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血液的成分教案(通用7篇)

最新血液的成分教案(通用7篇)

ID:3465584

时间:2023-09-24 05:53:21

上传者:影墨 最新血液的成分教案(通用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血液的成分教案篇一

《血液循环的途径》这一节内容在七年级下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教材中很多章节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生理解人体新陈代谢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与此同时本章内容还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血管和心脏共同构成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它们组成了一个封闭式的遍布全身的管道,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主要是这些管道来完成的。因此。学习血管和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是学生学习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基础。由于心脏结构较为复杂,特别是瓣膜的结构和功能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较为困难。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完成心脏的结构观察,充分利用教科书上的插图、教学挂图、以及结构模型等加强直观教学。还应该让学生摸一摸自己颈部或腕部的动脉的搏动,看一看手臂上的“青筋”(静脉)等,使学生对动脉和静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体循环和肺循环共同组成了人体的血液循环。学生明确了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也就掌握了人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过程,同时为学习能量的供给、人体废物的排出等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初一学生缺乏相应物理和化学知识,因此对血液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的原理难以理解。另外,在测量血压过程中,如何断定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值,作为初学者,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实习测量血压也是本书内容的难点。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插图、挂图、投影及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手段让学生明确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并通过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血液的方式说明血液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对于实习测量血压的教学,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精心组织安排,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这样落实比较好:

一、要让学生牢记好相关知识:

1、区分动脉、静脉。

2、认识心脏的特点:

上下相通,左右不相通;上面是心房,下面是心室;心脏内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结构―房室瓣、动静瓣;动脉与心室相连,静脉与心房相连。

3、血液循环总是从心室出发,回到心房。

二、从需要出发,理解血液为什么要不停地流:

细胞要进行生命活动,必须不停地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把代谢产生的废物带走,而人体细胞不能直接从外界环境中去获得养料和氧气,并把废物排放到环境中去。所以必须依赖循环系统运送。注意讲解:

2、当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血液中的有机养料、氧气含量较高,血液中的有机养料就会扩散到组织液中,再由细胞膜运输到细胞内,氧气会直接扩散到组织细胞中。而组织细胞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会扩散到血液中。所以,经过体循环后,动脉血会变成静脉血。

3、肺循环中为什么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会跑出去呢?因为当血液流经肺泡壁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肺泡,所以二氧化碳会跑到肺泡中去。而肺泡中的氧气浓度又远高于血液中的氧气的浓度,所以肺泡中的氧气会跑到血液中来,这样静脉血就变成了动脉血。把这个原理跟他们讲清了,他们才能理解经过体循环后,动脉血变成静脉血以及经过肺循环后,静脉血变成动脉血的根本原因。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记忆,才能记得牢。

三、讲解好特殊器官的血液循环,如血液流经小肠、肾脏时血液成份的变化。

我想如果落实好了上述问题,关于血液循环这个内容及习题,不管从哪个角度考查,学生都会不觉得太难了。

血液的成分教案篇二

回顾本章的课,全章的知识没有全面梳理,应该让学生的知识形成一个链,让知识更系统化,使教学更趋于流畅和完善。

现在推行的是教学当堂达标,一节课下来有没有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是通过课堂测试来评价。一种好的评价方式会让学生乐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上,需要师生合作,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这样能把教学效果推到一个高的水平。不过因为学生的基础不同,学习效果不同,同学们的完成程度也就不同。有的同学能很轻松地填完但也有的同学填得很吃力。

通过做作业巩固所学的知识,作业的布置很重要。但是生物学,知识零碎,选择题较多,因此多留简答题,预先在各种材料中把有价值的简答题选择下来,经过裁剪、粘贴复印下来,把有价值的题集中保留下来,一举多得。

整章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新的教学规律;要求教法上有创新;知识点上有发现;组织教学有新招;解题方法有突破;启迪得当;训练到位。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确实不易。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让探讨和创新成为习惯。

血液的成分教案篇三

本堂课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漫形式导入,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引出“文化创新”的课题。选材典型,环节精巧,教法灵活,活动充分,体现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特点。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通过文化创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大胆突破教材局限,重新生成和整合知识结构,从中国和世界两个角度深化对文化正确方向的理解。

