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数学图形迷宫教案 大班数学活动反思(通用9篇)

中班数学图形迷宫教案 大班数学活动反思(通用9篇)

ID:3490353

时间:2023-09-24 13:21:23

上传者:GZ才子 中班数学图形迷宫教案 大班数学活动反思(通用9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班数学图形迷宫教案篇一

我的叙事:

大班数学中“口述应用题”是锻炼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努力贯彻逻辑思维训练的原则。并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应用题都是有情节和数量关系两个方面组成的。情节和数量组成一道口述应用题的结构框架。幼儿要解答口述应用题,必须对题的情节和数量进行分析,了解构成要素的概貌,然后才能解答。这也就是口述应用题所必须进行的结构训练。

情景一:

出示图片

师:草地上原来有几只兔子?又来了几只兔子

幼:草地上原来有2只兔子,又来了3只兔子

师:那老师想用加法来计算,应该问一个什么问题?

幼: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兔子?

师:这几幅图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有哪两个已知数?最后提了一个什么问题?

分析:草地,兔子是非常接近幼儿的生活,很容易激发幼儿的思维兴趣,引起他们的联想。

这样幼儿的思维闸门也就打开了。接着把“原来有2只兔子。又来了3只兔子”这样一个数量关系,寓于结构,容于情节中,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理解道理。

反思:口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算法是隐含在情节中,而情节又由多个客观要素构成,只有引导幼儿 分析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地选择方法,得出答案。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不 仅可以使幼儿达到真正理解题意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幼儿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的提高。

既然是口述应用题,那么读题也就是训练幼儿的分析,综合能力,是符合幼儿的生理特点的。

出示图片

师:看看这张图片上讲的是什么事情呢?

教师操作卡片

幼:河边原来有4只红蝴蝶,又飞来了2只黄蝴蝶。

师:请你来编一道加法应用题?

幼:河边原来有4只红蝴蝶,又飞来了2只黄蝴蝶,河边一共有飞来几只蝴蝶?

教师把幼儿的题目重新念一遍

请幼儿把题目跟念一遍。

提问幼儿:“原来有几只”,“又来几只”“一共有几只”等概念。

分析:在读题时,教师口齿要清楚,速度要适中,先进行 初读,使幼儿对题目形成一个总的初步的印像,能说出题目说了一件什么事;其次,再进行强化, 使幼儿在头脑中把题目划分为几个部分,分别理解它们,能说出题中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突出主要信息; 最后使幼儿能把信息综合起来,在头脑中把题目的'各部分联结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反思:要素、数据和问题寓于口述应用题的情节中,情节蕴含着数据和问题的关系。读题的过程就是在整体中认 识部分,在理解部分的基础上把握整体。

在最后把应用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又把教学问题转化为算式。

师:那河边一共有几只蝴蝶呢?

幼:6只。

教师把蝴蝶拿下来进行演示。

师:对了,那你是用什么方法来算的呢?

幼,是用加法。

师:那用算式题目表示该怎么写呢?

幼:4+2=6

师:你说的真棒,答对了!

在幼儿回答出问题以后,老师把相应的图片来进行演示,使幼儿看到了两个数的合并过程,又看到了合并的结果。具体了理解了加法的含义,也就将具体的情节转化成了数学问题,最后转化成了算式。

反思:转化的本身是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实现转化,既能促进幼儿把握数量关系的实质,又培 养了幼儿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要引导幼儿逐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要求。 转化训练,一方面是符合幼儿思维的水平和特点,另一方面要让幼儿参与转化的整个过程。从而提高幼儿抽象、概括的能力。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大班数学活动反思。

中班数学图形迷宫教案篇二

幼儿用书彩色笔

1.知道同一起点可以到达不同的路,同一条路可以有不同的起点和终点。

2.培养幼儿从不同方向思考同一问题的'思维习惯。

1.生活经验

2.学习经验

引导幼儿看情境主题图“小红帽”观察路径,引导幼儿充分利用情境图。理解起点到终点所经过的路。

3.让幼儿翻开幼儿用书。

4.看上图,图上有那些小动物,每条路上有什么东西。

5.找找看,贝贝羊到邻居家去,路上有什么?

