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现状调研报告 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现状调研报告(通用5篇)

中小学德育现状调研报告 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现状调研报告(通用5篇)

ID:3491750

时间:2023-09-24 13:58:49

上传者:JQ文豪 中小学德育现状调研报告 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现状调研报告(通用5篇)

报告是指向上级机关汇报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工作情况、做法、经验以及问题的报告,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中小学德育现状调研报告篇一

体育是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属于教育学范畴。基本学习年限为四年,授予教育学学位。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大学体育教育经历很多发展阶段,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为一种承载着复合型功能和价值的大体育教育系统。

1.人文精神、心理、人格培养与训练的功能。其一,人文精神的培养功能。大学体育教育不是单一的肢体技能训练,通过各项体育项目的学习与训练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规则意识、组织意识、责任意识、吃苦精神与竞争精神等等,促使学生现代公民素质与意识的训练与提高。同时,通过体育理论课程的拓展,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品质等方面进行教育[2],其二,心理与人格的培养功能。各项体育运动项目能够考验学生的心理素质、毅力等,这些项目的开展,能够极大地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3],提高大学生克服各种困难和迎接各种挑战应具备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三,训练思维的功能。大学体育教育课的开展,能够促使学生学习一些体育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通过体育技能训练,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规划统筹力、反应与观察力等等。

2.健身功能。这是大学体育教育的本职功能,主要是对学生的身体运动方法和技能进行训练,教会学生各种科学强身健体的方式方法,最终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3.休闲与娱乐功能。关于这一功能,主要随着各种竞技比赛的出现,大学体育教育活动能够对一般观众具有休闲与娱乐的作用,当然也成为体育爱好者的休闲与娱乐方式之一。

4.大学体育教育的发展能够增强高校竞争力,能够提升高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声誉,也是一所大学彰显自身办学特色的亮点之一。

当前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由于主观与客观、历史与现实、内外等方面的原因,整体上发展得还不是很理想,在高校发展系统中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4],具体说来如下:

1.从学校层面来看,大学体育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视度不够。其一,学校对大学体育的重视度明显不够,导致大学体育处于整个高校发展系统的中边缘化的位置,导致各项投入明显不够。其二,大学体育指导思想与经济社会生活存在脱节的地方,尤其是健康体育和终身体育的理念、全程体育教育理念宣传建构不够。其三,大学体育教育的软件和硬件建设不够,包括师资建设、体育教育所需的各种设施、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等等均存在问题。

2.从学生层面来看,大学生普遍对体育教育课不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由于大学体育教育的考试价值取向,导致学生很多时候是应付性地上课,忽略了体育课的健身功能;学生对体育教育的关注点往往停留在体育考试层面上,很难真正端正学习体育课的态度和目的。其二,由于就业、专业学习、交友等原因,导致学生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了这些上面,相反,大学生对大学体育教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其三,在观念上,大学生对体育教育课程的理解还处于一种小体育观的状态,认为体育就是单一的身体训练,对人的其他素质训练作用不大。正是由于这样,导致当代大学生体质发展与健康非常不理想,凸显了大学体育教育模式和价值取向存在一些问题。

3.从教师层面来看,教师队伍素质、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教育模式等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一,在教育观念和理念上,要么传统式的教师主导,要么是学生自由式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很多大学体育教育课显得无所适从。其二,体育训练上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不够,很多体育教师强调要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对学生的体育心态和体育创造力等等方面重视不够。其三,大学体育教育课上的教育内容,很多是重复高中的体育教育,同时注重体育技能实际操作,对体育理论的系统讲解不够,没有真正让学生在大脑中建构起系统化的体育科学知识;同时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训练力度不够,忽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观察反应力等的培养。其四,大学体育教育方式方法显得很不灵活,包括体育教师的知识话语系统不生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沿袭教师讲解的教授方法,学生个性化和自由化的训练不够;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大班式的上课模式和放羊式的体育教育现象时有发生;教师的教育方法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性兴趣不强,导致教育的针对性不强,效果不理想;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够,导致师生互动式的体育教育方式还用得不够。其五,大学体育教育的形式较为单一,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处于课堂教学为主的状态,第二课堂体育活动开展得不够,现代化的复合式体育教育模式还没有形成。其六,体育教师数量有限,培训力度不够,学历与职称不高,综合素质整体不是很理想,尤其是在人文素质方面还欠佳。

鉴于以上我国大学体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我们务必要主动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全力推动大学体育教育的改革、发展[5],力求大学体育教育发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为高校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全力谱写大学体育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1.从制度和观念上彻底改变大学体育教育的边缘化状态。要真正落实这一点,其一,我国高校必须要从政策和制度上着手,把大学体育教育作为学生毕业考试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知识技能进行全盘考核检查,力求从国家和学校层面的制度建设上,将学生的体育发展状况纳入四年大学学业的考核体系;同时积极推动和支持学生的各项体育社团和活动,力求从学校层面就形成一种重视体育发展的导向。其二,大力宣传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在广大学生中树立起科学的大体育观念,彻底改变大学生对体育教育的漠然、不关注和无兴趣的现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大学体育教育中来。

2.加大体育教育的各项投入,全力提高大学体育教育的软件、硬件设施质量与数量,努力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和工作积极性,增加必备的体育设施和场地,引进先进的体育教育软件,力求推动大学体育教育从物质到精神上的现代化发展。

3.转变师生的体育教育观念与理念,积极推进体育教育的全面发展。其一,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单一重视体育技能的训练与教育转变到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兼顾人文教育。其二,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教育的理念。大学体育教育只是大学生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引导时期,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务必要树立终身体育教育的理念。

4.借鉴和吸收西方先进的大学体育教育模式,积极改革我国目前单一的体育教育模式,不断创新大学体育教育模式,努力形成多元并存的大学体育教育模式[6],积极推进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开展俱乐部形式的体育教育活动[7]。

5.加大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和建设力度,积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体育课程建设,结合我国的实际,形成现代化的复合型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真正建立起集群式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和注重大学体育教育的复合型功能和价值的教学内容。

