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生的调查研究报告 小学生的调查报告(汇总7篇)

最新小学生的调查研究报告 小学生的调查报告(汇总7篇)

ID:3444690

时间:2023-09-24 01:21:36

上传者:雁落霞 最新小学生的调查研究报告 小学生的调查报告(汇总7篇)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优秀的报告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报告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小学生的调查研究报告篇一

摘要:目的 了解当前小学生龋齿状况,探讨导致小学生龋齿的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为指导小学生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提高小学生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奠定基础。

方法 对幼幼小学的学生随机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共调查410名小学生,其中患有龋齿人数81人,患龋率为19.76%。14.63%的小学生经常会在睡前吃零食。坚持早晚刷牙的学生有56.34%,坚持每天都刷牙的学生有86.83%。

关键词:小学生;龋齿;患龋率;调查 前言

有资料表明,乳牙龋齿患病率在幼儿园年龄最高,其次是小学、再次是中学;恒牙龋齿患病率则正好相反;混合龋齿患病率高峰都是在小学,这是因为在小学生年龄阶段乳龋、恒龋同时并存,并且龋齿患病率都不低。因此,特别要在小学生中预防龋齿的发生。所以我们组最终决定调查小学生的龋齿状况。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天心区幼幼小学的410名6~13岁小学生,其中男生201名,女生209名。

1.2调查方法和内容:组内成员在见习的三天(20xx年11月9号至11号)中将

准备好的调查问卷发放给各自遇到的小学生。问卷的内容包括儿童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口腔卫生习惯(刷牙次数)、牙齿状况(龋齿数)等。

2、结果

结果1:

2.1幼幼小学龋齿状况调查统计表:

2.2龋患率与性别、年龄的关系:小学生总患龋率为19.76%,患病率较高。

男女生总患龋率没有显著差别,男生患龋率略低于女生。从年龄上来看,患龋率的高峰在6~7岁。而且,把男女生分开来看,患龋率是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2.3饮食行为: 60人(14.63%)的小学生经常会在睡前吃零食。252人(61.46%)的小学生偶尔会在睡前吃零食。98人(23.90%)的小学生不会在睡前吃零食。

2.4口腔健康行为:坚持早晚刷牙的学生有231人(56.34%),只在早上或晚上刷牙的学生有160人(39.02%),坚持每天都刷牙的学生有356人(86.83%)。334名(81.46%)儿童在4岁前(包括4岁)开始刷牙,76名(18.54%)儿童在5~6岁时开始刷牙。169名(41.22%)小学生表示他(她)们的父母会经常提醒他(她)们记得每天刷牙,178名(43.41%)小学生表示他(她)们的父母会偶尔提醒他(她)们记得每天刷牙,53名(12.93%)小学生表示他(她)们的父母不会提醒。

2.5口腔健康知识:296名(72.20%)小学生接受过有关口腔健康的教育。

结果2:

2.6刷牙与龋病的关系:调查数据显示,刷牙与患龋率有着重要关系。

龋齿(龋病,俗称虫牙、蛀牙)是指牙齿组织逐渐毁坏崩解形成缺损的一种疾病。当食物残留在牙面或牙缝隙中,经过细菌的发酵作用,产生酸,牙齿的表层因受酸的腐蚀而变软、变色,以致缺损而形成龋洞,或因牙表层中含氟量。低而发生龋齿。它的发病率较高,尤其是儿童发病率更高,是口腔主要的常见病,也是人类最普遍的疾病之一,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继冠心病、癌症之后的第三大重点防治的疾病。患了龋齿,在吃食物时受冷、热、酸、甜等刺激会感到疼痛,同时会影响食欲和食物消化,还会引发牙髓炎等疾病。因此,预防龋齿非常重要。目前认为,它是一种多因素疾病,主要是细菌、宿主和饮食三大因素相互作用致病。

(1)细菌因素:主要是变形链球菌,另有嗜乳酸杆菌、产酸链球菌、葡萄球菌等。

(2)食物因素:食物的化学性作用,精制的碳水化合物在口腔内经细菌发酵作用产生酸,往往引起龋齿发生。食过多的糖,而缺少钙、磷、维生素a、d、b等皆可引起龋病发病率增高。

