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乡愁教学反思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优秀5篇)

2023年乡愁教学反思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优秀5篇)

ID:3493475

时间:2023-09-24 14:40:15

上传者:FS文字使者 2023年乡愁教学反思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优秀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乡愁教学反思篇一

教学《沁园春-雪》时,我想尝试改变这两点。首先是设计、组织形式多样的有吸引力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动起来。

“三分诗七分读”,诗词教学必须将朗读活动贯彻到课堂始终。这堂课我运用了听范读、自由读、齐读、个别读、纠正读、模仿读、分角色轮读和评价自己及他人的朗读、设计朗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在读中欣赏、领悟词的语言和意境,用读表现词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词的意境,很好得发挥了学生的阅读自主性,且能让学生深入诗歌内部有切身的体会。请学生介绍词中涉及的历史人物,紧紧围绕词的内容义有所延伸,既调动了一部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使他们产生成就感,又勾起了其余学生获取未知的探究欲和课外拓展知识面的兴趣。

其次是少点零敲碎打的分析,多一些整体的品味、感悟。一开始的听范读和自由读都是整体感知,促使学生通过熏陶感染和朗读实践去感受整首词完整的音美、形美和意美。赏析的环节也是着眼整首词,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富于形象性。感受贴切、传神、情感充沛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感受词人的情怀。

总之,在诗词教学中就是要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使之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通过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同时从中受到积极思想的熏陶感染。为实现这些目标,我在这节课中作出了一些努力,可能心太切,教学内容安排较满,节奏较快,有点走马观花。以对话为主体的课堂稍嫌平淡。如果能加入多媒体课件,将声画带进课堂,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还能增加课堂的艺术色彩。

乡愁教学反思篇二

上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两节课,完全是带着学生读下来的,将词读完,课也完毕,学生也已经完全在课堂上将文章背诵了,第一次上古诗词感觉如此满意,虽然课堂仍有不少遗憾之处,比如在点读的过程中,有一段一个班的学生就像是捉迷藏一样,无论如何品,就是读不进文字里去,想象不出诗人描绘的开阔意境。我不得不自己介入帮助分析,这种现象对我,是不得已而为之。一般情况下,我告诉学生,课堂是你的,你才是课堂的主演,老师是来配合你们的,不要总是等着老师像填鸭子一样去填你,这样抱着希望在周老师的课堂上不免是要失望的,我可是个懒人,不喜欢越俎代庖,所以,课堂,应该从你们开始,从思考开始,抛弃参考书,从交流开始,老师在交流过程中配合你们,交流才能产生真正的课堂智慧。有的课,学生不愿意说或者说不出,老师和学生都要负责任的,有时是他们缺乏舍我其谁的精神,缺乏为了真理不怕“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有的是我的设计缺乏挑战,缺乏思考,对学生的学情和教材的理解都不到位,也就是在这一块,我没有真正的“站起来”,还处于跪着教书的状态!

课上到结尾,穿插一个小故事,据说蒋介石看到这首词后十分恼火。他问专门为他起草文件的陈布雷:“你看毛泽东的词如何?”陈布雷答道:“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蒋介石说:“我看他毛泽东野心勃勃,想当帝王称王称霸,想复古,想倒退。你要赶快组织一批人,写文章批判他。”为了把毛泽东这首词压下去,国民党又在内部发出通知,要求会作诗填词的国民党党员,每人写一首或数首《沁园春》,选几首意境、气势和文字超过毛泽东的,以国民党主要领导人的名义公开发表。后来又在南京、上海等地雇佣写手,据说得来佳作寥寥。

由此我带着学生想,为什么那么多文人写手总敌不过一个毛泽东呢?其中的原因我们可以从毛泽东的为人说开去,用词语概括就是文品即人品,文由心生,唯毛泽东有此等气概,此等心胸,方能写出此等境界文章。为情造文者易,为文造情者难啊!这正是作者与蒋介石那批御用文人高下之别,庸人岂可道哉!我们再读读作者的《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查阅作者的相关生平资料,可知作品境界非一时偶得,实作者内心的反映。

由此再推开来,屡遭贬谪的苏东坡,林语堂在《苏东坡传》这样评价:“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溢美之词,无需多言。所以,我们读苏词,虽身陷困苦,却开豪放一派,非才力为之,乃人品至上。

文无定法,文却有神。有心境才能有情境!