6.加大大学体育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改革发展力度,科学建构大体育教育模式,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进行整合,积极吸收其他专业学科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努力建构现代化的大体育教育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本文来自于《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杂志。

大学体育教育经历很多发展阶段,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为一种承载着复合型功能和价值的大体育教育系统。

1.人文精神、心理、人格培养与训练的功能。其一,人文精神的培养功能。大学体育教育不是单一的肢体技能训练,通过各项体育项目的学习与训练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规则意识、组织意识、责任意识、吃苦精神与竞争精神等等,促使学生现代公民素质与意识的训练与提高。同时,通过体育理论课程的拓展,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品质等方面进行教育[2],其二,心理与人格的培养功能。各项体育运动项目能够考验学生的心理素质、毅力等,这些项目的开展,能够极大地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3],提高大学生克服各种困难和迎接各种挑战应具备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三,训练思维的功能。大学体育教育课的开展,能够促使学生学习一些体育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通过体育技能训练,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规划统筹力、反应与观察力等等。

2.健身功能。这是大学体育教育的本职功能,主要是对学生的身体运动方法和技能进行训练,教会学生各种科学强身健体的方式方法,最终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3.休闲与娱乐功能。关于这一功能,主要随着各种竞技比赛的出现,大学体育教育活动能够对一般观众具有休闲与娱乐的作用,当然也成为体育爱好者的休闲与娱乐方式之一。

4.大学体育教育的发展能够增强高校竞争力,能够提升高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声誉,也是一所大学彰显自身办学特色的亮点之一。

当前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由于主观与客观、历史与现实、内外等方面的原因,整体上发展得还不是很理想,在高校发展系统中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4],具体说来如下:

1.从学校层面来看,大学体育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视度不够。其一,学校对大学体育的重视度明显不够,导致大学体育处于整个高校发展系统的中边缘化的位置,导致各项投入明显不够。其二,大学体育指导思想与经济社会生活存在脱节的地方,尤其是健康体育和终身体育的理念、全程体育教育理念宣传建构不够。其三,大学体育教育的软件和硬件建设不够,包括师资建设、体育教育所需的各种设施、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等等均存在问题。

2.从学生层面来看,大学生普遍对体育教育课不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由于大学体育教育的考试价值取向,导致学生很多时候是应付性地上课,忽略了体育课的健身功能;学生对体育教育的关注点往往停留在体育考试层面上,很难真正端正学习体育课的态度和目的。其二,由于就业、专业学习、交友等原因,导致学生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了这些上面,相反,大学生对大学体育教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其三,在观念上,大学生对体育教育课程的理解还处于一种小体育观的状态,认为体育就是单一的身体训练,对人的其他素质训练作用不大。正是由于这样,导致当代大学生体质发展与健康非常不理想,凸显了大学体育教育模式和价值取向存在一些问题。

3.从教师层面来看,教师队伍素质、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教育模式等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一,在教育观念和理念上,要么传统式的教师主导,要么是学生自由式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很多大学体育教育课显得无所适从。其二,体育训练上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不够,很多体育教师强调要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对学生的体育心态和体育创造力等等方面重视不够。其三,大学体育教育课上的教育内容,很多是重复高中的体育教育,同时注重体育技能实际操作,对体育理论的系统讲解不够,没有真正让学生在大脑中建构起系统化的体育科学知识;同时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训练力度不够,忽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观察反应力等的培养。其四,大学体育教育方式方法显得很不灵活,包括体育教师的知识话语系统不生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沿袭教师讲解的教授方法,学生个性化和自由化的训练不够;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大班式的上课模式和放羊式的体育教育现象时有发生;教师的教育方法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性兴趣不强,导致教育的针对性不强,效果不理想;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够,导致师生互动式的体育教育方式还用得不够。其五,大学体育教育的形式较为单一,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处于课堂教学为主的状态,第二课堂体育活动开展得不够,现代化的复合式体育教育模式还没有形成。其六,体育教师数量有限,培训力度不够,学历与职称不高,综合素质整体不是很理想,尤其是在人文素质方面还欠佳。

鉴于以上我国大学体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我们务必要主动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全力推动大学体育教育的改革、发展[5],力求大学体育教育发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为高校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全力谱写大学体育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1.从制度和观念上彻底改变大学体育教育的边缘化状态。要真正落实这一点,其一,我国高校必须要从政策和制度上着手,把大学体育教育作为学生毕业考试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知识技能进行全盘考核检查,力求从国家和学校层面的制度建设上,将学生的体育发展状况纳入四年大学学业的考核体系;同时积极推动和支持学生的各项体育社团和活动,力求从学校层面就形成一种重视体育发展的导向。其二,大力宣传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在广大学生中树立起科学的大体育观念,彻底改变大学生对体育教育的漠然、不关注和无兴趣的现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大学体育教育中来。

2.加大体育教育的各项投入,全力提高大学体育教育的软件、硬件设施质量与数量,努力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和工作积极性,增加必备的体育设施和场地,引进先进的体育教育软件,力求推动大学体育教育从物质到精神上的现代化发展。

3.转变师生的体育教育观念与理念,积极推进体育教育的全面发展。其一,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单一重视体育技能的训练与教育转变到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兼顾人文教育。其二,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教育的理念。大学体育教育只是大学生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引导时期,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务必要树立终身体育教育的理念。

4.借鉴和吸收西方先进的大学体育教育模式,积极改革我国目前单一的体育教育模式,不断创新大学体育教育模式,努力形成多元并存的大学体育教育模式[6],积极推进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开展俱乐部形式的体育教育活动[7]。

5.加大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和建设力度,积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体育课程建设,结合我国的实际,形成现代化的复合型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真正建立起集群式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和注重大学体育教育的复合型功能和价值的教学内容。

6.加大大学体育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改革发展力度,科学建构大体育教育模式,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进行整合,积极吸收其他专业学科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努力建构现代化的大体育教育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本文来自于《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杂志。