6.其他小动物到邻居家去,路上会有什么?

7.根据上图,让幼儿再下图找出每条路上分别有什么实物,将正确的答案圈起来。

幼儿有序收书,整理自己的物品。

中班数学图形迷宫教案篇三

活动目标:

了解测量的概念、条件和方法,形成比较的概念。

活动准备:

塑料绳、卡纸、纸绳、皮尺等。

活动过程:

1、情景引入:小朋友都上大班了,大家都长大了一岁了,今年我还发现小朋友都长高了。

3、幼儿猜想及记录:请幼儿以玩游戏的方式猜想哪位小朋友,在他的名字后面贴上他猜想的的小朋友,并填上他选择的工具。

4、验证:请每位幼儿找一位好朋友进行测量,并把测量结果贴到记录纸上进行比较。

5、活动延伸:我们想比较某件事物的长短光靠目测是不准确的,要用比较的方法才能准确的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中班数学图形迷宫教案篇四

此活动选材来源于生活。我们都知道,钟表是幼儿比较熟悉的东西之一。本节课要求幼儿对整点、半点的认识,是幼儿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选择此教材有一定的必要性,就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一般来说,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及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份,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认知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了解时钟的功能、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会看整点、半点。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展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操作能力,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

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点、半点的方法;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关系并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点。

1、各种动物时钟多个。

2.幼儿人手一只操作的模型钟。

因此,本次活动教师除了以可爱、推拙的形象、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以自己的形态感染幼儿外,还挖掘此综合活动价值,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有:

操作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在活动中,让幼儿主动操作活动钟面,不仅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而且还提升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

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或教具陈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动中的演示法是通过展示多种动物玩具钟的实物,让幼儿在观察中认识钟面结构以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

此外,我们还适时采用了交流讨论法、赏识激励法对活动加以整合,达到了科学性、艺术性、健康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提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主要采取视、听、讲结合法来引导幼儿充分观察钟面的结构,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

2、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

中班数学图形迷宫教案篇五

1、在数积木的过程中,学习有序地观察和统计数量的方法。

2、能清晰地表达观察的内容,喜欢挑战空间逻辑游戏。

【活动准备】

正方体小积木;“积木房”图片若干;记录用纸和笔。

【活动过程】

一、话建筑,赢积木。

激趣:想不想造一幢喜欢的房子?

过渡:今天我们就用积木来造房子!每组的桌上有几块积木呀?够不够造一幢房子?

那就请你们就分成4组在数积木游戏中赢取更多的积木。

二、争回答,数积木。

(一)数数相同数量的积木房。

导语:听清题目哟!(出示相同数量积木建造的不同房子)

形式:将答案记录在记录纸上,呈现在每幢房子的下方,答对的为本组加上一块积木。

验证:移去屋顶,拆层演示

重点提问:房子有几层?每层有几块?一共有几块?

小结:数量相同的积木能造出不同的房子,只是有的积木被其他积木挡住了,我们不容易发现,点数的时候我们可以一层一层的数清楚,不多数,也不漏数看不见的那些积木。

(二)找找躲起来的积木块。

导语:有的小组了,有的小组暂时落后,不过没关系,我又造了一幢房子,房子里有些积木很顽皮,像玩捉迷藏一样躲了起来。让我们仔细观察,把藏起来的积木找出来。

出题:准备好了吗?请问这幢房子有几层?每一层有几块?共有几块积木建成?

