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多少教案及反思 认识几十几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

认识多少教案及反思 认识几十几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

ID:3510263

时间:2023-09-24 18:41:33

上传者:文锋 认识多少教案及反思 认识几十几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认识多少教案及反思篇一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了整十数之后进行的,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一捆小棒表示10根有了非常深刻的记忆,因此,课的一开始,我就直接出示问题:摆23根小棒,怎么摆看得清楚。学生的一番讨论后,有一个学生发言,说要一根一根得摆,于是我就问其他同学“她这样摆,其他人能一眼就看出来是23根吗?”其他学生纷纷表示不能,于是另一个学生发言了:“摆2捆就是20根,再另外摆3根就是23根了。”学生的发言很精彩,也能完整得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了。大部分学生理解了这种摆法也知道这种摆法要比之前一根一根得摆法简便也好得多。为了确保所有的学生都理解这种摆法,我又接着出示了两个问题:1.摆34根怎么摆?2.摆3捆带9根是多少?学生一边回答是怎样摆的,我一边引导他们,一捆小棒是1个10根,3捆就是3个十,9根就是9个一,所以34是由3个十和9个一组成的。

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们思考:39根添上1根是多少。孩子们从上一个问题的ppt中看到有3捆小棒和9根小棒,接着想象再添上1根,9根就变成了10根了,还得再捆1捆,这样总共就是4捆,也就是40根了。让孩子们在直观形象和合理想象中感知39后面是40。以此类推,49后面是多少,50前面是多少……解决了一个难点,几十九后面是多少。

新教育告诉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遇到学生通过讨论可以解决的问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解决,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得以发挥,才能获得更好的进步。

认识多少教案及反思篇二

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真正“还教材以生活本色”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承接教学几百几十的例题,今天的例题除了“4个百,5个十”之外多了“3个一”,考虑到学生已经知道“4个百和5个十合起来是450”,所以这个例题对学生来说不难,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看图自己说。我不仅让孩子从正面说数的组成,并且提出:“四百五十三里有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三?”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进一步丰富对数的认识。为了让学生探究对于中间有0的三位数读写方法,使学生清楚“当十位一个单位都没有时,要读作零,而写数时则要在十位上写0占位”这一规则,我又将例题改成“4个百和3个一合起来是多少”,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写下来。这时出现了“430”和“403”两种情况,这时我就借助这一错误资源让学生知道3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前者的3表示3个十,而3个一的3应该写个位上。同时又明确了0的占位作用。

如果说例题只是出示直观图让学生看图说一说的话,那么“试一试”我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促使他们手脑并用,通过拨算珠和讨论交流,理解几百几十几的含义,掌握读数、写数的方法,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指导学生一边拨一拨计数器一边数数,从598数到611,然后看课件演示,接着请学生回答“为什么599后面是600?”“为什么609后面是610?”学生说的时候再结合计数器演示,通过几次的形象化,学生的理解就深刻了。从988数到1000后,我追问到:九十九后面一个数是多少?一百九十九后面一个数是多少?二百九十九后面一个数是多少?……最后让学生来总结(几百九十九后面一个数是多少),这样不仅让学生经历探索这一规律的过程,还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并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练习中第1、5、6题选材都来源于生活,可见数学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练习之后我让学生再列举一些生活中所见过的三位数,以进一步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数学不能简单的为了学而学,而是要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在我们平时的生活是能见到的,这样学生才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但是,本节课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

1.在讲解想想做做练习题时,我直接采用让学生看投影课件在算术本上做题目,本来意图是防止学生做题时容易不听老师的做题要求,老师在讲第一题时,学生做第二题,可是,最后发现学生在算术本上做题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做题时的效率远远没有在课本上做的高。同时,投影上的知识点呈现给学生时比较模糊。

2.在做第3题根据计数器写数字时,在评讲板演学生错误,(如学生把409写成490)时,可以在黑板上将数位个,十,百写出来,然后再评讲为什么409的十位是0,因为409的十位上没有数字,故用0来表示。这样让部分出现错误的学生看的一目了然。

3.本节课的节奏并没有抓好,在前面讲授新课时,花费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讲练习有点急躁,同时,没有留有5分钟的时间给学生做练习,当堂巩固新知。