通过调查,近五成的中学生喜欢参加体育锻炼,近七成的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表明,学生内心对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是积极的、踊跃的,大多愿意并希望能参加体育活动。中学生虽然学业任务比较重,但是,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很高。

(1)中学生一天的体育锻炼时间

三分之二的中学生参与了一小时以上的体育锻炼,达到了“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要求,对于处在身体成长期的中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大有裨益。我们还需要看到,还有三分之一的中学生应该加大锻炼时间,才能达到一小时的要求。

(2)中学生对于学校体育锻炼时间的看法

随着中学生年龄的增长,身体的生长发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减肥”成为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完全可以理解,只是家长和社会给予适度的关注。肥胖的中学生要从自身健康出发,通过体育锻炼这种健康方式,来适度减肥,增强体质,是无可厚非的行为,应给予提倡。

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喜爱的体育项目前五位分别是:“羽毛球”、“轮滑、游泳等休闲类”、“跑步等田径类”、“篮球、足球等类”、“跳绳等中考项目”。在这些项目中,传统的、时尚的都有,中学生选择的面很宽,各种项目都有喜好者。

羽毛球成为大家的最爱,可能是此运动不受场地的限制,具有一定的比赛性、攻击性和趣味性有关。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调查中特别提出的中考项目再次进入视野,看出中考政策的影响。

中学生参与的体育锻炼项目很多,这些运动需要花多少钱呢?中学生自身还不具备经济能力,当然花费也是比较注意节约,62.5%的中学生年花费在500元以下,作为家长,应该感到欣慰。不互相攀比运动装备,花最少的钱,锻炼好自己的身体,才是非常值得提倡的行为。

【结论】

本次对中学生体育锻炼情况进行的调查显示出,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大多数中学生喜欢体育锻炼,中学生是渴望参加体育活动的。只要有合适的时间,他们就会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锻炼。

2、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较为端正,对体育锻炼的认识非常到位。增强自身体质,利于生长发育是他们的出发点。这对学校和社会进一步引导中学生参加更多的体育锻炼奠定了思想基础。

3、三分之二的中学生参与了一小时以上的体育锻炼,达到了“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基本要求。而且,大多数中学生对学校体育锻炼时间感到满意。

4、羽毛球、轮滑、跑步、篮球、足球、跳绳等不受场地的限制、社区非常容易开展的项目是中学生的最爱。其实这些运动也是花费较少比较节俭的项目,花最少的钱,锻炼好自己的身体,中学生从自身出发,选择是明智之举。

5、中考体育提高分数,基本到达了促进中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九成以上的中学生知道这一政策的改变,43.7%的被调查者把“为了体育中考获得高分”作为锻炼的目的之一,而且三分之二的中学生,还把这种认识落实到行动上,找更多时间锻炼。可见,中考体育分数的改变,引起了中学生的高度重视。

6、减肥成了31%的被调查中学生的体育锻炼目的之一,无可厚非,但家长和社会给予适度的引导和关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xx市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在实际调研过程中,采用随机非概率抽样抽取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金融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以及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4所高职院校作为样本进行调查研究。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发表的有关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论文和出版的著作,归纳总结相关经验。

(2)问卷调查法。本文依据研究目的设计了xx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调查问卷,根据不同场所,进行了抽样调查,抽样范围包括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金融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以及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4所高职院校,共随机现场发放调查文卷610份,回收有效问卷590份,回收有效率96.7%,发得到随机样本。

(3)数理统计法。运用计算机软件spss对数据进行录入。

1.高校院校学生体育消费性别特征

性别不仅是人的基本生理特征,同时也是人的基本社会特征之一。不同性别的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行为也迥然各异,具体到体育消费领域,性别对男性与女性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显然亦存在诸多差异。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大学生在付诸体育消费行为时,男生有402人,占样本总数的68.1%;女生有188人,占样本总数的31.9%。这些统计数据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人数男生明显高于女生,男生对比女生的体育消费行为更加积极活跃。

2.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观念及体育消费动机

3.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结构

体育消费结构一般分为实物型体育消费和娱乐型体育消费。据统计资料显示,xx市高职院校大学生实物型的体育消费主要包括体育服装、运动鞋袜、体育音像产品,以及体育报刊等产品,实物型体育支出占据了高职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绝大部分,构成了目前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的主流。同时在被调查的4所高职院校中,通过对男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进行比较发现,性别差异对男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未呈现显著性差异(p=0.369),表明在进行实物型体育消费时,男女生体育消费结构的差异程度不大。从访谈情况看,大多数高职大学生表示假如他们选择某项自己喜欢的收费体育项目进行体育消费时,为保证更好地掌握所授体育技能,将会相应的购买所需体育设备。比如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在校大学生在报名参加跆拳道社之前,会以个别购买或团购的形式预购跆拳道服和相关的训练器具。显而易见,为保障参与体育活动,一些实物型的体育消费品已经自然而然的成为高职大学生体育生活的必需品,所以,实物型体育支出占据其体育消费主体也就不足为奇了。

经过进一步的追踪调查与统计分析,发现xx市高职大学生的娱乐型体育消费能力偏低,对娱乐型体育消费的支出大多局限于现场观赏各类体育比赛的门票和业余时间参加各种体育项目培训费用等,并且男女生的娱乐型体育消费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男生在娱乐型体育消费能力上大大优于女生。这些数据说明娱乐型体育消费在xx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中所占比例较低,需进一步拓展他们的娱乐型体育消费水平。

