困境遇。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农村相当一部分家庭仍处于贫困边缘,甚至已出现了贫困“家庭代际传递”现象,“放羊挣钱,娶媳妇,生娃;娃再放羊挣钱,娶媳妇,生娃……”正是这一现象的生动写照。

为我们所知,20xx年,党的闭幕不久,到河北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专门讲了这么一段话:“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下一代要过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这样将来他们的发展就完全不同。义务教育一定要搞好,让孩子们受到好的教育,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古人有‘家贫子读书’的传统。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习在20xx年教师节前夕给“国培计划(20xx)”北师大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中也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党和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教师队伍素质能力不断提高,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党的以来,教育部认真学习贯彻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采取超常规政策举措,精准聚焦贫困地区的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教师、每一个孩子,启动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先后组织实施了20项教育惠民政策措施,实现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普及、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学生资助体系、教师队伍建设、民族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提升等领域的教育扶贫全方位覆盖,为20xx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地区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常言道: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治愚”和“扶智”,根本手段就是要发展教育。相对于经济扶贫、政策扶贫、项目扶贫等,“教育扶贫”直指导致贫穷落后的根源,牵住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牛鼻子”。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导致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师福利待遇低,学校生源日趋匮乏,农村教师普遍存在“下不去、留不住、干不好”的尴尬状况。去年5月份召开的中央深改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xx-20xx年)》等5项改革方案,提出了到20xx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薄弱环节和短板在乡村,在中西部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家庭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此次党中央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推出了包括“提高生活待遇、统一编制标准、职称评聘倾斜、城乡教师流动”等多项关键举措,彰显了党和政府勇推教育改革、力促教育公平的诚意与魄力,势必对发展乡村教育、阻止家庭贫困代际传递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