(3)宿主牙齿和唾液因素:牙齿本身的窝沟、牙釉质发育不良;含氟量低易患龋齿;牙齿排列拥挤、错位、阻生等容易滞留食物,引起细菌生长繁殖也是龋齿发生的条件;唾液缺少,口干症等常可发生猛性龋。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幼幼小学的学生龋齿患病率为19.76%,患病率较高,其原因可能是长沙属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小学生所处的环境较优越,食物结构精细化、高糖化,降低了食物咀嚼时对牙齿的清洁作用,为口腔致病菌提供了条件,龋病发病率较高。结果显示,小学生龋齿患病率随年龄升高而龋齿患病率明显降低的趋势,其原因:一方面低年段小学生处于乳恒牙交替期、乳龋仍然很多;其次低年段小学生缺乏口腔卫生知识,难于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第三,低年段小学生更喜欢吃零食、且偏食也更为严重。

龋病最好发于磨牙,特别是下领第一、二磨牙,其次为上颌第一、二磨牙,再次为上下颌双尖牙和上倾侧切牙。临床上根据龋病所在牙部位的深浅,分为浅龋、中龋、深龋。浅龋的龋坏部位只位于牙齿的表层,牙齿表面有白色斑点或呈棕色、灰黑色斑点。中龋:临床上可见牙齿已形成较深的龋洞,病人有时对冷、热、甜、酸等刺激较为敏感。深龋:当牙齿破坏,龋洞较大。病人对冷、焦、甜、酸等刺激感到明显的疼痛。此外,临床上又根据龋病的发展速度,又有将龋病分为三种类型即慢性龋、急性龋(猛性龋)和静止性龋。

因此我们应根据龋齿形成的特点和好发部位,大力对小学生中积极开展健康教育,让他们掌握相关的卫生知识,自觉主动的参与防龋工作,同时敦促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使用保健牙刷,坚持每天刷牙,并注意平衡营养和体育锻炼,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尽量做到早期发现龋齿,及时治疗。具体方法建议如下:学校应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有关卫生防病、爱眼护牙等方面知识,同时安排必要的卫生、健康教育课使孩子了解这方面的卫生知识,从而达到自身主动性预防。在这期间,家长应多注意督促孩子刷牙,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小学生的调查研究报告篇二

现在,小学生吃零食的现象很普遍,走近一些学校,就会发现校门前的地面上有学生扔的零食包装袋,尤其是风大的时候更是刮得到处飞舞,校园里,随处可见拿零食吃的学生。课堂上,很多学生趁着老师转身的机会拿出吃的来吃。放学时,卖零食的小店被学生挤得满满的。有一些小学生一天不吃零食就不舒服。 据调查表明,我班60名学生里98.63%都吃零食,其中每天吃零食的占70.06%,经常吃零食的25.84%,偶尔吃零食的占65.73%。仅有3.37%的小学生从来不吃零食。

零食泛指非正餐时间所吃的各种食物。世界各国儿童青少年几乎都有吃零食的习惯。在我国,近年来受西方饮食模式的影响,加之食品种类的增加与广告的宣传,小学生吃零食的比例在逐渐增加。其中,小学生常以冰棍、膨化食品、巧克力等作零食,还经常吃冰激淋、糖果、酸奶等。多项调查表明,零食所提供的能量可占学生全天膳食中总能量摄入的20%-30%,零食提供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在一天营养摄入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同时,零食还可提供一定数量的微量元素,并使学生得到一定的享受。因此,不能简单地让学生去掉吃零食的习惯,但为了营养素的均衡全面,又不能用零食代替正餐。所以,要积极引导,让学生学会选择营养相对均衡、全面的零食,使他们既能享受到吃零食的快乐,又能获得健康。为此,我对小学生吃不吃零食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调查时间:20xx年7月14日—7月20日 调查地点:翰香小学,小区公园,鼓楼步行街。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发出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5份) 访问法(与被访者交流) 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本次调查一共发出1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5份,统计分析如下:

1、被调查人员情况分析:

被调查人群情况分析:本次被调查者女同学居多。由于一年级同学认字不多及认知事情能力有限,问卷基本分散在2—6年级同学中抽样调查。

2、同学们吃零食频率。

3、同学们吃零食的种类。

4、同学们在哪些地方买零食。

根据统计,我们可以了解到,大部分小学生都经常吃零食,许多同学选择在小店购买零食有些同学吃零食形成了习惯,不加节制,一天到晚零食不离口,虽然满足了“嘴”的要求,但到吃饭时却吃不下去了,造成主次颠倒,影响食欲,妨碍消化系统功能,结果损害了身体健康。

5.同学们吃零食的时间。

在我国,近年来受西方饮食模式的影响,加之食品种类的增加与广告的宣传,儿童青少年吃零食的比例在逐渐增加。其中,小学生常以冰棍、膨化食品、巧克力等作零食,零食所提供的能量可占儿童青少年全天膳食中总能量摄入的20%-30%,零食提供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在一天营养摄入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同时,零食还可提供一定数量的微量元素,并使儿童得到一定的享受。该不该让孩子吃零食呢?营养学家认为: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特殊时期,对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比成年人相对要多,三餐之外,再吃一些有益于健康的小食品,能够为身体发育提供一定的能量和营养素,孩子们还能够从零食中得到一定的享受。因此,可以让孩子适当地吃一些零食。不过零食中含的营养素远远不如正餐食物中的营养素均衡、全面,零食中的糖含量一般明显高于正餐。经常吃零食会引起龋齿、营养素摄入不足等问题;所以,允许孩子吃零食,但不能够以零食来代替正餐,应当让孩子从一日三餐中获得他们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除此之外,购买零食应该注意买营养价值高、卫生干净的小食品做零食。 有些人喜欢吃一些小食品,如瓜子、蚕豆、花生、榛子、松子、核桃、杏仁、红果片、果丹皮、柿饼、蜜饯、饼干、小糕点等,人们常把这类小食品称为“零食”。

一般而言,这类小食品也有一定的营养价值。例如瓜子、花生、蚕豆、榛子、杏仁、核桃等大都是一些植物的种子,不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且含有许多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无机盐及各种微量元素等。适当吃一点,能够补充人体对这些营养素的不足。又如果丹皮、红果片、橘饼,以及各种蜜饯如杏、梅、李、枣等,都是经过特殊方法加工制成的。除了具有一定的营养外,还美味可口,能开胃健脾,适当吃一些,也有好处。可是有些人吃零食形成了习惯,不加节制,一天到晚零食不离口,虽然满足了“嘴”的要求,但到吃饭时却吃不下去了,造成主次颠倒,影响食欲,妨碍消化系统功能,结果损害了身体健康。

小学生的调查研究报告篇三

我发现班里有好多人戴上了厚厚的眼镜,对这个我进行了深入调查,结果如下:

年级近视人数(男女)近视率

三年级(50人)4 3 14%

四年级(47人)8 8 34%

五年级(48人)11 13 50%

其中有11人学习已经离不开眼镜。

1、对同学进行现场采访

2、上网查阅预防、治疗近视的方法。

从以上的表格中,我发现同学中近视的人数随着年级的增长越来越多了。经过我对同学的分析后,班中无一位先天性近视,大多都是因为不良的用眼习惯而近视。其中读写姿势不端正的有22人;喜欢躺着看书、走路看书的有31人;在太强、太弱的光线下看书的有12人;看电视、上网时间太长的有31人;用脏手揉眼睛的有13人;长时间看书写字,不注意休息的有9人;不好好做眼保健操的有18人;喜欢吃辛辣的刺激性食物的有30人。近视的人在我身边造成了我的一个痛苦,我最烦的就是近视的人不戴眼镜向我问上面有什么字了。

因为有了近视的人,所以改变不良的习惯要做到以下几点:

1、看书的姿势要端正,光线要充足。读写要做到胸离课桌一拳,眼离课本一尺。

2、看书一小时后要有适当休息。五、感受近视眼十分不好,既会影响到自己的容貌,假如近视了没有戴眼镜,又会影响到自己周围的同学。

我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大家也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不要戴上眼镜。