4.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水平

5.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项目

根据访问调查,xx市高职院校大学生选择体育活动的项目中,多数青睐球类和健美类项目的体育健身活动。其中男生参与的体育项目按选择人数的多寡依次为:足球、篮球、羽毛球、网球、跆拳道等,女生分别是:瑜珈、体育舞蹈、羽毛球、游泳、网球等。在选择这些项目进行体育活动时,由于身在学校的学生可以免费使用学校的体育场地和器材,加之学生在上体育课的过程中也能学到较多体育技术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发生体育消费行为时,主要体现利用业余或假期时间在校外的诸多社会经营场所的体育消费行为,例如,在收费场所打羽毛球、篮球,以及跆拳道训练等等,而在学校进行体育项目消费亦仅限于不满足体育课获得的体育信息量,或者本校不开设此项体育课程,学生转而借助学校体育设施并聘请体育人才以实施收费的形式进行体育健身。此种体育消费方式构成了校内高职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部分。这有力佐证了高职院校大学生虽然体育消费项目种类繁多,但校内体育消费意识薄弱的事实。

第一,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人数男生明显高于女生,男生对比女生的体育消费行为更加积极活跃,这一结果与现场访问调查相吻合。

第二,体育消费结构一般分为实物型体育消费和娱乐型体育消费。据统计资料显示,xx市高职院校大学生实物型的体育消费主要包括体育服装、运动鞋袜、体育音像产品,以及体育报刊等产品,实物型体育支出占据了高职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绝大部分,构成了目前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的主流。

通过调查,近五成的中学生喜欢参加体育锻炼,近七成的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表明,学生内心对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是积极的、踊跃的,大多愿意并希望能参加体育活动。中学生虽然学业任务比较重,但是,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很高。

(1)中学生一天的体育锻炼时间

三分之二的中学生参与了一小时以上的体育锻炼,达到了“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要求,对于处在身体成长期的中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大有裨益。我们还需要看到,还有三分之一的中学生应该加大锻炼时间,才能达到一小时的要求。

(2)中学生对于学校体育锻炼时间的看法

随着中学生年龄的增长,身体的生长发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减肥”成为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完全可以理解,只是家长和社会给予适度的关注。肥胖的中学生要从自身健康出发,通过体育锻炼这种健康方式,来适度减肥,增强体质,是无可厚非的行为,应给予提倡。

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喜爱的体育项目前五位分别是:“羽毛球”、“轮滑、游泳等休闲类”、“跑步等田径类”、“篮球、足球等类”、“跳绳等中考项目”。在这些项目中,传统的、时尚的都有,中学生选择的面很宽,各种项目都有喜好者。

羽毛球成为大家的最爱,可能是此运动不受场地的限制,具有一定的比赛性、攻击性和趣味性有关。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调查中特别提出的中考项目再次进入视野,看出中考政策的影响。

中学生参与的体育锻炼项目很多,这些运动需要花多少钱呢?中学生自身还不具备经济能力,当然花费也是比较注意节约,62.5%的中学生年花费在500元以下,作为家长,应该感到欣慰。不互相攀比运动装备,花最少的钱,锻炼好自己的身体,才是非常值得提倡的行为。

【结论】

本次对中学生体育锻炼情况进行的调查显示出,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大多数中学生喜欢体育锻炼,中学生是渴望参加体育活动的。只要有合适的时间,他们就会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锻炼。

2、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较为端正,对体育锻炼的认识非常到位。增强自身体质,利于生长发育是他们的出发点。这对学校和社会进一步引导中学生参加更多的体育锻炼奠定了思想基础。

3、三分之二的中学生参与了一小时以上的体育锻炼,达到了“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基本要求。而且,大多数中学生对学校体育锻炼时间感到满意。

4、羽毛球、轮滑、跑步、篮球、足球、跳绳等不受场地的限制、社区非常容易开展的项目是中学生的最爱。其实这些运动也是花费较少比较节俭的项目,花最少的钱,锻炼好自己的身体,中学生从自身出发,选择是明智之举。

5、中考体育提高分数,基本到达了促进中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九成以上的中学生知道这一政策的改变,43.7%的被调查者把“为了体育中考获得高分”作为锻炼的目的之一,而且三分之二的中学生,还把这种认识落实到行动上,找更多时间锻炼。可见,中考体育分数的改变,引起了中学生的高度重视。

6、减肥成了31%的被调查中学生的体育锻炼目的之一,无可厚非,但家长和社会给予适度的引导和关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xx市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在实际调研过程中,采用随机非概率抽样抽取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金融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以及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4所高职院校作为样本进行调查研究。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发表的有关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论文和出版的著作,归纳总结相关经验。

(2)问卷调查法。本文依据研究目的设计了xx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调查问卷,根据不同场所,进行了抽样调查,抽样范围包括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金融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以及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4所高职院校,共随机现场发放调查文卷610份,回收有效问卷590份,回收有效率96.7%,发得到随机样本。

(3)数理统计法。运用计算机软件spss对数据进行录入。

1.高校院校学生体育消费性别特征

性别不仅是人的基本生理特征,同时也是人的基本社会特征之一。不同性别的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行为也迥然各异,具体到体育消费领域,性别对男性与女性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显然亦存在诸多差异。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大学生在付诸体育消费行为时,男生有402人,占样本总数的68.1%;女生有188人,占样本总数的31.9%。这些统计数据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人数男生明显高于女生,男生对比女生的体育消费行为更加积极活跃。

2.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观念及体育消费动机

3.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结构

体育消费结构一般分为实物型体育消费和娱乐型体育消费。据统计资料显示,xx市高职院校大学生实物型的体育消费主要包括体育服装、运动鞋袜、体育音像产品,以及体育报刊等产品,实物型体育支出占据了高职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绝大部分,构成了目前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的主流。同时在被调查的4所高职院校中,通过对男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进行比较发现,性别差异对男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未呈现显著性差异(p=0.369),表明在进行实物型体育消费时,男女生体育消费结构的差异程度不大。从访谈情况看,大多数高职大学生表示假如他们选择某项自己喜欢的收费体育项目进行体育消费时,为保证更好地掌握所授体育技能,将会相应的购买所需体育设备。比如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在校大学生在报名参加跆拳道社之前,会以个别购买或团购的形式预购跆拳道服和相关的训练器具。显而易见,为保障参与体育活动,一些实物型的体育消费品已经自然而然的成为高职大学生体育生活的必需品,所以,实物型体育支出占据其体育消费主体也就不足为奇了。