乡愁教学反思篇三

今天正式学习新课,我在初四两个班中安排学习《沁园春雪》。作为诗词教学,我一直认为要通过诵读来进行感悟体会。词语分析、意境感悟其实都可以在朗读的过程中解决。课堂上我按照读——品——思——感四个步骤进行教学。这四个步骤中,“读”是基础,我重点在朗读技巧上进行了指导。说实话,农村孩子的朗读确实需要加强,对朗读的状态以及语音语调、语速重音以及情感表现等,孩子们都表现出不太适应。两个班的课堂上我都进行了示范性的朗读。看得出来,孩子们还是很感兴趣的,虽然在自己朗读的时候有点扭扭捏捏,不好意思。作为教师要为孩子们创造这样一个“场”。品读词句环节,孩子们做的就比较好,可能与提前预习有关。我重点赏析了“惜”字的含义。并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来体会感悟,多数学生频频点头,看来是理解了其内涵,并有所感悟,这样下一个环节思考感悟作者的情感就顺理成章了。最后请学生谈学了此文的收获,因为时间上的原因,没来得及展开,作为随笔之一写在作业本上。

回顾这一节课,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满意的,尤其是在朗读指导上,应该说达到了我之前预想的结果。如果能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更加的.神采飞扬的诵读,那就是语文课堂的理想状态了。(如果是初一年级的话,是可以拿出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来进行诵读的,因为初四,那就另当别论了)我是希望虽然是初四,但语文课堂上也不该少了朗朗的读书声。

乡愁教学反思篇四

《沁园春 雪》是毛泽东的一首词,如何把毛主席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壮志读出来,是本科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对于既是领袖又是诗人的毛主席,本首词在遣词用字上也有很多值得大家细细品味之处,所以在设计上我也考虑到这一点。

上完这节课,有得有失,先总结如下:

为了让大家能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词,课前除了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我还特地在网上下载一段视频,既有画面又有朗读。课上,先提出朗读要求,让学生自己试着朗读,再交流、点评。接着,让大家看视频,轻声跟着朗读,感受名家朗读的语气语调。然后试着自己读,寻找差距,说说为什么那样朗读的理由。在分析完本文思想情感之后,再次使用这段视频,让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试着配上肢体语言进行更加尽兴的朗读。经过多番比较朗读,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朗读水平有所提高,对词的内容和思想也有了更好的把握。

在赏析字词的时候,我注重先举例,让学生知道应该从哪些角度进行赏析,然后让学生模仿示例,划出文中运用的较好的字句,做旁批,然后全班交流,点评,总结方法。最后,布置作业的时候,针对学生课上赏析的不到位的句子,让学生由口头化为笔头作业,检测课上评讲后掌握的实际情况,同时也培养笔头表达能力。在作业批改中,再次发现问题,再做个别指导和强调。真正将字词赏析落到实处。

每次在赏析诗歌词的时候,对了解内容的设计似乎总让人头疼,在教学这首词的时候,一节课下来也有这种感觉。似乎内容讲解完后,原有的美感就被破坏了。原因何在呢?似乎问题提的过于零碎,总担心分析的不细,就有了很多其实可以精简一些却没精简的问题。这样,内容是咀嚼透了,但一首词的美感似乎就被破坏掉了。以后在诗歌和词的教学上,内容分析时要多思考问题设计,力争问题明确精要。

这是课后我非常后悔的一个环节,当时没能想到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口头或书面选择一个认为优美的画面进行描述,实在是一大憾事。如果当时除了看视频,再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进行描述,效果会更加好。

一节课下来,有得有失,以后在课前还是要多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备学生,要大胆创新,不走老路,这样才会更有新意,更吸引学生,更有实效。

乡愁教学反思篇五

值得肯定的地方:1、问题设计遵循了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力图使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过程。提问切中了作品的要害,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且具有清晰的层次感。上阕围绕“为什么写景产生了壮美的效果”一问展开,下阕则以对比为支点,融评价历史人物与理解“风流人物”内涵于一体。2、备课时也把介绍意象和“诗品取决于人品”的论点定为教学目标,意在丰富学生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应该说是大有裨益的。具体操作过程也引发了有价值的比较阅读。

不足之处:1、除了朗读、模仿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停留在思考回答教师提问的层面上。不能说这种活动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提出问题阶段的活动是非自主的`。依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也几乎认定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的探究价值是有限的,更不曾设想由此来组织课堂教学。2、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学生能认同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而不认为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学生的表达,比如提出疑问,讨论问题,展示议论或独立思考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等等。而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我也没有让学生用较多的课外学习(如查寻背景材料)弥补这种不足,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似乎难以展开,教师仍扮演了主角。3、从形式上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就是朗读。由于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独立思考的重视,我并没有强调合作(讨论),于是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对一”的问答。但我仍以为自己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虽然问题的解决较多地借助了教师的讲解和总结。

学生活动应当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的“教”也应当回应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这节课的教学设想,关注了“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但忽视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

学生活动的质量固然不取决于课堂的活跃热闹程度,而取决于活动所围绕的核心,但教师的思维毕竟取代不了学生的体验。教师的引导作用必须发挥但可以有多种方式,新课标想来是希望教师更“隐身”一些,希望教师的引导作用能更多地在学生活动中显示出来。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把握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活动也就必然成为一种载体。教师也因此必须承担起学生活动设计者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先前对自己的角色职责的认识是模糊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