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成功心得体会(实用5篇)

长征成功心得体会(实用5篇)

ID:3264062

时间:2023-09-22 05:21:54

上传者:笔舞 长征成功心得体会(实用5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记录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长征成功心得体会篇一

长征五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款新型火箭,旨在将我国的航天技术带入更高的水平。长征五号于2020年11月24日首次发射,并成功送入轨道,这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本文将对长征五号首发成功进行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团结协作是持续进步的基础

长征五号的研制和发射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齐心协力。我们可以看到,在长征五号的研发过程中,几乎涉及到了所有与航天有关的科学技术领域。并且,无论是战略规划,还是技术研发,都需要各个部门和单位的密切配合。因此,长征五号首发成功最大的感受就是团结和协作是持续进步的基础。

第三段: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创新的源泉

长征五号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一项重要新成果,其背后离不开航天科技一直以来的持续创新。作为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工作者,我们需要积极进取,不断追求新的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这是持续发展和进步的源泉。例如,长征五号在发射过程中采用了自主研发的新型液氧甲烷发动机,这项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在推进我国航天科技能力方面也是具有重大意义。

第四段: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长征五号首发成功,是科技人员多年的辛勤劳动和日夜苦练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在不断地追求卓越,并且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总结,以期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无疑为我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第五段:结语

长征五号是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在长征五号首发成功的背后,不仅是每一位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更是我们国家科技实力的体现。长征五号的成功发射为我们带来巨大的振奋,也推动了我国的航天事业在国际上的更高地位。我们期待着未来,在这个科技充满机遇的世界,通过更加紧密的合作,坚定不移的追求创新,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再创新的辉煌。

长征成功心得体会篇二

航空航天活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下面,本站小编来为你介绍长征五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范文。

17日7时30分,搭载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于2天后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牵手”太空,景海鹏和陈冬开启中国航天员迄今最长太空驻留。对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我获益良多。

时光回溯到1956年,在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之时,一批热爱祖国的科学家,克服了重重险阻从海外回归祖国的怀抱;一批志存高远的青年人,满怀着忠心赤胆从全国各地加入到航天队伍。他们白手起家、从头干起,一步步创建起中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渐强,走完了其他国家需要几百年走完的发展道路。

作为举全国之力的重大工程,航天人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研制生产中。

“我们站承担着卫星轨道计算和运载火箭弹道计算的艰巨任务。当时,站里使用的计算机容量小、速度慢、稳定性差,算一条弹道要凑合着算三次,需两三个小时。为按时保质完成计算任务,我们差不多每天晚上工作到深夜两三点,有时一天吃一顿饭。”原航天部二院计算站、现航天科工二院706所老科技工作者宋庆元这样回忆,她在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受到毛主席、周亲切接见,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此后,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第一颗气象卫星……返回制动火箭固体发动机连续24次参与发射,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为我国载人航天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辉煌成就,中国道路充满希望、中国精神充满力量,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异常坚定。青年一代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艰苦奋斗、敢于创新,走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为建设航天强国,实现中国梦、航天梦、青春梦努力拼搏!

17日7时30分,搭载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于2天后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牵手”太空,景海鹏和陈冬开启中国航天员迄今最长太空驻留。对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我获益良多。

时光回溯到1956年,在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之时,一批热爱祖国的科学家,克服了重重险阻从海外回归祖国的怀抱;一批志存高远的青年人,满怀着忠心赤胆从全国各地加入到航天队伍。他们白手起家、从头干起,一步步创建起中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渐强,走完了其他国家需要几百年走完的发展道路。

作为举全国之力的重大工程,航天人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研制生产中。

“我们站承担着卫星轨道计算和运载火箭弹道计算的艰巨任务。当时,站里使用的计算机容量小、速度慢、稳定性差,算一条弹道要凑合着算三次,需两三个小时。为按时保质完成计算任务,我们差不多每天晚上工作到深夜两三点,有时一天吃一顿饭。”原航天部二院计算站、现航天科工二院706所老科技工作者宋庆元这样回忆,她在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受到毛主席、周亲切接见,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此后,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第一颗气象卫星……返回制动火箭固体发动机连续24次参与发射,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为我国载人航天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辉煌成就,中国道路充满希望、中国精神充满力量,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异常坚定。青年一代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艰苦奋斗、敢于创新,走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为建设航天强国,实现中国梦、航天梦、青春梦努力拼搏!

11月3日20时43分,中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于今天早晨7点30分28秒从大漠深处发射,7时49分,神舟十一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2名航天员送上太空。继9月15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之后,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成功发射,将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 开启了我国时间最长的载人太空飞行旅程。

在贺电中指出:“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将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开展一批体现国际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发展方向的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

这一空间技术领域的重大进展,不但是科学上实质性的进步,也是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科技实力提升的体现。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从“两弹一星”到神舟号飞船,从“东方红”到“嫦娥”飞天,从无人飞行到太空驻留……这一切,都见证着中国航天事业在不断腾飞和跨越。

在今年4月24日首个“中国航天日”,作出重要指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1999年“神舟一号”绕地球14圈并安全重返地球,20xx年间航天人不懈奋斗、开拓创新, 20xx年神舟十一号将2名航天员成功送上太空,中国航天史上立起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航天精神代代传承,航天梦想越来越近,国人为之欢欣鼓舞。