经过进一步的追踪调查与统计分析,发现xx市高职大学生的娱乐型体育消费能力偏低,对娱乐型体育消费的支出大多局限于现场观赏各类体育比赛的门票和业余时间参加各种体育项目培训费用等,并且男女生的娱乐型体育消费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男生在娱乐型体育消费能力上大大优于女生。这些数据说明娱乐型体育消费在xx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中所占比例较低,需进一步拓展他们的娱乐型体育消费水平。

4.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水平

5.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项目

根据访问调查,xx市高职院校大学生选择体育活动的项目中,多数青睐球类和健美类项目的体育健身活动。其中男生参与的体育项目按选择人数的多寡依次为:足球、篮球、羽毛球、网球、跆拳道等,女生分别是:瑜珈、体育舞蹈、羽毛球、游泳、网球等。在选择这些项目进行体育活动时,由于身在学校的学生可以免费使用学校的体育场地和器材,加之学生在上体育课的过程中也能学到较多体育技术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发生体育消费行为时,主要体现利用业余或假期时间在校外的诸多社会经营场所的体育消费行为,例如,在收费场所打羽毛球、篮球,以及跆拳道训练等等,而在学校进行体育项目消费亦仅限于不满足体育课获得的体育信息量,或者本校不开设此项体育课程,学生转而借助学校体育设施并聘请体育人才以实施收费的形式进行体育健身。此种体育消费方式构成了校内高职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部分。这有力佐证了高职院校大学生虽然体育消费项目种类繁多,但校内体育消费意识薄弱的事实。

第一,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人数男生明显高于女生,男生对比女生的体育消费行为更加积极活跃,这一结果与现场访问调查相吻合。

第二,体育消费结构一般分为实物型体育消费和娱乐型体育消费。据统计资料显示,xx市高职院校大学生实物型的体育消费主要包括体育服装、运动鞋袜、体育音像产品,以及体育报刊等产品,实物型体育支出占据了高职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绝大部分,构成了目前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的主流。


中小学德育现状调研报告篇二

以下提供一篇调研报告给大家参考!

6月20日至26日,在市政协副主席李世秀的带领下,市政协文教卫体委组织部分政协常委及委员就我市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进行调研。调研采取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调研组在听取市教育局汇报后,选择了具有较强代表性的了中线乐园乡、北线南阳乡、南线范镇三个乡镇中小学进行调研,广泛听取了学校、部分教师代表、及当地乡村干部意见。这次调研主要是摸清目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我市对农村义务教育决策时提供参考意见。调查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教师数量:目前我市农村共有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初中11所,完小30所(其中中心小学20所),村小及教学点42个,初小77所。在校学生34515人,教师数2592人,其中小学1693人,初中899人,因病请假22人,借调到其他行业工作的3人。另有年高体弱教师(男55岁、女50岁以上)100多人不能胜任教学工作。

(二)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紧缺学科:

1、年龄结构:小学50岁以上教师占52%,36—49岁占29.5%,35岁以下占18.5;初中50岁以上教师占16.1%,36—49岁占40.5%,35岁以下占43.4%。总体来说,小学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初中教师年龄结构则相对合理。

2、学历结构:总体学历基本达标,但仍有85名老教师学历不达标,特别是第一学历达标的教师达标率不高。 3、学科紧缺:小学英语教师48人,初中仅22人,缺口很大;信息技术学科,小学36人,初中仅15人;音体美小学48人,初中仅26人。初中缺口更加明显,亟待选招新教师充实。

具体情况如下表:

类别

年龄结构(%)

学历结构(人数)

紧缺学科(人数)

35岁以下

36—49岁

50岁以上

本科以上

专科

中专

高中

初中

及以下

英语

信技

音体美

其他

小学

18.5

29.5

52

35

658

931

51

18

48

36

48

10

初中

43.4

40.5

16.1

239

590

54

14

2

22

15

26

16

总计

274

1248

985

65

20

70

51

74

26

(三)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2、教师业务培训。确保每年公用经费的5%用于教师业务培训。每年安排约300人次青年教师参加省级、地级、县级骨干教师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师德培训、新课程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教育理论和学科专业水平提升培训。同时建立校本培训监管机制,强化各校校本教研工作有效开展。通过不同层次的培训有效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水平。

3、打造品牌队伍。通过每年一度的“德、能、勤、绩”考核、教师职称聘任、优秀教师与师德标兵评选等活动的开展,结合九江市三年一次的“一、二、三”优秀园丁评选工作,打造一批名师。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度,扩大了人才品牌效应。

4、优化班子结构。把思想境界高、群众反响好、专业发展强的年轻骨干教师吸纳到班子中来,从而使班子成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得到不断优化。

5、改善办学条件。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农村校舍基体得到了改造,办学条件大大提高,使边远山区青年教师“进得来,留得住”,能够安心教学。

整体来看,我市农村教师队伍较为稳定,大部分教师服从组织、扎根农村、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锐意进取,精益求精,形成了良好的育人氛围,也取得了喜人的育人成果。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加快,初中教师专科以上学历达92.2%,三年内提高了9.1%,小学教师专科学历41%,超过了省定标准六个百分点。xx年度教育教学质量跃居九江市前列。正是因为有一支师德好、学历高、业务精、能力强、讲奉献、爱学生、有钻劲、能创新的教师队伍,才使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有了根本保证。

二、客观现状

近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依然不稳,总量超编,但教学岗位人员相对不足,教非所学、年龄老化,学历偏低以及教师精神面貌令人担忧,已成为制约农村义务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特别是近几年来生源锐减,大量优生转入城区学校,造成生源质量下降,教学质量与城区学校差距在日渐扩大,生源越差,教师教学积极性就越低,教学质量越差,越留不住生源,形成了一种生源流失与质量下降的恶性循环。主要问题如下:

(一)超编缺岗现象严重。农村学校特别是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整体数量依然缺编。乐园学校定编80人,现有在职在编教师81人,返聘民师2人,工友1人,看起来是超编,但其中服兵役1人、借调外出4人,由于“民转公”教师多,正值自然退休高峰期,其退休教师达26人,这种现象在全市普遍存在。还有一些地方虽然超编,但教学网点多,整体缺编现象更加严重。南阳学区有宝山、韭山、红日、严畈4个教学点加起来也只有30个学生。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30个学生却配备教师7名,其中韭山教学点只有一名学生也配备了一名教师;而中心小学37个教学班却只有34名在编教师。教学网点的分散,班额小,也是导致教师数量不足的原因之一。为解决教师短缺问题,一些地方只得聘请代课教师。

(三)师资配备不齐,专业学科发展不平衡。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然而,我市大多乡村学校无法和城区学校一样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主要是英语、物理、化学等科目教师严重缺乏,音、体、美、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基本没有科班出身,基本上是其它学科教师兼任,因此处于应付状态,有的科目甚至停开。以情况相对比较好的范镇中学为例,除了有2名英语、1名物理专业毕业的教师外,其他学科专业课程均由非专业老师教学。教师基本谈不上专职,更谈不上专业,只是维持教学基本运转而已,这根本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的调研报告的延伸阅读——调研报告的写作内容

2.目录表

4.本文主体部分 包括整个市场调查的详细内容,含调查使用方法,调查程序,调查结果。对调查方法的描述要尽量讲清是使用何种方法,并提供选择此种方法的原因。在本文中相当一部分内容应是数字、表格,以及对这些的解释、分析,要用最准确、恰当的语句对分析作出描述,结构要严谨,推理要有一定的逻辑性。在本文部分,一般必不可少地要对自己在调查中出现的不足之处,说明清楚,不能含糊其辞。必要的情况下,还需将不足之处对调查报告的准确性有多大程度的影响分析清楚,以提高整个市场调查活动的可信度。

中小学德育现状调研报告篇三

(一)调研学校的选择标准

学校――该地区高中、初中、小学各两所

1.级别:省一级?市一级?区一级?

(二)联系调研对象的方法

1跟队伍所在中小学校长、管理者、老师取得联系的方法:

2)请领导或老师引见;

3)利用当地同学的人脉取得联系方式,组员主动联系;

4)组员主动到所在学校的办公楼寻找学校领导、管理者、老师;

……

2、.跟教育局领导、教师培训机构、其他中小学校长、管理者、老师取得联系的方法:

2)请领导或老师帮忙联系;

3)利用当地同学的人脉取得联系;

……

(三)对调研对象的调研方法

1、校长或学校负责培训的管理者――访谈为主,问卷为辅

调研对象数量:各地区高中、初中、小学各两个,

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现状调研方案

访谈问题:1)……

2、教师培训机构――访谈为主,问卷为辅

调研对象数量:

访谈问题:1)……

3、该地区教育局领导――访谈

调研对象数量:2个

访谈问题:

4、教师――问卷、访谈并重

调研对象数量:各地区高中、初中、小学各×个,平均每所学校×个

访谈问题:

1)

……

ps:以上调研对象的个数可根据调研实际情况调整,一定要确保能够从访谈的对象中了解、收集到我们需要的信息!

(四)如何在访谈过程中扩大在当地的关系网

1)先跟队伍所在学校的校长或主要领导取得访谈机会

3)相关的`帮助包括:推荐有助于我们在该校调研的调研对象;推荐有助于本次调研进行的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分别推荐一所或多所当地的普通高中、普通高中、区一级小学给我们进行实地调研,并提高给我们联系方式,最好能通过有好的交谈让该校的领导亲自帮我们取得联系。

4)真诚得向每一位访谈的领导取得联系方式,并表示该访谈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以及启发,感谢其的合作以及给予的帮助。

……

ps:以上取得联系、拓展关系面的方法可以贯穿应用于整个调研过程。

(五)实地调研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访谈之前有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包括:

1)对访谈对象基本信息的了解,对访谈问题的准备。

3)结合我们调研的开展情况整理好我们需要取得的外界帮助,并在访谈的过程中灵活地穿插,制造机会,抓紧机会。

2.调研过程中队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1)对调研内容要充分熟悉,有客观的认识以及自己积极的见解。

2)对调研机会时刻保持敏感,需要时必须积极制造机会,紧抓机会。

3)多与队友沟通交流,要有强烈的团队意识。

4)要有足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积极主动意识。

5)待人接物要真诚、不卑不亢、大方得体。

6)善于倾听,并主动地跟别人交流。

7)善于观察访谈对象的言行动作,在其中提炼出非语言信息。

〖1〗〖2〗

8)积极思考,并提炼观点。

3.调研过程中必须注意的技巧:

1)对于比较重要的访谈一定要做好访谈笔记并暗地录音,以方便后期访谈稿的整理,以及后期观点的提炼。

2)发放问卷时要真诚表示他们的合作对我们调研取得数据的重要性,希望他们认真积极配合。如果是对单个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必需让其意识到其给予我们的信息的重要性。

(六)、调研日程

ps:1.以上的调研日程要只供参考,实际操作要根据调研实际开展情况进行调整。如2.在三下乡过程中不能完成问卷的发放以及访谈工作,可联系当地同学帮忙跟进。

中小学德育现状调研报告篇四

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写报告很是头疼的,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的调研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6月20日至26日,在市政协副主席李世秀的带领下,市政协文教卫体委组织部分常委及委员就我市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进行调研。调研采取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调研组在听取市教育局汇报后,选择了具有较强代表性的了中线乐园乡、北线南阳乡、南线范镇三个乡镇中小学进行调研,广泛听取了学校、部分教师代表、及当地乡村干部意见。这次调研主要是摸清目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我市对农村义务教育决策时提供参考意见。调查情况如下:

(一)教师数量:目前我市农村共有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初中11所,完小30所(其中中心小学20所),村小及教学点42个,初小77所。在校学生34515人,教师数2592人,其中小学1693人,初中899人,因病请假22人,借调到其他行业工作的3人。另有年高体弱教师(男55岁、女50岁以上)100多人不能胜任教学工作。

(二)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紧缺学科:

1、年龄结构:小学50岁以上教师占52%,36—49岁占29.5%,35岁以下占18.5;初中50岁以上教师占16.1%,36—49岁占40.5%,35岁以下占43.4%。总体来说,小学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初中教师年龄结构则相对合理。

2、学历结构:总体学历基本达标,但仍有85名老教师学历不达标,特别是第一学历达标的教师达标率不高。 3、学科紧缺:小学英语教师48人,初中仅22人,缺口很大;信息技术学科,小学36人,初中仅15人;音体美小学48人,初中仅26人。初中缺口更加明显,亟待选招新教师充实。

(三)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1、师德师风教育。教育系统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师风师德专题教育活动,通过学习动员、对照自查、整改提高三个阶段,广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摆问题,剖根源,抓典型,定措施,要求人人参与、个个过关,并结合师风师德宣讲活动弘扬正气、激励先进。

2、教师业务培训。确保每年公用经费的5%用于教师业务培训。每年安排约300人次青年教师参加省级、地级、县级骨干教师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师德培训、新课程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教育理论和学科专业水平提升培训。同时建立校本培训监管机制,强化各校校本教研工作有效开展。通过不同层次的培训有效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水平。

3、打造品牌队伍。通过每年一度的“德、能、勤、绩”考核、教师职称聘任、优秀教师与师德标兵评选等活动的开展,结合九江市三年一次的“一、二、三”优秀园丁评选工作,打造一批名师。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度,扩大了人才品牌效应。

4、优化班子结构。把思想境界高、群众反响好、专业发展强的年轻骨干教师吸纳到班子中来,从而使班子成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得到不断优化。

5、改善办学条件。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农村校舍基体得到了改造,办学条件大大提高,使边远山区青年教师“进得来,留得住”,能够安心教学。

整体来看,我市农村教师队伍较为稳定,大部分教师服从组织、扎根农村、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锐意进取,精益求精,形成了良好的育人氛围,也取得了喜人的育人成果。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加快,初中教师专科以上学历达92.2%,三年内提高了9.1%,小学教师专科学历41%,超过了省定标准六个百分点。xx年度教育教学质量跃居九江市前列。正是因为有一支师德好、学历高、业务精、能力强、讲奉献、爱学生、有钻劲、能创新的教师队伍,才使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有了根本保证。

近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依然不稳,总量超编,但教学岗位人员相对不足,教非所学、年龄老化,学历偏低以及教师精神面貌令人担忧,已成为制约农村义务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特别是近几年来生源锐减,大量优生转入城区学校,造成生源质量下降,教学质量与城区学校差距在日渐扩大,生源越差,教师教学积极性就越低,教学质量越差,越留不住生源,形成了一种生源流失与质量下降的恶性循环。主要问题如下:

(一)超编缺岗现象严重

农村学校特别是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整体数量依然缺编。乐园学校定编80人,现有在职在编教师81人,返聘民师2人,工友1人,看起来是超编,但其中服兵役1人、借调外出4人,由于“民转公”教师多,正值自然退休高峰期,其退休教师达26人,这种现象在全市普遍存在。还有一些地方虽然超编,但教学网点多,整体缺编现象更加严重。南阳学区有宝山、韭山、红日、严畈4个教学点加起来也只有30个学生。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30个学生却配备教师7名,其中韭山教学点只有一名学生也配备了一名教师;而中心小学37个教学班却只有34名在编教师。教学网点的分散,班额小,也是导致教师数量不足的原因之一。为解决教师短缺问题,一些地方只得聘请代课教师。

(二)教师年龄结构偏大,教学方式不能与时俱进

教育是青春的事业。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大至在6-16岁之间,在他们的眼里,这个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太多的神奇与美丽,所以他们希望看到和接触的都是美好的事物,希望自己的教师年轻漂亮帅气有活力。而在我市农村学校里,教师的年龄结构偏大,中老年老师所占比例过大,致使农村学校教学氛围不活、不新、没有生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正常成长。如范镇中学教师平均年龄40岁。乐园学校81名教师中,50岁以上的27名,占三分之一,特别是55岁以上的竟然有17名。南阳学区67名教师中,51岁以上的21名,而30岁以下的只有3名。范镇学区123名教师中,46岁以上80人,其中55岁以上41人,占三分之一,而35岁以下的教师只有14人,师资严重老化。据统计,目前,全市农村学校50岁以上的教师共1025名,30岁以下的教师只有162名,平均年龄43.6岁。中年教师偏多,年轻教师太少,三五年后,教师老龄化现象将更为严重。

(三)师资配备不齐,专业学科发展不平衡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然而,我市大多乡村学校无法和城区学校一样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主要是英语、物理、化学等科目教师严重缺乏,音、体、美、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基本没有科班出身,基本上是其它学科教师兼任,因此处于应付状态,有的科目甚至停开。以情况相对比较好的范镇中学为例,除了有2名英语、1名物理专业毕业的教师外,其他学科专业课程均由非专业老师教学。教师基本谈不上专职,更谈不上专业,只是维持教学基本运转而已,这根本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目前农村学校大部分教师是民办教师转编的,他们的基本技能比较低。

根据上面的现状描述与原因的分析,笔者认为,加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尽快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以及培养、培训制度,从根本上对教师这一职业进行规范化,形成全社会尊重教师的法律和权威感,这样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战略意义。

第二、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师面临的问题,让身处教育前线的教师们能够安心,认真的完成本职工作。从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使其在教育前线作出辉煌成绩,从而大力推动农村小学教育的快速发展。

