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计算机公开课教案(大全6篇)

2023年计算机公开课教案(大全6篇)

ID:3478425

时间:2023-09-24 09:09:50

上传者:JQ文豪 2023年计算机公开课教案(大全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计算机公开课教案篇一

课题:借条班级:机电学时: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借条的用途;

2、理解借条的写作格式及要求,掌握借条写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借条的写作格式、写作要求;

2、数字的用法(大写数字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掌握借条的规范写作。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采用生活实例引入法

教师:刚开完运动会,有些同学可能在运动会期间花了一些不该花的钱,超支了,有同学对我说:“老师,没钱吃饭了,能借点吗?”“没钱吃饭了,好说,老师这有,可以借给你们,谁要借的?”

学生:„„

教师: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借钱可以,但要给我留个凭证,证明我把钱借给你了,万一你以后不认帐了,我还有个证据。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学生上台写借条,引出授课内容——借条。教师以学

生所写借条为例子授课。

﹙一﹚、借条的用途

教师:讲明借条的用途,引用生活实例,强调借条的用途。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引出借条的写作格式。

﹙二﹚、借条的写作格式

教师:借条由标题、正文、署名、日期四部分组成。

1、标题

教师:标题有“借条”或“今借到”

教学方法:通过例题比较,让学生掌握标题的写作位置同时理解不同的标题,正文写法不同。

2、正文

教师:正文的内容主要有借了谁的东西,借了什么,借多少,什么时候

还。格式第一行空两格。

教学方法:通过课文例题,引导学生发现借条正文的主要组成内容,从而理

解借条正文的写作方法。

3、署名

教师:亲笔签名,如是单位借用,则署单位名称和经手人姓名。

教学方法:通过课文例题,说明两种不同的署名情况。姓名、日期写在正文的右下角。

4、日期

教师:日期要求年月日要全写。

教学方法:举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重视问题,从而强调正确签署日期的重

要性。

师生:总结借条各组成部分的写作位置,让学生更加牢固的记住借条的写作格式。

过渡:前面我们讲过借条是做为凭据用的,写好后一旦交给了别人就要

负责任的,它是具有法律效应的,所以写作的时候应该要特别慎

重。我们不但懂得用借条的正确书写格式来写借条,还有一些问

题要注意。

﹙三﹚、借条的写作要求

1、文字要准确、明了、简洁。

教师:正文文字要准确、明了不能主生歧义,就是用词要严谨,表达要

清楚;简洁就是要求我们把要向谁借,借什么,借多少,什么时

候还?说清楚就行了。

教学方法:通过例题,引导学生问题,从而强调借条中语言的规范性。2、数字要用大写

教师:强调用阿拉伯数字或汉字数字容易被涂改。

教师补充:

﹙1﹚、常见数字大的错误;

﹙2﹚、数字的书写规范;

教学方法:互动教学,通过例子,引导学生发现例题借条中数字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强调出借条中数字书写的规范性。

3、其它要求

教师:借条写作还有其他要求(如尽量不留空白,有能用铅笔或红笔写,还款时要拿回借条。。。。)

教学方法:通过大量实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问题,从而记住借条的写作要

求。

(三)课堂练习

教师:给出例题要求学生指出例题中出现的错误并加以改正。练习写作借条。

教学方法:互动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教师我针对性的补充。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借条的写作格式及要求,借条与所有的条据一样是人们在处理钱、物的过程中,为了手续清楚或作为凭证而写的字据。由于涉钱、物的处理并具有法律效应,所以条据写作要慎重、规范。收条、领条、欠条也属于凭据性的条据它们的写作要求,写作格式基本一样,下节课我们将重点来学习这几种条据的写作及运用。

(五)作业布置

一、学写借条;

二、借条改错。

五、板书设计

借条

一、借条的用途:凭据,凭证,证据,具有法律效应。

二、借条的写作格式。

三、借条的写作要求:

(1)正文文字准确、明了、简洁;

(2)数字要用大写;

(3)其他要求。

计算机公开课教案篇二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川教版信息技术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的内容。网络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了解“什么是网络”及网络的功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使用网络。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计算机的不断发展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样的道理,计算机网络也要不断的发展。本课从什么是网络、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以及网络的功能几个方面对网络进行了分析与解释,为后面的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乐山是实验中学八年级的学生。同学们对“网络”并不陌生,比如经常会浏览网页、利用qq通信等,但是更多的同学会把它的概念缩小理解为“互联网”,因此,这节课首先就是要让学生能够了解什么是网络。可以利用学生们已有的上网经验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发展、功能及分类。