长征成功心得体会篇三

2020年11月24日晚,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这是中国航天历史上的重要一刻,也是科技工作者辛勤努力的结晶。此次发射的成功,不仅意味着中国航天的发展迈出了更大的一步,更是彰显了我们国家在科技领域的实力。

第二段:感受发射过程

作为一个关注科技进步的人,看到长征五号遥三开心的心情是自然不用说。从发射前的倒计时、火箭逐渐升空、火箭逐渐远离地球直至成功进入轨道,每一步都是极其惊险刺激的过程。看着火箭冲破重力,进入了太空的那一刻,真的让人感到无比激动和自豪。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自己所能为祖国的伟大事业做出的贡献微不足道,但是每一次发射成功,都在传递着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让我们更加坚定对国家未来的信心。

第三段:感受国家发展成就

长征五号的首发成功,更是展现出了我们国家蓬勃发展的实力。随着各项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家在各个领域也都展现出了不凡的成就,企业也不断创新与拓展,各个方面都与西方发达国家逐渐拉近了差距。在此次发射成功中,受益的不仅仅是科技工作者和大众,更是整个国家发展的未来。国家的发展成就在不断被世界所关注,这真的让我们感到自豪和欣慰。

第四段:感受中国工匠精神

作为中国人,我感到特别骄傲的就是中国工匠精神。在这一次长征五号发射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航天和工程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们的艰苦努力和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对于这些科技工作者来说,他们每一次都要进行精密的手工操作,每一个小细节都不能疏忽,对于他们来说,一刻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不过他们在这个项目中战斗到底的态度,彰显出了这些人的责任感和拼搏精神,这种细致入微、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是我们国家的一种宝贵财富。

第五段:总结结论

长征五号首发成功展现出了国家和人民在科技领域的强大实力,同时更展现出了中国工匠精神的强大力量。作为青年一代,我们将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努力工作、学习、奋斗,为祖国的发展和繁荣创造更多的价值。未来,我们还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但相信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创新,我们一定能够实现新的突破和成功,为祖国的崛起创造新的辉煌。

长征成功心得体会篇四

一批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制和试验基地脱颖而出,一项项国际宇航界的技术难题相继被攻克,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从神五到神七,载人航天工程实现三次飞天、三大跨越。我国航天事业在改革中腾飞,在创新中发展,为增强国防实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生动印证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马兴瑞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航天事业坚持走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我国先后研制了14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可靠性、安全性、成功率和入轨精度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

截至20xx年10月底,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进行了111次发射。其中,改革开放以来发射了106次,发射了109颗卫星和7艘飞船。自1996年以来,长征火箭已连续69次发射成功,成功率居世界前列。

载人航天工程先后攻克了飞船总体技术,制导、导航控制技术,飞船推进、返回和再入技术,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运载火箭技术等国际宇航界公认的技术难题,20余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xx年9月28日,随着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名航天员的平安返回,我国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重大科研实践活动———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这是继人造地球卫星发射、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

目前,我国自行研制的各类应用卫星,直接应用于广播电视、通信、气象预报、国土普查、海洋观测、导航定位、防灾减灾、远程教育、农业生产、环境监测等诸多领域,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一大批航天技术转移到工业、农业、服务业等相关领域,促进了有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升级换代。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近年来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近80%是在航天需求的牵引下研制的,有近20xx项航天科技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特别是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期间,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显示出独特的技术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航天科技更成为我国高科技“走出去”的一面旗帜。199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将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准确地送入预定轨道。自此,中国航天人成功敲开了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大门。20xx年,我国首次以火箭、卫星及发射支持的整体方式,为尼日利亚成功发射通讯卫星一号并在轨交付,中国航天实现了卫星整星出口零的突破。第二颗整星出口卫星委内瑞拉通讯卫星于10月30日发射,第三颗出口卫星巴基斯坦卫星项目也已正式签约。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7种型号的长征火箭用于国际商业发射,为1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卫星发射和搭载服务,进行了29次国际商业发射,发射了35颗商业卫星。

长征成功心得体会篇五

11月3日20时43分,中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实现了中国液体运载火箭直径由3.35米至5米的跨越,填补了中国大推力无毒无污染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空白,代表了中国运载火箭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为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化、型谱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是实现未来探月工程三期、载人空间站、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障。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于20xx年经国务院批准立项研制,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牵头组织实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遵循“发展航天、运载先行”,“运载发展、动力先行”的理念,20xx年,中国先行启动了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液氢液氧发动机研制攻关,其科研成果直接转化支撑了长征六号、长征七号等新型运载火箭研制并首飞成功。

此次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搭载的是由远征二号上面级和实践十七号卫星组成的载荷组合体。远征二号上面级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变轨能力最强的液体动力上面级,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组合使用后,可有效提升一箭多星发射并直接入轨的能力,进一步提高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任务适用性和使用灵活性。实践十七号卫星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地球同步轨道新技术验证卫星。卫星入轨后,中国卫通集团有限公司将开展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广播业务,并择机开展空间碎片观测、新型电源、电推进等多项新技术验证工作。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首次使用的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1号工位成功实施发射。文昌发射场是中国第一个滨海航天发射场,具有纬度低、发射效率高、射向宽、运输便捷等优势,能够满足新一代运载火箭和新型航天器发射任务需求。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飞行控制中心由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承担,全程负责对火箭基础级、上面级进行跟踪测量,以及载荷在轨测试和长期管理。

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38次发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