第三、增强教师的终身教育意识和培训意思。我乡在职教师职前专业教育起点比较低,小学教师队伍的文化业务素质受到严重影响,需要接受再教育。现代社会的进步,带来了科学技术知识的惊人发展以及思想观念的不断进步,这就需要教师接受终身教育,不断进行知识与观念的更新。学校要有强烈的培训意识和终身教育意识,积极创造条件组织、鼓励、支持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如学历达标培训,业务能力培训,知识更新培训,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掌握现代教育手段的培训。学校应经常利用多种形式,抓住各种机会向全体教师,尤其是对新教师进行学校的办学思想、思路、目标、观念等,使学校的办学宗旨深入人心,形成共识,指导教师克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

中小学德育现状调研报告篇五

本次调研主要围绕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职业发展”问题展开,除了对《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涉及到的“城乡师资水平差异”、“职称评聘”、“城镇教师向乡村流动”、“乡村教师培训”等话题进行了访谈,还对计划中未明确提出的“工资结构”、“职称弊端”、“教师代表大会”等问题进行了采访和分析。

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一、乡村教师工资待遇低成为突出问题

以来,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广东等地频发教师抗议“工资过低”、要求“涨工资”的群体性事件。教师工资待遇低已成为制约乡村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

时任国家总理温家宝在北京市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发出掷地有声的承诺:“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成为各地教师要求涨工资的“尚方宝剑”。事实上,这一规定要追溯到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其中明确写到“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至,国家出台《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均强调“涨工资”。然而我们调研中发现,教师的工资水平依然较低,并且存在工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第一,“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得不到落实

四川某县教师,算上学期末、年终奖,月收入比同级别的公务员少多元。,河南省某县以收入较高的中学高级教师为例,月工资为3700元(此为税前、未扣除公积金和医保的应发工资,实发工资约3000元)左右,低于该市平均工资4100元。

河南调研点的乡村教师反映,十年前,他们比本地的建筑工人工资高,现在比建筑工人还低1000元(建筑工人平均月收入3000元,而乡村教师月入2000出头)。当地房价平均为每平方米3000元左右,老师如果想买个60平米的房子,要花近时间。

广西调研点的老师们普遍反映,工资增长赶不上物价长得快。有老师说,原来年底会多发一个月工资,但这几年“13薪”发放的频率明显减少了,月工资虽然提升了,总量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变化。

那么,老师工资多少算合理?老师们的期待是:工资和福利应该和当地的公务员看齐,这也是总理承诺、教师法规定的;月工资应该能够和当地单位平方米的平均房价不相上下,这样这辈子才有指望买个房子。简言之,教师的工资应该“养得起家”。

第二,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大

且不论不同的省份,即便是同一个市(地级市)的下属各县之间教师收入差距极大,江苏某市区教师工资与下属较为贫困的县差多出约1500元/月,广西某市同样的情况多出约1000元/月。河南某县小学校长(小教高级)反映,他的工资比该市城区同等级别的老师低约500元/月。在老师工资不高的普遍状况下,这并不是一个小数字。

同时,城乡之间教师收入差距大,主要表现在补课费这种隐形收入上。在县城,主要科目教师的有偿补课成为弥补教师收入的主要手段,而乡村教师显然缺乏这种机会。四川调研点的乡村老师反映,同样在城市和农村工作三年,城市学校的老师可能会比农村学校老师多收入至少20万。

此外农村教师的评职称、评优等机会,相对城市教师的机会少,这也导致城乡教师的实际收入差距大。江苏某县乡村中学教师还反映,县城的教师每年公费体检一次,但农村教师每两年公费体检一次。

由于地区、城乡教师收入差距大,乡村教师总是想方设法托关系进入城镇,而城镇教师则希望进入市区,对于老师来说,争取的更高的工资无可厚非;但对于农村儿童来说,则无疑加剧了教育资源的流失,带来进一步的教育不公。

第三,工资构成不合理

教师的工资主要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构成,另外还有一部分的可以忽略不计的教龄津贴(3-10元不等)。

老师们反映职称工资权重太大、绩效工资计算方法不合理,教龄津贴占比太低。

薪级工资的标准是职称,教师们反映职称工资差距大,从小教初级到小教高级,广西调研点的工资薪级工资差别在300元左右。从附件二四川某农村小学教师工资表中可以看出薪级工资最高差别超过500元。

每个教师都要被扣除绩效工资的30%,在学期末或年底以“绩效奖励金”的形式发给大家。这一制度引起诸多老师不满,一位工作了20多年的初中老师愤愤不平地说,“要给大家奖励,就在工资上另外再加,把我的工资扣出去,这怎么可以?!”另外,实际考核标准明显倾向于学校领导,因此学校领导的绩效所得(超过被扣除的30%)远远超过普通老师(低于被扣的30%),重庆某区的教师愤怒地说道:“都是满工作量,凭啥领导要拿普通教师的1.3—2倍不等的奖励性工资!何况有些中干还只上几节非统考学科的耍耍课。”甚至有教师反映这是“扣老百姓的钱给领导发奖金”,因此这一全国性的绩效工资制度无法实现其劳者多得、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初衷。

而教龄津贴在教师工资中占比太低,教龄满5年不满10年的,每月3元;满10年不满的,每月5元;满15年不满的,每月7元;满20年以上的,每月10元。30年教龄的老师,相当于每年才3毛3分!这对老教师很不利。

第四,工资调整后,增幅不大

全国事业单位于20开始调整岗位工资、薪级工资,涨幅约500-1000元上下,但涨工资之日也是启动养老保险改革之时,由于自交保险,许多老师实质上拿到的工资只涨了200-400元。李老师调薪之前的岗位工资是590元,调薪以后岗位工资是1220元,薪级工资从181涨到355元,基础绩效由1538元降到1402元,最终,李老师的工资一共涨了749元,但是需要交380左右的保险等,拿到手的工资也就比上个月多了360元左右。调整之前工资只有不到2800,调整后3160。甚至有四川某乡村青年老师反映,工资原来2486,现在涨到2760,扣除各项费用,到手工资不增反降,只剩2260左右。他说,去年当地学校有老师罢课,可是“老师是最底层的,抗议了半天还是没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