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不一样的笑脸教案 不一样的孩子也需要关注教学反思(精选5篇)

2023年不一样的笑脸教案 不一样的孩子也需要关注教学反思(精选5篇)

ID:3477297

时间:2023-09-24 08:49:29

上传者:笔舞 2023年不一样的笑脸教案 不一样的孩子也需要关注教学反思(精选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不一样的笑脸教案篇一

(浙江温州詹慈)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捕捉到很多信息,如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需要和原有经验。我们知道,小班幼儿常常会在角色游戏中再现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模仿成人的活动,将想象与现实相混淆。案例中,教师能顺应小班幼儿的特点,以游戏性的口吻与幼儿互动,值得肯定。

现在问题的焦点是,我们是为了保全玩具而去制止幼儿的游戏行为,还是利用这一意外事件让幼儿获得新的经验?这里有一个价值判断的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关注事件的结果,而应关注事件的`过程,真正关注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要。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小班幼儿剪布娃娃头发的一行为往往不是在“搞破坏”,而是在学习。教师需要做的是提供更丰富的操作材料,继续观察幼儿的行为究竟是出于情感的需要还是操作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决定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我想,幼儿虽然毁坏了一个布娃娃,但可以通过亲身体验、通过自然结果反馈来获得“娃娃的头发剪了长不出来”的经验,何乐而不为呢?《纲要》中提到的“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抛出话题:“我为何不能给娃娃剪头发?”

针对话题展开的讨论:

理性看待幼儿游戏/(安徽芜湖吴玲)

珍视儿童的游戏精神/(江苏南京黄小丽)

引导的前提:理解孩子/(江苏南京袁美英)

走进孩子的世界/(江苏淮安丁霞)

关注孩子的需要/(浙江温州詹慈)

艺术地引导/(上海张慧)

支持幼儿的发展/(江苏南京任巍)

针对“我为何不能给娃娃剪头发”来文集粹

专家评说:从“给娃娃剪头发"说开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幼教中心廖贻)

不一样的笑脸教案篇二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是老子说了算,儿子要无条件的听从老子的。所以,在这种传统方式的影响下,孩子在家中是没有发言权的,如果家中的成人在谈话,孩子插嘴打断了成人的谈话,就会遭到呵斥“大人说话,小孩不许插嘴!”,如果孩子申辩,可能遭到更严重的训斥。

当孩子有情绪或发脾气时,父母也会阻止,让孩子不能乱发脾气。孩子的负面情绪被长期压抑,得不到释放,成人之后,遇到适合的时间和场景就会爆发出来,影响亲密关系和人际关系,甚至伤害他人和自己。

首先,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表达情绪的家庭情感氛围。

在家庭中父母的关系要和谐,因为父母是家庭情感氛围的重要主体和创造者。如果想让孩子长成一个快乐、大度、无畏的人,那这孩子就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得到温暖,而这温暖主要来自父母的爱情。如果父母能互敬互爱,和睦相处,乐观向上,善于处理好自己的情绪,这不仅能使孩子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得到关心爱护,获得爱和尊重的体验,心情愉快,产生主动向上的积极情感,而且也为孩子处理消极情绪提供榜样。对孩子学习情绪、理解情绪和处理情绪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培养幼儿初步情绪调控能力的前提。如果父母之间经常争吵,家庭关系紧张,孩子极易产生焦虑不安、自卑、恐惧等不良情绪。这不仅不利于孩子形成初步的情绪调控能力,久而久之还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孩子拥有健康人格的基础和关键。

其次,要尊重孩子的情绪,和孩子平等沟通。

家庭情感氛围的另一个构成是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孩子接触到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在和谐的亲子关系中,父母与孩子是一种平等的关系,父母给与孩子的是无条件的接纳、理解、尊重的爱。让孩子做自己情绪情感的主人,父母理解和尊重孩子自己的情感需要和情感体验,父母和子女之间是顺畅地情感交流、沟通和应答,而不是“情感的统治”,即家长以强制的手段去监控、阻碍孩子的情绪表达。当孩子闹情绪时,父母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表达其情绪的需要。在家庭氛围中,父母要克服自身情绪的不良表达方式,如暴躁、武断、威胁或惩罚,跳出父母与子女的不平等性产生的'权力陷阱,认清孩子情绪背后的真正动机,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其三,多与孩子共情,让孩子及时释放情绪。