重点:移去屋顶,拆层演示,帮助幼儿学会数隐藏起来的积木块。

小结:房子一层层往上造,如果上层有几块积木,那这些积木下一定也有几块积木

三、造房子,数“砖块”。

(一)造幢房子把分数。

导语:经过两轮的比赛,哪一队的了呢?请每组朋友用你们现有的积木造一幢房子,然后我们一起来数数你们的房子由几块积木建成,共得到了几分。

重点:鼓励各组建造出点数上有难度(有多层、有重叠)的房屋

集体点数时一层一层数清楚。

(二)学做小小建筑师。

要求:每队派一个代表挑选喜欢的图纸,用积木搭出与图中相同的房子,要造的又快又好!

重点观察:每组搭的房子是否与图纸上的一样,各组搭建、点数的方法。

验证:他们搭的房子与图纸上的一样吗?记录的对不对呢?

小结:虽然各队拿到的图纸看起来不一样,其实是同一幢房子从不同的角度拍出的照片,所以搭出的房子是相同的。

四、延伸。

小小建筑师们让我们回去建造更多独特的房子,考考你的好朋友们你是用几块积木建成的好不好!

【教学反思】

今天的活动较为顺利的开展了,也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还成为了我园计算专题组的“一课多研”研讨的课例,反思一路走来获得成功的的原因,我觉得有:

a)关注细节的设计

计算活动教具多,对环节间的小结语要求也高,在这一次组织活动前教案在我的脑海中一次次的“过电影”,把握了每一个环节的细节要点(孩子合作中可能的状况、每一次小结重点提炼和梳理的内容、重难点落实的方式)。“细节决定成败”,活动前我让一个个环节都顺溜了,我想这也是活动活动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吧!

b)注重互动的有效性

我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大班的孩子,所以在今天的活动中我不仅关注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也为孩子们创造了很多合作互动和思考的机会,无形中提高了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中班数学图形迷宫教案篇六

1、通过操作了解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各种连接方法,萌发探索兴趣。

2、发挥想像力、创造力,并能完整地表达。

1、纸环,绳子、夹子、纽扣、订书机、纸张、固体胶、小棒等。

音乐停止时,你们也停下来,老师看看谁能找到好朋友,好不好?

2.游戏:找朋友

教师:嗯,老师看出来了×××和×××是好朋友,老师说的.对吗?

你知道老师是怎么知道的你们两个是好朋友吗?

因为你们两个拉起手来了,连接在一起了。

(1)出示两个纸环

教师:谁能想办法把这两个纸环连接在一起呢?

(启发幼儿积极动脑筋,想出多种办法连接。)

(2)出示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的东西

教师:你们认识这些东西吗?它们都叫什么名字?

它们也想找好朋友,你们能帮它们连一连吗?

(3)幼儿尝试用多种方法连接所给材料,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1)你是选用哪两样东西的?用什么方法把它们连接起来的?

(让幼儿分别说说自己的连接方法。)

(2)连接的方法很多,可以粘贴,串,钉,套,夹,挂等等。

鼓励幼儿想出更多的连接方法。

1.请幼儿发挥想像,再次将物品连接起来。

2.教师观察指导,并给予提示和帮助。

幼儿介绍自己的连接作品,分享成功的快乐。

中班数学图形迷宫教案篇七

大班数学活动《谁先吃桃子》根据数学绘本改编而成。绘本幽默生动、结尾出人意料,故事中六个动物围绕谁先吃桃子展开了有意思的争论,并且根据各自明显的特征进行排序。ppt教学在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次活动利用自制的p盯画面形象地展示了小动物争论排序的全过程,并展示调整作品与幼儿经验的契入面,同样的几次排序活动,由易到难,层层深入,plyf的直观形象设计巧妙地推动幼儿对于排序经验、比重经验的不断建构。

1 、结合动物的某一特征按指定要求进行排序,初步体验序列中物体的相对性和可变性。

2 、学习运用观察、比较、类推等方法比较动物的轻重。

3 、能细致操作,并大胆讲述操作结果。

(1)ppt课件:《谁先吃桃子》

(2)动物图卡、记录卡、动物与石头的比较图、铅笔橡皮若干。

结合活动流程,

重点介绍p盯课件在整个环节中重要的作用。活动流程}环节分析

第一环节:初步了解动物的主要特征。师(点击课件):它们都是谁?(ppt出示六种动物画面)这些动物朋友都有一个最大的特征,你能把它的特征和它们的名字一块儿说出来吗?(长耳朵小兔、大嘴巴饵鱼、高个子长颈鹿、长尾巴猴子、大肚皮犀牛、小小的毛毛虫)这是什么呢?这是一个怎样的桃子?(ppt出示桃子画面)

师:动物们看到这个桃子,馋得口水都快流出来了,都想先吃到这个桃子,哪谁先吃好呢?

