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球朵朵教学反思(精选7篇)

花球朵朵教学反思(精选7篇)

ID:3386066

时间:2023-09-23 10:48:58

上传者:碧墨 花球朵朵教学反思(精选7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花球朵朵教学反思篇一

1.春天来了,桃花开了,前几天我们一起去看桃花开心吗?老师把开心的情景拍下来啦!想看吗?(看课件)

2. 问:你和桃花姐姐说了什么悄悄话,做了什么游戏?

3.教师:我们小二班的朋友小嘴真甜,都和桃花姐姐成了好朋友,说悄悄话,做游戏,桃花姐姐心里可开心了。看,桃花姐姐来看你们了!

1.(看课件)仔细观察桃花长得什么样?五个花瓣,粉红色,象五角星,中间有一根根的花心,这朵桃花在干什么?(笑眯眯)那这朵呢?(很害羞)这朵花象什么?想蛋,它是一个花苞苞,就象宝宝在睡觉。师小结:桃花有五个花瓣,中间有一根根的花心,桃花有的笑开了脸,有的很害羞,有的还是花苞苞。

2.这么漂亮的桃花怎么请到我们教室里来?(幼儿讨论)教师出示范例,让幼儿仔细观察:请你们找出喜欢的桃花,仔细看看是用什么东西做的,怎么做的?(提供:手指点、棉签画、纸揉、贴花瓣。)

3.说说你喜欢的桃花是用什么做的,用什么办法做的?

4.师小结提炼:有的是用颜料手指点画的;有的是棉签画的,有的是用皱纸揉成的,还有的是把花瓣贴在树枝上做成的。

我们选一种喜欢的办法请出桃花姐姐。

1.向朋友介绍自己制作的桃花,说说用了什么材料,用什么办法做成的。

2.摆个好看的动作,和自己的桃花一起留个影。

我们一起听音乐,用动作把桃花姐姐请出来吧!

1.本次活动内容来源于幼儿所熟悉的、有着积极的情感体验的现实生活,教师尝试做有心人,将孩子们与桃花做朋友的情境抓拍成一个个片段,并制作成生动有趣的课件,让孩子们通过欣赏回忆,讲述和桃花姐姐说了什么悄悄话,做了什么游戏,并在欣赏中了解桃花的外形特征,以俏皮的语言表达桃花的不同形态,丰富了孩子对桃花色彩、形态美的感受,其形式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从而引发幼儿主动去探索表现桃花美的各种方式。

2.在活动中,教师充分理解、尊重每一个幼儿的兴趣及需求,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幼儿自由选择与集体交流相结合的形式,提供了丰富的、适合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为他们创设了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在幼儿制作之前,教师让幼儿自由结伴,观察各种桃花的制作方法及材料,并通过集体交流,及教师的总结,让孩子提升了相关经验,了解了各种制作的方法和材料。同时,在教师隐性的指导下,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这给孩子们提供了自由发展、自由表现的机会,使孩子在与师幼互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主动探索、发现,从而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3.注重教师的亲和力,促进幼儿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活动的每个环节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们以崇明水乡、森林公园、乡村景色等作为桃花制作的背景,从视觉上,给孩子美的体验;并用优美舒缓的桃花古筝音乐,创设优美和谐的环境氛围,让孩子与整个活动环境融为一体。

从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创作时愉快的情绪体验及创作出来的作品看,幼儿对此活动有浓厚的感兴趣,虽然是同一创作内容但教师变换创作的形式,采用手指点画、棉签画、团纸粘贴等不同的方法,让幼儿了解了‘桃花’还可用不同的美术形式来表现,拓宽了幼儿的美术创作思维。活动中幼儿能迁移以往的创作经验举一反三,同时,同伴的影响也促进了幼儿合作的萌芽。在活动延伸中,以肢体动作的形式表现桃花,让幼儿体验表现桃花的形式原来还有更多,他们的多种经验得到了充分而又灵活的运用。

活动中教师还缺乏一定的教学随机性,离成为一个机智型的好老师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以后一定要不断向同行学习,并不断改进自己对孩子的回应策略。

花球朵朵教学反思篇二

《缤纷的花朵》是一节设计·应用领域的手工创作课,因为需要的知识积淀比较多,需要学有一定的绘画、撕纸的基础以及粘贴和用剪刀的技能,而且作业量大。

本课是操作性很强的手工制作课,从上课的情况来看,可以由于操作上的局限,许多学生都无法独立完成,需要同学的帮助,因此,本课的合作学习无需特别强调,学生都会自发的进行二人合作制作。从学生完成的缤纷的花朵作品来看,普遍的缺点是装饰性不够,如花瓶上没画一些图案进行装饰,添加的小装饰品太少,不够美观,可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些折纸、彩纸剪贴等进行装饰。

