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年级酵素研究报告(大全5篇)

2023年四年级酵素研究报告(大全5篇)

ID:3451760

时间:2023-09-24 02:53:23

上传者:纸韵 2023年四年级酵素研究报告(大全5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优秀的报告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四年级酵素研究报告篇一

xx县xx办事处xx小学是一所有着多年历史的公办小学,学校位于城乡结合部,现有教学班7个,在校学生161人,在职教师15人。近年来学校发展较快,拥有10个教学班规模的教学楼已经投入使用,学校餐厅即将建成,学校发展的远景目标是寄宿制学校。

学校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在与县城学校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局面,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教育教学问题不容忽视。

6.安全教育的重要性造成因噎废食。安全教育固然重要,但因为安全的需要而放弃了基本的生存能力训练,牺牲了正常的体育课内容,荒废了必要的课外活动,对于学生风险意识的提高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无疑成了最大的障碍。如此培养出来的肉体安全的学生又如何能担负起复兴中华民族的重任。

1.调整办学思路,以特色和质量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

四年级酵素研究报告篇二

一、研究背景

我区初中科学学科以往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研究集中表现在经验操作层面上,教师能用理性的眼光审视教学并最大程度上受益。但这种方法取决于教师自身水平,效果未必稳定。我尝试以市重点项目“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区域性转化与指导策略研究”中学科学子项目为载体,引领不同类别学校、不同发展阶段的科学教师组成研究共同体开展实践与探索,以期通过学习研制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科教学指南》和《学校教学指导手册》(以下简称《指南》和《手册》),引导教师建立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思维与程序,实现教师团队共同成长。

二、研究概况

1.研究架构

本研究基本架构是:项目宣讲一组建团队一建章立制—研究路线。我们首先对全体科学教师宣讲项目开展的意义与价值,使大家对整个项目有一个概貌性的了解,同时邀请有研究热情与研究能力的教师加入共同研究的行列。来自三类学校(区域内民办学校、初高中一体学校以及公办初级中学)、三个成长阶段(成熟期、成长期、职初期)的19名教师,组建指南组(成熟期教师)和手册组(各阶段均有),并与教研员合作形成研究共同体开展项目研究。研究伊始,建立研修制度与各项规范,确保大家有效参与。整个共同体以通过不断对话与合作,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共同愿景。

2.研究过程

研究共同体通过集中、线上线下自学,学方法、研制《指南》和《手册》体例、课堂实践与研修相结合开展研究。研读课程标准、课程理论、学生学习理论,实践应用提升信息技术思维与能力,特别是重点学习“solo分类评价法”,将课程标准中的布鲁姆目标分类法中的“知道、理解、应用”等目标表述转化为可以测量的单点、多点、关联结构的“solo分类评价法”,便于教师在具体操作中把握各知识与能力的适切要求。

研制《指南》和《手册》体例。我根据总项目组精神,与指南组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共同研讨,形成《指南》样例。在研讨过程中,大家就如何准确确定各能力水平(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等)的例题以及例题是否要有层次递进等问题,结合具体文本,进行深入研讨。我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剖析如何基于《指南》编制《手册》,帮助手册组教师先形成样例,再通过线上线下研讨的方式内化理解。通过讨论,手册组教师对如何领会《指南》的学习要求与能力水平、目标的层次性如何体现还存在的困惑,通过结合案例加以分析,大家理解趋向一致。

课堂实践与研修相结合。研制的《指南》和《手册》体例在课堂教学中的效果如何,以及这种研究的思想能多大程度上落实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选取项目组中的一位青年教师刘老师以七年级的《土壤与土地荒漠化》-课进行教学探索,探索路径如下:首先是青年教师设计,其他教师自学。然后是青年教师上课,其他教师听课。最后是集体研讨。

刘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时,虽然在教学设计中提到了相关表述,也整合了教材内容,但在实践中还是经历了基于经验、基于教材的教学。具体设计如下。

第一次:基于经验。通过观察土壤实验,说出土壤的成分,增强科学的观察方法;通过音像资料和交流,知道土壤荒漠化形成原因及危害,关注土地荒漠化问题;通过讨论与模拟防止土地荒漠化的方法,学会设计实验,并能体验治理土地荒漠化的过程,积极参与到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活动。

第二次:基于教材。通过观察土壤实验,初步学会利用仪器进行观察和检测,并说出土壤的成分,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通过交流,知道土地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及危害,讨论与得出防止土地荒漠化的方法,关注土地荒漠化问题。研究共同体在听课后,回顾《指南》《手册》各条目的具体含义与价值,领会基于标准的教学的具体实践,结合“solo分类评价法”确定学习水平,制订准确的教学目标,研讨基于目标的评价,分层次设计活动。

