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苹果里的五角星教案第一课时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案例(优质5篇)

最新苹果里的五角星教案第一课时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案例(优质5篇)

ID:3518723

时间:2023-09-24 20:30:59

上传者:雨中梧 最新苹果里的五角星教案第一课时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案例(优质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案第一课时篇一

本课的内容故事情节非常简单,我想不用老师教学生也应该读懂,重要的是:本课有两个对应的词,即“魅力(创造力)”与“循规蹈矩”。

学习这一课,我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中,让学生充分地认识这两个词的内涵。这两个词如果不能够走进学生的头脑,这是本课的最大失败。因为这两个词非常关键,引导学生反复想,他们就能够感觉这两个词代表的东西太多了。课文中的“魅力”,其实就是“创造力”的一种解释,课文是怎么讲魅力的?最后第五自然段的三个“传”字就是最好的解释,课文中具体讲述那个幼儿园的小男孩也愿意、主动“传”,这其实是对“魅力”一词最“神”解释。这说明任何一个创造都是具有“魅力”的,人们都愿意传的,也是人们都愿意拥有的。

通过对课文的教学,发现正如文中所说的“人们对切苹果都不生疏,总是循规蹈矩地按照通常的切法,把它们一切两半,却从未见过还有另一种切法,更没想到苹果里还隐藏着“五角星”!”。同样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大可不必运用相同的方法来教育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需采用不同教育方法。让我们做一个聪明的智慧型的老师,运用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们的良好习惯,帮助孩子们提高现有知识水平,让孩子们每天都有进步,这是我感到最快乐的事情。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案第一课时篇二

在上课前,我熟读教材、研究教材、理解教材,从认知、情感、技能三方面确定教学目标,体现教材的特点,突出教材的重点;分析学情,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和实物苹果,现场演示切苹果。

不足之处:没能研究课文内容与相邻课文之间的联系,缺乏整体把握小学语文教材和单元课文备课的意识。没能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并作出解决的预案。通过这次远程培训,我才知道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整体熟悉、把握小学语文教材体系,树立单元备课的观念,使语文教学具有整体性、联系性。这样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我今后一定努力这样做的。

1、创设教学情境。

我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两种不同的切苹果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两种不同切法得到的不同图案。然后我又拿两个苹果进行现场演示两种不同的切法,把切好的苹果展示给学生看,真切感受。再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了强烈的求知欲。

不足之处:我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切苹果,亲自来感受,获得亲身体验。我给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时间也不够,过于紧凑。

2、充分体现“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摈弃连篇累问的形式,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课文,提出疑问,创造热烈的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如有学生问:是谁第一次这样切苹果的?为什么这种切法会广泛流传?我让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说得有道理的给予表扬。

不足之处:课堂秩序有些乱,有些学生不按要求去做。说明我对课堂的掌控能力还不够,以后我会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3、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读中理解、感悟。

不足之处:在训练学生的理解力和思维能力方面做得不好,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不高,老师带领学生解读时比较肤浅,学生的心灵深处没有得到深刻的感悟。这说明我在解读文本时也是比较肤浅的。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火花。”在本课教学中,我想我做到了这一点。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是兴致勃勃地参与到学习课文的活动中。可以说,教育目的实现了,教学目标也基本达到了不知之处:对于本课的教学重点“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思维方式”,有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主要是他们不明白什么是“常规思维方式”。这说明我在解释“常规思维方式”时不够深入浅出,没有多举几个例子。还有就是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学生没有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阅读知识、阅读能力也没能得到提高,没能体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反思,是为了今后更好地发展,我会努力的。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案第一课时篇三

以带孩子们去苹果园游玩为情境引入,孩子们对情境很感兴趣。由于这节课涉及到估算,所以在讲解之前我先给孩子们说清楚,估算是在三年级才学习的,今天我先给大家稍微讲一下,如果你能理解并且运用,说明你的智商已经达到三年级学生的水平了。听了这些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就有无意中提高了。我先是引入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学习的必要性,让孩子们感受估算。

感受估算:

说出一个数11,你会把它看成哪个数呢?“10”。孩子们能说出原因,说是比较接近10,便于我们表达运用。接着我就出一道算式:11+13的结果大约是多少?这时候孩子们知道怎么算了,我只提示了有三种估算方法进行估算。

(1)把11看成10,10+13=23,所以结果大约是23;

(2)把13看成10,11+10=21,所以结果大约是21;

(3)把11看成10,把13看成10,10+10=20,所以结果大约是20.