在第二课时增补、完善制作。最后的展示也较重要,把学生的作品都展示出来,使学生能有成功感,在一定的空间距离上客观地评价自己与他人的作品。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不成熟的地方有:

一是对知识和概念的了解不是很全面,对教材提供的资料没有仔细地、认真地分析,也就是没有吃透教材,没有把握好课程的深度。

二是对小组合作学习思考不成熟。小组的分工不明确,没有安排好谁具体负责做什么直接导致了学生的启而不发。

花球朵朵教学反思篇三

20xx年4月8日我执教了《桃花朵朵开》一课,这是一节小班美术课,这节课是我自己写的编创教案,在有些地方设计并不是很合理,首先我要感谢山东幼教网的红丽老师经过老师的指导,我对自己编创的教案进行了修改,并且使这节课符合小班孩子的身心发展需要,我对这节课的活动目标重难点定位如下:

1.知道胶水能粘贴纸团,初步学习立体物体的粘贴。

2.认识桃花形状、颜色,能够对自己粘贴的作品感到满意。

3.能够对大自然充满喜爱之情,知道春天万物复苏。

在上课内容上,我设计了情境导入:认识桃花、观察材料、粘贴桃花、总结经验、美丽的春天五个环节,五个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并对这个孩子粘贴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他是如何粘贴的,遇到了哪些问题,然后就是小朋友一块粘贴,粘贴完成后小朋友坐好,将小朋友的画粘到展示板上,欣赏一下自己粘贴的桃花,对每个孩子做点评!最后找代表性的画做讲解!春天到了,万物复苏,春天是美丽的,我们不能睡懒觉了,我们也应该多锻炼身体!活动结束。

以上就是这节课的活动流程,经过这节课,我感觉还算比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最后粘贴完成后,孩子观察自己的画,我本来是想这个地方就是一个总结,结果忘记在此处让孩子说说粘贴立体物体与平面物体的区别了!最后的延伸活动,对于美丽的春天讲解也不生动,当时没有对此处做好工作,如果有老师采用这个教案,建议老师讲最后一个环节做一下修改!如果要是上课时能够找一枝桃花给孩子们看看,估计效果就会更好了!

红丽老师指出我设计的活动目标,活动过程有些单调,活动延伸完全可以放在活动过程中作为一个环节来实现第三个目标的。整个活动过程几乎是粘贴活动,建议加个认识桃花的环节,提供图片或视频让幼儿认识桃花的颜色、形状等。提供展示板,让幼儿将作品放在上面,引导幼儿欣赏、评价同伴的作品。这些建议都很好我已经对教案做了修改!谢谢老师提的建议!

对于这节课,我自己感觉比以前有所进步,整节课中,给孩子设置了几个让孩子充分自由思考想像的环节,只是在让孩子思考是没有设定一定的条件,这样孩子的回答有些就与这节课毫无关系,也可能是我的提问方式有问题,提的问题不是很具体!以后在提问时尽量将问题规范,让孩子知道老师到底问的什么。时间的掌握上,对于非重点部分还是占用时间有点长,以后尽量速战速决!将时间留给孩子。

我上美术课总是喜欢最后让孩子看看自己画的作品,我感觉这样对孩子,比较好,知道自己的画与别人的有什么不同。好的地方加以发挥,不好的地方加以改正!

以上就是我对《桃花朵朵开》这节课的反思,谢谢!还希望各位老师多提意见啊!

花球朵朵教学反思篇四

我们研讨的主题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以读为本”,所以在对本节课设计之前,我本着这样的目标: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塑造美好的心灵。当然,今天的课堂上的效果,和我的预期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这是一篇充满了诗意的文章。在本课时,我将重点定位于理解鸟是树的花朵的意韵,感受鸟儿给冬日带来的温暖与快乐、生机与活力,享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趣。所以我重点从以下几点入手:

1、通过对比,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到,落光了叶子的树显得寂寞、沉闷,而有了鸟的树则显得生机盎然,借此突出鸟儿给树带来的活力,带来的美丽。

2、我们都知道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所以我抓住了一根主线——鸟是怎样的花朵?以它为切入点,把握文章的脉络,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鸟是树的花朵”表现了鸟对树的重要性,树缺少了鸟就没有了生气,而鸟则少不了树的支撑。

