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谈心心得体会(优秀5篇)

最新谈心心得体会(优秀5篇)

ID:3220471

时间:2023-09-21 19:27:37

上传者:影墨 最新谈心心得体会(优秀5篇)

心得体会是个人在经历某种事物、活动或事件后,通过思考、总结和反思,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感悟。我们应该重视心得体会,将其作为一种宝贵的财富,不断积累和分享。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谈心心得体会篇一

贪心是一种人们普遍存在的弱点,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社会发展中,贪心都往往会制约人们的潜力和团结力。为了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稳定和繁荣的社会,我们必须抓住贪心这个关键,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着手进行改善和提升。在抓贪心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贪心的危害和对策,同时也得到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贪心是一种自私而无度的欲望,它容易让人不满足现状,盲目追求更多的利益。贪心会让人不顾他人的感受,铤而走险,甚至利用不正当手段获取更多财富和权力。这种贪婪的心态,不仅会破坏个人的道德和心灵,还会腐蚀整个社会的信任和公正。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贪心的危害,并采取有效的对策来打击贪心。

首先,个人应当自我约束,摒弃贪心。贪心往往源于一个人的欲望和欠缺,因此我们应该培养节制的品质,学会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并明白贪婪只会导致自身的不幸和痛苦。通过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生活观,我们能够更好地抵制贪心的侵蚀,认识到快乐并不来自于物质积累,而是来自于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富足。

其次,社会应该加强监管和惩治机制以打击贪心。在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加强对腐败行为的打击和制度约束,给予贪婪行为以应有的惩罚。只有让违法者付出代价,才能震慑住更多的人,减少贪心行为的发生。此外,还应该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每个人都清楚地认识到贪心行为的危害,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制贪心的合力。

第三,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避免贪心的滋生。贪心在某种程度上来自于个人的道德底线的淡化,因此只有通过培养优秀的人才和健康的价值观,才能有效减少贪心的发生。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教会他们珍惜生活,尊重他人,并明白个人的追求应当建立在对整个社会的贡献上。

第四,争取公平公正的社会机会,减少贪心的滋生空间。贪心常常源于一个人对社会机会的不公和不平等感。因此,政府应通过公正的政策和法规来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和环境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只有缩小贫富差距,增加社会的公平性,才能够减少人们的贪心和仇视心理。

最后,社会应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强化社会责任感。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应该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负起责任。通过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每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我们能够形成一个共同抵制贪心的社会氛围,减少贪婪行为的发生。

总之,抓住贪心是建设一个和谐、稳定和繁荣社会的关键。个人应当自我约束,摒弃贪心;社会应该加强监管和惩治机制以打击贪心;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争取公平公正的社会机会,减少贪心的滋生空间;社会应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强化社会责任感。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和共同合作,我们才能够彻底战胜贪心,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谈心心得体会篇二

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打击腐败现象,大力推行“抓贪心”运动。通过抓住贪心心态这个重点,我们能够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然而,要想真正抓住贪心,不仅需要依靠执法机构的努力,更重要的是要从每个人身上找到解决之道。在这场持久的斗争中,我也有所体会。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贪心是腐败的根源。贪心不仅仅体现在金钱方面,更体现在一切追求私利、利用职权、以权谋私的行为中。贪心是人类的本能,无论是谁都存在着追求私利的欲望。只有通过正确认识和控制这种欲望,才能阻断腐败现象的滋生。因此,抓住贪心心态就等于根除腐败之祸,这一点愈加清晰地映入我的心灵。

其次,抓住贪心心态要从自己身上做起。在全社会推行“抓贪心”运动的背景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审视自己的行为,认识自己是否存在贪心的心态。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思考自己是否在工作中寻找得失,是否在待人处事中追求私利。通过思考和学习,我发现自己往往在物质欲望面前难以抵挡诱惑,容易忽视道德约束。然而,只有从自己开始,克制自己的贪心,才能真正引领群众,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

进而,抓住贪心心态需要加强教育宣传。除了个人的自我约束外,社会也需要加强对贪心的教育宣传,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我国政府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广泛的宣传活动,向人们普及腐败的危害,强调了廉洁从政的重要性。这些宣传活动使我意识到教育宣传是抓住贪心的重要手段,只有让更多的人理解腐败的危害,才能形成压倒贪心的强大力量。

