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案(通用8篇)

最新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案(通用8篇)

ID:3440739

时间:2023-09-24 00:31:54

上传者:ZS文王 最新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案(通用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案篇一

在导入阶段时,关键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我直接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出示圆柱),同学们,你们看到过这样的物体吗?你能举一些生活中像这样的物体吗?学生一一展示自己课前收集好的圆柱形物。在教学圆柱的特征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一摸、比一比,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案篇二

本节课通过“引圆柱——学圆柱——探圆柱——用圆柱以及悟圆柱”这五个环节,引领学生经历了回忆对比、看书自学、实践探究、欣赏感悟的过程,认识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方面是做得比较好的:

我经常思考: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前,绝不是“一张白纸”,他们都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有着不同的知识基础。所以,教师的“教”应服务于学生的“学”。

对于圆柱,学生在生活中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认识。因此,我把新知的引入瞄准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学生的学习需要确定本课的教学起点。由最初的回忆圆到引出圆柱,再由想圆柱到充满神秘感的摸圆柱,这一个个满载思维的过程都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圆柱的与众不同,从而产生认识圆柱的强烈欲望。

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个性特征是我确定教学方式的重要前提。对于圆柱各部分名称,书中已有明确的介绍,引导他们拿起圆柱看书自学,这种实实在在的学习方式,不仅拉近了课本与现实的距离,而且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经过自己努力获得知识的成功感。终生受用的自学能力也随之得到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告诉我,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需要上的,在新的教学理念倡导下,学生不再是活生生的容器,被动等待着教师照本宣科的浇灌和枯燥无味的填塞。他们需要的是亲身感受、亲自体验知识的“再创造”和“再发现”的过程。因此,对于圆柱侧面展开图的教学,我创设了一个制作圆柱的话题,用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巧妙地引出探索圆柱侧面特征的需要。学生围绕着“制作一个圆柱需要剪出什么材料”的问题,自然探索起圆柱的底面和侧面的特征。在这过程中,学生的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也因需要而生成。而在进行侧面展开图的探索时,作为引导者的我选择了先让学生重点探索侧面沿高展开得到长方形的一般情况,然后再通过“选材做圆柱”的活动,将侧面展开得到正方形的特殊情况以及平行四边形和不规则图形的其他情况加以渗透。在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的前提下,做到了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有益拓展,让每个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实”。

圆柱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立体图形。所以我选择了利用课件,演示从生活中的圆柱形实物到数学中的圆柱的抽象过程,让学生体会到生活数学化的过程。此外,我为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个圆柱模型,学生可以在自学、探索等等的活动中亲手摸一摸、剪一剪、看一看,生活实物与数学学习相辅相成,这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借助多媒体又让数学学习走向生活化,引领学生走进圆柱的世界,看看圆柱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生产中的存在,并直观、巧妙地介绍了圆柱的高在生活中的其他叫法,使学生活学活用,由心发出“圆柱的作用可真大啊”、“我还要继续探究圆柱”等等的感叹。

本着以学定教、为学生发展而教的理念,我和学生在和谐、充实的教学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但同时,在刚才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比如,对于每个教学环节的处理,还得继续细化和优化,以达到更高更好的教学效益。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处理老师预设以外的突发问题等等,都是我要继续学习、继续努力的方向。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案篇三

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就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出发,注重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

首先我通过多媒体出示生活中学生经常看到的圆柱形物体,从而使学生对圆柱建立初步的感知,然后再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他们所见到圆柱形物体,继而导入课题,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认识圆柱的特点时,我让学生拿出预先做好的圆柱形学具,亲自动手去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地对圆柱进行观察,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长方形与圆柱侧面积之间的关系,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我让学生和我一起操作,一起把圆柱沿着高剪开,大家一起观察,发现和总结,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此下来,学生学得比较轻松,我教得也比较愉快,正是互利双赢,何乐而不为呢?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案篇四