小学生的调查研究报告篇四

随着课程的改革,“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教学模式已成为我们数学课堂的常用模式。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要求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和质疑”。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就是学生将自己在学习基础知识、掌握技能技巧过程中“想到的”“说”给人“听”,对问题发表看法,讲道理,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能力。要实现这一要求,作为在学生进行参与、交流、合作时的思想载体——语言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国际数学教育界已把数学语言列为21世纪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思维的发展同语言的发展紧密相关。近年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教师应当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谈论数学,如何在数学学习中学会数学交流。但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指导下,教师把课堂当成了灌输数学概念、定理、解题方法的舞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只会一味的机械模仿、记忆数学概念、定理和解题方法;教学基本上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更难以进行数学交流,数学语言的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很多老师对数学语言表达的教学地位存在片面性认识,认为语言表达教学应属于语文教学的范畴,附属于识字、阅读、写作教学,并没有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因此在我们广大数学教师的课堂上,还存在重视学生书面表达,轻视学生口语表达的现象,导致部分学生因没过好语言关而学习起来困难重重。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课堂上对数学语言信息的敏感度差,语言之间的转换不流畅,思维显得缓慢,从而造成数学知识接受、处理困难。我校大部分班级学生在交流时,只有几个学生争相发言,绝大多数学生变成了光听不说的“机器”,即使被迫发言也是吞吞吐吐,表述自己意见时,语言罗嗦、词不达意、条理不清,有的干脆站立不语。这是教学中出现的较为普遍的现象。许多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也是讲得多,学生说话的机会少,有的甚至是“满堂灌”,把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向活动”。教学实践表明,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的数学理解力也差,以至随着年级的增长在解决数学问题上出现了重重障碍,所以,数学思维的发展是离不开数学语言的同步发展的。

为此,结合我校当前的实际,进行了此次关于小学生在数学课堂口头表达能力情况的调查。通过调查分析,旨在深入了解学生的现状,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我校课题组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本次调查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教师方面主要包括:

1、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对教学产生的作用;

2、教师对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认识;

3、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情况及存在问题。

(二)、学生方面主要包括:

1、学生在数学课上语言表达的现状;

2、影响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因素。

本次调查对象为我校12名数学教师和一至六年级的部分学生和部分家长

小学生的调查研究报告篇五

1、提问:如何保护环境?

2、选择调查地点和被调查人。

3、对每个被调查者平时在环保方面的表现和行为进行详细的访谈,了解他们是否有任何破坏环境的行为。

4、小组成员一起讨论破坏我们学校环境的不良行为,提议从我做起,从周围做起,净化校园,保护环境。

通过这次调查,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得到了加强,他们认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不仅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而且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对校园的主人翁意识以及生活和实践的能力。

校园

调查时间:xx年xx月xx日

根据老师的要求,我调查了校园环境。

1、废液经常从几个大垃圾箱里流出。

2、花草不经常修剪浇水,显得杂乱无章。

3、水池里的水太脏,水不流,导致很多污物浮在水面上。

4、有些地方杂草丛生,废物堆积,无人清理。

5、进出校园的车辆很多,造成噪音、尾气污染等问题。

6、厕所没有及时打扫,也没有专门的洁厕工具。

7、窗台太脏了,学生们经常把所有东西都撞在上面。

8、黑板上的涂鸦很严重。

1、用分类垃圾桶代替几个大垃圾桶。

2、请专门的人定期修剪花草。

3、定期给池塘换水。

4、让扫地的同学定期清理杂草。

5、禁止乘坐我随学校关闭的车进入校园。

6、定期打扫厕所。

7、购买专用马桶清洁工具。

8、要求每个班定期打扫窗台。

9、定点擦黑板。

1、为了美化校园,首先要处理好工具。

2、然后,做一些和学习氛围相关的事情。

3、最后,每周打扫教室。

小学生的调查研究报告篇六

我们班有好几个同学都戴上了小眼镜,看着他们的样子,我真替他们难过,现在都近视了,往后学习,生活,工作肯定会不方便的。可他们确无奈地常开玩笑说:我们是眼镜蛇,很值得研究。于是我决定给还没有近视的同学一些帮助,预防近视。

二、调查方法

1、看有关的书籍和报刊。

2、上网浏览。

3、防问,了解学校同学的近视状况,以及近三年同学视力不良的发展造势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1、近视的原因:在车箱里看书;在阳光下看书;在床上趴着躺着看书;长时间看电视或玩电脑;看书写字离书本太近了。

