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再见了亲人教案第一课时(精选5篇)

最新再见了亲人教案第一课时(精选5篇)

ID:3522453

时间:2023-09-24 21:18:10

上传者:HT书生 最新再见了亲人教案第一课时(精选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再见了亲人教案第一课时篇一

接到王主任布置的这个讲课的任务后,我很有压力。因为期末考试临近,每个老师要忙着赶进度,学校还有那么多的检查工作,需要我去准备。在选择课题时,我其实满可以选择对我来说比较好讲的略读课文,因为以前讲过两节公开课,讲的略读课文,应该说对略读课文的教学思路比较了解,再者,如果讲略读课文,正好可以讲《彩色的非洲》一课,这也正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课文。但是,我想,学校既然提供了这样的一次机会,我就应该借这个机会锻炼一下自己,挑战一下自己,所以,我就选择了《再见了,亲人》这篇比较陌生的讲读课文。

课题虽然定下了,我却一下陷入迷惘不知所措之中,这样的一篇文章摆在这儿,你老师怎样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章,解读文章,这需要老师这个导演的重新排阵布兵。在网上查看了很多的资料,但是,这么多的教学构想摆在了一起,我又花眼了,到底怎样教,还是糊涂一片。这个周双休日,我一直呆在电脑眼前,打备课,那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我给自己定的任务是这两天必须把课备出来,下个周一还要试讲一下。当时的那种感受就是既要着急把课备出来,又是老虎吃天不知从何出下手,真可以用水深火热来形容。

我困惑、迷茫、混沌,有时也怀疑:我耗费这么大的精力,牺牲自己这么多业余时间,值得不值得?我讲一节公开课的意义到底何在?是在同事们面前证明我的能力吗?是想博得领导的赏识吗?说实在的,刚开始,这些想法可能或多或少都有,但是,到底讲一节公开课对我来说什么意义?到底对我的平日教学水平有没有提高,又会有多大的提高,我还是不能把握。不管怎样,排除全部杂念,专心地备课,我对自己说。

现在是咬着牙挺过来了,回头想想,我忽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哦,讲读课文原来就这样教就可以了,哦,我把握教材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了,即使现在,让我再去上一节常态课,我也会把上公开课的那种状态、那种对教材的把握迁移过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你就是被小金花妈妈救出的老王,请你向小金花告别,大娘还是不舍得走啊,让我们再次恳求大娘。我想,一个人如果真正要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这个痛苦的过程都会经历的,只有从痛苦中走过来,才会真正品味语文大课堂带给我们的甘甜。现在想来,这一切的一切,就像窦桂梅老师所说,原话我忘了,意思就是多讲几节课,慢慢地,你会真正把那些经过精心准备、反复琢磨的方法、语言等等,内化为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不管什么时候上课,就会信手拈来,或游刃有余,或触类旁通,或旁征博引…….

今天我之所以先想谈谈自己备这节课的一个情感历程,就是想和大家分享:或许这样的情感经历我们每个人都有,但当我们从迷惘中走出来,从痛苦中走出来,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好。所以,今天这节课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对我来说,已无关紧要,关键是透过这节课,我好象有点领悟到语文教学的一点精髓,一点奥妙,一点喜悦,这种感觉真得很好。

《再见了,亲人》是我们五年级语文教材第八单元也是最后一个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个主题单元安排的目的引导学生在阅读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的同时,思想受到熏陶感染,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在备课过程中,我做到了六个注意:

一节课,大目标的定位一定不能贪多,如果,这我也想体现,那一点我也想展现,往往会造成“走教案”的现象,结果哪一个目标也没有落实到位的。这就是我以前就讲过的,在取舍目标时,一定要舍得,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这节课,我的目标就定位在“激情”上,所有的课堂教学环节全部是围绕怎样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的感情,让学生从心底里感受到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伟大友谊。

把教案的部署真正幻化为自己头脑中的思路,而不是一味地想教案,我下步该怎么做。记得以前,讲《卡罗纳》包括讲《彩色的翅膀》,当时,在学校自己试讲时,我就特别拘谨,一个是教案不熟,一个是我的课堂教学功力不足,注意力完全在教案上,而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就势必造成没有看着学生的眼睛去教书,眼睛是“瞪空”状态,学生你表现你的,老师我想我的教案,出现了老师和学生两层皮,教和学两层皮的状况。所以,在真正参加讲课比赛的时候,包括这次的讲课,我总结了一个经验就是:尽可能要做到教案的熟练,《彩色的翅膀》一课,我光往书上写教案,就一个字不落地把老师上课要讲的话全部写下来,我写了四、五遍。把这些做到以后,我又试着不去想开头、不去想每个环节的过渡语,只是把大纲写了下来,再最后我的脑子就没有教案了,而完全把精力放在学生身上,和学生共呼吸,共感受,我觉得这样老师才能真正投入进去,才能和学生、和课文融为一体。当然,今天的这堂课,我的教案还不太熟练,所以,有时,我自己就能感觉到,我游离了学生,脑子在想我下一环节怎么教,自己感觉不是完全融入进去了。

