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千米和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6篇)

最新千米和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6篇)

ID:3334359

时间:2023-09-22 21:54:25

上传者:LZ文人 最新千米和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6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千米和吨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一

3月16日是小学数学中心研究组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日子,上午在灵岩中心小学听了吴庆瑶老师一节“认识千米”的数学课(教学设计见吴庆瑶老师的博客页),现将听课的思考整理如下:

1、怎样的导入更有效。吴老师从旧知引入,提问1: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答: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毫米(教师板书)。提问2:请学生感受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大小。提问3: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其他的长度单位吗?学生答:千米(老师板:千米)从而引入课题。以上导入简洁实用。无可厚非。可是,如果我们从更深的层次思考,这样的导入有空泛之嫌,脱离了生活情境,缺少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的情境,没有成功解决问题后的喜悦体验。学生的参与欲望不高,难以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认识千米的积极性。因此,我想是否可以采用以下设计: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引出数学信息,具体内容是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添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再结合具体情境感受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短,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紧接着,出示问题情境,(如:灵岩中心小学到南门市民广场的距离有6,你知道该添什么长度单位吗?(此处的设计教师要做充分的预设(如:学生答:米、公里、里、千米等情况该如何处理)。进而导入新课,千米的认识。

2、1千米=1000米如何引入,1千米和1000米的联系与区别。吴老师的1千米=1000米的引入很有新意(见吴老师的博客页),我以为,是否可以让学生从知识的有效迁移角度出发,让学生猜一猜1千米可能和哪个长度单位有密切的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最后,再帮助学生用吴老师的方法进行验证。在学生建立了1千米=1000米之后,老师适时的引导学生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完全必要的,只是是否可以让学生在知道两者相等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长度单位是不同的),由此,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产生“千米”长度单位的原因。

以上一点思考请同行指正。

千米和吨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二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了千米、分米和毫米,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具有重要意义。

认识分米、毫米时,我创设编数学小故事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看一看,画一画,加深对该单位的认识,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形成长度观念,体验学习的乐趣。

认识千米时,这一概念比较抽象,我首先让学生亲自体验1千米的长度有多远,然后再在课堂交流自己的体会,以便于加深对1千米的认识。

通过以上教学,我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应该能够非常熟练的运用这些长度概念了,可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孩子们还是问题百出:

问题一:不能准确的填出一些物体的单位,比如:一个人的身高是65,有些孩子填“分米”,她还是没有65分米有多长这个概念。

(1)把他们的成绩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一排,学生不知道化成统一单位再比较。

(2)小丽比小军少跳多少分米?他们不看问题里问的什么?想当然的化成自己想化的单位。

措施:

1、针对以上问题,我又放慢速度的出了一些练习题,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分析,再联系实际去想象,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2、 结合实际活用教材,让他们回家观察家里的一些物体,该用什么单位量出他们长度,积累他们的生活经验。

经过这样的练习,他们的运用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千米和吨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三

《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难点是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观。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课前我布置学生走一走: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时间,大约几步,和爸爸或妈妈一起测一测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长。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让学生比划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然后从测量铅笔的长度到测量教室的长度再到测量从杭州到上海的路程等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平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见过“千米”(也叫“公里”),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前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吗?在哪里看到过?你知道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后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用他们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为了使学生能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在课前我选了几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进行测量,记录下每个地方到学校的路程,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先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让学生通过多次的猜测、比较,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因为课前布置同学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测量出学校到家的路程,所以课堂上请几位同学说说家在哪里,再让其他小朋友猜猜他家离学校有多远。先猜一猜比1千米多还是少或差不多,再进一步猜出大约是多少米。再请已经测量好的这位小朋友当小老师进行评判,比一比谁猜得最准。小朋友对这样的活动很感兴趣。但是全班同学一起猜,被请到的同学人数有限,学生的参与面不够,无法满足大家,所以我再让小朋友分小小组活动,让每个小朋友有猜和被猜的机会。通过猜一猜、说一说、评一评、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长。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对于1千米和1米之间的进率,估计学生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摩托车上的里程数等等。再出示三个实例:小明走100米需要210步,那他需要走多少步大约是1千米?我们学校的跑道一圈有多长?(200米)几圈才是1千米?体育馆的环形跑道长400米,跑几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过这三个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简单化聚,放手让学生立思考,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最后是课堂小结。

