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左传读后感(大全5篇)

最新左传读后感(大全5篇)

ID:3308392

时间:2023-09-22 15:47:50

上传者:雁落霞 最新左传读后感(大全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左传读后感篇一

【译文】多干坏事,一定会自取灭亡。

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译文】谁能没有过失呢?有了过失而能够改正,那就没有比这再好的了。

3.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译文】百姓的生计全在于勤劳,只要勤劳生计就不会困乏。

4.《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译文】《书经》上说:“处于安乐的环境之中时,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想到危难就有所提防,有所提防就没有了祸患。

【译文】最上等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其次是创立学说。即使过了很久也不会被废弃,这就叫做不朽。

6.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译文】我听说过用忠心善行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用摆出权威来防止怨恨。

7.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译文】面临祸患仍不忘国家,这是忠诚的表现。

8.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左传·昭公十一年》

【译文】树冠大了必然折断,尾巴大了必然不能摆动。(旧时常以“尾大不掉”比喻部下势力强大,不听从上级的指挥调遣。)

9.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左传·阳公五年》

【译文】当权执政者不能无故奖赏对自己有恩惠的人,不能藉故惩罚与自己有私仇的人。

10.无德而禄,殃也。《左传·闵公二年》

【译文】没有道德而享受俸禄,就是祸害。(说明享受国家俸禄的人必须在品格上作人的表率。)

11.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译文】我不诈骗你,你不欺骗我。真诚相待,互不欺诈。

12.宴安鸩毒,不可怀也。《左传·闵公元年》

【译文】贪图安逸享乐等于饮毒酒自杀,不可怀恋。

13.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译文】下棋的人拿着棋子而决定不了下在什么地方,这样的人必定胜不了对手。

14.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左传·襄公十年》

【译文】众人的愤怒不可以触犯,个人专权的欲望难以成功。

15.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左传·宣公十八年》

【译文】河流大泽中也容纳污水,深山草野中也会藏瘴疠之气,美玉中也会微有瑕疵。

16.过而不悛,亡之本也。《左传·襄公七年》

【译文】有过错而不改正,这是败亡的根源。

左传读后感篇二

春秋是历史上一个动乱的时代,周王室衰退,诸侯国势力膨胀。因为动乱,国家间时时会有被吞并的危险,这就促使各诸侯国在结合自身地理位置、民众特点等基础上励精图治,强壮自己,因此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和发展,可以说,这是中华史上第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是一次文化革命。

站在周礼的角度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君主的忠诚似乎高于对家人的关爱,这在《石碏谏宠州吁》中可以看见,石碏杀了骄奢淫逸害死桓公而自立的州吁,还杀了自己的儿子石厚,因为他与州吁同党作乱。如果石碏自己从小倾心教导儿子要追随明君,石厚或许不会与州吁一同作乱,既然有自己的过失,又为何全部加在儿子身上?为忠于卫桓公稳定国内秩序而大义灭亲,这从人道主义上讲真太不可思议。但在中国历史上,这种大义灭亲又好像随处可见。曾听人讲发生在家乡时期的真实故事,一个女教师的儿子被人打成右派,很多人在街上游行反对他,他母亲也就是这个女教师也在游行队伍中,因为她是政府的职员,如果不跟着打她的儿子,她的工作也会没的,所以她不得不在队伍中高喊“打到某某某(她儿子名字)”,亲情在某个时候竟如此淡薄。但也有不同于石碏的“忠”“贞”的代表——荀息,他是另一个诸葛亮,为晋献公倾尽心力,最后自杀而死。

春秋时虽然礼崩乐坏,但各国仍强调等级,不仅要向周天子交贡赋,还要将国内发生之事上报。在《王以诸侯伐郑》中郑庄公与周桓王打战,周桓王肩膀受伤,当臣子请求追逐周桓王时,郑伯说“君子不欲多上人,何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损,多矣”。这说明他仍有分封等级的观念,即使自己强大了,也不敢明着推翻周天子的统治,而是首求自保。

历朝历代中都有女人通过获得君主宠爱改变自己不是嫡子的儿子的命运,使之登上宝座。《左传》中有典型的一例:《晋骊姬之乱》,从“乱”字中可以看出,讲述者是站在千古之制的基础上,认为骊姬乱政、祸政,但我认为这可以看成古代女权意识的萌发,即使骊姬是让她儿子当国君而非自己,但至少她懂得要用自己的力量改变政治面貌,所以应叫“女人改政”。可惜在以后的朝代里,女性的`主体意识一直被压制,男权社会使得这种意识不能茁壮成长。

读《左传》,我才真正深刻感受到一句话“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神降于莘》里,虢公想通过对神的祭祀得到土地,内史批评说不听于民而听信与神是亡国之道。“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的思想是唯物史观的体现,勿信神。强调以民为本、爱民的,还有《秦输栗于晋》等。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统治者尽管提出“民为邦本”,但只是讲要重视百姓,因为他们是农业的主要生产力,而农业又是统治的根基。古代的民本思想并没说百姓为国家的主人、民为国主。这就和现代的有本质区别。

另外,春秋的诸侯国们经常打着仁德的口号与其他国家打战,因此《左传》中有一些战争篇目,涉及战争场面、作战人员的计谋,如《曹刿论战》《晋侯及楚人战于城濮》,还有为维护国家主权产生的优秀外交辞令也是春秋灿烂文化的一部分。

各种宫廷政变,政权的更迭,春秋处于时代新旧交替之际,大繁荣的思想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左传》不仅有史学价值,更有文化价值,今天的人应多从这里得到更多民族文化的精华。