本环节通过观察六种动物的典型特征,为接下来的“按动物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作好铺垫。而桃子的引出,既“勾”起了幼儿品尝桃子的欲望,又“唤”起了幼儿对动物看到桃子后急切品尝心情的理解,适时、巧妙的引出了本次活动的一条暗藏线索“让谁先吃好呢?"

在课件中,出示六种动物和桃子的画面,让幼儿看到生动形象的动物,细致地观察画面的动物特征。

第二环节:按动物的某一特征排序。截取绘本中的图片做成ppt

1 、观察按动物嘴巴大小、耳朵长短排序图

请小朋友在记录板上操作,提醒孩子要把动物放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行比较,然后按“从高到矮”的顺序进行排序。(点击画面)

为了引发孩子仔细观察及比较,在进行ppt画面观察时,特意把动物的嘴巴和耳朵进行了处理,让它们动起来,这样既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又可以提醒幼儿进行细致的比较,进一步凸显p盯的功能。

“怎样比才公平?”是孩子认知的关键点,在引发孩子讨论的基础上,为了让孩子获取公平比高矮的经验,首先突出了“小动物和什么比?",使幼儿掌握了高矮比较中参照对象的统一性,同时在p盯画面上运用红色横线让孩子进一步明确比高矮要站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行比较才是公平的道理,这样可让幼儿掌握科学比高矮方法。在操作卡设计上,同样通过红线加以提示。

3 、按动物的轻重排序。

(1)讨论比较轻重的方法。师:犀牛说“不行,我要按照体重的重和轻来决定吃桃子的顺序,最重的第一个吃,最轻的最后一个吃。那体重应该怎么比呢?你有什么好办法?(点击画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猴子跟石头比体重,谁重谁轻呢?跷得高的一头表示重还是轻?跷得低呢?如果跷跷板是平的,又说明什么?师:小动物用跷跷板来比体重了,一头坐小动物,一头放与动物体重相接近的石头,石头多的表示什么?石头少的呢?(继续点击画面,出示记录单)

(2)第一次操作

本环节比较动物的轻重是活动的难点,所以在画面的处理上要既简洁又清晰,便于孩子观察。特别在示范猴子与石头比轻重时,让跷跷板同真的一样翘起来,使孩子巩固已有的认知经验,知道怎样来比较谁重谁轻,为接下去的活动做好了铺垫。接着再出示所有动物比轻重的画面,请孩子进行观察记录,学习根据记录的石头的数量来给动物们从重到轻排队。

数一数几块石头,就在下面对应的空格中填上数字。

展示个别孩子的记录单,请其他孩子对照验证自己记录结果。

幼儿操作活动在这里采用了记录单,在记录单的设计上基于对大班孩子认知能力的考虑,设计了两个障碍,这样孩子既要总体参考石头数量的多少进行比较,又要通过两两比较类推来进行判断,使活动更加具有挑战性。为了突破活动难点,首先让孩子运用已有经验,讨论运用跷跷板比轻重的方法,然后借助记录单的方式直观展示给孩子,点击画面出现了一个答案,更直观地让幼儿理解记录的要求。

(3)第二次操作

引导孩子根据石头数量的记录和跷跷板图,帮小动物来比比谁重谁轻?

(5)操作错误的孩子进行纠错。

对孩子操作结果的展示通过投影仪来完成,特别对操作错误的记录单大家一起通过投影仪的展示来进行集体纠错。

4 、初步了解逆向排序

师:毛毛虫不答应了,猜猜为什么它不答应?