这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参与对1千米或几千米的体验和感悟,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将生活经验转化为认知结构。课前布置学生走一走、量一量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如果没有这些活动,而只靠学生想象1千米有多长是无法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

千米和吨的认识教学反思篇四

这次姜校长来听课时我正好讲《平方千米》这一课。其实,这节课我是跟平时一样准备好的,但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们好像心思进入不了我的课堂。在完成练习第六题“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说已经学过的面积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时,孩子们的反应很慢,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要知道,前一天《认识公顷》,我已经将面积单位从平方厘米到平方米都复习过,怎么才过了一天就忘光了?其实我也是知道今天有领导来听课,所以前一天复习时更详细。

课后,姜校长来给我评课。首先照例是一大堆好话,然后是重点,我听到颇有同感。

一平方厘米、一平方分米我们可以在纸上借助直尺画出来,可以用眼睛直接看到,可以比较。

一平方米也可以看我们的黑板(约35平方米),也可以看地砖。

一公顷我们可以有参照物,站在后窗可以看到后操场的全景,它的面积大约是0.5公顷,两个这么大的土地面积就是一公顷。

可是一平方千米呢?它大约是200个我们学校的操场那么大,大约有25个我们学校的占地面积那么大。可是它毕竟是用来表示大土地面积的单位,那有多大呢?姜校长建议我找一找南通市的占地面积,通州区的占地面积,金沙镇的占地面积,这样,虽然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但至少孩子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会有点兴趣,关注度高了,自然理解力会有所提高。

另外,姜校长还建议说要让学生了解1平方千米就是1平方公里。虽然书上没有这个知识点,但是1千米就是1公里,这是在教学《认识千米》时书上介绍的,而且我们国家计量较大的土地面积一般用平方公里作单位。所以很有必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千米和吨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五

师:千米也称公里,在上面的板书上添上(公里),有时也用km表示。

5.我们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千米和米之间怎样换算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71页例1和例2,重点看一看是怎么想的。

完成71页做一做1,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揭示了千米和米之间的进卒,即引导学生自学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活用教材,节时高效。

三.千米的应用

(一)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1.公路边的里程碑

2.指路标志

3.限速标志

4.摩托车的速度表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里程碑、指路标志、速度表、限速标志,让学生体会到"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认识数学的价值。

(二)练习:72页2把每小时行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起来。

四.全课小结:

(一)生:利用摩托车的里程表测量、走一走是否15分钟。

(二)师:还可以这样证实:(结合屏幕)

1.量出1米的距离,走一走,有多少步?(1米有2步)

2.算一算,1千米有多少步?(1000米有20xx步)

五.巩固练习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汽车每小时行40米。

电线杆高6千米。

小李身高135厘米。

飞机每小时飞行1800千米。

教室黑板长3分米。

一支铅笔长2千米。

(二)72页3、4。

教学反思: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过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比米小的单位,并且初步了解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的化法,例2是把米聚成千米,并设计了针对例1、例2的强化练习(试一试)。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强调新、旧知识的关系,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在平时生活中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表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当然,单单靠这些要使学生很好地建立1千米的观念还是相当困难的。学生的想象力有限,如果单单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认识1千米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记得我第一次上这一课时时,就是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去感知1千米,去认识1千米。结果学生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相当差。特别是联系生活实例时,学生就错误百出。使这节课的教学教学任务没有很好完成,教学的重点、难点没有克服。

千米和吨的认识教学反思篇六

《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知识目标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考虑到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就比较困难。教学中,学生确实最不容易理解的是从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因此,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上课的前一天晚饭后随家人实际走一千米的路,这样从实践中感知1千米有多长,就比较容易建立千米的观念。这样学生就能跟实际操场的情况联系起来理解和掌握。这对于一部分学生有了很好的帮助。在课堂教学时我带学生到操场上课,实际测量和感知一千米的长度,学生显得特别兴奋。大部分学生能在能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教学效果较为理想。有个别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的学生,对于在室外上数学课感觉很新鲜,对于该课的内容的关注度就减少了,所以对于这一小部分学生来说,达到的效果就并不是那么的理想。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如果要在课外进行实际方面的操作,我会事先讲清目的和要求,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