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我自己教案设计意图(精选7篇)

我喜欢我自己教案设计意图(精选7篇)

ID:3482480

时间:2023-09-24 10:30:17

上传者:字海 我喜欢我自己教案设计意图(精选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喜欢我自己教案设计意图篇一

我执教了一节品德与生活课《我自己会整理》,感觉收获很大。

我虽然已参加工作11年了,但对于品德与生活课我还是新手。在备课时开始是毫无思路,后来周老师给我们培训让我渐渐的学习,一点一点的入门,到后来喜欢上了品生课。原来品生课这么的有趣,与低年级孩子的生活联系这么的紧密。后来一次次备课研课,到今天的讲课,可以说我对自己今天的表现还是比较满意的。

本节课我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学生经历了两次整理书包的过程,在整理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整理的便捷,充分体验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妙处。

课堂上,我注重了课堂生成,如第一次孩子在整理书包的过程中有一个孩子说:“老师书包太重了,你能帮帮我吗?”因为孩子书包的重,我自然引出第二个体验活动,为书包减肥。

课堂上不仅仅解决整理书包的问题,还让学生帮助老师整理玩具,让学生在说一说中引申到生活,整理书桌、整理家具、整理衣服等等。

a、课堂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课堂上如果能再动起手来整理书桌、整理教室、整理衣服会让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延伸,扩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更加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

b、没有关注生生间的评价

课堂上,我没有及时关注学生间的互评,没有关注学生间的倾听,调动低年级孩子注意力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c、设计的问题要有价值、有利于学生的思考。

d、没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喜欢我自己教案设计意图篇二

《我自己会整理》是人教版教材《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三个单元的第四个主题。这一单元的目标是: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这一课的情感教学目标是:能表现整理自己东西的愿望。知识与能力目标是:初步掌握整理物品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原则。根据这样的教学目标,结合一年级学生喜欢玩喜欢动的特点,我设计了五个教学活动:

一、赛一赛,想一想。

二、比一比做一做。

三、看一看学一学。

四,找一找整一整。

五、夸一夸说一说。

五个教学活动一个紧扣一个,由激发愿望到锻炼能力再到落实到生活中去,层层递进,逐渐达成目标。

“源于儿童的生活、贴近儿童的生活、引导儿童的生活”——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的主旨。在教学中,我利用孩子爱动的特性,以游戏引入新课,使学生满腔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接着利用孩子乐于助人的这一优点,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富有儿童情趣的故事情景,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其轻松地进入思考状态,帮助学生架起通向生活的桥梁,激发了学生要自己整理的感情。整理本来就是孩子们应该学习的一种生活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也是在学生生活中细心捕捉了有价值的活动,(如:整理学具盒,整理书包,叠衣服等),通过再现生活,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活动中,生活得到充实完善,帮助学生提升生活,熏陶情感,发展品德。

品德与生活课需要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落实活动性。因此在这节课中,我首先设计了一个竞赛活动——《找书本》,让孩子们彻底放松自己,在这种趣味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对以下的教学活动充满期待,同时也初步感受到自己会整理的好处。在教学中,我首先请会整理书包的孩子上台来整理书包,并适时的给予奖励,为学生树立起一个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孩子身过的榜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来。接着进行了一个两人合作整理书包的比赛,让孩子个个参与到活动中来,而且在活动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以确保每个孩子都有所发展。还设计了整理学具盒、整理教室、叠衣服等贴近儿童生活的活动,从儿童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开发课程资源,让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并利用群体优势,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整理。为儿童创设一个个充满生命活力的情景,让孩子们自由地快乐地在活动中学习,引导孩子们明白整理的重要,培养孩子们整理的能力和习惯。

新课程要求我们的评价要更加关注学生在教育教学此文转自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在本课教学中,我特别强调对儿童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随时发现表现突出的孩子及时给予奖励,我想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孩子们的优点,用不同的语言去鼓励孩子们的进步,通过教师评价,颁发奖品,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会自己整理其它物品的信心。同时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努力实践“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我还注意让孩子互相发现,互相激励。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自评(自己说说自己书包整理得怎么样,填写“我会做”的表格)、互评(其它同学评议台上孩子整理书包的优缺点),引导学生学会发现、欣赏、鼓励、尊重,以进一步促进他们的发展。此外,儿童行为习惯的训练不能只满足于课堂上,而应引向家庭、生活等更广阔的天地。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孩子学会叠衣服之后去整理自己的衣柜,填写“我会做”的表格,学期结束后再评比,意在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努力,学完这课后去整理自己的小房间等等,利用课后的机会对儿童继续进行行为训练,并让家长参与进来(遇到问题还可以向爸爸妈妈学习,寻求帮助),以促进儿童行为养成,巩固训练成果。

当然,在这节课中,我还有许多做的不够好的地方,比如,整节课的趣味性还显得有点不够。关于这些还期待着老师们给我提出来,以帮助我进步。欢迎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

我喜欢我自己教案设计意图篇三

《我自己会整理》是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的课文的内容,通过一课后的学习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动手整理物品和摆放整齐,并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不会做的学着做的道理,下面简单地谈谈我自己对这节的认识和体会。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了以下几点:

根据教学大纲对本课的知识要求和行为要求,我制定出本课教学目标,目标完整,课堂上,能紧紧围绕争当“我自己会整理”展开教学,通过比赛,极大的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有效地保证了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整堂课紧紧围绕新课标提出的“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这一理念,同时遵循了本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体念,感悟整理的好处及方法,从而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改进。如没有充分利用教材,注重了学生行为训练却忽略了生生、师生的交流,例如《我会整理》是一年级有关习惯养成教育的一课,教师采用了四人一小组学习方式,通过交流合作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面对一年级的新生,自我控制能力和交流能力比较欠缺,我采用了很多激励学生的方法,但是孩子们课堂上总是不能控制自己,不能很好的倾听同伴的意见,所以教学目标也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总之,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虚心听取同行教师的意见、建议,刻苦磨练,切实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我喜欢我自己教案设计意图篇四

这一次我参赛的题目是《我自己会整理》,参赛过后有一些感想,总结出来一些经验,把这些好的东西及时反思,及时记录下来,为以后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1、整个一堂课,围绕着帮明明同学整理物品进行的,利用学生喜欢帮助同学的特点,用活动贯穿整个课堂,活动安排有实效性,能够解决学生的现实生活问题,适合儿童的特点进行有目的活动。

2、在活动中,我关注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调整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3、我能够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体验深刻,有很大的收获。

4、在课堂教学中有练习,养成习惯的培养上有连续性,关注对学生的评价,生生评价、家长评价。

我在这节课上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控制好,课堂上的生成问题,以为在学校试讲时时间正好,就没有想到每个学校,每个班级,每位学生的情况还是不一样的,在学生整理书包时,没有及时制止学生整理的时间长,总是想照顾到每位学生。因此,出现了超时的问题,这样影响了学生的下课时间,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下次再出现这种情况,我会协助学生加快他们的速度,让他们能够更好的、更快地完成整理工作,为下面的活动多留一些时间,调整好这堂课的时间安排。

我喜欢我自己教案设计意图篇五

今天在苏宁小学我执教了一节品德与生活课《我自己会整理》,感觉收获很大。

我虽然已参加工作11年了,但对于品德与生活课我还是新手。在备课时开始是毫无思路,后来周老师给我们培训让我渐渐的学习,一点一点的入门,到后来喜欢上了品生课。原来品生课这么的有趣,与低年级孩子的生活联系这么的紧密。后来一次次备课研课,到今天的讲课,可以说我对自己今天的表现还是比较满意的。

1、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受

本节课我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学生经历了两次整理书包的过程,在整理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整理的便捷,充分体验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妙处。

2、注重课堂生成,以孩子为主

课堂上,我注重了课堂生成,如第一次孩子在整理书包的过程中有一个孩子说:“老师书包太重了,你能帮帮我吗?”因为孩子书包的重,我自然引出第二个体验活动,为书包减肥。

3、融入课堂练习,向生活引申

课堂上不仅仅解决整理书包的问题,还让学生帮助老师整理玩具,让学生在说一说中引申到生活,整理书桌、整理家具、整理衣服等等。

不足:

1、课堂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课堂上如果能再动起手来整理书桌、整理教室、整理衣服会让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延伸,扩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更加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

2、没有关注生生间的评价

课堂上,我没有及时关注学生间的互评,没有关注学生间的倾听,调动低年级孩子注意力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3、设计的问题要有价值、有利于学生的思考

4、没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喜欢我自己教案设计意图篇六

“水果大荟萃”是《思维导图》的第三课时,通过前面两个课时的学习,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大脑的结构,知道了不同的人大脑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初步了解到思维导图的结构,知道了思维导图的'的基础上,让孩子学会关于水果的思维导图的绘制。

新课伊始,我们通过有趣的水果歌切入主题,一方面营造了轻松的氛围,一方面又为本课时的学习做了铺垫。接着,我们以苹果为例,绘制了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并相机介绍思维导图的五个要素:中心图像,关键词,线条,颜色和图片。接下来,我在每组发一张写有“水果”的白纸,让同组的孩子们共同绘制一幅思维导图。

小组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一开始孩子们的思维受到了我们举的例子的限制,仅仅局限在水果的颜色、形状、用途上。在巡视的过程中,我突然发现有一个小组竟然想到了这种水果的英文名,于是我在班里做了提醒,孩子们的思路开始开阔起来,有的联想到了与这种水果有关的动画片、电影……看着他们想的越来越多,我心里满是欣慰。

接下来是小组的展示活动,每个小组都有明确的分工,不再像初次那样你推我我推你,整个过程都是流畅的。小组在交流中,都可以看出思维的发散,但在绘制的思维导图中还是存在一些关于层次和颜色方面的欠缺。评价时,我试着放手先让其他小组互评,我再补评的方式。

本节课中,小组的合作效果很明显,尤其是平时在语文学科中暂时落后的同学,而在梦想课上,他们却有着精彩的表现。这节课让我真正明白了梦想课的意义,在这里,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作用,享受整个过程,不再做课堂的局外人,我想这就是梦想课所说的自信、从容、有尊严。此外,对于我个人而言,梦想课让我敢于放手把课堂交给孩子,不像语文课上那样,担心放手后收不回来。

我喜欢我自己教案设计意图篇七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创设学习情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初步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掌握统计的方法,并能看图回答问题。教学重点是初步掌握统计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是初步掌握统计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在第二节课时,采纳了课堂观察老师的.建议,在介绍本课的统计方法时,请孩子选择他们最喜欢吃的水果,再把图片贴在黑板上,从而形成象形统计图。这样孩子就有自主思考的时间,思考该怎么来贴这些水果。就不再是由我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来发现统计方法,体会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占主体地位,而不是单纯的老师教,学生学。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的最大收获是:认识到在教学中,不能一味的由老师教给学生,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有学生知道,就由学生来讲,如果学生不知道的,再由老师来引导学生学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