再者,抓住贪心心态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只有建立健全的制度,才能对每个人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将贪心心态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在我国,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纷纷建立了反腐机构,通过加强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督,有效防止了一些贪心行为的发生。同时,加强对腐败行为的严惩也起到了震慑作用,让那些动了贪心的人不敢胆敢贪墨。只有通过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才能使贪心心态无处遁形。

最后,抓住贪心心态是一场长期斗争。贪心不会一蹴而就地被消除,而是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坚守底线,不让贪心的种子在自己心中生根发芽。同时,要积极参与监督,及时揭露贪污腐败的问题,唤起社会共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抓住贪心,守护我们的社会文明和公平正义。

总之,抓住贪心心态是防止腐败现象的重要举措。通过正确认识贪心的根源和危害,从自身做起,加强教育宣传和制度监管,我们才能在不断坚持的过程中真正抓住贪心。这是一场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长期斗争,只有我们每个人都下定决心,从自己开始,才能真正迈向一个廉洁、公平、公正的社会。

谈心心得体会篇三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一条恒古不变的真理。就当下来讲,最不得民心的,莫过于干部的。因此,持之以恒抓好纪律和作风建设,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正是顺民意得民心之举。

自以来,打虎拍蝇已渐成常态。但是,社会上也冒出了一些不适时宜的声音。有的领导觉得,反腐打击过多,该停一停了;有的干部认为,反腐影响经济,该松一松了。在这些杂音的干扰下,甚至群众也在观望,担心反腐会不会真的变成一阵风。

必须得承认,官员的上述论调也许是别有用心,但群众的上述顾虑确是直陈时弊。毕竟,在反腐问题上,部分地方的党委头头和纪委干部,普遍存在不想抓、不会抓、不敢抓的心理。他们或碍于情面或怕牵连自己,对腐败行为睁只眼闭只眼;或迫于压力或怕得罪他人,办案不行抹案在行。

欣慰的是,在这场反腐风暴中,中央不仅在说给各级听,而且在做给各地看。不论是常规巡视不留死角还是专项巡视重点突破,不论是65名省部级官员被查还是30位军级老虎被打,都以大快人心的实际行动表明,誓要跟腐败分子“死磕”到底。

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这是新一届中央亮明的反腐态度。跟上中央的反腐节拍,各级地方党委和纪委一定要明白:若想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就应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不要顾忌牵扯多,只有清除这些变节失色之流,才能永葆我党的纯洁性;不要害怕得罪人,只有严惩这些腐化堕落之徒,才能得到人民的真拥护。

反腐永远在路上,必须一级压着一级干;反腐只有进行时,必须一届接着一届反。否则,反腐如果动摇了决心,那输掉的可决不止一场战斗。

谈心心得体会篇四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即将召开之际,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日前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迅速掀起收视热潮。

昔日权倾一方的高官,如今端坐在镜头前痛陈自己的贪腐心迹,这样的画面,令不少观众直呼震撼。

在传播日益分众化、对象化的新媒体时代,一部传统的电视专题片缘何能集聚起如此广泛的注意力,成为舆论热议话题?仔细推究,除了作品本身采访扎实、案例典型、故事鲜活,呈现了多名因严重违纪违法而落马的省部级及以上官员现身说法等因素之外,更为关键的是,专题片以“零容忍”态度正风肃纪、惩治贪腐为主题线索,契合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背景,击中了反对腐坏的社会心理。

专题片第一集《人心向背》中披露了一些贪腐细节,可说是触目惊心。

白xx任云南省委书记期间,放任妻子借招商引资、地产开发等项目搞权钱交易,结果光清理从白家查获的红木、翡翠、玉石等藏品,办案人员就花了十几天时间。

周xx一边对河北干部提出廉洁“四清”等要求,一边却热衷结交各路“朋友”,以出面站台等方式肆意敛财、为子牟利,同时个人生活奢靡享乐,竟然还配有专职照看宠物的保姆。

凡此种种,直观展现了腐坏毒瘤的巨大危害,也再次揭示了“贪似火,无制则燎原”的朴素道理。

“我自己腐坏了,但是我非常期盼中央能够加大反腐坏的力度”“从小就痛恨贪官,到最后自己成了贪官,我感觉这是一个莫大的悲哀”“在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执政实践当中,思想变化了,走到这一步,这一生的追求真的是南辕北辙”……作为党一手培养起来的高级领导干部,他们在落马后所作的忏悔不可谓不真诚。