第三次:基于标准。通过观察与检验土壤成分,知道土壤中有砂石、泥土、空气与水分;通过方案讨论与资料分析,知道土壤中有促进植物成长的物质矿物质和有机质;收集资料并讨论:防止土地荒漠化可采取的措施。

刘老师在第三次教学中清晰地呈现了三个有层次、又带给学生不同经历的活动,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研究成果

1.《指南》《手册》-研修课程初具规模

项目研究三年来,研究共同体不断加强成果汇聚与总结,完成了六、七年级十五个主题的《指南》初稿和《手册》样例,以及涵盖研读标准、细化标准、基于标准教学设计等六个方面的研修课程,全区共享,促进区域层面的教师培训。在全面实践中不断完善与修改上述文本,使基于标准的教学实现更好地对接与融合。

2.研究共同体成为团队研修的有效组织结构

以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组成研究共同体作为组织结构进行项目研究,形成了研究共同体运作模式。这种研修改变了教师发展中的“个人主义”文化,发挥了组织学习、合作研讨在专业成长中的重要性。通过共同体内部多样化互助活动,突破了个体知识与思维的局限性,使个体从共同体活动中受益:在认知,特别是自我认知有了较大提高,生发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同质的指南组内教师共同钻研指南研制技术方法,引发成熟期教师突破发展“高原期”;异质的手册组教师在理解与细化《指南》过程中实现传、帮、带;我作为教研员,既要学习总项目研究思路与方法,又要协同指南组与手册组努力落实总项目的精神。这也引发我重新审视区域教研工作,特别是在教研中融入科研的理念,基于教学中的真问题、通过案例研究系统设计开展教研活动,将案例的解决思路和方法迁移到各自的教学情境中,不断反思,落实到教学行为的改进上。

这种研究共同体的团队研修发展自然的合作文化,促进“同伴互助与合作研究——个人自研”的教师专业发展,使科学学科教研从基于经验向基于证据与经验相结合的模式转变,提高了教研实效。

四年级酵素研究报告篇三

周xx

(发表在.11《小学科学》)

一、调查的背景

1、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都提出了“科学素养”的培养问题。以中美两国为例――我国的《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美国的学校教育认为,所有的学生,都应该获取必备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以便为将来在这个日益被科技技术所塑造的世界中生存做好准备。

2、小学生的科学学习需要一个将所学所知外化的途径与平台,而科学小论文就是一个比较好的载体,既有利于积累学生的所学所知,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激发、促进。从而促进科学课堂教学效益,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近几年来,笔者作为科学教师,多次组织学生撰写“科学小论文”,参加了各种级别的“小论文”比赛。在此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不少教师和学生面临的问题,希望以此调查为一突破口,能寻求一些途径,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到“科学小论文”的写作上来,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精神的养成。

二、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笔者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方式,辅之于观察、访谈、研讨和查阅相关资料等方 法。首先在4―6年级中各抽取一个班,共129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科学小论文”写作的基本情况;其次将历年收集来的学生科学小论文进行整理分类,寻找一些学生的写作规律,翻看了南京市近两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的“科学小论文”,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和科学教师同行交流,了解他们对“科学小论文”写作的想法;最后查阅一些书籍和资料,总结小学生“科学小论文”写作的指导方法。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学生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但是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科学小论文,也不知道怎么写。通过调查,笔者整理了如下现象:

(一)从学生角度来看:

1、面对新知――“怕动笔”。

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都认为学习要以亲历活动为主。中国古代就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比喻,而荀子则把有效的学习过程归纳为“闻――见――知――行”的活动,西方国家近来则把它概括为“听来的会很快忘掉,看见的就能记住,做了的才能理解”。

现在的学生面对较高负担的学习压力,会自己减轻认为不重要的事情/ ,特别是很多孩子“怕动笔”,想想说说没问题,但是要写下来,特别是按照有一定逻辑要求的“写论文”,大部分学生都会望而却步。调查中只有19%的学生愿意动笔写下自己的发现,更多的学生只停留在“听听、看看”的阶段,只有投入到真实的情景中去,经历科学家探究的过程,体验真正的认识是怎么产生的,去感悟和理解科学是怎么回事,在亲自动手实验操作的自行探究中才能获得发展和提高。