认识多少教案及反思篇三

终于怀着一种紧张而又兴奋的心情把这课上完,虽然准备的时间不是很长,学生的状态也不是很好,但是效果还可以。回首备课的过程,真的非常感谢我的同事对我的帮助。每一次经历都是一次成长,听了专家的点评之后,我有如下反思:

1.课前要充分考虑时间安排。这堂课我拖了一些时间,所以最后上得很赶,所以尽管最后一题很好,但是可能效果不是很好。如果课前我做好每一环节的时间安排,我想不会拖课,如果实在来不及,也只能等到下一课再讲,因为拖课的效率是很低的。

2.尊重教材,合理设计环节。在教学例1时,因为学生捆小棒浪费了很多时间,而且还增加了一些问题。其实我只要根据书上的题目逐个讲完,有的问题进行讨论就可以节省很多时间了。例如:三十九根添上一根是多少根?这一个问题我只要让学生进行讨论就可以了,而不需要他们捆。

3.设计时要注意教学目标,问题为目标服务。在教学过程中,我想让学生通过操作说出“一捆是10根,2捆和3根是二十三根。”这句话,但是学生好像说的'不是那么好,因为我在教学时没有为了达成这一目的,而做充分的工作。如果,我通过不断地找学生演示摆法,说这句话,我想效果会还一点。

4.关注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我们要使每一个孩子都能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孩子。

5.例2的教学比较扎实。关于数的组成的教学还是比较扎实的,能够使学生比较好的掌握数的组成。最后一个开放题,也更好地将数的组成进行深化。以上就是我上完课的一些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钻研,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的!

认识多少教案及反思篇四

前几日我在上认识百以内的数,其中在上认识几十几一课时,引发了我一些思考。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非整十的两位数。重点是理解非整十两位数的意义,掌握数数、读数、写数的方法。难点是知道几十几后面的数是多少。我就是在突破难点的时少了一个小小的环节,而使整堂课的效果大打折扣。

课后,我即懊恼又在反复琢磨教材,终于看出了其中的一些端倪。

第二节课,是一(7)班的数学课,同一教学内容。

课进行到让学生摆好39根小棒后,我并没有让学生立即发言,而是让学生在位置上捆一捆、说一说、并小组讨论。在学生活动时,我在学生中巡视,并问问一些捆好的同学你觉得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帮助一些后进的同学分析原委。最后进行全班交流。巩固练习中,同样那道题:“29添上1是()个十,是()”全班几乎都对了。

一道题检测了我的课堂效果,更确切的说它提醒了我在教学中万万不可以蜻蜓点水,一笔带过。看似让学生拿出了学具,而实质上学生并没有自己在操作中发现结果。第一堂课,当有几个学生已经发现了结果后,我觉得捆一捆就没有必要了,武断的跳过了这一环节,而在课堂上还有大半的同学对我的小结一知半解,只能囫囵吞枣。

第二堂课,我对这一环节作了改进。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动手、动脑、思考、交流,不仅突破了本课的难点,还对于学习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我发现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教师注重的不应该仅仅是学生的造作结果,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操作过程;不应该是学习过程的监督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服务员,发挥帮助和鼓励的作用。而在这些方面,我还做得远远不够。

认识多少教案及反思篇五

本节课教学认识几百几十几,认识几百几十几的数是本单元中的难点,是在学生认识了几百几十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这样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基础到复杂的认知需要,有利于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中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拨一拨算珠,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理解数的含义,感受数与数之间的联系,把握数的顺序并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较好地突破了本课难点。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首先我承接教学几百几十的例题,让学生自己探究并说出“4个百、5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四百五十三,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进一步丰富对数的认识。“试一试”活动中,安排的数数活动中涉及到中间有0的三位数的读、写方法,并适时告诉学生:当十位上一个单位都没有时,要读作“零”,而写数时则要在十位上写0占位。

练习中第1、5、6题选材都来源于生活,可见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练习之后我让学生再列举一些生活中所见过的三位数,以进一步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数学不能简单的为了学而学,而是要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但是本节课我节奏把握不好,前面内容讲的过于繁琐,后面练习时间不够用,需要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