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班中秋节的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精选5篇)

最新中班中秋节的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精选5篇)

ID:3498100

时间:2023-09-24 16:01:32

上传者:字海 最新中班中秋节的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班中秋节的科学教案篇一

1、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展开想象,了解一些自然界的仿生现象。

2、能将收集的信息与同伴分享交流,体验共同学习的乐趣。

一、导入:迷彩服

1、从前有英国的军队和非洲的`军队在丛林中打仗,英国的士兵都穿着红色的军装,非洲的士兵都穿着绿色的军装。

(出示图片)你们猜猜看,最终谁会胜利?为什么?(幼儿讨论)

2、非洲士兵穿绿军装的方法是向谁学来的呢?(幼儿讨论:蝴蝶,变色龙等)

3、老师小结:非洲士兵可真聪明呀,他们从动物有保护色这个本领中得到启发,发明了迷彩服。迷彩服的颜色和周围的环境很相象,就像蝴蝶躲在花丛中,不容易被别人发现。

二、个别经验分享交流

1、动物有一些特别的本领,人就从动物身上得到启发,发明创造了许多东西。

你们还知道人从动物身上学到了哪些本领呢?

三、游戏:学来的本领(翻翻乐)

1、你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人向动物学习”的资料,我这里还有一些东西,看看它们可能是学哪种动物的本领?(老师出示展板,上面贴有大吊车、渔网、闹钟等图片,幼儿说出一种就翻开图片看里面的动物是否猜对)

中班中秋节的科学教案篇二

每个人都拥有最基本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本节科学活动《你看到了吗》。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地获得知识与经验,在情感上获得愉悦与满足。体验和感受在较为黑暗的环境下,人的眼睛就看不清或看不见周围的事物,人的眼睛需要借助光线才能看清周围的事物这一科学道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1.感知眼睛需要光才能看到物体。

2.制造光源,帮助眼睛视物。

3.知道眼睛是视觉器官,了解保护眼睛的方法。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一)环境创设

光影暗室或创设一个暗室

(二)材料准备

1.纸盒若干(将图片贴在纸盒箱子里与窥视孔相对的一面)。

2.手电筒、蜡烛、火柴、打火机、手机、灯和荧光棒等。

3.课件:《保护眼睛》《眼睛休息操》等。

(一)活动导入

进入科学探究室

1.看到地球仪了吗?为什么能够看到?

2.有眼睛就可以看到周围事物吗?

(二)探索发现

感受无光视物:操作自制的密封纸盒,尝试透过盒子的小孔观察。

1.将眼睛对准盒子上的眼睛,向盒子里看。

2.里面是什么水果(图片)?为什么看不见?

探索有光视物:

1.怎样看到盒子里的水果图片?

2.打开盒子或抠开盒子上“小窗户”就可看见图片。

3.把装有相同水果的盒子按标签图示分类。

4.眼睛需借助光才能看清事物,如果光线很暗,眼睛就会看不清楚或看不见。

(三)体验感受

进入光影暗室,切断光源。

1.什么感觉?

2.能看见玩具吗?有什么办法能看到?

2.打开灯、使用手电筒、蜡烛、打火机、手机、荧光棒,进一步感受眼睛与光源的关系。

3.可发出光物体我们叫它光源。你知道哪些光源?(太阳、星星、路灯等)

4.游戏:寻宝(幼儿利用各种发光的小工具,寻找光影室里的玩具)

(四)感受理解

走出光影暗室。

1.眼睛有什么感觉?(有点累、有点酸、有点不舒服)

2.理解:(播放课件)

(1)在昏暗光线下看书写字眼睛就会酸痛;时间就会近视。

(五)拓展延伸

1.怎样保护眼睛?怎样关爱盲人?

2.游戏:保护眼睛。

3.学做“眼睛休息操”。

充分利用幼儿园科学发现室的资源,把光影活动室作为体验场景,体验没有光线,人的眼睛就看不清或看不见周围的事物,人的眼睛需要借助光线才能看清周围的事物这一科学道理。在探究和解决如何在黑暗的环境下,使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周围的事物这一问题时,教师准备了丰富的可预知的物质,如:手电筒、蜡烛、火柴、打火机、手机、灯、荧光棒等。通过操作和探索,让幼儿去感知、去探索,对幼儿有意识地加以启发与引导,教师并以学习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发现,借助这种隐性示范,激发幼儿积极探索,从而发现光线的秘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让幼儿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1.幼儿操作和探究的时间不是很充足。

