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历史教学思想有哪些(实用5篇)

2023年历史教学思想有哪些(实用5篇)

ID:3413978

时间:2023-09-23 17:50:47

上传者:琴心月 2023年历史教学思想有哪些(实用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教学思想有哪些篇一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展现出来但是他并没有找到变革社会的途径和方式。在作品中,哈姆雷特虽然杀死了敌人,但仅仅是除掉了一个恶人,而不是整个人文主义者整个理想和事业上的成功。他自己也认识到这一点,临死前他希望好友霍拉旭把他的故事讲述给世人,让人们认识社会的真实面貌,更好地正视它、改造它。哈姆莱特所处的时代封建势力虽然已经腐朽但仍占统治地位,并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的新的罪恶势力与之结合,在力量对比方面暂时还大大超过了人文主义所代表的新生力量。而哈姆雷特所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本身又有很大的局限性。他们把社会的斗争看作“善”与“恶”的斗争,把改革社会的希望寄托在开明君主身上。在政治上是改良主义者,在行动上是孤军作战者。

哈姆雷特是个具有先进理想并勤于思索的人文主义者。他的理想和严酷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精神的危机,理想的破灭,使他悲郁愤懑,痛苦异常,也促使他不断思索,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他从家庭的变故看到宫墙外的社会问题,有强烈的责任感,然而只相信个人的作用,强调思想的力量,因而矛盾重重,思考多于行动,时时感到忧郁、茫然,行动犹豫、延宕。生活在英国新兴势力还处于幼稚阶段的哈姆雷特,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正确的途径,最后他虽然奋然一击,与敌人同归于尽,但忧郁始终伴随着他,伟大的理想并未实现。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身上寄托了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但是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和悲剧结局也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危机和致命弱点。

哈姆雷特所处的时代和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决定了他不可能去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被封建的恶势力所吞没。从某种意义上说,哈姆雷特的悲剧不仅仅是一出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然而,作为一个悲剧人物和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代表,哈姆雷特的意义并不在于它是否成功的消灭了罪恶,改造了现实,重整了乾坤,而在于他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先进与落后之间的矛盾,以及缩短这种距离、解决这种矛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另外,他对于人和世界的看法也加深了我们对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理想与精神的了解。

作为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者的代表,哈姆雷特以他悲壮的死讴歌了个性的尊严,赢得了对封建的旧制度旧思想和黑暗势力精神上的胜利,鼓舞了后世人文主义思想者的斗争和不屈的斗志。他那崇高的品格、忧国忧民的使命感和热情高昂的思想力量,作为一种永恒的精神财富,也必将为爱好正义的人所珍视。

参考文献

莫洛佐夫.《莎士比亚传》.许海燕,吴俊忠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莎士比亚全集》朱生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

金元浦.张良村等.《外国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1月第一版

刘念慈.曾繁亭等.《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王玮.李宏图.《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三版

庄锡昌.刘文明等《西方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

历史教学思想有哪些篇二

一、学生生活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的必要性

生活能力和综合素质是现代人基本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综合素质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和重要内容。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构建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在现代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倡导下,教育者既要尊重科学的价值,强调科技教育,又强调道德教育,关注学生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有人情味。人文主义教育是为培养完善的人格而不懈的努力,着眼于提升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重视把教育和生产相结合,培养人的自信心和自我表现能力和合作精神,重视道德教育,培养人关心自己同时关心他人、社会和集体的利益,培养人的责任感,为建立一个人文化的社会而努力。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步扩大,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使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正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生活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中离不开人文教育的内容,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成为现代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教育功能上,人文教育既重发展人也重发展社会;在教育制度上,重精英教育更重普及教育。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课堂再现生活的真实,为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总而言之,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在实践上是既教人会做人,又教人会做事。对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已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回归生活、感知生活、享用生活、发展生活”,教育生活观的基本理念“为了生活而教育”、“依据生活而教育”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