当时,王主任给我布置任务的时候,就嘱咐我一定要把握住一点,就是让学生要多读书。所以在备课时,我也是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以读为本”。李萍老师是个有心人,她说,当时她看了一下钟,学生从8点20正式开始读,一直读到下课,也就是说学生读了20分钟的时间。其实,让学生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这也是我这几年教学摸索出的一条规律,有的时候,老师讲的真可以不用过多,老师讲的是老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而学生自己读才会有自己的感受,而且这种感受是最深刻的,直接作用于他的心。杨老师曾经写过一篇博客《让我们读吧》,写得非常好,因为我也有相同的感受。正像王主任讲过,语文课堂就应该书声朗朗,在读中,学生学会了理解,在读中,学会了品悟情感。

语文课堂是一个充满感性的课堂,只有老师充分发挥自己导演的`身份,想办法创设情景,才能真正把学生送进文本,让他们全身心地去感受、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才能让学生真正达到自己的情感与文本的统一。在这节课上,我主要是运用语言的魅力,把学生送就情景。如:就在这小小的站台上,他们手拉着手说:“再见了,亲人”,他们手握着手说:“再见了,亲人”,列车就要开了,他们还挥舞着手说:“再见了,亲人”,列车开远了,他们还在大声呼喊着,:“再见了,亲人”。再如,看,那位拄着双拐的大嫂从人群中挤了过来,让我们快去扶一扶这位为我们挖野菜失去双腿的打扫吧,读吧,同学们。还有,通过音乐来创设情景,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本节课,为学生的朗读,我配了音乐,这也是杨老师在听完试讲时,给我提的一点非常好的建议。两节课比较起来,加上音乐的效果确实更容易把学生送进情景。李萍老师说,这里的配乐有点太悲伤,我们也有同感,但一时之间确实也找不到更好的音乐,就凑合着用了。但是,如果像李老师所说配《再见了,妈妈》或《送战友》,这样的歌曲类的音乐,我当时也配了配,自己随着音乐读了读,效果不是太好,所以,就没有选择歌曲类的音乐。以上所说的用音乐创设情景就今天要讲的第五条——注意引用外援。

这一条是在我试讲之后,宇老师给提出的一条很好的建议。试讲时,在让学生送别的时候,只是请单个学生读,其他学生听,不利于全班学生参与,只是给了个别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所以,宇老师就建议我,谁想和大嫂送别吧,都可以站起来读,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宣泄自己情感的平台,我和杨老师都感觉这个方法很好。

这样,通过我们五年级教研组的齐心协力、集体备课,才有了今天课堂上呈现的效果。

时间紧张,刚才的谈话可能思路有点混乱,望大家谅解。再者,本堂课中自己还有很多地方没考虑周全,做得还很不够,衷心地希望大家不吝赐教。

再见了亲人教案第一课时篇二

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

在上课之前我先给同学们播放了整篇课文的朗读音频,有利于他们正确发音以及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朗读训练,读中悟情。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读,有教师示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中朝军民的深厚情谊,进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本篇文章语言凝炼,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启发他们展开想象,丰富课文内涵,拓宽思想,强化积累。如启发学生想象:八年来,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课文后三个自然段,通过朗读引导,让学生想象千千万万个大娘、小金花、大嫂到车站送行的情景,这样不仅对学生理解课文很有帮助,而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不足之处在于学生课前没有预习,导致教学过程有些吃力,没有引导他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

再见了亲人教案第一课时篇三

《再见了,亲人》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本文是一篇浸透了中朝两国人民深厚感情的抒情文章,以情为线索贯穿全文。作者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描写出了一个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课文分别选取了送别路上在火车站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场面。在送别路上,记叙的是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大娘、小金花、大嫂,引入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的回忆,把现实的告别场面与往事结合起来,可以说是人物典型、场面典型。因而文章很有感染力。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学生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思想教育。