3、贯彻“以读为本”离不开“读”和“悟”,有悟才有得。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提高阅读能力,达到“得”的目的。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自主去读,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在这一基础上,才指出重点句、段,让学生细读,在细读中找出精彩语句认真品读,让每位学生都有充分地“读”和“品”的机会。通过“鸟是什么样的花朵?”这一问题的启发、引导。学生在读的实践中就有了悟的方向。然后,再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悟出了什么?你该怎样去读?这样学生不但在读中有所悟,而且又以“悟”促进“读”,形成读与悟的良性循环。这正应验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一千古名言。

在本节课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的目的性不强,选择朗读方式的随意性比较大,学生朗读效果提升的不明显。此外,教师与文本的融入度不够,所以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高度不够。通过此次研讨,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师要想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首先解读教材是根本,同时,引导学生有目标的读,恰当的选择读的方式也犹为重要,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感悟文本,理解文本,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一节课下来,我收获颇丰,也得到了锻炼。

花球朵朵教学反思篇五

鸟是树的花朵,如果你不接触课文,你又如何能知道鸟是如何成为树的花朵的?作者用自己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冬日的画卷。也许这样的景象我们见过,但是我们谁又能用美妙的文字将它描述出来呢?想想冬日枯冷的枝头刹那间驻停许多鸟儿,将会给冬日增添多少温暖与快乐。

这就是我第一次看到《鸟是树的花朵》时最初的感受,随着读的加深我不禁感叹:多美的画面啊!可是我却没有发现。于是我想把这种感动传达给学生。如何做到呢?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文字中的画面,读出与作者的共鸣,读出生活中点滴的美,读出内心被忽略的角落。于是,在备课之前我就一直在在想怎样带领学生读,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

我抓住“鸟是怎样成了树的花朵呢”这一问题,让学生品读第二自然段。读出作者看到鸟落在树上的欣喜和惊讶。抓住重点词语“大大小小、五颜六色、满树”让学生体会到鸟的数量多,种类多。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初步形成鸟落在树上的的画面,可能这时只是一幅静态的缺少生机的的画面,随着文章的深入,这幅画面会逐渐丰富起来,动起来。

接着,抓住“树上都有怎样的花朵”?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看到树上那些“千姿百态、能唱歌、会跳舞”的花朵,通过不同部分的朗读将脑海中的画面“涂上色”、“配上音”,使本来静态的画面生成为动态的图画。这“色”这“音”就是通过不同学生不同的朗读加以体现。

让学自己去想,自己去读,自己去说,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再加以引导和适时的点拨,达成共识之后反过来再去读文章,再走进文字,朗读的效果会更好。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再次感受到自己文化底蕴的不足。在几年的语文教学中,不止一次的感受到自己语言的匮乏,知识的缺乏,不止一次的下决心读书、读书、再读书。虽然读书的事情在继续,可是还是没有效果显现,今后,读书,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将是首要发展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还发现自己的应变能力,课堂的驾驭能力,并没有比以前进步,总是沉浸在设计好的教学过程中,课堂上发生没有预见到的情形时,没有办法将学生掌控在自己的羽翼下。

《济南的冬天》教学案例

1.教材分析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文章生动而真切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题目《济南的冬天》明确地交代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济南位于山东省内,它的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东接佛懋山,西边南马鞍山、四里山,这些山形成了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都是“小山”,最高的千佛山海拔也只有285米。济南的冬天与北中国的其他地方的冬天的气候截然不同。

文章抓住“温晴”这一文眼来构思,角度独特,描绘出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在描写景物时,语言准确生动,表达出作者对济南的热爱之情。因此,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品味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受到美的熏陶。

全文思路清晰,安排有序。先总提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再从济南的山、水两方面写出济南冬天的这一特点,最后以一句简明有力而耐人寻味的话结束全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优美的意境中,表达出作者赞美的真情。

对于老舍,孩子们已经学习了他的作品《猫》,对他有了一个浅显的了解,虽然说老舍对于孩子们来说不算陌生,但是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读过他的其他作品,对于作家本身知之甚少,所以通过本课学习,让孩子们对老舍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据此并结合本文内容,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如:画面再现法、鉴赏品评法、合作探究法,做到授之以渔。本课就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思维,启迪智慧。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读5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温晴”、

“响晴”“设若”、“水墨画”、“贮蓄”、“空灵”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以及预习课文的能力。

5.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理解课文,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地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2)、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1)、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2)、揣摩语言,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及其寄予的深情。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老舍的资料。

一、导入。

南的冬天”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回顾全篇,尽快让学生走进文本,为后面赏析课文做好准备。

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这个不同寻常的“冬天”,品读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赏析济南山、水

接着作者又写了济南的山、水,现在请四组同学的代表分别上台给我们介绍作者笔下的山水,其余同学把书合上,从画中,从同学的复述中感受济南的山、水。

1、第一张图片:阳光下山景图。

请第一组学生代表上台根据图片复述课文第二自然段内容。

教师提问:济南阳光下小山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下学生回答。

板书:阳光下的小山:温晴

2、第二张图片:薄雪后山景图。

请第二组学生代表上台根据图片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教师指导背诵:根据学生复述按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指导背诵。

提问:济南小雪的小山有什么特点?