二、现代中学生思想的时代局限

1.情感独占和情感冷漠的心理倾向

现代初中生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生长在过于优越的环境中,享受父母及整个家庭过分的宠爱,青少年都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环境中长大,久而久之就淡化了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取而代之的是自我意识的膨胀,形成了许多独生子女所常有的通病,具有情感独占和情感冷漠的特点,独生子女比例之大和“四二一”式的家庭教育父母的溺爱,我们的使得独生子女体现出道德情感的淡漠,即道德责任心与道德使命感的缺乏,加上许多父母为了自己的子女不惜重金进行智力投资,望子成龙之心极为迫切,而对子女的思想品德是否健康发展却充耳不闻。而有些教师也只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把学习成绩的优劣看作是评定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伦理道德的变化、社会观念的趋向及多元化社会的形成都影响这学生的情感走向,这些加大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社会责任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言论、行为、承诺等,持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的态度而产生的情感体验。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的杠杆作用日益增大,当我们的社会趋利轻义,每个人都希望人人为我,却很少考虑我为人人,结果社会上处于一种自私自利的情况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也逐渐学会从经济利益出发来选择自己的行为,设计自我发展的道路,当经济利益突显出来,青少年的理想随之弱化,个人独立性与自主性逐渐增强后,在孜孜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他们自然越来越强烈地感到社会理想、社会责任感只是与自己相距遥远的外在的东西。

2.价值观的多元化和混乱状态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经济和社会转型。这一切都在影响、改变着人们的需要,极大地促进了个人需要的发展,人的需要更加具有多层次性、无限性、广泛性和复杂性,进而影响人们的价值选择趋向多元化。当代中国价值选择多元化并趋于实惠,在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新的核心价值体系未完全建立之前,多样性的价值选择和多维性、宽容性的价值评价,往往会导致判断是非标准的模糊、相对化困境,使人们感到困惑,处在传统与现代、主流与非主流、东方和西方、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处在不确定和茫然状态中无所适从。社会的多元化既丰富了学生的思想,促进了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的了解社会,又导致了思想潮流的多元化,多元化思潮冲击着学校和家庭,同时又给学生的个性成长和性格培养带来了更多的变数。是非善恶界线模糊,个体自主权利意识高涨,个人价值选择的重利倾向相应地会导致价值选择混乱、社会舆论评价莫衷一是,缺乏共识,容易让学生善恶是非产生混淆。

3、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异化

人生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道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从根本上决定着个体的道德品质及其一生的发展方向。21世纪是一个生命意识、生存意识凸显的时代,关注人类生活,关注人的生命,已成为人们探索人生价值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体现。21世纪的青少年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较为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价值观的'异化体现在行为与认识的脱节:对“对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等高尚的人生观比较淡漠,又对崇尚自我完全抛弃社会国家利益的私利主义嗤之以鼻。现实的践行中,顺应并且认同了较低的社会道德行为模式。以致当今的青少年在认识与实践、观念与行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相当多的青少年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取决于个人的学识、才能、机遇甚至是人际关系,而与个人的道德品质没有直接关系。人生价值观向金钱和个人倾斜,同时以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为特征的全球化浪潮也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需要及满足,以好莱坞、麦当劳、可口可乐、流行音乐、流行舞蹈为特征的西方大众文化对思想正在影响走向成熟的青少年,西方的工具理性取代了中国传统的道德精神教义,西方文化的渗透是整个西方文化精神和生活方式的渗透,它潜移默化的改变着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思维模式较前辈人普遍发生了一些变化,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被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所替代,追名逐利成为很多青少年的人生理想,人与人之间关系逐渐冷漠、隔阂。

三、学生生活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的途径

为了更有效地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人文素养,笔者以思想品德拓展课为教学平台,汲取生活中的素材,展开实践活动,努力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活能力和综合知识,着力提升学生良好的生活品质和人文素养。

1、以人文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的生活能力的提高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提出“学习即生活”的教育思想。生活能力的内涵是什么?目前理论界的界定多种多样,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即面对生存应有的智慧;.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如具有同情心,关怀体谅他人;具有正义感,尊重人权,憎恶错误行为;具有开朗乐观的品格,热爱生活,乐于奉献;自立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具有责任感和自助精神;正确获取和选择自己需要信息的能力;学会学习和健体的能力等等。可见生活能力是一种健全人格的素质和能力,是一个人生存的前提、发展的条件。观念是行动的灵魂,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人文主义教育观强调实践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的生活认识论,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中学习思想品德学相关知识,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教育的真正内涵,例如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在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无法避免生活的各种困难和挫折。生活中的挫折让学生拥有学会反思的智慧。让学生在挫折中不仅要学会坚强,更要在挫折中学会反思。要培养学生具有乐观开朗的性格,首先就要应该的是挫折感,在课堂上,笔者邀请班里能够正确面对挫折的同学介绍经验,给班里的同学以借鉴。然后组织同学认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挫折,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凡是能够联系学生实践的教育内容,笔者尽量让学生以主体的角色参与进来,在小组讨论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生活常识有了更清晰完整的认识;重新认识了生活的内涵,在自己今后的生活中,知道养成良好生活态度、生活习惯密切联系,并懂得了珍惜生命、关爱他人,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生活能力。

