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计算机的组织方式有哪些 刍议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组织方式教育论文(优质5篇)

最新计算机的组织方式有哪些 刍议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组织方式教育论文(优质5篇)

ID:3451399

时间:2023-09-24 02:50:04

上传者:雁落霞 最新计算机的组织方式有哪些 刍议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组织方式教育论文(优质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计算机的组织方式有哪些篇一

语文教学(包括其他学科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就是“深入浅出”。因为它符合了人们的认知规律,遵循着科学的教育原理。只有“深入”,才能理解深刻;只有“深入”,才能把握真谛。也只有“浅出”,才能激发兴趣;只有“浅出”,才能产生高效。二者分处教学的两个阶段,“深入”在于课前备课,“浅出”在于课堂落实。

语文课堂如何做到“深入”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教学目标“深”

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是一堂课的方向,是课堂一切活动所围绕的中心。没有目标的课堂,是漫无方向的游逛,是毫无收获的热闹。目标偏离的课堂,是失去重心的课堂,是虎头蛇尾的课堂。因此,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这里的“深”,是指教师在备课时不要单单局限于文本一个点上,而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单元要求确定这一点,并将这一点纳入课程标准、单元要求这一目标体系之中。换句话说,就是要把文本目标“深入”到课程目标和单元目标里,实现前后联系。如此,课堂目标才会显得厚重、有深度,也才能显现出文本的实质。

二、钻研文本“深”

这是“深入”阶段最重要的部分,是“深入”的根本。研究教材是上好课的前提,但如果研究不深,达不到“钻”的程度,也难以上出好课。“钻”本身就有“深入”之意。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达到“深入浅出”的境界,备课的时侯要深入教材,深入“文”里,深入“心”里,深入“景”里,真正把教材读透读活,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现如今,新课程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展示了一片新的'天地。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研究教材就是“挖井”,不是“挖坑”,更不是草草的“巡场”一周,即告完事。“挖”出清泉,学生才会尝到甘甜。钻研教材,即是通过教师的独自解读,获得自我认知,然后再广泛参阅有关资料,形成自己的解读结论。

换言之,就是在于透过平面的文本和资料,深入探究文本的中心、主题,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作者的思想脉络、探究作者的文化主张、探究作者的价值观念、探究生活环境……简单说,就是深入了解作者的生活及创作,深刻把握作品的内在意蕴,独自做出个性化、科学化的思想、艺术解读,与作品、作者融为一体,化为我有。如此,就为教师在课堂中信手拈来、挥洒自如打下基础。但现实情况是,不少语文教师不仅做不到对教材的“钻研”,反而只是浮光掠影地看一遍文本,便参考其他现成的东西,照本宣科了。对这类教师来说,其课堂是根本做到不深入浅出的。当然,他们也就体会不到钻研文本的乐趣,也自然不会感染学生了。从这个方面理解,大家平时所言“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是不妥的,因为这仅是从量上来说的,不仅缺乏深度,而且还是停留在“给”的阶段,并没有激发起学生自己主动去“取”。即使有人改说“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井水”,深度有了,但也还存在“给”的问题。

三、了解学生“深”

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确定学习目标、钻研教材的目的理应为着学生。了解学生越深,其目标越能切合学生实际;了解学生越深,对教材把握得就越准确。因此,教师必须从多方面了解学生,了解自己的每一个学生,懂其心理、知其喜好、明其基础、通其思想……一句话,真正深入到学生内心之中。

“浅出”,主要是指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和教师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