然而,无论怎样反思,都无法弥补人生留下的遗憾,更无法挽回给党的事业带来的损失。

事实表明,领导干部一旦在理想信仰的关口失守,一旦放松对自己及身边人的要求,就有极大可能被腐坏细胞吞噬,沦落为党和人民的罪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惩治贪腐毫不手软,正风肃纪久久为功,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强力反腐、刚性执纪,证明了“老虎苍蝇一起打”绝不是空话,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

但现实中,仍有一些人抱有侥幸心理,“三观”损毁、价值错乱、行为失范。

有的人一味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嘴上讲的是理想信仰,实际上却是“双面人”;有的人贪图安逸享受、怕苦怕累,享乐在前、吃苦在后,有半点委屈就打“退堂鼓”;有的人以公帑入私囊,为一己之私不惜多贪多占,屡屡触碰党纪国法的“红线”。

这些人不妨看一看落马后的幡然悔悟,相信会有很深的触动。

反腐坏是一场攸关执政党前途命运的持久战,是“绝不能输”的价值观较量。

观察梳理近年来中央纪委对违法违纪党员干部的通报,“理想信念丧失”往往被置于“严重违法违纪”之前,是首先需要强调的问题。

今年正值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当此之时,全面深化改革风潮已起,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渐行渐近。

以长征精神凝聚信念信仰,永葆奋斗精神、永怀赤子之心,真正做到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才能永葆共产党人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

不难预见,随着八集专题片的陆续播出,“全民追剧”的现象将会持续。

案例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正如李某在专题片中感慨,“人生都是现场直播,没有办法重来”。

这样的“金句”,又何尝不是对每一位党员干部的`深刻警醒?

谈心心得体会篇五

永远在路上专题片共分八集:第一集《人心向背》,第二集《以上率下》,第三集《踏石留印》,第四集《利剑出鞘》,第五集《把纪律挺在前面》,第六集《拍蝇惩贪》,第七集《天网追逃》,第八集《标本兼治》。下面,本站小编来为你介绍20xx永远在路上拍蝇惩贪心得体会

8集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在重要的时间,重要的中央台播放,彰显出了国家对于反腐倡廉的重视。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展现反腐的细节,也确实可以起到警示作用,让大家从细节中吸取教训,以便警钟长鸣,也从中告诉一些还在执迷不悟的官员,反腐败“永远在路上”。

专题片《永远在路上》的播出,同时也是在向广大人民群众传递着一种信号,那就是政府工作公开化,在以往,审判这些贪官的过程和细节,老百姓是看不到的,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政府工作的进步,也是越来越公开化了,无时无刻在接受着广大民众的监督。以来,一批腐败分子被绳之以党纪国法,宣示着中国共产党敢于直面问题、捍卫党纪、自我净化、自我革新。

中央纪委亲自出手抓反腐剧,这是十分罕见的重要举措,显示了对反腐剧创作的高度重视。这远远比一些反腐题材电视剧更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这让公众真正的看到了反腐败工作的真实案例情况,远远比一些带有虚构情节的反腐败电视剧要实在的多。

我们党和政府的干部要廉洁, 这是我们老百姓最看重的。抓好我们的党风,才可能预防减少腐败的发生,也才能让老百姓真的相信我们的政府,才能对政府抱有希望。因为每个人都期望生活在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里,这关系着我每个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专题片中的涉及的那些高官,向我们老百姓传递着一种信号,那就是腐败分子永远是党和人民群众的死对头,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铁帽子王。官再大,位置再重要,只要违法违纪,党和人民群众一样不答应,等待的只有法律的严惩。

专题片《永远在路上》的播出,不容置疑,是中纪委敢于亮丑,敢于查处害群之马的有力的亮剑,不仅向世人表明一种查处腐败的决心和信心,也向人民群众表明,反腐没有死角,只要有腐败的地方,就会有我们正义的之剑所在,这同样也是一种承诺!