2、以综合素质教育为目标,彰显人文教育的内涵

综合素质教育,是以开发受教育者的身心潜能为基础,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以发展和完善受教育者的身心综合生活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之符合特定的社会要求的教育模式。传统的接受式教学使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相互脱节,它使学生成为一个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失去了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能力的机会。现代教育学理论阐明基于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方式能使学生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在综合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笔者认识到现今的独生子女在良好的家庭环境当中长大,个人的技能和能力都十分的突出,创新意识、突破思维都有很好的发展,但是,个人的综合素养不仅仅只包含这些,团队意识、协调能力和对社会秩序、环境秩序的尊重也是个人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独生子女们良好的道德素养,笔者结合现代中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现实状况,主要通过拓展课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了必修课程教材外的许多知识,并且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讨论,例如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讨论儒家的自省思想,因为儒家观念中有“吾日三省吾身”(《学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的思想,其中强调通过学习,见贤思齐,自我反省,加强修身,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以及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学生认为这种思想对于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寻求内心的和谐,正确应对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是有作用的。在呼吁人文教育的今天,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少不了培养学生讲求诚信、追求道德的完善,有人把今天的独生子女归纳为“四不”:对己不严厉,对人不让礼,对事不感激,对物不爱惜。笔者在这种教育的背景下,充分借鉴传统的人格教育思想,进行传统和现代的对接,例如在分析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的贪求的社会现状,对学生有何影响,学生通过了解古代的富贵观,特别是孔子的富贵论,知道任何一个时代,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利益与道德之间的问题,孔子认为富与贵是人正常的追求和欲望,它的存在是合理的,关键是如何求富贵,是否取之有道。在肯定人们通过正当的途径和方法去获取富贵的同时,孔子反对惟利是图,不择手段,学生通过讨论明白过去的道德观念的现代价值,这些道理无不包含着个人身心和谐的丰富内容。这些内容对我们今天协调人们对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追求,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当这些知识又是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常识时,学生就有了更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教育内容对中学生的人格塑造的意义就更深远。人文主义教育观是从实践的观念、从生活认识论出发的,用发展的眼光关注个体,有效促进个体的主动发展,以人为本,最终实现实践智慧的增长,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又是社会发展的归宿和目的,现代的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是形成人的个性的手段,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促进生活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历史教学思想有哪些篇三

论文关键词:现代人文主义自我实现整体性创造性

论文摘要: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它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最终目的,推崇人的个性和谐发展;着重强调培养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应用人本化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开创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对美国以及世界的教育实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盛行的一种教育思潮。它秉承西方历史悠久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推崇人的个性和谐发展,深受20世纪复兴的各种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以现代人文主义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着重强调培养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应用人本化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创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西方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概述

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总体来看,它经历了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新人文主义教育和现代新人文主义教育这四个发展阶段。古典人文教育强调把理智的发展当作教育的最终目的,对儿童的情感和理智进行陶冶。人文主义教育的出现是针对中世纪封建神学泯灭人性、压制人性,其核心是恢复人的地位。人文主义教育强调个性自由和发展,强调用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来陶冶心性、启迪智慧,但是对自然科学却持冷漠态度。新人文主义教育的最高原则是发展个体的自由,强调用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来陶冶和教育人。

二、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一个融合了众多教育流派的体系。广义上说,进步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存在主义等教育思潮以及教育人类学,法兰克福学派和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都可以称为现代人文主义教育。从狭义上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特指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一种人本化教育思想。

总的来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经历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初产生的新人文主义教育倾向。它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继续和发展,具有尊重历史文化及调和发展的特点。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人本化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产生是由于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异化为物的现象逐渐加剧。人类成为科学技术的奴隶,面临着外部价值体系的瓦解,随之转向内心世界寻求价值目标。

三、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哲学基础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在人性论、认识论之上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核心内容是“人的存在”。同时,把人的存在视为是不断发展的过程。此外,现代人文主义把丰富发展人的情感生活看作是人整体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家贝尔提出的著名的“我与你”关系理论重视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培养,认为情感发展主要得益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二)心理学基础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它认为人具有完整的人格,因此不仅从直觉的角度去把握整体性,而且要“从意识经验自身这一整体去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在教育的过程中,主张发挥人的`整体性,使身心的发展协调一致,同注意人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统一。