学习方式就是教师对学习内容的处理形式,这是学生把握教材内容的关键。只有找到恰当的形式,才能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也才能实现学生获取效益的最大化。这就好比获取井水一样。教师挖好水井,但不能直接打好水倒给学生。而是为学生找好绳索和水桶,或搭好架子,装上辘轳,然后让学生自己主动取水。这是一种体验,是一种积极行为,如此才会感受到其中甘甜,才能掌握这一本领。教师的另一作用是,当学生出现体力不支,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障碍时,及时帮助一把。从学生乐于接受的角度来说,这些学习方式应该是符合其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准的,应该是生动、活泼的。比如,对话、表演、讨论、激辩等都是学生喜欢的。但这也要求教师做正确的引导,不能使其流于形式,仅存热闹。从教师角度说,目标简明,环节简洁,评价简练,练习简要等,都是“浅出”的表现。这来源于教师课前的“深入”,也更体现了教师深厚的语文素养和灵活的驾驭课堂的教学智慧。当然,教师的智慧还体现于课堂上通俗幽默的语言。通俗能达清楚明白、浅显易懂之能;幽默能增兴致昂扬、轻松快乐之效。但通俗,绝不能庸俗,更不能低俗。在如此环境下,课堂达到高效也就是自然的了。

可见,课堂教学达到“深入浅出”,确实是一种高的境界,需要教师努力锤炼自己的功底,增加自己的智慧。同时在教学中,力避照本宣科的“浅入浅出”、高深莫测的“深入深出”和忽悠显摆的“浅入深出”。

计算机的组织方式有哪些篇二

摘要:针对目前计算机教学中出现的学生起点不同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网络方式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组织方式。

关键字:计算机公共课组织方式

计算机公共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它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服务。另外公共课教学面向的是全校的新生,水平差异及学生性格的差异使我们必须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不再完全依靠老师的“一言堂”,被动学习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首先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由原来单纯的“传授知识”向“传授方法”转变,使学生会利用周围一切可用资源帮助自己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网络学习方式是目前最为流行的一种主动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组织方式。

以人本主义为指导“以学生整个人作为教育对象的理念,称为全人教育(whole-personeducation)”全人化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是在全面了解学习者本身能力、经验、性格、意志等条件的基础上,实施个别化教学。“要教育学生必先了解学生”。要更好的实施教学,对于计算机公共课面向的.学生群体广而杂,所以更应该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1.学生现状调查分析

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应在学生入学后对学生的计算机初始水平进行调查摸底。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在实施问卷调查适应注意调查对象应具有代表性:既有文科学生、又有理科学生;既有男生,又有女生:既有城市来的学生,又有农村来的学生。

调查问卷应有专门的教学管理机构组织编制,其中应有权威的计算机公共课任课教师的参与,如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可以了解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初始水平、和网络学习能力等。

问题一:计算机基本知识掌握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将学生划分为4个层次:a、能够自己装机,对硬件熟悉,基本知识和操作都很熟悉:b、了解一般的基础知识,熟悉基本操作;c、具备中学学习的基本知识,接触过计算机,但操作不熟练:d、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不会操作。

问题二:网络学习能力调查。

选择项如下:a、经常上网,以网络作为辅助学习工具,操作熟练;b、经常上网,以游戏、聊天为主,其他很少使用;c、有目的上网,查找资料,操作一般;d、偶尔上网,盲目浏览,操作不熟练;e、从没上过网,不会操作。

笔者曾经对以上问题做过一个小范围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问题一,八成

学生选择c选项。也就是说,中学曾学过,但操作不熟练:对于问题二,六成以上学生只是偶尔上网,操作很不熟练,两成以上的学生经常上网,但以娱乐为主,对网络其他用途知之甚少。

2.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组织方式

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我认为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应该循序渐进,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将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以网络教学为主,多种方式并存”,即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模式,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1)认为自己有基础的学生,可以直接申请参加统一的计算机考核系统考试,检查自己掌握的情况,合格者可以免修该课程,不合格者则必须采用一种学习方式学习。不论学生采用什么学习方式,都以参加计算机自动考试系统考核结果为准,合格者可以取得相应的学分,不合格者则必须重修。