很多家长在孩子哭或有情绪的时候,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制止孩子,不给孩子发泄情绪的机会。因为孩子的情绪宣泄常常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宽容,久而久之孩子内心的情绪积压越来越多,抑郁纠结,逐渐积累,不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可能导致孩子走向极端。在孩子有情绪时,最好的方法是认可孩子当时的情绪,并且告诉孩子,任何人都有发泄情绪的权利,只是在发泄情绪时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既不要伤害别人,也不要伤害自己。

做一个好父母,给孩子表达自己的机会,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需要每个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不一样的笑脸教案篇三

读了杨红樱阿姨的《能闻出孩子味的乌龟》这本著作后,我明白了:孩子也需要尊重。

这本书道出了我们小孩子的心声。文中描写的“安琪儿的妈妈”和“杜真子的妈妈”,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很多。

书中说的孩子味儿,是指我们小孩子的童心。乌龟说得不错,只要你一直有童心,那你的心就不会随着年龄一直衰老下去。可是,现在有童心的孩子越来越少了。为什么呢?因为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像安琪儿的妈妈或杜真子的妈妈那样,把孩子当成了木偶,想让孩子干什么,孩子就必须得干什么,一点也不尊重孩子。就这样,久而久之,这些孩子逐渐失去了童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小老头”。

还记得刚开学时,有一天我在文具店里买本子,旁边有一对母女也在挑选学习用品,那个小女孩从架子上抽出一本506格的.稿纸,她妈妈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很大声地骂她:“你才读几年级呀?现在就买这么大的本子干嘛?”小女孩吓了一大跳,她动了动嘴唇,似乎想反驳,可是又把话咽了下去。小女孩把稿纸放回去,又拿起旁边的包书套,这时她妈妈又凑了过来,继续大声骂:“买这种东西有什么用?浪费钱!”她的样子好像是今天受了什么气一样,直把她女儿当成出气筒,凶得不得了。小女孩只好又怯怯地把包书套放回去。看了这情景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唉,这位妈妈也许不知道,她的行为会使她的女儿不再天真活泼,不再灵动可爱,只会慢慢失去童心。因为她不尊重她的孩子!

很多家长都这样,打着“爱”的旗号,理直气壮地不尊重孩子,肆无忌惮地做各种伤害孩子的事情。比如天天逼孩子上辅导班、在公共场合责骂孩子、不许孩子看电视、不许孩子玩……我想对这样的家长说:就是因为你们这样做,才使得有童心的孩子越来越少。其实,孩子也需要尊重。

不一样的笑脸教案篇四

开学已经两个多月了,刚接触到六年级的孩子,感觉他们有些浮躁,之前我也听说过六年级的学生不好带,但是我觉得六年级的孩子应该已经懂事了,最起码比一年级的孩子好多了。可是真正接触了之后我发现有好的地方也有让我头疼的地方,好的地方是确实已经懂事了,坏在除了学习什么都好说,而且我发现有些同学上课不仅自己不认真还影响别的同学。

之前有位同学上课总是说话,而且还会拉着别的同学说,我已经找过他谈话几次都没有效果,有一次他又说话被我看到,课下我把他拉到一边,他告诉我说:“老师,我不是故意的,下次我不说了。”我问他:“这话你已经说过几次了,每次都是知道自己错了但是下次还是犯同样的错误,你能管住自己吗?”他理亏了,心虚地说了句:“管不住。”我很生气问:“那你能告诉老师为什么不听课还不写作业吗?”他这次不心虚了:“老师我不会写。”我听了他的回答一时也不知怎么说,因为他的基础和接受能力都不太好我是知道的,我也的确没有考虑到这个情况,于是我想了想让他把书拿出来,告诉他:“基础差没关系,我们可以一点一点地补,只要你愿意学,不管能学多少都是你的进步。以后你的作业就是每天一个例题,我们从课本的第一个例题开始,先把例题和解题过程抄下来,自己看看,再照着例题把做一做的三个小题自己做出来,还不会的话再来找老师讲解,就是你今天的作业,能做到吗?”“能做到!”他这次很有信心地回答。等到下午他主动把作业拿给我检查,写的很清楚,“看来自己已经把例1弄明白了,很不错嘛。”我表扬了他。等到第二天下午上课我发现他说话的次数少了,明显感觉到他在控制自己。下课他主动拿着课本来问我:“老师,今天该写例2了吗?”我很高兴看到他的改变,肯定地朝他点头:“是的,看来以后都不用老师催作业,你肯定可以按时完成!”他竟然害羞地回到座位上去了。