2.多提供一些“说”的时间,满足幼儿探索交流的愿望。

中班中秋节的科学教案篇三

有趣的沙漏

幼儿在玩电脑的时候注意到了那个计时的小沙漏,于是大家关注起计时的问题来,开始研究哪些东西可以用来计时,古代和现代的`计时工具有什么不同,等等。由于时间概念比较抽象,运用沙漏这种古老的计时工具是帮助幼儿感知速度的快慢,理解时间概念的较好途径。

1.通过操作、比较、观察、判断探究沙漏速度与漏口多少的关系。

2.交流和分享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1.用饮料瓶制作的沙漏、饮料瓶若干、钻有不同漏洞的饮料瓶盖。

2.细沙、漏斗。

3.幼儿每人一份记录表、笔。

1.观察沙漏,引起兴趣。

2.制作沙漏

(1)幼儿讲述制作沙漏的方法,教师根据幼儿讲述示范操作。

(2)教师介绍不同材料,请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制作不同的沙漏,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表上。

(3)幼儿操作,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实验情况,并给予帮助或指导。

3.交流实验结果

(1)幼儿互相交流实验结果。

(2)集体分享实验结果,并讲述实验经验。

通过交流,幼儿获得漏口少则沙漏漏得慢,漏口多则沙漏漏得快的知识经验。

4.引发新问题

沙漏中沙子的多少是否会影响沙漏的速度?

中班中秋节的科学教案篇四

《气球吃什么》是中班的一个科学活动,平时幼儿都非常喜欢气球,但孩子们只知道玩冲好气的气球,如遇到气球爆炸则会非常害怕和难过。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就是要培养幼儿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探究,因此,我设计了这节课。

1.知道气球与充气玩具变鼓是因为充入了空气,知道氢气有危险性。

2.探索冲气的多种方法。

3.体会与同伴合作才能扎住“气球嘴”的必要性。

1.物质准备:没充气的气球若干份,气球头饰一个,饼干、糖果、馒头实物,脚踩打气筒,各种充气玩具若干,细线一卷。

2.经验准备:

活动过程:

(一)气球吃什么?

1.情景表演,一个头戴没充气的气球头饰的幼儿在角落里哭,老师问大家:“是谁在哭?”引起幼儿注意,沿着哭声找到哭泣的幼儿。作惊讶状:“哦原来是气球宝宝。”

师:“原来是饿了呢,好,别哭了,我们拿东西给你吃。”

师:“我们给气球宝宝吃什么呢?”

(二)我帮气球吃空气。

1.师:“哦,原来气球宝宝要吃空气,谁知道气球宝宝是怎样吃空气的吗?(引导幼儿讨论,说出用嘴吹、用打气筒)

师:谁愿来帮这个气球宝宝吃空气呢?(幼儿争相举手,请一幼儿吹气球)

3.幼儿讨论:结论——用线绑个结。

4.老师把刚才的气球吹起来,并请一幼儿帮忙绑线。

(三)探索充气的'多种方法

2.请幼儿说说用打气筒充气时的情况,并用肢体动作表现充气玩具变鼓的过程。

中班中秋节的科学教案篇五

小白兔和大黑熊

1、通过身体动作感受理解小白兔和大黑熊两个不同特征的音乐形象。

2、培养倾听音乐的习惯。

小白兔和大黑熊的布袋木偶、音乐磁带。

(一)、听音乐一遍,启发幼儿想一想:听到这个音乐,你觉得眼前好象看见了什么?(或者是什么动物来了)。

(二)、学小白兔和大黑熊走路。

2、那刚才我们听的音乐里,你觉得哪段音乐象小白兔?哪段音乐象大黑熊?

3、启发幼儿模仿小白兔和大黑熊的走路特点,体验二者的不同。

4、小结:小白兔长得的小小的,走起路来蹦蹦跳跳,很轻松。大黑熊长得大大的,走起路来慢慢吞吞,很笨重。

(三)、倾听音乐。

1、请你们仔细听一听,什么时候小白兔出来玩了,什么时候大黑熊出来玩了?

2、引导幼儿倾听音乐,并在座位上用竖耳朵和摸肚皮等动作来分别表示自己听到的'小白兔和大黑熊的音乐形象。

3、音乐就好象在说话,在讲故事。这段音乐里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仔细听一听。

(四)、听故事理解音乐。

1、教师边放音乐边讲述:一天,小兔蹦蹦跳跳地来到草地上,看看花,采采蘑菇,玩得可开心啦!远远看见大黑熊来了,小兔连忙打招呼:“大黑熊你早,你上哪儿去呀?”大黑熊说:“我到外婆家去,小兔再见!”小兔心想时间不早了,我也该回家了。

2、教师和幼儿共同扮演角色,用动作表现小白兔和大黑熊的不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