(2)根据调查结果,分几个层次对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如对一些计算机基础较弱,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采取课堂教学和实验结合的方式,通过老师课堂集中讲解,亲自示范,手把手的训练达到目的:其一,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如开机、关机及鼠标的使用等;其二,使学生学会基本的网络知识,如ie浏览器的使用,资料搜索与下载工具的使用等:对于基础知识比较了解,但网络实践能力较差的学生,以实践教学为主,在公共机房进行网络知识培训。

对于所有参与计算机公共课学习的学生,还应该进行一到两次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介绍网络学习的方法和网络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讲解计算机公共课网络学习专用资源网的使用方法。

(3)经过短期培训后,其余学习时间可以交给学生。利用己开发好的基于校园网的教学资源系统,使学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根据个人需求,采取自由学习方式。由于受中、小学十几年的传统教学的影响,多数学生己经习惯被动接受,要想使学生一下子由被动学习向主动获取知识过渡,最终学会学习,这需要一个过程。学生虽然是整个网络学习过程的中心,但校园网络学习与单纯基于internet的学习有重要区别,就是对学生的可控性,教师控制了学习资源、环境和学习伙伴,给同学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学习氛围。

(4)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监控,教师随时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状况,进行个别指导。对于不同的模块,随时可以调整教学方式。比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包括:基础部分理论部分,windows操作系统,实用office软件,网络及多媒体技术应用等。对于基础理论部分学生学习中反映出的难点部分,可以集中安排时间进行面授讲解、面对面辅导;对于使用软件的学习,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方式,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利用powerpiont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传到指定ftp服务器上等。

总之,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采用多种方式并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如密,关于教学模式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课程·教材·教法,(4)

[2]吴永志,杜爱明,董榕,高校教育技术机构工作新模式的理性思考,电化教

育研究,(1)

[3]孙昌达,基于宽带网的远程教学模式研究,电化教育研究,(8)

计算机的组织方式有哪些篇三

一、基于能力本位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改革的研究意义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只会理论而没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教学任务的,因此在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职后教育就必不可少。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可以提高在职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效果和效率。而基于能力本位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突出了课程对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能切实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然而当前的课程体系存在教学模式、评价机制的方面的不足,限制了在职教师的职后能力培训,所以该课程的改革十分必要。

二、基于能力本位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改革探讨

(一)课堂教学方面的改革

1.授课模式的转变:实施任务型教学,更多地让在职教师参与课堂。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轻的课程,是为了培养在职教师的教育技能。而在职后教育的授课模式中,以培训老师的讲解为主,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培训老师的,在职教师参与互动的机会很少,这样既会降低学员对课程的热情和兴趣,也会使得课堂效率大打折扣。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职后教育,主要是为了提高在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而不是填鸭式的讲课,应以在职教师的能力本位为核心,培训老师只是靠单纯的幻灯片演示,或按照书本照本宣科的讲解,而没有去培养他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是和能力本位的培养是冲突的。所以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讲课时,培训老师要减少自己的讲课时间,对课堂内容只需做简单的引导,然后针对每一堂课的中心内容,布置课堂小任务,让在职教师运用培训老师在课堂上所引导的内容完成教学任务,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现学现用,而不是被动地去听课,可以让听课者积极主动地参与,这样才能更深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树立起在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现代技术的理念,切实做到在能力本位的基础上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改革。2.教学内容的改革。在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着不同的学科门类,包括数理化、语文、外语、历史地理等等门类,不同的门类其学科特点差别较大,而当前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只是一个笼统的体系,没有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展开,不同学科所采用的教育信息技术也有差异,如果只是统一的教学,采取统一模一样的教学课程内容,则会缺乏针对性,在职教师就很难将教育技术与自己的学科紧密地结合起来,不能够灵活的运用和创新,不利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例如外语类的课程,大部分内容是语音信息交流,所以在信息技术方面,使用音频技术较多,与之对应,对外语类专业的讲课内容就应该以音频技术为主,适合专业的教学实际。只有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培养出来的教师才能扎实掌握的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上灵活自如的运用自己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增强教育技术的实用性,在实践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课程评价体系改革