师:如果反过来排的话,会怎么样呢?

首先出示正向排序(点击画面,按身高从高到矮排列),再一起给动物从矮到高排(点击画面)然后出示正逆排序图(点击画面)让孩子感知逆向排序后,毛毛虫都是第一名。

师:你们觉得毛毛虫说得有道理吗?为什么?

1、师(点击图片):最后毛毛虫与其它动物一起分享又大又红又香的桃子。

2、教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比较方法,只要你认真观察,你就会找到许许多多的排列方式。(继续引发孩子对排列的探究欲望)

在这里借助ppt画面,把正向排序和逆向排序的画面放在一起,整个画面对比强烈,较好地让孩子感知正逆排序的相对性和可变性,从而领悟大小、长短、高矮、轻重正逆排序的实际意义,在师幼、幼幼的抛接中,活动重点迎刃而解。

最后环节“大家一起品尝桃子”是一个有趣的结尾,让幼儿在感受分享的同时,又使“让谁先吃好呢?”的线索贯穿始终。

中班数学图形迷宫教案篇八

积木是幼儿常见的玩具,幼儿园的孩子特别喜欢搭积木,他们们搭出的建筑各式各样。《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问题。大班下学期,孩子们已有一定的空间概念,因此我设计了《数正方体》这一数学活动,旨在发展幼儿感知立体图形的能力,建立起图形和数量的关系。

1 、学习有序地观察,正确点数正方体的数量,体验数形关系。

2 、感知立体图形在空间的存在形式,有一定的空间概念。

3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乐意接受挑战并感受成功的喜悦。

重点:感知立体图形在空间的存在形式,有一定的空间概念。

难点:学习有序地观察,正确点数正方体的数量,体验数形关系。

幼儿已认识正方体、电子白板、投影仪、正方体积木若干、操作纸2张、笔等。

为了突破重难点,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 、课件演示法。

2 、操作练习法。

3 、观察记录法。

本次活动我主要分为四个环节:一、复习认识正方体;二、看实物数正方体;三、学习数正方体的方法;四、复习、巩固数正方体的方法。下面我就具体来说一说。(一)复习认识正方体。

(点击课件:出示一个正方体)

请孩子们看一看,说一说这是什么图形,它有什么特点。接着总结正方体就是由6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围合的形体。(并点击正方体展开图。)在这一环节,利用课件和孩子们复习了正方体的特点,并播放了动态的正方体的展开图,这个正方体具有开合功能,使孩子们看起来更加直观,同时也加深了孩子们对于正方体的认识,为后面的数正方体活动做了铺垫。

(二)看实物数正方体。

1 、(点击课件:出示喜洋洋图片)

(创设情境)喜洋洋今天要和小朋友玩一个游戏,数正方体。以孩子们喜爱的动物形象喜洋洋引出本次活动的主题,孩子们易于接受,也更容易激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2 、看图片来说出有几个正方体搭建而成。

(点击课件出示第一幅图片)因为这幅图相对比较简单,没有遮挡,所以可以请小朋友一起来回答,老师在课件上做上记录。

(点击课件出示第二幅图片)这里有几个正方体呢?可能有的孩子会说6个,有的孩子会说7个。这里可以追问回答是7个的小朋友,为什么不是6个,而是7个,让孩子们说出被遮挡住的那一个积木。(接着点击课件出示下一幅分解图)让说6个的孩子看清楚被遮挡住的那一个积木。在这里,可以请小朋友上来写上数字7,这样就加强了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同时也增强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点击课件出示第三幅图片)请小朋友看看这里又有几个正方体呢?如果小朋友说出了不正确的个数,那么可以请他上来看着图指一指,这样就可以发现他哪里漏数了,然后大家一起来帮他纠正。接着播放一段视频,让孩子们看到刚才那些被挡住,容易漏数进去的积木。