2、正确做法:

胸离桌子一拳,笔尖离手一寸,眼睛离桌子一尺。坚持每天做眼保健操。写字时,心要静,人要坐正,脚放平。

多到外面去看看,不要用脏手擦眼睛,眼睛疲i的时候多看看远方一些绿色的东西,注意让眼睛休息。

四、结论

如果大家不想近视的话,就按照我的方式去做,这样我们就不会戴上小眼镜了。让我们都能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小学生的调查研究报告篇七

了解小学生什么时候说话不文明及他们说不文明语言的起因。

二、调查时间

20xx年7月至9月。

三、调查范围

虹星桥小学六年级学生50名。

四、调查方法

1)观察法:仔细观察不文明语言何时出现及内容。

2)谈话法:通过谈话了解有些学生为什么说话不文明,并分析原因。

五、调查结果

1)小学生为什么说话不文明:

(1)由于与别人的矛盾而产生愤怒情绪,说话会口不择言,一般都是发生在男生身上。

(2)由于他人的行为、举止或是衣着相貌而取笑别人,说一些不雅的绰号。

(3)很多小学生说不文明语言都是出于一种反抗的情绪,对某件事情不满的时候,甚至难过的时候。

(4)还有大部分人表示,不文明语言是从长辈、周围人的嘴里听来的,有的是看电视、电影学来的,不自觉就讲出来了,时间长了就养成了不好的习惯。

2)小学生讲不文明语言后心理表现或想法:

(1)心里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舒服感。

(2)有时边说边大笑,作为一种发泄的方式。

(3)听到周围的人讲过文明语言,所以不认为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3)小学生什么时候会说话不文明:

(1)玩的时候:做游戏时有些人会赖皮,然后互相用语言攻击。

(2)公共场合:一个同学在很多人面前让另一个人出洋相,被讥笑的那方就开始了语言攻击。

(3)暗地里:和某人关系不好,不敢当面说,就在背地里说有损于他的话。

六、分析

1)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有些不文明语言是从家里、社会上听来的,还有的是从同学那里学来的。在不文明的环境里,小学生的语言、举止都会受到影响。

2)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就表现为用一些不太雅的语言表达心中的不满情绪,作为发泄的方式。有时并无恶意,但造成的影响很不好。

3)高年级学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爱讥笑同学,这也是讲不文明语言的原因之一。

4)现在的独生子女的脾气、度量不算大、吃了亏,嘴上一点也不饶人,这也是原因之一。

七、思考

小学生零花钱调查报告

现在,我发现有许多小学生总会带一些零花钱来校外的小卖部里去买东西吃或买玩具玩。可是,这些同学的零花钱是从哪里来的呢?因此我为此事作了一份调查报告。

调查

我利用这个周末的时间调查了一下同学们,他们有的说:是同学的。有的说:是我的。可是,这些同学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呢?我决定去问问这些同学的家长。他们有的回答:我没有给她钱呀!也有的回答:哦,怪不得我给他坐车钱,他还是那么迟才回来,原来他把钱拿去买别的东西了。根据我的调查,我发现去偷爸爸妈妈的钱的有百分之二十,在地上捡到钱不交给老师的同学有百分之五十,妈妈给他的坐车的钱,却用来买别的东西的同学有百分之三十。

分析

1、在这些经常带钱来学校买东西的同学当中,四、五、六年级的同学占百分之三十。他们大多数是因家长给他们的车钱或给他们在学校订学习资料的钱来买外面的垃圾食品。

2、有些同学是去偷爸爸、妈妈的钱,他们趁没人时再去偷的,这样使小学生养成非常不好的行为习惯。

结论

小学生的零花钱主要是从这些地方得来的:

1、有的学生在地上拣到钱不给老师,而是去买一些垃圾食品。

2、有的学生让别人请客所以有了钱。

3、爸爸、妈妈给他们的搭车钱,他们却用来买些垃圾食品。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小学生手上的钱,大部分都不是父母给他们的,而是他们自己偷偷地拿来买东西的。

建议

小学生从小就有这种不良习惯,会影响小学生的一生。所以我希望家长必须得把这件事好好地处理,不能再让小学生发生这种事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