在当前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课件作品展示、书面论文已经试卷答题等是较常见的考核方式,这其中课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比试卷考试更有能动性,但是与其他两种方式并无本质区别,都带有应试教育的色彩,同时也不能很好地衡量在职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实际水平,这样一来,会使学生误以为考了高的.分数就是目标。与提高在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目标相违背,与能力本位这条主线严重偏离。因此,在对在职教师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评价时,要抛开分数的指标,不“纸上谈兵”,而是让在职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学习完成之后,选择实践的考核方式,到中小学进行实战演练,通过已经掌握的教育技术对中小在职教师授课,而在职教师对课程的运用水平,则通过中小在职教师及任课老师两方面的评价作为参考标准,需要强调的是在评价中不采用分数来衡量,而是列出讲课者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优缺点,这样的教学实践反馈,更能体现在职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素养,也能检验其所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可谓一举多得。能力本位最突出的就是要求教师不仅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灵活的实践能力也是重要的指标,因此不能通过单一的试卷分数来评价。教师能力的培养,最终要到基础教育的实践中去检验,以在职教师的课堂教学反馈为主要依据。而目前在教师队伍中能力不强、水平不高的问题十分突出,不能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基于能力本位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才能真正培养出既有知识,又会如何教知识的教师,切实提高在职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希望本论文提出的教学改革能够在实践中推动课程发展,助力基础教育。

计算机的组织方式有哪些篇四

多校区大学集权式教学组织运行模式,其优点是管理职责分明、教学组织安排和规范统一、管理流程和标准一致;分权式教学组织运行模式的优点是学院内部组织运行灵活,学院内部效率相对高;混合式教学组织运行模式的优点是两者优点兼有。基于多校区大学的特点,三种模式的缺点是各校区因地域较远,易导致教学组织运行配合不协调、管理效率不高、教学资源重复配置、共享困难、教学管理效益差。由于其管理的复杂性,可能会有主校区和分校区学院在教学运行的某些环节上有差异,形成不同标准的两套体系。

多校区大学的教学组织运行与单一校区大学相比较,实现资源共享,保证全校教学工作有序、同步、高效运行是面临的最大挑战。尤其是校区间距离较远的多校区大学,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因此,结合教学管理理念搭建管理信息化平台,通过信息化技术解决多校区大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有利于减弱分割校区地域因素对学校的不利影响,实现教学管理工作通知及时、开展有序、同步;有利于规范多校区教学管理,在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统一要求下保证高质量地运转,使各项管理工作走向标准化、程序化、制度化;[2]有利于学校教学资源有效管理,更大限度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利用,提高办学效益;[3]有利于适应高等教育现代化,更好地实施高校学分制等教学改革,切实促进多校区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

北京联合大学的教学组织运行模式改革

北京联合大学是北京市市属综合性大学,其前身是1978年建立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0多所大学的分校。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目前拥有13个校区、14所学院(其中6个法人学院),分布在北京的6个城区,形成了以小营校区为中心、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学布局,是研究多校区大学管理的典型案例。学校通过调整组织运行模式、再造教学管理流程、优化教学管理团队和建立组织运行机制等措施促进了教学组织运行的改革与创新。

1.调整组织运行模式

组织结构是静态的流程,是研究组织运行模式的切入点。在学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前,教学组织运行模式偏向于分权式管理模式。法人学院的部分业务可以直接以学院的身份和上级教育管理部门进行开展,教学进程、教学管理过程文件等与学校有一定的差异;非法人学院也在很多业务进程上不一致。调整后的教学组织运行模式偏重于集权、分权混合式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见图1)。通过明确管理职责,控制权限,各校区学院的教学组织运行工作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之下教学组织安排和规范统一,在组织上保证了教学组织运行工作有序、同步。

2.再造教学管理流程

多校区大学教学管理流程比单一校区要繁琐和复杂,制约着管理效率,迫切需要对教学组织运行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进行管理流程再造。借此充分发挥管理者的效能,提高组织的执行力和创造力,使组织系统中各个环节间的运行变得协调流畅。