今天,听了毕老师讲的《再见了,亲人》一课,从课堂呈现的内容来看,毕老师在这一课的备课中准备得特别充分,搜集了很多的资料,毕老师在本课的导入新课方面让我感受很深,首先,毕老师从引领学生对“亲人”进行理解,尤其是让学生抓住“亲人是怎么关心你的?”学生争相回答亲人对自己的关心,积极踊跃。接着毕老师引导学生,是呀,亲人一般是有血缘关系的人,比如,父子之情,兄弟之情等等,我们还会把在我们遇到危难时伸出援手的人也称为亲人,比如在非典时期冒着生命危险救护病人的医护人员;在汶川地震时期冒着生命危险救援伤员的解放军战士等等。最后,毕老师导入新课,那么,我们的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之间也称为亲人,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四课,学生齐读课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毕老师直接让学生进入了第二个思考题的检查,我建议毕老师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最好要有字词的检查环节,因为本课的生字词还是比较多的,尤其是有些生字也比较难记,比如“噩、耗、役、跺、垮”等字,最好让学生读一读,个别字要重点指导,这也是学生容易写错的生字;另外,建议毕老师要引领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这也是高年级学生应该具备的语文能力。

再见了亲人教案第一课时篇四

《再见了,亲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中的一

篇课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

篇课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

篇幅较长,是一

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

如何根据教材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出发,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呢?我的做法是:

1、这

篇文章虽然语言凝炼,感情真挚,可由于课文所写故事离生活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文章

思想感情增加了难度,所以我在上课开始,先结合地图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了课文的

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理解课文的

思想感情。然后我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样不仅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一开始就让学生走进了

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中朝人民深厚的友谊。

2、注重体现字、词、句、

篇的训练:

本课教学对字词句的理解我不是议到表面,而是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要求,如:“雪中送炭”的理解,我首先让学生从字面去理解,并说出比喻意,然后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个词。“雪”指困难,谁遇到了困难?遇到了怎样的困难?“炭”

本文指什么?“送”大娘是怎样送的?通过理解这个词,使学生理解了整段内容,对句子的理解,我抓住课文的重点句子让学生改变说法,并把改好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体会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作用,并通过理解重点句子而牵一发动全身,使学生理解了整

篇文章的含义。

3、提出的问题有概括性:

比如在分析第二段时,我提出小金花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这一问题把整段的内容都概括了出来,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学课文。通过讨论学习,把小金花的特点分析的很透彻。

4、注重朗读训练,读中悟情: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读,有自由读,有个别读,有齐读,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中朝军民的深厚情谊,进而体会文章的

思想感情。

5、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力:

该文语言凝炼,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启发他们展开想象,丰富课文内涵,拓宽

思想,强化积累。如启发学生想象:八年来,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课文后三个自然段,通过朗读引导,让学生想象千千万万个大娘、小金花、大嫂到车站送行的情景,这样不仅对学生理解课文很

有帮助,而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6、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导、扶、放”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与大娘话别的情景时,我采用了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是全文的重点段,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意,第二段采用“扶”的方法,第三段放手自学,这种“导、扶、放”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了他们读书的方法。

再见了亲人教案第一课时篇五

我在教学上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词、句、段的基础上,多读、善读、带着感情读,反复体会语句的意义和情味,做到“披文以入情”。教师注意以读激qing、以情激qing,诱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但情感目标的实现又建筑在认知目标的实现的基础上,使“知”与“情”相互渗透,互为因果,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共同为完成文道统一的教学目标服务。

我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感知全文,认识亲人指谁?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接着便抓住文中句式和重点词、句、段的理解,分析典型场面,典型事例,想象朝鲜人民为志愿军舍生忘死,“雪中送打糕”、“智救侦察员”、“上山挖野菜”付出巨大牺牲的动人情景,扣动学生心弦,接着“移情入文”,进行感情朗读指导,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设疑触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幻灯、录音创设情思”、“品味词句激发情思”等“情思结合”“读议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朝鲜人民的伟大情怀,对朝鲜人民付出血的代价缔结中朝友谊引起心灵上的震撼,从而使“知”与“情”,“理解”与“情感”在联系中,不断加深,不断升华,引起情感上的和谐共振,水到渠成地感知课文的'中心思想,又受到生动、深刻的国际主义教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了强化。

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和谐统一,“知情结合”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是完成双基教学任务,实现“文道统一”,渗透思想教育的根本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和思维素质,也有利于学生审美情思和道德感的升华。

关闭