先哲孔子有句名言:“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道出了一个执政规律:执政者的表率作用,是清廉政治的最好榜样,对下能产生不可替代的感染力、执行力。从古到今,领导带头都是最大的带动力、贯彻力、执行力。“风成于上,俗形于下。”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也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形成的有效工作方法。

治理文山会海、不搞迎来送往、压减“三公”经费开支、厉行勤俭节约、清理超标办公用房……党的以来,党中央围绕从严治党加强作风建设举措频出,动作之快、力度之大、态度之坚决、影响之广泛、效果之明显,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抓住“关键少数”坚持领导带头,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抓落实。在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重大举措面前,绝大部分党员干部坚持对照“八项规定”,查找问题,真抓实改,让群众看到了实效。然而,有的同志存在“松口气”“歇一歇”“没关系”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面从严治党加大作风建设的进程。笔者以为,要全面从严治党,正风反腐,必须坚持以上率下,并着重在“率”字上下功夫。

带头学习,率先在“知”上求深入。“圣贤由学而成,道德由学而进,才能由学而得。”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学习作为精神需求、生活态度和工作需要,带头学习、先学一步、多学一点、学深一些,努力做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模范。要时刻感到“知识恐慌”“本领恐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及时学习了解新知识、新理念,及时更新知识体系,在不断学习中陶冶情操、提升人格、增长才干,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本领和应对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更好地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

带头律己,率先在“严”上立标杆。“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廉洁自律的实质是领导干部的自我革命。领导干部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党性修养,既要守住理想信念宗旨这个“高线”,也要守住党的纪律规矩这条“底线”。要时刻反思自己,坚持修身养德、砥砺信念,对于思想防线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要发挥表率作用,以反对“四风”为突破口,以“八项规定”为标杆率先垂范,时刻保持警惕,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严格要求自己,切实做到言行一致、干净正派。“一把手”要率先垂范,切实负起责任,要履行好“一岗双责”的责任,要严格约束自己,还要让身边人员时时自重、自省、自警,处处慎欲、慎微。

带头示范,率先在“实”上见成效。“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意识,出发点在“实”,落脚点在“干”。抓工作落实是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领导干部只有带头真抓实干,勇于迎难而上,敢于动真格,才能避免走过场、摆样子,才能把国家各项惠民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把抓落实的落脚点放到办实事、办好事、求实效上,而不是追求表面政绩,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做到坚持不懈,凡是看准的事情,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好落实,务求实效。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努力做到干工作、办事情既要考虑必要性、又要顾及可能性,既要实事求是,又考虑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要对工作认真分析研判,有的放矢。同时还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坚持一切从服务群众出发、真抓实干,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效率;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上乃风气之源、转化之始。上有引领,下必赴焉。以上率下,何愁改进作风不能迅速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何愁风气不为之一新。所以,领导干部要当好“关键少数”,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树立一个良好的“风向标”,使广大干部见贤思齐蔚然成风,争做群众的贴心人、发展的开路人,激发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动力,凝聚起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观看10月17日一10月25日播出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八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本人感触很深。

一是改进作风,关键在情感上。我们都非常清楚,焦裕禄同志担任xx省xx县委书记仅一年半时间(1962年12月-1964年5月),但是群众对他的感情和他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是很多党员干部工作几十年,甚至工作一生都无法超越或达到的,这就是源于他对老百姓的真情、真心的付出。我们局机关绝大部分党员干部来自于农村,“血液”中先天就有群众情怀的“基因”,应该容易与群众打成一片,因此在工作中应该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良好的精神状态,先把自己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好。

二是改进作风,核心在思想上。改进作风,根本目的在于强化党的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作为基层局的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该从思想上、行动上体现宗旨意识,这也是我们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核心内容,是检验共产党员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标尺。因此我们应按照“自加压力、自我锻炼、自强不息、自律有为”的要求,切实加强自身党性锻炼与修养,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榜样的正能量,引导机关干部职工为市场监管事业健康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三是改进作风,落实在行动上。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但作风建设重在行动上。党员干部代表党的形象、代表政府的威信。抓好作风建设,党员干部首先在思想上要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这是改进作风最基本、最现实、最直接的要求;同时,在服务上要搞清服务与监管、服务与发展、监管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做到沉下身,经常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诉求,有效解决为群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这是改进作风基本途径;第三,在实践上要始终把保障民生、实现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以效能建设、作风建设为载体,切实提升自己对落实工作的执行力和担当力,达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目的。

《永远在路上》专题片带给我们是心灵上的触动、思想上的教育、行动上的推进,我们应该回过头来认真审视自己、检讨自己、改造自己,以优良的工作作风促进局机关各项工作的全面落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