板书:小雪后的小山:秀气

3、第三张图片:城外远望山景图、冒着热气的绿水图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对问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

1、小组交流中心话题。

课文处处流露着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热爱。现在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用心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在小组中交流交流。

2、全班交流。

预设点:

花球朵朵教学反思篇六

1.动手操作,裁剪、绘图、折叠等,制作漂亮的花朵。

2.观察纸花朵在水中盛开的过程。

3.幼儿乐意动手做实验,亲身感受科学的神奇与探究的乐趣。

彩纸、彩笔、安全剪刀、盆、清水

1.激发好奇心

小朋友,你们见过纸做的花朵在水里慢慢绽放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做这个好玩的小实验吧。看看我们需要的材料有彩笔,彩纸,剪刀,一盆清水。

2.制作花朵

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拿一张彩纸,对折两次,再对折成三角形,用安全剪刀剪出花瓣,使用剪刀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打开就是一朵四瓣花朵。小朋友还可以和老师一起剪出五瓣的花朵,六瓣的花朵等等复杂的花朵。

3.绘图添画

接下来我们给花朵上画出漂亮的图案,比如:我画只七星瓢虫在花朵上、画只蜻蜓落在花朵上、画只毛毛虫爬在花朵上、花朵上画出笑脸等等都可以,总之喜欢什么图案就画什么图案。

4.折叠成花苞

把花朵所有花瓣向内折叠,刚才的图案就被遮挡起来了,花苞就做好了。

5.静待花开

把我们折叠好的花苞放入清水中,观察发现花儿慢慢绽放,太漂亮了,太神奇了!

科学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孩子天真活泼,对周围世界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欲。小实验《漂浮的花朵》引导小朋友裁剪花朵、自己绘制漂亮的小昆虫在花瓣上,再把花瓣向内折叠成花苞,最后将其置于水盆中,通过观察,孩子们发现水盆中紧包的花苞逐渐张开。通过这个实验,让小朋友们明白:当纸张潮湿时,纸张的主要成分—木质纤维,会吸收水分,使得纤维膨胀,纸张延展开来。这次活动让孩子自己动手做实验,亲身感受科学的神奇,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增长科学知识,同时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以及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实验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成长起来,踏上成材之路,也希望我们的活动能为孩子的成长助一臂之力。

花球朵朵教学反思篇七

——《中国的花》教学反思 11月20日,我有幸代表学校,到小学参加了区语文优质课竞赛。我执教的是鄂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第22课《中国的花》一文。这是一篇散文,课文介绍了中华民族丰富的花文化,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文题虽然是“中国的花”,但作者并没有列举中国花的繁多、博杂,而是将笔端指向具有普遍象征意义的几种中国名花。其目的就是要以流畅的语句,生动有趣的典故,引读者从中国的花这个角度一窥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情感充溢课堂呢?作为教师,课堂中的每个环节,我们都要恰当地把握自己的情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用自己的情感去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主动学习。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拔下逐渐进入课文佳境,进而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

在教学《中国的花》时,我首先用大屏幕播放十大名花的画面,并且配上优美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徜徉在花的海洋,然后说说自己内心的想法,在整个课堂中洋溢无比喜悦的气氛,学生不仅话语中流露出对中国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就连表情中也流露着对中国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学《中国的花》中,我采用了默读、师生配合读、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教师满怀激情,读得抑扬顿挫,很好地传达出作者的感情,使学生受到感染,整个教室都沉浸在对中国花的喜爱和赞美之中,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良好的课堂气氛起到积极渲染的作用。二是教师努力用生动、新颖、优美、恰当的词汇组合自己的语言,减少拖泥带水和重复现象,力求新鲜、丰富、生动、洗炼,努力实现从教师的“不厌其烦”到学生的“百听不厌”的转变。三是要有适当的“补白”。为了让学生进一步领会梅花的品质,我让学生先交流中国历史上具有梅花品质的人,然后我适当的补充了当今社会中坚强不屈的人物:如黄来女、桑兰、汶川人,配上悠扬的音乐,使学生的情感在无声中流淌。教师的语言具有了吸引力,就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他们的热情,使语文不再是枯燥的字词,而是一篇流利的散文、一首抒情的诗和一曲感人肺腑的音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情感教育的优势,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净化学生的灵魂,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而使学生乐学、好学。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情感教育的阵地,让情感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