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书的读后感 大众哲学读后感(大全6篇)

哲学书的读后感 大众哲学读后感(大全6篇)

ID:3288851

时间:2023-09-22 11:08:43

上传者:FS文字使者 哲学书的读后感 大众哲学读后感(大全6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哲学书的读后感篇一

“哲学”一词在普通人心中常是神秘、生涩的代表。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是我认真读过的第一本哲学书。(妈妈问:《苏菲的世界》不算吗?嘉说:感觉那不能算是一本哲学书)。作者艾思奇用直白的语言向读者讲述了哲学世界的概况。
作者首先讲了世界观的两大类:唯心论和唯物论。这两种世界观的基础都是构成世界的两大要素:主观的精神与客观的物质。唯心论主张精神是世界的主体,物质是精神衍生出来的;唯物主义正好相反,主张物质世界是独立运行的,精神才是派生的。由此,艾思奇得出一个结论:唯心论是通向宗教迷信的桥梁。探究认识世界的主要方法有学习神学、哲学和科学三种。通常我们可以认为哲学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哲学的世界观分为唯心论和唯物论,如果说唯心是通向神学的桥梁,那么它就是哲学中偏向神学的部分。所以,我们能不能说唯物论是通向科学的桥梁,且是哲学中偏向科学的部分呢?
唯心论分为主观唯心论和客观唯心论。前者认为人的精神主导一切,后者认为有一个“绝对”精神在主导一切。而神学认为有一个上帝在主导一切。两者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而且,这相似之处在于对世界的看法上的相似。所以我们也可以从认识世界的角度去考量唯物论和科学的关系。
首先是认识物质运行的规律。唯物论的基础就是物质独立存在,独立运行。机械唯物论认为事物的变化只是机械变化,即数量变化与位置变化。但唯物论的辩证法道出物质的变化更多的是物质内部的变化,兼以外力的作用,且不同的物质在相同的外力下会有不同的变化结果。科学中也是如此。比如水凝结成冰,就既不是数量变化也不是位置变化,而是它本身的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实际上也是它受到的热量减少,运动变慢,受到相互作用,从而紧密地排列在一起,变成冰。所以从这点来看,唯物论和科学是紧密联系的。
可供讨论的还有认识方法。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唯物论的认识是累积感性认识,加以分析,达到理性认识,总结出真理。而科学也是如此。
如此看来,唯物论和科学确实有密切联系,既然科学是我们要坚持的原则,那么,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辩证唯物论就需要我去好好学习。


哲学书的读后感篇二

要不是在昆明-南京-青岛,近五小时的漫长飞行过程中,拿来排遣这些无所事事的时间,我大概不会想看完这本段子集。要不是免费下在kindle里,没花一分钱,我大概会给个差评。

既然又没花钱、又填补了万里高空里的无聊时光,那就给个“还行”。

在云南待了近一个月,写论文、填简历、和恋人磨合。每天在9点就灿烂的阳光里醒来,看蓝天白云,白天几乎不怎么出门,接近傍晚才会出门吃饭、散步、逛超市,对,最常去的地方就是超市,每天看到的都是最琐碎的生活,呈现的是最简单的状态。

两个人相处这件事吧,最初就是找彼此身上的共同点,然后满心欢喜地感叹,“哇,原来你也这样啊!”“好棒,我们一样唉!”。而走到后来,就成了“找不同”的游戏,看到的都是彼此的不一样,然后引申为差距,总觉得哪里都不对,“你怎么能这样呢。”开始变得排斥、易怒、无所谓。

彼此状态都不好的情况下,恰巧遇到朋友去山东,于是在咖啡店里花了喝一杯咖啡的时间,作了这次出行计划,订好机票。

去青岛得在南京经停,在南京机场看着氤氲的雾气和并不明亮的太阳,突然特别想念我的一个小姐妹,和一起在厦门的时光。那个时候住在姐姐家里,小姐妹考上研,趁没开学,就在茶馆工作,白天没人陪我的时候,就一个人无目的地游走厦门、去土楼,小姐妹下班后就一起去海边踏浪、去鼓浪屿看雨。那时候的厦门,几乎天天下雨,每天穿个拖鞋就出门了,在海边一直走、一直走......沙子跑进脚底板和拖鞋中间,就走到浪里,迎着海浪洗脚。生日那天,姐姐买了姜母鸭回家,一起煮了大米粥,用酸奶拌了木瓜和芒果,吃了晚饭,觉得特别温馨,什么都不用去思考。

后来,小姐妹去了南京上研究生,我依旧在郑州。但是我也有了很多改变,去了很多地方旅行,走上咖啡师的路,交了新的男朋友......晃着晃着,研究生都快毕业了。我把研究生当做gapyear来过,最大的收获就是更加认清了自己,找到了自己,且在越来越好的路上。

十八岁,去上大学的时候,是和爸妈一起飞大连,然后蓬莱、烟台、威海,从青岛去的郑州。像一个轮回,又回到了出发点,在学生时代的最后一年,又去青岛,然后回郑州。一路上,我就在想,这大概就像是某种暗示,不管一路上经历了多少、走了多远,都要认真做自己,不忘了从哪儿出发。

《香蕉哲学》就是个段子集锦,好在不是心灵鸡汤,飞机叔恰巧也是金牛座,于是很多观点不谋而合。有个长段子是这样写的:

“我认为这世界上大概可以分两类人,一种是特别有个人的看法,基本不受外界过分打扰型;另一种是基本上没什么个人见解,但特别容易受他人影响型。前者比较沉迷于自我构建的系统里,后者需要外界不断地刺激,当然,这两种人都没有好坏之分,因为最后都是殊途同归。只是,我恰巧成了前面那种,我特别相信自我价值,因为这是陪伴你最久的一种特性,就算你脱离了任何一个群体,你也会因为自身的独特性,重新获得新的机会,而这不是靠你身份而获得的。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你的不可取代性,而很多人忽视了这一点,把太多时间浪费在如何升职加薪上了,遇到突发情况,就会马上迷失自己。”

我一直怀疑是不是太自我,太自信,太追求自我价值,而让父母时常感到白养了我?因为我无法像表姐那样,唯唯诺诺,在一个国企做一个小会计,按时回家吃饭睡觉陪父母,在小城市有个固定的朋友圈,一起吃饭k歌时常聚。

而这次旅行,我突然就明白了,幸好我没有变成那样一个女孩子,没有选择那样的人生。因为幸福感这解释,对每个人而言都有不同的标准,有的孩子在家工作生活,能贴身照顾父母就是这个家庭的幸福感;有的孩子或许离家很远,努力学习和工作,努力做一个更好的自己,让父母能够骄傲和自豪,也是一种幸福感。是的,在我看来,能够让爱我的人以我为豪,能够给予爱我的人足够多的东西,才是人生的winner。

在旅行途中,某个夜晚,和旅伴们彻夜长谈时,谈到这个话题,我就突然间更加看清了我自己。我要做一个有未来的人,无论刮风下雨。

飞机叔的这个段子集锦,填补了我漫长的飞行无聊时间。和恋人的争吵、和旅伴们的畅聊、一个人的独自思考,充斥着整个在陌生城市的旅行时间。共同的好处是,更加认清了自己。

哲学书的读后感篇三

起初知道稻盛和夫,是他在初以80多岁的高龄临危受命,出任巨额亏损的日航董事长,并在一年的时间内使日航扭亏为盈。这是他继京瓷、第二电信的极大成功后,再次续写经营之神的辉煌篇章。在稻盛看来,日航的成功重建,只是又一次验证了其“以心为本”、“利他主义”经营哲学的正确性,他强调必胜的理由无非是:正确的思想,纯粹的动机,强烈的愿望,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这次我终于有机会拜读了全本的《京瓷哲学》,对稻盛的经营哲学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感觉受益匪浅。因为稻盛的哲学实际上是对“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个问题的思考和正向解答,是在最根本和最广泛意义上的、对人生和经营原点的积极探索和阐述。并且他在书中将这些深奥的道理辅以诸多亲身经历的实例,用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方式向芸芸大众传递了积极向上、利他主义的正能量,可谓是上善若水、润物无声,善莫大焉!

私以为,无论是作为原点的判断基准、作为核心的成功方程式、作为根干的经营理念,还是京瓷哲学78条每一条背后的精神实质,道稻的哲学可以适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适用于中国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所有阶段和所有方面。如果我们都能从内心里真正接受并在实践中践行稻盛的哲学,则我们必将可以克服前进中的一切困难,最终走向成功的辉煌。

简言之,道稻从其50多年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和感悟出来的经验,正印证了诚实、正直、勇敢和友善,对我们的生活、工作乃至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希望有更多的人们能熟读此书,并从中获益!

哲学书的读后感篇四

“开卷有益,读书好处多”,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识。每一个人要想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越壮阔,就要拥有渊博的知识。知识是人类通向进步、文明和发展的途径。书是前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我们要让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必须多读书,读好书。

哲学书籍对于我们来说高不可攀,让我们普通读者望而生畏。弄哲学的人有时也故弄玄虚,把本来可以理解的东西弄得“看不懂了”。对于西方哲学文字又隔了一层,我们只好仰仗着翻译,结果追求到的是影子的影子,离真理更加远了。

但通过阅读威尔·杜兰写的《哲学的故事》,我发现原来哲学也非难读难解。杜兰说读哲学也有快乐,连形而上学都有诱人之处。每个学哲学的人都曾有这样的阅读体验,诗人勃郎宁说寻找生命的意义是日常必需一如饮食。思索生命意义的过程就是哲学的过程。

《哲学的故事》改变了我的阅读习惯。我努力寻找一个处在学科的边缘而怀有写作热情的人物的著作来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我内心有着一向的对于书的.厌倦,并不以为应该一字一行一页地读的,但因翻译者——资先生的散体文功夫给这本书的中文本增色不少,我似乎真的读进去了,享受着文字给我带来的快感。

《哲学的故事》是威尔?杜兰特的成名作,此书一问世,就在美国掀起了一股哲学热。

哲学书的读后感篇五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面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通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当我懂事后,当我懂事后亲身面对了死亡后,在面对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去外公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让我联想到几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胆小,以致我一想到这个问题便无法安稳入睡。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哲学书的读后感篇六

今天,我在家里看书,看到了一篇叫《狮子和鲸鱼》的文章,现在我就给你讲讲吧。

一天,狮子在海边散步,看到一头鲸鱼在波涛汹涌的海浪中探出头来,就上前叫住鲸鱼说:“鲸鱼兄弟,你是海中的霸主我是陆地上的万兽之王,如果我们结成联盟,那我们就天下无敌了!”鲸鱼听了当即很高兴的答应了。

过了几天,狮子和野牛之间发生了一场大战。双方打得难分难解,都请来许多动物加盟参战。狮子想起了新盟友鲸鱼,就叫他过来帮忙。可鲸鱼心有余而力不足,怎么也上不了岸。狮子十分气愤,就骂他背信弃义。鲸鱼回答说:“不,亲爱的朋友,请不要责备我,我是极愿意帮忙的,可我虽是海中的主宰,却命中注定不能上陆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