从这件事中我发现,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在作业布置上也是这样,特别是对于基础不好的同学,他们为什么不写作业,其实不一定是因为不愿意写,还有可能是因为真的不会写,慢慢地就养成了不写作业的习惯。其实“不会--不写--更不会”是一个恶性循环,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作业,这样会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业的欲望,他们主动地愿意去改变也是一种进步。

不一样的笑脸教案篇五

孩子也需要“炒作”

在我日常接触到的咨询家长中,我发现很多家长对于赏识孩子存在很多的误区,以至于虽然知道应该赏识孩子,但真正做起来、做到位的很少很少。大家都知道,要让孩子充满自信、充满力量、积极向上,离不开赏识孩子,可是,我们为什么赏识了也没有效果,以至于得出赏识无用的结论。这里,我们来讨论讨论赏识孩子的智慧——放大赏识。

放大赏识,就是把一丁点我们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方面无限地放大,进行正面强化,孩子就会向这个方向发展得越来越好。

我家五岁的大女儿有一天想吃饺子,于是我们提议大家一起来包饺子,我对她说:“你从来没有包过饺子,但是爸爸妈妈猜你包的饺子肯定很好看,而且很好吃。”(提前赏识)孩子妈妈在旁边说:“是吗?真的吗?”我对孩子妈妈说:“你不相信,等下让她试试。”这下她可来劲了。

这个时候妹妹吵着要去游泳,原来游泳我们都是带两个小孩一起去,正犯愁怎么安排的时候,姐姐说:“那这样吧,我在家和妈妈包饺子,爸爸带妹妹去游泳,等你们游泳回来就可以煮饺子了。”我们很惊讶,就说:“姐姐真懂事!不愧是个姐姐,那么关心妹妹照顾妹妹!”这样,她又觉得自己是一个关心妹妹照顾妹妹的好姐姐了,建立了她的责任感。(赏识孩子的一个方面可以让孩子发展出更多的优秀方面)

在包饺子的过程中,妈妈不停的说:“真的,你包的饺子好漂亮!妈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都还不会包呢,现在像你这么大的很多小孩都不会包饺子。我们家yoyo好棒!”于是她就越包越起劲。然后我们就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当着她不停地说。后来我们又把这个事情给其他没有看到的家人说,甚至打电话给远在老家的爷爷说,有亲朋好友来家里又给亲朋好友说,还在班级群里面给老师和同学家长们分享,她得到了大家的欣赏和赞美,就正面强化了她这方面的行为。

或许在别人看来就是一点小小的事情,我们觉得对于当下的她来讲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于是就无限地放大,后面再上升到她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事情了,会干一些家务了。于是,后来她就会在吃饭的时候帮忙端菜拿碗筷,吃完后收拾碗筷、收拾桌子,甚至洗碗、扫地她都能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开心。因为她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有了被肯定、被欣赏、被认同的感觉,有了价值感、成就感、重要感。这就是放大赏识的'作用。

我们不要小瞧那些小小的不起眼的事情,只要我们细心留意它,孩子就会在这些方面的得到强化。所以,对于孩子表现出来的哪怕只有一点点苗头的优点,我们不妨拿着放大镜去看,当我们时常去关注它并引导到更高的位置时,孩子就会向这个方向发展。当有人在网络上炒作,大家都在讨论某个人或物时,这个人或物就容易红起来火起来,是一样的道理。那么,对于孩子刚刚表现出来的一丁点好的苗头,我们不妨也“炒作”一下,“抓住它不放”,反复利用,说不定我们抓住的那根细线会带出一颗又一颗珍珠来。

(来源:艺博家庭教育/作者:张磊,中国家校合作教育指导师、中国艺博父母学院亲子老师、中小学学习方法设计师/编辑:新媒体运营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