2、根据网络的概念及组成要素,知道组建网络要做哪些事。如果身边碰巧有这种需要,自己可以参与其中。

3、通过对生活中不同网络类型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能恰当地将身边的一些网络进行归类。

四、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同为: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及功能

五、教学环境

普通教室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这是春节开学后的第一次课,可以先问问同学们春节了都做了些什么。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就是给亲友送祝福了。问大家在用邮箱发新年贺卡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它是通过什么传送的对方的邮箱的呢?可能部分同学会想到网络,以此导入新课。

2、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先让同学们说说他们理解的网络是什么样的。绝大多数同学可能都会把网络与英特网划上等号,先不告诉他们对错。在讲完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以及它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之后,再让同学们讨论:网络与英特网是不是等同的。这样同学们就比较容易理清楚网络与英特网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3、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

大家都知道电子计算机的不断发展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样的道理,这也是促进计算机网络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接着就以社会的发展需求为主线来介绍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四个阶段。

4、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借助大家熟悉的校园网、英特网等的特点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网络

5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

先让同学们讨论大家平时都借助于网络做了些什么,并对他们的所提到的功能进行分类。对于同学们没提到的方面着重讲解。

计算机公开课教案篇三

1、掌握组装一台计算机所需要哪些计算机配件;

2、掌握各计算机配件的安装顺序;

3、掌握组装过程所要注意的事项; b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以及增强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c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敢于动手,会动手去接触硬件、组装计算机。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组装一台计算机程序及对学生在组装过程中进行指导

教学难点:

1、cpu与风扇的安装

2、数据线的安装

3、内存条的安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计算机组成2.通过投影仪显示计算机各配件,让学生来回答它们的名称。

二、讲授新课

1、安装前的准备:

1)从各包装盒中取出各配件; 2)释放一下身上的静电;

2、组装计算机硬件的顺序

示范安装同时讲解照投影仪所显示的和安装过程要注意事项 1)安 装 主 板

2)安装cpu和散热风扇 3)安 装 内 存

7)连接其它连线(比较复杂,本节课略讲)8)连接键盘和鼠标

9)连接显示器(太简单了,略实习)10)盖上机箱盖

3、注意事项:

长时间显示在投影仪上,让学生在实习中随看注意到 1)安装之前要释放身上的静电

2)安装cpu要特别细心,注意固定拉杆位置、cpu安装方向(轻轻地放下),还要记得在cpu顶部中间均匀抹上导热硅胶。

3)安装内存条时要把内存上的缺口与内存插糟上的缺口对准后再插。

4)数据线注意有颜色标记的边线对准主板和硬盘、软驱、光驱的接口的第一针。(现在的硬盘接口针脚都没有标记,因此要掌握数据线有颜色标记的边线应靠近电源接口的位置来插的原则)

5)键盘和鼠标安装时要注意各自位置和方向。

6)在整个安装过程中要先看清后再做,做到细心,拨插配件时要均匀,不能过大。

三、学生分组实习

把全班分成二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计算机组装实习,同时填写实习报告,教师巡视指导学生。

四、展示部分组实习成果,并指出错误之处。(时间足够的情况下)

五、本堂小结

见幻灯片中安装顺序和注意事项

六、作业布置 课后整理好实习报告

计算机公开课教案篇四

一、教学目的:ps中像皮擦的使用;图像曲线调整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图像曲线调整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图像曲线调整的使用技巧

四、教学方法:讲、演、练结合五、学生学法:自学课件和网络知识结合学习

六、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

七、教学过程:(教师演示制作步骤)

1,打开文件复制一层,把背景的前面眼睛关掉。

2,打开另张素材图片。

3,用矩形选框工具,选中头部,把它考贝到背景副本上来。

4,把图层一的不透明度降低到50%左右。

5,大概位置如图。

6,用橡皮工具,把硬度降低为0,直径跟橡皮的流量随时调整。

7,把不透明度调会100%,橡皮擦出大概这样的效果。

擦除多余的边缘部分。

8,从上面的效果看来,需要把图层一的对比度拉开一点,色相偏古典油画,这提供蓝色通道的曲线数值,另外两个通道需要自己微调,别说我没把具体数值打打出来,这一步得自己反复的调试,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你的色感。图像——调整——曲线,进行各项调整。