在这一环节,我先后出示了3幅图片,图片由易到难,最后一幅图被挡住的有2个,通过观看分解图片、录像视频让孩子们感知立体图形在空间的存在形式,有一定的空间概念。在这一环节中也体现了电子白板的优势,在一个页面上我就可以点出录像,很是方便,这是其他课件所没有的功能。

(三)学习数正方体的方法。

1 、看图猜测和验证。

(点击课件出示一份操作纸)

请孩子们看一看,猜一猜有几个,然后把猜测结果记录下来。接着请孩子们根据自己猜测的结果取相应数量的正方体积木来搭一搭,看看能不能搭出图纸上的图形。成功与否请小朋友在括号里做个记录。

2 、交流操作结果。

请成功的小朋友上来介绍自己用了几个正方体积木搭出来的,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

数出来的。有的孩子可能会说是一层一层数的,有的孩子可能会说是一幢一幢数的,还有的孩子可能会说先数外面的,在数里面的。

那哪一种方法又快又不会漏数呢?我们可以把这些正方体看成一幢幢小房子,这幢是1层,我们就在上面写1,这幢是2层,我们就在上面写2,这幢有3层,我们就在上面写3,这幢有4层,我们就在上面写4,然后把这些数字加起来就得到了正确的正方体个数。在分享这一好方法时,我把这些立方体画上了不一样的颜色,并把前面的做了透明化处理,这样看上去一目了然,也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方法。

(四)复习、巩固数正方体的方法。

1 、运用刚才的方法进行记录。

(点击课件,出示一幅正方体图示)和孩子们一起运用刚才分享的数正方体的方法来数一数这幅图有几个正方体。

2 、(点击课件,出示一份操作纸)人手一份操作纸,请孩子们运用刚才的方法数出正方体的数量。

3 、交流操作结果。

在这里可以请个别幼儿上来记录自己的结果,尤其是可以请几个做错的小朋友上来写一写,看看他错在哪里,大家一起帮他纠正。这一点,就是白板的好处了,写错了可以擦掉重新再来,也让孩子们进一步巩固了数正方这一简单、方便、快速又正确的方法。

在整个活动中,我充分运用了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既增强了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也能让孩子们看得一目了然,便于孩子们的学习,同时也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整个活动环节层层递进,从易到难,活动中让孩子们动手操作、验证,体现了孩子们自主探索的过程,另外在讲评环节充分利用了白板可反复擦写的功能,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效果。

中班数学图形迷宫教案篇九

1、通过幼儿自主探索学习,培养他们观察、思维、运算能力。

2、学会根据两个骰面上的点数说出相应的答数,并会一一对应摆放棋子。

3、发展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游戏活动使孩子认识到数与棋类的'关系。

4、通过幼儿操作、探索、亲自尝试,提到孩子们竞争意识。

大骰子两个、五角星若干、各类游戏棋若干、小骰子若干。

1、小朋友看一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东西?(小骰子)你在哪见过?

2、我们一起来看看骰子有几个面组成?每个面上的圆点都一样吗?(每人一个)

1、老师拿出一个大骰子轻轻的掷在地上,请小朋友看看是几点?是怎么看的?(看骰子应该看最上面)。

2、老师把两个大骰子一起轻轻的掷在地上请小朋友看看是几点?(是把两个骰面上的圆点和在一起数出来)。

3、老师示范写出合成式,并告诉幼儿几和几合在一起是多少。4+5=9

4、了解合成式的概念,请一个小朋友来像老师一样掷骰子,二位小朋友上来书写合成式,大家检查他写的是否正确,正确的话就奖励一颗五角星。

5、自由组合,分四组合作掷骰子和记录合成式,教师巡回指导。完成后,交是把它贴在黑板上让全体孩子们检查书写是否正确。并用五角星做以鼓励。

2、想想用这种特殊方法玩棋子有什么优点吗?(棋子可以做快些、平时下课时可以多走几次棋、学会了算数)。

4、幼儿游戏,合作互相参与,教师给于一定的指导。

5、结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