左传读后感篇三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的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传》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在〈隐公〉里面,[臧僖伯谏观鱼]中,鲁隐公要到棠地以射鱼为娱乐,大臣臧僖伯奉劝他要把精力集中到国家大事上,而不要荒怠正事,指出:“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臧僖伯虽未能阻止隐公的行动。但他的话足以训诫。这里了告诉我们,若要作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必须学会察纳善言,广纳贤言才能使自己的权威得到承认,更好的做好自己的管理工作。

在〈桓公〉篇里,[臧哀伯谏纳郜鼎]中,宋庄公为了取得鲁国的支持,把郜国的大鼎送给了鲁国作为贿赂,鲁庄公将它置于太庙中。鲁大臣臧哀伯这是明示百官可以纳贿,是国家衰败的象征。“国家之败,由官邪也。”这个道理不仅对那时的鲁国有用,即使拿到现在也一样具有普遍意义。就如一个当代的管理者,如果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则的话,那么他的下属也同样这么做,那么他的管理可以说是一个失败。同样在我国现在的反腐进程中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我国的反腐要从高层抓起,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治本,哪些地方的官员也就不会腐败,所以我们要做好榜样,发挥领导作用。

在〈襄公〉篇里,[子产问政]中,郑国的执政者子产遵循“爱民如子”的原则,把政事当作农事,精心料理,表现出他一心为国的品质。从子产的作为上看出,我们的当权者应当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用群众观点去看待问题,要爱民如子,不能背弃群众为中心的倒行逆施,要勤政爱民。作为一名管理者更应如此,学会体恤下属。

左传读后感篇四

左传是我国古代史书《春秋左氏传》简称,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它以《春秋》为史料依据,详细记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等重要事件。作为一本史书,《左传》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而且其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人物形象也令人叹为观止。在阅读《左传》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同时也得到了一些宝贵的感悟与体会。

首先,我深深被《左传》所折射出的文化思想所吸引。在书中,作者通过描写各个诸侯国的政治事件以及诸侯国之间的征战和同盟等情节,展现了春秋时期人们不拘一格的思维方式。我在阅读《左传》中感受到了中国古代的典型文化思想,例如“仁义”、“忠诚”、“义理”等,这些思想对我个人的影响深远。通过学习《左传》,我意识到了作为一个现代人,仍然应该坚守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这将有助于我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我对《左传》中的人物形象深为着迷。书中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行事风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如鲁国贤君鲍叔牙、晋国大夫张仪等。通过阅读他们的事迹和言行,我深刻理解到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和品德修养对于事业的影响至关重要。我在《左传》中遇到的那些人物,他们的思维方式、处事原则以及价值观念,对于我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通过学习他们的为人之道,我可以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此外,《左传》中也反映了许多有关政治智慧和策略的内容,为我在学习和工作方面提供了很多启示。在《左传》中,各国之间相互争斗、明争暗斗的情节层出不穷,但都充满智慧和策略。通过反复阅读这些事件,我学到了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如何运用智慧解决问题。从《左传》中我学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以及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这些都给予了我在现实生活中不屈不挠的勇气,使我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心。

最后,《左传》还教给了我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作为一本古代的历史文献,左传对于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以及中国古代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阅读《左传》,我明白了历史的价值与意义。尊重历史,就是尊重自己的根源,而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读《左传》不仅能使我了解历史,还能让我明白自己的民族文化,为今天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导。

总体而言,阅读《左传》给予了我很多启示和感悟。它不仅为我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也为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左传》,我了解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并懂得了如何尊重和传承我们民族的文化。我相信,这些体会和感悟将伴随着我一生,使我更具有鉴赏和理解文化的能力,更加具备面对挑战和解决问题的智慧,并且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进。

左传读后感篇五

左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历史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在读完左传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它所蕴含的丰富智慧和深刻思考,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思维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于读左传的心得体会。

首先,左传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其丰富的历史细节和精彩的故事情节。左传详细记述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政治斗争、外交手腕和军事战争,其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眼前。例如,左传中记载了晋国重臣郤缺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倒行逆施,甚至连自己的孩子都不放过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有助于我们对于春秋时期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和警示。

其次,读左传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视死生为常”的胸怀和豁达心态。在左传中,经常出现君臣为国家利益甘愿牺牲自己、不惜一切代价的情节。例如,在楚庄王国内叛乱时,重臣屈原为了保住国家领土而投江自尽,以示坚贞不渝。这种视死生为常的豁达心态和忠诚精神令我深受触动,它不仅是古代君臣道德风貌的体现,也是对于我们今人的一种启示和鞭策。

第三,左传让我体会到了道德选择和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性。在左传中,时常出现君主和重臣面临道德选择时的矛盾和挣扎。例如,在左传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讲述了曾参在楚庄王面前劝谏不被采纳后,选择了弃官而去的情节。这种讲述人物内心挣扎和道德选择的描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道德的复杂性和辨证的思考方式。

第四,读左传还让我真正意识到了历史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左传作为一部史书,详细记载了各个国家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历史,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信息。通过阅读左传,我深刻体会到了历史对于我们的启示和教益。只有了解过去的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在和未来,为我们的人生和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最后,读左传还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在左传中,我们看到了许多英雄儿女、贤士圣王的形象,他们的形象和事迹一直都是我追求的目标。通过与左传中的英雄人物相比较,我不禁感慨自己的不足和进步的空间。读左传让我清醒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同时也激励我不断自我完善,追求卓越。

总之,读左传让我收获颇丰。它不仅让我对于古代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激发了我对于历史和文化的热爱。读左传让我看到了远古时代人们的智慧和勇敢,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今的生活和成长的机会。我希望通过阅读左传,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为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