本堂课教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闪光点的发现者和向学生学习的学习者的“五位一体”;学生知识参与、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既重视学习过程又重视学习结果,既是合理使用音像资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的课;也是师生互动交流,促进双方完整生命成长的课。

不过,要上好这堂课对学校的硬件和软件都提出了较高要求。首先,要求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其次,要求师生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前要有真正的实践活动,收集好充分的第一手资料。再次,上课的地点要比较先进,要有带多媒体设备的网络教室。因为,有些文化的具体内容,光靠老师说是达不到那种身临其境的效果的,学生无法真正的得到体验和感悟,也就达不到新课改的目标。

血液的成分教案篇四

(一)知识方面

1.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3.说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

(二)能力方面

尝试探究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发展自身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1.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认同人类对于科学的认识过程是艰难曲折和不断发展的,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生命的奥秘和欲望。

二、教学重点

1.观察和探究新鲜的动物心脏,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三、教学难点

1.观察动物的心脏,通过学习心脏的结构推理其功能,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四、教学准备

1.实验材料:两组带有血管的新鲜猪心。一组为完整的,一组在实验前解剖好,露出四个腔,便于学生观察和用手触摸心房壁和心室壁。

2.器材:镊子、解剖盘、烧杯、清水、漏斗、一次性手套。

3.教学课件。

血液的成分教案篇五

给学生讲到人体内流动的组织――血液时,学生多多少少都知道一些其中包括的成分,但是,各自具体的作用不清楚。学生对这样的`内容还是很感兴趣,也渴望知道,因此,我将这些内容与常见的症状联系起来。如,血液之所以呈现出红色,是因为其中的红细胞是红色,而且可以携带氧,运输到全身各个部位,由此联系到初一第一学期讲到的一道联系“生活在高原地区人的红细胞数目为什么比平原地区人的多?”现在学生几乎都可以回答对。再有,贫血患者经常会出现头晕,脸色苍白的症状,原因就是体内的饿红细胞数量相对比较少。再如,血小板的作用是凝固血液,而大家知道的白血病患者的主要典型症状就是血流不止,这时学生都会想到这样的患者是因为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不足。用这样的方法给学生讲这些内容,学生很容易接受,而且上课的气氛也活跃。

血液的成分教案篇六

(一)知识方面

1.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3.说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

(二)能力方面

尝试探究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发展自身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1.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认同人类对于科学的认识过程是艰难曲折和不断发展的,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生命的奥秘和欲望。

二、教学重点

1.观察和探究新鲜的动物心脏,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三、教学难点

1.观察动物的心脏,通过学习心脏的结构推理其功能,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四、教学准备

1.实验材料:两组带有血管的新鲜猪心。一组为完整的,一组在实验前解剖好,露出四个腔,便于学生观察和用手触摸心房壁和心室壁。

2.器材:镊子、解剖盘、烧杯、清水、漏斗、一次性手套。

3.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

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回答,并引出“水泵”。

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对课题的思考,引出“泵”。

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

(一)心脏的位置和大小

你们知道心脏在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吗?

【看一看】出示ppt图片,明确心脏的位置,并规范对位置的描述。

【摸一摸】我们心脏的大小与自己的拳头差不多。示范:手握成拳头放在胸腔的中央偏左下方。

【想一想】根据心脏的位置,推测睡眠时左侧位和右侧位哪一种睡姿更健康?

观察图片,明确心脏位于胸腔的中央偏左下方,在两肺之间。

推测:右侧位。

通过学习,将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规范化。联系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健康地生活。

(二)分组实验探究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猪的心脏与人的心脏结构非常相似,我们就以猪的心脏为例,完成我们的探究。

1.区分心脏的腹面和背面。

利用未解剖的猪新鲜心脏说明:有青筋(冠状动脉)的一面是腹面,另一面是背面。

2.通过观察外部形态,区分心房和心室。

利用实物投影仪,指出心房和心室。

3.区分动脉和静脉。

利用实物投影仪,指导学生进行对比观察,指出:

(1)主动脉(有三个小分支的开口)和肺动脉。

(2)肺静脉和上、下腔静脉。

4.四个腔与血管之间连通性。

(1)用手指感知,手指伸入血管中,感受是否连通。

(2)演示实验:取未解剖的新鲜猪心,分别往主动脉、肺动脉、上(下)腔静脉、肺静脉里灌水。

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进行两面对比观察,分清腹面和背面。并清楚,如果把心脏放在自己的胸腔,腹面即前面,背面即后面。

观察、交流识别的方法:在上面像耳朵一样薄薄的是心房,下面是心室。

识别各种血管,对比动脉和静脉结构上的不同:动脉壁比较厚,有弹性。

完成分组实验,观察、交流和讨论,得出答案。

分组进行实物观察,使学生能利用实物进行不同角度的观察,以弥补利用图片教学这一平面观察中的不足。

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示范和说明,利于学生的感性认识,效果较好。

引导学生依次按照老师出示的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提高了实验效率,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科学的观察顺序。

5.观察心脏内部结构。

取已解剖好(露出四个腔)的新鲜猪心,指导学生完成分组实验:

(1)观察两个心房与心室之间是否相通,两个心室之间是否相通。

(2)捏一捏心脏四个腔壁,比较它们之间厚薄的差异。

(3)观察心房与心室之间,心脏各腔与血管之间有没有瓣膜。

6.思考与交流:

(1)心脏壁主要是由什么组织构成的?由此可以推断它具有什么功能?

(3)心脏的四个腔之间是否都相通?

(4)血液在心脏内会按照一定的顺序流动,不会倒流。这可能是哪个结构在起作用?

完成分组实验。

回答:

(1)肌肉组织:有收缩和舒张功能。

(2)心房壁比心室壁薄;左心室的壁最厚;主要是因为运输血液的远近不同。

(3)同侧心房与心室相通。心房与心房之间,心室与心室之间不相通。

(4)瓣膜。

先观察事物,再用一系列小问题引导思考,使学生逐步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升,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通过小组合作,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

引导学生宏观思考,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总结:

(1)心脏有四个腔并与血管相连;(2)心脏由肌肉组织构成,能收缩和舒张;(3)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最厚;(4)心脏内有瓣膜,防止血液倒流。

(三)心脏的工作过程

一个成年人的心脏24小时的工作量,相当于把32吨的重物升高33厘米,并且不会感到疲劳,这是为什么?心脏的工作过程是怎样的?

【动画展示】心脏的工作。

引导学生分步观察心脏每跳动一次经历的过程,提示学生注意每一个过程中心房、心室、房室瓣和动脉瓣的变化及血液流动方向。

提供信息:“假如一个人的心脏跳动一次需要0.8s,则三个连续过程分别占0.1s、0.3s、0.4s”。请学生计算在该过程中心房、心室分别收缩和舒张的时间,启发学生探索,发现问题的答案。

观察、描述心脏每跳动一次所经过的一个连续过程中心房、心室、房室瓣、动脉瓣所处的状态和血液的流动方向。

通过计算发现心脏的跳动具有一定的节律性,心脏每跳动一次,心房和心室的舒张期分别大于收缩期。

描述心脏工作的过程。

利用动画演示心脏的工作过程,使知识变得动态、真实,给学生的进一步探索研究提供了感性材料。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描述,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了解了心脏的工作过程。

(四)小结

【视频播放】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请同学梳理知识,总结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观看视频,小结。

总结归纳。

血液的成分教案篇七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让学生了解心脏的构造以及人体血液流动的循环模式和流动的动力。

本节内容紧接着上两节的课程内容设计的,血液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管道是血管,那么输送的动力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这节课探讨的问题。学生自己能够感受到心脏的跳动,进而就能大概知道它位于身体的位置,那它是什么构造呢?其实他们并不清楚,我们可以通过实物或模型的观察,让学生对心脏的构成有个直观的认识;继而启发学生心脏是如何推动血液流动的,可以通过插图或模型来详细查看,来了解人体整个血液循环的模式。

(过渡:教学的.基本前提是为了学生而进行的教学,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需要我们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特点。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

初一年级的学生对人的身体构造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清楚,本节的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路径比较复杂,过程抽象,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的设置问题,来启发和释疑,另外充分利用实物、模型教具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清晰地展示,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深刻的记忆,这样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

(过渡: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我确定了本课时如下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