9,观察背景图片有少量的杂点,为了画面更加融合添加少量的杂色高斯分布。

滤镜——杂色——添加杂色

通过上面的色相跟对比度以及杂色的添加,效果调整效果大致如图。

10,通过上面效果的观察,得出两点,边缘线还不够自然,饱和度高了点,分别与以降低。

11,最终效果。这张图所用到的工具不多,很容易学会,色调不准自己可以多试下,可用照片滤镜或其它的些工具来试调。

八、作品展示:展示学生优秀作品

九、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完成

计算机公开课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理解和掌握选区羽化的概念和作用。2)熟练掌握选区羽化的方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探索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2.过程与方法方面:

在老师的引导演示下,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分组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等方式自主探究,尝试完成任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难点:选区羽化参数设置对羽化效果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图片展示,引入新课

首先展示一组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学生们会好奇这些图片是如何制作完成的?以这样的方式引导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又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提出任务 制作完成幻影沙漠

(三)教师演示(知识点由浅入深的演示和讲解)1.演示选区的羽化.2.讲解羽化的的概念: 羽化是针对选区的命令,是建立的选区和选区周围像素之间的转换边界来模糊边缘。(柔化边缘)

3.演示选区羽化的不同方法.(1)先设定羽化数值再建立选区

演示幻影沙漠的制作步骤

(1)同时打开素材沙漠和流水两张图片(2)将流水复制粘贴到沙漠这张图片上

(3)利用椭圆选框工具在流水这张图上画出选区

(4)然后利用选择菜单——羽化(ctrl+alt+d)设置羽化半径

(5)羽化,得到效果图(如羽化效果不明显继续按del再进行羽化直到满意效果)

(6)保存图片

(四)实例制作、拓展练习

(1)请学生们先完成作本节课的任务——幻影沙漠(2)拓展练习——制作儿童艺术照片

在这一环节请动手能力好的同学在完成拓展练习以后帮助其他基础薄弱的同学完成实例的制作。

(五)作品评析

在完成任务后,请各小组学生先进行组内互评,并选出认为较好的作品上传教师机,再由师生一起参与评价。在评价时我会肯定学生的成果并提出希望。让学生们在评价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六)归纳总结

总结知识点:选区羽化的方法两种

快捷键:羽化(ctrl+alt+d)全选(ctrl+a)复制(ctrl+c)粘贴(ctrl+v)在本环节中我会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并帮助学生强调在完成任务中的注意点,进一步的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七)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将自己的照片进行羽化处理,并贴入合适的背景中。(看似简单的内容,但需要同学们注意照片与背景的匹配程度,进一步的提高同学们的审美水平。)

计算机公开课教案篇六

《照片处理》选自建筑工程技术专业《photoshop平面设计》选修课程,教学时间为2课时,本课选自第2课时,课题名为照片处理,授课地点在多媒体计算机教室。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四个方面介绍本次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学情,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人像照片处理的一般技巧。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运用软件的操作的综合处理能力,学会团队合作。

3.情感目标:在团队合作中,提高学生竞争意识和为他人的服务意识。 教学重点:人像照片美化处理。

教学难点:运用软件操作美化人像照片。

【教学策略】传统photoshop课教学中,注重的是项目操作步骤过程,而忽略了学生对于软件的综合运用的能力,通过软件载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采取“自主探究”和“任务驱动”策略,以突破教学重、难点。自主探究: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以突破教学难点;任务驱动:在教学平台上,设定任务,引导学生思考,分各小组完成照片处理,最终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教学过程设计为“课前准备、创设情境、探究分析、小组实施、考核评价和拓展提升”五个环节。

上传学生生活照片,上传至教学平台中的资料库,课代表对资料整理,做成“教学素材包”。

结合广告公司工作团队模式,设定学生团队风格名称,选择学生生活照,交换操作,设定服务对象。更切合学生角度,实现了创境激趣的目标。

展示学生照片前后处理图像,由服务对象作出评价,然后学生大众点评。

教师展示照片处理的更深层次的处理形式。

【教学反思】本次课围绕人像照片美化技巧的探究进行教学设计,依托教学硬件平台,合理的创设学习情境,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协作学习,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