(1)流程变革。根据教学组织运行业务模块功能定位,学校组织专门人员考察了优秀多校区大学教学的组织管理流程;对本校各校区教学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进行深入梳理,考虑并协调相关横向业务流程,对原工作流程进行诊断,提出满足学校统一规范要求又体现各校区个性化特征的教学管理流程。

(2)组织变革。以实现有序、高效管理为目的,以流程为依据,对现有教学管理组织进行功能分析,适时合并或增减组织部门。[4]组织设置既考虑一项工作在本部门的贯彻情况,又考虑如何协助相关部门顺利实施这项工作,并注意减少各中间层次,从而减少流程混乱导致的工作需要反复协调、管理成本加大的问题。

3.优化教学管理团队

(1)统一服务的思想。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管理理念武装教学管理部门工作人员,通过考察、培训等多种渠道,端正多校区各教学管理部门人员的工作态度、统一工作价值期望,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建设信息化团队。对各校区教学管理部门的人员开展多方位的业务培训,保证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各校区选一名具有信息技术知识背景的人员为信息管理员,学校对其进行培训和训练,让其负责各校区教学信息化工作的推广,并和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保持同步,保证各校区管理人员可以顺利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

4.建立组织运行机制

学校通过调整组织运行模式、再造教学管理流程和优化教学管理团队等工作的'不断总结,建立既适应多校区教学管理需要又体现实施学分制要求,同时兼顾信息化技术可实现的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制订统一的教学运行管理、课程管理、学籍管理、教学质量评价、毕业生管理、跨校区教学资源使用的绩效评价机制和奖惩办法等相关制度文件,建立教学组织运行机制。

文档为doc格式

计算机的组织方式有哪些篇五

数学新课标改革倡导的新观念深刻的引领着数学教学实践的改变,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由原来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探究发现的引导者、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合作者,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重过程转变。为适应新课改教学需要,谈谈自己在教学中行为转变的一点初浅认识。

从重“教”向着重“学”转变

新课程教学理念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数学教学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被动接受、机械记忆、反复训练、强化储存的教学模式,新课标倡导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创新发展。而学生则应变为学习的主人,应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思考、猜想、交流、反复等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尽量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独立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学生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的习惯。

从重“传授”向着重“引导”转变

学习方式决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该是学习的重要方式。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角色不应该是信息的传递者,讲授者或呈现者,而应该成为挖掘资源的向导,寻求真知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发展认知能力。因此,教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提倡小组学习,合作交流与人分享,让学生在情境中,培养兴趣,在认知中自主探索,在探究中归纳总结,从而在实践中形成理论定势,形成技能。

例如:我们在讨论圆柱体的平面展开图形时,首先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圆柱体的.包装盒是怎样制作的吗?(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就必须知道圆柱的平面展开图形是什么图形,你能把圆柱展开吗?想一想,有哪些展开方法,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实践操作,这样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探索和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从“重模式”向着“个性”转变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树立特色意识,努力形成教学个性,即是说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要针对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思路,认真研究,不断改进;结合实际,因材施教,需要进行教法的设计和施工,克服组织形式上的模式化。在个性风格上,教师应遵循教学规律,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突破和创造,精心设计和研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则是用教师的创新之火,点燃学生的创新之薪,最终形成燎原之势。

从重“结果”向着重“过程“转变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结果,而且要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注重知识的结论,将有意无意压制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严重影响创造思维的培养与发展。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对知识、思想方法的探索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如老师在讲乘法公式时,一般都是介绍公式,然后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但对公式的由来、公式的合理化解释很少讲。如果我们能从a×a,a×b,到a(b+c)、(a+b)×(c+d)、(a+b)×(a―b)以及(a+b)的平方,学生拾级而上用面积逐一进行验证。这里潜藏着创造发明的机会,进一步得到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行为,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轰轰烈烈的课改之中去,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真正落实新课程的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创新型人才贡献我们的力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