四、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一)注重个人的“自我实现”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重视教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的作用,强调培养身心两方面和谐发展的“新人”。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以人的“完美人性的形成”和“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为最终的目标,即人的“自我实现”。认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应该在其人格特征上体现出人的整体性和创造性。所谓整体性是要达到人的内外统一。

(二)强调学校教学内容的扩展

教育的目的决定教育内容。现代人文主义教育内容注重满足学习者的个性特点和整体协调发展需要。在课程的安排上富有弹性,注意课程内容的思想性与情感性的相互渗透,要求课程内容的安排以学生为中心,考虑为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相适合的课程。它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施以相应的教育,是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掘。

五、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是在美国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给人们的精神带来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主要是针对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课程改革中,只重视学生的知识结构,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继承了西方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尊重学生的价值、自由、道德、理性、情感,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出了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学方法。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学生的需要为核心,注意课程内容的统一性,使学生的情感发展与自我认知发展协调统一。

我国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使学生不仅具有专业的学科知识、专业技能,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适应瞬息万变社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潜能的发挥、高尚道德的培养、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学必须适应人的需要,强调以人为本,而不是人去适应教学过程。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提出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为我国现阶段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斌贤、褚洪启等.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序言,林方主编,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3]马斯洛.动机与个性.纽约1970年版.

历史教学思想有哪些篇四

1.智者学派是西方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智者学派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a.自然环境对雅典的影响

b.知识与美德的关系

c.雅典工商业的发展方向

d.人在社会中的作用

解析:选d。本题以智者学派的研究主题设问,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解答关键是对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并能灵活运用。

2.下图是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众神之神――宙斯”的形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古希腊的“神”人形化

b.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人文主义的色彩

c.古希腊人根据自己的形象描绘“神”

d.古希腊的人和“神”没有任何区别

解析:选d。古希腊时期由于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神”已逐渐人形化,并非是“人”和“神”没有任何区别,故d说法错误。

3.“知书达理”意为“有文化,懂礼貌”。下列西方名言在内涵上与之最为接近的是()

a.“有知识,才有智慧”

b.“认识你自己”

c.“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

d.“美德即知识”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可知,有文化就能有礼貌,这与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含义相近,故选d项。

4.从智者学派到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发展的相同点是()

a.对自然界本身的探讨和解释

b.以人为本,洞察宇宙,探索人生

c.否定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

d.放弃对自然的探讨而去研究人自身

解析:选b。理解古希腊先哲是以“人”为中心作为研究对象,以人为本,以人的眼光探索人生,探究宇宙。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泰格拉

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

请回答:

(1)材料1属于哪个学派的思想?怎样理解此材料的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先哲人文主义思想。材料1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了人的作用,否定传统的神是万物的主宰。体现了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材料2强调美德即知识,提出针对的状况和目的,依据教材回答即可。

答案:(1)智者学派。材料1提出以人的感觉和利害作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为当时的民主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

(2)美德即知识。状况:公元前5世纪后期,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目的: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一、选择题

1.在古代雅典,不少人对以“人是万物的尺度”为核心观点的智者学派持反对态度,他们最有可能担心智者学派的活动会()

a.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b.引发外族的入侵和奴役

c.导致雅典人口的流失

d.危及社会的秩序和道德

解析:选d。由于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认为没有是非之别,这样的思维方式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从而会危及社会的秩序和道德,这是最使人担心的'。

2.下面是不同的人生、生活设计,哪一设计在古代希腊智者学派眼里可能被认为是幸福的人生、生活()

b.法律神圣不可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实现人民大众对资产阶级的专政

d.努力追求财富,以财富为标准,实现人生价值

解析:选a。结合所学的智者学派的主要主张来认识四个选项中的标准。

3.希腊神话故事里,有一个叫斯芬克斯的怪兽。它有一个谜语,询问过路的人,谜面是:“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许多人因回答不出来被它吃掉。最终少年英雄俄狄浦斯给出了正确的谜底――“人”。斯芬克斯听了答案,就大叫了一声,从悬崖上跳下去摔死了。这一故事体现了古希腊怎样的哲学思想()

a.重视对人自身的探讨b.尊重自然规律

c.强调人是世界的主宰d.渴望征服自然

解析:选a。从希腊神话故事的内容看,主要讲述人的一生,这一故事体现了古希腊重视对人自身的探讨。

4.古希腊智者学派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种观念蕴含的文化精神是()

a.蒙昧主义b.禁欲主义

c.人文主义d.浪漫主义

解析:选c。本题考查再认再现知识的能力。普罗泰格拉的这句话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5.(南京高二检测)苏格拉底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新”是指()

a.开始实事求是说明事物的内在原因和本质

b.把哲学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人类社会上去

c.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d.创立了逻辑学,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解析:选c。本题是一道概念理解性的选择题,考查苏格拉底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中“新”的内涵,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a与题干不符;b属于智者学派;d是亚里士多德的贡献。

