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模板6篇)

最新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模板6篇)

ID:3418456

时间:2023-09-23 18:58:48

上传者:QJ墨客 最新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模板6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教学反思篇一

时光荏苒,转眼间这个学期就要结束了,这个学期以来,无论是教学方面还是对学生的管理方面,都有太多的反思。

这个月的第一个星期,我们二年级的课程还没有结束,主要原因在于,学习前几单元的资料时,总觉得对学生不太放心,于是节奏放得很慢,当然慢还是有好处的,比如说第二单元的列竖式,全部同学都能掌握基本的方法,比如说: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一,这三条基本的运算法则同学们都能熟记于心,但仍有个别学生在计算时由于不认真导致错误,针对这种状况,要求学生在计算时必须要仔细,同时做好检查。

在本月的第二个星期,我们还有差不多两个单元的资料没有学,虽然这两个单元:认识时间和数学广角的搭配,资料不算太多,但是在考试中还是占有必须的比例。于是我们就改变了策略,不完全按之前那种边学新课边处理习题然后考试的策略进行,而是按照先学新课,在处理习题的方式进行的,也如期的在第二个周的的周五结课。

本周是我们最忙的一周,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我们先是制定复习计划,做好分工,然后就开始一单元一单元的复习,为了到达更好的效果,我们找副科老师借课,占用自习课,每个单元都是先复习知识点,然后考试,占用休息的时间批改试卷,最后再进行讲解,并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过关,之所以这样做,只是想让复习的效果更好一些,让每个学生都能多得几分,拿到满意的成绩回家过年。

虽然这样很累,很辛苦,但是很充实,累并快乐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教学反思篇二

在教学图形与变换的时候,我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了反思: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抽象的几何概念时,需要借助形象直观的支持,为此,在引入概念时,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所以我在教学时,除了利用教材上提供的素材以外,还结合学生实际,为学生准备了其他的实物和活动,帮助学生认识锐角、钝角以及平移、旋转等的概念。

教学中我除了仿照教材上设计的活动,通过折叠、做角、画角、拼摆、拉一拉、转一转,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之外,还根据学生的特点,自行设计一些活动。例如:让学生站在教室里,演示一下分别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平移一步、两步……再如,让学生手拉手围成一圈,旋转一下,或是拿一根线,一头拴上橡皮,在空中旋转一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体验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教学时,要准确把握单元教学重点和要求。如,教学锐角和钝角时,重点是让学生对一个角和直角进行比较大小,知道它是锐角(或钝角)就可以了。再如低年级对平移、旋转主要是从生活化的角度让学生初步感知,使学生大致能辨别这两种现象,并能通过操作对图形进行简单的平移(或旋转)。只有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进行了准确的把握,才会使自己的教学策略易于学生接受、理解。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教学反思篇三

本课是学生初次接触“平均分”。先通过2只熊猫分竹笋,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均分。在学生把10个圆片分成两堆后,介绍“平均分”,让学生对“平均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紧接着是判断平均分,课后和办公室老师交流,都认为此处加的好,对比了“平均分”和其它分法,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平均分”的特点。

“分萝卜”教学反思:本课主要让学生学会平均分的方法,初步体会“平均分”和“包含除”。在教学时,先出示情境,把12个萝卜平均分给4只兔子,可以分给几个?学生在交流了许多种分法后,再抛出问题:12个萝卜,平均分给3只兔子,每只兔子分()个。你还有其它的分法吗?小组合作,交流。特别是交流其它的分法,学生想到了平均分给6只兔子,每只分2个。平均分给2只兔子,每只兔子分6个。感到很欣喜。

在学习“12个萝卜,每4个分给一只兔子,能分给几个兔子?”,学生利用学具分,再交流展示。然后全部放手,抛出问题:你还有其它不同的放法吗?用小黑板出示填空:平均每只兔子分()个,能分给()只兔子。小组讨论,交流。学生的思维活跃,想出的放法多样。我想:该引导的时候还要引导,但能放手的`时候,一定要放手,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教学反思篇四

在教学设计中我将重点放在如何看线段图,理解线段图的方法指导上,明确一条线段表示一个数量,两条线段之间是有联系的,而这个联系可以从信息里得到,明确问号在哪儿是求什么,就是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这时从直观操作上升为抽象的线段图,实施了课堂的一次理性的飞跃,真正展现了学生从不会到学会的求知过程。抓住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这一知识的灵魂,不断判断、重组从学生涌现出来的信息,教师要对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归纳入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实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有效生成。当然这时需要教师灵活调控。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与被灌输者,而教师是意义的建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指导者与评估者,多媒体技术作为实现建构主义的重要手段,作为教师的得力助手,在倍的教学中正是秉承了这一理念。

我认为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缺少练习,并且课的内容较多,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在课前稍稍的进行少量的介绍与渗透。为自己节约时间,可以多加倍的练习。学生学习画线段图可以在练习课中进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语言必须是准确、恰当,过度要注意承上启下。这是我在设计这节课后的反思,希望老师多提意见。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教学反思篇五

“每条船最多可坐8人,50名同学需租几条船?”教材上唯一的方法是引导学生这样计算:50÷8=6(条)…2(人),故得知需租7条船。但我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允许学生突破规定的程式,引导用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形式表示,鼓励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以下便是学生的几种解法。

(1)8×6=48(人),6条船坐48人,还剩2人,需7条船。

(2)8个8个地加,共加6次余2人,需租7条船。

(3)从50人里依次去掉8人,去6次后还有2人,需租7条船。

(4)还有的学生借助学具用小棒代表船,用圆片代替人摆一摆,得知结果。

1、这道题经过这样处理,培养了学生数学意识和能力。

2、不同的学生(包括后进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同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思维过程,用自己最自然最真实的感受去学习数学。

3、如果我们仍像过去那样一味地给学生进行“算理式分析”,尽管学生把“算理”搞清了,但却压抑了学生丰富而又自然地思考。

4、从例子看出,教学思想的转变比题型的演变更重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教学反思篇六

在教学例2时,我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资源,学生购买面包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加减两步计算解决还剩多少个面包这个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使用小括号,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