紧接着出示主题图,让孩子根据题意估一估,看箱子能否装下?这下孩子们在理解得基础上进行估算:

(1) 把17看成20,20+38=58;这一环节是外加的,这样便于孩子以后学到,但孩子们能理解这样估算的意义。

(2) 把38看成40,17+40=57;

(3) 把17看成20,38看成40,20+40=60.

从三种估算方法中得出笑笑和淘气摘的苹果能装得下。紧接着进行探索,看真正的结果是多少,借助模型小棒和计数器,让孩子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算理。

孩子们已经完全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现在计算起17+38已经很简单了。孩子们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预习在练习本上进行笔算,笔算后,孩子们又说出了笔算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当时很多孩子能说出容易犯错的地方,但在进行练习的时候还是出现出错误,这是我一直想不明白的。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把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总结为四句口诀:进位加法要牢记,相对数位要对齐;先从个位来加起,个位满十要进一。然后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情况理解,以拍手的形式读三遍,加深记忆。孩子们的反映特别让我感到意外,他们那种眼神和表现,让我很欣慰,每个孩子对数学课充满渴望和兴趣。这是我平时上课没有遇到过的。一天天,在和孩子们的相处中,我发现:孩子们长大了!

最后还有一点时间,我找了几个孩子进行演板,结果大吃一惊,孩子们在本子上写得那么漂亮大方,在黑板上竟然写得那么。。!通过这个小活动,我发现孩子们挺善于表现的,所以我就在孩子们感兴趣的基础上布置了一项作业:在家在黑板上练习粉笔字。看到孩子们的那种兴奋劲和幸福的笑容,我也笑了。

学习是孩子们的任务,但让孩子们快乐地学习是我们的任务。我要完成我的任务。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案第一课时篇四

通过学习各种教学理论我们知道,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勤于反思,从而形成自己有效的教学行为。我觉得我每上完一节课之后总有很多我不满意的地方。下面我就谈谈我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苹果里的五角星》的教学反思。

一、围绕教学设计进行的反思

在上课前,我熟读教材、研究教材、理解教材,从认知、情感、技能三方面确定教学目标,体现教材的特点,突出教材的重点;分析学情,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和实物苹果,现场演示切苹果。

不足之处:没能研究课文内容与相邻课文之间的联系,缺乏整体把握小学语文教材和单元课文备课的意识。没能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并作出解决的预案。

二、围绕课堂教学进行的反思

1.创设教学情境。

我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两种不同的切苹果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两种不同切法得到的不同图案。然后我又拿两个苹果进行现场演示两种不同的切法,把切好的苹果展示给学生看,真切感受。再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了强烈的求知欲。

不足之处:我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切苹果,亲自来感受,获得亲身体验。我给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时间也不够,过于紧凑。

2.充分体现“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摈弃连篇累问的形式,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课文,提出疑问,创造热烈的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如有学生问:是谁第一次这样切苹果的?为什么这种切法会广泛流传?我让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说得有道理的给予表扬。

不足之处:课堂秩序有些乱,有些学生不按要求去做。说明我对课堂的`掌控能力还不够,以后我会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3.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读中理解、感悟。

不足之处:在训练学生的理解力和思维能力方面做得不好,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不高,老师带领学生解读时比较肤浅,学生的心灵深处没有得到深刻的感悟。这说明我在解读文本时也是比较肤浅的。

三.围绕教学效果进行的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想我做到了这一点。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是兴致勃勃地参与到学习课文的活动中。可以说,教育目的实现了,教学目标也基本达到了。

不知之处:对于本课的教学重点“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思维方式”,有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主要是他们不明白什么是“常规思维方式”。这说明我在解释“常规思维方式”时不够深入浅出,没有多举几个例子。还有就是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学生没有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阅读知识、阅读能力也没能得到提高,没能体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案第一课时篇五

在教学中组织数学活动,目的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经过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现象,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每步的含义;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余数的含义,。

1、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20个苹果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创造性地改编了教材,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结果自然出现了整除和有余数除法这两种情况,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教学反思《二年级《分苹果》教学反思》。

2、在操作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

在第一次“每盘放5个”的分苹果活动的基础上,我组织了第二次活动“每盘放6个”,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活动,感知、体会有余数除法,发现可以放3盘,还余下2个,而这2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认识有余数除法。

3、在探究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不断发现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对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个“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的探索过程,其实也是培养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练习中,教材还安排了分数目比较大的物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