6.马克思称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创造者”,是“智慧的化身”。这主要是指他()

a.首先对客观世界进行哲学思考

b.强调个人利益,创立诡辩学派

c.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

d.开始了对人本身的哲学认识

解析:选d。本题结合苏格拉底的贡献进行分析。a和苏格拉底无任何关系;b、c是智者学派的贡献;苏格拉底重视对人本身的研究,将对人本身的研究引入哲学领域。

7.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根据智慧品德,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其中武士们()

a.统治国家b.保卫国家

c.负责生产d.掌管立法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把握,在《理想国》一书中,武士们的职责是保卫国家,故b正确。

8.亚里士多德说:“慷慨是挥霍与吝啬之间的中庸,庄重是自傲与顺从之间的中庸,谦谨是无耻与羞怯之间的中庸……”下列有关亚里士多德对“中庸之道”的看法不正确的是()

a.人生哲学是哲学体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b.任何事物都有过度、不及和中间三种状态

c.任何行为过度与不及都会产生失误

d.中庸之道是一种明智的态度和方法

解析:选a。本题对学生来说,虽说知道亚里士多德,但材料和备选项都是新的。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关键是要知道“中庸”的含义。“中庸”是一种主张,也是一种态度,指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a项不符合“中庸”的本意。

二、非选择题

9.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是文明人、文明社会的重要指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普罗泰格拉的一个著名观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材料2:智者学派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伦理规范等,热衷于探讨政治和法律问题。

材料3:奴隶制不合人性,追求所有人“平等”。

和人民版教科书

材料5:苏格拉底以自知无知为自豪,提出:“知识即美德”;“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知道得越多,才知道得越少。”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至材料4分别概括归纳智者学派对人的价值问题所关注的侧重点。

(2)概括指出材料5中体现的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3)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关于人的价值观点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解析:本题全面考查了有关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起源的重点知识,即考查了兴起的原因、代表人物及思想观点等问题。在解题时,一定要把材料与所学知识相结合准确地组织答案。

答案:(1)人的价值、作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平等;对人的教育。

(2)崇尚知识。

(3)希腊民主政治的需求。

历史教学思想有哪些篇五

我是_号选手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必修三第十三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下面来介绍一下本课的说课流程,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首先通过分析教材的内容、地位作用和学生学习情况来确定教学重难点,然后制定相应的学流程,最后是我的教学反思。

我们高中历史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就开始了模块化专题式的教学,而必修三正是高中必修三大模块的文明史部分。本课位于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本课承接了必修一中《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启发了本单元下面两课《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同时又与上一个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有对比,也与学生接下来要学习的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相呼应,所以本课在教材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一课在内容上就是围绕着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来展开的,在古希腊民主政治发展的背景下,主要讲了智者学派、苏格拉底以及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人的思想主张,侧重点不同,他们之间是继承发展的关系。根据课标要求的分析呢,本课的重点是掌握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思想家的思想主张,难点是理解思想家的观点并进行评价,理解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

我们面对的是高二文科的学生,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理性思维的能力,掌握阅读、分析、方法,而且他们在必修一中已经学过有关雅典民主政治的知识,对于理解本课的内容有帮助。但由于他们还没有学习政治必修四《哲学生活》的相关内容,学生对于本课中几位思想家的观点和人文主义的内涵这些抽象的概念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学生兴趣也不是很高,因此在教学中要利用图片、故事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是本节课要关注的点。

在新课导入中我选取了宙斯和赫拉的神话故事,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希腊神话中的“神”在形象上和性格上具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得出具有人性化和人形化的特点,通过小故事能够让学生将抽象的人文主义思想转变为具体,在导入中就感性地初步认识人文主义。并从导言入手选取了泰勒斯和赫拉特利特的名言,让学生感受古代人们主要关注对象的变化是从神到自然,那关注的下一个对象就是由自然到人,由此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本节课需要识记的知识是三个子目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及他们的主要思想,这些知识是需要学生重点记忆的。在这里我采用的是表格法,让学生自主地在课本中找出关于他们的主要观点来填写这个表格,将琐碎的知识点用表格的形式表现,使学生能够清晰明了地梳理本节课知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