2、面对选题――“无从下手”。

写作小论文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研究的对象,考虑研究什么问题,这就是选题。有人说,选择好题等于完成小论文的一半,可见小论文选题的重要性。

有好的题材可写呢!笔者在平时的科学教学中也发现,94%的学生对于写科学小论文很茫然,不知道要写些什么,更多地老师给一些题材和启示。

3、面对内容――“简单堆积”。

科技小论文不是简单地将手头材料罗列成文,深透的说理,规律的导引是其本质特征。按照科学的态度进行整理分析,并得出自己的论点和看法,这才是一篇好的科学小论文。

调查中,66%的学生写“科学小论文”只是将“现成”的科学原理“搬到”相应的科学现象中去,缺乏自我发现、自我鉴别、自我论证的一个过程。27%的学生虽然做了一些实践活动,但缺乏系统的逻辑整理和拓展,仅仅停留在现象的表面。

4、面对过程――“短、平、快”

80%的学生都把科学小论文等同于语文中的“作文”,认为1天,最多3天就能“炮制”一篇小论文,其实都是在“纸上谈兵”,失去了“科学”的价值,这样的文章只能是有一点科学知识的小作文。一篇好的科学小论文,要经历题材的确定――研究计划的制定――探究的过程――结论的取得等,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二)从教师角度来看

1、科学教师的重视程度。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129名学生中有学生都写过科学小论文,但是只有是在科学课上要求写的,有近50%的学生是在语文课上写到相关作文时写下的。这也反映了我们现在的科学教学仍然停留在“刀耕火种”的水平,我们还太拘泥于课本与传统的教学中,对学生综合的科学精神的培养还急待提高。

2、科学教师的指导水平。

翻看了学生近几年写的科学小论文,发现大多数还停留在《一次有趣的科学实验》、《蚂蚁搬家的秘密》这些比较浅显、大众的素材中。在调查的三个年级中,五年级学生撰写的小论文涉及的内容较广,平均每位学生写有2篇以上的科学小论文,这也与他们任教的科学教师有关(该教师是科学学科教学带头人)。在与同行的对话中,笔者也发现不少科学教师自身对科学小论文的理解就不够,甚至有些教师自己就没有写过专业论文,这样对学生的指导难以达到一定的高度。

四、调查思考及打算

1、思考。这几年在组织学生参加“科学小论文“活动中深深体会到我们的学生缺乏一颗“敏感的心”,教师亦是如此。科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节课、一篇文章就能达成的任务,笔者希望通过“科学小论文“的撰写的过程让学生亲历科学研究的过程,哪怕仅仅就是尝试了一点皮毛,要把科学精神的培养渗透到具体的学习过程中 去。

2、打算。笔者准备在每学期的科学教学中安排一点时间对的学生进行相应的“科学小论文“的写作指导,并且跟踪1――2个个案例子进行深入研究,希望借此能让学生喜欢上”科学小论文“的写作,体验科学研究过程的喜悦。

参考文献:

[1]_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教育科学出版社,。

[3]卫光平.怎样写科学小论文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刊[m],.6第1版第3次印刷。

[4]周庆林. 青少年科技写作竞赛指导 [m],.2 第1版 第1次印刷 。

四年级酵素研究报告篇四

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下面是四年级春节作文:春节研究报告,请各位同学好好阅读。

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春节气氛十分热闹,最近我进行了考察如下:

一.市场,街道等忙碌的人们

许多人都来到街上,非常的拥挤,看着应有尽有的货物,人们都忙着办年货,大家都满脸笑意,最高兴就是卖货的,因为他们挣了很多钱,街上人山人海,非常热闹,大家都满载而归。

二.三十晚上(除夕夜)

三十晚上是最热闹的一天,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面工作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三.初一

四年级酵素研究报告篇五

根据教育部的部署,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朱小蔓教授担任首席专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为主研单位具体承担“素质教育的理论、政策研究”的调研工作,现将此次调研工作安排如下:

一、调研目的

此次调研旨在对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二十多年来所形成的成果、经验和结论以及所存在的问题症结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梳理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和政策建议,概括而言,即“摸清情况、找出问题、想出办法”。

二、调研内容

(一)系统研究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与相关理论;(二)总结和评价实践素质教育的具体模式;(三)研究新形势下推进素质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和突出问题和应试教育倾向愈演愈烈的原因;(四)分析我国现行素质教育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五)分析2004年中央8号和16号文件精神贯彻落实情况;(六)总结各级各类学校促进学生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的主要成效和经验;(七)研究当前大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以及学校开展音体美教育的情况,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等。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以上调研内容可从理论、政策、实践等三个方面进行分解,形成下图研究框架:

此次调研主要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同时辅之以必要的实地调研、问卷调查、访谈和座谈会等方法。

四、具体分工

(一)总课题组组成

组长:朱小蔓(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教授);

副组长:田慧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成员包括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若干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的负责人和研究人员。

(二)根据以上研究框架,课题组下设10个研究小组,其工作任务和人员安排如下:

第一组:系统研究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与相关理论。

负责人:高宝立(《教育研究》杂志主编、编审)

成员:朱小蔓、毕诚、刘惊铎、宗秋荣、武思敏、金东贤

第二组:总结和评价实践素质教育的历史进展与具体模式。

负责人:陈如平(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管理处处长)

成员:崔相录、酆力、刘晓楠

第三组:研究新形势下推进素质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和突出问题和应试教育倾向愈演愈烈的原因。

负责人:方晓东(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成员:田慧生、程方平、郝志军、吴安春、秦行音、陈金芳、邓友超

第四组:分析我国素质教育政策的背景、内容与落实情况。

负责人:吴霓(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部副主任、博士)

成员:曾天山、明航、杨润勇

第五组:研究和分析各级各类学校德育现状。

负责人:詹万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教育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成员:齐欣、李书华、宁武杰、徐安德

第六组:研究分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价与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

负责人:张铁道(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

成员:赵学勤

第七组:研究分析各级各类学校促进学生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现状。

负责人:李继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教育研究部副主任)

成员:于慧颖、徐美贞

第八组:研究当前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以及教育情况、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负责人:王书荃(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部副研究员)

成员:马艳云、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心理健康》课题组

第九组:研究当前大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学校教育的情况,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等。

负责人:李永亮(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体卫艺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成员:吴键、中国学校体育研究会

第十组:研究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教育的现状。

负责人:李鑫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教育研究部副研究员)

成员:李荣芝

(三)根据调研工作需要,设北京、辽宁、山东、江苏、湖南、甘肃等若干个地区调研组,整理、总结和评价各地区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负责人:田慧生

(四)根据调研工作需要,总课题组设秘书处,挂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管理处,具体负责此次调研的联络、协调以及总研究报告的撰稿工作。

负责人:陈如平

成员:郝志军、付文瑞、刘晓楠

(五)总报告撰写组成员:

负责人:陈如平

成员:郝志军、金东贤、秦行音、邓友超、杨润勇、明航

(六)总课题组协调员:续梅(《中国教育报》基础部主任)。

四、研究成果

(一)调研报告的具体成果由总报告、分报告、地区个案、附录四部分。

(二)总报告由总课题组秘书处组织人员撰写,总字数在万字左右。

(三)分报告由10个研究小组负责撰写,独立成章,字数以1万字为限。

(四)地区个案由地区个案研究组负责撰写,字数以1万字为限。

(五)附录主要包括各类文件法规、参考文献、素质教育大事记等。

五、时间安排

8月5日,组成课题组,将课题组成员名单上报教育部。

8月10日前,拟制调研工作方案,供第一次工作会议讨论。

8月10日,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召开在京课题组成员第一次工作会议,讨论与修订调研工作方案,并部署具体工作。

8月15日,将调研工作方案上报教育部,待批准;各研究小组按照分工,拟订工作计划,开展资料收集、细化分工等前期准备工作。

8月15日~9月15日,实施调研工作。

8月24日,各研究小组负责人会议。

9月9日,各研究小组工作进展中期汇报。

9月15日前,完成分研究报告,并汇总到总课题组秘书处。

9月17日,在北京举行第二次工作会议,全体课题组成员参加,讨论总研究报告初稿撰写计划安排。

9月25日前,总课题组秘书处组织人员完成总研究报告初稿。

9月30日前,经总课题组负责人确认后,将总研究报告上交教育部。

六、工作要求

(一)此次调研工作属国家重大调研项目,意义重大,所有参与调研的人员要高度重视,应本着科学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不仅要积极、有效地做好此次调研工作,还要为今后开展此类活动积累成功经验和探索有效途径。

(二)此次调研工作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各研究小组要明确责任,按照分工抓紧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切勿影响调研工作的总体步骤。

(三)研究报告无论总报告和分报告,均须按a4纸规格、小四宋体打印、装订成册,同时上交电子稿,总课题组秘书处为此次调研建立专题档案信息库。

(四)要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保管和整理工作,确保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详实性和完整性。

(五)遇到问题及时与总课题组秘书处联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