一大早开学第一节课上了圆柱的认识,发现教完后啥都没输送下去的感觉。

二、环节把握不好。通过去年的教学,我知道孩子们对于面旋转成体其实很难理解,所以第二个环节我把教学定在面旋转成体上,让学生多感受,可是没有形象的课件,有课件放不出来,孩子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还稍欠缺,导致这部分又没落实好,却又花去了很多时间。

三、圆柱侧面积的渗透不够。看了作业本发现,第二题是有关侧面的,第三题已经是侧面积的计算了。好晕。我只是利用了最后5分钟,简单地带过了一张长方形纸卷成圆柱,长和宽和圆柱的关系这个知识点。对于已知半径求周长,已知周长和高求侧面积这些都没涉及,可是作业本里有。

于是又困惑了,到底该如何定位呢?如何把握课的知识内容呢?侧面积的计算这节课该不该进行呢?这样一节课的内容有多少呢?进行多少是合适的呢?哎。估计下一次我还是会纠结这些问题。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案篇五

认识圆柱时,由于学生对圆柱已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从情境图中找出圆柱,让孩子明白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并对圆柱的侧面教学作了重点说明。

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认识在研究内容上有其相似之处。认识圆柱后我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回顾。通过交流学生对学习的方法进行了有效地迁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有效地激发。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观察、研究之中。对于圆锥,不同的同学有了不同的认识。然后,通过适时地交流和组织阅读课本,学生对于圆锥有了较好的认识。

圆柱和圆锥认识以后,我让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进行了有效的对比。从而使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面、高有了更深的认识,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系统。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识到在我们的教学中要注意有层次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虽然课前钻研教材,准备学具、教具花的时间多些,但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可爱脸蛋,我心里和孩子一样乐滋滋的。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案篇六

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教学新知识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一摸、比一比,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讨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时,我设置了悬念,先让学生猜想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学生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到长方形与圆柱侧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我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练习阶段,我设计相应的练习,不仅检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我充分利用圆柱形实物,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观察,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辅助教学,使学生对圆柱的特征有直观的认识,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案篇七

圆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1、经历立体图形的抽象过程,认识圆柱。在教学中,首先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特征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认真思考:“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给出图形的名称,让学生对圆柱的认识经历由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丰富学生的头脑中圆柱形象的储备,加深对圆柱的认识。

2、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和总结圆柱的特征。在教学中,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圆柱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通过学生的观察交流指出: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周围的面叫做侧面;其次要深入各个部分的研究。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各有什么特征,让学生依据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索验证,如证明上下底面是两个大小一样的圆可以剪下来比较,也可以把圆柱的一个底面画下来,再把另一个底面放在画好的圆上,看是否重合,还可以量出直径和半径来比较。

在揭示圆柱的高含义时的过渡比较牵强,应该出示两个高矮不同的圆柱体,让学生思考圆柱的高矮与圆柱的两个地面之间的距离有关,从而得出圆柱的高,若这样设计就比较好一些。

在原有课件的基础上添加上两个高矮不同的圆柱,教学起来就比较流畅了。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案篇八

根据学情,我灵活调整了教学内容,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提早到第一课时完成。其实,由探索圆柱侧面的特征,到推导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可谓顺水推舟,轻而易举,学生理解掌握起来也比较容易,这样的改动可以降低第二课时“圆柱表面积”的难度,给学生在“表面积的计算”一课中更多的`练习时间。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以往知识,在课前阅读时对于圆柱的特征就已能基本掌握,通过课堂教学来看,仅在圆柱有多少条高时发生争议。有的学生认为圆柱只有1条高,也有的学生认为圆柱的高只能在其侧面表示。针对这一现状,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结合圆柱高的概念展开讨论,从而明确了什么是“两个底面之间距离”的含义。

在引导学生观察得出长方形纸片旋转后是一个圆柱后,我通过设问对教材进行了拓展。“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旋转后所形成的圆柱体之间有什么联系?”当学生回答长是圆柱底面直径时,我通过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正确结论。然后,我又举一反三,请学生思考“如果将这个长方形换一个方向粘贴在木棒上,那么它和圆柱体又有怎样的联系?”通过拓展,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